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4:3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第一篇: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SWOT分析

优势(S):

1、国有银行和政府的资金支持

2、吉利自身在香港上市,拥有较强的造血功能

去年高盛入主已经为吉利带来3.3亿美元的资金。同时,瑞典和比利时政府也为吉利在当地的低息贷款提供担保。

3、买到100%股权与知识产权

吉利集团将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这是中国汽车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海外汽车收购案,也是中国车企首次收购国际高端汽车品牌。

4、总部留在瑞典,在华将建新厂

除了股权收购,协议还涉及了沃尔沃轿车、吉利集团和福特汽车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双方称,这些协议保证了沃尔沃轿车的独立运营、继续执行既有的商业计划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此交易的组成部分,吉利集团将继续保持沃尔沃与其员工、工会、供应商、经销商,特别是与用户建立的良好关系。交易完成后,沃尔沃轿车的总部仍然设在瑞典哥德堡。在新的董事会指导下,沃尔沃轿车的管理团队将全权负责沃尔沃轿车的日常运营,拓展在全球100多个市场的业务,并推动沃尔沃轿车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发展。

5、依赖中国市场拟两年扭亏

李书福承诺,作为新股东,吉利将继续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安全、环保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不会改变沃尔沃的品质。“这个著名的瑞典豪华汽车品牌将继续保持其安全、高品质、环保以及现代北欧设计的核心价值。”

劣势(W):

1、管理经验有限

在吉利宁波基地,汽车生产还处在初级阶段,与福特的生产线相比,两者确实不是一个数量级。

2、人才战略实力有限

我们不否认吉利有不少人才,但吉利面对一个著名品牌,究竟有多少知晓汽车战略和运营汽车产销策略的将才帅才,就值得思考了。因此,有识之士提出,当务之急是收购人才,收购某些单项技术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好时机,而不是去急于收购国外的汽车品牌。因为,沃尔沃的资产和品牌结构很复杂,就是吉利买下了沃尔沃,是不是能够消化得了?

3、吉利与沃尔沃品牌悬殊太大

早时的“歧视”会带来收购后的更多“歧视”。谁都知道,吉利的自主品牌所谓的一花独秀,也只是停留在我们的媒体宣传上,就是在国内的大中城市,购买吉利的人并不多,遇到的歧视不在少数。吉利的口号也是“造中国人能买得起的好车”。既是买得起,就注定了它低端车的定位。那么真要和沃尔沃结合,一经转变,不知吉利能不能承受得起。

机遇(O):

1、国内汽车行业正在回暖

2、中国汽车行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

3、汽车行业消费者需求潜力巨大威胁(T):

1、金融危机仍给全球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2、消费者对进口车具有偏好倾向

3、收购后的整合问题不容忽视

(一)吉利面临的诸多挑战

1、品牌、文化差异方面的挑战

2、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挑战

3、巨大并购成本的消化与承受方面的挑战

4、市场营销方面的挑战

5、营运管理方面的挑战

(二)并购后如何应对诸多挑战的几点建议

1、企业文化的磨合与调整.首先需要对吉利和沃尔沃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保留沃尔沃文化的优势和长处,并予以吸收和借鉴,然后再将吉利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工作作风等,作为主导文化引入到沃尔沃。

2、生产经营策略的调整.根据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调整经营战略,产品结构体系,建立同一地生产线,使生产协调一致,取得规模效益,稳定上下游企业,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

3、管理制度的融合创新.必须尽快建立起驾驭新的资源管理系统。吉利的先进管理模式与沃尔沃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机融合4、进行人员的整合控制.选派适宜的被并购企业主管人员,及时与并购后的人员沟通,进行必要的人事调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对员工做思想工作,做好沟通工作;采取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建立人事数据库,重新评估员工,建立健全的人才梯队;推出适当的激励机制等

第二篇: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文化维度分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文化维度分析

2010

日,吉利

CEO李书福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订协议收购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公司

100%的股权。

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重组的成功率只有

43%,80%

以上的并购失败案都是由间接或直接的文化整合失败引起的吉利能否在中国的海外并购史上翻开新的一页,大获全胜,主要取决于其能否将文化背景、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不同的中瑞员工凝聚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共同应对经营策略,正确对待两国不同文化,消除团队成员心理上的距离感,妥善处理团队成员间的冲突。以下文章运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角度分析中国吉利汽车公司收购瑞典沃尔沃的案例,从而为吉利如何正确处理跨文化冲突提供一定的理据。[1]

一、文化维度理论模型

格尔特·霍夫斯泰德研究成果建立在对70多个国家中超过11.6万名员工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结果,霍夫斯泰德抽象出了四对基本文化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主义-女性主义、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为了统一自己的研究结果,霍夫斯泰德根据上述四个文化维度定位各个国家,绘制了文化“地图”。霍夫斯泰德在在亚洲文化研究时提出增加了第五条文化维度—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这一模型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对文化由于各个国家趋向于集聚为某一类,因此可以评价这些国家间的相似性和不同性。[2]这一模型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冲突及其原因的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二、中国与瑞典的文化差异分析

中瑞两国的文化维度指数图

注释:

PDI:

权力距离;IDV:

个人主义;MAS:

男性主义;

UAI:

不确定性规避;LTO:

长期取向

(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中国的个人主义文化值仅为11,远低于瑞典的71,说明中国属于集体主义范畴,注重自我的发展和近亲家庭的繁荣,这与中国几千年盛行流传的儒家文化息息相关,例如“以和为贵”、“舍小家保大家”等均体现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中国的公司文化也具有该特点。而瑞典则倾向于个人主义文化,个

人发展也可以赢得上级的支持和尊重。[3]

(二)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

图1中显示中国的男性主义文化值为

51,而瑞典的仅为5。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男性被认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新时期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瑞典女性特征较明显,男女地位更加平等,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归属。女性主义文化强调男女平等,强调帮助弱势群体,追求工作场所的和谐,强调工作保障,努力创造没有压力的工作环境。职场压力较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也较少。

(三)权利距离

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封建朝代变迁中,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意识形态已经深入人心,中国集权化程度很高。在当今社会上下级之间等级化社会关系结构也依然存在。相比之下,瑞典的权力距离指数相对较小。瑞典文化对差异性容忍度较高,其现代水平结构的管理模式提倡每个人都参与决策过程,体现了平等主义的价值观。

(四)不确定性规避

霍夫斯泰德把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模糊事件的反应称为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测定一个文化对不明了情况的接收度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根据图1显示两国对不确定性数值基本相同,接受度都较低。

(五)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

中国是一个长期取向的国家,注重长期利益,会制定长期的计划以达到目标,做任何事均留有余地;而瑞典偏向于短期取向,注重短期即时利益,上级对下级的考绩周期较短,要求立见功效,急功近利,不容拖延。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中瑞文化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中国的权利距离较大,瑞典的较小;中国为集体主义文化,瑞典偏向个人主义文化;中国倾向于男性主义文化维度,而瑞典为典型的女性主义文化;中国偏向长期价值取向,而瑞典则偏向短期价值取向。

三、吉利和沃尔沃的文化差异

运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关于中瑞文化维度的比较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吉利和沃尔沃两个公司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比较分析两个公司之间具体的文化差异,两公司的跨文化冲突有以下三点。

(一)语言障碍

瑞典官方语言是瑞典语,沃尔沃工作语言为英语,雇员和客户之间交流信息时常出现语言上障碍,而吉利以汉语作为工作语言,两者协作的语言障碍进一步加大了。根据爱德华·霍尔的理论,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注重意会、慎言、揣摩,人们往往避免可能引起冲突的话语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瑞典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重视细节,倾向于逻辑和直线思维。此外,中国人的非言语行为(如表情、动作、神态等)传递大量的信息,却常被低语境文化忽视,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冲突不可避免。

(二)管理理念

吉利与沃尔沃的核心理念大体相同。沃尔沃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以安全、环保、高质量闻名于世。同时吉利的理念口碑也是最安全、最环保、最有效的汽车。在车型引进问题上,吉利与沃尔沃意见不一,吉利

CEO

李书福倾向引进大车型,而沃尔沃高官认为大车型占据更多空间,消耗更多资源,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污染。双方在公司扩张速度方面也存在分歧。吉利希望在中国建立3个工厂加速汽车市场的发展,但沃尔沃认为应先严把质量关,暂缓扩张计划。这也反映了中国长期取向和瑞典短期取向的特点。尽管双方在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差异,吉利开放的态度和透明度高的信息交流能够有效缓解上述差异引起的冲突。

(三)管理方式

吉利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同瑞典的主流文化及沃尔沃的企业文化息息相通。公司鼓励员工接受并尊重别人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瑞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因此沃尔沃的管理层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会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吉利将员工的个人长远发展赋予巨大的价值,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哥德堡团队精英及工厂、研发中心、公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都被保留,这也表现吉利领导人对沃尔沃国际品牌形象的尊重。综上所述,吉利与沃尔沃的公司文化整体差异不大,但在细节方面还有待磨合。双方都应在工作理念等细节问题上保持无偏见的沟通,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减少语言障碍对公司发展的阻碍。

四、应对策略

(一)吉利现状

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与沃尔沃保持独立运营,沃尔沃的核心理念并未改变,瑞典团队拥有自主发展的权利,减少了双方在管理决策上的摩擦和冲突,有效避免人才的流失。自收购以来,吉利世界销量增加了

12.5%。战略扩张上的分歧也警示吉利文化差异不容忽视,必须在跨文化管理上多做功课,减少软文化的阻碍,继而借沃尔沃实现提高自己的品牌定位,打入世界市场。

(二)跨文化融合的策略和手段

吉利和沃尔沃的文化差异度相对较大,一味强调两者的统一反而更容易激发文化冲突,因此,建议采用文化的平行相互包容策略,趋利避害,促进两种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进行有效的系统的跨文化培训,提高双方的跨文化敏感度和处理跨文化冲突的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交流沟通,取长补短。

首先,加强语言方面的培训。语言障碍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如果能够正确使用目标国的语言,地促进信息交流,还能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情感不仅有效基础。第二,还要对双方进行非语言的培训,包括有关时间效率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未来的价值观,对私人空间的认知,眼神接触的含义,面部表情及姿态,沉默的含义以及接触的合法性等。第三,对双方的管理层和员工进行跨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培训。通过展现中国和瑞典的价值观,受训者了解不同价值观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除此之外,中瑞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法律以及宗教规范等也应纳入培训体系,以减少摩擦和冲突。提高双方的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胸怀对待并学习对方价值体系,对文化差异作出适当反应。员工还要加强适应新文化的能力。

(三)分析总结

通过探索吉利和沃尔沃的文化异同,为解决跨文化冲突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由于未调查吉利和沃尔沃员工阶层的价值观等文化差异,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尽管跨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双方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处理跨文化冲突,促进文化整合,努力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通过并购,获取新的资源、技术以及人才,提高公司的软实力,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理查德

r.盖斯特兰德.《跨文化商业行为》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2]迪恩·B.麦克法林,保罗·D.斯威尼,黄磊(译)《国际管理》中国市场出版社,2014

[3]彭保良,刘岩.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ultural

Studies[M].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2008.

第三篇: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一个简单的企业收购案例演讲稿

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

大家下午好,在讲正题之前,我先说点闲话,是关于抗日战争是的一些问题。这是我在网上看来的,仅供大家参考。

作为抗日的主力部队,国民党的军队这么孱弱,为什么可以与强大的日军打成持久战而没有亡国?

为什么国民政府没有亡在日军手里而是亡在比日军要弱很多的共X军手里?

因为抗日的大部分主力都是国军精锐,即蒋介石的中央军黄埔系,抗战中蒋介石的中央军精锐消耗了将近四十个师;国军抗战十四年,投入兵力几十万的大型会战有22次,大型战役如台儿庄等有1117次,小型战役3万多次,阵亡将领206位(少将以上),阵亡士兵340万左右,海军全军覆灭,可以说整个抗战可谓是中华民族史上空前惨烈,空前悲壮,对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鉴于此,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成为了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丢失的领土,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强盛。而内战,则是多方面的原因,国军虽然数量多,但是忠诚的中央军所剩不多,国军组织纪律不如前,共军使用残忍的人海战术,恶意发动群众大规模游行示威,长春围城时不让老百姓出城,活活饿死几十万市民···总之共军就是明摆着不接受国民政府民主宪政建国道路,非要发动内战抢夺江山,尝试他们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

本题纯属闲谈,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沃尔沃在全球以安全性能著称,其在安全、环保技术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吉利汽车。2007年前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拜访福特汽车的高层,希望能够收购沃尔沃。

2008年1月,吉利汽车再次向美国福特汽车提及收购沃尔沃的意向。

2008年下半年,出于“一个福特”的战略考虑,福特汽车有意将2008巨额亏损的沃尔沃出售。福特汽车在全球寻找合适的意向买家的同时,亦想到了吉利汽车。经过对吉利汽车的实地考察,福特汽车开始认真考虑吉利汽车的收购意向。2009年1月,在底特律车展上,福特高层会晤吉利汽车管理层,随后吉利汽车迅速做好准备,于7月中旬提出收购要约,收购沃尔沃轿车资产。

2009年10月,由于沃尔沃知识产权方面的原因,吉利汽车与福特汽车的谈判陷入停顿。经过短暂停顿后,福特汽车于10月28日宣布吉利汽车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12月23日,双方就出售沃尔沃轿车项目一事达成框架协议。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吉利汽车集团收购价约为18亿美元,创下中国收购海外整车资产的最高金额纪录。

今年的3月17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的合作事宜进入实质性阶段。

那么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整个行业,在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甚至这是一个发展方面的劣势,尤其是在安全性能方面。在综合实力方面与国际品牌相比也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我觉得其核心的,最大的动力也许是政府的支持。那么中国如何成长呢,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应该走怎样的路线呢?

中国的汽车自主品牌一直想走高端,我们自己也确实从零做起过,从低端向高端走。但事实上,我们还有一条捷径,就是收购。我想过,有一天沃尔沃可能会成为中国自己的第一个高端品牌,能够和奔驰、宝马形成竞争。这也是我们进行并购的出发点和基础。

现在全世界的企业都到中国来了,但中国如何把自己的企业送出去,能够让自己的企业走向世界呢?这是接下来的一个更重大的课题。只有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中国加入WTO的出发点,这才是经济全球化。

3月28日晚9时,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已经尘埃落定,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围绕收购划不划算,能不能、该不该,沃尔沃为何选择吉利、选择中国,吉利的实力等等热点话题引发的长时间的猜测和争论现在也可以暂时划上一个句号。

现在,业界和消费者关注更多的是,吉利怎么去实现“沃尔沃为我所用”、怎么用沃尔沃的技术去提升自主汽车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吉利将给沃尔沃这样一个高端品牌带来怎样的变革,沃尔沃能否在保持高品质的同时卖出“亲民价”?两年内让沃尔沃盈利?不容易!

沃尔沃轿车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让沃尔沃轿车出现巨额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去年,沃尔沃轿车在全球销售约33.5万辆,同比下降10.6%。

李书福认为,沃尔沃之所以陷入亏损,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大幅下滑,产能放空,以及采购成本过高。因此,沃尔沃扭亏的关键是,吉利将充分调动发挥瑞典现有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新的奖励考核机制。在巩固稳定现有欧美成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降低成本、拓宽产品线。李书福预计,可以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

目前,VOLVO的产品线还很窄,大部分都是小众车型。而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收购不仅仅是简单的品牌传承,而应该适应中国消费者对沃尔沃品牌的期望。吉利必须深刻理解沃尔沃的品牌内涵,在保证国产沃尔沃品质的基础上,真正的融入中国元素,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100%技术转让?困难仍不可低估!

此次,100%股权收购沃尔沃,吉利有望通过获取沃尔沃的相关技术,改变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车“技术含量不高,不够安全”的印象,从而提升品牌价值。业内专家认为,沃尔沃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在安全技术方面有独到的创造,吉利今后要利用沃尔沃形成自己的全球战略,发挥沃尔沃的孵化器功能,“养鸡取卵”。但是,技术转让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从以往经验来看,跨国并购中先进技术的转让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东道国政府、被收购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可能针对技术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限制条款,并在日后的经营中严密监督,困难仍不可低估。经验缺乏,市场复杂 沃尔沃怎么“管”?

吉利虽然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过一些成功,但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的经验。

业内专家认为,并购后,沃尔沃总部仍在瑞典,研发团队、生产团队很多都在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吉利汽车的战略布局具有全球视野,同时更要考虑布局对吉利汽车原有品牌生产的促进作用。

成功收购并不意味着可以成功驾驭。未来如何将吉利和沃尔沃两个级别相差甚远的品牌进行融合,如何利用吉利在中国的销售网络经营沃尔沃,如何借助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帮助吉利进行海外扩张,将是决定这18亿美元花得值不值的关键。

从国外市场环境看,目前的欧洲市场处于刺激性增长后的回落期,对于收购

后的沃尔沃而言不可避免有阶段性低迷,这对快速扭亏并不理想,不利于吉利的资本运作盈利。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和美元的强势逐步结束,欧元区的传统行业竞争力下降,这对沃尔沃的出口等影响不小,市场的萎缩将是吉利改变沃尔沃命运的最大难题。

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签收”只是新挑战的起点,一切才刚刚开始,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但是几天在这里我要说的不是今后的吉利 如何运营沃尔沃,如何使沃尔沃反哺吉利,如何使沃尔沃的技术武装吉利汽车,吉利汽车如何实现全球化发展,技术改革,中国的整体汽车产业如何的全力向世界挺进,走向国际化。

这些问题,以我目前的能力来说还不足以解决。我只是想说,中国需要这样的大胆收购,需要这样的技术改革,中国汽车产业需要走向全球,需要发展。推而广之,根据目前的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工业,机械产业。三一重工收购了德国的重型土木建筑机械生产商普茨茅斯特。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可以大胆创新,实现技术改革,提升技术实力。从而响应国家的号召,政策。更好的发张中国,是想国家的繁荣富强。

由于时间紧迫,且这个问题有些大,不好掌控,说的不是很好请大家见谅!谢谢!

第四篇:吉利收购沃尔沃与沃尔沃在中国的市场策划方案

吉利收购沃尔沃与沃尔沃在中国的市场策划方案

吉利,中国轿车民营企业。创建于1986年,至今25年。

沃尔沃,瑞典豪华车品牌,北欧最大汽车企业之一,创立于1927年,至今已有84年历史。

一、策划目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尘埃落定,虽然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中国穷小子与国外女明星”的婚姻,但最终还是不出所料,吉利把这个女明星取了回来。本方案主要叙述吉利、沃尔沃联营后的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

二、市场定位

吉利与沃尔沃联姻后首先要解决其市场定位问题。借鉴6年多前,中国企业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的经验。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将成为一家高中低端并存的一家国际大型汽车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其市场定位问题:

 豪华车市场:沃尔沃是世界著名豪车品牌,拥有“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这一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价值极高,所以建议继续树立沃尔沃的品牌形象,并将其运作与推广,使其更加知名与深入人心。

 消费型市场:吉利前期发展的主要市场,也是吉利的基础与后盾,更不能放弃,建议更好地发掘该市场,把沃尔沃品牌整合优化推出适应不同人群的产品,扩大吉利在该市场领域所占份额。

三、营销策略

市场定位明确以后,吉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营销策略来把自己的产品与理念传达给目标市场。需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市场营销:

 品牌营销:在国内深化吉利原有品牌,并向高端客户隆重推广沃尔沃品牌。 产品营销:选择一款产品着重推广,让受众群体一看到或听到这个产品或者类似产品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产品,就能想起沃尔沃,想起吉利。

 广告宣传:加大广告投放力度,沃尔沃品牌比起同级别的奔驰、宝马品牌,在市场推广方面显得过于吝啬,需要加大推广力度。

 推广活动:组织举办或者直接冠名赞助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展示与推广沃尔沃品牌,推广吉利新产品。

第五篇:吉利购并沃尔沃的价值分析结业论文

吉利购并沃尔沃的价值分析

吉利购并的是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的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的公司: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低碳发展,能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接近603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

一、吉利和沃尔沃分别是什么样的公司?沃尔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吉利

浙江吉利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资产总值超过140亿元。连续六年进中国企业500强,连续四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欧盟委员会6日批准了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对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收购。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对外国汽车企业最大规模的收购项目,收购总资金达18亿美元。

沃尔沃

沃尔沃,英文名为Volvo,瑞典著名汽车品牌,又译为富豪,该品牌汽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创立于1927年,创始人是古斯塔夫·拉尔松和阿萨尔·加布里尔松。吉利与福特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协议,吉利联合大庆国资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公司100%的股权。按照规划,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将在中国建立年产能力达30万辆的新工厂,使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年产量提高近一倍,并力争在2011年前实现沃尔沃轿车公司扭亏为盈的目标。

沃尔沃具有的价值

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的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的公司: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低碳发展,能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接近603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

二、吉利为什么要购并沃尔沃

第一个就是品牌,是一个很重要的,有很多企业,比如说联想很典型的是,当时他的PC业务是很好的,但是它在全球里面它无论如何都打不开他的国际市场,当吉利要打开自己品牌的时候,他需要花数十倍的力量,而且甚至可能会无果而终。那么他来判断,通过他这样的并购,他可以很轻易地拿到一个国际品牌的概念,所以当时吉利并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说吉利在做这个市场过程中,吉利很清楚地意识到,他未来要做自己的品牌。所以大家会看,它不管你本身是不是劣势,但他看重是它的品牌,还有一个当然是市场,这个市场还包含你的海外团队,因为有一些企业,他在大规模建构海外团队的时候,他认为成本到文化方面都是代价很大的。第三个,当然是在有一些领域中,吉利需要技术团队,那么这个技术是不是能够在采购当中,就是并购当中完整拿下来,这是属于你在并购的谈判细节当中非常要注意的,有的是,还有包含它的营销团队,因为吉利在营销,海外营销领域里面可能会有自己的弱势。

三、购并沃尔沃能带来什么好处

吉利收购沃尔沃,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欧美汽车市场的急速下滑,世界汽车巨头纷纷变卖资产换取现金,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收购机会。从贸易的角度看,借助海外并购这一捷径,中国车企“走出去”将会减少很多阻力,因为并购后马上就能生产,直接就能够在美国市场销售,解决了汽车出口的标准技术、环保法规等很多问题。从日前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看,吉利通过并购沃尔沃能够获得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官方支持主要是因为该并购案符合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方向。如果仅以经济实力相比,吉利与沃尔沃如同蛇象。更重要的是,从技术、管理到文化和品牌整合、工会组织、生产技术等后续细节,自主企业兼并海外优秀企业面临的问题恐怕不是钱所能解决的。而且,此次并购不是吉利单方面的胜利。因为,福特卸下了包袱,沃尔沃保住了品牌,都各有所得。所以福特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lanMulaly就曾表示:“本协议为沃尔沃轿车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沃尔沃无论转手何人,世人都永远记得它的故乡在瑞典。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品牌的力量。中国企业要在国际上打造出沃尔沃这样驰名的自主品牌,还有漫长的路要丈量。

下载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文化整合

    浅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文化整合作者:刘馨旎摘要:企业文化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是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知名企业其内部人员无不将其谙熟于心。在并购这种现代企业做大的关......

    蒙牛收购雅士利案例分析

    蒙牛收购雅士利案例分析 一、 确定并购交易结构 1、 案例简介 2013年 6月18日,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02319.HK)(简称“蒙牛乳业”)与雅士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01230.HK)(简称......

    案例分析三沃尔沃汽车公司装配厂的工作方式

    案例沃尔沃汽车公司装配厂的工作方式沃尔沃汽车在世界汽车之林堪称世人瞩目之星,而它的乌地瓦拉厂,则更是顶尖中的顶尖,深受世界汽车工业界的注目。该厂最不寻常的地方在于它与......

    吉利分析论文

    关于吉利汽车的分析论文 吉利品牌简介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经营为主要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始建于1986年,资产总额已经超过50亿元,所销售......

    失败例子TCL收购阿尔卡特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例子:跨国并购中的一道难题:TCL收购阿尔卡特失败案例分析 一、TCI_收购阿尔卡特失败案例的概述 2004年4月26日,TCL宣布吴定祥武汉纺织大学与法国阿尔卡特已经正式签订了......

    索尼收购战略案例分析(合集五篇)

    日本企业索尼收购战略案例分析一、案例简介1946年5月,索尼公司(以下简称索尼)的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创建了“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后于1958年更名为索尼株式会社,总部......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我们都知道在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购买IBM PC业务部,这件事引起了全球极大的关注和反响。同时宣布的几个消息是联想的总部将设在美国纽约,原......

    投资银行学-收购案例分析[大全5篇]

    案例: 雀巢收购徐福记 糖果大亨徐福记国际集团12月7日在新交所发布公告称,商务部已于12月6日批准瑞士食品巨头雀巢集团以17亿美元收购其60%股权的交易。雀巢计划把徐福记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