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土地沙化现状及治理对称(五篇)

时间:2019-05-15 14:3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兴安盟土地沙化现状及治理对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兴安盟土地沙化现状及治理对称》。

第一篇:兴安盟土地沙化现状及治理对称

兴安盟土地沙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土地沙漠化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沙漠化治理研究,并根据人文和自然经济条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防沙治沙工作。经过沙区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几十年的努力,兴安盟沙地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全球性气候的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兴安盟沙地生态建设和加快沙地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兴安盟土地沙化现状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貌形态从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山脉主脊,到东南部边缘的平原地带,呈阶梯降低,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平原4个类型。地区气候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天气寒冷,无霜期相对较短,年降水量不高且蒸发量大,风沙天日数多,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全盟总土地面积600万hm2,其中沙区面积172万hm2,沙地60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0%,占沙区面积的35%。全盟总人口163万,其中沙区人口39.4万人,占总人口的24%。

兴安盟沙地有3个分布区(带):

一是科尔沁沙地北缘分布区,属大兴安岭南段山地与科尔沁沙地北缘交界处,包括科右中旗和突泉县东南部的水泉、太平、溪柳等乡镇苏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1′-122°17′,北纬44°15′-45°10′,南北长140km,东西宽60km。地势起伏, 坨甸相间,多沙丘漫岗,有断续的明沙。

二是扎赉特旗绰尔河两岸沙地分布带,含绰勒、胡尔勒、努文木仁、二龙山、小城子、巴达尔胡农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7′-123°29′,北纬46°01′-46°46′,东西长205km。

三是阿尔山三角山地区潜在沙化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1′-119°35′,北纬47°18′-47°20′,主要由于蒙古国连年火烧草原,造成这一地区土地荒漠化,加之蒙古国流沙不断侵入,使其沙化更加严重。

二、兴安盟地区沙漠化的原因

造成我盟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客观内在因素,人为因素是土地沙漠化得以发生发展加剧的社会诱发因素。

(一)沙漠化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日照蒸发强烈、海拔高、风多、风大、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大风吹蚀等自然条件造就并历史的遗留下退化的土地、劣质的土壤、沙漠化的土地。

(二)沙漠化的人为因素

1、无序地乱砍滥伐。由于人为过度采挖林草植被资源,造成植被破坏消亡、土地裸露退化以至沙化。我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落后、贫困,这里的人们过去为了基本的生存与发展,对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的林草植被资源放松保护,放任自由地由其乱砍、滥伐林木、任意采挖植被,以满足生产生活消费需求,结果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使植被由点到面、由近及远逐渐消亡。

2、盲目垦耕、过度放牧。盲目垦耕、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和农田、草地退化。而在我盟干旱草原牧区,草场的载畜能力有限,只可限量放牧,但实际是几乎所有牧区都超过了生态安全允许的合理载畜量,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3、滥施农药、乱捕滥杀。猎杀有益昆虫和野生动物,使寄生于林草植被的害虫、鼠因失去天敌而猖獗危害林草。在内蒙古大草原地区林、草植被资源被害虫、鼠、兔危害的情况尤为严重,不但降低了林、草植被防风固沙、维护国土安全的功能。

三、兴安盟地区沙漠化防治对策

沙漠化治理必须靠全社会行动,多管齐下,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治理对策。大力造林种草,移减人口压力,改善能源利用,立法建制保护,加大执法力度,减免、遏制、禁止一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生态要先行”的战略决策,并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为人进沙退、防治土地沙漠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开创了我国防沙、治沙、维护国土安全的新局面,也有效的遏制了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

1、实行法定利用土地垦耕制度,发展生态集约农业,合理限定牧养,制订防沙、治沙规划,划禁农、禁牧、禁樵区,采取围栏标示封禁保护措施,立封育圈养、休牧、轮牧、限牧制度。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大力培育人工高产草地,减少天然草场载畜量,缩短天然草场放牧时间,以减缓天然草地牧养压力。

2、打击乱捕、滥猎,合理使用农药,提倡生态防治,实现农、林、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对乱捕、滥猎野生保护动物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减免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行为;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限制使用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保护和发展天敌昆虫与野生动物。利用生态防治技术,对林草生态中的害虫、鼠进行控制,遏制害鼠、害虫繁殖危害,把害鼠、害虫自然的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以防止林地草原农田退化沙化,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农、林、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们的防沙、治沙意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经常性的开展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策划创制播放能够提高人们防沙、治沙意识的生态公益广告,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使全社会和各阶层特别是生活在半干旱地区的每一个人,都从思想深处有节约用水、防沙治沙、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光荣,破坏土地资源环境可耻”的思想。

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与土地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我盟沙漠化土地蔓延的主导因素。这不仅使环境恶化并造成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合理的土地利用在沙漠化防治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全国不同地带的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板。

第二篇: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调查报告

一、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位于乌拉特后旗境内的山后牧区。乌拉特后旗地处内蒙古西北部,位于巴盟西北部,东经105°8′20′至107°38′20′,北纬40°41′30′至42°21′40′。是自治区边境旗县之一。北与蒙古国相交界,西与阿拉善盟左旗相连,南与磴口县、杭锦后旗毗邻,东与乌拉特中旗相接攘,阴山山脉横跨旗境南部,把全旗分为山前河套区和山后牧区两个自然条件完全不同的区域。全旗东西长210公里,南北宽130公里,总土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巴盟总土地面积的38。

我旗地处蒙古高原西部的巴音戈壁高原地带,主要有戈壁、沙漠、低山、丘陵等,地域辽阔,地类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风多雨少,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5.3℃左右,最高气温33.6℃,最低气温-28.4℃,年降水量102.8mm,无霜期150天左右,年蒸发量在2900.3mm,年最大风速33米/秒,全年7级以上风力109天,沙尘暴19次。封禁保护区内植被严重退化,地表裸露,仅分布有少量稀疏的梭梭、冬青和白茨等天然灌木。

全旗现有10个苏木镇,总人口4.9万人,耕地5万亩,牲畜总头数52万头(只)。地方财政收入仅6366万元。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牧业为主的旗县。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需要进行生态移民720户,人口2100人,牲畜19万头(只)。根据我旗实际情况,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的牧民迁移到山前河套区地区,建立高效农业区和专业化养殖小区,实行舍饲圈养,走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路子。共需资金4280万元,其中移民安置费用2100万元,围封费用900万元,管护费用1280万元(五年)。

二、实行封禁的必要性

乌拉特后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属于荒漠、半荒漠地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十年有九旱、有雨水成灾、无风遍地沙、有风沙满天”,是我旗生态环境恶化的真实写照。是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并发的严重水土流失区,水地流失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95.1,沙漠化土地面积1627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4,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466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13。据统计,1991年我旗有可利用草场3148万亩,到2002年为2513万亩,十年间草场少了600多万亩,草场退化、沙化速度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草场退化、沙化的日趋严重,致使全旗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可利用草场面积缩小,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和过度放牧、樵采等人为破坏的因素,造成珍稀濒危的梭梭、白茨、冬青、柠条、霸王和蒙古扁桃等天然灌木林资源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地制约了农牧民的生产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极大的影响了全旗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封禁保护,控制水土流失,维持该地区生态环境平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实行封禁保护可以有效的制止各种人为破坏,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积极开展防沙治沙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封禁区建设范围、面积

乌拉特后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涉及巴音戈壁苏木、巴音温都尔苏木、乌力吉苏木、那仁宝力格苏木、巴音前达门苏木和宝音图苏木等6个苏木,北与蒙古交界,西与阿拉善盟交界,南到乌拉特后旗赛乌素镇,东至巴盟乌拉特中旗,总面积1600万亩。共分5期实施,第一期准备实施巴音前达门苏木和宝音图苏木项目区,总面积300万亩。

四、封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生态立旗战略,继续坚持“封育保护为主,封造飞并举”的林业建设方针,积极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实行依法治沙。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中心,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以实施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基础,以防治荒漠化和沙化为重点,以推进林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大面积封禁,小区域治理。力争封禁5年后,通过自然更新和人工复壮的方法,缩短天然灌木的恢复周期,尽快更新成林,增加生物数量,使植被退化、地区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抗御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使全旗水土流失、草场沙化、退化问题得到改善,封禁区每年减少水土流失500万吨,周边地区的草场得到有效庇护。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扭转沙进人退的局面,实现牧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逐步使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边疆构筑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五、封禁保护的主要措施及设想

(一)切实加强对封禁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切实将封禁保护区建设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组成封禁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定期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保护区建设顺利有序进行。二是各级领导层层签订建设责任状,制定技术责任制、管护责任制及相应规章制度,各苏木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自上而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与办事机构。三是把封禁保护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各苏木镇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内容,认真检查验收,严格奖罚兑现。

(二)坚持“严管林”,注重封禁成林的资源保护。一是封禁区严格实行禁牧、禁采和禁挖,减少封禁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依靠天保工程,安排护林员,以护林员为基础,苏木林工站为依托,森林公安为主体,形成管护网络。二是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植被和林业建设设施的违法行为,对一些有影响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制造舆论声势,震慑犯罪分子。三是在封禁区开展大面积的鼠害防治试验和防治工作,降低害鼠危害程度。四是加强封禁区的森林防火工作,购置灭火工具和装备,做到有备无患。

(三)坚持封育结合,加大育林力度,人工促进更新复壮。一是在每年雨季来临的有利时间,对封禁区内有选择性的进行植苗、补播等多种育林措施,人工促进更新,提高林木覆盖度。二是加大科技含量,提高成活率。在封禁区内应用新型的抗旱、抗盐碱新产品,进行人工种植灌木,提高成活率,降低抚育成本。

(四)坚持生态移民,减轻草场载畜量,恢复生态平衡。为彻底改善封禁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和生畜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我旗要实施生态移民,把移民与旗府搬迁、调整生产力布局、发展工业经济和移民扩镇结合起来,采取集中移民和分散移民的形式,妥善安置从封禁区移出的群众,使移民能移的出,稳的住,富的快。减少封禁区人口,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严格控制载畜量,实现人畜、草畜平衡,从根本上有效控制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强化《森林法》、《防沙治沙法》和其它保护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广大农牧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改变传统观念,加快封禁保护的建设步伐和保护步伐。

六、主要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加强封禁保护区建设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切实落实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同时组织强有力的管护队伍,打击乱牧乱猎、乱采乱伐等破坏活动,并依法处理。二是强化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设立建设资金专项帐户,保证专款专用,实行报帐制,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截留现象,使国家和地方投入的建设资金,真正用于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多形式、多渠道、经常性对周边群众进行国家和地方有关保护区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使生态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四是加强移民工作的宣传、发动和思想政治工作,从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保证,全力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第三篇: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关于做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调研座谈会有关准备的通知》林沙综字[2004]3号文件精神要求,现将我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汇报如下。

一、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位于乌拉特后旗境内的山后牧区。乌拉特后旗地处内蒙古西北部,位于巴盟西北部,东经105°8′20″至107°38′20″,北纬40°41′30″至42°21′40″。是自治区边境旗县之一。北与蒙古国相交界,西与阿拉善盟左旗相连,南与磴口县、杭锦后旗毗邻,东与乌拉特中旗相接攘,阴山山脉横跨旗境南部,把全旗分为山前河套区和山后牧区两个自然条件完全不同的区域。全旗东西长210公里,南北宽130公里,总土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巴盟总土地面积的38%。

我旗地处蒙古高原西部的巴音戈壁高原地带,主要有戈壁、沙漠、低山、丘陵等,地域辽阔,地类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风多雨少,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5.3℃左右,最高气温33.6℃,最低气温-28.4℃,年降水量102.8mm,无霜期150天左右,年蒸发量在2900.3mm,年最大风速33米/秒,全年7级以上风力109天,沙尘暴19次。封禁保护区内植被严重退化,地表裸露,仅分布有少量稀疏的梭梭、冬青和白茨等天然灌木。

全旗现有10个苏木镇,总人口4.9万人,耕地5万亩,牲畜总头数52万头(只)。地方财政收入仅6366万元。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牧业为主的旗县。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需要进行生态移民720户,人口2100人,牲畜19万头(只)。根据我旗实际情况,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的牧民迁移到山前河套区地区,建立高效农业区和专业化养殖小区,实行舍饲圈养,走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路子。共需资金4280万元,其中移民安置费用2100万元,围封费用900万元,管护费用1280万元(五年)。

二、实行封禁的必要性

乌拉特后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属于荒漠、半荒漠地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十年有九旱、有雨水成灾、无风遍地沙、有风沙满天”,是我旗生态环境恶化的真实写照。是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并发的严重水土流失区,水地流失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95.1%,沙漠化土地面积1627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4%,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466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13%。据统计,1991年我旗有可利用草场3148万亩,到2002年为2513万亩,十年间草场少了600多万亩,草场退化、沙化速度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草场退化、沙化的日趋严重,致使全旗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可利用草场面积缩小,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和过度放牧、樵采等人为破坏的因素,造成珍稀濒危的梭梭、白茨、冬青、柠条、霸王和蒙古扁桃等天然灌木林资源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地制约了农牧民的生产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极大的影响了全旗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封禁保护,控制水土流失,维持该地区生态环境平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实行封禁保护可以有效的制止各种人为破坏,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积极开展防沙治沙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封禁区建设范围、面积

乌拉特后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涉及巴音戈壁苏木、巴音温都尔苏木、乌力吉苏木、那仁宝力格苏木、巴音前达门苏木和宝音图苏木等6个苏木,北与蒙古交界,西与阿拉善盟交界,南到乌拉特后旗赛乌素镇,东至巴盟乌拉特中旗,总面积1600万亩。共分5期实施,第一期准备实施巴音前达门苏木和宝音图苏木项目区,总面积300万亩。

四、封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生态立旗战略,继续坚持“封育保护为主,封造飞并举”的林业建设方针,积极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实行依法治沙。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中心,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以实施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基础,以防治荒漠化和沙化为重点,以推进林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大面积封禁,小区域治理。力争封禁5年后,通过自然更新和人工复壮的方法,缩短天然灌木的恢复周期,尽快更新成林,增加生物数量,使植被退化、地区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抗御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使全旗水土流失、草场沙化、退化问题得到改善,封禁区每年减少水土流失500万吨,周边地区的草场得到有效庇护。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扭转沙进人退的局面,实现牧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逐步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边疆构筑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五、封禁保护的主要措施及设想

(一)切实加强对封禁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切实将封禁保护区建设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组成封禁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定期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保护区建设顺利有序进行。二是各级领导层层签订建设责任状,制定技术责任制、管护责任制及相应

第四篇: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关于做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调研座谈会有关准备的通知》林沙综字[2004]3号文件精神要求,现将我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汇报如下。

一、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位于乌拉特后旗境内的山后牧区。乌拉特后旗地处内蒙古西北部,位于巴盟西北部,东经105°8′20″至107°38′20″,北纬40°41′30″至42°21′40″。是自治区边境旗县之一。北与蒙古国相交界,西与阿拉善盟左旗相连,南与磴口县、杭锦后旗毗邻,东与乌拉特中旗相接攘,阴山山脉横跨旗境南部,把全旗分为山前河套区和山后牧区两个自然条件完全不同的区域。全旗东西长210公里,南北宽130公里,总土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巴盟总土地面积的38。

我旗地处蒙古高原西部的巴音戈壁高原地带,主要有戈壁、沙漠、低山、丘陵等,地域辽阔,地类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风多雨少,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5.3℃左右,最高气温33.6℃,最低气温-28.4℃,年降水量102.8mm,无霜期150天左右,年蒸发量在2900.3mm,年最大风速33米/秒,全年7级以上风力109天,沙尘暴19次。封禁保护区内植被严重退化,地表裸露,仅分布有少量稀疏的梭梭、冬青和白茨等天然灌木。

全旗现有10个苏木镇,总人口4.9万人,耕地5万亩,牲畜总头数52万头(只)。地方财政收入仅6366万元。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牧业为主的旗县。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需要进行生态移民720户,人口2100人,牲畜19万头(只)。根据我旗实际情况,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的牧民迁移到山前河套区地区,建立高效农业区和专业化养殖小区,实行舍饲圈养,走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路子。共需资金4280万元,其中移民安置费用2100万元,围封费用900万元,管护费用1280万元(五年)。

二、实行封禁的必要性

乌拉特后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属于荒漠、半荒漠地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十年有九旱、有雨水成灾、无风遍地沙、有风沙满天”,是我旗生态环境恶化的真实写照。是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并发的严重水土流失区,水地流失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95.1,沙漠化土地面积1627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4,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466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13。据统计,1991年我旗有可利用草场3148万亩,到2002年为2513万亩,十年间草场少了600多万亩,草场退化、沙化速度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草场退化、沙化的日趋严重,致使全旗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可利用草场面积缩小,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和过度放牧、樵采等人为破坏的因素,造成珍稀濒危的梭梭、白茨、冬青、柠条、霸王和蒙古扁桃等天然灌木林资源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地制约了农牧民的生产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极大的影响了全旗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封禁保护,控制水土流失,维持该地区生态环境平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实行封禁保护可以有效的制止各种人为破坏,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积极开展防沙治沙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封禁区建设范围、面积

乌拉特后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涉及巴音戈壁苏木、巴音温都尔苏木、乌力吉苏木、那仁宝力格苏木、巴音前达门苏木和宝音图苏木等6个苏木,北与蒙古交界,西与阿拉善盟交界,南到乌拉特后旗赛乌素镇,东至巴盟乌拉特中旗,总面积1600万亩。共分5期实施,第一期准备实施巴音前达门苏木和宝音图苏木项目区,总面积300万亩。

四、封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生态立旗战略,继续坚持“封育保护为主,封造飞并举”的林业建设方针,积极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实行依法治沙。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中心,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以实施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基础,以防治荒漠化和沙化为重点,以推进林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大面积封禁,小区域治理。力争封禁5年后,通过自然更新和人工复壮的方法,缩短天然灌木的恢复周期,尽快更新成林,增加生物数量,使植被退化、地区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抗御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使全旗水土流失、草场沙化、退化问题得到改善,封禁区每年减少水土流失500万吨,周边地区的草场得到有效庇护。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扭转沙进人退的局面,实现牧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逐步使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边疆构筑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五、封禁保护的主要措施及设想

(一)切实加强对封禁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切实将封禁保护区建设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组成封禁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定期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保护区建设顺利有序进行。二是各级领导层层签订建

设责任状,制定技术责任制、管护责任制及相应规章制度,各苏木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自上而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与办事机构。三是把封禁保护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各苏木镇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内容,认真检查验收,严格奖罚兑现。

(二)坚持“严管林”,注重封禁成林的资源保护。一是封禁区严格实行禁牧、禁采和禁挖,减少封禁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依靠天保工程,安排护林员,以护林员为基础,苏木林工站为依托,森林公安为主体,形成管护网络。二是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植被和林业建设设施的违法行为,对一些有影响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制造舆论声势,震慑犯罪分子。三是在封禁区开展大面积的鼠害防治试验和防治工作,降低害鼠危害程度。四是加强封禁区的森林防火工作,购置灭火工具和装备,做到有备无患。

(三)坚持封育结合,加大育林力度,人工促进更新复壮。一是在每年雨季来临的有利时间,对封禁区内有选择性的进行植苗、补播等多种育林措施,人工促进更新,提高林木覆盖度。二是加大科技含量,提高成活率。在封禁区内应用新型的抗旱、抗盐碱新产品,进行人工种植灌木,提高成活率,降低抚育成本。

(四)坚持生态移民,减轻草场载畜量,恢复生态平衡。为彻底改善封禁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和生畜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我旗要实施生态移民,把移民与旗府搬迁、调整生产力布局、发展工业经济和移民扩镇结合起来,采取集中移民和分散移民的形式,妥善安置从封禁区移出的群众,使移民能移的出,稳的住,富的快。减少封禁区人口,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严格控制载畜量,实现人畜、草畜平衡,从根本上有效控制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强化《森林法》、《防沙治沙法》和其它保护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广大农牧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改变传统观念,加快封禁保护的建设步伐和保护步伐。

六、主要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加强封禁保护区建设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切实落实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同时组织强有力的管护队伍,打击乱牧乱猎、乱采乱伐等破坏活动,并依法处理。二是强化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设立建设资金专项帐户,保证专款专用,实行报帐制,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截留现象,使国家和地方投入的建设资金,真正用于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多形式、多渠道、经常性对周边群众进行国家和地方有关保护区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使生态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四是加强移民工作的宣传、发动和思想政治工作,从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保证,全力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第五篇:xx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材料

xx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材料

xx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西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是塔里木盆地西缘著名的喀什绿洲的组成部分,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处于东经75°18′~76°53′,北纬38°55′~39°40′之间。县城距喀什市15公里,西南与疏勒、阿克陶、乌恰毗邻,北隔喀拉塔格山、库玛塔格山和阿图什市相望,东西最长113公里,南北最宽为91公里,总面积约为3162.75平方公里。

2008年末xx县总户数为73305户,总人口达到31.7万人,人口密度为100人/平方公里。其中维吾尔族人口31万人,占总人口的97.79%。其中农业人口28.75万人,占总人口的90.69%,全县劳动力15.2万人,占总人数的47.95%,是国家级农业贫困县。

一、我县沙化土地基本情况

1、地理环境恶劣。xx县沙漠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5%,大部分绿洲与沙漠为邻,绿洲主要沿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边缘的水系呈带状离散分布,外围为山前砾石戈壁,内侧为浩瀚沙漠,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使我县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劣,据2004年统计,沙化土地面积为110166.7公顷,占xx县国土总面积34.83%,人类赖以生存的人工绿洲面积仅占4.5%。

2、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平均降水量为70—180厘米,多年平均蒸发量2535.1毫米,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5倍,最大无降水量时间约为300天左右。常年东南风,其次是西北风,年平均风速高达23米/秒,瞬时可达30米/秒以上,大风持续最长天数可达6天。

3、自然灾害频繁出现。xx县自然灾害主要是干旱、冰 雹、大风、干热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干热风发生次数年频率为5天,最多12天,最少2天。大风危害次数频率较高,年平均为20天,每年8级以上大风为18天~24天,最多连续3天不中断,每年3月底~4月初和 11月为暴风多发季节。木什乡西北角卡浪沟是南疆西部最大的风口之一。由于风沙危害严重导致我县境内荒漠植被严重退化,地表裸露,仅分布有少量稀疏的麻黄、沙拐枣、假木贼、白蒿、刺蓬、琵琶柴、沙棘等天然灌木,一刮风就飞沙走石,全县各族人民群众饱受风沙之苦。

4、由于某些地方风沙条件过于恶劣,造成沙进人退的现象时有发生。2010年我县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 4.7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5%。主要分布在布拉克苏乡、铁日木乡,面积分别为1.24万平方公里、1.06万平方公里,其面积占全区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的44.42%。以铁日木乡1村为例,2005年以来,该村的居民因为沙化趋势过大,全村的农民搬迁达2次。

二、实行封禁的必要性

今年来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在防沙治沙这一块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做这些工作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要想人民安居乐业,走上小康富裕的道路,防沙治沙这块大的绊脚石是非要搬除不可的。

1、沙区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日益重视及西部大开发实施,林业在国民经济地位逐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林业发展也有了深刻的认识。xx县林业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结合2003年起在我县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全县经济林面积发展到18793万公顷,林果业以其固有的特色和林农立体模式分布在13个乡(镇),覆盖了95%村和95%农村人口,形成了杏子14471公顷;核桃827公顷;巴旦木428公顷;石 榴1313公顷;葡萄28公顷;酸梅8公顷;红枣1149公顷;阿月浑子71公顷;桃子78公顷;樱桃135公顷;其它果品288公顷的规模。在品种布局上,形成了以塔什米里克乡、铁力木乡、布拉克苏乡为主的杏子基地,以站敏乡、乌帕尔乡为主的核桃基地,以阿瓦提乡、英吾斯坦乡、阿卡什乡为主的石榴基地,以站敏乡、萨依巴格乡为主的巴旦木基地,以阿瓦提乡、木什乡为主的红枣基地和以乌帕尔乡为主的樱桃基地。

2、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十一五”以来,我县结合自治区发布的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在防沙治沙、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水资源管理及沙化草原治理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防沙治沙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推动了防沙治沙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3、管理机制和技术模式不断完善

组建了长期稳定的防沙治沙统一组织协调机构,建立健全了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创造和总结出了一批适合新疆防沙治沙的模式和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为新疆的防沙治沙工作奠定了较完备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在我县建立封禁保护区,控制水土流失,维持该地区生态环境平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实行封禁保护可以有效的制止各种人为破坏,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积极开展防沙治沙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具体的建设内容。建设区范围分布于xx县辖区内有1个镇、12个乡。即:托克扎克镇、乌帕尔乡、塔什米里克乡、铁日木乡、布拉克苏乡、萨依巴格乡、站敏乡、吾库萨克乡、木什乡、兰杆乡、阿瓦提乡、英吾斯塘乡、阿克喀什乡。目前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建议设在我县铁日木乡。

建设内容包括:

1、封禁保护设施建设。包括管护站点建设、围栏、简易设备购置、界碑、警示牌的建设等。

2、沙缘地带流动沙丘固沙压沙等措施。

3、监管能力建设,包括聘用管护人员、效益监测分析、宣传等。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得不到落实,造林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由于每年完成造林面积资金得不到落实,各乡镇对生态林营造和防沙治沙的积极性降低。

二是目前防沙治沙工作中认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 :

1、治沙是林业部门的职责。

2、防沙治沙就是植树造林。

三是造林密度过大且未采取人工抚育措施。

1、造林密度过大

2、蒸腾量大于降水保存量

3、自然演替、更新的条件被破坏 四是树种单一。

1、造纯林:

2、沙区造乔木树种

五是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未能有机统一。

1、只保护,不利用。

2、在扶贫开发、畜牧业发展中没有找到结合点。六是荒漠林保护亟待加强。

1、森林火灾隐患重重。

2、病虫鼠害严重。

3、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坚持走资源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和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力推进农、林、牧、工、商、服务等“多业一体化”,注重将发送生态与促进农牧民增收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抓好综合示范,推进重点工程,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生物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发展以特色经济植物种植和深加工为主体的沙区产业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生物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发展以特色经济植物种植和深加工为主体的沙区产业体系,提质增效,促进沙产业优化升级。为加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为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更大贡献

xx县林业局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下载兴安盟土地沙化现状及治理对称(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兴安盟土地沙化现状及治理对称(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西省沙化土地防治对策(论文)_刘晓勇

    江西省沙化土地防治对策 刘晓勇1,钟瑞华,王伟 (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46) 摘 要:根据江西省沙化土地现状,分析沙化土地成因、动态情况及发展趋势,提出防沙治沙对策......

    新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沙化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共5则范文)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沙化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 第一章 项目概要 本章是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内容的摘要性概述。简要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建设地点与规模、建......

    土地治理报告

    石燕桥镇人民政府关于申报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报告 隆昌县农发办: 我镇有21个行政村,3个社区,全镇田土计税面积16796亩。仕郎村、嘉谟村、涂家坝村、翟家村、农乐......

    土地盐碱化治理

    盐碱地的改良 (一)、盐碱地传统的改良方法 盐碱土中可溶盐类对植物的危害以碳酸钠为最厉害,氯化钾次之,硫酸镁,氯化镁,氯化镁 ,氯化钾又次之,碳酸氢钠,硫酸钠毒害较轻。在园林绿化......

    浅析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浅析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世界水资源状况:地球上水占70%的面积,其中海水占97.3%,可用淡水只占2.7%,在淡水中77.2%存在雪山冰川中,22.4%存在土壤中和地下水(降水与地表水渗入),只有0.4%......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摘要:分析目前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治理水污染的措施,以改善我国目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促进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水污染 防治一、 水污染的定义水污染......

    卷烟零售价格现状及治理措施

    卷烟零售价格现状及治理措施 一、加强卷烟零售价格管理的重要意义 做好卷烟零售价格管理,是提高零售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重要手段。零售客户是连接烟草工商企业与消费者的重要......

    乌拉特后旗荒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乌拉特后旗地处巴彦淖尔盟西北部,地域辽阔,地类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平均海拔1300—1500米左右,属干旱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年降雨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