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以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为中心发展文明生态村
**县以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为中心发展文明生态村
**县以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为中心发展文明生态村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县开展了以户用沼气建设为核心,以改变农村面貌和落后生产生活方
式为目的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努力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节约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全县已建沼气池2万多个,涌现出**村、**村等30多个文明生态村。
一、基本情况
我县早在1974年就开始建设户用沼气,但由于技术物料等原因,效果不明显。1998年,县政府又把沼气建设作为利用农村新能源和建设文明生态村的一项重要工作专门下发文件。2000年,县委、县政府把“万户沼气”建设工程作为全县政府工作的八件大事之一来抓,承担了山东省“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大棚建设项目和2002年度农业部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户用沼气建设项目,起到很好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使我县的沼气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走到了全市的前列。目前,全县已发展户用沼气池2.7万个,其中一池四改户1000户,总容积22万立方米,年产沼气1145立方米,沼气专业村40个,风力发电120处,装机总量120KW,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万立方米,可直接供500户用气的秸秆气化站一处,大型沼气工程2处,其中,金沂蒙沼气发电为3600万KW,是全国最大的甘薯干深加工废物利用大型沼气工程。
二、、沼气建设效益明显
农户建一个容积8m3的沼气池,一般情况下,约需一吨水泥,2m3砂子,1.5m3石子,外加进料管和出料管各一根,配备灶具、沼气灯、管线加上人工约需1000元。如果建设时搞好沼气池、大棚暖圈和厕所的“三结合”,可以保证农户一年到头使用沼气烧水做饭和点灯照明。一是一年一个沼气池可节约煤、电400元,节约化肥支出约600元,带动养殖和促进种植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共计增收节支2000余元,如果按一个沼气池最低20年的使用寿命估算,可为农户增收节支约4万元,益本比为40:1。全县2.7万个沼气池20年可以为农民增收节支10.8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二是建设沼气,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过去做饭满屋烟,如今烧饭拧开关”,改变了农民群众传统的炊事方式,解放了妇女劳动力,促进了庭园经济和农村手工业的发展。三是沼气发酵是把生活垃圾、人畜粪尿等有机物质无害化处理的过程,可使居家生活环境清洁,大大减少蚊蝇滋生及病原菌的传播,减少传染病的发生,从而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村容村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建设沼气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利用沼气副产品沼液和沼渣种植蔬菜、果树和粮食,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药和化肥对人体的浸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五是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很好的举措,目前有户用沼气池2.7万个,每年可节约标煤2万吨。我县农村农民群众称沼气池是“烧不完的煤气罐,不花钱的肥料厂,填不满的垃圾箱”。
三、文明生态村创建内容
通过创建,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街道建设文明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使全县农村达到经济结构好,人居环境好,道德风尚好,生活方式文明健康,农民过上文明富裕的新生活。创建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从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四化”目标入手,突出重点,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是搞好家居环境清洁化。以户用沼气建设为中心,按照“一池四改一利用”的要求,把户用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相结合,有条件的户,利用太阳能,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洗澡间。建立了猪圈、厕所、沼气池“三位一体”的模式,做到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植物秸杆及时入池,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又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能源、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县已有18.8万人吃上了自来水,自来水的普及率达到35.68;已建成沼气池2.7万多个,“一池四改一利用”示范户1000户,极大地优化了人居环境。积极做好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我县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558.3小时,具有使用太阳能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洗澡间,不具备建沼气条件的户可安装太阳灶。到目前,全县40个文明生态示范村已推广太阳能2万平方米,太阳灶200多个。二是搞好庭院经济高效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优化生态环境。三是街道建设文明化。按照“三清、五化、十建设“的要求,全县共建文明街700多条,垒砌下水道近50万米,安装路灯5000余盏,建阅报栏500多个,修硬化路67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四是搞好农业生产无害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
化建设;注重建立建管并重机制,确保文明生态村建成一村、巩固一村,建成一项、巩固一项。
四、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
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调研、先期试点,2004年制定了《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以户用沼气建设为核心,以“一池四改一利用”为主要内容,协调推进
”三个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总要求。2005年,县委1号文件,把以”一池四改一利用“为中心,积极稳妥地做好百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加快清洁能源、新型厕所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措施。县委还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乡镇、文明生态村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同时,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2004年,每个乡镇选定1—2个村进行试点,到2005年,全县新建沼气池5000个,“一池四改一利用”示范户2000户,文明生态村40个;第二步,通过示范引导,到2010年,把30%左右的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第三步,到2020年,把70的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全县农村基本建成文明生态村。
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县里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三级联创”指挥部,各级普遍建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健全了以文明办为主,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办事机构。实行了县级班子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文明委成员和省、市级文明单位包村负责制。通过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和宣传橱窗、文艺演出、参观学习、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着力把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目的、意义、内容和途径讲清楚,把农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讲清楚,把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扶持政策讲清楚,为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广开渠道,多元投入。坚持以村集体和农民自建为主、政府和社会帮扶为辅,采取乡镇补一点、村里出一点、群众拿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另外,还将农业、交通、林业、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的相关专项资金捆绑起来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创建活动。全县上半年完成文明生态村建设投资220.85万元,水泥210吨。(其中乡镇投资48.33万元,补助水泥130吨,村级投入资金137万元,水泥60吨,县帮扶单位提供帮扶资金35.52万元,水泥10吨)。
尊重群众,尊重规律。农民群众是创建活动的主体。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创建活动中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引导而不强求,帮助而不包办,不搞大轰大嗡,不搞强迫命令。二是坚持尊重生态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平原、山区等不同的地形地貌产业基础,制定不同的创建规划,构筑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格局。三是坚持依靠科学,为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建设部门设计规划方案,并按方案组织施工;林业部门制定绿化原则,并为各村绿化提供技术咨询;在建造沼气池问题上,由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服务。
因地制宜,搞好结合。各乡镇根据各村的实际,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不搞一刀切和一个模式管到边,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重点,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把这一活动与当前开展的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相结合,努力建设先进文化;与人畜饮水工程相结合,切实作好改水工作,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很多村街建设了养殖小区,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小康示范村、文明一条街、十大金星文明户创建活动相结合,构成了贯穿农村小城镇、行政村、街道、农户四个层面,”四位一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格局。
五、下步打算
1、抓点带面,加大文明生态村建设典型的培养力度,重点搞好典型村的创建。要在县委、县政府确定的40个创建重点村中重点抓出2-3个典型村,每个村抓出5-10户“一池四改一利用”示范户,示范户的确定要选择离主要街道较近、房屋院落建设比较好的户,以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建池乡镇、村和农户一定的资金或实物补贴,从而调动广大干群的积极性,促进沼气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3、检查与督导并举,纳入全年工作考核。针对沼气建设建议县里把每年分配建设任务,纳入年终考核,以表扬先进,鞭策落后,促进沼气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沼气建设的质量。沼气建设与“一池四改”、美在农家、庭院经济、农村精神文明和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做好结合文章,以期取得更大的效益。
4、是加大沼气出料机具的研制开发力度,沼气池出料机具的缺乏是限制沼气建设工作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应充分认识其制约作用,增加投入,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尽快研制开发出沼气出料机。
5、加强沼气技术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和专业施工,确保建池质量,沼气配件实行政府集中采购,让农民得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把最适用的技术传授给农民注重配套技术的整合,通过沼气池这一物化的载体,从建池到使用,向农民推广一整套种植、养殖等适用技术,促进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第二篇:以农村沼气为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生产发展在农村首要指的是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也就是面向国内外市场,依托各地优势,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依靠技术进步、体制创新,不断生产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安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做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绿色环保几方面的统一。发展“安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走以“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带动种养业的良性互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使农业农村经济的增长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
2005年,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财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农村沼气建设紧紧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新彭州”这一目标,按照“以沼气为抓手发展循环经济”为主题,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奋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用能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全市承担了省小型公益设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500口、成都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270口的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体推进,项目带动,掀起群众性沼气建设高潮
在农村沼气建设上,仅仅依靠项目是不行的,群众才是投资的主体,沼气建设的主体,在抓好项目的基础上,必须真正让群众行动起来,充分调动群众沼气建设的积极性,掀起群众性沼气建设高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动群众。沼气建设利国利民,不仅能增加经济收入,还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但由于过去沼气建设失败过,所以不少群众对新一轮的沼气并不了解,还缺少足够的认识。这方面我们通过组织项目镇村干部、群众代表到广元市元坝区、眉山市洪雅县曲沿村参观学习,亲身感受沼气给农村带来的好处,并多次召开会议,利用电视、“今日彭州”、“彭州农牧信息”、发放致广大建设沼气群众的公开信——“新型高效沼气好处多多多”、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沼气建设的意义,宣传沼气技术知识,让群众真正全面地了解沼气、认识沼气。二是组织群众。搞项目目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发挥它的示范作用,我们通过组织非项目村的农户到项目村、项目户进行参观考察,让他们看到实效,让更多的农户自筹资金建设沼气。三是服务群众。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群众愿意发展了,我们主动为群众搞好服务,帮助他们规划、设计,组织技术人员,调配器材物资,现场解决沼气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隆丰镇岚锦村王维江的妻子,开始对沼气建设不理解,反对家里修沼气,池子修好后,全家一天三餐都用沼气做饭、烧菜,家中连煤柴灶都折了,还能洗澡,家里的面貌得到了大为改观,她见人就说:“不修不知道,修了才知好处多,花了钱,值,真的值”。岚锦村已全面完成了128口沼气的建设任务。
二、广泛推广玻璃钢沼气技术,大力提升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
当前推广的“一池三改”(即建沼气池、结合改圈、改厕、改厨)小型高效沼气池建设内容的实质是针对一家一户的生态家园建设,将沼气作为“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建设以生态保护,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切入点,通过沼气生物链的作用,能实行种养业的有机结合,形成农户基本生产、生活单元内部的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达到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使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通过与砖混结构沼气池相比,玻璃钢沼气池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能减轻施工劳动强度和耐酸碱腐蚀,气密性好,免日常维修,无运行管理费用,池容产气率高,原料利用率高的特点;同时,通过对项目村农户的大力宣传和投资成本对比算帐分析,镇村干部及农户、施工人员都对推广玻璃钢沼气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信心。今年,岚锦村128口、蒙阳镇20口、熙玉园区12口项目建设任务,全部推广建设的玻璃钢沼气池,效果十分良好。
三、坚持证上岗制度,确保施工质量。
玻璃钢沼气池虽商品化程度较高,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它的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施工工艺是否雾茫茫,都将直接关系到玻璃钢沼气池的使用寿命和效益的发挥。因此,把好施工质量关至关重要。我们从项目一开始就坚持由取得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确定了2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施工队长,并从64名有沼气生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中挑选了24人进行施工,施工人员由市农能办统一制发沼气施工《上岗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坚持施工人员与农户签订施工合同制度,坚持质量终身责任制度。这样既保证了沼气池建设的质量管理,又保证需要了建池技术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既保证了技术人员有事可干,又保证了技术人员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充分调动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思路和要求,做到以沼气为切入点,抓整体建设,围绕建一个生态家园村,脱贫一个村、卫生一个村、富一方百姓,因此,今年我市在土地治理,农民集中建新居的实施过程中,市委、市政府要求在规划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将沼气或污水净化池统一纳入规划范围,未规划沼气或污水净化池的一律不予审批新建。农村沼气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通过沼气池建设,进行改厨、改厕、改圈,使农户实现室内亮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生活污水无害化,彻底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今后,我们将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为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发展勤工俭学论文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发展勤工俭学
内乡县板场乡道川中心小学刘华伟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作为创收育人的勤工俭学则为素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尤其在我国教育尚欠发达的情况下。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是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可替代的。我认为,我们今后勤工俭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勤工俭学从以创收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向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算找准了勤工俭学的位置,才算找到了校办产业今后的立身之本。
一、更新观念,走出误区,摆正勤工俭学的工作位置
1、转变观念,摆正勤工俭学的位置。
以往,学校发展勤工俭学,总是“重创收,轻育人”的陈旧观念存在,目前,学校更新了创办勤工俭学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到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校办产业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应把育人作为根本,促进校办产业逐步改变自身的价值取向,由单纯的产业价值观向服务素质教育观转变,让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深入校办产业劳动实践,了解知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学会如何面对挑战,适应激烈竞争,学校始终把壮大校办产业作为一种治校方略,因为它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走出误区,坚定发展勤工俭学的信心。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普九工作,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学校的债务较多,特别是学校收费有限,上级财政拨款有限,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艰难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内挖潜,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增强自身活力,传到创收和育人同步,我校走出三大误区,重新认识勤工俭学的意义,坚定了发展勤工俭学的必胜信心。一是走出“等、靠、要”的误区,不再等待观望,不再靠上级安排项目,主动发展校办产业;二是走出了勤工俭学就要向学生收费的误区,重树教育新形象;三是走出了搞勤工俭学学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误区,明确了发展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是追求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勤工俭学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某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不仅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办学成败的客观标准,而且关系到学生毕业能否顶用、能否受欢迎、是否有出路的问题。开展勤工俭学,学生就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4、开展勤工俭学有利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提供大量的多门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5、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促进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开展勤工俭学为学校积累了资金,获得育人、聚财双丰收。在勤工俭学收益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维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图书,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不足,一部分用于教师、学生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
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勤工俭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勤工俭学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投入不足矛盾将长期存在。现实告诉我们,单独依赖政府,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拨款,路只能越走越窄。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要识大体、顾大局,不能总是两眼向上,一味“等、靠、要”,或是两眼向下,搞点“乱收费”。要确定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除国家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外,还要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增强教育自我造血功能,求得教育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目前,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加快,一方面经费缺口增大,另一方面存量资源闲置,要注意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努力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勤工俭学部门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同时,加强学校可经营性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断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总之,育人是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是勤工俭学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使勤工俭学与其他经济活动有了质的区别,也使得勤工俭学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
本方针。同时,勤工俭学在培育经济建设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俭学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并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勤工俭学论文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发展勤工俭学
内乡县板场乡道川中心小学刘华伟
二零零九年五月
第四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湖南省为例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
(罗嘉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长沙)
摘要:党和国家,十分关注“三农”问题,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新时期信息行大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符合时代要求。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迫切需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化的建设,为建设农业大省、农业强省注入生机。
本文以农村电子商务为研究主题,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分析了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以及可能釆取的对策。指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需要我们的政府、企业和农户个人不断的努力,本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多样化、分层次的原则不断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地位一直都没有动摇过。然并不容乐观的是,“三农”问题仍十分突出,特别是中国加入参与国际竞争后,使得“三农”矛盾更为突出。我国“三农”问题不仅是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科学发展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依赖新的生产力,来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来改变农业管理生产方式的不足,以达到帮助农民增收,焕发农业新活力的目标。中央政府连续年发布的中央号文件及年颁布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逐渐消除现存的“三农”问题。在“宽带中国工程”、“金农工程”、“数字农业”、“电脑农业”等一系列科技项目实施推动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基层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著,然而制约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依然较多,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薄弱、缺乏多样性;农业信息技术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农民整体信息素养偏低,总而言之,农村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历史的过程,需不断探索、研究、分析和实践。
湖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信息知识时代,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湖南省农业转型升级,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大创新推动力。年屮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屮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的发展。而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农村信息化农业商业方面的体现之一,它构建起一座联通农业生产和市场的桥梁,将小规模和大市场连接起来。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另外,农村电子商务的营销数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对市场变化不够敏感的农民带来弓导效果,同时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2.1 研究意义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湖南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农业经济相对落后。对于湖南来说,在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到底能为湖南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湖南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仅有其必要性、紧迫性,而且还会产生出巨大的的经济效益。农村发展需要电子商务,湖南农业的腾飞更需要电子商务。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是落后粗放的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时空限制的需要、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需要、是创新交易方式和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需要,为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农村电子商务概述
2.1 基本概念
电子商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已经随着淘宝、京东、易趣等的发展和繁荣而深入民心。电子商务,是指以电子形式幵展的商务活动。具体来说,商品供应商、客户、管理者(政府、行业协会等)通过电子邮件、即时聊天工具交流,共享各种商务信息,并用电子工具管理和完成交易活动。狭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基于因特网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特征是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以数字化电子方式完成。而广义上的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方式,在买卖双方不谋面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商务和贸易活动”。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利用因特网、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为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在网上进行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我国是农业大国,推进电子商务向农村地区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助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2.2 基本模式
电子商务按参加的主体划分,可将之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2.2.1 B2C(Business to costomer,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就是企业通过网上商店实现商品零售和为消费者提供所需服务的商务活动。2.2.2 B2B(Business to Business,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是指米购商使用互联网与供应商进行商务谈判、电子合同签订和支付等环节,实现商务活动的过程。
2.2.3 C2C(Consumer to Consumer, 消费者与消费者之的电子商务)是第三方利用搭建的在线交易商务网站为各种消费杏提供买、卖信息发布与交易撮合,般来说,卖方可以主动提供商品上网拍卖,买方可以自由竞价。2.2.4 B2G(Business to Government,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屯了商务)。它涵了政府与企业间的各项事务,包括政府采购、税收、商检、管理条例发布、法规政策颁布等。对企业而亩,政府既是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进行购买活动;乂是观符理者,对电子商务起扶持和规范作用。
2.2.5 O2O(Online to Offline, 线上到线下)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线上揽客,线下服务,消费者线上蹄选服务,在线结算,达到规模效用。2.3 发展要素
在农村开展电子商务必须考虑其依托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考虑产品的特殊性,目标人群的特殊性。综合分析,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如下几个条件:(1)完善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前提。(2)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是扫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障碍的有效途径(3)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离不开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4)畅通的物流服务体系是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关键素之一。(5)健全支付体系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辅助条件。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
3.1 湖南农业现状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有耕地378.7万公顷,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万人。湖南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全省现有种子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七分之一强,其中木本植物2380多种,国家列为一、二、三级重点保护的植物45种,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湖南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农产品品类十分丰富。粮食、油料、棉花、牲猪等主要农产品享誉全国。湖南还是有名的茶乡、桔乡、蚕乡、禽畜产品和水产品之乡。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3100多万吨,棉花28.7万吨,油料203.6万吨,甘蔗166.8万吨,烤烟18.5万吨,蔬菜2996万吨,水果1003万吨,肉类720多万吨,水产品320.4万吨。粮食、棉花、油料、芒麻、茶叶、柑桔、生猪、淡水产品产量都处于全国前列。湖南畜牧、水产业发展迅速。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蜂蜜及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湖南农业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5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农产品的丰收给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3.2 湖南农村信息化现状
3.2.1 基础设施多元化。截至 2012 年 7 月,电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等网络实现村村通,其中100%乡(镇)和70%行政村通宽带;全省14个市州全部建立了“12396 科技服务指挥中心”,122 个县市区中 72个县市区设立了服务工作站,实现了全地域、全网络覆盖;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建立 5 万多个站点,覆盖全省 100%的乡镇、94.6%的行政村;“农信通”覆盖了100%的乡村,用户数超过300万;气象12121、农业 12316、卫生 12320 等涉农服务呼叫热线实现全覆盖;湖南 CA 中心建成后信息安全设施基本完全;天河一号为支撑的全国第三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落户长沙并运行。
3.2.2 信息资源和服务网络多样化。长株潭城市群实现了通信一体化;软件产业连续 7 年领先中部 6省,原创动漫全国领先,数字文化资源居全国前列;网上供销社、中南传媒、马王堆农产品信息网等在全国极具影响力;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基础库建设已经启动;“金”字工程完成阶段性建设任务,以“三库一网一平台”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成效明显,应急指挥省级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完成。
3.2.3 信息服务体系多角化。大学推广模式逐步发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不断深化,“七站八所”服务模式日趋多样,产业技术联盟逐步形成,大学生村官等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基本建成新农村商网、供销通、气象为农信息服务体系、减灾防灾信息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业务实现全程计算机管理,新农保工作实现全程信息化,社保“一卡通”已经起步;横向连接各级党政部门,纵向覆盖省、市(州)、县(市、区)的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建设格局初步形成。而且,湖南列为全国唯一的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分别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签署了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和“十大信息化工程”战略合作协议;长株潭作为唯一城市群被纳入国家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长沙市已成为国家广电总局NBG无线传输试点地区。
3.3 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条件 3.3.1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确定促进快递业发展的措施,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同时湖南省政府各级领导正积极地推进以政府上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工程,并努力通过信息手段的应用实现管理经济和规范市场、加强公共管理、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为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及服务环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也给湖南省农业实施电子商务指明了方向。
3.3.2 面临难得的发展契机
近年来,中央政策不断向农业行业倾斜。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各种农业补贴,再加上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稳步得到改善,为湖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3.3.3 良好的农业发展态势
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强势产业发展格局己经定型;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3.3.4 农业外贸的前景看好
农业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设计农业发展策略和对策的重要依据。农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价格优势,而价格优势又直接体现为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也就是说,一国农业的生产效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则该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越强。从这一角度分析,湖南省粮食、大豆、水果、肉类等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将湖南省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借农村电子商务助力将大有可为。3.3.5 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湖南省围绕“农业信息为农民增收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这个中心,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网络延伸,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己初步形成。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区)农业部门都成立了主持和推动农业信息工作的行政科室,13个市(州)建立了动态农业信息网站,58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694个乡镇分别依托乡镇农技站、经管站、乡镇政府或财政所建立了乡镇信息服务站。通过实施“金农”工程和网络计算机示范项目,全省部分村、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的信息服务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从事农村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己经基本夯实。
3.4 湖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4.1 农民信息素养问题
电子商务对交易主体的要求较高,除了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求对市场营销、管理、物流、法律等知识有所涉及。传统农业中低下的生产力和粗放经营方式,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水平,农民就能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其次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负担过重,收入水平低,难以承担更高层的教育费用,客观上造成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信息技能缺少。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农村培训体系不健全,农民学习条件严重缺乏,致使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信息素养偏低,对农业新产品新成果新信息新技术反应迟钝,接受消化能力不高。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是对传统交易方式的变更,大多数农民害怕风险不愿尝试,有想法的也遭遇操作难问题,难以享受新方式变更带来的实惠和方便。3.4.2 农产品信息流通难问题
农产品信息流通难,网络涉农信息脱离农民实际需求,是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难题。当前,农民信息传播依赖于传统方式,最主要的两种方式,人际传播和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新闻动态、政策法规、通知公告等栏目内容成了几乎所有涉农网站的通用模块,内容重复,实用性不足,脱离农民真正的需求,不能解决当前农产品信息流通问题。3.4.3 物流配送难问题
农村幅员江阔、人口分散、交通相对落后,商品统一配送运输成本高、经营风险高。而农产品的价值在于其“鲜活性”,而鲜活农产品,保质期短,易腐烂,对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包装以及储运条件都提出了特殊的的要求,而且不同的农产品对物流相关设备和运输工具也有不同要求。过高的物流中间成本,成了农户和消费者在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的栏路虎。3.4.4 交易支付问题
一是农民信息素养偏低,大部分农民不知道如何利用手机办理银行业务,对电子交易的具体流程操作、支付结算功能及其便捷性认知不足,二是安全顾虑难以消除,移动支付中用户信息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其加密手段相对简单,通信内容容易被窃取或篡改,用户重要信息可能会被泄露,人们普遍存在安全性担忧三是加盟移动支付的商家还比较少,现有的商家也缺少针对农民的专业性服务,难以吸引用户,整个产业链还有待完善,总而言之,在目前环境的制约下,仅靠移动支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探索多种途径共同解决农民电子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4.1 加强农民电子商务培训
加强农民电子商务培训,提高农民信息素养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农民培训中,要积极树立典型,抓好示范带头作用。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农民円常生活和交易习惯有较大的区别,消除农民对新方式的质疑,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树立致富典范,好的典范如一面镜子,让农民看到先进技术和方式带来的实惠和效益,以此提高农民的培训兴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渴求心人,是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基本具备实践操作条件,信息接收能力强,做好这部分人的培训,扶持他们幵展农村电子商务活动,让农民亲眼目睹电子商务带来的实在的效益,激励带动农民学习相关的电子商务知识,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4.2 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农产品走品牌化标准化之路。截至2013年底,全国农民作社数量达91.1万家,湖南省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435个,全省累计有合作社成员173.2万人户,占全省总农户数的。农村合作社逐渐成为农产品销售主体,农村合作社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的核心力量。合作社统一采购,需求量较大,可以在农资购买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于价格洽谈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合作社统一采购,有利于控制农资来源,避免质量低劣、不合格的农产品流入农户,对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一定作用。在推广农产品标准和品牌之路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执行和推广力度远远大于单个农户,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强化标准述设,引导农村进入电子商务时代,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积极的意义。4.3 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在生猪、粮食、水产品、土特产等农产品聚集地带,重点建设一批集散能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加强流转中心、农产品现代化仓储中心的建设,加快农产品运输设备的改造,积极发展直销配送,生鲜连锁超市等多种新型流通组织,鼓励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的发展;用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流通过程改造,农产品的特殊自然属性要求实行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中规模最大,协调能力最好的主体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以他们牵头组织农产品生产者产前的信息指导,产中技术培训,产后的流通、冷藏、运输、包装、等服务,整合各方物流资源,追求供应链管理的最大价值,实现用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质的农产品;将物联网、移动通讯、信息、网络等技术引入农产品物流、中,改造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农产品的直接交易,拓展农产品物流配送范園,在大型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设置信息采集中心,负责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信息的采集,并通过统一的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对外发布,利用,实时定位等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实时跟踪,按照统一的标准监控管理,保证农产品生产流通中的安全性。
4.4 打造符合农村需求的电子商务平台
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与城市相比,虽然前还比较落后,但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就像块待挖掘的宝藏,吸引着很多商家的关注,但肝发农村市场成本高,见效慢,很多商家望而却步,“投资”不足成为了制约各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要想破解这一难题,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支持,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农村屯—商务建设屮来,鼓励多方投资运共同打造符合农村需求的屯子商务平台,通过平台汇聚农业龙头企业、通讯和电子商务运营商、高校、科研机构等相关单位的力量,依托平台探索一种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多方共赢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总结
在信息知识时代,农村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农业发展新的突破口,对解决 “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升级转型、加快城镇化步伐起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湖南农业现状、农村信息化现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开始论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一定自己的建议。本文缺少相应的统计数据作定量分析,缺少成功的案例分析,加上本人相关知识水平的欠缺,论文较大的缺陷性,望见谅。
参考文献:
[1] 国家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2011:6-7.[2] 湖南农村农业信息化“分区建设”路径探析.谭艺平.湖南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中国湖南 长沙 410001 [3]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杜文宏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广西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刘 茜 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 广西数字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4]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康春鹏 农业部信息中心,北京 100732 [5] 中国电子商务实践 关翔,秦琼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构想经济纵横.王海龙,司爱丽
[7] 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邓松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
[8] 湖南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方 芳,黄 菁 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系 湖 南 永州 425199 [9]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骆巧巧.江西财经大学 南昌 [10] 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张喜才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 101149
第五篇:中央党校课题组 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
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
2006年07月02日 海南日报
编者按:这是迄今为止省外同志研究我省文明生态村最深入、最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也是省外媒体(《学习时报》)一次刊载的篇幅最长的文字。报告实事求是,分析透彻,观点鲜明,对我省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做了深刻的总结,并就文明生态村对于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意义进行了很贴切的阐述。现全文转载如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把中央的战略决策落实到全国各地的实践中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始于2000年底的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改善农民生存环境为缩小城乡差别的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面貌为目标,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基础,以点带面、连片创建,五年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活环境、社会风气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是如何开展的,有哪些具体做法和主张,对于全国新农村建设又有怎样的启发借鉴意义?带着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党校第五期半年制中青班“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调研组赴海南开展了为期十天的调研。
一、文明生态村已成为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 在座谈会上,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同志介绍,海南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基本内容就是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单位,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引导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0年9月,海南省委意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只有解决了“脏乱差”,才能谈及建设优美舒适的文明环境;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才有物质保障;只有提高文化品位,才能引导广大农民在求知求美中进而求富;只有逐步树立广大农民的生态意识,才能使海南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省。为此,必须在广大农村中精心打造一个能够涵盖上述几方面工作的载体,让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目标明确、实效明显。该省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思路,并在海口市琼山区的五个自然村开展创建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试点,2002年1月,以在文昌召开的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为标志,文明生态村创建在全省18个市县、国营农场推开,并成为海南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由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之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三项内容抓住了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从而增强了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和群众参与的自觉性。海南文明生态 村的创建规模越来越大,创建质量越来越好,创建参与者越来越多,并从经济条件、群众基础比较好和领导力量比较强的示范村向问题村、难点村和贫困村延伸。同时,文明生态村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综合效应日益明显。文明生态村创建涉及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基层组织建设、“三集中”扶贫、农村信用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和庭院经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等各项工作依托这个工作载体,有效结合、联动推行,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逐步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5300多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22.8%。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受到全国、全省表彰的农村先进典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使海南人民备受鼓舞,为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2006年1月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表彰大会上和《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文明生态村创建被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中,并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至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四项任务都被纳入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从而赋予了文明生态村新的使命和新的内涵。标志着海南已经步入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要求深化文明生态村创 建的发展新阶段。
透视海南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历程,调研组认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促进了海南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面貌为之一新,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得到提升。海南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不但完全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具体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正如刘云山同志2006年2月在海南考察时所指出的:“实践证明,创建文明生态村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方向,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的主要思路及做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何整合政府资源,动员千家万户的农民广泛参与,形成创建合力,这需要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调研组认为,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实践把党的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动员和农民参与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值得研究和推广的路子。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推动文明生态村创建的重要前提。五年多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坚持抓住文明生态村创建不放。历届省主要领导同志都亲自决策、亲自部署,认认真真抓落实。前几任领导及现任省委书记汪啸风、省长卫留成、省委副书记罗保铭等都经常深入示范村调研,亲自指导示范点的工作。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创建文明生态村列为“为民办实事” 的一项重要内容,党代会、省委全委会、人代会的工作报告均对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做出部署,提出要求。省委连续五年召开了六次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加以推动。各市(县)也相继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挂帅,宣传部、文明办和农业、财政、发改委、卫生、文化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党委政府一起抓,相关部门协助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包点单位直接抓,农村基层组织重点抓的“六抓”组织领导机制,并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成效,作为对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内容,从而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海口市在这方面的做法很有代表性。目前,海口市已经建立健全领导制度、工作制度、资金投入制度、联动制度、奖惩制度等组织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经常下村调研,具体指导,使文明生态村创建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市、区文明办同志经常深入基层,组织、协调、规范、督查创建工作。他们还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市委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业绩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把机关干部下乡帮扶创建的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每年末组织人员对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奖优罚劣。
切实可行的创建指导思想
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基本前提。鉴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海南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只提基本要求,不搞整齐划一,不提绝对量化标准。海南开展创建活动遵从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有目标,但不搞达标;二是有要求,但不搞强求;三是动员群众,但不“摊派”。各市、县、乡镇制定的文明生态村标准一定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和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在具体实施时,要尊重农民意愿,讲求实效,因村创建,创建过程可繁可简。海南安定县就依据此指导原则,将修路作为当地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突破口,并根据创建难易不同,确定了三类标准:示范标准、普及标准和过渡标准,因村制宜,分别展开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达到了基础不同、干劲相同,措施不同、标准相同,进度不同、目标相同。
在工作方法上,海南各级党委政府注意用典型引路,靠事实说话。通过试点示范、技术培训、召开村民会议、座谈讨论、参观学习、对比激励等办法,发动、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积极投入,成为新农村的主要建设者。对于干部群众的认识暂时还未转变的村庄,海南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工作原则,逐步、稳妥地引导当地农民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
因地制宜的生产发展思路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中心任务和物质基础。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长远目标的,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 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无疫区、无公害热带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的产业发展思路。经过5年多的实践,海南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渐成规模,许多文明生态村已发展成为科技致富示范村、香蕉村、槟榔村、养殖村、胡椒村等专业村,给当地农民带来显著的收益。在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昌文村调研时,我们看到,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活动中,该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着眼自身实际,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槟榔、香蕉等种植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槟榔村”。仅种植槟榔一项户均收入达8000多元,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000元。经济发展带来当地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近几年来,昌文村先后被市、区评为“法制示范村”、“信用村”“美德在农家活动先进集体”,被省评为“卫生村”、“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同时,海南各级政府着力强化组织、引导、服务职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引向深入。以琼海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例,近年来,琼海市委、市政府按照“调优、调高、调精”和比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点落实强化示范引导、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打造“万泉河”系列农产品品牌四个方面的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畜牧业和水产业在大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业的经济效益。
资金捆绑使用的投入机制 农村建设投资是推动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因此,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时,财政投资向新农村建设倾斜是应有之义。但面对新农村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缺口,财政投资不仅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存在着资金分散、衔接不够、效率不高等问题。目前,县级政府分配管理支农投资的有十几个部门之多。各种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致使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有鉴于此,为最大化地发挥相对不足的财政投资在创建活动中的作用,海南各级政府部门在实践中都普遍借助于文明生态村这个新的载体,按照“渠道不变、职责不变、捆绑使用、成片推进、政企分开”的原则,整合支持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如改水、改厕、民房改造、沼气池建设、道路建设、农业开发等专项资金,加以“捆绑使用”、配套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扶持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大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同时探索建立健全支农资金投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整合监督,规范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投资效率。例如,万泉河长廊文明生态村片区作为琼海市倾力打造的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片区,其创建过程充分体现了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办大事的优势。海南省委 宣传部、省文明办亲自参与策划,并在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宣传文化设备配套上给予支持。省科技厅将长廊列入农业科技110村级服务点建设重点,给予大力支持。省国土资源厅表示支持万泉河综合整治,并共建若干个文明生态村。省建设厅把长廊墟镇整治列入计划,当年安排专项整治资金,并在长廊规划设计中给予指导支持。
齐心协力的多方共建模式
在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海南各级党委政府在注重充分发挥农民创建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广泛发动机关、部队、企业等社会各界来支持文明生态村建设,形成创建合力。海南各市县均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策划指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广泛开展了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民共建、各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真正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举全省之力共同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局面,构筑了文明生态村强大的民心基础、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以海口市为例,仅2005年,驻市部队就筹集173万元,投入兵力12000多人次支持创建活动;各村外出人员捐助也达到300多万元;企业运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优势,与村庄开展联手扶贫、联手创建活动,摸索出“政府引导、公司赞助、农户参与”的一帮一创建新路。同时,海口市委市政府共派出市区200名机关干部下乡挂职当村干部,与农村结对子,开展帮扶工作。此外,在财政投入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为弥补投资不足,海南各地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出一套“一个为主,四个一点”的多方投资创建机制。即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各级财政投入一点,在外工作干部捐助一点,企业支持一点,华侨和其他热心人士赞助一点,从而确保了当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进程。据统计,创建五年来,海南全省机关干部和个体、民营企业家捐款9150多万元,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捐款15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文明生态村建设。这种多方筹款、齐抓共建的投资创建机制对于财政投入相对匮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无疑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循序渐进的农村发展思路
文明生态村创建长效机制的形成不但要依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态度,而且也与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改变家乡面貌的要求息息相关。文明生态村的深化创建过程就是一条不断让农民得实惠的过程。海南各级党委政府所普遍遵循的先规划,后修路,再植树,然后治理脏乱差,最后再建文化室的环境治理思路,其实质就是循序渐进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随着农村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当群众改善环境的愿望变成了迫切需求时,现阶段治理生态环境的脏乱差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海南开展创建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践证明,从道路硬化、推广沼气和民房改造等入手,突击清除垃圾、植树种草、设垃圾箱、改水改厕,到建设宣传文化室、篮排球场、休 闲小广场、文化室等文化休闲设施,切切实实让农民从创建中得到了实惠,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创建的积极性,保证了创建的可持续性。在海南文明生态村的调研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已建成的文明生态村,村村是花园,处处是美景,树木郁郁葱葱、密密匝匝、错落有致;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池塘、乡间小道和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掩映其中,真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三、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普遍意义
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是一个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各项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把中央精神与海南实践相结合,其五年多的主要工作思路具有普遍意义,值得总结和推广。
普遍意义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如果生产不发展,经济搞不上去,农民的腰包鼓不起来,其他方面建设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长远目标的,从而保证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可持续性。海南以抓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实践证明,既符合海南财力有限的实际,实现了低投入快速启动新农村建设工程,又使农民群众很快看到了创建的效果,得到了实惠,发挥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保证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必须 要从大多数农民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同时经过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最具有连锁效应,最能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工作作为突破口。基于此,调研组认为,海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普遍意义二:坚持心向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农民受益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农村的各项工作中去,就是要以农民为本。以农民为本的含义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农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农民,一切工作的归宿还是农民;二是尊重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农村各项事业都要依靠农民,由农民决定,由农民支撑,由农民获益。在这场美化自己家园的活动中,海南广大农民群众之所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正是因为海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根本,才有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深入持续发展。
普遍意义三:政府统领推动,领导真抓实干
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海南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文明生态村创建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考核内容,成立各级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贯彻领导抓、抓领导、各级领导层层负责制,持续投入财政资金启动创建工程,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建,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全社会创建热情,才成就了海南今天丰硕的创建成果。海南的实践告诉我们,政府统领推动,领导真抓实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一项有力保证。
课题组成员:
孙忠诚(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副局长)、倪健(海南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立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师副政委)、王俊(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何绍青(国家烟草专卖局机关服务局副局长)、赵棋山(中央党校培训部组织员)。
(原载6月26日《学习时报》3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