第一篇:广东省“万村百镇”整治技术指引
广东省“万村百镇”整治技术指引
项目资料
项目名称:广东省“万村百镇”整治技术指引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TEN THOUSAND VILLAGES AND HUNDRED TOWNS” REMEDI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项目地点:广东省
编制时间:2008年12月至今
委托单位: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参与人员:马向明、曾宪川、李枝坚、徐涵、李欣、徐志标
项目简介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和创建宜居城乡的有关精神,为积极推进建制镇和村庄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广东省实施“万村百镇”整治工程,从2009年起,全省每年确定100个镇、10000个村为整治点,用10年时间把全省镇、村基本整治完毕。为指导各地“万村百镇”整治工程的具体实施,保障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依据《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规章标准,结合本省不同区域的实际,编制《广东省“万村百镇”整治技术指引》。项目特点
(1)立足于“万村百镇”整治工作。本指引不是一个全面、内容庞杂的技术规范,而是根据广东省“万村百镇”整治的要求,从广东省村镇建设现状问题入手,抓住最为紧迫的问题,借鉴国家新农村建设和村镇整治的成功经验,从众多的村庄建设内容中评估选取近期操作性强、见效快的方面,作为各类村镇一年整治期内的重点整治内容。
(2)基于研究的政策制定。本项目作为广东省“万村百镇”整治工作的技术指导性文件,为保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前期开展了专项研究。前期研究在对广东省村镇现场踏勘访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村镇建设存在问题,并在整理现有国家、省有关村镇建设和整治的相关规范、政策、国内外有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广东省村镇整治提出策略建议,从而为技术指引的编制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3)分类指导以保证实际指导性。有别于以往众多技术规范一刀切的原则,充分考虑广东省村镇建设的区域差异性,考虑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众多因素,结合国家、省有关政策文件和技术规范对镇、村的分类,进行镇、村整治分类,并分类提出整治目标、整治内容和标准。从而,既保证了全省“万村百镇”整治工作的整体推进,又兼顾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具体实际,保证了技术指引更具实际指导性。
第二篇: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引
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引
村庄环境整治应该在现有村庄建筑、设施和路网框架的基础上,以“六提升、六整治”为主要内容,杜绝大拆大建、平山填塘、砍树侵田,破坏历史风貌和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通过各方全面参与,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
一、整治生活垃圾
(一)设施建设。
1、垃圾收集点:根据村庄规模和规划,原则上每个村庄应不少于一个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应固定,并应符合方便居民、不影响村容观瞻,周边应有适当宽度的硬质地,方便清洁、转运,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车辆收运作业等要求;垃圾收集点应布局与村庄主次道路旁,方便村民使用,并与道路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周边有适当灌木遮挡,保持与周边农宅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2、垃圾箱:对于居民自行投放垃圾的村庄,宜设置垃圾箱。垃圾箱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设置,一般不少于30户设置一个,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米,优先考虑采用垃圾桶、密封式垃圾池的形式;
3、清运车辆:垃圾运输设施主要采用专用人力收集垃圾车、垃圾收集机动三轮车、专用垃圾运输汽车等。总人口3000人以下的村配1辆,3000-5000人的村配2辆,5000人以上的村配3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二)村庄保洁、垃圾分类、收运。
1、组保洁:建立并落实农户门前屋后包垃圾清扫、包垃圾进箱、包无污水溢流的“三包”责任制,由农户自行收集门前屋的垃圾倒入垃圾箱,通过制定卫生保洁村规民约予以明确,将各项制度送发到户并张榜公布,对村级卫生保洁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场所、目标要求制定相应制度给予明确规定。
2、村收集:生活垃圾的应分类收集,宜按照大类粗分、系统衔接、因地制宜、就地处理的原则,以建设成本省和运行费用低为首要考虑因素。收运方式可采用环卫工人上门收集或居民就近投放至垃圾收集点,后经镇垃圾转运站统一运转处理,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对距垃圾填埋场距离在10公里以内的村庄,由所在镇补贴,由村上直接运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其余村通过所在镇的垃圾转运站接收各村垃圾转运,清运车辆由各镇解决。
二、整治生活污水
(一)排放与收集。
1、预处理:村庄生活污水包括厨房、洗涤、洗浴和厕所冲洗排放的污水等。粪便污水可先汇入三格式化粪池或沼气池,饭店污水汇入隔油池,其它污水可直接进入排水管网;
2、排水体制的选择:一般可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村庄排水体质尽量采用分流制,经济条件一般或欠发达地区近期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有条件时过渡到完全分流制。已经采用合流制的村庄,近阶段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二)排水管道系统。
1、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可根据各地实际,采用沟渠、管道收集或就地自然排放。雨水收集应充分利用地形以自流方式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
2、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有条件的村庄宜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无条件的村庄可参照排水沟渠的标准建造加盖的暗渠;
3、排水管网建设:村庄排水系统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污水管道管材应采用UPVC塑料管、高密度HDPE塑料管等塑料管材,严禁使用混凝土管或陶土管。推荐采用塑料、玻璃钢等材质的成品检查井。
(三)村庄污水处理。
1、污水处理应遵循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因地制宜,分类处置;源头分离,资源利用;经济适用,便于管理的原则。
2、污水处理技术模式分为:接入城镇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集中处理模式,分散处理模式。其中集中式处理模式应保证后期的维护与长效管理,与周边卫生环境相协调。
(四)运行维护管理。
1、排水设施及处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由所在镇、村或者其委托单位负责,并指定专门的运行管理人员,明确职责范围及奖惩制度,并挂牌公示。
2、工程设计或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之后、正式交付之前应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及时将施工资料及系统运行管理要求等一并交付。
三、整治乱堆乱放
(一)杂物堆放。
1、杂物及废弃物品:主要堆放地点是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对以上位置的杂物堆放进行重点清除。
2、草垛及柴禾堆:村庄可根据自身情况,划定一些重要区域,比如房屋背街面或有绿化遮挡的区域允许给村民们堆放,这样既不影响村庄主要的景观风貌,也方便村民们使用;主要道路沿线、河道池塘周边、公共设施与活动场地附近等地方禁止村民们堆放柴草。这样每户村民可结合自身情况,在这些区域外选择最方便使用的地方堆放。这样也方便村干部后期对整个村中的柴草堆放情况进行管理;当村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密集时,柴草不应堆在电气设备附近及电气线路下方,不能紧挨着建筑物堆放,体积不宜过大,草垛之间应有防火间距。
(二)建筑材料、垃圾。村庄内村民们翻修或新建房屋后,常会剩余红砖、石子、黄沙、水泥管、木板等建筑材料。一般随意堆砌于道路边或者住宅周围。使村庄整体环境显得杂乱,可将此类乱堆乱放根据其种类的不同,在清理的同时,使用到村庄整治的建设中,比如可将石子与黄沙修补破损的村道、水泥管用于排污水雨水等;装修剩下的木料堆放于院落门口的巷道内,使得本就不宽的道路更加狭窄,也显得很杂乱。将其清理走,也许村里景观木桥的材料就可来源于此。
(三)禽畜散养。农村中禽畜散养的情况较为普遍,对村庄环境与卫生防疫状况带来很大的影响。按家庭散养禽畜应做到人畜分离,结合沼气池建设,改造分散的畜禽圈舍。确保环境卫生,合理集中布置养殖点,逐步实现家畜禽集中圈养。对于禽畜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疫病等管理制度,对村中禽畜房可以通过一些绿化植物对它们进行一定的遮挡。
(四)杆线。
1、电线杆的设置。电线杆的设置应当保证道路的通畅与安全,不妨碍交通与行人安全;不影响主要建筑美观和村容村貌;位置不得过于靠近公共场所及村民住宅门口两侧,在建筑物边立杆不应靠近窗子,不影响其他设施;在街道口或分线处应考虑线路转弯、引接或分支等措施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在桥梁下坡、拐弯等易发生车祸的地方不应立电杆。
2、线路如何优化。疏理现有的供电、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线路,规范线路设置,确保线路安全、有序;对于各种线路(如供电、电话、有线电视等),有条件的要按照规范进行铺设;供电线路的布置应沿道路布置,应减少交叉、跨越,线路应尽量减少跨越村民住宅,不宜在醒目的地方穿越活动广场、公共绿地等;电信线路的布置应避开地质危害地段,应便于架设和检修,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的另一侧,防止强弱电的相互干扰;村庄供电、通信线路宜以架空方式为主,各种线路应尽量同杆敷设,杆线应结合道路自然取直,拉平。
(五)广告招牌。在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中,多采用地方材料来制作广告招牌。木制的、竹制的,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要盲目的照抄城市里的招牌样式,越是乡土的越是特色的;招牌的大小要与悬挂的建筑体量相适应;悬挂的位置要注意,不要挡住窗户,影响通风采光,放在屋顶也是不妥当的;颜色和建筑的颜色要协调。
四、整治工业污染源
(一)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村镇工业布局,引导乡村工业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以便对污染源实行集中控制。引进的工业企业项目按照依法批复的乡镇总体规划进行布局,不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坚决不能投入生产。
(二)开展专项整治。开展小化工、小制革、小漂染等“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坚决依法取缔、关闭。
(三)建全监管机制。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采用自查自纠、分组排查、明查暗访、集中整治的方式,经常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五、整治农业废弃物
(一)秸秆。禁止秸秆就地焚烧和随意堆放现象,大力推进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化开发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秸秆还田补贴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干清粪养殖模式。加快分散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置工程建设,加强分散养殖户的环境监控管理,严令粪便变粪水的养殖模式。
六、整治疏浚河塘沟塘
(一)水体。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
(二)堤岸与护坡。堤岸的横截面不必强求统一,更不要拘泥于左右对称的形态;为方便人们接近水边,与水亲近,同时又使堤岸在河道风景整体中不过分突出,不宜将堤岸的视觉高度差做得太大;为避免给人以整齐划一的印象,不应在长区间内连续出现同一形态硬质堤岸。护坡形式:天然材质护坡,生态护坡,湿生植物护坡,干砌石护坡,实木桩护坡。
(三)滨水空间。
1、道路滨水。应尽可能沿路布置公共设施,以方便更多人享受滨水空间,并应注意临水一侧的安全防护;
2、建筑滨水。宜公共建筑、特别是公共活动类、旅游类建筑滨水,要旨是临水一面应充分开窗,或采取其他措施支持活动亲水,保证视野及水。滨水资源丰富时住宅亦可临水,形成私密性滨水空间;
3、绿化滨水。注意选择亲水品种,植物成熟体量应与所在空间的尺度和环境风貌相协调,避免不恰当地遮挡视线和其他景观;
4、产业滨水。具有运输功能的水体旁宜布局依靠水上运输的企业,包括依靠水运农产品的农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宜充分挖掘滨水空间,发展特色旅游业。
七、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
(一)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充分利用闲置的厂房、仓库、小学等加以改造为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引导将村委会、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卫生所、计生站等功能综合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按村庄规模及服务人口配置,为防止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大而无当,村委会建设规模应控制其上限,一般使用面积不超过350平方米。距离城区较近的城镇型及城郊型村庄,其公共设施配套可借助城镇,村庄不需要单独配置。
(二)教育设施。小学应按学校布点规划单独设置,位置应方便学生到校,环境安宁,具体建设标准按小学设置要求。幼儿园、托儿所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于其它建筑,具体建设标准按相关设置要求进行配置。
(三)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已有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的村庄应充分利用和改善现有条件,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无公共活动场所或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的村庄,应采取改造利用现有闲置建设用地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方式,严禁以侵占农田、毁林填塘等方式大面积新建公共活动场所。
(四)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可与绿地广场结合设置,村庄活动场地应充分结合现状大树、场地、公共建筑、村口进行布置。村庄重要场所可布置环境小品,应简朴亲切,以农村特色题材为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五)公共厕所。结合村庄公共设施布局和活动场地,合理配建公共厕所。1500人以下规模的村庄,宜设置1~2座公厕,15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2~3座公厕。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特色村庄应结合村庄功能,适度增加公厕布置,公厕应保证与村庄整体风格的协调。
(六)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健身娱乐场所、农副产品加工点等。
(七)布局方式。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宜集中布局,有结合主要道路带状布局、结合公共空间设置、结合村口设置、点状布局等多种形式。
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一)路旁绿化。道路两侧绿化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藤本为辅,应避免城市化的绿化种植模式和模纹色块形式。
乔木型绿化采用乔木孤植或者乔灌混植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村庄主要道路,或者交通性道路。灌木型绿化采用群植或者孤植的形式,主要应用于次要道路。爬藤型绿化适用于道路两侧种植空间较小,道路两侧界面较为生硬的地段。
(二)水旁绿化。根据岸线功能和现状植被,可分为生态自然岸线、经济观赏岸线和公共休闲岸线。
1、生态自然岸线: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种植乡土植物,营造充满地方特色、充满野趣的岸线景观;
2、经济观赏岸线:简洁明快,透水做为基本原则,考虑到观赏性,乔木选择季相变化的秋色叶树种;灌木可以选择耐水湿或临水开花灌木或水岸栽植水生植物;
3、公共休闲岸线:结合广场、小游园等园林形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植物配置时可以选择分支点高的乔木为人们在树下活动提供空间,配以花灌木增强观赏性。
(三)宅旁绿化。宅旁绿地贴近居民,要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宅旁绿地的植物配置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免影响通风和采光。靠近窗不宜栽植高大乔木及灌木,特别是常绿的乔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植高达阔叶落叶乔木,夏季可以起到遮阴蔽日,冬季又可以达到充分采光的效果。
(四)村旁绿化。村旁绿化以塑造村庄主要景观面,以乔木、果树种植为主,形成房在树中的景观效果。以村庄为中心,四周农田环绕,村旁形成以道路为线,农田为片的景观带。既可沿道路种植整齐的林木,用以防风保土,又可结合农田经济作物的自然景观。
(五)重要节点绿化。
1、村委会:周围种植可以选择较为肃穆庄严的雪松,或是圆柏。也可以选择种植简洁大方的植物作为组团。如果周围有围墙的话,建议做成铁艺围栏式,这样“透绿”效果好,能突显村委会公开的行政特点。同时栏杆上面可以种植爬藤植物。如有水塘,池中可种植睡莲、荷花,有清廉之意。
2、村口:注意增强可识别性,可结合小品、假山等形式,配置以高大乔木和花灌木增加其可识别性;可设置景石与植物相结合,形成盆景式景观入口;如果留有百年古树,就地取材作为村口标志,这里也是村民聚集较多的地方。同时可利用大树自身形态,在旁边配以硬质景观小品,如界碑、古井等,配以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形成村口景观节点。
3、公共活动区:绿化以简洁实用为主,由于人群聚集较多可选用耐踩踏的草坪。灌木尽量不要用到有毒或带刺植物,乔木选择冠型较优美的作为中心广场的庇荫地。
九、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一)水源保护。
1、划定水源保护区 :对于独立设置的集中水源,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并设置保护范围标志。保护区内不得种植庄稼或堆放废弃物。严禁倾倒垃圾和从事一切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2、优化布设排污口:做好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的处理,防止排污口污染饮用水源;
3、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加快饮用水水源上游及周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种植水源保护林,保护和涵养好水源,防止水源地生态环境破坏;
4、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树立警示牌,大力宣传普及水源保护知识,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防止破坏和污染水源;
5、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有关部门应对所辖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源进行监督管理,严格监督管理污染源,防止乱打井超采地下水,特别要防止采矿、工业等对水源地的污染和破坏,加大执法力度。
(二)水质处理。村庄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5749-2006)的规定,适时逐步取消村级供水站。为保证饮水安全,对原水需进行处理或消毒后再饮用。地下水流经的地层溶解有多种矿物质,一般含盐量大、硬度偏高,有的含氟等有害物质,应视地下水水质状况加以适当处理。对水质好、未受污染的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供水井,只需进行消毒处理。
(三)供水管网。村庄供水管网应根据相关区域供水规划优先与城镇自来水厂管道对接。根据各地村庄的地理状况、地貌特点、水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主要通过合理设计供水管网、保证管网施工质量、优选供水管材、更新老旧管道、延伸管网入户等措施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1、对集中式供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应通过技术比较和论证,根据供水规模,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负责;
2、应严格按照管道施工的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应严格按照管道施工验收标准进行验收,确保管道施工质量;
3、供水管材应选用质量高的新型塑料管或球墨铸铁管;
4、对使用年限较长、陈旧失修或漏水严重的管道应进行更换;
5、对自来水没有辐射到的农户应将供水管道延伸入户;
6、对需要在管网末梢进行水质消毒的,应安装消毒设备或采取消毒措施,防止微生物超标;
7、集中式给水工程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建筑室内末端供水龙头不低于1.5米的水压要求。
十、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一)道路整治与设施建设。
1、清理占道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满足出行畅通的要求;
2、村庄道路的建设应与村庄自然肌理相符合,总体原则是宜窄不宜宽,宜弯不宜直,宜短不宜长,道路的宽度、线型、路面等应与村庄的尺度相吻合。有完善的道路绿化、排水、行车安全等设施;
3、村庄道路照明有一侧布置和两侧交叉布置两种形式。路灯间距应根据灯头瓦数确定,原则上能使行人发现路面上的障碍物,相遇时能彼此辨识脸部,有助于行人确定方位和辨别方向,推荐使用85w节能灯,假设高度5-6米,照射半径25米,可采取随杆架设或单独架设。
(二)路面材质。村庄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已采用硬质材料路面,一般情况下使用水泥路面,也可采用沥青、块石、混凝土砖等材质路面;还应根据地区的资源特点,先考虑选用合适的天然材料,如卵石、石板、废旧砖、沙石路面等,即加强村庄了道路的乡土性和生态性,又节省造价;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路面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保留和修复现状中富有特色的石板路、青砖路等传统街巷道。
(三)停车场。可沿村庄支路相对集中设置停车场地或路边停车;规模较小的村庄可结合村庄出入口,选择靠近村庄边缘地带设置集中停车场地;散点分布的村庄结合自家院落分散停车;规模较大村庄的停车场宜分散布置,特别是河流较多的村庄,应结合水体的分隔,分片布置。
十一、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
(一)建筑立面。主要是对建筑立面的整治、建筑传统装饰符号的运用、建筑色彩的协调等。在满足现代居住与生活功能要求、不破坏原有农村风貌的前提下,注重道路沿线的建筑天际线变化、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立面形象,展现地域性农业住宅区的新农村特色。
(二)重要公共建筑。农村公共建筑主要包括祠堂、学校、卫生所、社区服务中心、市场等建筑类型,有着体量大、质量好的特点,承担着农村主要的公共活动、教育活动、商业活动等。在建筑风格上,公共建筑与普通农宅相协调,区别在于装饰更考究,用材也更加严格,但能够反映共同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在建筑体量上,公共建筑与普通农宅相比不宜过大,可采用群落式布局,建筑层高比普通农宅略高。
(三)建筑传统装饰与符号。无论是新村还是老村的建设与整治,建筑传统装饰符号的利用是最有生命力的。在近年新建起来的农民住宅中,屋顶、屋脊、屋檐、围墙、大门等都会采用地方传统建筑装饰,延续原有建筑尺度、形式、材料、色彩,将建筑文化韵味表现出来。对村庄整体外部立面形象中的传统特色进行保全,一些不协调的建筑做法,在村庄整治建设整治中,引入传统符号,地方文化特色在新村建设中得到体现。
(四)公共空间。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在形态上主要以街巷为代表的“线”空间和相对独立的“点”状空间组成,例如,广场、街巷内节点、水埠、特色植物景观和一些构筑物等。这类空间数量众多,形式各异,是村落空间中最为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要素,是村落区别于城镇的重要特色,也是村落之间区别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村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这些点状空间内容纳了村落基本的日常公共活动也承载着特殊习俗或节庆丧娶等重要活动,是村落活力的体现。
十二、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
(一)长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制度,是确保村庄环境整治成果的关键。可通过建立村庄环境保洁制度,保持村庄道路、河道和公厕等公共场所的整洁;制定相应制度,让每户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洁和绿化进行包干。村委把这些制度印发给农户,并在醒目处张贴,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执行、人人监督,在全村形成共有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长效管理队伍。村庄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除了培养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村规民约以外,还需要组建一支队伍对村庄垃圾收运、公共场所绿化养护、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方面进行管理,可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兼职的管护人员可根据就近方便的原则,挑选勤劳朴实、工作细致的人员担任。
(三)制定管理标准,量化工作目标和要求。
村庄环境管理,需要制定一些管理标准,作为检查、评比和考核奖惩的依据。这些标准尽可能量化,量化的工作标准使人一目了然,有利于自我对照、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
第三篇: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试行)
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试行)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与《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纲要))的相关要求,更好地指导村庄建设和整治,依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标准》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指引。
1.0.2村庄整治是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进行的基本的房屋、设施和环境整理。各市、县近期的村庄整治工作重点是结合当地实际,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村庄开展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等五改工作,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1.0.3村庄整治规划是指导和规范村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的专项规划。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当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依据政府发布的指导性目录,合理确定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和整治要求,并提出实施计划和措施。
村庄整治规划应符合已批准的上层次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等要求,并符合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
1.0.4中心村及村民户数在50户以上的自然村,在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时,应参照本指引的要求开展工作。
1.0.5本指引分为基本要求和其它要求:基本要求是原则上应当达到的,其它要求则各地可根据实际取舍。其它要求用斜体字表示。
1.0.6各县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的指导性目录,为村庄整治规划提供指导和依据。
2规划原则
2.0.1政府引导,村民参与
政府应加强政策指导、技术服务,但应避免行政命令和包揽代替。应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村庄整治规划过程中所有成果应当及时公开,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能充分体现村民意愿和
利益。
2.0.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村庄整治切忌照搬城镇建设模式,避免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应立足实际,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分类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村庄整治要适应本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重点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位于城镇建成区内或城镇边缘的村庄应充分利用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偏远地区村庄应配置基本生活服务设施,规模较小的鼓励相邻村庄共建共享。
2.0.3合理分区,配置设施
对村庄功能用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两个分离,即生活区与养殖区分离、居住区与工业区分离。配置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同时提高村庄防灾抗灾能力。
2.0.4延续特色,美化环境
保持村庄的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尽量做到不推山、不砍树、不填池塘、不盲目改直道路、不改变河道的自然流向、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并围绕传统建筑适当地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活动场所。要通过对废弃旧房、猪牛栏、露天厕所的清理以及对庭院的美化和绿化等措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
2.0.5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落实农村一户一宅基地政策,节约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鼓励建设联排式、公寓式住宅。厉行节约,做到节水、节能、节材和就地取材,提倡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避免脱离实际的拆建与过高标准设施的配置。
2.0.6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从本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指导村庄长远发展建设的整体思路,同时结合村庄的发展实际,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改建与新建的关系,提出分期实施的安排,切实做好村庄整治不同项目的统筹。
2.0.7简洁规范,通俗易懂
规划成果的图文表达方式应力求简明扼要、规范、平实、通俗易懂,确保广大村民关心规划、了解规划、支持规划,进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3规划内容
3.0.l确定村庄整治区范围
以村庄已建成区为主体,综合考虑行政边界、地域风俗、地块特点等要素确定村庄整治区。
3.0.2现状调查和村庄咨询
调查村庄人口、经济和建设现状,咨询村民整治意愿,并公布咨询结果。3.0.3调整村庄用地布局
1.通过功能置换,适度调整用地布局,保持不同功能地块之间的合理间隔,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相互干扰。
2.通过对闲置宅基地和乱搭乱建房屋的清理,梳理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庄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公共绿地以及村民活动场所等。自然村梳理出村庄道路用地和村民活动场所即可。
3.在保证合理的房屋间距及尊重现状用地权属的前提下,明确拆除、保留、新建、改造、置换的居住建筑,以相关的农村住宅政策为依据,调整划定并预留必要的宅院地块。
3.0.4整治村庄道路
1.确定村庄的出村道路,提出确保畅通的措施。2.确定村庄内部道路的走向、宽度。3.确定需硬底化的路段和采用的路面材料。4.确定需进行绿化以及需安装路灯等设施的路段。3.0.5提出改善村民住宅及宅院设施的建议性方案
1.提出村民住宅的改善类型与改进方案,积极推广节能节地新型住宅。2.提出村民住宅内炉灶、厕所、圈舍等的改造方案建议。3.提出村民住宅院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治方案建议。3.0.6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结合各地固本强基工程和已开展的村庄建设,统筹安排小学、托幼、医疗点、文体活动场、商业销售点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位置与规模。自然村可根据实际需要取舍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3.0.7配套公用工程设施
1.改善饮水工程,确定卫生、安全的取水点,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生活用水。
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
2.划定污水排放片区,布局污水排放沟。鼓励将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设施经集中处理后排放。
3.采取统一供应沼气的村庄,应确定沼气池的位置与管渠的敷设方式。4.确定包括垃圾收集点、卫生公厕等环卫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5.提出防治洪涝灾害以及风灾、火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措施。3.0.8塑造村庄风貌
1.确定优秀传统建筑,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使用和修缮的相关对策。2.确定需要保护的古树名木,提出保护措施。3.提出池塘、溪流的保护措施。
4.梳理乡村民俗,选择性纳入村规民约,确保文化专承。3.0.9制定规划实施措施
1.制定实施计划,明确村庄整治的进度安排和实施要求,并对 4.1.0规划说明书的文字表达应当简要、规范、通俗易懂。其主要章节包括: 1.规划依据,包括已审批的上层次规划及专项规划,适用的法规、规范和其它依据。
2.现状评述,包括村庄自然、历史、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咨询村民意见的整理与回应。4.规划范围、整治目标和原则。
5.用地布局调整,需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6.村庄道路整治,需列出道路整治一览表。7.村民住宅及宅院设施改善建议。8.公共服务和公用工程设施的配置与完善。9.塑造村庄风貌规划。10.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4.2整治项目及概算一览表 4.2.0整治项目及概算一览表
整治项目及概算一览表主要栏目包括:项目类型、工作量、投资估算、资金和实施时序。
1.项目类型和工作量
将整治项目划分为改善居住建筑和生产建筑、整治道路、完善公共服务和公用工程设施、整治村容村貌等若干类型,并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分,列出工作量。
2.投资估算
根据各整治项目的工作量,结合当地市场指导单价,估算各类项目造价和投资金额。
3.资金
区分不同整治项目的投资主体、资金筹措渠道和筹措方式,明确资金额和到位时间。
4.实施时序
根据村庄现状及资金筹措情况,以落实五改为重点,统筹整治项目的实施时
序,具体明确项目的实施时间和进度安排。
4.3成果图纸
4.3.0成果图纸应尽量绘制在有效的最新地形图上,图纸包括:建设现状图、整治规划图和设施管线综合图。图纸上应显示地形和建设现状,并标注项目名称、图名、比例尺、图例、绘制时间、规划设计单位名称或编制人员签字。
成果图纸表达的内容与要求应与规划说明书一致,表达的深度可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执行。
4.3.1建设现状图
标明自然地形地貌、现状各类建筑的分布与质量、道路走向与宽度;标明现状各类公用工程设施、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层数与规模。
4.3.2整治规划图
标明需整治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公共绿地、村民活动场所、停车场、兰产赌对、普褚刀增等的位置和用地范围;标明需整治道路的走向和路段;标明需整治的公厕、垃圾收集点等环保、环卫设施及饮水工程、污水处理设施等公用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标明村容村貌的整治范围,传统建筑、古树名木及池塘、河流的保护范围。
4.3.3设施管线综合图
标明现状和需整治的客类公用工程管线的走向以及有关设施的位置、规模与防护范围;标明现状与需整治的防洪涝、防风灾、防火、厉一雳7等各类防灾设施与构筑物的位置及占地范围。
5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5.0.1村庄整治规划工作的推进,以各县规划建设部门为主导力量,各地级以上市规划建设部门要抽调规划技术骨干切实加强对各县的指导。
5.0.2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镇级人民政府负责村庄整治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镇级人民政府负责村庄整治项目的指导和协调推进工作;村委会及村民小组负责村庄整治的具体组织及实施工作。
5.0.3村庄整治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镇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若规划涉及对上层次规划的局部调整,需取得上层次规划的原审批机关同意,方可审批。
5.0.4 村庄整治规划的调整,经村民会议同意,可由镇级人民政协调组织,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规划的实施
6.0.1 各级规划建设部门要通过村庄整治规划来统筹农村各项建设,特别要加强与其他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6.0.2 村庄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未完成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编制的村庄,原则上暂停各项建设的审批。
6.0.3 村民在村庄建住宅的,参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第四篇: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
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 总 则
1.0.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与《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纲要(2006-2010年)》的相关要求,更好地指导村庄建设和整治,依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标准》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指引。
1.0.2 村庄整治是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进行的基本的房屋、设施和环境整理,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开展“三清五改五有”,即清理垃圾、清理河塘、清理乱堆放;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有整治规划,有文体活动场地(室)、有一片成荫绿地、有垃圾收集池(站)有污水处理简易设施。
1.0.3 村庄整治规划是指导和规范村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的专项规划。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当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依据政府发布的指导性目录[1],合理确定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和整治的要求,并提出实施计划和措施。
村庄整治规划应符合已批准的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2]、上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等的要求,并符合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
1.0.4 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2]中确定予以保留或城乡规划确定为:
村镇建设用地且村民户数在50户以上的自然村、行政村,在根据村民意愿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时,应参照本指引的要求开展工作。
1.0.5 本指引分为基本要求和其它要求;基本要求是原则上应当达到的,其它要求则各地可根据实际取舍。其它要求用斜体字表示。
1.0.6 各县(市、区)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的指导性目录和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为村庄整治规划提供指导和依据。1.0.7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由广东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注释:
[1] 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的指导性目录是各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根据本地区村庄实际情况,以解决村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为重点而制定的整治项目清单。凡符合指导性目录的整治项目,各地政府应给予技术、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
[2] 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是按照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另行组织编制的专题规划,其主要任务是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明确将拟保留村庄作为整治候选对象。规划原则
2.0.1 政府引导,村民参与
政府应加强政策指导、技术服务,并积极引导村民自主参与村庄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能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和利益,并鼓励村民对治理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2.0.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村庄整治切忌照搬城镇建设模式,应立足实际,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分类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村庄整治要适应本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重点解决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位于城镇建成区内或城镇边缘的村庄应充分利用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偏远地区村庄应配置基本生活服务设施,规模较小的鼓励相邻村庄共建共享。2.0.3 合理分区,配置设施
对村庄功能用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人畜分离。配置村庄的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重点解决村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同时提高村庄防灾抗灾能力。2.0.4 延续特色,美化环境
保持村庄的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尽量做到不推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不盲目改直道路、不改变河道的自然流向、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并围绕传统建筑适当地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活动场所;要通过对废弃旧房、猪牛栏、露天厕所的清理以及对庭院的美化和绿化等措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
2.0.5 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落实农村“一户一宅基地”政策,节约用地,尽量少点用耕地;履行节约,做到节水、节能、节材和就地取材,提供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同时避免脱离实际的拆建与过高标准设施的配置。
2.0.6 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从本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指导村庄长远发展建设的整体思路,同时结合村庄的发展实际,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改建与新建的关系,并提出分期实施的安排,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2.0.7 简洁规范,通俗易懂
规划成果的图文表达方式应力求简明扼要、规范、平实、通俗易懂,确保广大村民关心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进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规划内容
3.0.1 确定村庄整治区范围
以村庄已建成区为主体,综合考虑行政边界、地域风俗、地块特点等要素确定村庄整治区。3.0.2 现状调查和村庄咨询
调查村庄人口、经济和建设现状,咨询村民整治意愿,并公布咨询结果。
3.0.3 调整村庄用地布局
1.通过功能置换,适度调整用地布局,保持不同功能地块之间的合理间隔,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相互干扰。
2.通过对闲置宅基地和乱搭乱建房屋的清理,梳理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庄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公共绿地以及村民活动场所等。自然村梳理出村庄道路用地和村民活动场所即可。
3.在保证合理的房屋间距及尊重现状用地权属的前提下,明确拆除、保留、新建、改造、置换的居住建筑,以相关的农村住宅政策为依据调整划定并预留必要的宅院地块。3.0.4 整治村庄道路
1.确定村庄的出村道路,提出确保畅通的措施。2.确定村庄内部道路的走向、宽度。
3.确定需硬底化的路段和采用的路面材料。4.确定需进行绿化以及需安装路灯等设施的路段。
3.0.5 提出改善村民住宅及宅院设施的建议性方案
1.提出村民住宅的改善类型与改进方案,积极推广节能节地新型住宅。2.提出村民住宅内炉灶、厕所、圈舍等的改造方案建议。3.提出村民住宅院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治方案建议。
3.0.6 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结合各地固本强基工程和已开展的村庄建设,统筹安排小学、托幼、医疗点、文体活动场(室)、商业销售点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位置与规模。自然村可根据实际需要取舍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3.0.7 配套公用工程设施
1.改善饮水工程,确定卫生、安全的取水点,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生活用水。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
2.划定污水排放片区,布局污水排放沟(渠),鼓励将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设施经集中处理后排放。
3.采取统一供应沼气的村庄,应确定沼气池的位置与管渠的敷设方式。4.确定包括垃圾收集点、卫生公厕等环卫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5.提出防治洪涝灾害以及地震、风灾、火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措施。3.0.8 塑造村庄风貌
1.确定优秀传统建筑,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使用和修缮的相关对策。2.确定需要保护的古树名木,提出保护措施。
3.梳理乡村民俗,选择性纳入村规民约,确保文化传承。
3.0.9 制定规划实施措施
1.制定实施计划,明确村庄整治的进度安排和实施要求,并对第一年开展的整治工作进行具体安排。
2.对村庄主要整治项目的投资金额进行估算,并提出资金来源和筹措方式的具体建设。
3.制定合理的实施程序与管理制度,规范实施过程,并提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共同推进以及便于村民监督的机制和措施。成果要求
4.0.0 村庄整治规划的成果包括“一书”(规划说明书)、“一表”(项目一览表)和“三图”(建设现状平面图,整治规划平面图,公用工程管线与设施综合图)。
1.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有关规定性要求等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的文本。
2.项目一览表是表达村庄整治的主要项目及其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及实施时序等内容的表格。
3.成果图纸是表达现状和规划设计内容的图示。
4.1 规划说明书
4.1.0 规划说明书的文字表达应当简要、规范、通俗易懂。其主要章节包括: 1.规划依据,包括已审批的上层次规划及专项规划,适用的法规、规范和其它依据。
2.现状评述,包括村庄自然、历史、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咨询村民意见的整理与回应。4.规划范围、整治目标和原则。5.用地布局调整,需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6.村庄道路整治,需列出“道路整治一览表”。7.村民住宅及宅院设施改善建议。
8.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完善。9.公用工程设施的配套与完善。10.塑造村庄风貌规划。11.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需列出的表格参见《附录 B:规划成果示例
一、规划说明书相关表格》)4.2 项目一览表 4.2.0 项目一览表
项目一览表主要栏目包括:项目类型、工作量、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和实施时序。1.项目类型和工作量
将整治项目划分为改善居住建筑和生产建筑、整治道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用工程设施、整治村容村貌等若干类型,并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分,列出工作量。
2.投资估算
根据各整治项目的工作量,结合当地市场指导单价,估算各类项目造价和投资金额。3.资金来源
区分不同整治项目的投资主体、资金筹措渠道和筹措方式,明确资金额和到位时间。4.实施时序
根据村庄现状及资金筹措情况,以落实“三清五改五有”为重点,统筹整治项目的实施时序,具体明确项目的实施时间和进度安排。
(参见 《附录B:规划成果示例
二、项目一览表》)4.3 成果图纸
4.3.0 成果图纸应尽量绘制在有效的最新地形图上,图纸包括:建设现状平面图、整治规划平面图和公用工程管线与设施综合图。图纸上应显示地形和建设现状,并标注项目名称(“XX村村庄整治规划”)、图名、比例尺(l:500-1:2000)、图例、绘制时间、规划设计单位名称或编制人员签字。
成果图纸表达的内容与要求应与规划说明书一致,表达的深度可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执行。4.3.1 建设现状平面图
标明自然地形地貌、现状各类建筑的分布与质量、道路走向与宽度;标明现状各类公用工程设施、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层数与规模(参见《附录B:规划成果示例
三、成果图纸》)。4.3.2 整治规划平面图
标明需整治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公用工程设施、仓储、公共绿地、村民活动场所、停车场等的位置和占地范围;标明需整治道路的走向和路段;标明新增公厕、垃圾收集点等环保、环卫设施的位置和占地范围;标明村容村貌的整治范围,传统建筑、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参见《附录B:规划成果示例
三、成果图纸》)。
4.3.3 公用工程管线与设施综合图
标明需整治的各类公用工程管(渠)线的走向以及有关设施的位置、规模与防护范围;标明现状与需整治的防洪涝、防震、防风灾、防火、防滑坡、防泥石流等各类防灾设施与构筑物的位置及占地范围(参见《附录B:规划成果示例
三、成果图纸》)。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5.0.1 村庄整治规划工作的推进,以各县(市、区)规划建设部门为主导力量,各地级以上市规划建设部门要抽调规划技术骨干切实加强对各县(市、区)的指导。
5.0.2 县(市、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组织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镇(乡)负责村庄整治具体项目的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5.0.3 村庄整治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镇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若规划涉及对上层次规划的局部调整,还需取得上层次规划的原审批机关同意,方可审批。5.0.4 村庄整治规划的调整,经村民会议同意,可由镇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相关流程参见《附录A:村庄整治规划编制与审批流程》 规划的实施
6.0.1 各级规划建设部门要通过村庄整治规划来统筹农村各项建设,特别要加强与其他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6.0.2 村庄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末完成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编制的村庄,原则上停止任何建设的审批。
6.0.3 村民在村庄建住宅的,参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十八条执行。6.0.4 兴建村办企业的,参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十九条执行。
6.0.5 村级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参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二十条执行。
第五篇:武陵区“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武陵区“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
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区河洑镇按照省、市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创建文明家园为载体,突出产业培育,注重设施改善,倡导文明乡风,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河洑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专门力量,按照市区发展的总体规划,修订完善了河洑镇五年建设的详细规划,制定了基础建设、主导产业培育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实施方案,启动了村民建房集中连片安置,力争五年内将河洑镇打造成城市新区、休闲园区、文明社区。
二、突出农村产业培育
今年来,河洑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三产项目5个,完成项目建设投入7090万元,促进了以泽云事业、柳园农家、河洑快乐谷为代表的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
积极围绕花卉苗木、蔬菜、小水果等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新扩花卉苗木1300 亩、葡萄1000亩、西瓜500亩、蔬菜500亩,年内流转土地面积达到3000多亩,安置当地农民工400余人,促进了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种植能手适度规模集中。
以务工技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今年来,共举办水稻栽培、家禽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参加培训人员达900余人;新增就业岗位148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6000多万元。
三、注重基础设施改善
一是在三星、全美、白合等三村完成了投资791万元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翻耕土地10公顷,硬化排灌渠道2.35公里,修建田间二级道路2.97公里,受益面积达到了4500亩。二是硬化通村组道路37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三是全镇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了城乡对接、全面覆盖,农村环境卫生大为改观。
四、倡导文明乡风
一是抓阵地建设。新建了村部2座、农家书屋12个,实现了村村有文化阵地。二是抓队伍组建。新组建业余文艺演出队3支,秧歌队2支,腰鼓队3支,军鼓队4支,全镇业余文艺队伍达到了28支,参加人员300多人。三是抓活
动开展。组织了各类球赛、登山、中老年人健身操和唱红歌比赛,各村居的“广场舞蹈”、“球类运动”等全民健身活动日益活跃,乡风村风日益淳朴。
武陵区新农村建设办 2011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