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警与违法者产生冲突的特点、原因和对策
交通警察作为公安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护道路交通和治安秩序,打击车匪路霸,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重任。同时,交通民警也是与群众接触最多的警种之一,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公安队伍整体形象,特别是身处一线的路面执勤民警每天与交通参与者打交道,纠正和查处违章行为频繁。但处罚者与被处罚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心理上的对抗,并由此引发语
言或行为上的冲突,这种冲突虽然发生在少数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但如果处置不当势必影响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本人就民警与交通违法者之间产生冲突的特点、原因和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产生冲突的特点
1、规模小,时间短。这种冲突通常发生在执勤民警和违反交通法规的当事人或乘车人之间,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结束,同时在交通干线公路和交通要道上,易引来群众围观。
2、冲突程度易升级。处罚者与被处罚者开始是语言的冲突,但被处罚者往往片面强调已方原因或威胁或引诱,希望执勤民警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在要求得不到满足后进而上升为对民警进行辱骂或殴打。
3、具有突发性。执法者和违法者事先往往都没有心理准备,违法者在瞬间为逃避处罚而产生错误想法,导致过激行为产生。
4、不满情绪易扩散。冲突结束后,双方对抗心理一时难以随之消失,部分违法当事人会将这种心理转移和扩大,形成对交警乃至整个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不满进而产生对立情绪。
5、事后报复性。违法者在发生冲突后采取写匿名信或公开举报的方式对民警进行诬告。
路面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的这种冲突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事物矛盾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管理与被管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执勤交警与违法者之间的语言和身体上的冲突实质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与社会被管理群体之间矛盾的一个具体反映。
二、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
(一)从当前交通管理执法环境的角度来分析
1、不理解交通管理执法现象比较突出。民警上路执勤执法,依法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消除交通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公安交警的一项最基本的法定职责。然而在有些部门看来,交警上路查纠和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有公路“三乱”之嫌;在一些群众看来,民警上路查纠和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是为了“创收”;在有些领导看来,民警在搞利益驱动等。这样的认识导致交通管理执法受到莫名的指责,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行为得到了不应该的同情和保护。
2、不配合交通管理依法执法现象比较突出。在交警执法的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交通参与者的法制观念淡薄,对路面执勤民警的纠正和处理极不配合,把民警纠正其交通违章看作是与自己过不去,找茬子,把民警依法纠正交通违章,督促违法人消除违法行为,确保安全、文明驾车的善意、善举,错误地予以抵触、敌视和对抗。
3、恶意攻击交通管理依法执法的现象比较多。交通管理执法面宽、线长,频率高,查处的违法对象多,查处一起违章行为,就有可能牵动或得罪一家人、一群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并且执勤执法多在街道公路上,加上一些群众的不理解,经常导致民警依法执法受到不应有的指责和攻击。甚至,有些车主、驾驶员有预谋、有组织地对民警执法横挑竖挑,并采取“恶人先告状”的方式进行不实举报、投诉。
4、暴力抗拒交通管理依法执法现象时有发生。公安交警是公安机关代表党委政府依法履行道路交通管理职责的一支专门力量,在打击涉路违法犯罪方面具有很强战斗力。但由于交通管理执法的强制力保障还不够,部分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直接交通参与者成份复杂等原因,暴力抗拒交通管理依法执法日趋严重。
(二)从执勤民警的角度来分析
1、以管理者自居思想严重。执勤民警是代表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一些民警便有一种高高在上以管理者自居的权势心理,认为我是管理者,你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我的管理、接受我的处罚,因而在查纠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时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待人,把违法者的申辩和不合作态度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加重对当事人的处罚。
2、重处罚轻教育,执法表面化。在路面执法中,重处罚轻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基本上是违法必罚,交通法规中的警告条款运用得很不够或者基本上不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警只为了罚款而不纠正交通违法行为的普遍认识,从而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3、存在“四难”现象,执法情绪化。民警在工作中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心情不好或长期在恶劣工作环境中工作的情况下,火气大、情绪差,将驾驶员作为出气对象,对驾驶员训责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部分民警方式方法欠妥,语言不规范,说服不到位,造成不少
驾驶员在接受处罚时产生抵触情绪。
4、没有做到一视同仁,执法随意化。在路面执法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特权车、关系车、熟人车不处罚或降格处罚的情况,同一种交通违法行为在不同地方不同民警中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容易造成执法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5、执法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部分民警对相关的交通法规了解仅仅停留
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上,纠正交通违法在执法程序、法律文书的使用上存在错误认识,对于交通管理相关的其它法律法规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也很少涉及。
三、执勤民警预防和妥善处置冲突的对策
1、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在日常交通管理工作中,执勤民警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思想、立场调整到保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采用“人性化执法、人性化管理”的执法模式,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去执法,按照“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公平、公正地开展执法活动,树立良好的公安形象。
2、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执勤民警在路面执勤纠正和处罚违法者时,应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不能搞暗箱操作,执法不公。在处罚时要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处罚幅度适当,不能乱用自由裁量权,做到“对内对外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城里农村一个样”,消除执法不公现象,让违法者无机可乘。
3、罚教并重,方法灵活。民警在纠正违章时,除了要用简练、规范的语言指出驾驶员违反法规的条款及处罚依据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处罚对象选择不同的工作方法,尽可能地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如:对脾气暴躁、倔犟的人不气不激,避其锋芒,缓而软治;对死缠软磨的人不发脾气亮出底牌,绝其妄想;对明知故犯,投机取巧的人不讽刺,不挖苦,多做工作;对性格内向爱面子的人要因势利导;对知错改错的人要灵活处理,予以方便。
4、文明办案、礼貌待人。执勤民警在路面执勤查纠违法行为时应把自己摆在与驾驶员平等的位置,尊重对方的人格,礼貌待人,以理服人,尤其是当违法者为自己申辨时,要耐心倾听,让对方把话说完,然后针对其辨解的理由向其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指出其违法和处罚的依据。这样做既可使违法者受到交通法规的教育又能避免伤害违法者的自尊心,减少对抗心理。
5、果断处置,化解矛盾。执勤民警与违法者的冲突时,民警也有不妥当的语言和行为。因此,执勤民警在意识到自己有过错后,要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方式,化解对方的对抗心理,防止冲突发生,这样做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利益,也维护了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6、掌握策略,灵活处理。执勤民警身处交通管理第一线,与形形色色的违法者打交道,在执法过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方式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当执勤民警与违法者发生矛盾时,要学会沉着冷静,正确应对,妥善处理。一是转移处理空间,把违法者带离现场到办公室处理;二是转移处理时间,可约定另外一个时间来处理;三是将违法转交其他同事或上级领导来处理。
总之,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如何消除和杜绝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位执法者深思。结合当前公安机关正在开展的工作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执勤民警要打牢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放下架子,端正执法态度,创新执法理念,以文明、高效、公正的执法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第二篇:当前烟草专卖执法冲突的原因和对策
浅析烟草专卖执法冲突的原因及对策
鲁甸县烟草专卖局 桂 林
[内容摘要]本文以执法冲突案例说明,烟草专卖执法是一项艰苦细致的长期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专卖管理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报务意识,避免执法冲突,烟草执法才能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烟草专卖;执法冲突;原因;对策
当前,随着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卷烟零售户的守法经营意识和广大消费者的烟草专卖意识不断增强,市场环境和执法环境有了进一步的好转,但纵观全市,执法冲突事件仍然时有发生,给烟草专卖执法的社会形象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何减少烟草专卖执法冲突,保证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是当前烟草专卖管理工作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本人结合自身专卖执法工作实践,就当前烟草执法冲突的原因和对策作粗浅探讨。
一、烟草执法冲突案例
案例1:2008年1月16日上午10时,本县烟草专卖局龙树中队依法对水磨乡水磨街卷烟经营户李某经营场所进行检查,查获非法卷烟“石林”“红山茶”等228条。在依法实施暂扣时,李某从家中拿出菜刀对执法人员进行威胁,执法人员及时与当地派出所取得联系,派出所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制止事件的发展。经派出所民警调查后,对该零售户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向执法人员公开道歉。
案例2:2008年9月3日,本县烤烟收购执法人员进行路堵路查,在江底乡洗羊塘路段查获一起无证运输烟叶案。当时货主用其它车辆在前面探路,看到烟叶被查获,想方设法和执法人员进行周旋。当执法人员办理相关手续后,准备将该车烟叶押运回本县烟草专卖局处理,途经A县B村时,被B村群众围攻堵截,强行将该车烟叶抢走。事后公安机关进行了调查,但因诸多因素,致使此案不了了之。此案的发生在当地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挫伤了执法人员的积极性,给烟草执法工作蒙上阴影。
二、烟草专卖执法冲突的原因
1.专卖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应变能力,行为处理不当造成执法冲突。就目前烟草专卖队伍的人员状况来看,主要存在文化程度高低不一,复合型人才较少,人才结构不合理,差异较大,绝大部份都是半路出家,缺乏管理经验和系统性法律法规知识。遇到复杂情况不能灵活处理,执法方法缺乏技巧和灵活性,应变能力差,时有存在简单和不文明现象,给不法经营户抓住可乘之机,借题发挥,导致事态扩大,甚至发生冲突。
2.服务意识不强。个别专卖人员思想观念落后,对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始终把自己摆在管理者的位置,把广大零售户摆在自己的对立面,在执法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存在随意性和不规范执法的行为,导致零售户产生对立情绪,使烟草专卖执法处于被动局面。
3.利益的驱使,给执法工作带来难度。一些不法分子由于知晓专卖法律法 规,在运输烟叶时经常利用其它车辆进行探路,一旦发现执法人员,故意设置障碍与执法人员进行周旋,寻机煽动当地的群众出面认领烟叶,或唆使一些老、弱、病、残者出面胡搅蛮缠,动辄寻死觅活,制造假象,甚至出手伤人,让执法人员有理说不清,致使执法工作难以开展。
4.受消费水平的局限,致使消费者认识不到位,给非法卷烟的生存留下空间。由于国家对卷烟的税制改革,导致了低档卷烟的生产利润降低,甚至无利可图,厂家纷纷转向中高档卷烟生产,使得低档卷烟市场供应偏紧。而大量的农村低收入消费者长期吸食低档卷烟,因此低档卷烟的供应和需求出现了很大的缺口,使得假冒抵挡卷烟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农村消费者水平偏低,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对假冒卷烟危害认识不足,一些消费者和群众对假、非卷烟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即使是伪劣卷烟也不会危及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了不起,遇到执法人员对销售户进行查处时往往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反而会起哄围攻,致使查处工作困难重重,给专卖执法工作蒙上阴影。
5.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宣传还未深入人心。近年来烟草行业在烟草法律法规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烟草专卖的舆论氛围越来越好,卷烟经营户和烟农的专卖意识逐渐增强。但我们必须看到,一些偏远的山村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信息相对闭塞,群众对烟草专卖法律、法规意识依然淡薄,对这些地方因交通诸因制约,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即使在平常的市场检查过程中,也仅仅是一查了事,没有向经营户和消费者耐心解释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在执法过程中难以得到一些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宣传还未深入人心。
6. 《烟草专卖法》具有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1992《烟草专卖法》实施以来,一直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修改,难以完全适用现实经济和法制社会。对于一些违法经营处罚力度不够,不足以起到对违法者的惩戒作用。如对未在当地烟草批发企业进货的违法行为规定可处以进货总额5%以上10%以下的罚款,这样的处罚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对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管理,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发证机关,却没有对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经营烟草制品零售业务的处罚权,无形中又削弱了烟草专卖执法的力度。
三、对减少烟草专卖执法冲突的思考与对策
综合分析各种烟草执法冲突的形成,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行业特殊体制的因素;还有法制需要充实完善的原因,也有执法有待于规范的问题。随着烟草专卖工作的不断深入,制订相应对策,减少执法冲突,树立烟草专卖的良好形象,完善和巩固烟草专卖体制,对促进烟草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要加强执法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烟草专卖执法宣传是让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了解专卖法律法规,树立守法经营意识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全民专卖意识的法宝,更是为烟草执法赢得舆论支持,为烟草行业争取生存空间的主要举措。一是要充分发挥广电、报刊等新闻媒体作用,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和假冒卷烟的危害性,及时曝光查处大案要案,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和信誉观念,为烟草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违法‘两烟’,人人喊打”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着力强化打击卷烟违法犯罪相关部门的业务宣传和联系工作,提高各相关部门、单位的思想认识,坚定除假务尽的决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政府牵头,执法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烟草执法格局;三是要坚持宣传教育工作和烟草日常执法检查相结合。市场执 法检查是打击违法违规经营、维护广大零售户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环节。执法人员要坚持行政执法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全力推动打击“两烟”违法犯罪工作深入开展。
2.规范执法行为,树立专卖队伍新形象
随着我国法制体系逐步完善,人们法律意识逐步提高,涉烟违法犯罪分子也逞法律的空隙频频暗地从事违法活动,增大了烟草行政执法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专卖人员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严格按照《烟草专卖文明执法行为规范》及“文明规范用语”要求规范执法行为。在执法过程中,要讲究执法艺术,用足用活执法权限,做到既严格执法、大胆管理,又规范执法、热情服务,避免执法过程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树立烟草专卖队伍新形象,为构造和谐“两烟”发展作出部门应有的努力。
3.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烟草专卖执法队伍
实践证明,专卖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的关键,也和执法冲突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烟草专卖执法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将学到的先进知识和超前的理论结合实际加以理性思考,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烟草执法队伍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目的,以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为主线,以强化培训、教育为手段,以“四要作风”为标准,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反应快速、能征善战的专卖执法队伍,为实现烟草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做好服务工作,增强感情沟通。
优质的服务可以消除经营户对管理者的抵触情绪,带来感情融合,理顺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关系。当前,各级都在深入开展烟草专卖诚信等级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烟草专卖管理切实履行起自己的职责,加强对辖区经营户的走访工作,目的就是要加强与经营户的感情沟通。走访不是向零售户报个到,签个字,混个脸熟,而是要实实在在帮助经营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以真诚的态度、平等的姿态解答经营户法律认识上的疑惑,以真诚换取信任,以温暖流通感情。通过优质服务赢得经营户的信赖,从而使他们理解、支持、配合烟草执法工作。
5.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非法卷烟经营活动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最要的原因是受暴利驱使,而一些不法经营户敢暴力抗法,原因之一是处罚不到位。我们认为,当前对烟草违法经营凡涉及罚款的要一罚到位,使其经济受重创,无利可图。对屡教不改的钉子户要运用《烟草专卖法》中责令停业整顿,取消经营资格等行政制裁措施,使其无立足之地。对极少数拒绝检查或暴力抗拒的不法经营者要根据《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提请司法机关,从严、从快、及时打击,重典治乱,决不手软,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
6.要加强横向联系,实现综合治理。
一是要紧紧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烟草部门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争取重视和支持,以便及时协调解决好辖区内涉烟案件的各种矛盾。二是要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合作。工商部门承担着包括烟草在内的市场监督重任,无论是取缔无证经营,查处违规经营,还是开展零售客户的合理布局、诚信等级管理,都需要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必须与之建立起长期、稳定、合作的关系。三是要加强公、检、法等机关的合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更好地完善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办案制度、大要案督办制度,做到沟通协调畅通、制度运行不间断、执法配合密切、处罚程度不降格,实现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局面。
总之,烟草执法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劳永逸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专卖管理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管理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报务意识,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避免执法冲突,树立专卖队伍新形象,为烟草行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作出专卖管理部门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刑法
[2] 行政处罚法 [3] 烟草专卖法
[4] 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 [5]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6] 烟草专卖文明执法行为规范
第三篇:论民警因公伤亡原因和预防对策
内容 摘要:公安队伍是和平时期为公众利益牺牲最多的一个群体,公安民警“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民警伤亡居高不下。本文 分析 认为造成民警伤亡既有 社会 治安和刑事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公安机关经费困难,装备不足,警务配置不尽合理等客观原因,也有部分领导和民警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实战演练、执行勤务不规范等内在因素。进而相应地从领导责任,强化管理,教育 训练,更新观念,警务保障诸方面提出预防对策。
近几年来,在对敌斗争,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处置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等工作中,公安民警“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因公伤亡的人数是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据了解,建国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9000多名民警因公牺牲,10多万名人民警察光荣负伤。特别是近20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就达6000多名。民警流血,人民心痛,为减少民警牺牲、关心民警健康,从公安部到各级政府、各级公安机关,都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强化民警的安全防范意识,配备必要的武器,减少民警的伤亡。2003年4月,公安部下发了《关于今年以来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公安民警在执法执勤时遭到犯罪嫌疑人袭击造成伤亡的情况通报》。通报指出,在新形势下,公安民警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 问题。现就民警因公伤亡的原因及对策做如下论述。
一、民警因公伤亡的原因分析造成民警因公伤亡数字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具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方面:一是近年来,随着我国 经济 体制转型,利益群体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刑事犯罪的暴力化倾向日趋突出,涉枪、涉爆、绑架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持枪、持械、持爆作案,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使一线执勤民警遭到暴力袭击伤亡的情况不断发生,给一线民警执勤活动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且犯罪分子成帮结伙,携带枪支、匕首等凶器,暴力拒捕,袭击甚至报复公安民警的情况也十分突出。二是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 政治 和社会稳定的职能部门,始终处于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上,在执法管理过程中,首当其冲成了部分人发泄不满和报复的对象。再加上部分群众的法治观念淡漠,有些人片面认为只有杀人、放火等才是犯罪,至于对民警骂两句,打两下算什么,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 法律。有人则是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乘机起哄、殴打民警。还有的不能正确理解对待民警依法管理行为,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只求民警为其提供服务与保护,不愿接受管理,认为民警管理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激动之下容易采取暴力抗法和反管理行为。三是对袭警者的处罚大多偏轻。由于我国《刑法》中并没有袭警罪的罪名,一般情况下,袭警情节较轻的,大多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以治安处罚。影响 公务,造成一定后果的,才能按妨害公务罪论处。我国《刑法》规定的妨害公务罪,其量刑的尺度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罚金,也就是说,此罪处罚最重,也仅能判处3年徒刑。如果妨害公务行为,造成执法民警伤残,甚至死亡的,这时,行为人才会被以故意伤害罪或是故意杀人罪论处。这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袭警行为妨害的是国家的执法活动,而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侵害的则是公民个人的人身权利。妨害国家公务活动和侵害个人生命健康权,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分别视之,而不应等同对待。四是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经费困难,装备和训练经费没有落实。目前 相当多的派出所,巡警队、刑警队等基层实战单位,装备严重不足,有的基层科所队执勤民警连警棍都没有,更不要说防弹背心、防刺服等装备了。民警缺乏必要警械、武器和防护装备。即使有了,也会因为怕麻烦,怕出问题而不想用,不敢用。再有就是 交通 工具落后,车况不好,带病车,拼装车,报废车仍在使用,因交通事故伤亡的民警比例大,1999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533人,仅在执行公务中因交通事故牺牲的就有236人占民警牺牲总数的44.3%。最后是现有警力不足,配置不合理,警力资原浪费严重。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与警察的平均比例是万分之三十五,而我国是万分之五。警力隶属多头,难以集中使用。如在路上巡逻的警察,除了交警,还有巡警,甚至还有派出所的民警,三种警察分属不同部门,多头领导,警务安排各自为主,任务重复。警力严重不足再加上配置不合理导致民警长时期超负荷工作,一年一个民警工作量超过3016个小时,平均3周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说一个一线民警一年干其他公务员两年半的工作量。致使民警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和调整,大多数民警长期处于疲劳状态,长年劳累,积劳成疾,1999年至2002年全国公安机关每年因病殉职的民警都超过了牺牲民警总数的三分之一。(二)自身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和基层民警敌情观念不强,警惕性不高,缺乏必要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在战术上轻敌,缺少最起码的安全防范知识。在一些情况下,民警已经明显意识到被盘查、检查的对象有犯罪嫌疑,甚至已经获取犯罪证据但没有按规定认真进行搜身、检查,并采取必要的约束或强制措施,对其控制不利,对其同伙未加防范,从而受到犯罪分子的伤害。二是对基层民警缺乏战术能力的培训。有的民警从警多年没有开过一枪,不会擒拿格斗的技能,不了解在围堵、检查中有关自我保护的技能。有的虽有培训,但培训教育与实战结合的不够,缺乏实战演练。一些民警执法,执勤战术动作不规范 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方法 简单方式单一,造成许多不应有的伤亡。三是在处置严重暴力案件或突发事件时,决策、组织指挥失误。处突预案形同虚设,方案考虑不周,或信息不灵,对敌方情况不明,仓促应战,或是协调不力,相互间配合不好,策应不及时,造成民警不必要的伤亡。四是在实战中,对警察职能认识上此重彼轻,过多的强调了警察的对敌功能,忽略了自身的安全防护,没有进行正确的“勇敢观”教育,对发生了民警与歹徒搏斗伤亡的事件后,整理其正面典型事迹多,总结 反思问题少,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许多民警临战时没有携带警械、武器,也不懂及时找个有利的器具作为武器,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鲁莽行事,赤手空拳地对付穷凶极恶的持有刀枪的歹徒,在制敌过程中敌我之间力量或武器悬殊太大,民警往往处于劣势,致使民警前赴后继,盲目冒险,无谓牺牲。五是公安机关内部一些矫枉过正的管理机制。近年来警察的执法越来越讲究程序的公开、公正,“文明执法”也频频被提及,公安内部的纪律规范以及程序规定也越来越严格。行政复议案件程序、办理刑侦、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及“五条禁令”等规定相继出台。而公安机关内部一些矫枉过正的管理机制束缚了民警的手脚,一遇到矛盾激化的事情就批评处分民警,导致民警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甚至出现了“多管事不如少管事,少管事不如不管事”的不正常现象,再加上民警的执法变得越来越文明和规范,一些不法分子就认为民警变的好欺负了,于是袭警案件不断发生。
二、民警因公伤亡的预防及对策(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民警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减少民警伤亡是最高的从优待警。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民警伤亡不断上升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从优待警,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关心爱护民警,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和公安队伍的长远建设出发,把防止和减少民警因公伤亡当作一件大事来办。要克服麻痹思想,对本地发生民警因公伤亡的事件原因进行分析,认真吸取外地区发生民警因公伤亡事件的教训,举一反三。借鉴国外的好的做法,在教育、训练、装备、抚恤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民警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的防止和减少民警因公伤亡的发生,要建立和落实警务行动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民警因公伤亡情况实行责任倒查制,对于领导和管理上的原因,导致民警在执行任务时伤亡的要严格按照<<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要求,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要落实从优待警,关心民警,禁止安排民警参加非警务活动,合理安排警力,为一线民警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民警体检制度和在编民警健康档案,设立民警心理咨询中心,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科学 组织实施民警年休假制度,保证民警公休日、节假日能得到休息。
(二)强化管理,依法勤务,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警务工作规范。要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警务活动。充分依靠和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切实维护民警合法权益。公安部2003年2月1日起实施的“五条禁令”中有四条与民警伤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要以贯彻执行“五条禁令”为契机,强化枪支,车辆等警械装备的管理,杜绝因枪支丢失、被盗、被抢造成民警伤亡。要进一步规范民警在执行任务时的装备,着力加强对民警日常训练和装备使用情况的检查。要加强对民警交通安全教育,严防因无证驾驶、酒后驾车,开“霸王车”,“带病车”发生交通事故。要防止和克服在贯彻“五条禁令”中,那种因怕枪支出问题,干脆“刀枪入库”的倾向,在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使用武器条例&&、<<公安民警违反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行政处分若干规定&&、严格警械、武器管理的同时,切实保证执法执勤民警必要时能及时的依法使用枪支、警械,避免无谓的伤亡。
(三)加强教育,严格训练,努力提高民警的战术素养和实战能力。实战训练是警察的生命工程。要坚持“练为战”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警教育训练的长效机制和规划,切实增强教育训练工作的针对性、实战性,不断提高民警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要始终将基本功和应变能力的训练摆在重要位置。对从事不同任务民警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突出实战特点的战术训练、技能训练、身体训练以及必要的心理训练,使一线民警都能真正掌握到搜身、盘查、堵截、缉捕等战术和警务驾驶等技能。例如对袭警的防范训练,犯罪嫌疑人可能袭警的时机:
1、在清查、盘查、抓捕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趁警察对其控制不严(或对其同伙未加防范时),发动突然袭击。
2、缉捕行动布置不够周密,被犯罪嫌疑人事先察觉,有所准备;或在追捕中,犯罪嫌疑人为脱逃主动攻击警察。
3、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警察在搜身、押解、看管、讯问中,麻痹大意,执法行为不规范,犯罪嫌疑人乘机袭警脱逃。
第四篇: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对策
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对策
马贤响(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内容摘要:师生之间的关系一旦失衡,就会发生冲突。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来自学生和教师的两种因素。只要找准原因,策略得当,师生冲突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关键词:师生冲突,原因,对策
近年来,学生打伤老师、老师体罚学生的事件真是屡见不鲜。虽然各校都十分重视此类事件,分别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制止,却未见成效、屡禁不止。因为如果只从事的表象出发,发生一件处理一件,不从源头上根治,功效是不明显的。师生冲突不杜绝,教育教学就无效果,所以对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十分必要。
一、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影响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
由于家庭结构、方式的改变,出现了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留守儿童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有的任性、自私、依赖性强;有的娇气、骄横、自控能力差;有的性格孤僻、不合群、心理脆弱;有的道德品质欠缺、目无尊长、不尊重老师和同学;有的缺乏责任感、同情心和羞耻心、完不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违纪违规受到老师的批评时容易和老师顶撞;有的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厌学情绪严重;有的受打工族的影响,认为读书难找工作,还不如外出打工。只要老师的教育行为不适合自己的要求,受到批评就干脆和老师对着干,大不了走人;有的学生法律政策意识强,抓住教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一点,认为自己违纪违规老师也拿自己没办法。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师生冲突愈演愈烈,在一些地方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二)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一般是在课堂上,大多是因为教师为了管好纪律、完成教学内容而与学生发生冲突。这些教师,有的在管纪律时由于方法不当,动不动就训斥、挖苦、吃唾骂,甚至对学生施行体罚和变相体罚;有的对学生冷漠、缺乏爱心、缺乏情感交流,对学生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认为学生听老师的话是理所当然的,学生的行为稍有越轨,便是天理难容;有的对学生不公平,厚此薄彼,引起学生反感;有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将自己的情绪带进课堂,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不满发泄到学生身上;有的受到知识水平、人格魅力、心理气质等的制约,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处理问题不当时,死要面子不巧妙下台;有的管纪律忽冷忽热,松起来随松,管严的时候学生一时就难以接受,就容易发生冲突。以上原因应当引起我们广大教育者的思考,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多多从自身找点原因,对师生冲突的避免是大有裨益的。
(三)师生冲突的影响
传统的冲突观认为冲突是不利的,认为师生冲突是不正常的现象,通常以简单消除、回避、控制等方法去阻止师生冲突的发生。有些教师在面对师生冲突时表现出焦虑、气愤或无奈,要么以权压制,要么不敢正视甚至回避,工作热情大打折扣。现代师生冲突观认为,在学生情境中,师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性质,其不良影响表现为:师生冲突的发生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影响到师生关系,还可能导致流血事件以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但另一方面,师生冲突也有建设性作用:师生冲突有助于不同观点和情绪的发泄,有助于维持心理的健康,促使师生重新审视自己,向对方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意愿,消除误会,建立更进一步的关系。师生冲突的发生避免了整个组织停滞不前,使管理者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工作中的欠缺,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过时的、不合理的规则。照此看来,师生冲突对集体的作用既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冲突必需是和缓的发生,而且被积极的解决,才能真正地有建设性。面对冲突,教师应有的态度是接纳冲突,了解冲突的成因,积极采取措施处理冲突,控制冲突的程度和频率,使冲突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使之发挥建设性的作用,避免冲突的破坏性影响发生。
二、解决师生冲突的对策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寄德于教
我国德育教育家汪广仁校长说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德育是教育的首位。”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当前,由于课程改革的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推行,课程的结构、课程标准已经尽可能地渗透了德育因素。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育的设计。除此而外,还可以利用班会、演讲、辩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具有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会尊师重教,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用爱心感化学生
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以及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热爱。教育家复丐尊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见,师爱在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感情丰富而又复杂的学生,只有热爱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信任、爱护和尊重。作为教师,应将自己爱的雨露洒向学生的心田,以此来感化他们。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将自己的大爱公正无私地奉献给每一位学生,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生是懂感情的,师生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三)把学生当人,当成发展中的人
不少老师由于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是老师,自己说的无论如何学生也得照办,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眼里容不下学生一丁点儿的错误。忽视了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错误在所难免。一旦学生违背了老师的意愿,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理应受到老师的处罚。而处罚受阻,师生冲突也就发生了。因此,教师把学生当人,当成发展中的人很重要。因为学生思想不成熟,认识不全面,是容易犯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后,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正确面对、耐心教育,决不能动辄打骂,伤害学生的身心。教师从思想情感上承认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会犯错误的这一事实,处理问题才能理智而冷静,才能用一种培养转化学生的观点去对待学生,发挥教育的作用。
(四)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学生
和家长取得联系的方式有召开家长会和进行家访两种形式。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研究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共性,取得家校教育的协调统一。家访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情况,当学生遇到困难、受到挫折、需要帮助时要进行家访;当学生有了错误,有了认识并决心改正时更要家访。“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只要学生觉悟,便应及时肯定并通过家访来增加后劲。当然,老师也应注意家访的艺术,不能进行告状式的家访和训斥式的家访,以免引起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反感,达不到沟通和教育的目的,使师生关系疆化。
(五)管理学生常规化、科学化
老师应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及校纪校规、班级公约严格管理学生。科任教师应时刻与班主任保持联系,对学生的管理应常抓不怠,形成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决不能犯冷热病,更不能放纵学生,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不会管或不敢管,给今后的管理带来困难。在管理学生时,教师也应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优秀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感染和打动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获得教育管理的成功。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重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访谈和心理咨询,使其认识到自己生活的环境和学习的环境,从而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使其走上正常的学习轨道。除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处,聘请心理学教师或专家解决学生心理不健康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了,孤独消除了,消极的学习态度摒弃了,就会变得活泼乐观、奋发向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师生冲突也就避免了。
总之,师生冲突是教学常见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准原因,找准问题的突破口,选择恰当的方法,对症下药,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师生冲突就会避免。
参考文献:
[1]饮建华.师生关系的时代内涵.淮海文汇,1996,(10).[2]王极盛.青年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徐爱芬.中学师生冲突现象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4.[5]田国秀.师生冲突的含义、类型及特征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4,(7).[6]王建军,邹红.师生冲突的分析及其管理对策.现代教育论丛,2003,(6).(作者电话:***;信箱:maxianxiang5@126.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7-8期,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浅析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和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作为一种腐败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根源是非常复杂、多种多样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体制本身的原因,也有体制以外的原因;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下面,着重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进行一下分析探讨。
(一)客观原因
1、利益的驱动。改革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利益的重新调整,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社会财富获得了长足的提高。于是,在社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背景下,在不抗拒的利益诱惑和利益冲突面前,一小部分有权人便利用手中的公权为自己、自己的家庭和自己身边的小集团谋取私利。
2、体制的缺陷。改革开放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它不能也不可能在极短的时期内一下子将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弊端消除干净。原来在浓浓的阶级斗争气氛下对整个社会的利益诱惑的抑制机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新换代殆尽;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力的绝对化现象和特殊历史条件下家长制的复活现象,大大地抑制了社会对权力者的监督功能,从而给权力腐败创造了可乘之机,剧变的社会使原有的秩序规则失灵,而新的社会秩序却没能及时建立起来,这就是说,体制上的这种弊端和缺陷给腐败的泛滥创造了最好的机遇,权力腐败就是在这种体制缺陷中迅猛地发展、泛滥起来。
3、惩罚的失当。惩罚是遏制腐败行为最重要的手段。而且,对于某种流行的恶行,惩罚一定要及时,将其扼杀于起始阶段。然而,始发于上世纪80年代的腐败并没有得到有力的遏制。一是对反腐败的意义讲得很透、很深,但未真正地付诸于行动上;二是存在刑不上大夫,官官相护等打击不力的现象;三是以运动式的方式来反腐败,紧一阵松一阵。各种腐败活动因低风险,高收益而日益活跃。
4、对策的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被逼出来的,整个社会缺乏思想上的、心理上的、组织上的准备,对突然发生的包括腐败在内的社会问题,我们社会并没有经历过,缺乏积极的、应变的准备。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政治运动的方式,发指令到定指标再到抓典型最后到总结成绩宣告问题的解决。
(二)主观原因
从主观上讲,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心理。
1、吃亏心理。有些人认为自己虽然有比较好的工作,经济条件并不差,但和社会上有大款相比,没有人家潇洒了不趁现在手中有权,抓紧多攒一些钱,就没有机会了。心理失衡,产生了不捞白不捞的念头,导致其名节不保。
2、居功心理。有的人觉得自己为党和国家作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还有的人也确实曾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过不小的成绩,但觉得失去的多得到的少,自认为劳苦功高,理应得到更多回报。
3、从众心理。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但社会上贿赂之风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从听说某人收了几条好烟,几瓶好洒都十分惊讶,到一些送礼的人,干脆送钱都无所谓了,于是想想人家也是这么收的就来者不拒了。
4、享乐心理。有的人深感以前的日子过的清苦,现在应该潇洒走一回了,因而在位高权重之时,挥金如土,生活奢侈糜烂。用巨资购置豪宅别墅,以待退下来后尽享荣华富贵。
5、攀比心理。认为虽然自己不奢侈,不沾嫖赌,不上歌舞厅,可是每当看到人家金碧辉煌的装满和豪华别墅式住宅,看到人家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看到人家洋车洋房,虽然有看法,认为他们是非法所得,于是对党的政策,老传统产生了怀疑,所以就摆架子,讲阔气,大肆收受贿赂。
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内部存在着两种机制:一种是产生犯罪的机制;二是抑制、预防犯罪机制。从犯罪发案率的高低,可以看出这两种机制相互较量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强调职务犯罪的同时,必须注重预防工作。
(一)加强教育,强化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机制建设。
预防职务犯罪的教育机制,是指通过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行为引导,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预防和消除职务犯罪,创造良好的职务犯罪预防体系。实质上,职务犯罪预防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人,尤其是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廉政教育,从思想源头上遏制腐败动机的产生,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
(二)强化监督,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督查机制建设
预防职务犯罪督查机制,是指对各种利用职务之便违纪、违法和犯罪行为进行监督,对各个机关、行业、部门或单位的职务犯罪预防情况进行检查与考评的工作体系。职务犯罪是否受到有效的遏制,预防职务犯罪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彻底落实,各个机关、行业、部门或单位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开展的是否扎实到位,都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