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门氏菌与动物性食品安全研究
沙门氏菌与动物性食品安全研究
摘要:综述了沙门氏菌在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主要危害及其常规和新型检测方法方法,并就动物性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问题提出了控制措施,同时阐述了其多重耐药性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沙门氏菌 食品安全
1.概述:
沙门氏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菌性因素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有着巨大的影响,自1885年沙门氏等分离得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一直影响着食品安全,如2010年美国出现的沙门氏菌疑似污染鸡蛋的事件导致1000余人感染。今年(2012年)英国也出现了可能因食用进口西瓜导致沙门氏菌感染的事件,导致1人死亡,34人感染。沙门氏菌的食物中毒主要是因为人误食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如肉、蛋、奶,通常感染人的包括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爆发起数和发病人数多年来排第一位,根据200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于我国11个省市区的监测,我国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生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依然排在首位,同时我国沙门氏菌的主要血清型依次为德比沙门氏菌、阿贡纳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里定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明斯特沙门氏菌及鼠伤寒沙门氏七种。此外,在沙门氏菌中发现了多重耐药性的现象。
2.危害分析:
动物性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主要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主要指畜禽自身感染沙门氏菌,外源性指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被沙门氏菌污染。
引起内源性污染主要是畜禽在饲养过程导致,如养殖卫生条件差,饲料、饮水等被沙门氏菌污染。引起外源性的污染的原因可分为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在畜禽屠宰过程中,烫毛是其中最易造成污染的环节,在冷却过程中因大量胴体同时浸泡在冷水中亦会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在动物性产品加工过程中,生产用水、车间设备、包装等均有污染的风险;动物在屠宰后的储存、运输、分销过程中也易造成污染,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储藏环境、卫生运输环节的工具卫生销售人员健康、销售环境卫生情况等。在食品的烹饪加工中,也会存在污染的风险。
由此可见,动物性食品在动物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这三个环节上均会导致沙门氏菌的污染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实施全程监控。
3.控制措施:
解决动物源性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问题,应当从动物源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要在全过程中加强卫生消毒管理,同时相关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监管。
从源头上看,要做好生产过程中环境、饲料、饮水的卫生消毒工作。针对畜禽沙门氏菌感染的问题,目前已有相关疫苗诞生,包括灭
活苗和弱毒苗。在实际生产中,除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和接种疫苗外,还应定期淘汰阳性畜禽,逐步建立清洁畜禽群体。
加强动物新食品的监督管理,还依赖于建立良好可靠的动物性食品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目前,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我国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属检测方法为垂直膜过滤法(SN/T 1059.6-2008),该法是基于垂直过滤的方式使样品通过包被有特别沙门氏菌抗体的膜,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酶偶合物使抗原抗体复合物显色。2010年更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4-2010)》中规定沙门氏菌检验的方法为细菌分离鉴定,通过培养挑取可疑菌株、生化试验和血清学检测,判定是否检出沙门氏菌。
利用PCR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的核酸序列检测沙门氏菌的技术日益成熟。目前,检测的序列常为其毒力基因,如编码吸附和侵袭上皮细胞表面蛋白的基因invA 等。此外,有报道通过利用BLAST程序比较沙门氏菌属内基因组DNA 序列的同源性以及沙门氏菌与非沙门氏菌基因组DNA 序列之间的特异性,发掘出检测沙门氏菌属的特异性片段,设计其引物,再对它们的特异性、灵敏度加以评价,从中筛选检测性能最好的引物,从而建立新的检测位点。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亦有相关报道。
此外,曹际娟等应用复合PCR 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 通过通用增菌培养, 建立动物源性饲料中沙门氏菌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方法。其根据沙门氏菌特异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 复合PCR 扩增的产物经DHPLC 技术进行快速检测,准确度、精密度
良好。
4.耐药性问题:
由于抗生素的大量违规使用和预防性用药等一系列问题,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性变得越来越严重。200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检测结果表明我国沙门氏菌已出现多重耐药性,对于四环素和链霉素的耐药性较为严重。2007年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的张秀英等对禽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研究表明,分离的细菌对阿米卡星和头孢曲松均敏感, 但对萘啶酸、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磺胺、复方新诺明和部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都大于50%。在家畜方面,广西大学黄符标等对广西南宁的生猪屠宰厂分离得到的沙门氏菌耐药性达100%,多重耐药性达97.78%。
近年来,随着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传统的中草药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采用中草药预防畜禽细菌感染的方法被一些地方采用。实验表明,许多中草药对沙门氏菌有抑制作用,同时,中药的配伍也是相对于西药的一个优势。
参考文献:
[1] 徐仕忠家禽沙门氏菌病及其疫苗控制 中国家禽 2006 28(17)
[2] 王茂起,冉陆,王竹天,李志刚,姚景惠,付萍,杨宝兰,徐进,李迎惠2001年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主动监测研究卫生研究2004,33(1)
[3] 刘华伟, 郭蔼光, 马立农, 邱立 PCR 技术在沙门氏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 2004, 25(6): 55-58
[4] 曹际娟,徐君怡,孙哲平,郑慧芳,裴轶君,赵昕,郑秋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高通量检测动物源性饲料中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饲料工业 2008 ,29(14)
[5] 王军,郑增忍,王晶钰 动物源性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中国动物检疫2007,24(4)
[6] 王中民,李君文,王新为,郑金来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4, 32(4)
[7] 张秀英, 赵富华, 宋立, 赵晖, 芦秀梅, 宁宜宝, 高光禽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鉴定和耐药性研究 中国家禽 2007,29(1)
[8] 吴云凤,袁宝君,乔昕,符晓梅,沈贇,王燕梅,马恺,倪云龙 肉鸡胴体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多重耐药谱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12,32(1)
[9] 陈金顶,索青利,廖明,辛朝安 沙门氏菌的invA 基因序列分析与分子检测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4 , 20(10)
[10] 周秀娟,但现龙,史贤明 沙门氏菌属特异检测靶点的筛选及评价
[11] 向雪菲,刘斌,张利达,史贤明 食品中沙门氏菌分子检测靶点的筛选与评价 微生物学报2008,48(7):941~946
[12] 刘秀梅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16(1)、]13] 黄福标,卢冰霞,刘磊,郭旋,张民秀,兰家暖,廖承球,赵彩群,黄伟坚 屠宰猪肠道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分析及致病性试验 中国畜牧兽医 2012,39(1)
[14] 高丽娟,瓮绍苏,刘清珺,张经华,陈尔凝,白羽,韩北忠 鲜猪肉中沙门氏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32(12)
[15] 刘富来,冯翠兰,王林川 中草药对肠炎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中国兽药杂志 2004, 38(11): 28~ 30
[16] 赵志晶 刘秀梅 中国带壳鸡蛋中沙门氏菌定量危险性评估的初步研究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4,16(4)
[17] 孙锡斌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4789.4-2010
[19]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属检测方法-垂直膜过滤法 SN/T 1059.6-2008
[20] Elena Carrasco , Andrés Morales-Rueda, Rosa María García-Gimeno Cross-contamination and recontamination by Salmonella in foods: A review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2,45:545–556
第二篇: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卫生
第十二章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卫生
第一节肉品安全与卫生
一、肉类食品的卫生问题
1.腐败变质
1)引起腐败变质的原因:A)健康牲畜在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被微生物污染、B)宰前污染即病畜在生前体弱时,病原微生物在牲畜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蔓延至全身各组织、C)宰后污染:即牲畜疲劳过度,宰后肉的熟力不强,产酸少,难以抑制细菌的繁殖,导致腐败变质。
2)肉腐败变质的预防措施A.宰前检查、B.改进麻醉技术、C.注意扒皮和解体卫生不要使肠内物污染组织、D.延长后熟时间、E.冷冻保存、F.高温消毒保藏。
2、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由对动物和人具有双重致病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常见人畜共患病
1.猪链球菌病2.炭疽病3.结核病4.布氏杆菌病5.口蹄疫6.猪囊尾蚴病7.禽流感
3、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与残留: 畜禽药物残留、工业污染与亚硝胺类及多环芳烃的污染、放射性核素污染、掺伪:A)病畜肉不经过无害化处理出厂销售、B)为增重灌水、泥浆、盐水、C)低质量品种冒充高质量品种来牟取暴利、D)掩盖原料肉腐败变质
二、动物屠宰加工中卫生监督
(一)肉制品厂和屠宰场卫生
肉类加工厂、屠宰场的厂址选择和设计应符合《动物防疫法》、《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和《畜类屠宰加工技术通用条件》规定。
(二)宰前管理和检验:宰前检验是对屠宰动物在放血解体前实施的健康检查。
(三)宰后检验与处理:宰后检验常采用视检、嗅检、触检和剖检的方法,对每头动物的各个部位进行检验,检查受检组织有无病变、寄生虫或其他异常现象。
按下列几种情况进行处理:
1、适于食用品质良好,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胴体和食用副产品不受限制食用。
2、有条件食用凡患有一般传染病、轻症寄生虫病和病理损伤的胴体和脏器,必须经高温或其他有效方法处理,使其传染性消失或寄生虫全部死亡,达到卫生要求,即可安全食用。
3、化制将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屠体、胴体与内脏或病变组织器官等经过干法或湿法炼制成骨肉粉和工业用油,达到对人、畜无害。
4、销毁对危害特别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和畜禽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屠体、胴体与内脏等进行焚烧处理。
三、肉与肉制品的卫生要求和检测项目
检测项目:感官指标:汞(≤0.05mg/kg):挥发性盐基氮(≤20mg/kg)、抗生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残留、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磺胺类药物残留、三聚氰胺、农药残留、微生物等。
第二节乳品安全与卫生
一、影响乳品安全与卫生的因素
(一)微生物污染
1、微生物的来源:乳中微生物污染有两种途径: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
一次污染,即乳在挤出之前受到了微生物污染。
二次污染,即在挤乳过程或乳挤出后被污染,微生物主要来源于乳畜体表、环境、容器、加工设备、挤乳工人的手和蝇类等。
2、微生物的种类
(1)腐败细菌:乳酸菌、丙酸菌、丁酸菌、芽孢杆菌属、肠杆菌科
(2)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弯曲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3)真菌:乳粉孢霉、黑曲霉等。
(4)酵母菌:酵母菌属。
3、微生物污染乳品的卫生学意义
(1)引起乳品腐败变质:微生物污染乳品,分解乳糖产生乳酸,使乳的酸度升高,加热容易凝固。细菌分 1
解蛋白质产生吲哚、硫化氢、硫醇等恶臭物质。
(2)引起人乳源性疾病:通过乳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是各种致病菌食物中毒。通过乳传染结核病、炭疽等病。
(二)化学性污染
1、来自工农业生产中的有害元素、农药及其他有害物质;
2、抗生素、驱虫药和激素等兽药;
3、来自饲料的、由黄曲霉毒素B1转化而来黄曲霉毒素M1;
4、防腐剂、甜味剂及三聚氰胺、淀粉、豆浆、食盐等掺假掺杂物。
二、乳的生产加工和贮运卫生
(一)原料乳的生产卫生
(二)鲜乳的加工卫生
1、原料要求牛乳应符合《生鲜牛乳收购标准》(GB/T6914)。
2、乳的净化 在奶牛场,常用纱布、滤袋或滤器过滤。在乳品厂用离心机净化,以除去极小的杂质。
3、乳的冷却刚挤出的乳约370C,是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国际乳品联合会认为,牛乳在40C时保存最佳,100C稍差,150C以上时会影响乳的质量。此外,经灭菌处理后的牛乳也应尽快冷却至40C。
4、乳的杀菌与灭菌
(1)巴氏杀菌法
A、61~650C,30min;
B、72~750C,15~20s或80~850C,10 ~ 15s。在2~60C保藏与销售。
(2)超巴氏杀菌法
125~1380C,2~ 4s,牛乳需在70C以下保藏与销售。
(3)超高温瞬时杀菌法
1350C以上灭菌数秒,在无菌条件下包装,可常温条件下保存3~ 6月。
(4)保持灭菌法
1100C,10 ~ 30min,在无菌条件下包装,可常温条件下保存3~6月。
5、乳的包装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三、乳与乳制品的卫生要求
1、感官指标:色泽、滋味和气味、组织状态。
2、理化指标:脂肪、蛋白质、非脂乳固体、酸度、杂质度。
3、卫生指标:硝酸盐、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M1、抗生素、重金属、三聚氰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
第三节蛋品安全与卫生:蛋与蛋制品主要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及其加工制品。
一、影响蛋品安全卫生的因素
1、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鸡感染鸡白痢、禽副伤寒等沙门氏菌病时,产出的蛋常有沙门氏菌。
2、腐败微生物:蛋中常见的腐败细菌:微球菌属、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等。
蛋中常见的霉菌:曲霉属、青霉属、毛霉属等。
微生物污染蛋的途经:(1)家禽患病,病原菌侵入卵巢和输卵管,蛋在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进入蛋的内容物中。(2)蛋在生产、收购、贮藏和运输等环节中被污染,微生物通过蛋壳上的气孔或裂纹侵入蛋中。
3、鲜蛋中残留的有害物质
兽药: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和呋喃唑酮类药物。
农药:饲料中可能残留的农药。
三聚氰胺:饲料中可能添加
有害金属:环境中汞、铅、镉、砷等。
二、蛋与蛋制品卫生要求
1、鲜蛋:感官指标、汞≤0.03mg/kg、兽药残留、三聚氰胺、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2、皮蛋:感官指标、砷≤0.5mg/kg、铅≤0.5mg/kg(传统工艺皮蛋≤2.0mg/kg)、细菌总数≤500cfu/g、大肠菌群≤30MPN/100g、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第四节水产品安全与卫生
水产品主要有来自淡水和海水的鱼类、甲壳类、贝壳类、头足类、藻类以及其他种类的水生生物及其加工制品。
一、影响水产品安全卫生的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
水中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及虫卵,它们来自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水体受到生物性因素污染后,可引起水生生物感染疾病、带菌、带毒或带虫。
1、致病菌:污染水产品的致病菌主要有:
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等。
2、病毒:容易污染水产品的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诺瓦克病毒、积雪山病毒等。
水产品有关的病毒感染事件中,绝大多数由于食用了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贝类而引起。
滤食性贝类过滤的水量很大(如每只牡蛎滤水量达1500L/d),导致贝类体内富集的病毒远远高于周围水体。
3、寄生虫:水产品体内寄生虫极为常见,有数百种,其中寄生于鱼和贝类体内的50多种蠕虫可感染人体。
(二)天然毒素
1、河豚毒素
2、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
腹泻性贝类毒素
贝类的毒素均来自海藻
3、西加毒素:鱼摄食有毒涡鞭毛藻后被毒化产生西加毒素,人吃后会引起雪加鱼中毒。
4、组胺:一些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含有较多的组氨酸,当其死亡后,组氨酸在细菌作用下产生组胺。将鱼在00C贮藏,可控制鱼体内组胺的含量在极微量的水平。
(三)化学性污染
1、有害环境污染:汞、镉、铅、砷、铬等重金属、杀虫剂和多氯联苯。
2、抗生素、激素和饲料添加剂:养殖时滥用的抗生素、激素和饲料添加剂。
二、水产品的贮藏和加工卫生
水产品的气味:新鲜鱼的淡淡的清鲜气味是内源酶作用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生成中等碳链不饱和羰化物所致。熟鱼肉中的香味成分是由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产生的。淡水鱼的腥味的主体成分是哌啶,存在于鱼腮部和血液中的血腥味的主体成分是-氨基戊酸。鱼中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形成途径:
主要是微生物和酶的作用。
鱼、贝类死后其体内的赖氨酸逐步酶促分解。
鲜鱼肉内中约2%的尿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NH3。
鱼体表面粘液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被细菌分解。
鱼油氧化分解生成的甲酸、丙酸、丙烯酸、丁酸戊酸等。
(一)贮藏卫生
1、冰藏:用冰块保藏水产品,使表面温度不超过50C,最多保存1~3d。
2、冷藏:新鲜水产品在-100C~-50C下冷藏,仅能保藏2~3周。
3、冷冻:新鲜水产品在-250C下速冻,可保藏6 ~9个月。
(二)加工卫生:水产品加工企业具备的基本生产条件和卫生条件,按GMP、HACCP、《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
(一)卫生标准及检测项目
挥发性盐基氮、组胺、甲基汞、镉、铅、无机砷、多氯联苯等
养殖水产品须加测抗生素、激素和饲料添加剂等项目
贝类须加测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
(二)水产品注意的卫生问题
1、鱼肉和畜肉不同,其所含的水分和蛋白质较多,结缔组织较少,因此较畜肉更容易腐败变质,且速度也快,有些鱼类即使刚刚死亡,体内往往已产生食物中毒的毒素。因此,吃鱼一定要新鲜。
黄鳝、甲鱼、乌龟、河蟹、青蟹、各种贝类均应鲜活出售,凡死亡者不得出售或加工。、有些水产动物易感染肺吸虫和肝吸虫,特别是小河和小溪中的河蟹,常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如吃时未煮熟,就可能致病。所以在烹调加工时,应注意烧熟煮透。、含有天然毒素的水产品,应作初步处理。必须除去鲨鱼、鲅鱼和旗鱼的肝脏,应除去鳇鱼的肝和卵。
4、金枪鱼、鲐鱼等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出售时必须保持新鲜。
富含游离组氨酸
鲐鱼、金枪鱼等,体内含有较多的组胺,体质过敏者吃后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肤潮红、头晕、头痛、有时出现哮喘或荨麻疹等,因此要特别注意。去除鱼的腥味、怪味、土味的办法
(1)腥味
鱼中的氧化三甲胺是鲜味物质,但容易还原具有腥味的三甲胺。
烧鱼排除腥味的方法,根据三甲胺易溶于酒精、并能与乙酸中和内特性,在烹调鱼时,加入适量的黄酒、食醋等调料,使其一部分三甲胺随料酒受热而挥发,另一部分则与乙酸中和生成盐类,使鱼肉的腥味减轻。
(2)怪味
怪味是由于鱼的肌肉中含有较多的尿素,在水、酶和较高温度的影响下,分解为氨的原因。
尿素易溶于热水,并在高温下能很快散发,在烹调前先用开水烫一下,可以排除这些鱼中的氨味。
(3)土味
淡水鱼生长于江河湖泊里,而这些水源中腐殖质较多,特别是水塘里泥污最多,当这些有机质分解时,放线菌就会繁殖生长而进入鱼体内,并分泌出一种具有恶臭的(即土腥味)褐色物质,致使鱼肉带有土腥味。
食用淡水饲养的青、草、链、鲫等鱼类时,为减少鱼腥味,应将鱼的血液尽量冲洗干净,烹调时再加入葱姜、酒等调料,能使鱼肉味蛘美。
第三篇:动物福利问题与动物性食品安全--参考文献
敬请诸位不要抄袭下文!!
http://www.foodmate.net/news/guonei/2007/03/63001.html 动物福利问题与动物性食品安全
发布日期:2007-03-23 来源:中国农贸网 浏览次数:559近几年来,世界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频频发生,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特别是动物性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尤为突出,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我国2003年发生“食人鲳事件”以来,动物福利问题在我国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动物福利问题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
所谓动物福利就是使动物在无任何痛苦、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的安适、康乐状态下生活和生长发育,保证动物享有免受饥渴,免受环境不适,免受痛苦、伤害,免受惊吓和恐惧,能够表现绝大多数正常行为的自由。
动物福利问题不仅考验人类的道德与文明,影响动物的安适和康乐,而且对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1.1 粗暴屠宰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按照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屠宰食用动物必须采用人道的方法,动物要单个进入屠宰间,用高压电迅速击晕,然后再进行屠宰,以避免或减少动物的恐惧、痛苦与刺激。研究表明,在屠宰食用动物时,如果采用人道的方法使动物无恐惧、无痛苦的死亡会大大提高肉品的质量。从生理学角度讲,如果动物在屠宰过程中受到较大刺激,包括目睹其他动物被宰杀的过程,听到其它动物被宰杀时发出的惨叫声,就会使动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分泌出大量肾上腺素等激素和毒素,出现免疫力下降、胃溃疡、疲惫、组织出血、坏死、突然死亡等症状,同时,产乳量下降、诱发产生PSE肉(即苍白、多汁、柔软的猪肉)和DFD肉(即黑色、坚硬的牛肉)。人食用了这样的肉品,则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1.2 滥饲乱喂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动物福利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给动物提供符合营养需要的饲料,饲喂的饲料不能影响动物的健康。滥饲乱喂会使动物处于非正常生长状态,甚至是中毒状态。如滥饲高剂量铜、锌、铁、砷等制剂、抗生素和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添加剂,都会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和肉品的食用安全。人食用了含有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肉品容易发生中毒,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多有发生。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超标也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药物残留已经成为影响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和卫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限制饲料中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欧盟决定在2006年1月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添加剂。1.3 私屠滥宰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私屠滥宰不仅不能采用人道的方法屠宰动物,屠宰方法粗暴落后,使动物处于恶性刺激状态,而且有些人利欲熏心,给被屠宰的动物大量注水,以增加重量。近几年来,这种严重危害动物福利的现象已经被中央电视台多次曝光。被注水的动物不仅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而且注入污水废渣,对肉品造成直接的污染。给被屠宰畜禽注水对动物是一种残酷的折磨与虐待,也影响了肉品的安全卫生质量。
1.4 长途运输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长途运输也可以给动物造成动物福利问题。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由于动物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食物饮水供应,常常给动物造成痛苦、损伤或疾病。猪经过长途运输后到达一个新的环境里,会产生烦躁、惊恐等应激反应,引起体内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和毒素大量分泌,同时还会造成大量失水,屠宰后肉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大幅度下降。1.5 不良环境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饲养动物的环境一般指与动物关系极为密切的生活与生产空间以及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动物健康的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动物环境不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可能成为动物疫病发生与传播的诱因。在我国农村,许多农民都是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进行小规模饲养,基本上是圈舍民居相连,人畜共居一处,卫生条件差。有些饲养场毗邻交通要道、其他畜禽饲养场、畜禽交易市场、动物医院和屠宰场,这样的生产环境,极易造成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由于
饲养环境不良,防疫条件不好,引起包括禽流感在内的许多动物疫病都可以直接影响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20世纪中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出现了蛋鸡笼养的饲养模式。母鸡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不能自由活动。实行笼养后不久,人们便发现在这些母鸡中普遍发生了一种被称为“笼养产蛋鸡疲劳症”的疾病,患鸡表现消瘦,容易发生骨折,甚至死亡。所产的鸡蛋味道差,蛋清浑浊,蛋黄色泽不正,煮熟后蛋白有不规则纤维。瑞士于最近通过立法禁止蛋鸡笼养和出售或进口由笼养而生产出来的鸡蛋。欧盟规定,从2005年开始,市场上出售的鸡蛋必须在标签上注明是“自由放养母鸡所生”还是“笼养母鸡所生”。我国养殖动物的动物福利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动物福利意识和动物福利工作落后,特别是畜禽等食用养殖动物主要饲养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动物福利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不洁饮水
给畜禽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是畜禽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的人畜饮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干旱落后地区,人往往都得不到清洁卫生的饮水,畜禽就更加难以保证了。在畜禽饮用的水中常可检出致病的微生物、超标的有害金属元素。有人调查,在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中,由于畜禽饲养环境的水源遭到污染,约有70%的畜禽得不到清洁卫生的饮水。2.2 饲养拥挤
动物福利要求应当为畜禽提供足够的生存与活动的空间,使畜禽能够自由的表现其正常行为。但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畜禽常常采用高密度饲养的方式,造成畜禽拥挤,活动不便,没有自由,不能表现其正常行为。特别是在笼养蛋鸡中表现尤为突出。笼养蛋鸡上架后直到产蛋周期结束,一直被关在狭小的鸡笼中,只能吃喝下蛋,不能自由活动。
2.3 长途运输
活畜禽长途运输是畜禽流通的一种主要方式。如吉林省的供港活牛从饲养场运到深圳口岸进入香港,汽车昼夜兼程要走5天5夜。一辆加长汽车装20头牛,这些牛一头挨一头并排站在汽车上,5d站立,不能活动,无法休息,蹄部浸泡在粪尿中,经常发生蹄底蹄冠腐烂发炎,牛被碰伤、挫伤现象时有发生。在运输途中牛不仅受尽颠簸之苦,而且有时饲喂饮水不及时,运到目的地时已精疲力竭,膘情大减。活猪长途运输在我国也比较普遍。猪往往被装在笼中,猪笼上下叠放,不仅拥挤,而且上层的猪粪尿直接排放到下层,掉在其他猪的身上。2.4 粗暴屠宰
我国动物屠宰行业发展落后,大多数畜禽都是在定点屠宰场屠宰的。这些屠宰场大多数水平低下,设施简单,管理落后,仍沿用“一把刀,一口锅”、用尖刀刺进心脏放血的原始落后方式进行粗暴屠宰,特别是用木棒粗暴驱赶,让猪见到同伴被宰杀,听到猪在被宰杀时发出的哀叫嘶嚎声。诸如当街勒狗剥皮、现场杀鸡褪毛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2.5 滥饲乱喂
一是滥用或过量饲喂矿物质、微量元素、激素、抗生素等饲料添加剂。二是随意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物。2004年“五一”前,北京市对市场进行检查发现盐酸克伦特罗检出率仍有1.2%。三是给畜禽饲喂营养成分不全的饲料或不能满足畜禽营养需要的饲料。四是使用未经处理的城市泔水生产“垃圾猪”。2.6 野蛮饲喂
为了生产鹅肥肝,强行给鹅灌喂超过生长发育需要的饲料,使鹅的肝脏肿大6~10倍。在北京鸭的饲喂中也采取这种强迫灌饲的方法。不仅违背鹅、鸭的生理规律,而且也给鹅、鸭带来极大的痛苦。为了提高母猪的年生产能力,仔猪断奶的时间越来越提前,违背了猪的生长规律,容易使仔猪感染疾病。2.7 私屠滥宰
虽然我国明令禁止对畜禽进行私屠滥宰,但是,受利益驱动,许多不法商贩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仍违禁私屠滥宰畜禽,不仅驱赶、屠宰方法粗暴,甚至为了增加重量,向畜禽体内
大量注水生产注水肉。私屠滥宰使大量病死畜禽肉流入市场。2.8 环境不良
动物福利要求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使畜禽能够安全、舒适的生活。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农民进行小规模分散饲养,畜禽的饲养环境大多数不符合动物防疫和安全卫生的要求。畜禽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畜禽与人接触密切,缺乏良好的动物防疫条件,使各种畜禽疾病不断发生。2.9 畜禽混养
在我国畜牧业中,猪、鸡等畜禽混养比较普遍。畜禽混养容易引起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在我国一些地方,鸡舍就设在猪圈之上,鸡的排泄物直接掉到猪的食槽中。研究表明,猪容易受到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感染,猪感染流感病毒后可以传播给鸡,特别是禽流感病毒在猪体内发生变异后可以传染给人,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解决养殖动物的动物福利问题势在必行
重视并认真解决我国养殖动物的动物福利问题势在必行。这不仅因为重视动物福利是人类文明和道德水平提高以及社会进步的表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还因为许多动物福利问题于是我国畜牧业落后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从加快畜牧业发展和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要求,也应当加以解决。3.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动物福利意识
由于我国多数人动物福利意识淡薄,没有动物福利概念,缺乏动物福利知识,提出并解决动物福利问题一时还难以理解和接受。应当通过广泛深入宣传有关动物福利的知识,让人们了解什么是动物福利?为什么要提倡动物福利?怎样维护动物福利?以及国内外动物福利发展动态和动物福利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动物福利意识。3.2 加快立法进程,为动物提供福利保障
我国在动物福利法规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尚没有一部专门的、完整的关于动物保护的总括性法律。保证动物福利不受侵害、解决动物福利问题还无法可依。目前,我国制定动物福利
法律法规不仅是客观要求,而且时机也已经基本成熟,应当把制定动物福利法律法规纳入日程并加快动物福利立法的进程,尽快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动物福利法律法规。3.3 明确福利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
要在畜牧业中积极推进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标准化生产。在制定动物饲养、运输、屠宰标准时,应当明确动物福利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对蛋鸡笼养、强制换羽、断喙、长途运输、鹅肥肝生产、北京填鸭饲喂以及仔猪早期断奶等要认真进行研究,改变不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做法。
3.4 加强监督管理,防止侵害动物福利
要加强对侵害动物福利要求的饲养、运输、屠宰进行监督管理,特别是要严格查处私屠滥宰、给畜禽注水、滥饲违禁添加剂等既侵害动物福利又威胁人体健康的不法行为。应当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充分发挥动物福利保护组织的作用,由动物福利保护组织如动物保护协会对有关动物福利的问题进行处理。3.5 密切关注发展,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鉴于动物福利问题已经影响到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成为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一个新的壁垒,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出口动物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动物福利的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及时了解国外对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动物福利要求,按照国际上对动物福利的要求进行整改。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对出口动物和动物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指导与监管,保证畜禽在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动物福利不受侵害,减少和避免动物福利问题影响我国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口。
第四篇: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近年来, 国际上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兽医卫生事件频繁发生, 动物性食品安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畜牧业生产及畜牧业经济领域, 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广泛关注的大问题。动物性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动物疫病在我国乃至世界长期存在, 主要危害动物,影响畜牧业生产。但是, 随着人畜(禽)共患动物疫病的增加, 动物疫病已经越来越不仅仅限于危害动物、影响畜牧业生产, 而开始上升到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一个大问题, 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一个产业甚至一个国家的范围。深化人们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又要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增强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实践证明, 动物疫病、药物残留、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等都可以影响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由于许多动物疫病可以通过动物性食品传播给人, 威胁人的生命和健康, 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动物疫病危害动物性食品安全,主要是动物疫病可以使动物性食品携带可能感染人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 引起人发病甚至死亡。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为了保护畜牧业发展和人体健康, 我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动物疫病防治,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些影响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 面对国内外动物疫病流行日益广泛, 动物疫病污染食品危害人体生命健康不断发生的实际, 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加快动物防疫体制建设。根据目前国际国内动物疫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结合我国现实国情, 要解决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问题, 就必须着眼于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 着力解决好体制、法制和标准三个方面的问题。增强人们对动物防疫体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发展畜牧业, 促进解决“三农”和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角度看, 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十分必要。从动物疫病控制角度看, 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刻不容缓。随着畜牧
业的迅速发展, 动物疫病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明显。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兽医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缺陷和弊端, 与目前动物防疫面临的严峻形势不相适应, 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分段管理、多头管理, 这是现行体制最为突出的矛盾。
其二, 现行兽医区划管理违背了控制动物疫病的科学规律, 容易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其三, 兽医工作的政府行为与兽医服务的市场行为混在一起, 公益职能和技术服务职能不分,执法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
其四, 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疫病已成为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畜牧产品国际贸易上尤其突出。在我国兽医法律法规不很完善和兽医技术有待提高的情况下, 首先在兽医体制上进行重大改革, 以适应控制日益复杂的动物疫病的趋势和要求。
首先, 要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种畜禽管理和兽医药品、饲料监察工作机构, 并纳入政府组成机构, 以保障其发挥职能的权威性。
其次, 应统一兽医机构名称和职能。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各省市纷纷建立了名称不
一、职能相互交叉的机构, 除畜牧兽医站外, 还有兽医防疫站、动物检疫站、兽医卫生监督所和动物防疫监督站等。这样众多的兽医机构工作起来, 难免摩擦,难以协调, 也不便于农业部统一下达兽医工作的指令。
第三, 要明确区分官方兽医和职业兽医。应该说, 省(市)和县级畜牧行政管理部门中负责兽医工作的专业人员才是真正的官方兽医。但在我国,这部分人员数量太少。大部分兽医人员集中在省(市)和县级的畜牧兽医站、兽医防疫站、动物检疫站或兽医卫生监督所。这些机构应合并为一, 并精简人员。兽医人员经考试合格后, 方可为官方兽医, 或为指定兽医。
第四, 对官方兽医机构要实施“垂直”管理。在兽医体制和兽医法规健全的国家, 对兽医工作上大都实行“垂直”管理。“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到地方的直接管理, 有利于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也有利于实行官方兽医制度, 更有利于提高对动物疫情的反应能力。
第五, 成立统一的兽医研究学会。成立统一的兽医研究学会, 聘请资深的兽医专家和教授组成。兽医研究学会应具权威性, 不仅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诊断和防制措施提出建议, 供农业部行政领导参考或发布;还必须对兽医卫生和动物产品的安全提出指令, 供有关部门或单位实行。此外,兽医研究学会还应在兽医法规的制订、兽医卫生标准的拟定和其他方面如对生物制品的监管等工作中起更大的作用。
第六, 加强各级兽医实验室的建设。动物的防疫和检疫, 乃至兽医卫生的监督必须以实验室的诊断和检验为依据。这是整个兽医工作的基础或最基本的环节。了解和掌握动物疫病发生和发展规律, 分析动物疫情的流行趋势, 进而进行动物流行病学的研究, 并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体系, 也必须以兽医实验室的工作为基础。为此, 应该将各级兽医实验室的建设, 包括诊断的技术和诊断的标准, 作为我国控制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对动物疫病实行全过程检疫监管。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建立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对畜产品的生产从养殖、屠宰、加工、运输和销售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监控, 制订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质量认证细则, 并建立品牌认证制度, 使畜产品质量状况得到一个直观和真实体现。一方面逐步建设与村镇人群隔离的牧业小区, 集中饲养, 统一进行动物疫病防制;另一方面由大型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设现代化符合动物防疫标准的饲养场, 按照国际市场要求进行动物疫病防制。在此基础上, 对动疫病和饲养环境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 保证进入屠宰加工厂的动物没有疫病, 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加强畜产品质量监控工作。
总之, 动物性食品安全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 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搞好动物性食品安全工作是各级政府和畜牧兽医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是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在新的形势下,兽医工作者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机遇。这就需要我们面对现实, 适应新形势, 转变旧观念, 学习科学, 更新技术, 与时俱进。
第五篇:浅谈动物性食品安全及控制(最终版)
浅谈动物性食品安全及控制
摘 要:目前我国动物食品安全成为广大消费者关心的重要话题,所以,无论从动物的饲养到最终生产食品的安全,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本文主要就动物的安全饲养进行研究。关键词:动物食品;质量把关;食品安全;安全饲养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A1 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因素一直存在的寄生虫污染和致病微生物是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些化学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兽药的使用和农药的残留、霉菌毒素、人为制假等新的影响因素可使人致畸、致癌、致突变。1.1 动物自身特性作为人类的美食之一,可食用动物肉含有大量的水分和营养元素,同时也是微生物良好寄生体。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离不开动物肉中的水分、脂肪以及蛋白质含量比。动物肉的组织结构疏松,含有大量的肌间结缔组织,特别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动物体内有多种酶,一旦动物被屠宰死亡,各酶类的拮抗作用就会终止,分解酶和酵解酶开始发挥作用,迅速分解有机体。这些因素极易造成动物肉腐败。1.2 防治动物疫病不健康动物及其产品带有致病性寄生虫和微生物,人们食用后会感染寄生虫病和传染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世界上已发现的人畜共患病高达200多种,其中有30多种疾病是通过动物性食品传播的,例如最近引起轰动的口蹄疫、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囊尾坳病、旋毛虫病、布病、炭疽、弓形虫病、结核、丹毒等。1.3 控制化学品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化学品。造成化学污染的含有霉菌毒素、天然毒素和海产毒素等。在加工食品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物(如亚硝酸盐类、多环芳烃等)及人工添加的化学品(如防腐剂、苏丹红、亚硝、香精等),食品存放环境污染物(如汞、铅、二恶英、放射性物质等)。这些化学品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1.4 兽药、抗生素、激素类物质的副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畜牧业中滥用兽药、抗生素、激素类物质的现象愈加严重。兽药使用不当、抗生素及生长促进素在饲料中添加过量,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逐渐增大。虽然把抗生素作当饲料添加剂使用具有良好的增产防病效果,但是抗生素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有害副作用,同时也导致了抗生素对人的医用疗效日渐消失。人工合成激素已被发现对人有严重的危害(如发育失常、致癌),瘦肉精已引发多起食肉中毒事件。1.5 农药残留20世纪50~60年代有机磷农药和有机氯农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是这些农药难于被生物降解,会在动植物体内和环境中逐渐累积,长期残留就会危害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除上述主要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因素外,最近几年频发一些人为造假的行为,例如白条鸡注水、屠宰动物前灌水、肉类注水、染色黄花鱼,牛奶掺水等一系列降低动物性食品安全的行为。2 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控制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关联到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是从饲料、养殖、环保、加工、包装、销售到餐桌的全过程的监控,涉及农业、畜牧、卫生、商业、环保、质监、工商等多个部门,做好动物性食品安全监测和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产安全体系、监控检测体系,建立和启动“食品性安全工程”。2.1 主抓根源动物的饲养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保证可食性,就必须从这方面着手,主要针对饲料和饲养环境2方面开展工作。动物性食品安全隐患的根结在于分散的畜禽饲养场、户,所以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第一关就是饲养环节的监控。2.1.1 确立行政领导责任制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层,应该重视畜产品安全,及时掌握其发展状况,做好本职工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妥善的指挥和协调各阶层的工作,切实做好这一跨行业的系统工程。2.1.2 做好宣传和科普工作做好疫病的防治工作;完善动物产地的检疫工作,防范并杜绝不合格动物流向市场或食品生产。2.2 建立高效的监控网络系统,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测体系有效的制止市场上的非法销售药物的情况,对于一些滥用和非法用药的人,依据事情的严重性进行相应的惩罚。经常对饲养场和农场进行监督管理。实时监控饲养过程的用药以及宰杀之前停药后残留的药物含量。2.3 建立和执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以促进绿色食品的开发和使用严格区分出通过食品安全认证和未通过食品安全认证的畜产品,时刻监督已经通过认证的畜产品,不能掉以轻心,要让消费者吃的放心;将认证不合格或未认证的畜产品逐出销售市场。2.4 完善现有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推动动物性食品的法制建设发展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动物性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及合格检测方法和评定程序;根据《动物屠宰法》,提高畜禽屠宰检验检疫技术的评判标准,来规范动物检疫和屠宰管理方面的工作;制定和完善养殖业、饲料工业、种植业、渔业等产业的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2.5 做好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细节对于大量造成多氯联苯、重金属以及二恶英等有毒物质的生产企业进行整顿管理甚至关闭;管理好农药和兽药的生产企业,对于国家明令禁止的药品,拒绝生产和销售,针对那些违规者,要严肃处理。作者简介:李东滋(1963-),男,汉族,辽宁省建昌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研究方向:动物医学,动物食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