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创新让潭市农民油仓满起来
科技创新让潭市农民油仓满起来
湘乡市的潭市镇坐落在涟水河边,是一座百年老镇。潭市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对现有工业改造升级,提升农业产业化,百年老镇正焕发勃勃生机。
2009年,湘乡被列为湖南油茶产业发展大市,市政府计划在八年之内全市建设优质品种油茶林十万亩。潭市镇是我市有名的“油茶之乡”,油茶林分布全镇43个村,油茶面积达4万多亩,占湘乡油茶林总面积的一半,因而享有“油海”的美誉。曾经辉煌的潭市油茶产业在潭市镇委政府的培育下,再度崛起。2009年,全镇油茶业产值达1000万元。2010年达1400万元,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生要作用。依托科技创新是潭市重振“油海”,加快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潭市镇人民政府注重引进科技种植,制定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推进集约化生产管理,油茶种植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科技引进油茶产业重振夯实基础
油茶是潭市的传统产业,全镇共有油茶林面积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长城、洞山、九雁、鹤塘、九仑、秀丰等村。为加快油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依靠科技支撑和科学技术的引进,为油茶产业的重振夯实坚定基础。2009年被列入油茶产业发展大市之后,争取到上级政府的资金用于8000亩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2000亩新造林基地和100亩油茶良种采穗圃和苗圃基地建设。先后从中国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江西基地引进十多个油茶新品种,实施良种更新,采取纺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的原则,中快推过油茶产业集约化、规模化
进程。新品种油茶林亩产将达到50公斤,纯收入2000元,比原来的老品种亩产十公斤纯收入400元提高了5倍。
二、经营创新为油茶产业重振插上翅膀
合作经营是振兴油茶产业的有效机制,潭市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采用“企业+基地”、“合作+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使全镇农民经营油茶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湘乡市晨阳农为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规模经营模式。公司负责引导和指导农户种植,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油茶新品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引导广大油茶种植农户,积极参加油茶树的种植科学等技术知识培训。许多农户纷纷要求种值良种油茶和低产林改造。公司对油茶林采用新品种高位嫁接,新品种改良套种,林地垦复施肥等生态经营技术。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460元增加到现在4970元,农民不断尝到甜头,新的经营模式,提高油茶的产量与出油率,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切实为“三农”增收作出了贡献。
曾使潭市人骄傲的油茶,如今插上科技的翅膀,潭市的油茶产业将腾飞得更高更远!
第二篇: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创新工作思路靠科技帮助农民致富
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创新工作思路靠科技帮助农民致富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是农业局下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全市蔬菜新技术研究推广、技术人员培训的职能。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满足农民群众渴望依靠科学技术致富的需求,他们克服经费不足、技术人员少等困难,积极创新推广模式,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为农民提供多层次技术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1项,其中3项获省科技成果奖,15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试验推广蔬菜新技术65项,新品种110个,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50多个乡镇,带动了10万多户农民增收,促进了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一、发挥优势,积极搞好新技术的推广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过去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一套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技术推广体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需求不断加大,市里将他们改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认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坚持服务农民这个中心,充分尊重市场在技术推广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巩固好长期以来在技术推广中形成的组织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就一定能实现成功转型。为此,中心确立了以高新技术占领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的经营思路,先后与国内多家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联结全国的技术信息网络,并不断完善科技推广网络,真正发挥在技术推广中的龙头作用。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成功引进推广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成熟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受到广大农民的赞誉和欢迎。同时,也为中心自身的发展增加了活力,走出了一条蔬菜技术推广的新路。
二、做好示范,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新技术为做好新技术推广工作,中心坚持“先搞试验再建基地,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推广方法,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通过扎扎实实地工作,使一批批农民脱贫致富,被农民群众誉为架起科技与农民之间桥梁的使者。2002年,中心在实验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过程中,针对该技术科技含量高、操作规程细、种植要求严的特点,为使农民群众尽快掌握这项技术,先后在商河、长清、济阳、天桥等县区建立了15个科技示范大棚,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试验种植黄瓜、樱桃番茄、小型西瓜、香瓜等20多个蔬菜品种,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明显。商河县杨庄铺乡王尔玉村王洪胜将该项技术用于日光温室甜椒生产后,节省化肥50%,减少农药70%,节约投入300多元,成熟上市期提前15天,而且甜椒个头、色泽及口感均好于其他未采用该技术的农户,亩增产量3000公斤,亩增效益5000元;长清区孝里镇米庄村利用作物秸秆栽种浅池藕,平均亩产治理发愣功0公斤,比传统栽种模式增产一倍多,节省人工50多个。这些示范户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中心因势利导,扩大推广范围,在槐荫、商河、济阳、章丘等县(市)区先后建设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基地,在长清建设了浅水藕秸秆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2003年4月在商河县召开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现场会,2004年11月在长清区召开了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推广现场会,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使这两项技术在全市得以迅速推广。目前已推广生物反应堆技术面积5000亩,浅水藕秸秆栽培面积500亩,采用该技术的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中心计划在2~3年内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8万亩,消化秸秆50万亩,其中沿济南地区高速公路两侧和机场周围推广2万亩;推广浅池藕秸秆栽培4万亩,消化秸秆100万亩,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阻碍交通的问题。
三、抓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的实际,中心坚持走技术推广与科技培训一体化的路子,做好“三个结合”,切实搞好技术培训。一是分散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对于一些共性问题,采取分乡镇集中组织培训的办法,及时解难释疑,把好经验传授给农民。二是办班培训与召开现场交流会相结合。根据农民对不同季节、不同蔬菜品种的技术需求,中心定期不定期举办不同范围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以科技示范户为例,讲解实际操作知识,培训基层技术服务人员。每年有重点地选择2-3项投资少、见效快、发展前景好的成熟技术,以召开现场会的形式予以重点宣传推广,有效地加快了新技术推广步伐。三是“科技热线”和“科技下乡”相结合。中心设立了“蔬菜科技服务热线”,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形成了连接科技人员和农民朋友的知心线、连心桥。每年组织科技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农民咨询,提供技术服务。2004年,共组织培训班10余次,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及科技示范户2000多人;选派技术骨干到各县(市)区组织培训班150场(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余份。通过下基层搞培训、搞服务,不仅树立了中心良好的社会形象,也锻炼了一支技术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技术队伍,先后有4名科技工作者分别被评为市拔尖人才,1人被授予市劳动模范。
四、创新服务,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由于过去技术推广单纯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从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都要求中心走出一条市场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为此,中心多年来坚持用市场化思维开展工作,努力探索促进农民增收与中心自身发展实现双赢的新途径。一是探索技术有偿服务模式。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对经过试验阶段已经被农民广泛认可的新技术和常规性技术
服务,实行有偿服务。近年来,中心发挥技术优势,先后在章丘、历城、济阳、商河等县(市)区的20多个乡镇,开展了以提供技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承包,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农村联系菜农3万多户,指导种植大棚4万多个,平均亩产值达万元以上。二是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由过去单纯提供技术服务向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拓展。为让农民用上放心优质种苗,中心依托种苗公司实施了工厂化育苗项目,并在长清农高区租用了温室育苗,去年共育苗200多万株,增加收入20万元,不仅使种苗公司走出了困境,也增强了中心自身造血功能。三是建立利益激励机制。中心实行了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绩效定酬的分配制度,调动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走上了以服务促发展、以发展促服务的良性发展轨道
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创新工作思路靠科技帮助农民致富(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创新工作思路靠科技帮助农民致富
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创新工作思路靠科技帮助农民致富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是农业局下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全市蔬菜新技术研究推广、技术人员培训的职能。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满足农民群众渴望依靠科学技术致富的需求,他们克服经费不足、技术人员少等困难,积极创新推广模式,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为农民提供多层次技术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1项,其中3项获省科技成果奖,15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试验推广蔬菜新技术65项,新品种110个,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50多个乡镇,带动了10万多户农民增收,促进了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一、发挥优势,积极搞好新技术的推广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过去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一套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技术推广体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需求不断加大,市里将他们改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认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坚持服务农民这个中心,充分尊重市场在技术推广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巩固好长期以来在技术推广中形成的组织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就一定能实现成功转型。为此,中心确立了以高新技术占领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的经营思路,先后与国内多家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联结全国的技术信息网络,并不断完善科技推广网络,真正发挥在技术推广中的龙头作用。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成功引进推广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成熟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受到广大农民的赞誉和欢迎。同时,也为中心自身的发展增加了活力,走出了一条蔬菜技术推广的新路。
二、做好示范,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新技术为做好新技术推广工作,中心坚持“先搞试验再建基地,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推广方法,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通过扎扎实实地工作,使一批批农民脱贫致富,被农民群众誉为架起科技与农民之间桥梁的使者。2002年,中心在实验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过程中,针对该技术科技含量高、操作规程细、种植要求严的特点,为使农民群众尽快掌握这项技术,先后在商河、长清、济阳、天桥等县区建立了15个科技示范大棚,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试验种植黄瓜、樱桃番茄、小型西瓜、香瓜等20多个蔬菜品种,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明显。商河县杨庄铺乡王尔玉村王洪胜将该项技术用于日光温室甜椒生产后,节省化肥50%,减少农药70%,节约投入300多元,成熟上市期提前15天,而且甜椒个头、色泽及口感均好于其他未采用该技术的农户,亩增产量3000公斤,亩增效益5000元;长清区孝里镇米庄村利用作物秸秆栽种浅池藕,平均亩产6100公斤,比传统栽种模式增产一倍多,节省人工50多个。这些示范户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中心因势利导,扩大推广范围,在槐荫、商河、济阳、章丘等县(市)区先后建设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基地,在长清建设了浅水藕秸秆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2003年4月在商河县召开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现场会,2004年11月在长清区召开了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推广现场会,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使这两项技术在全市得以迅速推广。目前已推广生物反应堆技术面积5000亩,浅水藕秸秆栽培面积500亩,采用该技术的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中心计划在2~3年内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8万亩,消化秸秆50万亩,其中沿济南地区高速公路两侧和机场周围推广2万亩;推广浅池藕秸秆栽培4万亩,消化秸秆100万亩,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阻碍交通的问题。
三、抓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的实际,中心坚持走技术推广与科技培训一体化的路子,做好“三个结合”,切实搞好技术培训。一是分散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对于一些共性问题,采取分乡镇集中组织培训的办法,及时解难释疑,把好经验传授给农民。二是办班培训与召开现场交流会相结合。根据农民对不同季节、不同蔬菜品种的技术需求,中心定期不定期举办不同范围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以科技示范户为例,讲解实际操作知识,培训基层技术服务人员。每年有重点地选择2-3项投资少、见效快、发展前景好的成熟技术,以召开现场会的形式予以重点宣传推广,有效地加快了新技术推广步伐。三是“科技热线”和“科技下乡”相结合。中心设立了“蔬菜科技服务热线”,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形成了连接科技人员和农民朋友的知心线、连心桥。每年组织科技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农民咨询,提供技术服务。2004年,共组织培训班10余次,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及科技示范户2000多人;选派技术骨干到各县(市)区组织培训班150场(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余份。通过下基层搞培训、搞服务,不仅树立了中心良好的社会形象,也锻炼了一支技术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技术队伍,先后有4名科技工作者分别被评为市拔尖人才,1人被授予市劳动模范。
四、创新服务,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由于过去技术推广单纯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从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都要求中心走出一条市场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为此,中心多年来坚持用市场化思维开展工作,努力探索促进农民增收与中心自身发展实现双赢的新途径。一是探索技术有偿服务模式。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对经过试验阶段已经被农民广泛认可的新技术和常规性技术服务,实行有偿服务。近年来,中心发挥技术优势,先后在章丘、历城、济阳、商河等县(市)区的20多个乡镇,开展了以提供技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承包,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农村联系菜农3万多户,指导种植大棚4万多个,平均亩产值达万元以上。二是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由过去单纯提供技术服务向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拓展。为让农民用上放心优质种苗,中心依托种苗公司实施了工厂化育苗项目,并在长清农高区租用了温室育苗,去年共育苗200多万株,增加收入20万元,不仅使种苗公司走出了困境,也增强了中心自身造血功能。三是建立利益激励机制。中心实行了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绩效定酬的分配制度,调动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走上了以服务促发展、以发展促服务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四篇:市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实施方案
xx市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实施方案s0100
一、目的与意义
当前,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积极适应新形势,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是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重点。农民科技示范户,作为农民中的先进科技典型,一方面,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同时他们对周围农户又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头作用。实施农民研修计划,就是由政府出面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农民到科技示范户(科技研修基地)进行劳动学习和技能培训,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传帮互带的作用,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建立涵盖我市各类主导产业的农民研修基地50个,使1000名农民通过研修掌握一门切实可行的致富本领,并初步形成市、县两级农民科技研修组织管理体系,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主要内容
(一)建立一批农民科技研修基地或单位
凡在我市辖区内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民科技协会等均可成为xx民科技研修基地或单位。各县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确定本地区的农民科技研修基地。
申报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应具备的条件:
1.是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的典型;
2.所从事的产业(专业)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和经济效益;
3.所开发的项目具有一定的生产场地和培训服务网络;
4.基地负责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依法经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良好的信誉,在帮助农民致富上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矗
(二)分期分批培训农民科技研修人员
根据农民科技研修基地的实际条件和能力,每年提出全市可供研修的专业内容,确定一定数量的农民科技研修人员,由县区组织申报、分配和落实。
申请参加农民科技研修计划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强烈的致富愿望;
2.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
3.具有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勤奋精神;
4.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
(三)定期开展农民科技研修交流活动
市、县两级科技部门负责总结选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民科技致富典型。每年对选拔的农民科技研修基地由市、县(市)区科技部门组织参观、学习,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四)建立农民科技研修计划服务网络。
以xx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为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单位)和研修人员提供相应配套服务。凡命名的xx市农民研修基地和参加研修计划的农民经审核后均可成为xx市农业科技信息网会员,享受会员各项服务。
四、实施原则
(一)自愿的原则:确立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及研修人员均本着自愿的原则。
(二)引导的原则:政府科技部门将采取一定的具体措施鼓励建立农民科技研修基地,支持农民参与研修。
(三)分步实施的原则:农民科技研修计划是一项长远性工作,先示范性起步,逐步总结完善。
(四)统一的原则:制定统一的农民科技研修计划,确定统一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五)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研修计划,既要使参加研修的农民学到致富本领,同时又要使承担研修任务的基地得以发展,实现共同致富。
五、实施措施
(一)成立沈阳市农民科技研修计划领导小组:
组长:xx市科技局局长
副组长:xx市科技局副局长
成员:xx市科技局处长
区科技局局长
区科技局局长
区科技局局长
县科技局局长
县科技局局长
县科技局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xx市科技局农村处。
(二)农民科技研修计划纳入全市科技计划管理。对农民科技研修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研修基地或农民科技研修人员,将以补助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
(三)市科技局每年依据研修需求和基地状况,确立研修专业和基地名录,并公开选拔研修人员。在基地、研修农民双方本着自愿原则,协商签订研修合同后,研修项目方可正式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实施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发文。
(四)研修计划在实施中,以县、区(市)为单位,以乡村为重点,以项目和人才为切入点组织实施。
(五)对研修基地用工的区域范围、用工数量及用工时间等,计划管理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服务的关系,灵活组织实施。
附:
1、xx批农民科技研修基地推荐名单
2、xx民科技研修计划研修人员申请表
第五篇:农技人员事迹材料:让农民靠科技致富
农技人员事迹材料:让农民靠科技致富
农技人员事迹材料:让农民靠科技致富
田间地头有她忙碌的身影,课堂培训有她精湛的讲解。凭着满腔热情,在农村科技服务的天地里,默默奉献着一名普通农技人员的青春热血。她就是xx县xx乡科技特派员xx。
xx,现年34岁,是xx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2016年3月,县委选调她到印塘乡担任科技特派员。印塘乡有耕地3.9万亩,农民以种养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xx入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工作切入点,尽快进入角色。她用了2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乡47个村,深入种养大户调查走访,召集农口部门座谈研究,从农民兄弟最盼什么这个简单问题入手,寻找解决农业效益偏低,农民增收缓慢的突破口。在掌握第一手材料基础上,她向党委政府提出了加大技术培训,建立产业基地,发展生态农业的设想,制订了农业发展规划。
让群众靠科技致富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她依托派出单位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争取县乡党委政府及农业局的支持,健全农技服务网络,每个责任区明确一名副主任为兼职农技员,每个村都落实了一名农技员,组建了以农技、农机等部门负责人和科技特派员为成员的科技110服务队,配备了科技110电话和服务车。邀请农业局技术人员给农民群众讲课,编印科技资料。以乡农民技术学校为平台,充分利用办班示范、开辟科技专栏、一对一帮扶等有效形式,免费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发挥种养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的二传手作用,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推行科学务农。一年来,该乡培养科技示范户100余户,办培训班15期,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科技110服务热线接受咨询500余次。
在狠抓科技服务和培训的同时,xx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组织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土肥站,对全乡47个村1000多个样本点的土壤进行采集分析,充分掌握不同土壤肥力状况,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建立病虫测报基点,对稻水象甲等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确保水稻病虫防治损失控制在3%以下。为消除群众顾虑,她几乎每天都到村组对农户从种植,到施肥、防病等系列环节给予指导,严格按技术标准化生产。在她的引导和宣传下,该乡推广高档优质稻、杂交玉米、礼品西瓜等高产品种8个,应用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新技术5项,为粮食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据统计,该乡2016年农民纯收入增加560元,其中250元来自农业生产。
xx还主动向县局领导争取,积极参与科技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为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她主动与江苏金玛公司联系洽谈,并争取商务部门的支持,2016年,在岳家、观岭、盐井等村建立三个蚕桑基地,当年种桑养蚕,并利用桑园套种西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全县的示范基地。印塘乡是双峰县粮食生产主产区,她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去年,该乡播种粮食面积8.5万亩,严格控制耕地抛荒,评为全县唯一的粮食生产标兵乡。在大丰、金塘等村的高档优质稻示范基地面积xx多亩,省农业厅专家组织验收测产,平均亩产550公斤,人平增收150元。今年,该乡又建立了万亩双季杂交超级稻等粮食生产基地四个,面积达5000多亩,其中袁隆平院士的超级稻加再生稻推广项目也落户该乡大桥边村。目前禾苗来势喜人,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