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株洲市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株洲市基层台站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湘气党发[2011]11号《关于开展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改革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有关部署和要求,近日,株洲市气象局局长易湘文率办公室、业务科、人事科负责同志到醴陵、攸县、茶陵、炎陵4个县气象局进行调研。
调研组每到一个台站,采取与县局领导和职工座谈的方式,充分听取各单位职工就基层台站改革发展的各种声音,广泛了解基层气象事业近年来取得成绩和经验,认真查找气象事业发展过程的问题和不足,深入研究探讨新形势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未来气象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方向。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市基层台站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气象部门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业务服务、现代化建设、队伍素质、台站面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决策服务成效显著。全市各台站始终把为领导决策服务放在首位,坚持把春播、汛期等关键季节的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作为重点,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以电话、传真、网络、简报等方式为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预报情报服务。特别是重大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过程做到了认真分析,准确预报,及时服务。二是为农服务扎实开展。建立了全市防汛责任人手机数据库,汛期免费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启动了中小尺度灾害天气自动监测站网建设。近年来,全市共建160个区域自动观测站,在防御暴雨、山洪、地质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各台站及时发布春播、汛期天气趋势专题预报;围绕关键农事季
节,开展了农业气象预报、情报服务;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积极参加科技下乡活动等等。三是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不断拓展。加强了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组建了1000余人的气象灾情信息员队伍;全市初步建成了手机短信、96121电话、电视、报纸、广播、网络、DAB等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气象服务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在切实做好各项常规业务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工作重点,广泛开展了专业、专项服务和各种技术服务,服务的领域扩展到工业、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旅游、保险等行业。
气象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进一步完善区域观测站网建设。全市区域自动观测站达到160个,站网布局更为合理,防灾功能更为完善。二是进一步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四个县局完成了60台DAB数字卫星预警系统建设。三是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宽带通信网络、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等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气象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全市气象部门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职能,依法开展雷电灾害防御、施放气球安全管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天气预报发布等气象行政执法行动,提高了社会公众的气象法制意识。近年来茶陵、炎陵县局均遭遇过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事件,但都得到妥善处理。
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大了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全市气象部门队伍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职职工大专以上学历占86%,中级以上职称占45%。
台站面貌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四个县局都投入了较大
资金,对台站进行了综合改造。除炎陵局外,其他三个县局新建了业务办公楼,对台站进行了美化、亮化,台站面貌焕然一新。
二、我市基层气象台站存在的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基层台站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高,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覆盖面特别是农村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不强。近年来,基层科研课题和论文发表数量有了一定提高,但有些科研项目对实际的业务工作缺乏指导意义,难以转化为具体业务成果,还有的发表论文仅仅是因为职称评审的需要。目前县局紧缺能对省、市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专业人员和公共气象服务人才。
2、人才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偏大、学历层次较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存在着人才匮乏,人才老化的现象。以茶陵局为例,存在“三多三少”,退休人员多,在编职工少,在职与退休人员比例为9:11,拿工资的多,挑大梁的少,基础业务和科技服务都缺少骨干;安于现状的多,要求上进的少,从职称和文化结构可以看出,茶陵没有一个工程师,职工整体素质偏低。二是一线业务人员比较紧缺。基层台站人员编制少,而业务工作量越来越大,但非本不进的政策限制,对基层业务
特别是观测业务有冲击,不利于人才激活,不利于人才向边远台站流动。因本科生到基层一般不从事观测业务,而且大部分不安心扎根基层艰苦台站。如近三年分配到县局的4个本科生,现在一个已辞职,一个调到市局,一个已考上研究生,只有一个还留在县局。为满足基本业务需要,不得不编制外用工,而编外用工又存在新的隐患。
三是人员队伍素质还需加强,特别是既善管理又懂业务的人才匮乏。由于业务量大、人手紧,一线业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知识和能力难以及时得到提高。
3、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相对较弱。
由于多方面原因,基层台站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上还比较弱,公共服务职能须进一步规范和明确,社会管理投入不够、监管力度偏弱、执法手段较少、执法能力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探测环境保护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严重。
4、经济负担重,职工福利待遇较低。
一是近年来现代化建设项目增多,如区域自动站建设、DAB、电子显示屏建设等,上面不给经费,全靠自筹和到地方财政“讨要”。而且随着使用时间增长,设备故障频发,设备缺陷逐渐凸显,且大都站址偏僻,受配件、交通工具、人员等因素影响,维护成本使基层台站难以为继。二是国家规范津补贴,干部职工待遇要提高,但气象部门没有真正实行,中央财政无这部分经费下拨,导致职工福利待遇上不去。三是基层台站创收能力较弱,事业经费不足,没有“余钱剩米”用来改善干部职工待遇。
三、加强基层台站综合改革,促进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县级基层台站自身技术支持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职能履行能力仍然很薄弱,气象服务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投入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要促进基层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切实解决上述问题。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提升业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基础业务是气象部门的根基。一是要确保队伍稳定;二是要加大投入和设施建设力度;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业务工作流程,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四是完善质量管理与考核机制和办法,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技术指导,提高基层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五是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科研课题要面向基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要单求“大和洋”,更不能为了发表文章和评职称。
2、提高人员素质。一是加强人力资源投资,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对现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技能;二是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岗位交流等形式,优化人员配置,大胆使用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保持骨干队伍的活力;三是高度重视对班子、队伍的管理。坚持教育先行,防范在先原则,廉洁从政,勤政敬业,及时克服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和生活中的不良倾向,始终保持队伍的纯洁性。
3、加强能力建设。
目前,多数基层县局的业务能力依然是气象观测为主,预报服务为辅的局面。近年来,虽然发展了一些业务,增添了不少设备,但技术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未能有大的突破,在专业、专项预报服务方面基本还是空白,公共气象服
务能力也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气象服务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要求。今后只有加快发展基层局站的社会管理能力、预报预测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这也是县级基层局站的安身立命之本。
4、强化项目促发展。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倾斜项目资金投入,从而改善台站建设与环境;要统筹基层台站的发展规划,对于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改造项目,要按照“高标准,集中投入”的原则,以建设“四个一流”为标准,确保投入一个、改造一个,且标准达到一个。基层台站也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多争取有利于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项目,以项目争取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以项目带动基层台站气象现代化的发展。
5、改革管理体制。一是放宽用人政策。基层台站可以大专以上,以实用型人才为主,适当引进本科以上专业用人;激活人才流通。对基层台站适当“放权”,实行经费、编制总额控制,鼓励引进人才和人才交流;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在编人员和编外用工实行“末位淘汰”。二是经费投入要向基层倾斜。基本事业经费、退休干部的经费(包括规范补助)应该拨足;在现代化建设方面中央财政要增加投入,不能只依靠地方财政和自筹。三是气象部门已不是过去那种情况,现在职能增加了,没有相应的机构、编制,基层台站好多事情都是兼职,势必对工作有影响,应该考虑增加相应机构、编制。
株洲市气象局2011年10月16日
第二篇:常德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常德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根据中国气象局和省局要求,常德市局党组开展了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改革调查研究工作。2011年常德市气象局调研组深入基层,与基层气象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就气象工作进行交流,开展座谈,了解我市基层气象综合改革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形成了今后基层气象工作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基层气象综合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在我市基层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基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基层台站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气象部门按照“五个一流”的建设目标,积极推进基层台站建设,通过建设,我市基层台站的业务现代化、服务能力、经济实力等综合指数都有明显提高。一批基层台站通过改善办公和生活环境,建成了花园式台站。
(二)气象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在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气象灾害地面自动监测站网的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一是2006年下半年开始,我市基层气象局开始建设区域自动气象
站。截至目前,共建成23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建成将有利于对我市各区域气象进行实时监测,更有效地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防御能力;二是在气象灾害易发区或重点区域安装了90套DAB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82套电子显示屏,有效解决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2010年我市建成了六套GPS/MET系统,该系统的建成将为研究天气系统的水气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起到积极作用;四是2010年我市在常德农试站和澧县气象局建成了四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该自动土壤水分站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手工取土测土墒的落后方式,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土壤干旱信息,对提升旱情监测水平具有推动作用,提升了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含量。目前各站点运行情况良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市基层气象部门通过加大业务建设,进一步巩固了气象基础业务工作,提高了气象科技服务能力。
(三)气象服务工作成效显著。我市基层气象台站秉承“准确及时、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理念,按照“每次过程不放过、一年四季不放松”的总要求,在认真做好公众公益服务的同时,积极主动为党委政府部门做好决策服务。2010年6月4日石门县、澧县、气象局根据综合资料分析和市气象台的指导,7-8日将有一次强
降水天气过程,并伴有雷暴、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石门、澧县局就此次强降水过程向县委县政府、交通、教育局等相关单位进行了汇报和服务,并给县防指领导打电话进行了专门汇报。7日下午石门、澧县局联合县国土局对外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预测7日夜到8日石门、澧县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并向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责任人和政府相关人员发布预警信息。实况是6日傍晚前后石门、澧县出现了阵雨,7日夜间降水再度加大。7日08时-8日08时石门县、澧县多个个乡镇出现了暴雨,部分乡镇出现了100mm以上的大暴雨。石门、澧县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还出现了山体滑波,相关部门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安排人员转移,最大限度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依法行政逐步走向规范化。基层气象局通过实施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各类文书档案的归档编排工作,进一步优化公文管理系统,各类公文上传下达均比较畅通,建立健全了科学、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外服务更加便捷。我市基层气象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湖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按照相关文件通知要求,忠实履行防雷安全管理职责。每年都组织开展针对易燃易爆场所 的防雷安全执法检查,对烟花爆竹厂、加油站等重点行业进行了防雷安全检查,针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发放“整改通知书”,责令不合格企业限期完成整改工作。基层气象台站还依据《气象法》和中国气象局第七号令等法律规章,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力度,针对相关业主超高建房、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气象行政执法,相继发放了《告知单》和《责令停止违法通知书》,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汇报,同时积极协调与建设主管部门的工作,切实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确保气象探测资料的延续性和准确性。
(五)加大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力度。我市基层气象部门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大力宣传气象防灾知识,提升老百姓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在每年的“3〃23”世界气象日、气象防灾减灾日和安全生产宣传日,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同时发放气象防灾减灾资料,宣传活动起到了预期效果。
二、主要存在问题
1、气象探测站网的时空分辨率低,满足不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的需求。气象预报预测产品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灾害性天气的定点、定时预报以及短期气候预测能力亟待增强。
2、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响应体系尚不健全,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的能力较弱。
3、行业和部门信息共享能力程度较低,全行业及多部门合作的机制尚未建立。
4、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弱,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人影作业装备差,标准化炮点建设严重滞后。
5、高层次人才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缺乏,不能完全满足气象事业发展需要。
6、基层台站基础设施需进一步改善,职工生活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三、今后基层气象工作思路和对策
2011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以下简称国办33号文件)。这是继2006年国务院三号文件、2007年国办49号文件之后又一个指导全国气象工作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基层气象部门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和水平。
(一)建设目标
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办发33号文件精神,到“十二五”末,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根据
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的目标要求,建成县级气象信息预警系统、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终端、气象预警喇叭和电子显示屏等预警服务系统。每个乡镇设立1个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并配备1名气象协理员,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1名气象信息员。
(二)、气象灾害预警及信息发布建设内容
1、系统平台建设
县级气象信息预警系统(平台)包括:气象预警信息的分析、制作与分发(传播);预警信息内容有:天气实况(降水、最高/最低气温)、天气预报/警报(包括局地暴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卫星云图等。
各乡(镇)建设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终端并设立电子显示屏,各行政村(社区)建设气象预警喇叭。天气预警信息由县气象局的预警分系统(平台)发布,通过预警终端、预警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在第一时间迅速传播到全县各乡(镇)、行政村(社区)。
2、系统机构建设
(1).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
依托乡(镇)水利工作站,在县各乡(镇)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工作站应做到“六个有”:
①、有固定场所。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应因地制宜建设,与乡(镇)水利工作站合作共用、合署办公,并加挂统一的“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标牌。
②、有信息设备。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至少配备一台计算机(气象预警终端)和宽带网络一套,配置气象电子显示屏和乡村气象预警喇叭等信息发布设备。
③、有分管领导和协理员。各乡(镇)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建设中,由水利工作站人员兼任气象协理员,并确定由分管防汛工作的乡(镇)领导负责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④、有定期活动。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和涉农信息,开展经常性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等活动,更新和维护气象信息橱窗和宣传栏,向当地气象部门反馈公众气象服务需求。
⑤、有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预警信息工作站、气象信息协理员工作职责、考核指标、工作流程等,并公开。
⑥、有长效机制。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应有稳定的资金保障,所需资金主要用于工作站建设、运行维护、信息员补助等方面。
(2).建立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
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有
关规定,建立基层气象信息员(含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气象信息员,下同)队伍。
①、基层气象信息员的聘任遵循单位推荐、主管机构认可、本人自愿的原则。
②、开展基层气象信息员聘任工作,确保每个乡(镇)有1名气象协理员,每个行政村(社区)有1名气象信息员。
③、所有拟聘任的基层气象信息员必须认真填写《、基层气象信息员审批表》,由县气象部门进行审核确认并颁发证书(证书由气象部门统一制作)。
④、县气象局负责对管辖区域内的基层气象信息员进行汇总,做好基层气象信息员档案库建立保管工作,并将汇总表报送市气象局。
3、预警机制建设
气象灾害预警工作要贴近当地气象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力为公众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科普宣传和培训等服务。
(1).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利用乡(镇)已有的防灾减灾设施,在气象灾害来临前及时接收和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县气象局负责发布本区域的天气预警信息,重要天
气时发布到行政村(社区)的预警终端、预警喇叭和电子显示屏。
(2).建立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发布制度。每日定时发布当地天气预报有关信息。
(3).建立气象科普宣传和培训制度。开展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科普知识、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咨询活动,提高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防御能力,为公众提供气象知识、气象实用技术等方面培训,提高公众使用气象信息的技能。
(4).建立气象服务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收集公众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并定期向气象局反馈。负责当地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的收集上报。
(5).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根据乡(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气象灾害特点,编制乡(镇)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乡(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完善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出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供政府部门决策。
(三)、灾害预警及信息发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县气象局负责对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管理与指导。
(2).县气象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对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进行监督和管理,定期对工作站进行检查和考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优秀的工作站进行经验总结推广并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工作站的积极性。
(3).县气象局每年要积极开展基层气象信息员培训工作,使基层气象信息员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素质。可采用集中、发放宣传材料、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
2、技术保障
县气象局要做好气象信息预警系统(平台)、终端、气象预警喇叭和电子显示屏等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确保正常运行。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基层气象信息员)负责对本区域自动气象站、农村气象预警设施等进行巡查和初级维护。
3、制度保障
加强与县政府联系,由县政府组织协调与各部门的协调分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积极推进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气象局制定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的预警信息接收与审查、服务登记、服务项目公示、定时开放,信息员职责和考核指标、信息员培训,预警设备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办法),每项制度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保证落实到位。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
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要公开。
4、经费来源及保障
积极争取政府、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气象信息预警系统(平台)、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和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持续稳定推进。农村(社区)气象信息预警系统、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经费由县财政给予配套支持。农村(社区)气象信息预警系统(含系统维护、网络通信、信息员培训等)、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业务运行维持经费纳入县政府的预算。
常德市气象局 2011年7月28日
第三篇:囊谦县气象局台站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囊谦县气象局台站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州气象局办公室:
根据玉气党发〔2011〕3号文件要求,囊谦县气象局于近日召开了全站职工会议。讨论我局综合改革中存在的各项问题,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取消人工观测和夜间值班
我局现为国家基准气候站,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并行运行,根据近12年对比观测自动站各气象要素值已经能完全替代人工观测值。现在预报所用全部气象要素值均采用自动站观测数据,人工观测数据已没有任何意义。随着自动观测业务的发展,云、能、天等人工观测项目均能用自动观测仪器完成,希望增加云、能、天等自动观测仪器。为此建议取消人工观测和夜间值班。
2.由省局统一出台“局站分离”指导性文件
我局现有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存在布局不合理、房屋短缺的问题,如果新增房屋由于对探测环境的影响只能在原址拆除后新建。我县现在正处于县政府搬迁和新城区规划阶段,如对我局有新建办公和生活用房计划,我局希望能向县政府申请批一块办公生活区土地,将办公生活区和业务工作区分开,这样既能避免重复建设也能保留原有办公和生活用
房。因此,希望在局站分离项目上,由省气象局统一出台指导性文件,以便我局和地方政府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3.新建10千瓦光伏电站,解决供电短缺问题
随着气象业务的发展,我局近几年新增了GPS水汽通量、土壤水分自动观测、单收站等项目,业务微机增加了4台。07年省局传输网络改造增加网络机柜一台,这些设配增加大大提高了用电量。由于县发电厂设配老化、管理混乱,市电电压基本在50—100伏之间,现在基本上来三天停三天的状况,根本不能满足我局新增业务用电。现有太阳能光伏电站是为地面自动站设计,不能增加用电负载。所以这些新设配不能正常使用,影响了正常业务的开展工作。根据我局现有各项用电设配和考虑今后气象事业的发展,如能配备10千瓦光伏电站,不仅能解决现在用电量短缺问题,同时也为今后气象事业发展打好基础。
4.加大新员工引进工作
目前我局人员缺编3人,除地面观测,近几年新增人影、防雷、生态、农气等四项业务,每一项新业务的开展都需要人员去操作和实施。由于人员严重缺编和各项业务新增,大大增加了我局现有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我局有三人工龄超过25年面临退休问题,如不及时补充新人员我局将面临新老人员交替衔接不到位的问题,对今后工作开展很不利。
5.开展县局预报业务,提高气象服务质量
目前我局所有预报业务信息均来自州气象台,对气象灾害信息的发布有制约作用,也不利于县局综合人才的培养。希望在单收站建成后,加强县局预报人员的培训和培养。
6.增设区域站专项维护经费和看护费,新增维护车辆 目前我县有3个区域站,最近的都在20几公里外。根据区域站建设计划我县还要新增10个区域站,且都在100公里以外。建成后我局要负责13个区域站的管理工作,根据省气象局要求区域站维护经费和看护费要地方政府承担,由于我县经济落后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财政资金短缺,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区域站维护经费和看护费;维护也需要车辆一辆,该车也能为人影流动作业服务。因此,希望将区域站维护经费和看护费纳入县局经费预算,为维护方便和人影流动作业建议配备皮卡车一辆。
7.配备日常办公车俩一辆
我局现有车辆2005年配备,由于路况差且都是山路,对车辆性能和磨损很大。因此,希望给我局新更换车辆一辆。
8.将“工作生活津贴”纳入财政预算
根据“工作生活津贴”发放办法,本单位要自行解决资金的80%。由于地理局限和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局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项资金,希望将“工作生活津贴”纳入工资一部分由国家财政全部承担。
9.增加夜餐费、值班费和劳保
夜餐费、值班费和劳保十几年都没有增加,现有的夜餐费、值班费和劳保的标准很低,已经不能体现这三项经费对职工上班的补助。
日 囊谦县气象局 2011年8月2
第四篇: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
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
发布时间: 2005-8-12
为全面贯彻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进一步促进“三大战略”的实施,加快“一流台站”建设步伐,规范基层台站建设,现就未来10年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标准。
一、建成先进的综合观测平台
1.实现观测业务综合化和自动化。形成自动化程度高、观测能力强、技术水平先进、运行情况良好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
2.形成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流程。制定的流程科学规范,符合标准,可确保综合观测业务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3.制定拓展观测项目规划并逐步实施。拓展项目要符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结合。
4.建立起综合观测平台自动监控系统和质量评估系统。观测资料出站合格率要达到99%以上,并确保自动观测的各类信息的质量。5.每月张榜公布个人和站组质量。气象测报质量统计和发布应准确无误,坚持定期分析业务质量。
6.气象探测环境符合要求。依法有效保护气象探测环境,避免气象台站的自身建设和城市建设破坏气象探测环境。
7.具有一定的信息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实现当地探测资料的共享,上传资料符合统一格式要求。建成远程教育、视频会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设备先进,性能优良,满足需求。8.定期维护保养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一般故障排除不超过24小时,较大故障排除不超过72小时,不使用超检仪器,按规定配有规定数量的备份仪器设备,确保设备运行条件满足业务要求。
二、建设满足不同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9.建成气象预报服务平台。该平台具备信息产品生成、质量评定、监控管理、可视化会商等功能,对上级指导产品获取及时,资料采集准确,预报产品加工处理集成化程度高,信息产品分发速度快,具备灾害情况收集和开展生态气候资源调查能力和软硬件条件,灾情情报收集及时,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要。
10.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和预报服务情况的快速上报。2小时内完成初报,主要灾情信息6小时内完成初报,后续阶段每12-24小时完成一次续报。
11.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气象预报服务不出现重大失误。重大灾害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时效达到48小时。
12.气象预报服务零投诉。公众、决策气象服务用户满意率达到80%以上。
13.建成基本档案综合数据库。反映本地自然地理概况、经济生产、自然灾害、历史气候资料、台站历史沿革等情况,并实现资料累加、查询、检索等功能。
14.建成先进的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公众气象服务指数预报信息每天不少于20条。气象指数包括生活气象类、医疗保健气象类、旅游休闲气象类以及人体舒适度、紫外线辐射、空气质量潜势等。15.具备开发气象服务产品的能力。能根据不同需求,开发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产品,并不断调整和更新。开展专项气象服务5项以上,能够在上级业务单位的指导下,结合当地高产、优质、高效和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等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开展专项气象服务。
16.制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流程、处置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和气象预报服务周年方案,并上墙公布。
17.建成灾害性天气监测自动显示报警和预警信号发布平台。平台应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灾害性天气预警等,信息发布充分应用网络、电话、报纸、广播等现代传媒技术。
18.气象影视节目在当地电视栏目收视率居前5位。能够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制作高质量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可视性强。
19.建成先进的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提高实施高炮、火箭作业的能力、信息快速传递、观测资料收集能力和效果评估能力,炮点建设达到行业标准。
20.完成县级农村经济信息网中心建设。乡级信息服务站建设率达到70%,按照“有专人负责、有服务窗口、有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农网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涉农信息服务的无缝辐射和延伸。
21.实现农网信息进村、入户。探索和形成2种以上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传递手段,满足服务需求。开发与深加工农网信息产品的种类达到10种以上。信息产品的开发与加工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满足农民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22.实现农网信息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报送和发布业务流程及各种管理、培训制度,确保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行业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23.建成农网服务效益收集、分析和评估系统。全面了解和掌握农网的服务效益,并通过分析和评估,实现紧扣服务需求、跟踪服务效果、改进服务质量的目标。
24.设立专门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培养2名以上专门技术服务人员。25.实行防雷减灾业务工作规范化管理。全面开展防雷检测、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雷击风险评估、灾害调查与鉴定等工作,做到统一雷电灾害调查程序、统一收费程序。
26.加强定期检测。每半年对易燃易爆场所进行1次定期检测,检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强化防雷检测,检测各类防雷装置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防雷测试仪器符合新规范检测要求。
三、依法履行科学、规范的气象行政管理职能
27.依法在当地政府取得对工程建设保护气象探测环境行使行政许可的职能。
28.对本区域内各类气象观测台站和观测点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观测规范,统一资料数据格式。
29.设立行政许可项目审批服务窗口。服务窗口流程清晰、服务标准、管理规范。落实新建建筑物防雷设计审核验收工作并按统一项目进行验收,在本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率达80%以上,施放气球的作业申请率达95%以上。
30.建立气象行政审批制度。依法行政,建立并完善气象行政审批程序,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批,不断提高气象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在本行政区域内,及时查处各类违法案件。
31.建立气象行政许可制度和行政诉讼代理制度。完善气象行政处罚程序和执法文书,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制度,严格执行气象行政复议程序,推行气象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及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和罚没款罚缴分离制度。
32.每年组织1次以上法律知识培训。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加强基层气象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具备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每年开展1-2次气象法制宣传活动。利用气象日、科技周、法制宣传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发布、实施纪念日等机会,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活动,普及气象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34.建立有效的气象行政执法和部门内部监督机制,防止和避免滥用职权。建立社会投诉制度、政务公开制度、非正常开支公示制度和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在公共场所设置“政务公开栏”和“民主监督箱”,按时收集意见,及时处理反馈。
35.建立局(站)务会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建立有3人以上参加的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及时请示报告。
36.财务工作严格规范,不发生违规违纪事件。建立财务核算的纵向监督和监审部门的横向监督机制,并有健全的任期审计制和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基层台站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7.选拔和任用优秀领导干部。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选拔任用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干部,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层台站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38.提高县局领导班子成员的学历水平,实现管理、业务双肩挑。县局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39.建立县局领导干部任期制和交流制。加强县局领导干部交流,县局领导干部任期达到规定年限后应当交流或转任其他工作。
40.基层气象台站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在编制限额内严格控制队伍总量增长,提高学历层次,新进入基层台站的人员一般应当具有气象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41.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预报服务、测报、防雷、人影、财务、设备维护等岗位,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和上岗证定期检查制度,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
42.引进或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每个基层台站都能有1名以上有较高知识水平、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或技术标兵,应当有1名高级工程师。43.建立学习型部门。制定并实施基层台站人员培训计划,保证基层台站领导干部和业务技术人员每5年的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
五、拓展气象科技服务市场
44.规范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岗位设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和利润上缴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快气象信息服务实体的机制转换。45.拓展新的气象信息服务领域,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紧扣地方需求,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发挥气象资源优势,开发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46.预留10%的可用资金建立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开发和设备更新。
47.气象科技服务创收稳步增长,可支配收入与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费的投入比例达到50%—100%。
48.整合部门资源,增强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科技服务集约化运作,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
六、建设优美的工作环境
49.制定台站建设规划。台站建设整体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和“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高效益”的原则,并符合当地城市建设规划,院内分区合理,格调高雅,环境优美,个性突出。台站整体规划经省局审批后实施。
50.建设规模适度的办公业务用房。县局级办公业务用房面积一般为300-1000平方米,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自然环境恶劣、维护费用高的海岛、高山、高海拔、环境恶劣等台站,以及单纯从事测报业务的气象站或服务功能不强的气象站,不可盲目求大,以满足功能需求为准。业务用房的建设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美观大方,结构新颖,装修简洁明快,朴实清新,富有浓郁的科技特色和文化特色。附属设施齐全配套,统一布设电线、通讯线和网络线,管线集中暗敷,安全稳定,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51.设置业务大平面40—100平方米。内部装修布置符合业务规范要求,采用开放式业务平台,形成有机结合的业务系统。地面观测值班室基准站、基本站不少于20平方米,一般站不少于15平方米,农气值班室不少于15平方米,高空探测值班室不少于20平方米,单独设置值班人员休息室。
52.确保仪器设备安全。观测场外设置警示牌,观测场内安装监视系统或红外报警器,确保观测场仪器安全。对野外、市内自动无人气象站有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53.配备1辆以上公务用车。公务用车要满足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行政管理、技术保障、物资供应等需求。配备必要的数码摄像、照相、录音等设备,保证气象灾情收集、气象执法、气象宣传等工作的需要。54.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会议室、阅览室或陈列室、文体活动室等。面积和内部设施以满足职工会议、远程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以及职工学习、活动等需要。
55.台站的建筑物具有抗御一般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暴雨、大风、沙尘暴、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来临时不中断业务。
56.工作、生活用水方便卫生。连接市政自来水管网,接入城市自来水。采用其它方式供水的台站,要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冬季采暖地区,要尽量采用集中供暖,不具备集中供暖条件的,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台站供暖。
57.建设规范的排污系统。市政排污管网延伸到位的台站,铺设排污管道,确保排污顺畅,有自来水的地方全部建成室内水冲厕所。市政排污管网未延伸到位的台站,要根据当地实际,修建排水沟或渗井,保证污水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58.供电设施齐全,用电有保障。供电设备满足用电要求,一般站供电容量应大于50kw,有探空等业务的台站应相应增加容量。分别设置弱电系统、业务用电、动力系统和照明系统,各系统独立布线并符合国家有关综合布线标准的要求,配备业务用电备份供电设备。
59.安装防雷设施。工作场所应有雷电防护措施,办公区域、探测设备应在有效的直击雷防护装置保护范围之内,供电系统、业务系统、关键设备有防雷电电磁脉冲的装置。
60.建成园林式单位。力争做到院内绿化、美化、亮化。修建美观大方的大门和围墙,因地制宜,体现部门特色。完成路面硬化,院内小路与周围环境协调,院外道路与公路连接,宽度满足通车要求。
61.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生产安全。对制氢用氢、人影作业、用电、消防、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院内、楼内配备必要的防盗、消防等防护设备。
62.生活质量达到当地同期中上水平。职工收入稳步增加,加入当地的职工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后顾之忧。
63.成为当地安全文明小区或治安综合治理达标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无“黄、赌、毒”现象,无封建迷信和违反计划生育现象,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
七、建设特色鲜明的气象文化
64.建成市级以上文明单位。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勤政廉政。气象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创建学习型单位等工作,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和经费落实,效果明显。
65.执行局务公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学和向当地纪委汇报工作等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县(市)气象局要建立廉政监督员制度,并作为局务会成员,推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66.每年开展一次以上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活动。建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职工爱岗敬业、团结进取、遵纪守法、争创一流业绩。无涂改观测记录或破坏气象资料、仪器等现象发生。
67.具备气象文化宣教设施。营造浓厚的气象文化氛围,制作和布设具有地方特色、现代气息的气象形象标识,设立标明气象人精神、职业道德规范、气象文化和文明创建规划等内容的宣传栏,设立局务公开栏,办公室有明示牌,职工佩证上岗,着装整洁,举止文明规范。68.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做好文明单位的保级、升级,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质量。开展文明服务示范、规范化服务、文明台站标兵等活动。每年进行1--2次行风调查或行风评议,公众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0%以上。
69.建成对外开放的气象科技画廊。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气象工作宣传和气象科普教育,讴歌气象人精神,展示气象人形象,有条件的还应建成气象科普园。
70.每年组织职工开展文体活动6次以上。通过开展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增强单位凝聚力。积极开展文明职工、文明家庭评比活动。
71.争创当地先进基层党组织。建立独立党支部,基层党支部在贯彻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开展重大气象服务、事业改革等重要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72.图书阅览室配有书柜(或书架)、桌椅,保持一定数量的图书,其中科技类图书不少于60%,图书每年更新率达到10%以上,有条件的单位可配备开放式电子阅览设备。
第五篇:株洲市芦淞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调研报告01
株洲市芦淞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人才队伍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之一,农村基层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和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一批农村人才逐渐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农民致富的导航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突出矛盾,通过调查,引人深思。
一、我区基本情况介绍:
我区各涉农单位村干部总计人数169人,其中男108人,女61人;其中小学学历3人,初中学历40人,高中95人,大专以上学历31人;三十岁以下5人,三十岁到五十岁118人,五十岁以上46人。
我区农村占地1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6万亩,林地面积16.2万亩,水面面积3万亩。总农业人口18852万户,人口6.93万;共有行政村55个,居委会1个,487个村民小组,劳动力2.6万人。
二、我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原株洲县农业局的干部有农业院校分配的干部编制
(2人)、农民技术员转编的全民合同制工人(7人),以及乡镇安排到农技站的临时工(4人)(没有编制,交接文中无名单)。全民合同制工人中友愿意分流的,农业局又参照农业部有关文件精神,为其买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让其分流(2人)。
2、原株洲县农机局的干部(3人)原来是属于农机局的编制,1992年4月农机站的产权喝农技员的编制划转到乡镇,由乡镇发放工资。乡镇发了几年工资后,1998年为其保留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年发500元补助让其分流。
3、乡镇林业站(5人)的编制和工资关系一直在乡镇,县蔡振没有预算,乡镇任其自收自支,从他们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交县财政的返还款中发放工资。
4、原乡镇畜牧站的技术人员则只解决户口(农转非),经济上自负盈亏。后来畜牧局从中招聘了部分人员成为专职防疫员,编制和工资关系转到县畜牧局(7人)。其他人员分流,每年凭交养老保险的凭证到畜牧局报销2000元养老保险金(10人)。
这些分流人员在乡镇是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划转后心里都很忐忑,芦淞区将如何安置他们,是按株洲县的初衷,逐步解决他们的工作和待遇,还是能一次性解决他们的工作和待遇,还是会将他们撇下不管,他们心里都很不安。
三、我区基层人才建设的建议:
妥善安置这批分流人员的确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在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参考:
1、参照湘政办发【2010】71号文件精神,对男年满55周岁以上(含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以上(含50周岁)的农技推广人员,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可提前离岗,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工资待遇,工龄连续计算,不占编制,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时,再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国家退休人员待遇。
2、张榜公示,让所有分流人员限期到位参加竞聘上岗,尽量争取一次性解决好分流人员上岗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的,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暂时继续为他们买好养老保险喝意料保险,有缺位时优先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