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14:1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最终版)》。

第一篇: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最终版)

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内容摘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因此,如何提高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特别是身处一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 应从观念上来加以转变和更新,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上强调针对性,体现层进性,激发自 觉性——这是我们的实践总结,也是一种理论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

思考

初步实践

改进方法

如何提高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让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改、教研顺利开展,这对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教师长期 探索实践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边境少数民族学 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色,由于自身的母语不是汉语,他们在家庭中又 缺乏学习汉语的条件,学生听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得不到锻炼,汉语文听说能力 的发展受到制约。经过仔细研究和深人思考,不难发现边境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边境一 线少数民族的山区农村儿童,他们无论在听、说,还是读、写方面的能力都与汉族学生存 在差距,比如“听”的能力,以听汉语为例。调查表明,在麻栗坡县董干镇回龙村委会居住的 少数民族中(苗族占全村总数的99.3%),刚步入小学一二年级时,除了个别村干部的子女 能听

一、两句简单的汉语短语外,其他学生连最起码的日常生活中些简单的语句也无法理 解。又如“读”的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和董干、白沙杠的学生相比,那是不 现实的。回龙小学的学生没有条件进过幼儿园,更没有上过学前班,不能听汉语,不能讲 汉语。他们的农村信息闭塞。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大部 分村民能收看电视,这使这里的部分少数民族儿童得到了学习汉语的一条途径,但没有从 根本上提高儿童的汉语基础。再如“说”、“写 ”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在音位系统、语法规则上与汉语有一定差异,口语表达的规范、流利程度等方面,相对于汉族学生比较简单,就成了学习的难点,受母语影响, 对 u、ue、yun, yuan 这些摄口音无法读标准,常将 zh、ch、sh 这些翘舌音读为平舌音;对 an、en、in 和 ang、eng、ing 等前后鼻音区分困难,混淆不清。少数民族学生在写作时还常常会出现语序颠倒等不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语 句。

二、边境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改的初步实践、改进方法根据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 文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笔者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现介绍几点 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教改中的初步实践经验、改进方法,希望对身处边境少 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同仁们有一定的帮助。

(一)更新观念 我认为,若要解决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问题,需深入开展具体且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若要较大范围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通过更新和转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人员还是小学

语文教师都必须明确这一点,任何语言的教学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语言背景和学习能力。少 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背景和汉语文的学习能力与汉族学生相比有不可忽视的差异性。因此,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必须体现自己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对于少数民族的农村地区 的语文教学更加应注重这一点。具体体现为: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特点,提 出强调教学的针对性,积极实施因材施教。因教施教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 , 应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育和教学中 , 而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更加具有全新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些问题在汉族学生那里已经得到解决了,但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却很难。因此,我们应该弄清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文时存在的特点、困难。有准备、有目的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反对忽视特殊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手段。(二)

帮助学生掌握大量字、词小学阶段,教师要进行有目的训练,使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逐步发展。加之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层次性锻炼,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获得循序渐进的提高,教师不可忽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特点不可拔高对学生的要求,片面追求较高层次的语文教学——语法分析、段落结构划分理解,甚至文章篇章内容思想分析。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积累大量字词,并对字词的运用能力进行培养训练。从所学汉字与学生自己的母语的词句相对照来理解学习汉语字词;从学生自己生活中听到的汉语语言、语句的示范规范来帮助学生对汉语言中句词、语法运用。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不会走入盲目,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掌握和积累大量生字词,多积累生字词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

进行有效的“说”、“写”能力训练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时,应该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在音位系统、语法规则上与汉语有一定差异,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向这些方面适当倾 斜,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说”的方面,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必须注意学生的发音,发现有错误的发音,应立即纠正。教师要舍得花较多的时间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规范的汉语,从而再进一步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在进入小学高年级时可以通过对话、提问、朗诵、讲故事等练习方式有意识地巩固,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在“写”的方面:始终把整个小学阶段的字词训练与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如词语搭配、成语补充填空、歇后语、谚语、顺口溜等知识积累运用,使学生的汉语言的说写能力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在写作方面有其优势,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寓于边境特色的风物,流传着许多富于民族色彩的谚语、比喻,这恰恰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财富,教 师要帮助学生发挥这一优势,积极鼓励学生的发言欲望,不管是汉语的表达欲望,还是其 母语的表达欲望,都要给予积极支持,充分发挥其对语言的表达要求,使他们的表现成果 得到肯定。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要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去收集素材,以提高汉语言的表达 能力,学写些富于边境民族特色的习作。

(四)

注重层进性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已体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层进性对各年级、各阶段、各学习层次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层进性还要加强,而且应该有更加深入的体现,即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 语的这一特点,教学要求到教学内容都应该作出相应改革,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 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思路原则。最突出的是在教学内容上,应遵循汉语拼音、生字、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顺序。平心而论,让毫无汉语日常积累的少数民族学生强行识记生字新词,或者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真有强人所难之嫌。其实词语的积累,我们更应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觉积累,模仿运用。至于词语的意思不必强行记背,不如像陶渊明前辈般来一个“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何不省事 , 让学生主动积累,自觉学习,在积累词语的同时,借助工具书,悟出意思,再学习句子,乃至篇章,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也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层进性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既不能迁就特殊性而过低,更不能忽视特殊性而过高,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跳一跳,能摘到”的教学原则,拟订出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并贯彻于日常教学和测试中。比如在说话训练方面,我们不能要求少数民族学生的表达一开始就要有太高的水准,要求他们长篇论,而应从片断的、简短的开始。随之渐渐提高 , 直至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汉语表达能力。再如写作训练方面,我们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上的要求要切合实际,起始阶段要做到字词正确,语句通顺就可以了。

(五)

注重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怎样教,却忽略了学生应该怎样学。实际上,“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还要帮助、指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盲目状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就是加强语文学习中的学习方法指导,充分地调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多样化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方法。我们更要加强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对少数民族学生显得极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学习内容是自己民族语 言之外的另一种陌生的语言文字,学习存在更多困难。如果我们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汉语的学习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费时费力而收效甚微。真可谓是“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勤却而功半 ”。

(六)

创设汉语学习大环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习得

不仅仅来自课内40分钟,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大语文观。把语文学习贯穿于课堂内外,学 科内外,提倡、鼓励、督促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在课内外进行大量的汉 语口头交流,建立一种宜于学习汉语的学习环境 , 培养和加强汉语语感,鼓励和督促学生在不同场合尽可能多说汉语,用多说促进多写,从而推广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汉语综合能力的全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因此,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改革,首先应从观念上来加以转变和更新,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上强调针对性,体现层进性,激发自觉性一一这是我的实践总结,也是一种理论思考。当然我们的讨论和探索只涉及教学的观念和方法的更新,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多方面、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在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及教法,乃至测试等方面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第二篇: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模版)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

在云南省华坪县通达乡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遇上很大的障碍,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知识,首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思维方式,在日常教学中首先从掌握普通话入手,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语文教学

普通话

口语交际能力

一、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因素

位于云南省华坪县通达乡,是个一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达乡傈僳族山区的社会和教育情况直接影响着华坪县的发展和繁荣。一个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不仅反映出该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而且还决定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对高素质的人才要求越来越多,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自身的困难,一是经济条件落后;二是文化资源匮乏,教育资源短缺;三是教育教学上没有实现性息技术化,再加上各个村户之间间隔比较远,学校分布在山中。因此,要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学的要求,在短期内是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教师只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渐次进取,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更应该懂得分析傈僳族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以及语言表达特点,从中提出教学中一些有效的的方法,为培养山区人才尽我们的责任。

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性格特点及思维方式

1、自尊和自卑并存。傈僳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较强,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在学习中不甘落于人后,为家族争气,为本民族争光,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与别人和睦共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与此同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也很容易演变成强烈的自卑感,如学习中遇上发音不准或词语读错后就畏缩不前,来个沉默是金,此情绪又极易传给别人。

2、傈僳族学生喜欢齐答群读,害怕独答,性格较内向。傈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常欢聚一堂,边歌边舞。这一风俗在学习中使他们表现为学习中喜欢齐答群读。在这过程中,他们态度认真,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兴致很高。如果遇上老师提问独答,他们就埋下头,眼睛不敢与老师接触了,往往是“茶壶煮饺子”—有语难言,或者来个有语不言。此种情况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他们日常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害羞心理。

3、傈僳族学生常借助傈僳族语进行思维,思维方式具体形象。在山区居住的学生,由于交通闭塞,生活和学习环境非常艰苦,缺少五彩缤纷的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的影响,学生思想单纯。但是,因为和外面世界接触少,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生活中对事物或语言现象的观察缺少应有的训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语言方面,傈僳族学生在儿童期主要以本族语言为交际工具。稍大些,才慢慢学讲本地的汉语方言,大多数学生是进入学校后才学习普通话。因此,他们的汉语思维相对滞后,形成了一种逆向思维,学习很吃力。

三、教学对策

1、结合实际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掌握普通话

傈僳族是一个拥有自己民族语言的民族,而且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别,解放前傈僳族的居住方式非常简单,对种植和养殖方法也比较落后,直到现在部分傈僳族仍然保留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并且对外界的了解性息条件有限,因此傈僳族的语文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应该是学校教学任务的重点,也是难点。

首先,我们安排具有一定傈僳族语言功底的教师负责学前班及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拼音的拼,写,读。在学校内,让大家养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让学生不自觉的将普通话与拼音相结合起来,学校广播也该充分担当普通话教育者的角色,广播在课休时适当播放一些优秀课文或者新闻,创造出一种普通话氛围。利用一些课余时间让学生组织演讲比赛,在课余时间组织大家玩一些组词接力小游戏,这样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然后,走出课堂,体验生活。现在许多教师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学习空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受到地理因素,社会经济等因素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不要说是小学生就连高中生对语言掌握都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少数民族语言只能在本民族地区交流,以后要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尤其遇到外地人,如不能与其交流,必会影响其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必须引导正确说普通话为主,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最后以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应该说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是非常有利的,现在的课堂,总的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当学生走出课堂后,他们会感到全身心的一种愉悦,会觉得有许多话要说,在这种动机的启示下,他们的交流肯定是活跃的,这种情境下,普通话也就发展了。

其次,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课堂这45分钟的教学是很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所以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余活动来促进口语交际也是确实可行的。在活动中,让学生玩中去学,玩中去发展,在这些愉悦中去获取真知,去发展口语交际的能力,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组织一些活动,如自编故事,自讲演,自编谜语互回答等各种形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中只有尽力创设口语交际的交际情境,通过灵活多样,变化万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思维活起来,想象活起来,语言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最后,精选“问答”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问答”即现新课标中的问题教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尽量达到科学、合理,尽可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合理的问题提出有些是课前预先设计好的,这些课前预设的问题有时往往脱离课堂实际,理论性色彩太浓,有些问题则是根据课堂上的实际,临时提出的,恰恰是这些临时提出的问题更具实际,但是所有问题难度都不应该超过一个标准,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思考后能回答,如果题目太简单,则没有探索性,如果太难,则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不一定要教师提问题,学生间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回答问题,学生和教师之间也互相回答问题,在这互相考问的过程,就是互帮互助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交际的过程。

2、应用教学策略提高普通话水平

鼓励

在少数民族教学中,如傈僳族,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强烈的自尊心又容易转换为强烈的自卑心,如果在阅读课文时遇到不知道读音或者发音不准的的字词读错过后就畏缩不言,来一个沉默是金。如果这时遇到老师批评,这种情绪非常容易传染给其他学生。因此在学生阅读训练时,在班上培养一些语感比较好并且普通话标准的学生作为带读生,通过带读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进行阅读,学习气氛也活跃起来,对有进步的学生,直至所有学生参与带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再逐步上升为互读互检,教师及时范读,听录音磁带正音,多种方法识记词语等。对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多加表扬和鼓励。因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有了自信,他们就能克服学习困难,战胜自卑心理。

讨论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性格内向,害怕独自回答问题,为克服这样的情况,我组织一些一些组词接力小游戏,这对词句的训练非常有效,能让全班参与,鼓励学生学习。对一些课堂上的知识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产生的不同的意见大家再来讨论,因为大家都参加了讨论,所选的代表底气足,再加教师因势利导,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学习场面。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四、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只靠教师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要靠全社会的参与。我觉得应当在我县发展一些优秀青年、党员和一些热血青年组织成为一支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可以参与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一对一的扶持,并且可以向当地一些大中型企业寻求扶持资金,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了解大山外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篇:对少数民族地区美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地区美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2-07-02 11:31:00 ]

作者:刘芹梅

【摘 要】:本文结合我校实施《土家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实验课题教学为契机,把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地区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美术教学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美术教学的发展思路,为我国少数民族美术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美术教学;思考

在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奇特的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丰富多彩而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打交道。美丽的土家文化渊源流长, 不乏丰富的土家族民间美术资源,在我国的民间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如织锦、刺绣、剪纸、编织、雕刻、服饰、印染、民居建筑等生产生活用具的编制,多种多样形式就成为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我校地处土家族生活的腹地,探索、研究土家族的民情风俗,让其为美术课堂服务,为美术教学服务是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同时它又为宣传土家族和土家族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新课改教学成效

2006年6月以来,我校实施《土家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把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地区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很大层度上弥补了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不足,不仅使学生对土家民间美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学生已喜欢上了本民族的美术作品。

(一)丰富创作素材,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的习惯,注重生活点滴的积累,让他们主动深入生活,有目的去留心、体验、记忆、想象,从留心观察中不由自主的上升为体验,从体验、感受中享受愉悦,从愉悦中崩发出创作的灵感。做工精巧的劳动工具:竹背篓、木风车、竹箩筐、石碾子、石磨子等深得土家人的亲睐,也是土家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观察这些精美的手工制品,感受它们外观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土家族人神秘的文化底蕴。在美术课上让学生欣赏它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它们,学习这种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家文化,分享这些创造性工艺的美,就是在传承着土家人民的文明与发展,学习并继承土家人民的勤劳,感受土家人民的智慧,无疑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二)创设环境教学,渗透土家文化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充分利用地区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积极利用土家民间美术开发儿童美术课程资源,将其课程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是美术学科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把民间美术渗入课堂。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家里去寻“宝”,走向农村去寻根,走近生活去体验,走近艺人去学习等系列活动,去接触认识土家文化,把寻来的“宝物”汇聚在课堂,教师除在课堂上进行“赏宝鉴宝”等系列活动外,还可以通过家长,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了解这些民间艺术的起源历史,给学生上一堂身临其境的民间美术欣赏课。对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且对设备要求不易达到的内容,像土家织锦、十字挑花,印染花布等,通过走访当地民间艺人,参观其手工作坊,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学习和了解,然后取其就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接受的部分进行学习制作,如进行土家织锦图案的设计,十字挑花图案设计等。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走进民间美术,深感到民间美术的韵味魅力,同时拉近了孩子们与民间美术的距离,增强了对土家民间美术的热爱。

二、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新课改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教师要通过在教材中渗透土家文化,有利于学生创作中来源生活中的艺术。在此,结合美术组课题,给予具体示例进行教学。

如讲校本教材《土家鞋垫》一课时,就是新课标教学与乡土文化习俗结合的有益尝试。教学内容包括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鞋垫的装饰特点,学习进行色彩的对比以及对鞋垫整体结构观察和描述,学习图案的设计,力求达到引导学生对美术教学中对称和谐统一知识的初步认识。此外,也通过给学生讲解土家鞋垫的历史典和民间习俗,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鞋垫等乡土资源的了解,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而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接触大量土家鞋垫实物和小组合作制作鞋垫,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和喜爱,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学生的作品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新课改教学的思考

(一)美术新课改教学的价值确认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确认为:

1、陶治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3、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4、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此五项价值始终围绕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学生的参与、传承、交流、发展与创新。

(二)美术新课改教学价值的实现措施

1、加大宣传,营造校园环境。土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地域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文化,加大宣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广泛的参与度,营造一个学习土家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利用文化长廊精选学生作品,让学生把生活中的见闻与图文比较。利用校园广播解说土家文化的风土人情。开展“土家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和“魅力湘西”的特色图片剪贴,让学生处处感知、参与土家的民族文化。

2、编制校本教材,促进美术新课改教学发展。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形成校本教材,便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升华,也便于长期的操作、推广,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3、发挥民间美术教学,促进美术新课改教学发展。

学校作好了充分的民间美术教学准备,如专家讲座、教师培训、民间美术资料的调查收集、走访民间艺人等,在此基础上把民间美术引入课堂教学,如纸编、草编、竹艺、泥塑、土家族服饰纹样、岩石壁画、玩龙舞狮、扎春、布艺等,学生学得很好,积极性很高,从而进一步促进美术新课改教学的发展。

土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为美术课堂提供了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素材,为美术教学增添了不少色彩。我们将总结经验,运用课题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与对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情感,以弘扬我们优秀的土家民族民间文化。

第四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清流城关小学

马清香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八年的时间了,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我谨以个人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勉!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恐龙的灭绝》这篇课文时,我找来各种各样恐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博物馆里巨大的恐龙化石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恐龙,了解它们灭绝的原因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恐龙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拓展教材,放飞学生想象力。

在教《宿新市徐公店》这课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进行对照,并通过情境的设置启发学生想象“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美好景色,最后让学生想象篱落外还有怎样的美丽景色,这样一来,教师以教材为本,又超越了教材本身,突破了课文的局限性,拓展了教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整节课学生的创造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获得了知的收获,思的启迪,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及能力的发展。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创新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结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局面,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利用语文的优势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材就要联系学生实际,努力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信息。引导学生在自然、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拓宽语文教育,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1、与其他学科整合

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把握语文课个性的基础上,适当向其他学科开放,使各学科相互渗透,互相提高。如,《找春天》一课,理解课文后,结合《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让学生唱春天,学生兴趣高涨。这样把教材当作载体,打破了学科界限,体现出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使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音乐融为一体,更加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四个太阳》一课,跨越学科界限,让学生动手画,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一环节将语文与美术有机融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2、向课外延伸

开放的语文离不开感悟。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扩大阅读增强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中华文化宝库浩如烟海,语文课本只能是沧海一粟。如果把课本看作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那必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的经验说明广泛涉猎、大量吸收,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把课文当作“例子”,课前指导搜集资料,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读物,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科学的补充教材。《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引导学生搜集其他动物的尾巴特点资料并编故事,孩子们编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拓宽了知识面,实现了知识共享。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第五篇: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

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

作者 :张开国

电话:*** 邮编:674300 工作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烂泥箐民族中学

“教学是指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我们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目的乃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对其自身有所发展,让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如今新的教学改革向教师提出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民族众多(有55个少数民族),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落后,再加上少数民族受其长期的历史因素、本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使其的语文能力素养都比较落后(语文素养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我想,在少数民族区域人教的语文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许多学生虽然初中生,但是他们应用语文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还不及发达城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水平(当然有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是很好的),有的还听不懂普通话,更不用说听、说、读、写了,这给我们在少数民族区域里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带来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针对少数民族区域这一特点,我们在少数民族区域任教的老师应怎样开展语文教学,又怎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一)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常言到“爱屋及乌”,一位成功的教师他最大的特点除了教学方法独道、经验丰富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但又不失威信。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好多教师(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往往最受学生的欢迎,最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但常会一发不可收,最终导致课堂纪律大乱,这一现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工作最大的忌讳。因为他往往会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无法开展。应怎样做到收放自如呢?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了解当地民族的风俗

人们常说:“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做到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和当地民众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到民众的欢迎,所开展的工作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本民族传统习惯和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有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要充分的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把民俗和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比如: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十七课《安塞腰鼓》,在讲这一课是我们就可以把它和我们少数民族的乐器联系起来最好能在教学中实地演奏一番——可以叫学生演奏也可以教师自己演奏(在傣族地区任教的老师可以吹奏一曲葫芦丝,在彝族地区任教的老师就可以来一曲笛子演奏,当然,也可以叫学生来吹奏)。这样不仅是教学更加生动具体,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具体。也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很强的,只是缺少了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学得很慢,接受得也很慢,有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如果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老师能做一个有心人,抽出一点儿时间来读读“民俗史”,读读我们所任教地区的“地方志”,那么,要做到入乡随俗是很容易的了,要做到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也就更容易了。要赢得学生尊重的第一步也就做到了,当然,要赢得学生的完全尊重和信任仅此一点是不够的。

2、将心比心,赢得学生的感情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有第一就必定有倒数第一,谁愿意倒数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对于基础有待于提高的学困生我们要多加鼓励,最好把本少数民族的风俗融入到对这部分学困生的开导和引导上来,好多少数民族往往倍加注重自己的“面子”,那么,我们何尝不可以给足他们这个面子呢?对待学困生更应该如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从而树立起自信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再者,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往往个性十足、争强好胜的心理尤为突出。在这时期我们教师就不应该过多的压制、责骂学生,以免伤了学生的自尊,使其对你产生反感进而厌学。相反,在这时期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多一点的鼓励、肯定和引导。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转变角色变教授者为合作者、引导者、共同的探讨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再如“安塞腰鼓”中让学生亲自表演从而使之从中领悟到笛子、葫芦丝的柔美悠 扬和安塞腰鼓的雄健有力,气势恢宏。教师就更应该 “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只有真正的成为学生的朋友、合作者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赢得学生的感情,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充满活力、更加顺畅、更有效率,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教师作为引路人的作用。当然,要赢得学生的感情光靠这一点是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就好像一个仓库,要想仓库里的东西不被用完我们就得不断地积累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有不安于现状,不服老的积极进取精神;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你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是最适合他们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在备好课的同时还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动向,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对他们的动向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才会尊重你爱戴你。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赢的学生的感情,才能拉近师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才能做到和学生以心灵感受心灵,并最终在师生间产生共鸣,学生也才会明白老师是理解我们的,俗话说:“理解万岁”,也正是这个道理。

二、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的是我们才会去做,才愿意去做,才会全力以赴的去把它做好。同样,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他们才愿意去学,才会感受到轻松学习语文的乐趣,才能把语文学好。而回归生活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都已经历过或喜、或怒、或哀、或惧等事情,我们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试着用所学的知识把它们表达出来,并尽可能的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更多的时候它是一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学科。因此,让学生多说是语文学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人要想把一件事情表述的清楚明了那么他首先必须要善于观察还必须善于组织归纳材料。所以,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就在无意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比如八年级语文(人教版)在说明文单元有一课《中国石拱桥》,对于桥我们是不

陌生的,那么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叫学生先用语言来表达出他所看到的桥有何特征、公用、结构造型如何?在以之和课本介绍的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进行比较看看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达到既形象又直观的教学效果,并可以锻炼学生的类比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此我要说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情况下条件都比较滞后,不可能进行多媒体教学)。再如,七年级语文(人教版)第6课《黄河颂》、第26课《猫》、和第29课布封的《马》,八年级下(人教版)第2课《我的母亲》第11课《敬畏自然》等等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先谈谈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然后再和文章中作者眼中的同一类事物活人又有何异同。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其实就是他们在生活中所发生的、所见到的一切,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不过作家们用文字把它们写在了书本上而已。这也就避免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唱独角戏”,枯燥无味的氛围,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其主导性,这也是新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只有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了学生学起来才会更加轻松、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他们才能体会到课堂上主人公的地位,更可以拉近师和生之间的距离。

只有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的、轻松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才可能发挥出他们的最佳状态,学习的的效率才会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体现,它在我们一生的学习中都占有相当大的地位。相信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都有着共同的体会——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表达能力还不及城区小学生的水平,他们在作文时往往是辞不达意、文不对题、不知所云,作文往往是层次不清,叙说紊乱。教师批阅一篇作文就好像在考古一得慢慢推敲其意。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最重要的就是“交流”而作文的宗旨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的心灵能彼此相通,从而产生共鸣,并最终达到“心心相映”效果。反之,一篇辞不达意、叙说紊乱的文章却会给人带来苦恼,影响人的情感。所以一片作文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素养能力的高低,它也往往体现出一个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少

数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运用能。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众所周知,写作材料来自生活,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交通不便利,信息闭塞,这致使我们的学生对外界的了解较少,再加上业余生活没城区的学生丰富,使学生在写作时没话可说,没材料可写。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有着一个比城区学生更优越的条件——他们对新鲜事往往比城区的学生更加好奇,由此引起的对新鲜事物的观察往往比城区的学生更加细致,这是城区学生所不及的。我们可以抓住这一有利的条件找一些实物鼓励学生多观察,用心去体会,做到心有其物、脑有其画。当然,只去观察使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观察的进行整理、加工(写观察日记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每天都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出一件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或物有一两句话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表述出来。这一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学生在作文时就有方向可寻,材料可写了写出的文章也就有了条理,层次自然也就分明了。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较低的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较弱,往往情绪性较为突出,观察事物也往往比较粗略,缺乏较为精细的辨别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耐心的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1)、从玩中观察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弱,贪玩是这一年龄段说有人的天性,为此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对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口头描述,这样他们就会自然地用心去观察了,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见到的事物在班上交流比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自信心(初中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自我表现这样做既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让学生玩得开心了,有从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初中生的想象力士丰富的,他们往往会由一件不起眼的事想到很多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上课是会走神的原因所在。我们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多肯定、多加以诱导鼓励就可以使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得以开发。比如,下雨了、打雷了、天空中出现彩虹了等等,它们就总会引起学生们不经意的去看看,甚至乱想一通。自然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我们倒不如就地取材,让学生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用所学到的知识把自己所见到的和由此想到的说出来,并要求用上适当的词语和修辞,这样同样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效果和目的。我们只有尽可能的教会学生把想象力和观察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他们感知到事物的有形性和有神性,做到胸有成竹。

我们应充分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程度的开发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语文的魅力才能使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周俊《中小学管理案例教学》北京: 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4年1月

【2】唐建新、《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

【3】周军

《教学策略》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4】郅庭瑾 《教会学生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5】吴永军 《备课新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6】《宁蒗彝族自治县“两基”资料汇编》 宁蒗县两基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05年9月 【7】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上册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鲁吉职业中学 胡德荣 笔者所在地是少数民族人口占90%的民族自治县,山高坡大,自然条件差,是全国的贫困县之一。穷......

    对少数民族地区国防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精)

    目 录 摘要 ··········································································......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小学语文教材是如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苏教版教材对写作教学有怎样的体系安排,这些安排对促进学生的进一步......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语文是一门充满情趣,包罗万象的学科。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情趣?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让语文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爱上语文......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题目:语文的阅读教学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带动 姓名:朱俊科 学科:语文 职务:教师 职称:小学语文一级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板桥乡广河小学 手机号码:*** 地址:四川省凉......

    对少数民族地区远教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地区远教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西藏山南地区东辉中学 唐京川 【摘 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农......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语文是一门让人情感涌动的基础课程,在这个广阔神奇的言语世界里,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与古人、今人、伟人、巨人、凡人、亲人对话,与自然、社会进行心......

    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探索

    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探索 摘 要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科教兴国展露深化落实,教育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受到高度重视。我国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