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摘要: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要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利、决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现象,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
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政治体制改革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得到政府政策允许和指导,比如汉代中央政府采取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所以当时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商业却不时受到打击。
政府属于上层建筑,负责制定治国的大政方针(包括经济政策),而产业部门属于经济基础,其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政策法规。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必须改变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如此才能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在当今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必要性,决定于两大方面因素:一是以经济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迫切地提出了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的党对管理体制和政治运行系统的要求;二是以政治民主化为方向的政治发展自身的矛盾,内在地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到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社会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本依据。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必要性,直接地发源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而深入地研究我国现实政治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矛盾,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内容,又是集中表现。从这个意义说,只要基本矛盾存在,政治矛盾也就不会消失。
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另一部分是思想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简称为意识形态。它们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社会的基本矛盾,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外,还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之所以创立自己的上层建筑,就是要它为自己服务,促进自身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中,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其原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同样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各级决策机构要完善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改革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使之成为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决策机关,并使它逐步走向“服务性机构”。应加大决策机构的领导群体与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互动性,拉近领导群体与群众的距离,使领导层避免官僚主义,更真实的听取意见开展工作贴近民众。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中体现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
①党政不分,既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又影响党对大政方针的领导和自身的建设;
②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
③干部制度不健全,在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奖惩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能促使干部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
④法制不完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存在;
⑤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够充分,人民群众不能对政府各部门及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等等。
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鉴于以上阐述,了解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后,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时刻关注国家的重大事件,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我国经济建设奉献我们的一丝微薄之力。同时,我们还应与时俱进,跟上党和国家的步伐,了解我国在2010年就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的方针。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成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妥善的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
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政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基本矛盾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篇:谈谈你对政治体制改革意义的认识
政治学作业
谈谈你对政治体制改革意义的认识
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角度
欢迎关注微博:法学院1107团支部
早在1979年,我们国家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后一直强调,我们实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快速增长。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不难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围绕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始终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深化,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明显,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例如,政府权责不明、管理失衡、官僚腐化,各种审批繁琐,新闻报道还不透明化,司法独立问题,行政权干预司法权。甚至可以说,现实存在的严重政治体制问题只有通过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才有望获得缓解或解决,政治体制改革对推进整个社会向着更加健康有序方向发展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观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改革是维护改革开放经济果实的迫切要求,如果处理不好,所有的改革,包括经济改革的成果都将毁于一旦。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
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观政治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改革提供政治制度保障和法律保证,促进经济蛋糕不断做大做强。
从一定程度上说: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互为动力,经济于政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一基础性关系内所进行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一个互为动力的关系。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很难贯彻,经济体制改革每进步一小步都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层建筑领域里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开辟道路。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就像一个人一样,要经常检视和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足、哪些缺点需要改进,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使自己更有发展活。不断深化的政治体制改革,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提高国家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一双鞋子,合脚的才是舒适的;一副眼镜,合适的才是清晰的。中国特色社会民主政治,是我们中国人“上下求索”的智慧结晶。不要羡慕别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色彩华丽”,不为他人标榜的政治体制的花样所惑。我们需要的是这片土地收获累累的果实。这果实,就是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民族复兴。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坚守我们基本的原则,沿着希望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
2012-10-25
第三篇: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文/薛 峰
摘 要: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四个方面来简述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量化评价;工作考核机制;素质创新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大主题下,素质教育的提出可以说为我国的教育确立了根本的方向。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活泼、生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无论是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无一不与人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科技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均制订了自己的教育改革
规划,其共同之点都是注重素质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具体为:(1)品德培养目标。(2)能力培养目标。(3)身体素质培养目标。(4)审美素质培养目标。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
1.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随着教育的发展,过去的许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实际。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观点,才能逐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考核体系:(1)紧抓工作态度考核。(2)盘活教师的用人机制。(3)探索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3.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师是崇高神圣的职业,应该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尊敬。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既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现阶段我认为有效实施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环境;(3)创新教学,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考试的量化评价性决定了现阶段
以及今后素质教育的考核都离不开这一种手段,如何利用这一手段提高我们素质教育的成果是我们现阶段的首要任务。考试具有导向性,所以我们在今后的考试中应注重考试方法的科学性,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导致“应试教育”。
第四篇:对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状况的认识
我对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状况的认识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一直没有开设美术课程。1990年起,部分地区才开始开设美术教育选修课程,并编制了相关的教科书。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国”的提出和逐步实施,素质教育慢慢步入人们的视野,随之美术教育事业也开始慢慢的发展起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对人们的未来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美术教育蓬勃发展
在我简单的划分中,美术教育包括社会群体性美术普及教育和学院派美术专业教育。1.社会群众性美术普及教育
在物质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的今天,社会群众性的美术普及教育愈加受到各个阶层的重视。中国美术家协会及所属各基层组织、各地方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开展群众性的美术活动培养美术人才,通过各个渠道各个方面,广地普及美术知识,提高全体社会的文化素养。2.美术院校专业美术教育
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对学生加强了多种能力培养,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美术教育发展中的缺陷
一.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1.小学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的美术教育阶段。这个时间段最易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与喜爱。不仅仅是大脑的形象思维的开发,还包括了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健康心态和审美能力。更加引申开来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就懂得如何自我恢复精神的愉悦。
但当代小学美术教学可以说与我们想象的教化育人相差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术专业师资缺乏。(非专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2)环境氛围与认识不足。(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缺乏正确教育指导;学生家长不重视;美术教育课程规定量不能保证)
(3)专业师资浪费严重。(美术师范毕业高校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从事本职工作而转行。)(4)教师考评不公平。(美术与其他如语文数学等教师待遇不同)2.初高中美术教育
中学美术教育是美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导入纯洁、高尚、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学美术教育侧重于审美教育,即以美术欣赏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初高中美术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1)只注重升学率而轻视美术的鉴赏性:
大多数人对美术存在着这样的误解:美术就是画画。学校开的美术教学课堂课程不足以教授孩子艺术。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几乎没有完全贯彻实施过。它应有的地位总是被语文数学英语所压制。而且,学校在教学上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忽视非智力因素或形象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从某种程度上约制学生求知的视野。如今的孩子总被说想象力逐渐削弱,大部分原因也在于此。
(2)高中美术课程注重于美术欣赏教学,但并非所有学生都有兴趣进行书面的或者理论性的美术鉴赏活动。而美术高考却以不断对现实事物机械的描摹为指导,以至于高中美术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作业能力 1 的培养:
近几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虽然制定了美术欣赏课教材,但少有学校开设,只有为了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始考前美术培训。但学校没有给这些学生分配合理的训练时间,很多学校整个高中阶段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高中美术教育的一种畸形发展,给高中美术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3)具备美术理论素质又善于口头表达,并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初高中老师少之又少。
(4)由于大部分高中在美术欣赏教学资金投入甚少,因此缺乏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教材等物质资源。3.农村美术教育
与城市美术教育相比,农村美术教育存在着长期落后的状况,难以适应当今新课标美术的要求。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偏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依然陈旧,课程数目与质量难以保证。一些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甚至出现了老师兼任美术,体育,自然等科目教师的这种现象。因此农村美术教育在当今美术教育发展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二.特殊的美术高校招生考试
近年来,高校追求经济效益与名声,不约而同地扩大了招生的规模。由此引发的:招生标准逐年降低,不合格生源拥进学校,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一定影响,更加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现在美术专业高考重技术、轻文化,不利于全面综合艺术素质的考查和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也不利于美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误导了中小学美育教育。事实上,由于大学的扩招,以美术为敲门砖上大学的学生增多了,他们普遍对美术对学习不感兴趣,走出大学步入社会很快就成为了高离职率的一份子,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负担同事的自己也对今后的发展增加了迷惘与困惑。
三.高等美术教学 1.技法至上的误区
美术教育是审美文化教育。而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的和人造物的(包括艺术作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和把握表现能力;其二是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其三是情操教育,即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陶养人们的性情,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并使“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有机统一协调”。从而使社会和谐发展。如果说这三个层面呈现出一种由低至高的递进关系,并概括出整个美育功效的话,那么高等美术教育就更应该将三个层面通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整合起来,建构系统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反观如今的高等美术教育,以林眠风为代表的写意主义阵营中国美术学院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阵营中央美术学院统领着中国美术教育的方向,色彩以国美写意为标准,素描则以央美写实主义为标准。尤其是写实主义则在美术高考中被提上了无比的高度。刻画技法过度被强调,美术的审美教育意义却被忽视。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界已经形成起了一个技法至上,有美术优劣标准而没有创造没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的绘画制造工厂,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正在一个又一个输出画画的工匠而不是艺术品从事者。2.美术学成冷门
美术学成为冷门专业主要表现在美术学开设比例在全国范围的高校仅仅占有8%,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感兴趣的婆少,较为关心的是成绩的好坏,同时美术学的就业前景不被人们所看好。这些都由于人们的统一认识:美术学是附属于美术这个门类可有可无存在的。
然而,从美国现代着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E.W.Eisner)和格瑞(W.D.Greer)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iscipline-Bas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看法。他们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四个方面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统一的教 2 学内容,并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扩展艺术的知识面,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视觉艺术形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的能力。尽管这种教育理念主要是针对广义的美术教育而提出的,但是,对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同样有借鉴价值。其实,美术学有其存在的意义。它恰恰符合了高中美术教学的审美作用的要求。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美术所含有的审美意义将被越来愈多人所重视,而以此为依托的美术学发展可能将不可限量。3.设计专业成热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由于美术设计类迎合了日趋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填报美术院校的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设计的道路。然而,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初就是由纯艺术展开的,使用性设计领域积累的经验十分少。目前设计专业教学中理论探讨落后,设计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课程结构缺乏有序性和科学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设计专业设计领域非常广泛,部分高校模式忽视一些领域课程的培养,致使学生操作能力,解决能力,思考能力等不足,在学校只会纸上谈兵。步入职场则幡然回想到一切要再学习。学校的教育意义就被冲淡了。所以,调整、完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最紧迫最重要的课题。
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好时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与加强,美术教育的地位在小初高中中不断加强。而作为先导的高等美术教育则在各大高校美院的研讨会上不断被提起,被研究被实验被改善。发展中的躁动总比停滞中的平衡好,欣慰中有所忧思总比盲目自乐强。大批的教育工作者正在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科学的美术教育体系。大家敬请期待吧。
参考文献
1《浅谈我国美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牛玖荣 2《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3《浅谈我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兴庆区景岳小学 赵晓瑞 4《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5《浅谈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陈小雅
6《通过艺术的教育》赫伯特·里德 吕延和译 1996年湖南美术出版社 7《中国美术教育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的展望》 8《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透视》
第五篇: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
有人说2012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尹始之年,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温总理在答记者问中也强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有诸多方面,但主要包括了政治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和国企改革三个方面。结合理论和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强调:“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与当前的改革攻坚、与以往改革与建设成果的得失相联系,实际上阐明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对于当前改革整体推进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我认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对改革整体推进的意义。回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的,30年的艰辛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现在中国社会中所表现的因政治体制弊端和不够完善引起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要求当前的中国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深化。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现有设置、职能、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政企不分,职能重叠,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也给国家和群众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民主法制、焕发政治活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