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抓落实”促进跨越—沭阳经济社会发展启示录之三
以“抓落实”促进跨越—沭阳经济社会发展启示录之三
沭阳决策者认为,区域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发达地区凭借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一轮加速发展,后发展地区要实现后发快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面对沭阳快速发展的形势,沭阳主要领导仍然保持着可贵的清醒。秉承这一思路,沭阳倡导100%执行力,坚持采取紧逼、挤压的方式快捷、高效地推进各项工作。一时间,“抓落实”像持续的劲风,催动着沭阳各级干部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为跨越发展尽心竭力。
从提升能力着手——
奖勤罚懒,激发“快落实”的动力
“我们始终把思想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把全县广大干群的思想和力量,集中、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在谈到沭阳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时,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如是说。怎么集中?怎么凝聚?该县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机制,从内生动力和外部压力入手双向挤压,激励干部一门心思干事创业。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让干成事者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
赵爱潮原本只是贤官镇赵集村的党支部书记。由于赵集村连续三年考核进入全县前二十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赵爱潮也连续两年当选全县“十大双强型村支书”。在现行考核机制下,赵爱潮因此享受到专项事业编制待遇。去年3月,赵爱潮又被公推公选为贤官镇副镇长。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该县力行的“责任文化”。可以说,“责任”重塑了沭阳干部的精气神。“有责才能有为,有为才能有位”;“责任产生凝聚力,责任提高战斗力,责任增加竞争力”„„从政府大楼的楼梯口到办公桌上的工作卡,“责任”两字深深嵌入沭阳3000多名干部的心头。以尽责为荣、以失责为耻,这种可贵的责任意识,激发了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无限激情。
要真正推动发展,不仅要有干事的意识,还要有干成事的本领。为此,该县建立“奖学”制度,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进行学习奖励,或安排其到国内知名大学、省市委党校进行专题培训,或安排其到境外观察学习。
“以前只知道闷头干工作,专题培训以后,了解了新的信息,视野开阔了。”该县十字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西勇这样评价学习的好处。近两三年来,因为业绩突出,孙西勇曾数次到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很有针对性,诸如怎样当好乡镇一把手,怎样带好队伍,如何降低乡镇工作的难度和风险等等。用孙西勇的话来说,就是“每次学习都让人受用无穷”!
可以说,将学习寓于发展,于发展中检验学习,这也是沭阳县“奖学”制度的终极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展的能力,就取决于学习的能力。”沭阳县委组织部一位干部说。
从细化制度着手——
贴身紧逼,逼出“严落实”的作风
贴身紧逼、挤压式推动„„这些都是沭阳确保100%执行力过程中常用的俗语。这些俗语还进一步衍生出了“今晚再晚也是早,明早再早也是晚”的说法。最典型的做法是“一线工作法”:干部亲临一线,把问题处理完结在一线,把矛盾化解在一线,把工作落实在一线,真正实现了工作与落实的“无缝对接”。
遇到复杂问题,则采取“灵活快速”的工作会办制。什么叫“灵活快速”?那就是日常工作定期会办,具体工作现场会办,紧急问题随时会办,各级干部既当领导者、指挥者,又当普通工作人员、具体办事人员。最好是“立即就办,立办立结”。不但要“立办立结”,还要保证“结果最优”。
如何保证结果最优?工作项目化管理。把全县重点工作分解立项,定性定量,明确分管领导、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间、质量和标准。工作全部过程倒排进度、挂图作战,通过环环相扣、步步紧逼推动目标任务落实。
只有正向推动还不行,还要有相应的反向惩罚机制。据介绍,沭阳的每项重点工程,施工单位在开工时,每周都要缴纳3万元,名曰“建设进度保证金”。如果工程达到序时进度,保证金就转到下一周;如果工程没有达到进度,则保证金没收,再追缴下一周保证金。
在沭阳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全县施工单位严格按计划施工,保证金被没收的现象越来越少。曾经有几个月,该县财政局追缴的保证金直线下降。蒋建明在相关材料上批示:“是不是不作为?是不是打‘和牌’?”该制度严格执行的程度和效果,可见一斑。在百度沭阳吧、“花乡沭阳”网站和沭阳广播电视等媒体上,沭阳干群每个月都可以看到全县机关部门和乡村(居)的实绩公示。这就是该县出台的“月公示、月评议”活动,也是干部实绩在群众面前的一次“亮相”。
“这种做法,让乡镇党委书记每月都站队,干得怎么样,谁快谁慢,群众清楚得很。”青伊湖镇党委书记马涛说,“哪怕一次落后,走在镇里大街上,看到群众都不好意思!”正是有了这种“不好意思”,各级干部才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也才逼出“严落实”的作风、只争朝夕的精神。
第二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水生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五大产业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保障措施:
1、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2、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科技兴农,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4、依法护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5、龙头壮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业方面:一是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实施项目工程,培植工业经济发展增长点;二是以骨干企业群为主核心,实施强体工程,抢占工业经济发展制高点;三是以村镇工业集中区为主载体,实施创业工程,打造工业经济发展闪光点。
个体私营经济:坚持能放则放,能宽则宽,能活则活的原则,防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十一五”期间,我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业绩,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目标。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7.05亿,比上年增长16.4%;工业生产总值17.12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的180.2%,比2005年增长80.2%,平均年递增率12.5%。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10年末农业生产总值4.85亿元,平均年递增率5.5%,2010年末粮食总产量达到61834吨,亩产479公斤,林牧渔生产持续增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扩大四季鹅养殖,2010年四季鹅杨亮达80万只,加快发展肉鸡产业,年出栏500万只。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010年末全镇工业生产总值12.27亿元,年递增11.2%。
第三篇:抓好目标管理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王建荣在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会议上要求 抓好目标管
理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月10日下午,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会议在市政大厦报告厅召开。市委副书记王建荣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崔朵主持会议。会议对2005全市党政机关目标考核工作和2006全市党政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进行了部署。
王建荣在讲话中指出,我市自2003年全面推行新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以来,运行良好,成效显著。尤其是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目标管理工作作为统领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取得了新成就。
所有这些和我们实施科学完善的目标考核工作是分不开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研究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断推动我市目标管理和“三个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
王建荣强调,要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一要扎实搞好目标考核。各级各部门、市直各分口考核组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各项工作考实、考细、考准,真正考出成绩来,考出干劲来。二要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工作目标。突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围绕全市重大决策、重要工作任务来量化工作目标,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要不断创新考核奖励机制。加大对目标管理和“四强”竞赛考核奖惩力度,积极探索考核结果与干部能力考察和干部使用挂钩、与评先树优挂钩、与个人收入挂钩的政策体系,对优秀区(市)、部门、个人给予重奖。四要切实加大督查落实力度,推动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深入开展。
王建荣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对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摆上位置,列入重要日程,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严格按照“两办”通知规定时限和程序完成各自承担的目标制定工作,确保目标制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要精心组织,持之
以恒,常抓不懈,不断把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引向深入,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以重大项目为载体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以重大项目为载体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贾利华
项目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具体的投资承载体,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缰绳”,是提高产业集聚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基石,也是增加财税、解决就业、惠及民生最有效的途径。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归根结底都落实到每个具体的项目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重大项目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日益凸现,尤其是对兴文这样边远欠发达地区而言,更需要投资规模巨大、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化项目拉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立足优势,科学统筹,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工业强县”发展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大项目促大发展”的理念,我县重大产业化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先后有攀钢集团、湖北洋丰集团等重点企业入驻兴文,华福、锦巍、五星、鸿源化工等企业自主投资项目顺利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成功落地,为实现我县资源综合利用、经济增长、财税增收、扩大就业、优化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县重大产业化项目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并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产业化项目比重加大。2009年,产业化项目占全县重点建设项目的45%以上。攀钢集团总投资达14亿元的硫铁矿综合开发项目为我县硫化工产业奠定了基础;瑞兴公司总投资达8.6亿元的4000T/D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的落户,改变了兴文工业经济增长无大型地面企业作支撑的现状;聚源粉业、赵氏泡菜和金鹅粉业亦成为引领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龙头企业。产业化项目的大量增加,摆脱了我县重点建设项目长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被动局面,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县工业产业结构,为今后大型地面企业成功落户兴文起到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项目投资规模巨大。2009年,我县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达20亿元,同比增加90%;攀钢硫铁矿开发、4000T/D新型干法水泥、湖北洋丰硫铁矿采洗等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总投资上亿元项目多达10个以上。
(三)项目构成更加多元。2009年,我县各类产业化项目共计23个,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重大项目构成更加多元化和合理化。
二、剖析问题找差距,理清思路谋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中,我县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总的看来,我县产业化项目结构性矛盾突出,投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布局不合理,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不突出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资源就地转移和产业延伸不足。目前,我县煤、硫资源开采的项目比例大,实现煤、硫资源就地精深加工、资源就地转移、产业链就地延伸的项目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足,“飞地经济”的利益分享机制尚未形成,缺乏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产品附加值没有得到足够提升,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未充分显现。
(二)产业要素匹配不健全。攀钢、瑞兴、洋丰、中鼎煤业等大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出境运输量大,而我县物流体系不完善,运输承载能力有限,将不能满足企业正常的运输需要。加之电力、通讯、邮电、医疗等相关配套设施滞后,也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县大型项目发展的因素。
(三)人才和资金瓶颈仍未破解。项目建设看企业,企业发展靠人才。由于我县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长远计划,在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发展资金不足,金融市场不完善,为企业后续发展和上档升级造成瓶颈制约。
三、对策与措施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为。今年,我县“确保20亿元,力争23亿元”的投资目标已锁定,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前所未有,为确保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止滑提速”目标,我们必须以重大项目为载体,超前思考,提前谋划,确保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立足我县优势资源及产业要素,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项目跟着资源走”的发展思路和国家发改委近期下发的产业化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结合我县列为四川省民族待遇比照县和扩权强县试点县的历史性机遇,科学统筹,积极谋划,逐步启动和完善我县工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实现我县优势资源的就地利用和产业延伸,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形成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重点发展煤化工和硫化工,形成产业集群,构筑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二)加强对资源型企业的指导,特别是对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大中型企业,要督促其认真履约,并按国家新一轮产业政策,努力实现规模达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推进产业的就地延伸,为地方经济发展、财税增收、解决就业、优化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监管,深入项目和企业调研,准确掌握和了解分析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协调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四)作好重大项目包装和储备工作,加大对上争取力度,重点做好20万吨/年林纸一体化、2x30万KW煤矸石发电、地奥集团120万吨/年煤制甲醇等
重大项目的核准立项等前期工作。同时,要突出重点,对总投资超过1亿元的重大项目进行分类管理。
(五)为有效应对全球性金融风暴,化危为机,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重大项目巨大的撬动作用,确保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县应重点抓实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项目库建设及相关产业规划,以精深、成熟项目搭建招商平台;二是利用好我县列为四川省民族比照县和扩权强县的政策机遇,抓好重大项目的争取工作;三是做好民生工程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工作;四是加快产业链较长及劳动密集型项目建设;五是抓实在建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和新建项目的落地。
当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逐步扩大延伸,机遇与挑战并存,停滞与发展相依。非常之时,需非常之策,行非常之举。在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急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之时,兴文如何“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拟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加上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共约4万亿元”的重大决策中,抓获和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投资拉动为“引擎”,坚定信心,倾力作为,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五篇: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新跨越
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新跨越
省委提出“一条主线、两大支撑”发展战略,将县域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中必须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新跨越。近年来,我县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积极鼓励、大胆支持、正确引导、放手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到2005年末,民营企业达到421家,个体工商户11169户,从业人员达到7.2万人。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5%,上缴税金2.7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4%。
一、做强骨干,壮大群体,强化民营经济主体地位
民营经济的发展,既需要骨干的拉动,也需要群体的支撑。扶优促强,培植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贡献多的优势企业,是带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一方面注重质的提高,做强骨干企业,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举全县之力支持帝贤公司和乾隆醉酒业公司两大支柱企业加快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两张“名片”。帝贤公司在十几年间发展成为总资产27亿、拥有服装、纺纱和造纸三大主导产业、6家子公司、15000名职工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针织品出口基地,中国最大的针纺织品出口企业之一,-1-
国内第一家按市场规则运作B股上市的民营控股公司。乾隆醉酒业公司“板城”牌产品达到180多个品种,生产能力1.8万吨,“板城烧锅”系列酒连续多年热销省内外大中城市,综合效益连续五年居全省同行业之首,“板城”商标被依法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另一方面注重量的扩张,依托产业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壮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确立了纺织服装、冶金、造纸、建材和食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资金帮、典型带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扶持金摩铁业、建龙矿业、畅达集团、亿财制衣、美华纺纱、创为光电等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县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36家,五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81.1%,上缴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的72%。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大力推进改革,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内在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通过产权转让、收购兼并、拍卖出售、破产等途径,实现企业产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盘活闲置资产。目前我县国有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60%。通过改革改制,乾隆醉酒业公司、创为光电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乾隆醉酒业公司,其前身是一家县属国有企
业,2001 年在其发展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果断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迅速提升,经济效益连年大幅攀升,成为全县纳税第一大户。
不断扩大开放,引导民营企业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将企业推向开放第一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上项目、跑资金、求合作,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外向化水平。建立并完善了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考核奖惩机制,调动各个层面抓开放、跑项目的积极性,有效扩大了对内对外开放成果。几年来先后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00多个,投资总额400多亿元。全县外资企业达到23家,经济外向度居全市首位。近三年实际利用外资2.18亿美元,外贸出口创汇1.01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7%和39%。
三、创新载体,聚集要素,搭建民营经济发展平台
发展园区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推进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从1999年起,我县先后建立了下板城服装工业区、甲山石材工业区和头沟、高寺台矿冶工业区,并出台了一系优惠政策和鼓励扶持措施,有效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随着园区的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着力建设“三园一带”,不断提升园区水平,带动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帝贤工业园区,是省、市确定重点工业园区之一,重点是做强帝贤公司、乾隆醉酒业、亿财制衣、创为光电、天成PS版、美华纺纱、隆大制衣、盛华服装等重点民营企业,大力发展针纺服装、造纸、食品医药和高新技术产业。甲山石材水泥工业园区,是市“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推进的四个工业园区之一,重点是扶持高时石材、康达水泥两个企业加速达产达效,实施后续项目,带动产业升级,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花岗岩石材生产、出口基地。上板城工业园区,立足全市工业整体发展规划,以畅达松花粉、立飞焦化、柱宇钒制品等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立飞综合化产、海绵铁加工等项目,加快发展与钒钛资源相配套的相关产品制造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北部冶金工业带,以高寺台、头沟、双峰寺、岔沟等乡镇为重点,支持金摩、建龙、天冶、双龙等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发展铁粉精加工、烧结、提钒、选钛、炼铁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四、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纳入各级各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对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历次机构改革中始终保留民营经济主管部门,且不断加强其职能。坚持“多服务少伸手、多扶持少干预”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解决难题。由财政出资,吸引民营企业参与,组建了承德畅远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解决资金难题。加强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帮助企业办理各种证照、进行企业策划、提供信息服务,为60多家企业培训员工1500多人次,帮助企业协调贷款700多万元。认真落实“九放宽七支持”的市场准入政策,对涉企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建立和完善涉及七大类环境方面的制度1000多条,完善执法服务措施近300条,修改、废止过时规定700多条,取消行政许可项目32项。制定出台了《承德县保护扶持重点企业发展暂行办法》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