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2个县水土流失的材料
福建省22个县水土流失的材料
安溪县
一、现状
安溪是全省五个一类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813.67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26.61%。其中崩岗侵蚀地(高度风化的花岗岩)共12828处,占全省的49.29%;荒坡地水土流失面积333.3平方公理;以茶园为主的坡耕地,共266.7平方公里;花岗岩矿山迹地水土流失,共12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官桥-龙门区域;其它类型的水土流失面积78.97平方公里。
二、规划
精心编制《安溪县“十二五”水土流失治理规划方案》、《安溪县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方案》“十二五”。: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2万亩,是省市下达任务的128.3%,其中治理崩岗854处,是省市下达任务的170.8%;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12万亩,是省市下达任务的200%;治理小流域8条、面积31万亩,分别是省市下达任务的100%和110%;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治理1.8万亩。2012年:计划投资1.052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66万亩,其中治理崩岗207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3万亩,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2条,面积8.35万亩,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示范区600亩。实施方案已通过省水利厅、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待上级批复后即可开工建设。
三、目标
以大生态理念统筹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力争用3-5年的努力,在解决好水土流失问题的同时,保护好晋江西溪母亲河,为百万茶乡人民再造一方青山绿水,让茶乡大地更优美更和谐更幸福。具体工作中,主要是“突出四项重点、注重四个结合”。四项重点:一是崩岗侵蚀综合治理,今年计划实施207处。二是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计划实施3万亩;三是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今年计划实施项目2个、面积8.35万亩。四是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治理,主要是实施官桥-龙门区域石材行业全面退出后的花岗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四个结合:一是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崩岗侵蚀区治理成为工业园区、休闲旅游区、经济作物区,按照“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要求,推进茶园坡耕地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增强茶园保土保水保肥能力,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二是水土流失治理与城镇发展相结合。尤其是集中力量,优化中心城区以及龙门――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湖头――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等三大区域的发展。三是水土流失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结合造福工程、环境整治等,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一批精品村落。四是水土流失治理与大生态建设相结合。在强化崩岗、坡耕地、小流域及矿山迹地综合治理的同时,全面加大造林绿化、环保基础建设、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等的工作,全面提升县域的生态环境、宜居水平。按照“四个重点、四个结合”的思路,现已启动实施龙门镇洋坑区域崩岗治理及洋坑村幸福小区、金谷镇1.1万亩生态茶园示范片、湖头镇山都村“三安幸福小镇”等7个重点项目,完成水土流失区域的造林种草封禁1.4万亩;策划上报官桥-龙门区域花岗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已列入国土部、财政部2012年示范工程盘子。
春季造林绿化已完成7.8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08.6%,其中主干道两侧行道树高强度绿化86公里。截至目前,全县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宣传教育,以及造林绿化等方面资金,合计8000多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500万元。
长泰县
一、现状
长泰县是漳州市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县份之一,今年2月被列入省22个重点水土流失治理Ⅲ类县。1982年恢复水土保持机构以来,长泰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水土流失面积显逐年下降趋势,由1984年普查的185.08平方公里,降到2011年的110.44平方公里。
2012年,我县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是2.86万亩,目前我县已落实的面积有2.87万亩,项目总投资为158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补助155万元,省级财政补助300万元,地方自筹1128万元;其中水利、水土部门治理1.81万亩,林业部门治理迹地面积1万亩,国土部门治理矿区裸露迹地面积0.06万亩。
二、目标
一是完成2011年水土流失遥感调查100个水土流失斑的野外验证及内业录入上报工作,为2012年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提供技术依据。二是完成枋洋镇溪口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3月28日已通过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组织的技术审查,报送省水利厅批准;护岸工程专项设计报告计划于6月前上报省厅;基本完成0.0525万亩的造林任务,种植树种为枫树,完成投资约80万元。
长汀县
一、现状
目前,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96万亩,占年度任务9.46万亩的94.7%;落实造林地面积6.97万亩,占市下达任务6.05万亩的115.2%,长汀县政府重新颁布了封山育林的命令,全县封育210万亩;稀土矿区整治项目已完成了1400亩的整地、挖穴、苗木定植等,种植苗木约12万株;荣丰水库于3月31日正式开工,正方水库完成投资500万元,正进行大坝的水泥浇筑,年底可竣工投入使用;生态移民方面,大同镇黄麻畲小区,已完成三通一平,砌基85户,宣城乡吉祥小区砌基,河田镇陆福新村正在进行三通一平。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汀江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罗地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崩岗治理及交通、城建、旅游项目等项目加快推进。
二、目标
完成省下达长汀县9.46万亩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巩固提升117.8万亩已治理水土流失区,治理区域以河田、三洲、策武三个乡镇5条小流域为核心,重点打造“三点两线”,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治理格局;实施“汀江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罗地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崩岗治理、林业项目、水利项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水土流失区稀土矿山整治、土地整理、交通项目、农业综合治理项目、生态移民、城镇建设、提升水土流失区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等12个项目,总投资77570.91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资金30087.57万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9201万元,市、县配套资金9755.88万元,自筹资金28526.46万元。
三、规划
一是持续营造氛围。充分发挥省、市下派领导干部的技术特长,进一步充实我县9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乡镇的工作力量,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全县干群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营造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快重点工程进度。加快剩余0.5万亩的治理任务,争取4月底全面完成封山育林、生态林草、低效林分改造的治理任务;加快推进“汀江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评审进程,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荣丰水库、河田“三点两线”沿线环境整治工程、人饮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项目、水土流失区稀土矿山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科学合理使用资金。进一步整合中央、省、市的资金、项目,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监管,集中财力,严格做到专款专用、节约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大田县
规划
制定出台了2012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在省、市下达年度治理9.46万亩目标任务基础上,自加压力,将年度目标任务确定为12.97万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突破:
一是在流域整治方面。重点推进4条省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并抓好正在实施的2条小流域治理工作,确保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上取得突破。上报4条省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大田县采取造林、封禁等方式,已基本完成全年流域整治造林绿化、封禁4.62万亩治理任务。
二是在矿山治理方面。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库,按轻重缓急,以典型示范带动,重点对停采、废弃、无主、闭坑等矿山进行草灌乔相结合治理,力促将山贵崎、贵竹林等6个县级、16个乡(镇)和部门示范点,治理改造成为山庄、公园、花园或工业园区的矿区治理样板,确保在矿山治理上取得突破。目前,已完成矿山治理面积4500多亩,种植红叶石楠、木荷、松、杉等树种近30万株,播撒草籽500多公斤。三是在茶园建设方面。按照“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生态茶园建设要求,以坡地茶园为重点,采取前埂后沟田面工程、“猪-沼-茶”和山地水利节水灌溉等模式,开展综合整治,套种珍贵树种,使生态茶园建设成为山地农业开发的典范。同时,做好街面水库大田库区网箱清理和县级水源地坑口水库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已清理网箱3404个,完成清理任务数的72%;推进流域两岸、公路两侧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致力在生态乡(镇)、生态村培育上取得突破,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年6.91万亩造林绿化任务。
德化县
现状
德化县土地面积2232平方公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县份,地貌以中低山地为主,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属于易流失的土壤类型,据今年水土流失遥感监测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91.52平方公里,流失率8.58%。目前已委托中介招投标公司抓紧做好2012年度盖德、国宝小流域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工程招标前期工作;抢抓春季植树造林黄金季节,全县完成造林绿化6.7万亩,超额完成年度造林任务,其中水土流失区造林绿化1.75万亩。
在省市下达的3.4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基础上,自我加压,扩大规模,全县规划综合治理面积3.7万亩,计划投资2.01亿元,其中包括封禁1.5万亩、造林绿化1.8万亩、河道清淤9.49公里、建设护岸工程10.46公里等。
规划
除了政策管理外,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耕作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提升治理成效。大力开展水土流失坡地生态修复、造林种草、植被恢复、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护坡建设等整治。以建设“保土、保水、保肥”生态农业园为目标,采取前埂后沟梯田工程和截、排、蓄等地表径流调控手段,综合开展整治。
福安市
一、现状
福安市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是全省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十一五”以来,福安市治理水土流失101.62平方公里,目前全市仍有水土流失面积213.11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面积120.74平方公里。福安是农业重点县市,全市现有茶园30多万亩,是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之一,素有“中国茶业之乡”、“绿色油库”之称。近年来,福安市每年茶树品种改造近万亩,油茶改造、太子参种植数千亩,加上农村公路、园区建设等开发性项目的实施,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十二五”期间,计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平方公里,2012今年计划完成治理15平方公里。
二、规划 1、2012年重点实施的下逢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平方公里,已完成投资150万元,修建道路2公里,建设喷灌系统和蓄水池15口,种植水保林30公顷,造林补植80公顷,坡改梯5公顷;坦洋溪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67平方公里,已完成投资70万元,修建道路1公里,建设喷灌系统,种植天竺桂、桂花树1000多株;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7.33平方公里,已编制方案上报省发改委、水利厅审查待批。
2、协调处理好茶园更新改造、经济果林种植与水土保持的矛盾问题,25度以上的陡坡地全面禁止新开垦种植农作物,采取前埂后沟田面工程和截、排、蓄、灌等地表径流调控手段重点整治坡地茶果园,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双促进”。
3、继续把以森林植被恢复和提高森林质量为主的生物措施,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治本之策,在去年绿化造林15.65万亩基础上,今年再造林4.35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62.83%,争取2015年全市绿化覆盖率保持全省中上水平。目前,全市已完成造林4.21万亩,占年度任务96.9%;完成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6500亩。沈海高速福安段森林通道作业设计方案已完成编制,林地落界工作已全面展开。同时开展点、线、面”合力攻坚,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做到“高山远山林戴帽,山坡山腰茶果绿,山脚河岸郁郁葱葱”。
华安县
一、现状
根据最新遥感数据,目前华安县水土流失面积190.91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91%。其中,轻度流失94.67平方公里、中度流失58.69平方公里、强烈流失29.22平方公里、极强烈流失7.57平方公里、剧烈流失0.76平方公里。2012年华安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47万亩,计划投资1.18亿元。
二、治理状况
一是实施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2012年,华安县重点实施仙溪、温水溪两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685万元。其中,仙溪小流域投资310万元,综合治理面积608公顷,3月份已开工建设;温水溪小流域投资375万元,综合治理面积600公顷,省水利厅已完成专家审查,非工程类项目也基本完成。投资1559万元,实施华丰-新圩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环境改善。
二是实施造林绿化,人工造林更新超额完成。2012年华安县造林绿化任务5.21万亩。目前,共完成造林绿化4.65万亩,占任务数的89%;人工造林更新1.86万亩,占任务数的103%;“四绿”工程完成4973亩,占任务数的82%;“三沿一环”2.3万亩,占任务数的99.97%。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500万元,实行“山顶戴帽、园间套种、退茶还林”政策,对温水溪流域周边可视山体进行绿化美化,共种植樱花、马尾松、碧桃、相思树等苗木11.5万棵。
三是实施水利工程,冬春水利修复全面完成。投资3114万元,全面完成冬春水利修复工程。修复水利水毁工程9处,加高加固堤防5.3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座,新增渠道防渗4.6公里、疏浚河道3.1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4万亩、小型水源工程29座,增加灌溉面积0.26万亩。
四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茶园套种快速推进。2012年华安县实施的农业开发项目是福建哈龙峰生态有机茶观园建设,今年计划投资19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850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5%,建设有机茶园550亩、绿色茶园480亩、生态林保护1000亩,茶园套种降香黄檀、樱花、桂花等名贵树种1.75万株,茶园改造建设有序推进。
五是实施整村搬迁,地灾点搬迁扎实开展。2012年华安县计划实施高安镇平东村、华丰镇上雪新村、马坑乡贡鸭山村东山自然村、沙建镇建美村4个整村搬迁工程,总投资5897万元,用地面积280亩,涉及搬迁户300多户900多人。目前,高安镇平东村已完成投资380万元,有6户已完成房屋主体建设;华丰镇上雪新村已完成征地、土方平整;马坑乡贡鸭山村东山自然村和沙建镇建美村正抓紧做好征地等前期工作。
三、目标
按照习近平副主席“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工作方针,以温水溪、汰内溪流域作为治理重点,把水土保持工作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改革、造福工程、四绿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生态旅游相结合。
建宁县
一、现状
建宁地处闽江正源,是全省水土流失治理Ⅲ类重点县,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对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闽江流域生态环境、构筑福建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
二、规划
2012-2015年计划治理17.64万亩的水土流失。2012年计划投资4774万元,把6.51万亩的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林班、地块、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重点确保完成客坊里元、里心岩上和曾坑、黄埠等3条小流域、3.26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3.36万亩造林绿化和16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瓯市
一、概况
建瓯市地处闽北山区,土地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面积344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1.3%。辖14个乡镇、4个街道,总人口53.4万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雨量充沛,土壤抗侵蚀力弱,易产生水土流失。根据卫星遥感调查,我市水土流失面积403.7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9.54%,被列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Ⅱ类县。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审批水土保持方案67项,累计投资1200万元,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防治面积42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万公顷,占现有流失总面积的27.49%,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卫星遥感照片与实地对照,建瓯市现有的42万亩(280平方公里)锥栗是最主要水土流失地,且目前缺乏治理锥栗山水土流失的有效模式,需要上级有关部门的科技支持。
二、规划
“十二五”期间,建瓯市将完成实施16条小流域、面积128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2012年,计划完成东峰长溪、顺阳后房、东游东际和水源王厝4条小流域水土保持32平方公里的综合治理项目工作,重点推进1万亩锥栗山治理和河道清理及河道护岸、拦沙坝的建设。目前,四条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已通过省上审查,正开展植物措施,已完成造林面积0.6万亩。
2012年建瓯市计划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万亩,通过上级帮扶,同时整合本级各部门项目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投资约11380万元,涉及水利、林业、国土、农业、水保等多个部门,目前已落实资金10580万元,占总投资的92.9%。
开展了水土保持造林营林和对茶果园、锥栗山、竹山的改造,摸索以路代沟(山边沟)建设蓄水池拦截地表径流的防治水土流失模式,探索引种二系狼尾草牧草、宽叶雀稗快速覆盖工程弃土边坡等新经验。在顺阳溪流域,开展“山、水、田、林、路”立体治理,并学习长汀经验,采取“煤补”、“电补”等方法,引导群众杜绝滥砍滥伐,自觉保护青山绿水。同时,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5.8万亩,占任务的102.7%。
目前建瓯市有6个重点治理乡镇建立示范片总面积5166亩,以锥栗山、毛竹山治理为主,已完成套种改种面积3353亩,占示范片总面积的64.9%,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积极推动,促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开展。
闽清县
一、目标
A)在2012年,闽清县计划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725亩,预计总投资66831万元,其中坡改梯1100亩,造林600亩, 补植3275亩,封禁8750亩,城乡、村庄、公路绿化600亩,矿山恢复治理200亩,“青山挂白”治理100亩,环境综合整治100亩,机耕路(碎石)长3.66km,田间道路长1.52km,排水沟5.18km,蓄水池10口,护岸0.6km、梅溪河道整治5公里,以马兰坑小流域和梅溪河道整治为重点,集中治理、治理一片、管好一片。截至4月16日,已投入资金120万元,完成马兰坑小流域项目造林70%,坡改梯工程30%,机耕路工程25%,护岸工程20%。B)为了确保今年省、市下达闽清县5.19万亩造林绿化任务的完成,结合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闽清县大力抓好植树造林工作。3月12日召开了全县水土流失治理暨植树造林活动誓师大会,除了县里设主会场,各乡镇均设分会场,进行宣传发动造声势。全县共组织动员5000多人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支持绿化美化家园的氛围。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植树造林面积4.6749万亩(其中人工促进天然更新1.4052万亩,生态区位修复补植2.8627万亩,绿色乡镇绿色村庄造林4070亩),占任务数的90.1%。
C)为遏制新的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闽清县加大了对矿山秩序整顿的力度,对达不到最低开采规模的矿山不予办理延续开采手续,并对闽江、梅溪、京福高速公路沿线、316国道一重山的矿山坚决予以取缔关闭。同时严厉打击无证采矿点,从源头上遏制因无序开采而造成人为水土流失。
D)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闽清县有计划、有步骤、不间断的对境内闽江、梅溪、京福高速公路沿线、316国道、省道两侧和县城周边面城一重山“青山挂白”的重点坛口进行了专项治理。目前,已完成300亩,占治理任务的70 %。
连城县
一、现状
A)概况
连城是全省22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9%,待治理崩岗141个。近十年来,累计投入4620.5万元,治理水土流失22.63万亩,封禁16.6万亩、坡改梯5430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5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13条和崩岗点8个,水土流失区治理程度和林草植被覆盖率分别提高至79.0%和80.0%以上,年土壤侵蚀模数从每平方公里3215吨下降至每平方公里1000吨以下。B)治理情况
一、因地制宜,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新办法,积极加强与省农林大学、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采取“草—牧—沼”和“草—菌”相结合的措施,开展崩岗群生态治理,目前已种植巨菌草等菌草2万株。北团镇下江小流域等2个国家级水保工程完成治理4800亩、护岸护坡1.24公里;文亨、揭乐等4个省、市级重点乡(镇)封禁、植树治理4200亩。
二、在土地整理矿山整治工程方面,2012年完成烟田土地整理360亩。重点推进庙前锰矿四号点矿山恢复治理,开展460米以下植被恢复和边坡治理,种植红叶石楠等苗木12.2万株。
三、在林业工程方面。通过造林补植、封山育林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3.11万亩,占年度任务78.5%。建立文川河绿色环保行动示范区、林分修复补植与树种结构调整示范片、封山育林示范区。
四、在水利工程方面。文亨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顺利,年内可解决2.8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汀江三期防洪工程新建堤长5.56公里;高坑、赖桥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北团八军坑水库和莲峰、朋口中小河流治理工程4月底可开工建设。
五、在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方面。林坊乡和隔川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项目已于3月份开工建设,完成污水管道铺设250米;隔川等13个乡(镇)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1口。
二、规划
计划在2012年治理水土流失7.4万亩、崩岗16个、封禁3.52万亩、老头松施肥改造1000亩,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今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变个大样,到“十二五”末完成34.2万亩和40个崩岗的治理。具体为以下三个方面工作计划:
1、突出综合治理。重点推进林坊张坊小流域国家水保工程和文亨等4个乡(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小流域9条,完成坡改梯1.1万亩;突出抓好汀江、闽江上游(连城段)防洪工程,加快实施五寨坑等6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和莲峰镇、朋口镇2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新建北团八军坑水库;实施文川河流域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等8个项目,巩固国省道一重山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年内完成林坊等4个乡(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宣和培田等3个“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建设,今年完成445户、2000人搬迁,持续抓好16个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和革命基点村扶贫攻坚;实施隔川等3个乡(镇)土地整理及庙前锰矿、四堡原稀土矿区治理项目。
2、大力保护生态。全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今年内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14个、市级以上生态村85个。继续开展文川河绿色环保行动计划,加大“青山挂白”治理力度,加快建成以闽江、汀江、九龙江生态公益林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推行清洁生产,关停高耗能企业,完成今年万元GDP能耗目标任务。扩大生物质能源利用范围,推广以煤代柴、以气代柴、以电代柴,对水土流失率15%以上的乡(镇)2.2万户7.7万人实施燃料补偿。大力发展菌草产业,探索建立“猪—沼—林(草、果)”生态治理模式。
3、加大资金扶持。设立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增加对水土保持的投入。2012年全县计划投资4.7亿元,其中县级自筹2.0亿元,全省水土流失重点县年度治理资金300万元。与此同时,我县每年安排3000万元小额信贷规模,县财政每年安排水土流失重点乡(镇)专项扶持经费3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20万元、专项扶贫培训资金12万元、扶贫小额贷款贴息资金150万元,县直有关部门每年扶持挂钩乡(镇)水土流失治理经费不少于5万元、挂钩整村推进帮扶资金不少于8万元。南安市
一、概况
南安是全省的农业生产大县、人口大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由于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红壤区,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市)之一。根据遥感普查,南安市水土流失面积达59.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8%,其中轻度流失面积23.14万亩,占流失面积的38.93%;中度流失面积21.05万亩,占流失面积的35.41%;强烈流失面积8.32万亩,占流失面积的13.99%;极强烈以上流失面积6.94万亩,占流失面积的11.67%,全市崩岗3290个。“十一五”以来,南安市共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82个,投入资金达1.6亿元,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75万亩。
1、在创新工作机制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2006年,南安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水土保持方案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审批。2010年,又率先优化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方法,将补偿费的50%作为水土保持建设经费的一部分,返还项目业主单位专项用于治理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另外50%按照《福建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征收,纳入财政预算并用于水土保持。积极创新筹资渠道,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投资1.55亿元,实施市区西溪沿岸6.2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将占地面积100公顷的“烂滩地”,改造成为全省最长的集景观、生态、休闲、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开放式滨水生态公园——武荣公园,以该公园为主体的“西溪两岸生态环境整治项目”荣获“2009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在建设民生工程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2006年以来,南安市共投入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专项资金2211.4万元,建设了省新镇南金村越内溪综合整治项目、英都镇仕林村高山引水工程、梅山镇东安村虎头圳和官桥镇九溪帮扶村排灌沟渠等民生工程,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又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3、在强化生态安全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十一五”期间,制定《南安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森林、海洋、土地、水、矿产资源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形成。
4、在发展休闲农业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近年来,南安市在蓬华、眉山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积极开展“三保”茶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其中,蓬华镇金泰茶园通过水保生态茶园建设,开展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既促进茶园年亩产增收1000元以上,又让游客体验茶叶采摘、加工、品茗的悠闲乐趣。眉山乡皇旗尖茶园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荣获“国际绿色生态企业”称号。
5、在加强城乡绿化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把植树造林作为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结合生态系统等实际情况,按照“急事急办、分步实施、统筹推进”的办法,对无林地、火烧迹地、滩涂地、矿山迹地,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易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等实施造林绿化。“十一五”以来,南安市共完成生态修复15.7万亩,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1.5万亩,有效增加植被覆盖,控制水土流失。
二、目标
2012-2015年,计划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亩,重点实施崩岗、茶果园水土流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以及“四绿工程”等六大治理工程。2012年,计划以晋江东溪、西溪流域上游生态建设为重点,预计投入资金1.65亿元,突出抓好眉山、英都、官桥、省新、码头5个重点乡镇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实施眉湲溪、英溪、檀溪、九溪、刘林溪5条小流域治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1万亩和崩岗25处。
立足实际,借鉴长汀经验,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对水土流失治理进行科学规划。从2012年2月13日起,南安市组织水利水保部门技术人员对全市水土流失率在20%以上的14个乡镇进行调查摸底,编制完成《2012年南安市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方案》,并委托福建省农林大学林学院开展《2012-2015年南安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南靖县
一、概况
南靖,地处漳州西北部,九龙江西溪上游,辖11个镇、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99个村(居),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1万人。全县总面积1961.8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64.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3.5%。
二、2012年规划
2012年,南靖县水土保持部门计划实施2条小流域治理。
一是高港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公顷,其中:全封禁408 公顷,补植61 公顷,茶园坡改梯132 公顷,田间便道8.1公里,碎石机耕路1.5公里,排水沟9.6公里,蓄水池38口。目前已基本完成15公顷的补植任务,完成坡改梯10公顷,完成投资约20万元。其他土建工程已进入招投标阶段。
二是田螺坑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2公顷,其中:全封禁442公顷,造林32公顷,茶园坡改梯58 公顷,田间便道4.7公里,碎石机耕路0.8公里,排水沟6.5公里,蓄水池8口。该项目已完成建设方案的技术评审。宁化县
一、概况
截止目前,宁化县在水土流失方面完成投资2171万元,占计划的13.8%;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9万亩,占任务的13.8%。其中新植水保林0.58万亩,补植追肥水保林0.56万亩,新植油茶林0.44万亩,实施坡耕地改造0.21万亩,新建蓄水池101口、排水沟11.64公里、山边沟72.3公里、机耕道11.64公里。
二、目标
出台了宁化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明确2012—2015年规划目标和2012年计划目标。其中,2012—2015年计划投入资金4.79亿元,对21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亩;今年计划投入资金1.57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资金7338万元,省级补助资金474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3635万元,对7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亩。
实施精品工程,在石壁、淮土等水土流失重点乡镇的溪背、大路、禾坑等村建立10000亩连片的水保生态林示范片,在田背、寒谷等村建立5000亩连片的新植油茶示范片,在梨树、赤岭、凤山等村建立5000亩的油茶林改造示范片,在溪背村建立2000亩连片的坡耕地治理示范片。
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水土流失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分村分片包干责任制,并列入年度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石壁、淮土两个乡镇实行水土保持“一票否决”制考核。实行县处级领导和县直部门挂包水土流失重点村制度,对41个水土流失重点村,指定一名县副处以上领导和一个县直单位挂包,各挂包单位成立包村工作队,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做到包宣传发动、包措施落实、包任务完成。
平和县
一、现状
截止4月13日,平和县已经有5个2012年度省级水土流失治理重点乡镇完成坡改梯3225亩,田间道1600米,机耕道700米,蓄水池11口,补植1500亩,种草4350亩,完成投资562万元。
二、规划
平和县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县份之一,根据省下达任务,2012—2015年,全县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平方公里,其中坡耕地改造4万亩,崩岗综合治理30个,治理小流域16条。2012年重点实施安厚、文峰、南胜、五寨、崎岭等5个乡镇的小流域治理工程。目前,我县2012—2015年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已报批;文峰、南胜、五寨、安厚、崎岭等乡镇5条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已正式启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工作方针,把落实“五禁五限”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水土流失坡地生态恢复、造林种草、植被恢复、涵养水源,构建区域生态屏障;推进生态茶果园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护岸护坡等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扎实搞好水土保持示范村建设试点,实行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做到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
根据要求认真做好省水利厅批复的以下建设内容:坡改梯18150亩,全封禁治理63750亩,植被恢复的追肥措施2250亩,蓄水池400口,机耕道(包括田间道)71.96公里,排水沟42.84公里,治理崩岗8座。
清流县
一、概况
清流县是原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地处福建省西部、九龙溪上游、闽江源头,全县土地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是全国、全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清流南部林下水土流失,是红壤水土流失的典型代表,呈现“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景象,主要原因是土地贫瘠,树种单一,缺乏灌草植被覆盖,土壤表面裸露程度高,林下水土流失和崩岗还相当严重。据普查,全县约有39.8万亩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7万亩,中度流失面积14.3万亩,强度以上流失面积11.4万亩,极强度以上流失面积7.4万亩。全县共有万分之一地形图上可标示的大型崩岗653处,面积0.3万亩。
在省、市水利水保部门的支持和帮组下,清流于2002年列入省重点治理县,2008年列入全国重点治理县。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投入2748万元,完成甲子溪、暗甲溪等8条小流域治理及1个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共治理流失面积13.6万亩。
截止目前,全县完成造林绿化3.21万亩,完成造林更新1.4万亩,两沿一环植被修复1.32万亩,绿色城市、村镇通道0.5万亩,林下补植油茶、木荷、香樟0.1万亩,等高草灌带0.08万亩,坡壁喷播植草5万平方米,落实封禁面积35.8万亩,完成崩岗截(排)水沟400米。
二、规划
按照项目围绕产业走的总体思路,注重将项目与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重点选择乡镇及群众积极性高、迫切需要开展治理的地区优先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1、确定2012年治理任务。对所有流失区实行封禁治理,采取措施面积11.8万亩,其中重点封禁治理8.9万亩,生态经济林(含老茶果园改造)建设0.9万亩,造林1.9万亩,补植林草培育生态林0.14万亩,治理崩岗126个。重点综合治理楮树湾、回岐、琴源、白石4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亩。
2、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县委、政府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专题会议研究综合治理工作,并于3月底制定出台了《清流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加快编制《2012--2015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2012-2015年,全县规划综合治理15条小流域、完成治理面积39.8万亩,计划通过4年的努力,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2万亩,使27.8万亩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下降,综合治理崩岗126个,水土流失区林草覆盖率提高15%以上,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减沙率达30%以上。其中2012年确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0.2万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治理规划和治理方案,做到一乡(镇)一方案,一村一方案,确实做实做细治理工作。
3、落实综合治理示范片。根据水土流失情况,在全县确定了灵地镇楮树湾、大坪、杨源、赖坊姚家、南山和温郊矿山示范片等五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片,通过全面封禁,马尾松套种油茶、樟树等阔叶林树种,林下种植等高草带,田埂坡壁实施喷播植草,营造水土保持林隔离防护带等方法实施治理,施工队已于3月24日进场,示范片治理工作正有序推进。
4、于3月13日发布县长令,对全县39.8万亩水土流失区,灵地镇、赖坊乡、李家乡、长校镇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及城区、集镇周边一重山,九龙溪、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等交通主干线一重山,各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小区)、名胜风景区、水库周围实行全封山或半封山。在全封山内严格实行“十个禁止”。
5、严格按照治理方案和时间节点要求,科学安排治理工作,抢抓时机,加快造林、植草进度,确保4月20日前示范片治理工作初见成效,4月底前完成治理生物措施。突出抓好南面灵地、李家等乡镇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崩岗等治理重点,对轻度流失区,加强管护,自然修复;中度流失区,坡度较缓的地块推广清流景秀园林、益晟园林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与综合治理结合模式,坡度较陡的地块新植、补植水保林,加快培育生态经济林;强度以上流失区,推广“等高草灌带”模式,补植阔叶树种。通过示范带动,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积累宝贵经验,从而带动治理工作全面开展。
寿宁县
一、简介
寿宁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由于“九山半水半分田”,水土流失面积广、程度重、危害大。据2011年最新水土流失卫星遥感调查,寿宁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80.16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65%,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份之一。2012年,寿宁县被列为全省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
二、治理状况
1、在2012年治理5条小流域,治理面积38.05平方公里。
2、提前介入生物措施,已完成水保造林面积4950亩,占年度造林任务的91%,在2012年4月20日全面完成。
4、完成寿庆公路地灾点整治方案和县城第二水源工程建设勘察工作,已绿化公路两侧3.5公里及边坡造林。
5、在全县组织开展水源地、矿山迹地、机砖厂、弃土弃渣、乱砍滥伐、野外用火、新开茶果园、农村环境卫生污染等8个方面专项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三、目标
根据编制完成的《2012—2015年水土保持规划》和《2012年治理方案》,明确2012—2015年综合治理15条小流域,治理面积134.0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区林草覆盖率增加10%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减沙率达30%以上。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契机,抓好农村安全饮水、造福工程搬迁、交通基础设施、增收富民工程等建设,做到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与防灾减灾相结合。
永春县
一、规划
1、完成《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方案》和《永春县2012—2015年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编制。
2、根据省市今年下达给我县的3.03万亩治理任务,层层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实行任务目标责任制,狠抓工作落实。
3、中央重点治理项目——蓬壶小流域崩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已投入资金203万元治理水土流失3378亩;省级重点治理项目——苏坑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已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治理水土流失3358亩。
4、做好晋江下游补偿上游水土保持项目的筛选与申报工作,策划生成桃溪流域桃城段生态护岸、东平段生态护岸等11个水土保持项目,总投资8760万元。
5、按照“水清、堤固、园靓、路畅、岸绿、房美”的总体目标,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家园清洁行动、河道治理、绿化提升、景观改造等十个方面,统筹推进桃溪流域涉及的11个乡镇,118个村(社区),31.9万人口的综合治理工程,打好治污、美化、绿化“三大战役”。其中,东平桃城示范段建设项目列入2012年全省重点项目,代表泉州市参加3月31日全省加快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汇报会。桃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今年计划投资5.2亿元,实施117个项目,目前完成投资1.3亿元,完成任务的25%。
二、目标
1、强化水土保持。推进山、水、田、林、路等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确保完成今年3.6万亩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其中,蓬壶小流域崩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3378亩,苏坑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完成9000亩,湖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2205亩。
2、强化流域治理。完成水利工程投资6967万元,全力推进桃溪流域综合治理117个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东平桃城示范段河道工程;完成一都镇河道治理工程、4条河道清水工程、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防灾避灾能力。
3、强化造林绿化。继续开展“全民大造绿、建设新永春”活动,实现造林绿化新跨越,讲求巨变见效,量变升级,质变提档,确保“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生态优美效果。大力实施“四绿”工程,强化桃溪、湖洋溪等流域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护,实现绿水长流。
4、强化环境整治。实施东平镇、东关镇、湖洋镇、外山乡等14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工程,实施农村“家园清洁”示范工程、农村“田园清洁”示范工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5、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百村整治、十村示范”美丽乡村工程,重点抓好10个县级示范村和29个乡镇级示范村建设,推进90个特色示范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完成投资5300万元,培育形成一批“特色文化型”、“田园风貌型”、“生态旅游型”、“滨溪休闲型”、“产业带动型”等类型的美丽乡村示范典型,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力争成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的标兵。六要强化矿山整治。严格按照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开展矿山整治,整顿矿业生产,全面排查无证采矿、取土洗沙等违法行为,提高矿区整治水平。
永定县
一、概况
永定县位于福建西南部,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64.5万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由于历史原因,山林植被破坏严重,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18.1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达9.81%,其中矿区乡镇水土流失率平均达16.45%。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经过全县上下持之以恒的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1%,各项水土保持工程年可拦蓄泥沙50万吨,年增蓄水1091.2万立方米。
永定县水土流失具有点多、面广、程度重、治理难度大。特别是矿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6.86万亩,且水土流失治理区土层较薄,生态基础比较脆弱,容易反复。
二、规划
1、围绕建设“海西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县”总体目标,永定县在规划编制《永定县“十二五”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和《永定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年)》的基础上,在2012年2月底前完成了7个重点乡镇治理方案。同时,将省下达永定县今年7.04万亩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其中:水利3.19万亩、林业3.03万亩、国土5000亩、农业200亩、农综2500亩、城建300亩、交通200亩。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积6.13万亩,占年度目标的87.1%。
2、根据水土流失成因,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矿区乡镇,采取“上截、下拦、中间削”的工程措施和“内、外”绿化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有效推动了矿区乡镇生态修复。土楼景区乡镇,结合景区建设和景观打造,实施林相改造工程,对坡度超过25度的实行退果还林,将部分红柿果园改种或套种一些常绿性、观赏性的经济作物;高品位规划设计全长65公里的“四条旅游公路”绿化工程,其中,投资1240万元的岐岭到高头旅游公路绿化工程已开工建设。库区移民乡镇,采取“猪-沼-果”或“草-灌-乔”的生态循环治理模式,实施“坡改梯”工程,走生态种养相结合的路子。特别是仙师乡,曾是我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乡镇,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蜜柚、杨梅、枇杷等果园面积达1.6万多亩,水土流失面积从3.7万亩下降到1.3万亩。工业园区,立足山区实际,科学编制水保方案,采取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顺势而为的低冲击开发方式,打造山中有厂、厂中有山的花园式生态园区。
3、注重转型发展。
A)提升矿业经济,推进矿业企业兼并重组和标准化改造,对在产的矿业企业一律要求落实水保方案和环保措施,坚决淘汰关闭生态破坏严重的矿点;对石材企业实行差别电价,从今年1月1日起每度电加收0.45元,专项用于废碴治理。
B)实施封山育林和限制木材加工企业。对公路铁路沿线、重点流域干流、一级支流、饮用水源一重山实行全面封山,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今年已完成造林绿化5.42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同时,先后关闭竹木加工企业46家,目前全县只保留5家竹木加工企业。
C)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引导水土流失严重的乡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广仙师乡、洪山乡生态种养模式,土楼景区引进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并适时举办采摘节、观光节、文化节,加快推动转型发展。
4、今年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域主要为沿江、沿路、环集镇、环土楼的第一重山,种植所需的阔叶树大苗。
永泰县
一、治理概况
永泰县制定《永泰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印发《关于做好山地开发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将治理任务层层分解下达。2012年省下达永泰县水土流失治理任务66689.45亩,目前,已完成45245.3 亩,占任务数的 67.84%,主要是植物措施,其中造林面积3442.3 亩,补植面积 8771亩,封禁面积33032 亩。
二、规划
1、以小流域整治为单元,通过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预防、封禁、种植、推广、改造”等生物、工程和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江河上游,开展水土流失坡地生态修复、造林种草、植被恢复、涵养水源,构建区域生态屏障;围绕水源和农田保护、山洪灾害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以坡耕地、茶果园改造为重点,采取前埂后沟田面工程和截、排、蓄、灌等地表径流调控手段,开展综合整治,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按照“水不进沟、土不出沟”的总体思路,以“上截、下堵、中绿化”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为主,开展崩岗综合治理。
2、加大投入。一是采取部门投资负责制。生态公益林和水保林封禁管护及造林绿化由林业部门负责筹资;退耕还林(果)、低产茶果园改造由农业部门筹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水利部门负责筹资;土地、矿山修复由国土部门负责筹资;公路护坡绿化由交通部门负责筹资;扶贫搬迁、以电代燃料电站由农办、水利部门牵头,业主自筹,政府适当扶持;二是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鼓励群众、外商、私企等民间组织投入资金对水土流失区、荒山荒坡地进行治理,发展林业和生态农业,落实产权、林权,提高承包户的开发积极性。
诏安县
一、治理现状
诏安县是福建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属于全省22个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县5个Ⅰ类重点治理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93.31km2,占土地总面积22.67%(水土流失率)。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46.13km2,中度流失面积92.6km2,强度流失面积49.98km2,极强剧烈流失面积4.6km2。
二、2012年治理目标
在2012年度计划实施以官陂、霞葛、秀篆、红星和太平等五个乡镇为重点,计划实施5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61hm2,治理崩岗40座和水利小型设施等水保工程,其治理措施为:崩岗治理40个,谷坊40座,拦沙坝2座,挡墙604m,截排水沟5316m;坡改梯748.73hm2,蓄水池84口,机耕路8634m,田间作业道路454m,排水沟6298m;造林198.4hm2,种草11.17hm2,补植928.41hm2;封禁治理4374.51hm2;护岸护坡2967.47m。其布局为:官陂马坑小流域崩岗治理14个,谷坊15座,挡墙186m;坡改梯261.12hm2,蓄水池28口,机耕路3146m,田间作业道路324m,排水沟470m,造林28.72hm2,补植320.16hm2,种草3hm2,封禁治理2008.35hm2;霞葛五通小流域治理崩岗13个,谷坊15座,拦沙坝1座,挡墙310m;坡改梯199.74hm2,蓄水池25口,机耕路2626m,排水沟2626m,造林14.53hm2,补植154.27hm2,种草2hm2,封禁治理489.29hm2;秀篆大诸格小流域治理崩岗13个,谷坊10座,挡墙壁108m,拦沙坝1座;护岸护坡1504.47m,造林155.15hm2,补植57.55hm2,种草6.17hm2,封禁治理1037.34hm2;红星哈溪小流域护岸护坡1463m,坡改梯67.37hm2,蓄水池7口,机耕路1500m,排水沟1710m,补植310.25hm2,封禁治理748.14hm2;太平圩小流域坡改梯220.5hm2,蓄水池24口,机耕路1362m,田间作业道路130m,排水沟1492m,补植86.18hm2,封禁治理91.4hm2。项目总投资375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地方配套750万元),其中官陂总投资1107.07万元,霞葛总投资656.56万元,秀篆总投资867.9万元,红星总投资655.1万元,太平投资462.91万元。
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省下拔3000万元资金已到我县财政,目前已下拔项目资金177万元,用于植被恢复治理资金,其中官陂39万元,霞葛21万元,秀篆75万元,红星28万元,太平14万元,接下来将按进展情况及时将资金拨付到位。
完成治理任务情况
目前5条小流域分布在5个乡镇于3月10日全面开工,截止4月15日,①植被恢复工程:全县完成治理面积5570.48hm2,占任务的92.84%,力争在4月20日前全面完成植被恢复治理任务,其中造林198.4hm2,补植918.41hm2,种草11.17hm2,封禁治理4374.5hm2。②坡改梯工程:由于项目《实施方案》报批稿正在省里复核,图件未到位,坡改梯配套工程的机耕路、田间路、蓄水池和排水沟,治理目标地点未明确,目前无法进行,但有治理任务的官陂、霞葛、红星和太平四个乡镇坡改梯的坡面整治理工程已全面动工,已完成68hm2。③崩岗治理工程和护岸护坡工程:目前正在进行招投标阶段。
三、规划
在诏安东溪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灾区,实行开展水土流失坡地生态修复、造林种草、植被恢复、涵养水源,构建区域生态屏障;围绕水源和农田保护、山洪灾害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开展护岸护坡等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按照“水不进沟,土不出沟”的总体思路,以“上截、下堵、中绿化”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为主,开展崩岗侵蚀综合治理。
政和县
一、现状
政和县为全省22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Ⅲ类重点县之一。政和县地貌属东南沿海丘陵区,东高西低,类型多样,山地广布,河谷盆地狭小,全境中低山面积82.8%,丘陵占9.5%,由于我县成土母岩是由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所组成,经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结构松散的风化层,构成水土流失的物质基础,境内东北部又处于海洋潮湿空气北上的迎风面,尤其每年4—6月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35%左右),降雨量多且集中,大雨暴雨频繁,风化壳表层失去植被保护,水力侵蚀(尤其是面蚀)盛行,地表径流量大,为土壤侵蚀提供了强大动力,导致大量表土流失,严重者还产生滑坡、泥石流等。
政和县目前林地结构为针叶林101.88万亩,占50.3%,其中马尾松66.27万亩,杉木35.61万亩,毛竹林40万亩,锥栗山14.5万亩,茶山10万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大力发展食用菌,使阔叶树锐减。目前全县阔叶林只有24.95万亩,仅占12.3%,以致涵养水源能力差,加上营林方式因循守旧,技术措施不尽合理,致使森林综合功能削弱。
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统计,2011年底全县水土流失224.2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2.74%,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260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按水土流失程度分,轻度流失127.64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56.92%;中度流失70.7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31.56%;强烈流失18.22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8.13%;极强烈流失5.64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2.52%;剧烈流失1.96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0.87%。
二、近年治理成效
近年来,政和县先后完成了梅坡、星溪里、东平、外屯、宝岭水库库区(一期)等5条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21.9万亩,其中封禁治理8.3万亩,坡改梯1.7万亩,造水土保持林9.6万亩,种经济林果1.3万亩,种草1万亩。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底的39.33万亩降低到2011年末的33.63万亩,减少水土流失5.7万亩,16.2万亩的水土流失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森林覆盖率达76.4%。
二、目标
“十二五”期间目标任务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3.1万亩,力争水土流失治理区林草覆盖率增加1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区土壤侵蚀量减沙率70%以上,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减沙率30%以上。
2012年目标任务是:计划投入1.75亿元,对全县3.93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进行治理。其中水利水保部门完成2.93万亩,林业完成0.825万亩,国土、农业、城建、交通、环保、农综等部门完成0.18万亩。重点实施铁山梅龙溪、外屯昌岐洋、石屯长城小流域治理项目,总投资377.3万元,治理水土流失9195亩。目前铁山梅龙溪小流域已完成造林及补植750亩、封禁8370亩、排水沟1.8千米,完成投资103万元;外屯昌岐洋小流域实施方案已报批,完成造林补植975亩、封禁9525亩,完成投资65万元;石屯长城小流域实施方案已报批,完成造林及补植2100亩、封禁6450亩,完成投资88万元。
在水利治理工程方面。综合运用蓄水、引水、堤防和安全人饮水等水利工程措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生态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今年规划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623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0.0485万亩。一是解决星溪等5个乡(镇)47个行政村3.1万农村安全人饮水问题,总投资1514万元。目前实施方案已通过市水利局审查、市发改委批复,7月底全面动工建设。二是东平镇蟹口垅、长尾垅和铁山青山等3座小
(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目前都在进行钻探等前期准备工作,10月份可全面开工建设。三是闽江上游建溪流域三期政和段防洪工程,2012年投资10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922.06万元,力争2012年7月底前全面完工。四是闽江上游建溪流域四期政和段防洪工程,兴建7个河段共11个堤段防洪堤,总长22.58千米,总投资27079万元,其中2012年投资30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工程初步设计,9月份可动工建设。
第二篇:生态经济学论文-水土流失
关于水土流失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工商11-3110614322张铭书
摘要:当前,水土流失已经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且局部地区仍有加剧的趋势。陡坡开荒以及乱伐牧、乱采乱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尚未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禁止,本文旨在从经济学等角度探究水土流失问题,并结合本专业分析对策。
关键词:水土流失 生态经济 数据监测 生态修复
1.水土流失概要及我国现状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当前,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国家和地方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1 水土流失种类
我国的水土流失种类主要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泥石流等,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水蚀、风蚀和泥石流。
水蚀分为溅蚀和沟蚀,沟蚀是水蚀的最后阶段,也是破坏力较强的一种。在黄土高原,沟蚀很严重,每平方千米沟道长度达3~5千米,有的沟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50%,有的成了残原,损失了很多土地,还使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地块变小,对耕作有即为负面的影响。
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风沙区,以及其他地区,由于风力作用造成的土壤流失危害也是很大的,有时春播毁种多次,表土层不断被刮跑。特别是强风(风速约为20米/秒)日数存100天以上的我国北方风蚀地区,风蚀危害更为严重。
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是山洪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顺坡沿沟湍急活动的现象 有时几千斤、上万斤重的块石也随泥水冲下来,造成有很大危害的泥流和泥石流,冲毁道路、村庄和农田,使人们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我国西南山区的泥石流很严重,云南东川地区的泥石流,每年要暴发二三十次。
1.2 我国目前的水土流失情况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己达367万k㎡,每年新增流失面积
1.5万k㎡,每年流失土壤厚度平均为0.01~2.O0 cm,土壤侵蚀总量达50亿吨。我国的西北、西南、华南等广大地区水土流失都十分严重。造成我国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毁林开荒、毁草开荒、陡坡种粮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程。长期以来,由于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使之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之一,黄河和长江的年输沙量分别占世界9大河流的第1位和第4位。
2.水土流失对我国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2.1 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冰系。对于平衡的生态系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若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不平衡发展,就会导致生态和经济的失调。
2.3 水土流失对经济的影响
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3.1 破坏耕地
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和土体结构劣化,使表层的腐殖质层和淋溶层逐渐变薄甚至消失,耕地质量下降.据资料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毁掉耕地266.7多万h㎡,平均每年6.67万h㎡以上,土壤流失总量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
2.3.2 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下游河道、水库、湖泊,缩短了水利设施寿命,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2.3.3 增加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由于水土流失破坏了地面植被和土壤结构,使土壤层的蓄水能力减弱,导致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和土壤系统的蓄水能力减弱,大雨过后,很快形成径流,极易产生洪灾。
2.3.4 生态失调和限制社会经济发展
水土流失是当今头号环境问题,它破坏了土壤、土地资源,使目前已十分紧张的人多地少矛盾更加严峻,水土流失强烈的地区,新开垦的陡坡耕地几年后就会失去农业利用价值。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据统计全国87%的贫困县分布在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水土流失还会使水土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影响航道运输,加剧风沙灾害。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当前我国也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大型的水利设施、公路、铁路、能源开发等许多的基础性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由此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强,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所以,不断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3.防治水土流失相应对策
水土流失现象并非朝夕而成,在解决问题时,首先作一个整体的经济学大局分析:
(1)考虑机会成本,同样的时间投入,选择最优措施。譬如在不同区域采取相对对应的解决方法,如种植树木、修建防堤;(2)排除沉默成本干扰,已发生的决策不再成为影响现今决策的原因;(3)分清总收益和边际收益,“资本要用在刀刃上”,根据边际收益递减,应该控制投入,争取效用最大化。
水土流失是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文、气象、地形、植被、土壤及其成土母质是自然因素;人口过度增加产生的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是主要的社会经
济因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对植被的破坏,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过程,所以我们应从多方面进行防治。
3.1 结合信息管理方向的相应水土流失措施
我专业的全称是工商管理(信息管理方向),虽然隶属经管院,但也会学习很多计算机(如建立数据库、编写程序代码、信息分析)方面的学科。
3.1.1 建立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系统数据库
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分析-评价的过程来衡量该区域的水土保持情况,监管大面积水土流失发生的宏观规律,有利对于水土保持工程的效果评价,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及时的预测来采取防护措施。
在研究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宏观规律时,靠建立定位观测网络所需要的人力、资金和时间均是相当惊人的,而采用数据库统计法则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3.1.2 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及时将数据整合分析
监测系统的设计,除了上文说到的的了开发建立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据库,还要对数据的存储以及随时的动态监测。
将监测到的数据输入到子系统中,并且对其提供多种的方式来进行空间数据以及多媒体数据的接口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开发项目的基本情况的信息以及保持方案的信息、监测信息这些基本信息的高效率基本管理都是依靠这个系统来实现的。为了能够开发出水土保持系统的监测以及设计,就要实现对于水土流失现象的影响因素、状况以及危害和保持方法的管理和后期开发等。
通过监测系统以及数据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近年来的水土情况,采用统计学的原理对未来走势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地采取防护措施,才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3.2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封山禁牧、围栏舍饲、休牧轮牧、留苗养树、疏林补植等措施,减轻对土壤的扰动。大面积封禁保护,小面积治理,给林草植被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使其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提高林草郁闭度,恢复生态功能。
3.2.1 加强植被保护
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最重要的因素,植被生长茂密的地区往往是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要加强植被的保护与生态恢复,以保护现有植被为主,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项目建设。
对于轻度流失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使植被逐渐得到恢复;在江河沿岸和平原地区要建护岸林和农田防护林,种植经济果林、薪炭林;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植被建设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市场经济为牵引,调整产业结构,综合经营土地资源,建设生态经济型园林,在生态恢复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节。
3.2.2固持土体,改良土壤
森林树种具有深长的垂直根系以及围绕其周围的广阔的侧根,且在树木之间根系纵横交错。这些根系同枯枝落叶层对地表径流中的固体物起到拦截过滤作用,能够有效地固持土
体,从而防止了土体滑落面的形成,为消除重力侵蚀如泥石流等创造条件。
森林植被形成的郁闭环境,影响着土壤的湿度;森林凋落物在土壤表面形成的枯枝落叶层,分解后对土壤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森林植被强大根系的生长延伸及代谢分解,可以形成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性;菌根和根系分泌物及死亡的根系则有助于森林土壤有机质养分的积累。这些因素能够加速成土速度,促进土壤母质形成土壤。
从人们对水土流失防治的不断的实践、努力以及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入的思考,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我们已经从对自然界的索取来发展人类自身转向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是人类实践后对环境的重新认知。虽然我们已经在为生态环境的好转不断努力,但再强的自然面前,人类还是非常被动的。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实现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1] 李艳云.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究[R].营口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13年4月17日 [2] 颜超,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0年14期
[3] 马晓薇,杨勤科,刘宝元.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建立中的数据标准化研究——以中国潜在水土
流失数据库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6月
[4] 李智广,曹炜,刘秉正,罗志东.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
学.2008年2月
[5] 张鹏.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危害和防治对策[J].山西水利.2007年2期
[6] 吴佩林,鲁奇.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年9月
[7] 程冬兵,廖纯艳,张平仓,赵健.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J].长江科学
院院报.2010年11期
[8] 彭珂珊.我国水土流失及防御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1年2期
[9] 卢爱华.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保护[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8期
[10] 作者不详.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区域分布概况[J].水利科技.2008年第4期
[11] 李广水.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J].地理教育.2006年第5期
[12] 万有贵,吴朝平,杨绍忠.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20期 [13] 李云海.浅析我国水土流失.科技资讯[J].2007年04月
[14] 董建勤.捍卫生命之本——水土流失和治理探访[M]
[15] 申洪源,解立堂.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16] 秦天枝,我国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对策《生态经济》2009年10期
[17] 李志广,曹炜.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1期 [18] 王琰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初探 《管理观察》2009年21期
[19] 颜超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法制与经济》 2010年7期
[20] 胡杨军,张晓萍,杨勤.[OL]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第三篇:水土保持论文(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相应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说到土壤,它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cm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20~400年的时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cm以上。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所谓的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下面分别介绍水土流失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水资源的危害
水土流失减少水资源可利用量。流域上游山丘区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降低蓄水保水能力;同时缺乏拦蓄降雨和径流的蓄水保水措施,就会使降雨时地表径流增大,流速加快,大部分降雨以地表径流方式汇集河道,成为山洪流入江河湖海,土壤入渗量减少,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水位下降。暴雨时山洪暴发,暴雨过后又很快河流干枯、土壤干旱、人畜吃水困难。据水利部门测算,由于超采严重,山东省已出现1.7万km2地下水负值漏斗区。1977年以来,莱州市先后出现三次连续四年的严重干旱,水土流失使水库露底,河道断流,湿地干涸。为抗旱,全市掀起了打井高潮。超采诱发,过度超采加剧了海水入侵。从1979年原西由镇北村地下水位观测井发现海水入侵到1999年的20年时间里,全市海水入侵面积迅猛扩展至278km2,平均推进速度为每年202m。同时,水土流失淤积水库,阻塞江河。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和固体废弃物,沿程淤积于水库与河流中,降低了水库调蓄和河道行洪能力,影响水库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加剧洪涝旱灾。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t中,约4亿t淤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cm,形成“地上悬河”,对周围地区构成严重威胁。建国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全国共损失水库库容200亿m3,据1981年莱州市6座中型水库和小于家水库测量计算,建库21年共淤积320万m3,占兴利库容的6%。依此推算,全市水库、塘坝年平均淤积量96.3万m3。同时,水土流失还是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江水质正在遭受污染就是典型的例子
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外营力对土壤及其母质的分散、剥离以及搬运和沉积上。由于雨滴击溅、雨水冲刷土壤,把坡面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在水力侵蚀严重地区,沟壑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15%,支毛沟数量多达30~50条/ km2,沟壑密度2~3 km/ km2。上游土壤经分散、剥离,砂砾颗粒残积在地表细,小颗粒不断被水冲走,沿途沉积,下游遭受水冲砂压。如此反复,细土变少,砂砾变多,土壤沙化,肥力降低,质地变粗,土层变薄,土壤面积减少,裸岩面积增加,最终导致弃耕,成为“荒山荒坡”。同时,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或滨海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蒸发强烈时,土壤深层含有盐分(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的地下水就会由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在表层土壤积累时,逐步形成盐渍土(盐碱土)。它包括盐土、碱土和盐化土、碱化土。盐土进行着盐化过程,表层含有0.6—2%以上的易溶性盐。碱土进行着碱化过程,交换性钠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20%以上,结构性差,呈强碱性。盐渍土危害作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渗透压过高,引起作物生理干旱和盐类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由于过量交换性钠离子的存在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的土壤性状。
据统计,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266万hm2,平均每年6万hm2以上,每年流失土壤50亿t以上,带走氮、磷、钾4000万t以上,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全年化肥产量。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km2,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50%。进入20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460 km2。莱州市年土壤侵蚀量425.95万t,按1979年土壤普查平均养分含量计算,年损失标准氮肥962t,磷肥189t,钾肥233t。
经过50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存面积85.9万km2,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亿m3。
近年来,因开矿、采石、基建、筑路、毁林、毁草、开荒等原因,加剧了水土流失。据东北、华北以及广东、福建、山东、四川、河南等14个省市统计,人为因素新增水土流失面积2.8万km2,新增土壤侵蚀量5.54亿t。由于掠夺式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战略,特别应防治新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水和土地都是不可替代的珍贵的地质资源。水土流失对水土资源的破坏,使生物生存的环境恶化,物种减少。2004年11月2日,一家隶属于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名为“世界保护联盟”的环境组织宣称,由于很多国家的政府以及企业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世界上的濒危物种名单正令人担忧地以空前的速度膨胀。IUCN的负责人AchimSteiner说:“目前,物种灭绝的规模和速度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和快,研究表明物种灭绝的比率比我们原先预料的要高1000倍”。到2000年,全球有50万种至200万种生物物种灭绝,约占全球生物物种的15~20%。我国目前植物种类有289种濒临灭绝,动物种类有近10种基本绝迹,20种处于濒危状态。由于生态系统承载量的增加和连续20多年的干旱,使莱州境内陆生植物,皂角、黄连木、柘树、青桐、榉树、苦木、黄柳、青杨、鼠胆子、山东桐、梓树、楸树、构树、黑弹树、马褂木、黄栌、栾树、水杉、柳杉、柽树;水生植物,淡水生的芦苇、蒲子、水葱,海水生的孔石莼、肠浒苔、礁膜、刺海松、海蒿子;陆生动物,狼、狐狸、秃鹰、星头啄木鸟、丹顶鹤、大天鹅、蜥蜴、画眉、杜鹃、刺猬、蝙蝠;水生动物,海水生的小黄鱼、带鱼、远东沙丁鱼、短鳍红娘鱼、真鲷、绿鳍鱼、鳓鱼、黄盖鲽、梅童鱼、文昌鱼、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淡水生的青蛙个体数量大为减少,个别已数量极少、濒临灭迹。
水土流失威胁城镇,破坏交通,危及工矿设施和下游地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别是在高山深谷因水力和重力的双重作用所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据莱州市县志记载,1949年到1954年,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莱州市(原掖县)6年共发生旱、洪、风、雹灾害20次,平均每年3.3次。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灾害,使1.8亿人受灾,因水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0.9亿元;近年来北方地区连续遭受沙尘暴袭击以及发生在首都北京(2004年7月10日)和济南等地区的城市积水,追根溯源,都与水土流失相关,都是水土流失的恶果。
水土流失流走的是沃土,流下的是贫瘠。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力衰退,产量下降,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水土流失地区。
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根除灾害,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
水土流失 应对措施 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半干旱区进行人工造林(含灌木)时必须强调以工程整地为前提;而在发展人工种草的同时,如果不将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之中,并与发展畜牧业与饲草加工业相结合则很难持久下去。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我们认为,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前一时期限内在拍卖“四荒”中,一些地方将牧荒坡地翻耕改种经济林果、药材,甚至粮食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天然植被变为生产用地了,应考虑其后果。至于25°以下坡地退耕后的利用问题,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置,同样应遵循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对于地少人多、特别困难的少数地方,为保证群众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则应考虑采取移民搬迁工程的办法加以解决。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
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黄土高原人工造林种草要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乔灌草植被类型,选择适生树种,特别是乡土树种,以及在本地区经长期种植引种并取得成果的树草种,培育新的速生多抗体树草种当然十分重要,但不是马上能够实现的。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最主要的一条是封育,其次是补播、补植。充分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实行“以丰补歉”对策
为解决不断加剧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就农田生产而言,首要途径应当是挖掘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目前在水土流失严重区,旱作农田对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仅30%左右,水分生产潜力开发值45%左右,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约为0.3kg/mm亩。利用已有技术近期内分别提高到45%、55%和0.5kg/mm亩,使亩产达到150kg左右是可能的。但是,由于该地区气候多变,年际间降水差异很大,农业因遭受严重干旱大幅度减产的年份不可避免,局部农田虽可采取覆盖、集雨补灌等集约栽培技术减少损失,但在大范围内作用还是有限的。为此建议,为保持该地区自身粮食供给的相对稳定,在积极采取提高降水利用率技术措施的同时,还必须采取“以丰以歉”的种植业发展策略,以三至五年为一个目标制定粮食生产和供应计划,而不完全着眼于当年收成如何,这一计划思路的转变,对于促进该地区生产、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保持社会稳定都是有益的。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非农业人口例低。1999年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17%,低于东部地区47.4%30个百分点,城市密度相差56倍。西部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东西部的差距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的差距。逐步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口转移,使一定比例的人口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既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使区域内外在物资交流、运输、科技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
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的宏传工程的领导,建议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统计、重复估算治理效益的弊端。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同时明确规定上过程中必须有水土保持和农、林、牧、水等有关的科研、教学部门参加,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按照国际项目管理经验,专业研究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为有效发挥科技的作用,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项目中增设“科技专项”是十分必要的。建议以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或主管部门为中心组织和部置科技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国家的需求与教学、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用责权利联系起来,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科研教学单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1.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法知识问答.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水利部.全国水土流失公告.中国水资源网,2000 3.党福江.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注意事项.辽宁:《水土保持科技情报》编辑部,2004.4.黄自强,关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再思考,人民黄河,Vol.20(12)1998 5.易桂平,98洪水后对水土保持的思考,人民珠江,第4期,1999。6,段巧甫著,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7,水土保持学
王礼先
朱金兆
(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四篇: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治理
——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第1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识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2.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等,引导学生课后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名著《平凡的世界》发生的背景——黄土高原,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然后导出问题:什么是水土流失呢?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造成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又是什么?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去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体情况。[讲授新课]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
一、水土流失的概述
教师给出水土流失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教师和学生探讨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自然条件——“地”“气”“水”“生”“土”;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表植被状况和地貌形态来起作用。
二、黄土高原的概况
通过观看地图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特征、范围和气候特征。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34°N~40°N,103°E~114°E之间。
(2).相对位置:大约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乌鞘岭以南。
(3).海陆位置: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地带。
2、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
地形区——黄土高原、汾河谷地、渭河平原(2).地势: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3).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范围:
东西1000余千米,南北700千米。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及河南等省区。
4、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2).气温特点: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3).降水特点:
年降水量较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多暴雨)。
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等,引导学生课后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通过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地形:地面破碎,沟谷纵横,地形坡度大,地质灾害频繁,地貌形态不稳定。(2).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明显。(3).水文:夏季汛期时,河流冲沟现象明显。
(4).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
(5).土壤: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多,极易受到流水侵蚀。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1).人口迅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轮荒耕作制度。③露天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修路)等。(3).植被破坏:
农业垦荒、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和战争。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首先,我们对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了一个大体了解;其次,关于黄土高原的概况:比如它的位置、地形特征、范围、气候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最后,要重点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且在这两大因素中,人为原因是起主导作用的。课堂练习:(略)
第五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第一节内容,在前两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主要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对前两单元所学的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其所对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本单元主要以黄土高原、德国鲁尔区、南水北调三个实例说明不同的区域资源和人类活动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并且本单元的学习对后面的区域开发起着铺垫作用,只有处理好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综合开发。本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本节教材主要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三方面来分析区域水土流失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学完后,学生需要能对水土流失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同时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并观看下面几幅图片。
(多媒体播放:陕北歌王贺玉堂《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歌曲)
(板书)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师:这首民歌及图片反映了那个地区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 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黄土高原的一些知识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已经学过。下面,我们就迅速的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生:读图,填写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1、黄土高原的概况
师:首先我们一起看下课本上黄土高原的区位图,大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生:(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范围——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师:面积——面积30多万平方干米;土壤——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黄土土层深厚。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那么,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 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水土流失又会带来哪些危害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板书)
2、水土流失的危害 师:大家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不利影响和对黄河下游的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提问)
生1:对当地: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生2:使大量泥沙汇人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师:回答很好,(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如此严重?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板书)
1、自然原因
师:自然原因:(请学生回答)
1.自然原因:
(1)十分特殊.处在各种地理要素的地带,生态环境脆弱。(2)特殊,黄土土质。(3)降水,多集中在 且多。
(4)自然灾害频繁,、、等加剧了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有限。
(1)不合理的 利用。采用 的耕作制度;露天,开挖表土,破坏地表植被;无计划的建窑、修路、建设水利设施。
(2)。
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活动)根据“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何才能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维持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由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人类只要控制自己的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治理黄土高原必须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应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大家阅读课本54页,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生:(阅读)
师:共有哪几种措施。
生:
1、工程措施,2、生物措施,3、农业技术措施 师:工程措施包括固沟工程、护坡工程、保塬工程。
固沟工程——沟谷发育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沟谷集中的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此谓“固沟工程”。
护坡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此谓“护坡工程”。
保塬工程——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此谓“保塬工程”。
师: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师:生物措施——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师:大家阅读知识窗,六道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活动)略
师:(小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以及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地理位置、成因)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B.破坏植被a.营造宫殿b.伐木烧薪c.战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
2、生物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
教后感:学生对一些动态的东西和多元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本节课,歌曲和图片首先震撼力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制作又不脱离课本,使学生通过导学案和教学课件就能很容易的掌握相关的知识。课堂留给学生巩固的时间也相对比较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