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某乡镇水土流失论文(最终版)
矿产资源开发与水土流失整治问题探索
***
***市***人民政府
关键词:***村西北矿水土流失整治
***市******村,自然条件优越,可开发利用资源丰富,属南亚热带气候带,季风气候显著。常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5℃,年降水量1515mm,境内多低山和丘陵,海拔200~450m,土壤以红壤为主。***村西北矿面积723.6亩,由于开发之初没有采取相关水保措施,出现山体沉陷,多处山头均已采空,造成该矿区山体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工程区内堆有大量的弃土、弃渣,且堆置不合理,坡度较大,水力及重力侵蚀明显,原生态体系已被打破,基本上丧失了自身恢复能力,对原地表的扰动大,地面植被和土壤破坏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山体汇水系统,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是2012年***市、***市的重点整治区域。今年来,***党委、政府根据相关精神,特别是学习***经验加快生态市建设现场会经验,坚持植被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创新治理理念和技术,探索推进***村西北矿水土流失整治工作,生态乡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实施三大工程
(一)水保工程。主要措施有挡渣墙、截(排)水沟、沉砂池及边坡治理。对矿区遗留废矿、渣采取碾压、挡拦防护措施,确保矿区内废土不松动、不下移,从“点”上控制水土流失,在矿区周边修筑排水沟,以自流排水的方式阻止大气降水并将其导出,避免冲刷裸露地表,消减重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达到整治矿区地表的目的。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挡墙采取的是重力浆砌石挡墙,档墙挖至基岩层,防止崩塌、小规模滑坡及大规模滑坡前缘再次滑动,主要应用于矿区边缘山体无植被处,以巩固坡脚;截、排水沟沿等高线配置,并且选择在矿区坡度较小的沟段修筑沉砂池,沉砂池用浆砌石加以防护,其容量大小的确定根 1
据不同的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程度分别实施,对于边坡高大于4m,坡度大于1:0.5的坡,采取台阶式削坡,每隔30-50m设置平台排水沟,坡面用土工网植草加以防护,对于不良边坡坡面采用浆砌石(30cm厚)护坡,坡度较陡的区域采取修整、植草措施。工程措施力求增强边坡和坡脚的稳定性,使得水土流失在“线”上得到控制,减少地表径流冲刷。
(二)植保工程。建立立体的综合治理体系,还须从“面”上进行治理,对矿区裸露地表、废弃土场进行土地整治,覆土绿化,种植水保林草快速恢复植被。因开采而导致的沉陷区,部分相对平整的裸露地表,采取植物措施进行防护,选择湿地松、油桐、榕树、桃树、李树和桂花树,相互搭配种植,株行距选择2*2m,穴状整地,呈品字型排列,沉陷区的其他较为杂乱地表,裸露地面选择百喜草草籽进行撒播,撒播密度拟达到15kg/hm。山顶裸露表面采用当地原生、适森植物,树种用胡枝子、二系狼尾草、狗牙根等,株行距定为1*1m,采用穴状整地,废弃土场使用草种宽叶雀稗进行土壤稳固,撒播草籽量拟达到30kg/hm,使林草覆盖率达到水土保持要求。组织群众、干部职工上山种树种草,累计完成***西北矿种植台湾栾树等树木9.7万棵,种草(狼尾草)7万多株,种藤1.4万株。22
(三)安保工程。市乡两级组织国土、公安、矿产公司、供电等部门和乡、村干部80多人,出动挖掘机、铲车等大型机械,对西北矿两处工棚设施进行强制拆除,铲毁非法采矿场所。在西北矿区进出口处设立关卡管理,加大对非法采矿点巡查力度,坚决制止群众上山乱挖滥采的行为,并将村干部是否违规盗采森林及矿产资源列入村干部任期考察逆向测评重点内容之一。
二、重抓三个保障
(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位。2月7日,***市召开学习***经验加快生态市建设现场推进会后,2月13日,***市委、市政府在***村召开全市水土流失整治工作现场会议,市乡党政主要领导参加,对全市特别是***村水土流失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将水土流失治理作为乡党委、政府的重点中心工作来抓,建立领导挂钩责任制,成立水土流失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由乡镇一把手担任组长、副组长,分管领导分块具体负责。成立现场指挥组和项目协
调组,现场指挥办负责植物及工程治理现场组织施工工作,项目协调组负责项目设计规划,争取资金,对外联系协调工作。科技、水利、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根据业务范围,按照技术专家组的指导,科学组织实施治理规划,因地制宜落实治理措施。
(二)加强宣传,发动到位。充分利用电视、宣传标语、宣传车等载体,广泛深入宣传。在西北矿水土流失现场和各非法采矿点树立了8块禁止非法开采的警示牌和宣传固定标语,在各村张贴水土保持宣传标语50多条。组织林业公安、林业站进村入户,宣传林业等相关政策法规,防止毁林现象发生。召开村(居)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对水土保持工作广泛宣传发动,要求党员干部和村民停止乱砍滥伐、非法采矿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党员、干部参与乱砍滥伐毁林和非法采矿。将群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体和力量,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机关干部带头参与治理,组织农民群众积极承包治理。坚持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当地经济相结合,治理荒山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注重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群众生产转型。
(三)做好规划,实施到位。委托福建省建江水利水电咨询有限公司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在3月底前完成***西北矿723.6亩整治方案规划设计。多渠道筹措治理资金,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增加对水土保持的投入,保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质保量完成。西北矿区累计投入劳力500多工日,机械10多个台班、投入资金30多万元。定期督查,将此项工作列入乡各村“五比八考评”年度绩效考评,定期向上级报送时序进度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进行水土流失治理专题视察,***市、***市挂钩部门、责任领导经常深入现场进行指导、督查。
第二篇:生态经济学论文-水土流失
关于水土流失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工商11-3110614322张铭书
摘要:当前,水土流失已经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且局部地区仍有加剧的趋势。陡坡开荒以及乱伐牧、乱采乱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尚未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禁止,本文旨在从经济学等角度探究水土流失问题,并结合本专业分析对策。
关键词:水土流失 生态经济 数据监测 生态修复
1.水土流失概要及我国现状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当前,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国家和地方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1 水土流失种类
我国的水土流失种类主要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泥石流等,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水蚀、风蚀和泥石流。
水蚀分为溅蚀和沟蚀,沟蚀是水蚀的最后阶段,也是破坏力较强的一种。在黄土高原,沟蚀很严重,每平方千米沟道长度达3~5千米,有的沟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50%,有的成了残原,损失了很多土地,还使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地块变小,对耕作有即为负面的影响。
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风沙区,以及其他地区,由于风力作用造成的土壤流失危害也是很大的,有时春播毁种多次,表土层不断被刮跑。特别是强风(风速约为20米/秒)日数存100天以上的我国北方风蚀地区,风蚀危害更为严重。
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是山洪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顺坡沿沟湍急活动的现象 有时几千斤、上万斤重的块石也随泥水冲下来,造成有很大危害的泥流和泥石流,冲毁道路、村庄和农田,使人们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我国西南山区的泥石流很严重,云南东川地区的泥石流,每年要暴发二三十次。
1.2 我国目前的水土流失情况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己达367万k㎡,每年新增流失面积
1.5万k㎡,每年流失土壤厚度平均为0.01~2.O0 cm,土壤侵蚀总量达50亿吨。我国的西北、西南、华南等广大地区水土流失都十分严重。造成我国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毁林开荒、毁草开荒、陡坡种粮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程。长期以来,由于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使之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之一,黄河和长江的年输沙量分别占世界9大河流的第1位和第4位。
2.水土流失对我国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2.1 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冰系。对于平衡的生态系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若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不平衡发展,就会导致生态和经济的失调。
2.3 水土流失对经济的影响
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3.1 破坏耕地
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和土体结构劣化,使表层的腐殖质层和淋溶层逐渐变薄甚至消失,耕地质量下降.据资料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毁掉耕地266.7多万h㎡,平均每年6.67万h㎡以上,土壤流失总量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
2.3.2 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下游河道、水库、湖泊,缩短了水利设施寿命,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2.3.3 增加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由于水土流失破坏了地面植被和土壤结构,使土壤层的蓄水能力减弱,导致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和土壤系统的蓄水能力减弱,大雨过后,很快形成径流,极易产生洪灾。
2.3.4 生态失调和限制社会经济发展
水土流失是当今头号环境问题,它破坏了土壤、土地资源,使目前已十分紧张的人多地少矛盾更加严峻,水土流失强烈的地区,新开垦的陡坡耕地几年后就会失去农业利用价值。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据统计全国87%的贫困县分布在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水土流失还会使水土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影响航道运输,加剧风沙灾害。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当前我国也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大型的水利设施、公路、铁路、能源开发等许多的基础性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由此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强,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所以,不断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3.防治水土流失相应对策
水土流失现象并非朝夕而成,在解决问题时,首先作一个整体的经济学大局分析:
(1)考虑机会成本,同样的时间投入,选择最优措施。譬如在不同区域采取相对对应的解决方法,如种植树木、修建防堤;(2)排除沉默成本干扰,已发生的决策不再成为影响现今决策的原因;(3)分清总收益和边际收益,“资本要用在刀刃上”,根据边际收益递减,应该控制投入,争取效用最大化。
水土流失是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文、气象、地形、植被、土壤及其成土母质是自然因素;人口过度增加产生的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是主要的社会经
济因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对植被的破坏,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过程,所以我们应从多方面进行防治。
3.1 结合信息管理方向的相应水土流失措施
我专业的全称是工商管理(信息管理方向),虽然隶属经管院,但也会学习很多计算机(如建立数据库、编写程序代码、信息分析)方面的学科。
3.1.1 建立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系统数据库
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分析-评价的过程来衡量该区域的水土保持情况,监管大面积水土流失发生的宏观规律,有利对于水土保持工程的效果评价,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及时的预测来采取防护措施。
在研究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宏观规律时,靠建立定位观测网络所需要的人力、资金和时间均是相当惊人的,而采用数据库统计法则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3.1.2 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及时将数据整合分析
监测系统的设计,除了上文说到的的了开发建立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据库,还要对数据的存储以及随时的动态监测。
将监测到的数据输入到子系统中,并且对其提供多种的方式来进行空间数据以及多媒体数据的接口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开发项目的基本情况的信息以及保持方案的信息、监测信息这些基本信息的高效率基本管理都是依靠这个系统来实现的。为了能够开发出水土保持系统的监测以及设计,就要实现对于水土流失现象的影响因素、状况以及危害和保持方法的管理和后期开发等。
通过监测系统以及数据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近年来的水土情况,采用统计学的原理对未来走势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地采取防护措施,才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3.2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封山禁牧、围栏舍饲、休牧轮牧、留苗养树、疏林补植等措施,减轻对土壤的扰动。大面积封禁保护,小面积治理,给林草植被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使其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提高林草郁闭度,恢复生态功能。
3.2.1 加强植被保护
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最重要的因素,植被生长茂密的地区往往是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要加强植被的保护与生态恢复,以保护现有植被为主,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项目建设。
对于轻度流失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使植被逐渐得到恢复;在江河沿岸和平原地区要建护岸林和农田防护林,种植经济果林、薪炭林;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植被建设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市场经济为牵引,调整产业结构,综合经营土地资源,建设生态经济型园林,在生态恢复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节。
3.2.2固持土体,改良土壤
森林树种具有深长的垂直根系以及围绕其周围的广阔的侧根,且在树木之间根系纵横交错。这些根系同枯枝落叶层对地表径流中的固体物起到拦截过滤作用,能够有效地固持土
体,从而防止了土体滑落面的形成,为消除重力侵蚀如泥石流等创造条件。
森林植被形成的郁闭环境,影响着土壤的湿度;森林凋落物在土壤表面形成的枯枝落叶层,分解后对土壤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森林植被强大根系的生长延伸及代谢分解,可以形成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性;菌根和根系分泌物及死亡的根系则有助于森林土壤有机质养分的积累。这些因素能够加速成土速度,促进土壤母质形成土壤。
从人们对水土流失防治的不断的实践、努力以及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入的思考,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我们已经从对自然界的索取来发展人类自身转向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是人类实践后对环境的重新认知。虽然我们已经在为生态环境的好转不断努力,但再强的自然面前,人类还是非常被动的。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实现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1] 李艳云.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究[R].营口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13年4月17日 [2] 颜超,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0年14期
[3] 马晓薇,杨勤科,刘宝元.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建立中的数据标准化研究——以中国潜在水土
流失数据库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6月
[4] 李智广,曹炜,刘秉正,罗志东.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
学.2008年2月
[5] 张鹏.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危害和防治对策[J].山西水利.2007年2期
[6] 吴佩林,鲁奇.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年9月
[7] 程冬兵,廖纯艳,张平仓,赵健.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J].长江科学
院院报.2010年11期
[8] 彭珂珊.我国水土流失及防御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1年2期
[9] 卢爱华.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保护[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8期
[10] 作者不详.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区域分布概况[J].水利科技.2008年第4期
[11] 李广水.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J].地理教育.2006年第5期
[12] 万有贵,吴朝平,杨绍忠.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20期 [13] 李云海.浅析我国水土流失.科技资讯[J].2007年04月
[14] 董建勤.捍卫生命之本——水土流失和治理探访[M]
[15] 申洪源,解立堂.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16] 秦天枝,我国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对策《生态经济》2009年10期
[17] 李志广,曹炜.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1期 [18] 王琰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初探 《管理观察》2009年21期
[19] 颜超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法制与经济》 2010年7期
[20] 胡杨军,张晓萍,杨勤.[OL]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第三篇:水土保持论文(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相应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说到土壤,它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cm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20~400年的时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cm以上。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所谓的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下面分别介绍水土流失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水资源的危害
水土流失减少水资源可利用量。流域上游山丘区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降低蓄水保水能力;同时缺乏拦蓄降雨和径流的蓄水保水措施,就会使降雨时地表径流增大,流速加快,大部分降雨以地表径流方式汇集河道,成为山洪流入江河湖海,土壤入渗量减少,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水位下降。暴雨时山洪暴发,暴雨过后又很快河流干枯、土壤干旱、人畜吃水困难。据水利部门测算,由于超采严重,山东省已出现1.7万km2地下水负值漏斗区。1977年以来,莱州市先后出现三次连续四年的严重干旱,水土流失使水库露底,河道断流,湿地干涸。为抗旱,全市掀起了打井高潮。超采诱发,过度超采加剧了海水入侵。从1979年原西由镇北村地下水位观测井发现海水入侵到1999年的20年时间里,全市海水入侵面积迅猛扩展至278km2,平均推进速度为每年202m。同时,水土流失淤积水库,阻塞江河。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和固体废弃物,沿程淤积于水库与河流中,降低了水库调蓄和河道行洪能力,影响水库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加剧洪涝旱灾。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t中,约4亿t淤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cm,形成“地上悬河”,对周围地区构成严重威胁。建国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全国共损失水库库容200亿m3,据1981年莱州市6座中型水库和小于家水库测量计算,建库21年共淤积320万m3,占兴利库容的6%。依此推算,全市水库、塘坝年平均淤积量96.3万m3。同时,水土流失还是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江水质正在遭受污染就是典型的例子
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外营力对土壤及其母质的分散、剥离以及搬运和沉积上。由于雨滴击溅、雨水冲刷土壤,把坡面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在水力侵蚀严重地区,沟壑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15%,支毛沟数量多达30~50条/ km2,沟壑密度2~3 km/ km2。上游土壤经分散、剥离,砂砾颗粒残积在地表细,小颗粒不断被水冲走,沿途沉积,下游遭受水冲砂压。如此反复,细土变少,砂砾变多,土壤沙化,肥力降低,质地变粗,土层变薄,土壤面积减少,裸岩面积增加,最终导致弃耕,成为“荒山荒坡”。同时,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或滨海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蒸发强烈时,土壤深层含有盐分(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的地下水就会由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在表层土壤积累时,逐步形成盐渍土(盐碱土)。它包括盐土、碱土和盐化土、碱化土。盐土进行着盐化过程,表层含有0.6—2%以上的易溶性盐。碱土进行着碱化过程,交换性钠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20%以上,结构性差,呈强碱性。盐渍土危害作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渗透压过高,引起作物生理干旱和盐类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由于过量交换性钠离子的存在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的土壤性状。
据统计,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266万hm2,平均每年6万hm2以上,每年流失土壤50亿t以上,带走氮、磷、钾4000万t以上,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全年化肥产量。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km2,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50%。进入20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460 km2。莱州市年土壤侵蚀量425.95万t,按1979年土壤普查平均养分含量计算,年损失标准氮肥962t,磷肥189t,钾肥233t。
经过50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存面积85.9万km2,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亿m3。
近年来,因开矿、采石、基建、筑路、毁林、毁草、开荒等原因,加剧了水土流失。据东北、华北以及广东、福建、山东、四川、河南等14个省市统计,人为因素新增水土流失面积2.8万km2,新增土壤侵蚀量5.54亿t。由于掠夺式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战略,特别应防治新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水和土地都是不可替代的珍贵的地质资源。水土流失对水土资源的破坏,使生物生存的环境恶化,物种减少。2004年11月2日,一家隶属于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名为“世界保护联盟”的环境组织宣称,由于很多国家的政府以及企业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世界上的濒危物种名单正令人担忧地以空前的速度膨胀。IUCN的负责人AchimSteiner说:“目前,物种灭绝的规模和速度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和快,研究表明物种灭绝的比率比我们原先预料的要高1000倍”。到2000年,全球有50万种至200万种生物物种灭绝,约占全球生物物种的15~20%。我国目前植物种类有289种濒临灭绝,动物种类有近10种基本绝迹,20种处于濒危状态。由于生态系统承载量的增加和连续20多年的干旱,使莱州境内陆生植物,皂角、黄连木、柘树、青桐、榉树、苦木、黄柳、青杨、鼠胆子、山东桐、梓树、楸树、构树、黑弹树、马褂木、黄栌、栾树、水杉、柳杉、柽树;水生植物,淡水生的芦苇、蒲子、水葱,海水生的孔石莼、肠浒苔、礁膜、刺海松、海蒿子;陆生动物,狼、狐狸、秃鹰、星头啄木鸟、丹顶鹤、大天鹅、蜥蜴、画眉、杜鹃、刺猬、蝙蝠;水生动物,海水生的小黄鱼、带鱼、远东沙丁鱼、短鳍红娘鱼、真鲷、绿鳍鱼、鳓鱼、黄盖鲽、梅童鱼、文昌鱼、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淡水生的青蛙个体数量大为减少,个别已数量极少、濒临灭迹。
水土流失威胁城镇,破坏交通,危及工矿设施和下游地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别是在高山深谷因水力和重力的双重作用所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据莱州市县志记载,1949年到1954年,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莱州市(原掖县)6年共发生旱、洪、风、雹灾害20次,平均每年3.3次。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灾害,使1.8亿人受灾,因水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0.9亿元;近年来北方地区连续遭受沙尘暴袭击以及发生在首都北京(2004年7月10日)和济南等地区的城市积水,追根溯源,都与水土流失相关,都是水土流失的恶果。
水土流失流走的是沃土,流下的是贫瘠。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力衰退,产量下降,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水土流失地区。
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根除灾害,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
水土流失 应对措施 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半干旱区进行人工造林(含灌木)时必须强调以工程整地为前提;而在发展人工种草的同时,如果不将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之中,并与发展畜牧业与饲草加工业相结合则很难持久下去。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我们认为,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前一时期限内在拍卖“四荒”中,一些地方将牧荒坡地翻耕改种经济林果、药材,甚至粮食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天然植被变为生产用地了,应考虑其后果。至于25°以下坡地退耕后的利用问题,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置,同样应遵循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对于地少人多、特别困难的少数地方,为保证群众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则应考虑采取移民搬迁工程的办法加以解决。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
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黄土高原人工造林种草要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乔灌草植被类型,选择适生树种,特别是乡土树种,以及在本地区经长期种植引种并取得成果的树草种,培育新的速生多抗体树草种当然十分重要,但不是马上能够实现的。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最主要的一条是封育,其次是补播、补植。充分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实行“以丰补歉”对策
为解决不断加剧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就农田生产而言,首要途径应当是挖掘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目前在水土流失严重区,旱作农田对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仅30%左右,水分生产潜力开发值45%左右,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约为0.3kg/mm亩。利用已有技术近期内分别提高到45%、55%和0.5kg/mm亩,使亩产达到150kg左右是可能的。但是,由于该地区气候多变,年际间降水差异很大,农业因遭受严重干旱大幅度减产的年份不可避免,局部农田虽可采取覆盖、集雨补灌等集约栽培技术减少损失,但在大范围内作用还是有限的。为此建议,为保持该地区自身粮食供给的相对稳定,在积极采取提高降水利用率技术措施的同时,还必须采取“以丰以歉”的种植业发展策略,以三至五年为一个目标制定粮食生产和供应计划,而不完全着眼于当年收成如何,这一计划思路的转变,对于促进该地区生产、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保持社会稳定都是有益的。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非农业人口例低。1999年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17%,低于东部地区47.4%30个百分点,城市密度相差56倍。西部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东西部的差距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的差距。逐步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口转移,使一定比例的人口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既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使区域内外在物资交流、运输、科技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
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的宏传工程的领导,建议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统计、重复估算治理效益的弊端。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同时明确规定上过程中必须有水土保持和农、林、牧、水等有关的科研、教学部门参加,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按照国际项目管理经验,专业研究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为有效发挥科技的作用,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项目中增设“科技专项”是十分必要的。建议以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或主管部门为中心组织和部置科技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国家的需求与教学、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用责权利联系起来,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科研教学单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1.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法知识问答.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水利部.全国水土流失公告.中国水资源网,2000 3.党福江.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注意事项.辽宁:《水土保持科技情报》编辑部,2004.4.黄自强,关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再思考,人民黄河,Vol.20(12)1998 5.易桂平,98洪水后对水土保持的思考,人民珠江,第4期,1999。6,段巧甫著,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7,水土保持学
王礼先
朱金兆
(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四篇: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分析论文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分析
【摘要】:本文以下内容以景东县者后山地新镇建设项目为例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景东县者后山地新镇建设项目位于景东县者后乡,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构筑物建设工程、道路建设工程、景观绿化建设工程及小区内部的给排水、供电等配套设施,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共产生土石方开挖97465m³,其中表土剥离8000m³、场地平整26754m³、基础工程开挖43876m³;回填土石方78546m3,表土临时堆存于绿化区,用于后期绿化覆土,工程无永久弃渣。
本项目区处滇南横断山系纵谷区南部,属深度切割中山宽谷、峡谷区。气候类型属低纬度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季风气候。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日照数为2131.7h,年蒸发量619.9mm,相对湿度74%。主导风向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2m/s。年平均降雨量960mm,5-10月为雨季,降雨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85%,多年平均降水日数154天。20年一遇最大1h、6h、24h降雨量分别为79.56mm、87.5mm、126.78mm。
项目区主要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疏林、针阔混交林,次生林、低矮常绿植物和旱地。主要树种有西南桦、旱冬瓜、车桑子等,植被覆盖率约为25%,植被一般。
二、本项目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植被、土壤、降雨,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活动的扰动,包括施工方法、施工时序等,这里具体分析如下:
(1)项目区域占用的土地类型多样,原生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项目原地表完整紧实,若林草植被遭到破坏,植被的林冠截留、涵养水源、固持土壤的功能随之丧失;土体开挖回填松动,抗蚀性降低,在不利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2)项目区大部分施工区域存在开挖或回填,场地平整开挖回填量较大,若不加强防护,不仅加剧水力侵蚀,还会诱发重力侵蚀。
(3)项目区降雨量丰沛、降雨相对集中,水土流失动力源充足,扰动地表后,很容易加剧当地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情况见下表。
表项目建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识别表
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原则
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防治新增水土流失为目标,保护建设、生态用地为出发点,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以及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的同时,针对项目特点确定措施的布设原则如下:
第一,以“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为基本原则,结合工程实际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水土保持与生产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界定防治责任范围,提出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第二、本着重点治理与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在防治措施设计中通过对水土流失防治区域的划分,遵循全面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防治与监督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合理布设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达到控制和防治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
第三、密切结合项目特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使水土保持措施既满足水土保持要求,也满足工程安全的要求。
第四,防治措施应遵循经济性以及技术上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原则。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或工程中用到的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以便节省投资。提出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要因地制宜,具有技术的可行性与易操作性。第五,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在主体工程比选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主体工程已有的水土保持功能设施,避免重复设计。
四、该项目水土保持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及对该项目的分析,认为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施工管理,对施工过程中不能及时回填的土石方以及散状材料在不使用时应进行覆盖遮挡。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及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减少地表裸露时间,尽量避免在雨天进行各种土石方工程。
第二,根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原则,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及项目监理制,本方案补充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应与主体工程一起招标,签订施工合同,按照设计文件及施工合同要求完成防治措施。
第三,临时沉沙池。为了降低施工期间临时排水沟的排泥沙含量对周边地表及植被的影响,同时借鉴同类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本方案考虑在项目区临时排水沟多条交汇处和出口处布置沉沙池,经分析,共设置6座,沉沙池采用m7.5砖砌筑,尺寸为3.0m×1.5m×1.5m,衬砌厚度为24cm,沉沙池内侧m7.5水泥砂浆抹面,施工期间应定期对沉沙池进行清理,将清理出的泥沙回填至绿化用地区,施工结束后将沉沙池回填。
第四,施工期应加强对各项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定期检查其运行状况,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或整改措施。
第五,临时排水沟。根据主体工程规划,本工程道路广场区沿线的雨水管网将随着道路的建设,逐步完成,在此之前,由于主体工程规划设计的排水暗管难以及时到位发挥作用,考虑到临时排水沟与后期排水体系有效的结合,因此,根据本防治区的地形条件和布置特点,考虑在道路一侧及场内其它区域统一布设布置畅通的临时排水沟,汇集施工场地内的地表径流,以减少对施工场地内的径流冲刷,本方案布设的临时排水沟基本上沿主体工程规划的永久排水体系布置,部分区域有所延伸,最终将施工期的地表汇水排至项目区附近已有道路排水体系中,进行统一处理。
第六,直接影响区主要为项目建设周边防治责任范围区域,为避免项目建设造成水土流失区域的外延,针对工程建设施工特性,对该防护区域提出以下防治要求:①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尽量减少施工对周边区域的扰动和占压,避免造成植被的破坏;②对受项目施工影响的区域加强监督和保护,避免因不合理的施工或其它人为因素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③对本区域内散落的土石应进行清理,并集中堆放至指定位置,若造成植被破坏,应及时恢复;④在施工扰动影响区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对该区域的水土保持监测。
五、结尾
以上内容首先对该项目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随后在此基础上针对该项目实际情况提出了水土保持的对策及建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作者深知,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要时刻站在水土防治技术的前沿,多学习、多总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水土防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公路水土保持 》江玉林等,科学出版社
[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贺康宁等,中国林业出版社
[3]《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及其参考案例》游尚官等,黄河水利出版社
第五篇: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治理
——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第1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识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2.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等,引导学生课后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名著《平凡的世界》发生的背景——黄土高原,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然后导出问题:什么是水土流失呢?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造成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又是什么?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去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体情况。[讲授新课]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
一、水土流失的概述
教师给出水土流失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教师和学生探讨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自然条件——“地”“气”“水”“生”“土”;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表植被状况和地貌形态来起作用。
二、黄土高原的概况
通过观看地图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特征、范围和气候特征。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34°N~40°N,103°E~114°E之间。
(2).相对位置:大约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乌鞘岭以南。
(3).海陆位置: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地带。
2、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
地形区——黄土高原、汾河谷地、渭河平原(2).地势: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3).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范围:
东西1000余千米,南北700千米。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及河南等省区。
4、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2).气温特点: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3).降水特点:
年降水量较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多暴雨)。
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等,引导学生课后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通过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地形:地面破碎,沟谷纵横,地形坡度大,地质灾害频繁,地貌形态不稳定。(2).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明显。(3).水文:夏季汛期时,河流冲沟现象明显。
(4).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
(5).土壤: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多,极易受到流水侵蚀。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1).人口迅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轮荒耕作制度。③露天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修路)等。(3).植被破坏:
农业垦荒、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和战争。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首先,我们对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了一个大体了解;其次,关于黄土高原的概况:比如它的位置、地形特征、范围、气候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最后,要重点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且在这两大因素中,人为原因是起主导作用的。课堂练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