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江阴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最终版)
江阴,简称“澄”,古称暨阳,是长江下游新兴的滨江工业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和重要商港,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江阴有7000年人文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文字记载史,市域面积988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20万,辖11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省级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人民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988平方公里),千分之一的人口(120万),创造了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2001亿)、二百二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382亿)和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30家上市公司)。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中国最关爱民生县市等110多项全国性荣誉称号,并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八连冠”。2008年,江阴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中央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2005年末,江阴在江苏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县(市)以后,认真思考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小康达标后干什么?提出了建设“五民五好?幸福江阴”的奋斗愿景:即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人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鼓励自主创业和多路置业,提高城乡家庭的资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低收入者占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更加注重城市交通“畅通工程”,全力打造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城市。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突出以人为本,协调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居民生产安全、生活安宁,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安居乐业。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不断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文明素质和智力素质,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相对发达,能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提高,使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五年多来,江阴始终把幸福江阴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在“十一五”期间探索走出了一条“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始终以转型发展为引领,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
坚持民生倒逼转型,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农业发展突出“紧接二产、密连三产”。探索实践工业反哺农业“七种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十大重点示范工程,全市农业规模经营比例从2005年的46.8%提高到2010年的80%。工业发展突出“存量调优、增量调高”。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即从2010年开始到2013年,利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以风电为主体的低碳产业、车船装备为主体的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石化)、现代物流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通过“445计划”,力争把全市工业中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从2009年的32%提高到2013年的53%、“十二五”期末的60%,实现江阴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010年,在完成工业总产值5458亿元的同时,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累计建成“三创”载体210万平方米,有99家企业先后参与210个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订,全市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服务业发展突出“港城互动、双轮驱动”。大力实施临港新城“500天行动计划”和“新三年行动纲要”。2010年,江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分别是2005年的2.8倍和20.6倍,实现了临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经济量质并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34%提高到2010年的39%,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二、始终以富民增收为重点,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
坚持“既做大经济‘蛋糕’,更分好利益‘蛋糕’”。“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名列江苏省同类城市第一。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大力实施“5年5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121”阳光扶助工程以及大中专学生促进就业行动,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12万人次。鼓励和支持创业。建立健全政策、服务、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促进机制,实施相对宽松的创业准入门槛。2010年,全市私营企业注册数增加到2.34万家、个体工商户注册数增加到4.99万家,分别是2005年的2.2倍和3.2倍。扩大群众投资渠道。大力发展富民合作、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拓宽增收渠道。创新拆迁安置办法,让拆迁工程成为惠民工
程。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城镇职工、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16.2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并轨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城保”扩面累计净增22.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累计达170万人次。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一体,以企业冠名为主体的慈善基金总额达到11.7亿元,创全国同类城市之最。
三、始终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动了城乡发展的互动融合把江阴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以“城市建设学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学上海”为目标,坚持城乡发展互动、资源互享、设施互通,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突出规划引领,城乡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统筹推进“一中心四片区”集聚发展。中心城区全力打造以地区总部经济为主体、特色宜居的城市经济高地;高新区全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为主体的科技新城;临港新城全力打造以四大新兴产业集群为主的临港产业;澄东(澄东南)地区全力打造以传统产业高新化、特色化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制造业基地;澄南地区全力实施生态保护、打造以高科技农业为特色的徐霞客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不开发区)。突出建设同步,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路网骨架体系全面拉开,基本形成干支相连、城乡一体、快速通畅的路网体系,五年来道路建设累计投资达70.4亿元,新增道路536公里,路网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外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对接上海洋山港,加快在“同城效应”中承接上海的优势资源,在“和而不同”中培育江阴的城市特色。实施控源截污工程,污水管网累计达1650公里,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7%,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5。突出管理创新,城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把江阴作为一个企业来经营,一个家庭来管理,一部作品来创造,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深化与新加坡城市信息化合作,以市民卡工程和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成为全国同类城市首家信息化示范市。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向乡镇、街道、社区下移,着力构建“大城管、动态化、数字式”的新型现代城市管理格局。切实加强新市镇、新农村建设,持续开展村庄整治工程,积极实施一街五村“三置换”改革试点,新建社区15个,农民集中居住率达68%。
四、始终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优势
注重以生态优化倒逼经济转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提升。生态意识不断强化。倡导“环境污染是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的理念,在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低碳的消费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生态、关爱环境的良好氛围。生态制度创新落实。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科学决策、专家咨询、项目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入实施生态文化、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六大工程”。在江苏省率先实施“清洁家河”工程,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和开征主要污染物有偿使用费,率先实行镇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发布制度,推行“河长制”落实环保责任。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持“生态建设从种树开始”,五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5.5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增加到20.1%和45%。基本形成以循环利用为导向、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分。坚持“不开发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高水平发展”的理念,在南部六镇20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不开发区域”,为可持续发展留好空间。
五、始终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坚持“既要身体好,更要心智好”的理念,大力推进事关百姓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对幸福感的平均打分达到87.44分。一体化推进民生工程。强化“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倡导绿色出行,率先在江苏省同类城市中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分担率从2005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24%。坚持“民生无小事”,积极推进道路畅通工程、放心食品工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等实事工程。实施三轮累计2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和168万人次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倡导“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获得“全国老年人宜居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域统筹公共服务。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不断优化整合,市、片区和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益类文化体育服务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靠文化”的理念,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镇村公益文化设施达标率达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8%。成功举办纪念撤县建市20周年、徐霞客国际
旅游节、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等活动。多层次创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创新创造和奉献中感受幸福,在造林绿化、城乡建设、文化繁荣上,积极采取企业赞助、冠名联办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城乡注册志愿者达12.8万人,慈善义工超过1万人;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宣传,建立完善大信访、大调解格局,技防城建设实现“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98.8%。
“十二五”期间,江阴市将以“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为总目标,力争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一是坚持将幸福江阴建设贯穿始终,创新发展模式。把深化幸福江阴建设贯穿现代化建设始终,力求使现代化建设得到更多百姓的广泛参与,得到更大程度的群众认可。二是坚持以“五大现代化”为重点,优化发展动力。以产业现代化为根基、城市现代化为支撑、社会现代化为重点、生态现代化为要务、人的现代化为关键,全方位构建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体系,努力实现GDP与GNH(幸福指数)、生产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增长与增收、民生与民主的同步提升。三是坚持以提升标杆为引领,完善指标体系。继续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的评价指标,并以新加坡作为江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坐标和参照系,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体系、文化发展体系等各个层面,制定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具有江阴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努力将江阴打造成为“三区三城”,即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创新型经济的先导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江海联动的枢纽港城、学习进取的创新智城、和谐宜居的幸福名城。
第二篇:幸福企业建设实践探索
幸福企业建设实践探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正经历空前的社会巨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价值追求也越来越多元多样。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蓝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科学路径,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今天,继续“中国梦”的“圆梦”之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中谈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地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提出了建设幸福公司的目标。****总经理在局第九届一次职代会暨2013年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落实安全、协调、绿色、创新、和谐发展方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支撑、文化制胜工作理念,推进以平安、品质、责
任、活力为内核的幸福公司建设”的工作目标。幸福达电建设体现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思维,不仅强调了建设坚强****的重要性,而且体现出更多关注员工的生活感受,提升了发展的内涵。
二、幸福企业的内涵
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对于幸福感的测量,西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已经探索了几十年,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既便如此,尚未有任何一种幸福感测量工具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对于幸福指数,每位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大都体现在追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以人为本等词汇上。
通常被认可的幸福指数公式是: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其中a, b ,c ,d ,e分别表示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所占的权数,具体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综上所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建设幸福公司,需要把推进发展与增进福祉统一起来,将工
作落脚到提升员工的幸福度、增强员工的幸福感,不断提高****建设和企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幸福。
三、采取的主要做法
建成坚强****和幸福公司的目标,改变了过去唯各项工作指标看政绩的倾向,转而更加关注企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企业发展给员工带来的实际利益和感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我们要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持续深化“两个转变”,扎实推进****和企业安全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把企业员工的幸福指数公式转化为:员工幸福指数=企业科学发展指数×50%+(员工健康指数+员工福利指数+企业文明指数+工作生活环境指数)×50%。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就要紧密围绕企业各项中心工作,努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建设坚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关注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指数。
(一)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一是持续加大安全管控力度。强化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实施标准化安全管理,严格量化安全考核,逐级传递安全压力,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和生产环节。开展“五大”体系安全“回头看”活动,不断完善新模式下各级安全管理机制。认真做好现场作业组织和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到岗到位制度,加大科技成果在安全监督领域运用,做好重要环节、关键过程现场安全风险管控。二是不断提高****
运维水平。着力加强生产技术综合管理,强化技术监督,注重过程管理,深入开展设备运维专项活动,积极实施状态检修和带电作业,持续加强输变电设备隐患排查治理,不断提升输变电设备健康水平。继续加强地、县两级调控一体化平台数据整治及深化运用,给予监控、调度、方式、保护专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快地、县调一体化OMS系统建设,提升调控中心核心业务全过程管理水平和调控防误水平。三是继续强化应急能力建设。认真编制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应急专家队伍,大力开展应急管理业务和实战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县级企业应急指挥分中心建设,推进应急指挥体系与和地方政府应急平台有机融合。四是全力做好设施保护。紧密依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大设施保护及涉电违法犯罪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民保护设施安全意识。积极向政府沟通汇报,力促市设施保护区内施工作业行政审批制度出台。加强警务室建设,严厉打击涉电犯罪,保障设施安全运行。
(二)加快推进坚强****建设
一是着力加强****规划和前期工作。推广运用“地电”合作模式,强化与地方各级沟通协调,滚动修编各级****规划,确保与地方发展规划的有序衔接,加强交叉区域****项目协调推进力度,确保“十二五”项目规划顺利落地。加强可研、评审、核准等前期工作全过程管理,确保完成2013年项目前期工作计划。二是狠抓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质量通病防治、标准工艺运用和达标投产工作,加强劳务分包队伍管理和基建安全质量管控,不断提高施工效率、工程
质量和工艺水平,争创流动红旗和优质工程。三是积极实施****升级改造和园区****建设。提高重要输变电设备承载能力和健康水平。规范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地区能力和可靠性。新建****等地工业园区配网主干线,满足园区企业用电需求。
(三)塑造优质服务品牌
一是强化服务措施。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完善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强化服务监督,全力实现从“规范服务”向“用心服务”转变。建立生产、营销和媒体的长效联系机制,整合城乡配网抢修资源,提高故障抢修效率,强化停电信息的传递和发布,减少客户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丰富优质服务文化内涵,争创群众满意窗口,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二是拓展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范围,大力实施客户缴费方便工程,增加智能电表24小时自助缴费终端,拓展第三方电费代收平台,推广运用手机缴费、网上支付等缴费方式,全面实现城区范围客户“十分钟购电、缴费圈”。三是强化服务监督和行风建设。推进服务品质评价量化管理,健全内查外评相结合的多种监督评价方式,提高服务风险分析与防控能力。对内以服务品质评价系统为依托,开展30个以上服务指标的在线自动测评,同时积极实施明察暗访和行风监督检查。对外以第三方评价为主导,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适时分析和跟踪客户满意度的相对水平及其变化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进和提升客户满意度。
(四)提升企业精益管理水平
一是深挖市场潜力。始终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突出市场调研和分析,持续深化“一型五化”大营销体系建设。跟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业扩服务全过程管理,提高业扩报装效率。加强线损过程管控和跟踪分析,提升线损管理水平。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完善营销稽查监控组织构架,大力开展反窃电专项活动。二是强化依法治企和经营风险防范。加强全员普法教育,落实中央企业法制目标三年规划。落实“三重一大”风险评估和法律监督,提高依法治企能力。依托协同监督平台,充分运用各项检查结果和管理建议,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及财务专项检查,规范经营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加强电价电费精益化管理,确保电费“颗粒归仓”。三是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同业对标指标会诊分析,积极找差消差,实现管理水平和指标排名持续提升。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巩固创一流成果,积极开展标准化所建设。开展“班组建设月”、班组建设专项整治和班组建设评先树优活动,持续提升班组基础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管理及技术创新工作。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以精益化管理为目标,加强实用性、创新性课题研究,总结提炼管理创新成果。大力推进群众性创新工作,将实际工作中的亮点、创新点转化成专利。加强管理及技术创新成果交流运用,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五)深化“****”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提升人、财、物集约化水平。以控总量、调结构、健机制、增效益为导向,着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盲点、难点和风险点,全方位、深层次查找整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管理机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和一线员工积分指标库,全员签订绩效合约,健全逐级考核机制,深化考核结果的应用,构建与“三集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坚持财务集约化核心理念,以流程标准、成本标准、内控标准为重点狠抓基础管理,加大财务监督检查力度,深化全面预算执行,提高财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加强物资质量监督,持续深化物资计划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仓储管理模式和快捷的配送工作流程,提高物资集约化管理水平和供应保障能力。二是持续深化“五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责界面,完善制度标准,加强业务磨合,建立健全新体系下各级考核管理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信息共享,实现“五大”体系安全高效运转。深入开展以业务流程、工作标准、专业技能岗位为重点的岗位适应性培训,促进员工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增强岗位胜任能力。三是增强集体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大力开展集体企业管理提升活动,深入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科学分解安全、经营、廉政等各项指标,强化集体企业考核力度。全面规范集体企业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和劳务用工管理,搭建与集体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福利体系。增强竞争发展意识,大力开拓市场,提高经营效益,促进集体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
(六)全面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大力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严格落实关于作风建
设的十大禁令,增强干部员工的政治坚定性。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抓好新《党章》学习,强化党员教育。推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开展风险辨识、季度风险排查,强化关键岗位人员管控力度。认真执行“一书两报告”制度,加强协同监督工作成果的深化运用。深化检企合作,加大信访案件处理力度,及时化解企业面临的廉政风险。二是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开展“中国梦·****情”主题实践活动,将活动落实到企业中心工作和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中。开设“道德讲堂”,深化文明细胞培育,争创“****公司文明单位标兵”和“全国文明单位”。创新品牌传播方式,大力选树先进典型,组织媒体体验活动,加强新闻应急管理和舆情监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彰显****品牌形象。三是着力加强和谐企业建设。切实加强信访稳定工作,积极畅通诉求渠道,及时排查、化解稳定风险。深化厂务公开,拓展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渠道。大力开展职工劳动竞赛,提升青年综合素质。认真落实离退休“两项待遇”,确保离退休人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对口指导和帮扶力度,促进结对帮扶藏区企业快速发展。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坚持“安全为纲、管理为先”的安全工作理念,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基础不断夯实。实行安全巡查常态化管理,各级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得到有效落实。积极应对严峻的防汛形势,着力构建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防汛应急演练、****
迎峰度夏联合反事故演习,进一步提高了事故快速反应能力。
(二)****建设进展总体顺利
主动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市级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设工程全部纳入地方政府督办项目及重点工程,公司发展外部环境逐步好转。大力开展****发展诊断分析,编制完成《市2013-2020年配****滚动规划报告》,****规划科学有序实施,前期工作进展总体顺利。普光22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获得2013安全质量管理流动红旗,****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三)营销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以市场为导向,与****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力增供促销。开展电价电费“双快捷”行动和低压智能电表客户预存电费促进活动,电费回收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大力拓展服务方式,初步建成了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先后开展“安全服务进乡村”和“春耕春灌保电”等专项活动,全心服务返乡农民工和农业生产,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四)企业管理基础得到夯实
大力推进依法治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合同法律审核及会签制度,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强化可控成本预算细化分解,加强财务检查稽核力度和报表审计,促进审计关口前移,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狠抓同业对标管理,强化责任分解落实,加强弱项指标分析及改进提升。大力开展企业技术、管理创新和精益转型,实施科技项目和管理创新项目,创新驱动能力得到提升。
(五)集体企业经营压力逐步缓解
进一步规范了以****公司为管理平台的统一运营模式。完成“主多分开”工作“回头看”自查自纠工作,理顺了公司各层级与集体企业的监管关系。开展集体企业劳动用工规范清理,及时梳理用工现状,有效防控用工风险,盘活人力资源。持续提升集体企业管理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大力开拓市场,提高经营业绩,全面完成了职工股权清退工作,经营压力逐步缓解。
(六)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深入开展“中国梦·****情”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建党 92 周年“五个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反腐倡廉责任制,强化协同监督和效能监察,惩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举办迎春系列活动、“安康杯”职工篮球赛等文体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创新离退休服务模式,成立*离退休党支部,积极为离退休老同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畅通诉求渠道,妥善解决历史沉淀信访问题,公司保持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七)员工个人价值逐步实现
全面开展人力资源调研,切实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结合实际加强统筹分析,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平稳实施。把员工的个人愿景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和谐。建立稳定有序、公平竞争的良好机制,营造鼓励人才能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使员工职业生涯随着企业发展得到改善。激励员工自觉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
储备,提高员工能力和队伍整体素质。关心关注集体企业员工、农电员工和困难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深化企业民主管理,切实采取措施为班组减负,成立**个职工文体协会,建成劳模工作室和职工书屋,改善班组工作环境。员工健康指数、福利指数、企业文明指数和工作生活环境指数正在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建成坚强****和幸福公司的美好蓝图正在逐步得以实现。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财务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公司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客户服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信息化也必将成为财务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或“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改组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注册资本金50亿元,目前拥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5家区域分公司和20家省级业务部,员工800余人,经营范围涵盖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债券承销、证券投资以及财务顾问等。中国电财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并始终将信息化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之中。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电财建设完成了覆盖全公司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中国电财信息化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其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业务应用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一体化平台就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业务应用就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业务运营、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信息化保障体系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信息管控等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一体化信息平台方面,信息网络形成了公司光纤专线和备份链路的广域专网,规范和统一了网络出口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了公司总部、25家分支机构以及集团成员单位的网络互连。按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建设了生产数据中心和测试培训中心,使得业务数据能进行充分共享和安全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完成了“两地三中心”数据级容灾。完成了数据交换系统的安装部署,实现与国网系统的数据级联。全面实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业务间流程协同作业,人力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门户级集成。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典型设计建设了企业门户,实现了分公司虚拟门户、即时通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了审计系统、办公系统、内部网站等多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单点登陆。
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技术策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应用大集中和综合管理系统的部署大集中。核心业务系统是支撑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生产系统,覆盖中国电财25家分支机构,涵盖了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以及财务管理三大应用,实现了公司业务“在线运营、在线管理、在线监控”的目标,全年通过系统处理集团资金结算量超过10万亿元。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建设,构建企业集团到14家商业银行的统一资金结算通道,搭建了集团统一高效的“资金池”,有力支撑集团的资金集中化管理与集团化运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积极推进ERP系统实施,在国网金融平台首家完成试点上线及单轨验收,顺利完成项目实施和人资、财务两个专业基础应用,实现SAP与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控系统应用集成,初步实现“人财一体化”和“业财一体化”。积极推进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首批试点或推广应用单位。
在信息保障体系方面,中国电财针对不同的体系制定了不同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并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在制定完成中国电财“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示范评审,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中国电财SG-ERP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思路。建立了符合ISO20000国际运维标准、覆盖全公司范围的“两级三线”信息运维体系,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金融行业特征和中国电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确定了“以统一管理为龙头,集中建设与优质服务为两翼”的信息化管理管控模式。遵循“立足财务公司特征、遵循国网相关要求、借鉴商业银行标准”的建设原则,按照定时间、定人员、定方案、定措施的“四定”工作方法,开展信息化评价考核体系建设。按照“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原则,着力解决信息化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和重大问题,依赖有效的管理机制、人才组织和资金资源保障进行技术研究的构建。按照“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关键技术、发动业务部门、培养运维团队”的策略,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层次鲜明、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银监会、财务公司协会等上级单位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国资委央企首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连续4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初步建立了一套“安全稳定、架构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有力支撑了集团资金管理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财务公司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金融机构,中国电财具有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在金融行业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中国电财的业务运营具有典型的金融行业特征,业务主要围绕结算、信贷和中间业务开展,服务对象限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成员单位。同时作为集团的直属单位,在内部管理、组织人事、行政和审计等方面,要遵循和执行集团统一的管理要求。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电财通过公司总部、分公司和省级业务部三级机构,直接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公司,向电网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信贷,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有力的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效益和资金管理效率。作为财务公司,中国电财要适应符合行业监管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支持,支持电网建设,成为连接集团和银行的纽带和桥梁。
面临内外部环境要求,在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期,中国电财按照国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要求,结合公司金融行业特征,提出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六大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明确了信息化发展思路:一是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架构策略,自主建设应用系统;二是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司总部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支撑日常业务的有序开展;三是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并重,通过集中建设、分级服务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下的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中国电财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下,采取自主建设与达标贯标两条路线并行的技术策略,最终要建设一个既符合集团统一要求又有财务公司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回顾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支撑、协同、融合”三个阶段。
(一)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
以业务数据大集中和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为标志,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且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把握不足和配合不够,主要以信息部门为主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部门通过主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果。
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主要开展了业务运营系统的建设工作。业务运营系统(CPFBOS)是中国电财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的核心重点内容,主要依据金融行业特征,借鉴先进金融企业成果,采取自主建设的方式,以满足公司业务需求。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建设四个平台,体现四个原则,实现三个在线”。四个平台即支撑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信息平台、运营客户服务系统的客户服务平台、进行统一业务管理的业务运营平台和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管理决策平台。2006年,中国电财自主建设了业务运营系统项目一期工程,信息化对业务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2007年,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部机构应用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从“应用大集中”到“当日日结”到“跨机构业务”的三大步跨越,以“数据大集中”为模式的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方面,2005年,建立了覆盖全公司的广域网络,实现了公司总部与所有分支机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公司集中式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公司“互连互通、分级管理、统一出口、安全可靠”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业务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
以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为指引,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工作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上取得了一致、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业务需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从以支撑业务运营向整合业务渠道转变,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将公司信息化建设同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在一体化平台方面,公司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应用集成全面实现,企业门户投入试运行。在应用系统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业务运营系统,深入开展技术架构优化工作,搭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SOA系统架构,增强了对业务拓展、客户差异化服务等需求的支持能力;以需求管理办法为抓手,建立业务需求窗口期、业务需求评审会等工作机制,提升需求管理水平。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环节,成为国家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协同办公、企业门户、人力资源、审计管理、纪检监察等系统的上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对公司各类综合业务的全覆盖。在保障体系方面,信息化管控体系得到加强,监控中心三期完成,完成运维体系详细设计,建立了过渡期业务系统运维模式;信息安防体系、技术研究、人才队伍、评价研究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规范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在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通过信息化SG186示范单位测评并通过竣工验收。
(三)信息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
以企业信息架构管控为抓手,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电财信息化实现了重要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上线,但原有信息化建设管理方式缺乏统一企业架构约束,尤其是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跨机构的业务需求,容易出现“局部功能最优,整体效率下降”的情况,导致需求不稳定、系统功能重复开发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电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管理向架构管控与项目群管理转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架构引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架构管控要求,有效融合公司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公司企业级流程架构设计。构建全面和完整的企业级架构蓝图,形成以统一企业架构为依据、以项目可研为前提、以项目储备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管控体系,抓住项目可研、概要设计与架构遵从测试“三个关键点”,确保信息化项目对整体架构的遵从,从全局高度实现对信息化企业架构的管控。实现业务驱动。经过多年信息化实践,业务部门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实践基础,具备了实现专业归口项目管理的条件。以业务为主导,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项目管理方式,发挥业务部门在专业和资源上的优势,实现具体项目管理工作从信息部门主导向业务部门主导转变。确保技术支撑。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确保各信息化项目有效服务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运用架构管控手段,确保各项目推进方向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确保项目群各项目的协调发展,对整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和协调,确保各信息化项目关键路径的有序衔接与高度协同,确保信息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的规范统一与高效集成。
三、信息化建设经验与体会
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变革,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定位,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就能确保信息化取得成效,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是明确方向定位。坚持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电财信息化始终坚持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不断适应公司各阶段战略目标,提出各阶段信息化建设规划并不断进行滚动修订。满足行业监管标准。高度重视信息系统风险,对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评价,公司将信息系统风险纳入公司经营风险统一管理;落实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按照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要求,聘请国家安全权威认证机构对公司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安全评测认证。满足集团主管标准。深入开展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保持一致并达到先进行列;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达标贯标。
二是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是指信息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过程;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特别是数据大集中,集中了数据,也集中和放大力风险,所以在系统建设和安全运行发生冲突时,要确保安全第一;信息安全的关键在预防,要做好安全规划和有效的防范计划;做好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是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重要措施。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借鉴商业银行和同行成功经验,发挥专业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包括借鉴银行体系架购和系统设计思想;引入专业咨询机构,业务系统需求分析引入毕博咨询,业务系统项目监理所引入IBM公司;在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前,走访中石油、中石化、华能等财务公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探索科学有效方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尊重规律,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遵循软件开发的一般规律(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验收-推广应用-评估-效益分析-持续优化);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如引入高水平监理,实施项目质量和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安全测评和认证,提升系统品质和客户信任度;关键阶段组织集中攻坚,短期内度过问题井喷期等。三是信息化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是领导重视、业务配合、认识到位、方法科学、组织有序。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资源,信息化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没有广泛的员工参与,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业务流程规范。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企业战略、业务和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业务模式决定信息系统的架构,只有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才能转变稳定系统需求、系统功能,信息化才能推动业务管理跨越式发展。推进管理变革。信息化推广应用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但实施变革过程中会有一定时期的动荡过程。特别是大型应用系统上线前,都应该进行主动的变革管理,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应该积极改善和优化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主动适应。
第四篇: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杨远芳
(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
一、幸福教育的提出
对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理解,长期以来局限于学制化。把它理解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小学作为进入中学的基础,中学作为考取大学的基础。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小学蔓延到幼儿园阶段,展开起跑线上的竞争,使多少孩子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和自由,游戏的时间没有了,甚至连充足的睡眠时间也被无情地挤掉了。“应试教育”成为重智育、轻体育、轻思想品德、轻情感意志的培养,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创造力贫乏、人格不健全等,破坏了生命的和谐和平衡。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者中心调查报告,有近14%的小学生和22%的中学生感到“学习已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希望自己能快点离开学校”。
基础教育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性”的新定位,应该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重要任务,它更重视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为每个受教育者奠定生存基础、做人的基础、做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即为他们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感受到应有的幸福。针对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学生厌学,教师职业倦怠和缺乏幸福感的状况,我们决定把“幸福教育”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多年来我校始终以“一条主线,两翼齐飞”为办学思路。“一条主线”是指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两翼齐飞”是指搞好艺术和体育的社团活动。“幸福教育”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怀着对教育本源的探求,执着地尝试使教育与师生的幸福相融相生,努力去打开教育的幸福之门。
二、对幸福教育的理解
幸福,就是客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态和主观的满足感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幸福教育,就是培养师生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和感受幸福的教育过程,提高追求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从而实现师生为获得幸福而热爱教育、享受教育的目标。幸福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理念、管理与评价、课程设臵、环境建设、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达到以培养人的幸福情感为核心的教育。
幸福教育有意识的以文化、科学、艺术与体育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引导师生改善自身。我们要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发展,使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奉献幸福的风格、体验幸福的境界,拥有提高生命质量的能力。我们要让教师树立幸福从教的职业自豪感、成就感,构建和谐教育,实现师生共享的幸福。为在校的学生造就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艺术的气质,来面对走向社会后的任何挑战和困难。为我们的师生有高尚的情操、艺术的修养、高雅的生活、幸福的家庭而实践幸福教育。
教育毕竟只是幸福的基础,幸福目标与结果幸福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但教育过程的幸福体验应成为幸福教育的首要目标。我们开展的幸福教育的研究,旨在实践层面力求有所突破。
三、幸福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由于学业压力大而导致的学生厌学现象和教师中存在的职业倦怠、缺乏幸福感的状况,我校在幸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学校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德、智、体、美学校的各项工作统领到幸福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上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积极践行幸福教育。
(一)环境文化建设营造幸福校园。
我校不断加强文化艺术环境建设,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努力创造浓厚的幸福教育氛围。学校的教学楼和办公楼都挂有书法、绘画艺术家及学生的作品,其内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品。校园里有九块来自天津蓟县的叠层岩,叠层岩上刻有我国著名书法家的字迹。学校的各座楼分别以“仁、义、礼、智、信”命名,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如:达信楼、达智楼等。校园种植了五百多棵树、有近二十多个品种的果树和其它花草树木。春夏鲜花盛开,秋天果实累累,即使是在冬季,部分果树上还挂着鲜红的果实。为了弘扬中华艺术传统文化,学校组织了两届教职工艺术作品展及胡阶庆教师的个人写生画展,成立了以我校为基础的河东区教育系统的楹联协会,并举办了首届楹联、书法比赛。2010年我校在达信楼的楼道里设立了中华文化艺术馆,橱窗里展览了复制的中华艺术精品,这对宣传中华艺术文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1年,学校又创建了民族团结馆,馆中展出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品,起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艺术教育的作用。学校的校园把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熔为一体,使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美的熏陶,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环境育人是我校的重要特色。
(二)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幸福教育的重要行动。学校每学期通过给课题组和全体教师免费赠书,及推荐书目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丰富人生。两年来学校为教师及课题组赠书240种近1070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教师的20项修炼》、《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书籍使教师认识到幸福源自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获得幸福感。教师在阅读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学习教育智慧,在学习、反思、实践中提高对教师职业的再认识,并获得职业幸福。在读书交流会上,大家分享阅读中的收获和体会,很多老师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和阅读心得投稿参加第三届“全国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大赛”。撰写教育随笔,记录幸福轨迹,第一本教学反思集《馨语》已出版。
(三)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幸福之路。
2011年我校将创建“天津市特色高中校”与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中国教育学会《教师的职业幸福与专业发展的研究》、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等多个课题的立项,分别从学校特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德育、各学科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民族教育、校本课程等多方面、多角度与幸福教育相结合进行研究,极大的鼓舞和激发了全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使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同时也“为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单调乏味,引领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四)提供专业发展平台,强化教师收获尊重和信任的资本。学校管理朝着科学化、人文化方向发展。制度激励与情感管理关照教师的幸福,让每个教师感受到幸福教育与个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愿意在共同促成学校发展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加强校本教研,出版校本教材。为学生开发幸福选修课的同时,提供教师展示个性的平台。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修改完善了校级“学科带头人”、校级名师评选制度。教师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开展文体活动,注重教师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关心照顾怀孕的教师做轻松的二线工作;赠生日购书卡;组织教师合唱团、钢琴培训班、趣味运动会、教师节文艺汇演、瑜伽、健美操辅导班;每年春节慰问老教师;教师节为教职工体检;请专家来学校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等。
(五)让课堂教学成为落实幸福教育的主阵地。
构建高效课堂,把提高教学效率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师生幸福感的前提。通过《成功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人生幸福感策略的研究》、《在地理教学中师生共享幸福感策略的研究》等多个市级“十二五”课题研究,着力打造“幸福课堂”,其核心理念是民主、开放、科学、规范、尊重、对话、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将幸福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获得成就感。教师通过及时的、个性化的鼓励和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成长、共享快乐,感受成功、感受幸福。
(六)新校本课程的构建成为师生共享幸福的创新点。人格的完善需要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校本选修课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提高,潜能的开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校本选修课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下,具有想学的良好愿望,勤学的坚韧意志,乐学的健康心态,会学的科学方法。2008年,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实现为“每一个名学生奠定人格与学力发展的基础”,学校从已开设过的38门校本课程中精选了12门课程教材,编写出《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校本课程精选》共12册:《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的地理》、《外语俱乐部》、《历史文化广场》、《奇妙的生物世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放眼看世界》、《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体美音韵》、《怀远集》等涉及14个学科,共470千字,2008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在高
一、高二年级的校本选修课程中使用。
2011年10月,“四十五中幸福课”开课了。我校高
一、初
一、初
二、内高的全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通过自己选课,参加到29个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幸福课”遵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将课程分三大类: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幸福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分为六个主题:健康生活奠基幸福、和谐身心提升幸福、文化探源体会幸福、开阔视野感悟幸福、关爱生命拥有幸福、艺体陶情分享幸福。具体课程有:营养与健康 饮食趣味 积极心理学
感恩与幸福 品茗闻香 翰墨飘香 茶文化 灯谜 典故与中国文化 美文背后的故事
旗袍
诸子百家
生肖文化 节日文化 品茗心境 词海掠影 品味中庸 植物的种类
文化与自然遗产 灾害自救 关于生命急救基本知识 生命瞬间 紧急避险 中医精华 水墨芬芳 篆刻艺术 古月琴音动画影片欣赏 手工编织 等。
中华传统文化是向“内”寻找幸福的文化,它对人类文明特别是亚洲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当今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它滋养心灵、提升素质、温暖生命,它是幸福的智慧之源。每个民族都在积极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因为那是民族的“根”。文化发展的关键是重视文化教育,培养文化人才。学校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只有将中华传统文化理念、艺术欣赏融入日常教育,让每个学生从小就能感受文化欣赏文化,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真正浓郁起来,才会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一位教师在幸福45中博客的留言中说:“幸福课程师生共同受益,在没有指标和压力的课程中享受艺术之旅,学生自己选课,因此参与度极高。学生的水墨画作品已放在我的博客中。”
我校在校本课中重视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教育,首先应该为生命而存在。珍惜生命,健康生活,成就幸福人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核心。所以,学校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各种灾害,学会自救与帮助别人。在校本课中,我们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火灾、地震等灾害的特点及应对措施,对于烫伤、运动受伤、溺水、心脏病发作等常见问题,介绍正确的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生命是宝贵的,学校教育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而存在、为分数而存在,忽略了生命教育,将是非常失职的。在幸福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恩、关爱他人的善良心灵,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人生目标,这些都可以在以幸福为指向的课程实施中得到实现,幸福的人生也得到奠基。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提高、潜能的开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两翼齐飞,从丰富的社团活动中获得幸福感。
为了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学校每年都开展以下活动:举办艺术节;班班唱活动;教师节汇报演出;校园牡丹节;书画艺术家进校园活动;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先后请来天津交响乐团、天大北洋合唱团来校演出,还组织师生观看天津儿童艺术剧院、国家话剧院的演出。学校成立了各种艺术社团,如合唱团、管乐团、美术社团、舞蹈团、街舞社等,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小型、多样的艺术活动,力争让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一种自己喜爱的艺术技能。学校购买了30台钢琴,开设了钢琴课,还装备了一间合唱专用教室。2010年我校合唱团代表天津市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文艺展演,获得一等奖,并参加了闭幕式演出。2011年合唱团参加了香港国际合唱比赛,获得了表演金奖和混声组银奖。合唱已成为我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让强健的体魄成为幸福的根基。从选项课模块教学入手,编写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形体与瑜伽八个模块教学计划,学生自己按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选项。教师授课采取按学生的具体选修情况进行有针对的、不同学习内容多层次系统的教学方式。为防止选项课偏重单项的培养,忽视学生体能锻炼,特设“课课练”环节来进行身体素质的教与学。“挑战”选项课以外教材。我们不把选项课以外的许多教材(器械教材、民体教材等)抛到脑后,都是合理穿插于选项课中。如:体操双杠模块—杠上前滚翻成分腿坐杠;体操支撑跳跃模块—纵箱前滚翻;形体模块—柔美组合;武术模块—棍术。在天津市高中体育三年课改总结观摩活动中,四十五中学体育系列模块教学的8节展示课和经验介绍,受到了专家评委和同行的一致认可及好评。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课课练”的延伸是为学生制订“运动处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课余时间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把“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组织好、落实好。课间活动一小时安排学生集体竞赛项目,结合学校“体育节”、“田径运动会”、“小型多样比赛”、“足球班级联赛”、“篮球班级联赛”、“健美操班级联赛”、“冬季长跑比赛”等活动,把阳光体育与群体活动相结合。把学校每年的体育比赛活动与班级联赛相结合;把普及与彰显特色相结合。学校田径、篮球连续蝉联河东区第一名,篮球两次获天津市第一名,健美操、足球队、乒乓球也多次获河东区第一名。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为我校特色教育打下深厚的根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师生的幸福生活奠基。
45中”新浪博客的作用,为开展“家校联手”的幸福教育扩展时间、空间提供便利条件。(http://blog.sina.com.cn/u/2080597691)开展励志、感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感动四十五中人物”、“四十五中校园之星”等评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幸福观。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幸福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校提出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创新学校教育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将使幸福学生、成功教师、发展学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将为创建“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特色高中发展新模式而继续努力。
第五篇: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特色学校建设是基于特色项目基础上的一种学校深层次的打造,具体表现为特色文化统领、特色项目传承、特色课程保障、特色活动实施与特色成果呈现,本文就这几方面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出了一些归纳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质量在不断更新升级,学校的特色发展成了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毫无例外,这让一些正在寻找发展方向的学校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机遇,都铆足了劲在寻找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以期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特色学校,寻求更好的发展。
特色学校是一种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整体化的成功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结合我了解的县内几所学校创建特色的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特色学校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明显的特征:
一、有特色文化统领
特色文化应该是特色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独特办学理念,指导所有教师和学生行为的核心理念。百和中心小学校位于泸县东部的百和镇,与重庆市的永川、合江接壤,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将“和”文化作为核心理念,既考虑到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又具有时代特征,切合实际。用“和”的思想统领学校全局,所有方案与制度的制定,都要以“和”思想为指导,力求让校园“和美”、师生“和谐”、校风“和正”、教风“和通”、学风“和悦”,教学结构改革打造“和创”教育、校本课程体现“和”而不同的理念、学校德育活动以“和”为主题……校内处处、事事皆有“和”。这样将学校核心文化作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在全校师生中必将形成深入的影响,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必然会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有特色项目传承
百和“莲枪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传承和保护,百和小学作为此项目的承办单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3年春,我校成功申报为全国特色学校课题的子单位,随即开始了继承和发扬“莲枪舞”,并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莲枪舞社团,把“莲枪舞”纳入大课间活动的必选项目。这样一来,“莲枪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又经学校师生的改
编创新,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发扬,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莲枪舞”,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灵,感受到在跳舞时的那种和谐、欢乐的场面。为了让莲枪舞深入到师生的内心,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莲枪、了解莲枪并学习莲枪,并将其纳入大课间活动的保留项目,让莲枪舞能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乒乓球是喻寺小学的特色项目,该校师生崇尚国球,在特色创建之路上一直坚持不懈,并与泸县张勇乒乓球联合办学,多年来为学校创造丰硕的成绩,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三、有特色课程保障
课程是让特色项目能在学校得到有效传承、落地生根的保障。任何一所特色学校的特色项目,均应开发有相应的课程,配备有专门的师资,还有相应的制度和考核。如百和小学,经过思考,学校在不违背市课程设置标准的前提下,把地方课程用来学习“百和莲枪舞”,这样保证每个周有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体质的实际,把每个年级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散,开发出校本教材——《流淌的童心》,于2012年秋免费提供给每一名学生使用,每期末进行考核,保证了课程、教材、师资、经费的全部落实,让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至六年级的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传承和发扬“莲枪舞”。又如太伏小学的特色项目腰鼓,就开发出了自己的课程,并找到了社区腰鼓队定期对学校的教师、学生进行辅导,既传承了特色文化、保证了学校的师资,又促进了社区与学校的共建,起到了一举几得的效果。
四、有特色活动实施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更是学校育人水平得到展示的最佳平台。特色学校应该有相应的特色活动作为阵地,来展示学校的特色,而且具有稳定性,一般是定时开展。像百和小学历年来的校园“和”文化艺术节,就是莲枪舞的展示平台,每一届都是开场节目。同时,该社团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上的公益演出,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展现自身形象。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的特色,学校正在筹划每年举办一届“莲枪文化周”活动,通过说莲枪、唱莲枪、舞莲枪、演莲枪等形式,丰富莲枪活动的内容,展示莲枪艺术的独特魅力,让莲枪文化深入每位师生的内心,让莲枪文化对他们及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地处321国道线上,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毗邻的龙脑桥中心小学校,在学校“龙桥”文化的统领下,每年定期组织开展“龙桥”读书节、“龙桥”文化艺术节、“龙桥”科技节和“龙桥”体育节,每一次活动均是“龙桥”文化的一次展示,比如学校的“龙舞”就是艺术节上的保留节目,让全体师生在学校核心文化的指引下,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五、有特色成果呈现
任何一种形式的学校特色,必然会为学校带来无尚的荣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有“雨坛彩龙”和“百和莲枪”:雨坛彩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参与国家、省、市、县的各级各类演出,并受到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亲处“点睛”,雨坛小学将这一传统项目在学校传承了下来,将这下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保护;自2007年百和小学作为承办单位成功申报“莲枪舞”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学校坚持把其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坚持组建“莲枪舞”社团,多年来,为学校带来丰富的荣誉。该社团曾在镇、县、市级平台上参加了多次演出,获得了很多的社会赞誉,多家县级以上媒体争相报道,曾参加央视2套、7套的节目录制。2014年6月,代表泸州参加了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的节目录制,随即四川省网络春晚栏目组选中,将参加2015年的四川省网络春晚;2016年初,又参加了央视3套《我爱满堂彩》的节目录制。这些荣誉的获得,极大地显示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大力地宣传了学校,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特色学校的创建,为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很多学校在创建过程中,理解片面,没有完全弄懂特色学校与特色项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导致以点盖面的失误。个人认为,二者之间是一个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关系,特色项目是特色学校的具体呈现,当这种特色已经完全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生存发展时,这个学校就已经是特色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