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调研工作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5:2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调研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调研工作报告》。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调研工作报告

经过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全面深入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重要意义,简单了解了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初步提出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建议。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重要意义调研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坚持把法院的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下,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是法院在长期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法院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任务,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的任务。法院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是法院巩固自身地位,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法院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法院必须把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始终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之中,全面发挥审判机关的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刑事、民事、行政等各类审判工作,努力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

(三)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关键是认真实践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行动指南。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审判机关,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是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只有坚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才是真正的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

二、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政法委在市委的领导下,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自身的主要职责、任务,加强和改善了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法院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的部署,统一包括法院在内的政法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指导法院各项工作;二是组织、推动包括法院在内的政法各部门抓好维护社会稳定,督促落实维护稳定的领导责任制,指导、协调处理全市性重大治安问题;三是检查法院执行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结合实际,研究严肃执法、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及时向市委提出建议,努力改善执法环境和条件;四是大力支持和严格监督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指导和协调包括法院在内的政法各部门在依法相互制约的同时密切配合,督促、推动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研究、协调有争议的重大、疑难案件。

(二)取得的经验

第一,法院工作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和宪法告诉我们,审判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审判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法院工作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事业的新局面。第二,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必须规范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依法治国方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和保障党的领导的最好途径。党的领导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也不例外。只有规范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实现坚持党的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

工作领导的调研报告

经过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全面深入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重要意义,简单了解了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初步提出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建议。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重要意义

调研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坚持把法院的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下,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是法院在长期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法院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任务,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的任务。法院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 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是法院巩固自身地位,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法院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法院必须把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始终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之中,全面发挥审判机关的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刑事、民事、行政等各类审判工作,努力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关键是认真实践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行动指南。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审判机关,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是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法院在审判工作 中,只有坚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才是真正的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

二、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现状

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政法委在市委的领导下,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方针,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自身的主要职责、任务,加强和改善了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法院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的部署,统一包括法院在内的政法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指导法院各项工作;二是组织、推动包括法院在内的政法各部门抓好维护社会稳定,督促落实维护稳定的领导责任制,指导、协调处理全市性重大治安问题;三是检查法院执行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结合实际,研究严肃执法、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及时向市委提出建议,努力改善执法环境和条件;四是大力支持和严格监督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指导和协调包括法院在内的政法各部门在依法相互制约的同时密切配合,督促、推动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研究、协调有争议的重大、疑难案件。

取得的经验

第一,法院工作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和宪法告诉我们,审判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审判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法院工作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必须规范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依法治国方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和保障党的领导的最好途径。党的领导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也不例外。只有规范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与保障法院独立司法的并行不悖、协调发展。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独立审判的关系。依法独立审判与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的、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而不是干涉法院依法独立审判,代替或者指挥法院办理具体案件。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脱离党的领导,而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

三、党对法院工作领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认识领域有两种极端倾向同时存在。一种是过分强调党的权威和法院对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权威的服从。另一种倾向是过分强调法院司法的独立性。二是地方党委对某些 个案作出指示。这种关于案件处理的指示不论是否具体明确,都会对法院构成相当大的约束力。三是政法委员会对司法工作的协调有时存在问题。协调的过程,既是已有矛盾的解决过程,也是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间新矛盾的产生过程。

四、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建议

党的领导与法院工作的关系,总的来说,并不是一种互相否定、互相排斥的矛盾对立关系,二者可以互相兼容于国家司法权的实现过程中。为此,我建议如下:

要解决法治的观念问题。一是地方党委和法院应认识到:法院不是地方党委的职能机关,而是代表国家独立行使审判权,二者之间有一种制约关系。二是地方党委应认识到:司法公正是一种软资源,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硬件同等重要,是塑造地方法治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党的领导与法院司法独立应当同时并重,同时坚持。作为一项基本的原则,我们既要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权,也要坚持法院司法的独立性,让司法独立名正言顺。宪法明确规定了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领导地位,因而法院工作接受党的领导是宪法原则,具有合法性,不可动摇性。但宪法又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因而独立行使审判权也是一项宪法 规定的原则。

要正确认识党的领导权的性质。明确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只是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决不是具体审判业务的领导。

要通过党的领导维护法院的司法独立。保障法院司法独立,既要靠法律制度的保障,也要靠党的领导保障。我们一方面需要继续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深化法院改革,从制度上保障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总的来讲,应从党和法院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以形成党的领导与法院工作之间的合理关系,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

第三篇: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 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

同志们:这次全市政协工作会议是市委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明确新时期新阶段我市政协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推动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市政协工作,讲五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市政协在履行职能、推动发展、营造氛围中取得的成绩一直来,市委根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注重发挥政协在全局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努力为政协履行职能营造良好环境。政府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政府决策程序,大力支持政协参政议政,使政协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政协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正确把握“献策不决策,立论不立法,议政不行政,宽松不放松”的工作方法,形成了民主和谐、扎实深入、活跃有序、蓬勃发展的局面,为推动发展、营造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这一成绩的取得和心齐气顺局面的形成,与我们政协作用的充分发挥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贯彻大团结、大联合的精神,发挥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巨大包容性,通过界别和人员构成等多种方式,把新的社会阶层的代表人物吸纳到政协组织中来;保持良好的政治氛围,创造多种有效的形式,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代表人士发表政见、表达意愿提供了比较畅通的渠道;关心、维护统一战线成员的利益,促进不同党派、不同信仰、不同界别人们之间的合作共事,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及时组织学xxx省委、市委的有关精神,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报告、座谈活动,提高认识,扩大共识,各方面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更加巩固;广泛开展联谊活动,扩大了同周边地区兄弟政协的合作和交流。第二,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市政协强调履行职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大局、必须注意从实际出发、必须加强同各方面的配合等原则;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就推进城市化、发展消防器材产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学校布局调整、旅游开发、社区建设、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诸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建言立论、议政献策;通过政协提案、会议发言、委员视察、专题调研、反映信息等多种形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大量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为党政领导机关知情决策及改进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六届政协以来,市政协就推进信息化、城市化、加快培育花卉苗木产业等6个课题与市政府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取得了较好的协商效果。第三,发挥了专门委员会的基础作用。深入调研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是政协履行职能、建言立论的前提条件。市政协着力深化专题调研工作,把它看作是对重大问题建言立论质量起决定作用的环节、作为调动各界委员积极性的有效形式和活跃政协工作的重要途径,努力探索并初步形成以重要课题为纽带、以办公室为依托的政协专题调研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专委会工作、开展委员小组活动的制度;加强对专题调研工作的协调,深入论证重点调研课题,密切与民主党派及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重视参政议政成果的转化,对调研报告的形成、报送和反馈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追踪和督促。加强各方面人士的合作共事,增进委员同各界别群众的联系,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深化和拓展了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市政协把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作为履行职能的关键环节,把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作为参与议政建言的出发点,提出政协组织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就在于同各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把反映社情民意融合到各项工作之中,充分运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和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建立信息网络,加强联系沟通,扩大信息来源,通过《江山政协》,比较准确、真实、快捷地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大量重要信息。委员反映的社情民意涉及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问题、有建议,起到较好的监督效果,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在刊上作了批示。现在,反映社情民意已经成为市政协一项效果突出、富有特色的重要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五,推进了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推进政协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是更好履行政协职能的根本保证。今年来,市政协在以往已制订的工作规则的基础上,修订或制订了政协工作规则、专门委员会工作规则、各类先进评选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政协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具体操作上都有章可循,从而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与此同时,按照“内强素质,增强凝聚力;外树形象,扩大影响力”的要求,狠抓自身建设,着力推进学习型政协的创建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并邀请省有关专家前来讲课指导,使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第六,推动了消防器材产业的发展壮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消防器材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市政协围绕产业的培育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建立了消防器材产业协会和消防器材园区,创办了《消防器材》刊物,有力地推动了江山消防器材产业的发展。2003年,全市消防器材产业产值达1.25亿元,并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市政协领导、机关干部及广大政协委员,也积极主动投身到我市各项经济建设之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志们,多年来,市政协在促进我市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市委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市政协、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新阶段政协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一,做好新时期新阶段的政协工作,是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不仅需要我们党自身的不懈努力,而且需要包括政协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政协包括了各党派、各团体、各界别的代表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工作,可以听到不易听到的呼声和意见,获得不易得到的建议和批评,有利于我们准确体察民情、切实集中民智。同时,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需要接受多方面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是人民监督的重要形式,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有助于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以及其他方面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有利于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纪律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肌体健康,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第二,做好新时期新阶段的政协工作,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政协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道,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点,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因此,做好政协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第三,做好新时期新阶段的政协工作,是谋求江山新发展的有效推动。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谋求江山新发展的宏伟征程中,政协大有可为。长期以来,市政协认真履行职能,为江山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已经成为推动江山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做好政协工作,发挥政协“智囊团”、“人才库”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广大政协委员成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力军,而且可以更好地调动一切有利于江山发展的力量,可以更好地激发一切有利于江山发展的因素,可以让一切有利于江山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认真落实省委《意见》,大力支持政协履行职能的“三化”建设政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政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做好新时期的政协工作,重在推进“三化”建设。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需要,是人民政协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保证。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三化”建设,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委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的意见》。第一,要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市委、市政府将始终高度重视政协的政治协商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把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努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每年年初,政协党组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点,按照规定的协商内容,主动向市委提出重要协商议题的安排建议。第二,要切实加强民主监督工作。主要是通过支持政协充分运用议案、提案、课题调研、视察督查、民主评议、反映社情民意、重要情况专报、委员举报等各种民主监督形式,对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和机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加大民主监督力度,提高民主监督实效。支持政协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民主监督。支持政协不断探索民主监督新形式,通过听证会、双向交流、群众代表参加或旁听政协会议等形式,促进民主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通过大众传媒开设专栏、专题等形式,促进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聘请政协委员担任有关行业的特约监督员,邀请政协委员参加重大事项调查、检查和联合执法等活动,促进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纪律监督相结合,并逐步加以完善,努力形成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及其部门都要畅通渠道、广开言路,认真听取政协民主监督中提出的批评意见,积极采纳有关建议,大力整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以书面形式向政协反馈整改情况。建立民主监督交办事项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该办不办的,政协可要求承办单位说明情况;对该办未办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要追究有关承办单位的责任。切实保障政协委员民主监督权利,对抵制或阻挠民主监督甚至打击报复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第三,要重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重视发挥政协委员的专长,广开才路,集思广益,支持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选择事关大局、人民群众关心、政协有条件做的课题,组织调查和研究,积极主动地向党政领导机关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建立健全党政部门与政协专门委员会及党派的对口联系制度,完善规范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纪委五套班子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制度,政协领导或政协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列席政府全体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制度。认真落实政协参政议政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对政协常委会议或主席会议提出的建议案,有关方面或部门应认真负责进行研究处理,并将结果以正式文件形式作出答复。加大政协提案办理的督查力度,对政协确定的重点提案,有关部门要及时答复,并努力提高问题的解决率和建议的落实率。对政协报送的调研报告、反映的社情民意,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采纳。

四、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统一战线工作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领导,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政治基础,是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市委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统战政协工作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上,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我市政协工作的发展。第一,高度重视政协工作。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休的关系”,“坚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市委将继续把政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每年至少专题听取一次政协工作汇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坚持和完善政协主席列席市委常委会议和其他有关重要会议制度。第二,要充分发挥政协党组的作用。政协党组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在政协工作中起领导核心作用。市委通过政协党组实施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对事关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问题,事先征求政协党组的意见。市委视情委托政协党组召开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通报重要情况,传达重要文件,听取意见和建议。政协党组要认真履行市委赋予的职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及市委的决定、决议在政协工作中的贯彻落实,并及时主动向市委汇报工作。第三,要加强政协组织建设。加强政协领导班子建设,优化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保持合理的党内外比例,使政协领导班子成为政协组织内坚强的领导核心。加强政协专门委员会建设,保证专门委员会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确定政协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政协的工作机构名称相对统一。加强政协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市委要把政协机关干部的培养、使用纳入党政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加大政协机关与党政机关及其他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第四、要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市委将从加强和改善党政协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战略高度,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增强协商的计划性,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重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支持广大政协委员运用多种形式,对我市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和部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行民主监督,为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注重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作用,主动给政协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支持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重视对政协参政议政成果的研究、吸收和转化工作,认真抓好意见建议的落实与反馈,使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充分发挥政协的职能作用提供有效保障。

五、着力提高政协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政协肩负的责任重大。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政协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同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有关上级政协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同推进我市政协工作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履行好政协各项职能。第一,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深入实施“兴工强市”战略,推进“六六”产业工程服务。市委提出的实施“六六”产业工程的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市政协要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调动各方面力量,努力为深入推进“六六”产业工程建言立论,献计出力。当前,特别要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抓好消防器材产业,努力实现到2007年消防器材产值10亿元目标。同时,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要求,继续围绕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协商议政,多提一些具有战略性、建设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二,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优势,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服务。更多地关注我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通过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协助市委做好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决策、强化民主监督等工作,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权利,更加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为加速推动我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贡献力量。立足政协基本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做出新贡献。尤其要全面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不断推进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创新履行职能的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履行职能的实效。第三,充分发挥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的作用,为建设“平安江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联系面广、包容性强的优势,调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政协工作的积极性,为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供更加宽广和畅通的渠道;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组织各界委员和专家学者就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协商讨论,为市委、市政府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决策参考;发挥渠道畅通、上通下达的优势,向群众传达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向市委、市政府反映群众的呼声,积极做好协调关系、增进团结、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第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协履行职能的水平和能力。要坚持和依*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协党组在政协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党组成员要带头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并把这些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到市政协各项工作安排中去,使市政协各项工作都能充分体现市委的决策和部署。进一步发挥委员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委员的学习和管理,切实增强委员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也要重视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参与政协工作、履行自身职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努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建言献策水平。加强政协工作的理论研究,重点做好对新形势下政协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拓宽履行职能的渠道的研究,用理论研究的成果引领政协工作创新。同志们,做好新时期新阶段的政协工作,是推进江山建设,加快江山发展的重要基础,让我们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开创我市政协工作新局面、推进我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作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实现方式

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实现方式

一、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法委机关的建设。首先要建设好政法委机关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选择高素质干部充实到各级政法委机关领导班子,政法委书记必须由同级党委常委担任;选择高素质的干部到政法委机关工作,把政法委机关建设成提高政法部门干部综合协调和驾驭全局工作能力,增强大局和政治意识的“摇篮”;把政法委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纳入政法队伍建设的范畴,统一要求,统筹安排,加大与政法部门干部交流的力度。其次要进一步规范政法委机关的职能和机构。明确其代表各级党委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责,代表党委管理政法部门干部,代表党委监督和支持政法部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进一步规范政法委机关的内设机构,增加政法委机关对政法部门干部违反纪律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能,明确设置各级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驻党委政法委工作委员会(即纪委驻政法委工委)。

二、进一步加强各级政法部门党委(党组)的自身建设。一是要加强各级政法部门的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将政法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成一个政治坚定、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执法严格、廉洁勤政的领导班子。二是各级政法部门党委(党组)要加强本部门的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端正执法思想,确保公正执法,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做好本部门政法干部的推荐、提名、教育和监督工作,为政法部门独立行使职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要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法部门干部管理工作。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从程序上、权限上加大政法委对于政法部门干部的“协管”力度,规范各级政法干部的考察、选拔、任免和管理。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政法工作重大事项报告等工作制度。实行政法工作重大事项报告等工作制度,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增强政法工作决策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政法工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各级政法部门要及时向地方党委政法委报告贯彻落实中央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政法工作的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的情况;报告各级政法部门的政法工作计划、重大工作部署和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报告主要业务工作报表和当地发生重特大案件(事件)或其他影响大、有必要报告的案件(事件);报告当地政法干警受到党纪政纪处理情况。

二是要建立健全治安状况分析制度。要向各级党委及其政法委报告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发案情况、特点;人民群众安全感程度;治安工作情况;治安形势发展趋势;产生治安问题的原因分析;加强治安工作的措施等。

三是要建立健全政法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责任制。要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真正把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落实到各级政法部门领导肩上。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责任

查究制,促进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的真正落实。

四、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法部门经费保障。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要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探索完善政法机关经费保障制度,理顺规范政法部门经费保障问题。建议政法机关的人头、办公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大要案经费以地方财政保障为主,上级财政进行补缺保障;政法部门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由上级财政保障为主,地方财政予以补缺保障。同时,政法部门要厉行节约,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最大限度发挥经费使用效率。

第五篇:刘云山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刘云山: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2013-11-19 09:06: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这一当代中国最广泛、最深刻社会变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一、增强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其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随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的“改革药方”,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是我们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回顾35年来的改革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因此,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必须把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摆在第一位。

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非常鲜明地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所谓战略定力,就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能有丝毫动摇;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坚决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底线,坚决反对任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图谋。全党同志必须懂得,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不是为了赢得某些人的掌声,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诉求。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惑,不生搬硬套西方思想理论和制度模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决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前提下,鲜明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这一点上,同样不能有丝毫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程中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也要看到,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特别是政府对市场不当干预过多与监管不到位并存,价格扭曲、行业垄断、权力腐败等问题依然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诸多制约。《决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探索实践,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其他各方面改革也要与之相适应、相衔接。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穿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之中,推动各方面改革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来推进,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只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务没有完成,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就不能改变,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就不能停顿。

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最终要体现到广大干部群众实际行动中,必须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加强对社会思潮和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引导,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方针原则,深入阐释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重大部署,及时回应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认识问题,批驳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为凝聚各方面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确保改革健康发展。

二、落实领导责任,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必须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要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切实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及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督促检查,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有领导、有步骤向前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要求非常高。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之间互相牵扯,甚至互相抵触,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打折扣。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谋划改革方案和具体举措,加强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确保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推进。抓住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力求取得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各方面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科学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对条件已经成熟、各方面要求强烈的改革,要下定决心加快推进;对各方面认识还不一致、但又必须突破的改革,要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尽可能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共识;对实践发展有要求、但操作上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可以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开。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使之产生共振效果,放大改革效应。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攻克的体制机制顽瘴痼疾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兼顾的利益很多,特别是许多改革举措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改革决策水平,使改革举措充分体现各方面意志、兼顾好各方面利益。各级党委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加强对改革思路和重要举措的研究和论证,通过民主协商、项目评估、决策咨询等方式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协调性。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中涉及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协商,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改革上来。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通过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形式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更好发挥专家学者在改革决策中的积极作用。

落实领导责任,重在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各级党委要建立健全领导改革的责任机制,在强化党委负总责前提下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工作部门;在加强总体谋划、整体推进前提下细化目标任务,以项目化方式对改革任务进行分解、组合,强化跟踪落实,确保各项改革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中央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扎实有效的举措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为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中央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和相关机构,并尽快投入工作,为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提供有力指导和保证。

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需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实施。必须按照《决定》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各级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领导核心,在推进改革中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责任。必须加强和改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章学习教育、中国梦教育、党史国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因循守旧、畏葸不前的思想障碍,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强学习型班子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不断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提高依法办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作学习的表率、改革的表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强学习和实践,增强全球思维和战略眼光,丰富科学知识储备,努力使自己成为政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的行家里手。

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新变化,适应产业布局、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新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党组织的设置。在强化农村、城市社区等传统领域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探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多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采取“两推一选”、组织选派等方式,把那些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人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改进对流动党员管理,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良好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大量事实证明,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关键在干部作风。加强作风建设,归根到底要靠制度改革。要按照《决定》要求,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改革会议公文制度,着力改进会风文风;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完善选人用人和政绩考核相关制度,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作风。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收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明显效果。要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坚决克服浮躁思想和短期行为,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狠劲,奋力把改革事业推向前进。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生动局面。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决定》和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干部工作的特点规律,不断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向深入,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各级党委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真正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尤其要使那些理想信念坚定、锐意改革创新、敢于负责担当的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改革的设计和措施的推出,要注重实际效果,正确处理好继承干部工作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加强制度统筹,注意衔接配套,不断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水平。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抓住当前干部人事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改革实绩考核指标体系设置,完善考核办法,健全奖惩机制,形成促进科学发展和鼓励改革的导向。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完善推荐和测评的程序,把得票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注重干部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坚决纠正唯票取人现象。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合理确定选拔的范围和规模,科学设置资格条件和考试方法,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坚决纠正唯分取人现象。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根据选任制和委任制的不同特点,探索不同的干部人选产生方式和票数权重,避免一刀切。要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注意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既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干部,不简单地以年龄划线、不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完善干部管理制度,重点是要打破干部部门化,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着力破除“官本位”观念;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切实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对干部严格考核、选拔和监督上,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

坚持党管人才,广开进贤之路,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按照《决定》要求,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创新人才工作的理念和思路,针对当前一定程度上出现的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现象,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对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推行直接引进、公开选拔、聘任、挂职等办法,畅通进入党政领导岗位和公务员队伍渠道。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在待遇、职称、选拔任用等方面真正倾斜,促进人才向缺乏人才地区聚集。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敞开大门招四方人才。

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凝聚了改革开放35年的宝贵经验,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必须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推进改革,让改革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公平更广泛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级党委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反映群众愿望,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改革涉及的重大问题,谋划改革思路,提出改革举措。在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首先想一想群众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在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举措时,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接受程度,稳妥加以处理。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直面群众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聚焦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改革工作进展的重要尺度,努力使我们的改革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改革开放实践一再证明,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车轮滚滚前行。从大包干到股份制,从农业规模经营到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一个个来自基层和群众的新招、实招、硬招,破解着改革发展难题。必须把群众作为我们推进改革的主心骨,制定改革方案要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遇到改革难题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请教问计,切不可自说自话、关起门来搞改革,更不能异想天开、凭主观愿望拍脑袋行事。全面深化改革是开创性事业,要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重视发挥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地方、基层和群众创造的生动鲜活的实践经验,及时发现、不断提炼、积极推广,对于改革探索中的一些失误和不足,不搞求全责备、积极加以引导、不断改进完善,真正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

动员激励群众,引导群众知晓自身利益所在,并为之而奋斗,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改革合力。切实做好《决定》以及有关改革方案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讲透彻,把改革的思路举措讲清楚,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认真研究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策诉求,包括注意关注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社会上新出现的人群,分析哪些是共性需求、哪些是个性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引导广大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科协、文联、侨联、作协等人民团体,具有组织体系完备、工作覆盖面广的独特优势。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民团体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表达利益、反映诉求、协调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人民团体要积极主动地代表和组织各自联系的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不断巩固和扩大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厚群众基础。

下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调研工作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调研工作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