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极分化

时间:2019-05-13 22:3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极分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极分化》。

第一篇: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极分化

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极分化

任何社会都有两极分化,这是不可改变的,只要世界上还有私有制,就一定有两极分化,除非大家都平均分配了,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样,但恐怕实现很难,至少现在还无法实现。

两极分化原指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不断从小商品生产者中产生少数脱离劳动的资本家和大量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这样两个极端的趋势。两极分化是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小生产者的这种两极分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即在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导致贫富悬殊。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像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那样,把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共同富裕”,国家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宏观调控,使公民收入的差距保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消灭两极分化。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两极分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出现收入差距扩大, 如果说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的话,那么有效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充分的调控,避免收入上的“两极分化”,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鼓励先富带动后富,积极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

我国社会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两极分化现象是我国发展的一大问题之一,如果不及时解决的话,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张和政治稳定性都有巨大的破坏。

两极分化在我国目前默认是贫富差距过大。

贫富差距的起源是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根源是我国地理东西南北差距过大,地理方位及其地理优劣差距明显,例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人口过多等等;还有在近代发展程度等历史原因,再加上改革开放时政府的政策原因,如改革之初邓小平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事实上我们却是“只惟效率,鲜顾公平”,这种政策的结果是“赢家通吃”的景象,加剧两极分化;另外不能忽略的一点时东南部华侨积极向故乡投资,这种侨资的作用和我国东南沿海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还有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人为地极大的阻碍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使得一些信用差、品质差、道德差的个人与企业大发横财,而一些信用高、品质好、道德高的个人与企业则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原则,导致了人为地贫富分化。

目前中国贫富差距的现象是:富人暴富,穷人日穷。中国的富人已经不逊于世界任何国家的富翁。这些富人的数量虽然很少,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但财富量可观,约占全部个人资产的百分之八十。富人集中在文艺、体育明星;个体经营者群体;部分国企经营者;部分不法公务员等等。这些人的收入来源不一,形式各异,有的还算基本合法,老百姓对他们收入的认可程度要高于其他几个类别。如:文艺、体育明星们,虽然他们获取的是暴利,但只要他们照章纳税,也还说得过去。个体经营者中如果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就很难获取暴利,所以肯定

地说,有很大一部分有偷漏税现象,老百姓对他们收入意见很大。其他两类人如果不靠违法所得根本达不到暴富程度,可以说,他们中的暴富者既是腐败分子,老百姓对他们的违法所得意见最大,也可以说反腐败主要是针对这些人。目前中国最穷的中哪些人?最底层的劳动者肯定是最穷苦的人。首先是农民:农民占中国国民总数的75%,按照中国社科院的调查,城乡财富拥有比例是 96: 4;农民财富拥有额仅为城市人口的1/72,用百分比显示是1.388%。相比城市人,农民构成了我国穷人的主体。其次是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者近2亿人,占城镇总人口的45%,非常不满意者约3200—3600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7%—8%。原因是他们没有任何生存资源(农民尚有土地),一旦失业下岗必将面临生存危机。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过去几年有约4000万国有及集体企业的职工下岗。他们中年轻一点的下岗职工还有办法去再就业或自己创业,而那些女四十男五十岁的人一旦下岗,面临着最艰难的局面。还有一部分放长假和“内退”的职工,生活费用和各种保险也有很大一部分没有保障。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时期”,而我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国家”,这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鸣。由此可见,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大大超过警戒线,存在着很危险的不安全因素,稍有不注意,随时都可能对社会、对国家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党和政府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基尼系数下调到安全警戒线内,从而构建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那如何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呢?

当然,根据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从长远的政策取向看,如果要真正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我认为,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对策不可忽视:

其一,发展经济。要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根本方法是发展经济。

其二,将效率和公平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发展是硬道理”,“公平也是硬道理”,但不能像过去为了公平把富人打入地狱,而是将穷人领入天堂。

其三,城乡关系的调整。我国最为主要的贫富差距,出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才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路。

其四,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与贫困是孪生关系,所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减少解决失业下岗可以缓解贫困。

其五,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保障。因此,党和政府必须注意实行正确的政策选择。

其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这是调节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渠道。

其七,通过税金调整,完善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多种调节手段。

其八,推进基础教育。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与学术研究都证明,一个国家的平均教育水平与贫富差距是反比例关系。所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发展教育、普及教育,使教育机会均等可以缩小贫富差距。随着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最终将会步入“橄榄型”社会结构。

由上面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贫富两极分化只是过渡性的,是前进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的一些问题,随着我们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一些倾斜,是可以扭转的。

第二篇:毛概 论资本主义下的两极分化

浅论两极分化与阶级矛盾的关系

摘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积累正在进行。其中,一极是财富的积累,而另一极则是贫困的积累,这就产生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增长。同时,随资本财富的增加,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减少了。工人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有愈来愈大的部分集中在资本家的手里,并成为加强剥削的手段。尽管国民财富不断增长,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越积越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和加深,这就导致的严重的阶级矛盾。

关键字:资本主义、两极分化、阶级矛盾、改革

正文:

一、从现象上看,两极分化是分配问题,而分配的性质和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所以两极分化的根源与一个国家的生产方式相关。

1、两极分化是资本与劳动对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因而它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如果把两极分化仅仅看作是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仅仅看作是分配问题,那么,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马克思指出:“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资本和劳动的两极对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财富与贫困的两极对立则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表现形式。因此,只有从分析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入手,即只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把握两极分化的实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根源于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两极分化是资本与劳动对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因而它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2、两极分化是以私有制的存在为前提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消除了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排除了任何个人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产品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基础。两极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私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的 《神圣家族》 中指出: “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产生的”。他们在 《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形成和增值;资本的条件是雇佣的劳动”。正因为私有制是构成两极分化的基础,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归结为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3、私有制是产生两极分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并不是任何私有制都会导致一极财富的积累,另一极贫困的积累这种社会现象。且不说个体所有制,即使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生产资料所有者追逐的是使用价值的消费,这在既定历史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不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方面,资本追逐的是价值的增殖,而价值是无差别的,价值的增殖没有任何界限,所以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就有榨取剩余

价值的无限的冲动,他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造成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只要有可能,这一过程会是无尽头的。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大量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又使得资本家有可能压低工人的工资,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从而使无产阶级贫困化,造成贫困在劳动者一极积累起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资本的积累又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从而造成财富与贫困两极分化越来越加剧。

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1、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两极分化现象激化了阶级矛盾,威胁到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学者从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需要出发,不能也不愿意揭示两极分化背后的阶级对立,因此,往往用收入的差距、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异来说明两极分化这种社会现象。诚然,像基尼系数这类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状况的,但是,第一,它只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揭示出问题的本质,没有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第二,这类指标没有阶级分析,把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不同阶级混淆在一起,从而掩盖了阶级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基尼系数来观察社会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但必须注意到这一指标的局性。从本质上讲,我们还是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来分析两极分化问题。

2、两极分化最终导致阶级分化。由于经济的分化,导致社会划分为两个阶级。少数拥有巨大财富的剥削者成为资产阶级;工业生产的发展,使贫者愈贫,并不断消灭小业主和农民阶级,把越来越多的人抛入失业者大军,使他们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员。社会阶级简单化,无产阶级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政治上要消灭阶级,首先要推翻剥削阶政治统治。马克思在 1848 年指出:“共产主义否定阶级存在的必要性;它要消灭任何阶级,消除任何阶级的差别”。推翻剥削阶级统治的任务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消灭所有阶级的任务则需要很长时间。

3、两极分化发展的结果是导致社会革命。两极分化的加剧,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产生经济危机和**。当各种条件具备,而且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要彻底解决两极分化只能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为争取改善生活条件而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是完全必要的。当然,这种斗争只是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后果,而不是反对产生这些后果的原因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处雇佣奴隶的地位,因此,从资本主义本质中产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仍然严重地存在着。三、二战后,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调节社会分配、缩小两极分化的政策和机制。这种福利国家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1、资本主义主要通过规范初次分配、加大二次分配的方式实现对社会收入的国家调节。

划时代的变化出现于 20 世纪上半叶。简而言之有三大促成因素:第一,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政府职能和治理方式出现转型的客观需求。第二,战争、革命和遍及各工业国家的工人运动使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出现统治危机,而新型的实行全民福利的国家与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形成鲜明对比。第三,1929-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改良和制度创新提供重要契机,“罗斯福新政”首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之先河。

2、调整初次分配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立法,规范雇主与雇佣劳动者的经济关系,适当提高工人在确定工资水平中的谈判能力,以提高工薪水平,改善劳动待遇,并逐步使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同利润增长率相应地联系起来。与初次分配相关的劳动立法涉及规定最低工资、法定工时、推行工资的集体谈判制度、雇工权益保障、工会法等。此外,当代资本主义初次分配的调整还与经济组织及管理模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股份制企业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组织的重要形式。20 世纪晚期许多国家鼓励企业开展“大量增加股东”运动,鼓励职工持有公司股票,加上发达的证券市场,大大促进了股权的分散化。股权的分散化在一定程度上把企业经理、普通雇员与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三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新的资本结构使企业的分配方式相应改变,雇员的收入中除了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资之外,还以股票、期权和利润分享等形式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

3、二次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调节以及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劫富济贫”,抑制过高收入,保障因各种原因陷入贫困的群体的基本生活,提高全社会的生、老、病、养等福利水平。对于调节收入差距有重要意义的税种有累进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其中特别是累进所得税,它的普遍实行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累进税率的高低和起征点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目前法国的最高税率是57 % , 德国和日本超过 55 %,英国是 40 %,美国则为 33 %,而瑞典高达 72 %。财产税和遗产税是国家对自然人和法人所拥有的资产征收的税收,财产税的税率一般为 015 %,遗产税的税率则从 3 %到 70 %不等。这些税收有效地抑制了高收入阶层的财富膨胀和巨额积累,并使政府有能力实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二战后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大类。社会保险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强制公民在就业期间按其应课税年工资额的一定比例向国家交纳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投保者因规定的原因丧失收入以后,向他们及其家属提供一部分补偿收入和服务,以保障他们维持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143~44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1263 ,265 ,292 ,26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18281 [4]资本论(第 1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1710 ,674~6751 [5]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1172 ,207~208 ,112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15411

第三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下)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下)

福建/倪豪孔

“八荣八耻”具体来讲:

荣耻之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国家不强大,个人永难强大,就像树苗没有一片广阔的天、没有肥沃的土,永难长成参天大树。爱国就是爱自己,“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祖国,我们贡献给她的越多,我们的生活就越光辉、越广阔。荣耻之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不管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孟德斯鸠的“个人利益永远包括在公共利益之中”,都是以服务人民为荣。大诗人裴多菲也坚信:谁是诗人,谁就得千辛万苦地和人民在一起!

荣耻之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精神的竞争。伽利略说:“我出卖了我的职业,科学行列里就不容许我的存在。”这是献身科学。居里夫人说:“我发现了镭,但不是创造了它,因此它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全人类的财产。”这是信奉科学。贝多芬说:“人们不会因为孩子的死亡,就放弃生育。”这是把科学的精神转化为现实的理性生存。

荣耻之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人类起源于劳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智慧的人类必须超过“春蚕”和“蜡炬”。鲁迅说得好,“只要能培育一朵花,就不妨化做会朽的腐草”��只有劳动,才能有益于人民。

荣耻之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诗人泰戈尔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人应该团结的道理:“果子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注地垂着绿荫。”只有果、花和叶团结了,才有协调的美丽。

荣耻之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从荀子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到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都说明了诚信是多么重要。

荣耻之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对人民来说,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在一个法治国家里,人人都应敬畏法律,视法律为神圣的准则。

荣耻之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俭立名,以侈自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尽管小康近在眼前,我们依旧不能忘了“以俭入奢,以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树立以“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推陈出新,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让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生活得更有尊严,是人民的企盼,是一个国家文明、民主的表现。

第四篇: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社会制度的最根本的性质。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应该以全体人民群众的发展为前提,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有些人会理解为共同富裕太漫长,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不能超越也不能激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也必须建立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努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才能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也才能够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现已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差距明显和部门行业之间差距扩大,这主要是由于(一)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不同所导致。我国自然和生态条件,东部比西部好,南方比北方好,沿海比内陆好。东部沿海地区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而且政策上也享有很多优惠,而西部地区环境恶劣,且没多少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因而造成西部地区人口及人才渐向东南流动,而人才流失就越发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贫穷。(二)为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我国的城乡差距拉大还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和工业本身发展不稳定,其既定目标不仅没达到,反倒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三)为教育投入与资本投入不均衡所导致。贫穷地区由于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教育,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比富人低。这种差距,会保持相当长时间,甚至有扩大的可能,阻碍着贫富差距的缩小。(四)为体制、政策因素所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私营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进入高收人阶层,税制改革不得力,也对贫富差距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五)为社会保障滞后所导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尚不够完善。社会保障的弱化,使竞争失利、弱势群体和有特殊困难的人们难以保持基本生活,一旦遇到失业、病灾等情况,其贫困便会进一步加剧。

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从严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资源。要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控制人口是关键,尤其是农村,人口问题若不解决,贫富分化便很难在短时间得到缩小。因此,应继续从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二)注重发展农村经济。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人与资助,还应进行“输血”,以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提高其独立自主的发展能力。(三)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各地区要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努力尽早实现共同富裕。(五)努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限制贫富差距会起着重要作用,逐渐建立起富有农村特色的保障制度,尽快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一些“先期发展”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通过社会保险、福利补贴、公共教育三类援助,来帮助贫困人口。另外还用税收对个人收益进行有力调节。

总之,和谐社会应该是共同富裕的社会,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逐步加以缩小。当前的状况在警示着我们,我国缩小贫富差距还任重道远,任何时刻都不应放松警惕和努力。

第五篇: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改变: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主体得到了发挥,教师的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足足四年多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深深得感受到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解题的思路更活跃了,同时也由于新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较难的内容,数学题目由于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及开放性,课堂教学由于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等原因,加具与提早了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无论是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习能力,原本在初中才有的现象,现在在小学阶段已经普遍存在,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正在急速扩大,这使我们许多教师感到担忧,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2、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在改善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了负面的影响。

3、我校是六横镇中心小学,良好的社区环境和较高的家长期望,要求学校以高质量的教育来回报。当前我校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正赶上六横大开发的这一史无前例的变革时期,综合以上认识,为了确实贯彻《新课标》的任务与要求,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视学生主体差异意识,阻止“好生与差生差距越拉越大”这种现象的蔓延,有效遏止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趋势,是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一个急与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高段数学教研组的课题“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由此展开。此实验从2007年9月启动,课改年级为4-6年级6个实验班,实验教师6名,平均年龄38岁,学历全部合格,其中本科学历3人,专科3人,实验班6个,全部受过学前教育,在实验中,我们用测验法、学生试卷分析法、经验总结法、问卷法、当面考核等多种方法进行探讨实践。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新课程呼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彻底改变已往教学课堂“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导致的“目中无人”状况,无疑是这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显然运用数学知识,认识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几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我们的愿望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学生的两极分化似乎变得更加严重。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受到的是,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以前提前的趋势,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促使新课程在农村的顺利实施,提高新课该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校近四年多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析。

二、课题的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实验组,建立课题组织机构,落实课题组人员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定实验计划,明确课题目标,研究策略。

2、个体调查,课题小组对6个实验教师,6个班学生进行数学能力测评,采用问卷、试卷、课堂听课等方法,初步摸清了教师们的数学专业水平,实际教学能力,科研意愿以及生源情况。情况如下:

其一,教师对数学学科新课程课改理论生疏,对实施教学策略理解不透,不能在实践中运用。

其二,教师都愿意承担实验,但有顾虑,怕教学质量上不去,科研知识少,不知从何处着手,感到困惑。

其三,教师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数学基本功欠缺,对理解教材有困难,难以驾驭教材。

3、实验期间措施

第一,进行校本培训。培训学习内容有新课程继续教育理论,教科研方法,数学实际能力等。

第二,启动实验学科带头人整体实验工程,推动实验不断开展。

第三,专业引领,自主探究。请上级业务专家指导、讲座、讲评,实验教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探索实验策略与方法。

第四,检查指导,总结完善,实验领导掌握实验动态,定期对实验进行检查分析,提出指导性建议,不断使实验向前推进,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课题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1、教师、教材的变化。

新课标的教材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觉可亲、可用,但是教材为降低难度,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教材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的跳跃性大,学生反而不容易接受,优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容易内化,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无所适从,从而加剧了分化。

对于教师来说,新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挑战性也随即大了,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预设,又要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教法,努力应对课堂生成,所以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那些学困生,久而久之就使得分化更加严重了。

2、学业负担重,对学习缺乏兴趣。

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知识都充满了好奇,任何有意思的东西都想学、都愿意学,孩子的思想也比较单纯,调查报告《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归因与对策研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学生之间个别差异较大,在生活体验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出现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再加上自身的不重视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就引发了两极分化。

3、数学认知结构欠缺,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知识框架是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全貌,然后再具体问题上细究。教材的结构跳跃性、系统性强。在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如人教版四下的简便运算这一章节中,首先学习的是加法和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在此之后就要巧妙的用到这几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于定律掌握不好的同学来说简便运算一点都不简便,因为他连最简单的运算定律都没有熟练掌握,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后续的学习中是困难重重,使他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4、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变化。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上,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有时违背,有时顺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会感到难为情,会产生自我保护、避免犯错的抑制心理。这时的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没有勇气或者怕大错被人取笑,这种少开口、少出错的心理占据了很大部分。长此以往,课堂就缺乏竞争氛围、合作意识,学生思维缓慢,学习懒散。特别是学习动机不明确,无上进心及竞争意识的部分学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使他们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5、家长的不关心、不重视。

在农村的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不重视,有的甚至置之不理,他们认为学习那是老师的事情,我们不识几个字,怎么给孩子辅导呢?还有部分家长忙于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试问,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怎么会安心、认真地学习呢?我们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缺乏自制能力,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引导正确的方向,而在家里这个引导者就是家长。家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当然家长在处事中还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太专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和他们沟通,交流,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减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困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也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1)教会学生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工夫花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2)教会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记得前几天听过的《年月日》这堂课,教师在解决一年有几个月和每个月分别有几天这几个知识点之后,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之前我们讲的这些知识(手指着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我猜想教师接下来肯定要解决2月这个特殊月的问题了,那还了得,老师给的范围这么大,学生肯定会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为什么一年要365或366天呢?等等,但是就不会提到教师所预设的问题的,没想到问题抛出之后,第一个学生站起来之后一针见血地说“为什么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呢?”这个问题真是提得好啊,他一眼就看出2月的特殊,这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问题不但让这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到解释2月的特殊性上,还激起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个问题是他们自己的疑问,是在解决自己的困惑。教师的这一问题真是一举两得啊,巧妙!

(3)教会学生学会“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学生参与教学应着眼于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抽象、完善整个过程。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学中,给每个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对于这样的任务都欣然接受,并且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好几个小组讨论出两种方法。在反馈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讲清楚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操作过程,这比教师一味的讲解来的有效的多,当然在学生的反馈之后教师应更深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正是由学生自己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践操作后得出的结论他们理解地更加深入记得更加牢固,在之后的练习过程中效果非常好,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谐、愉快,学生兴趣高昂,知识掌握地又理想,那么对教师来说又何乐而不为呢?

(4)教会学生学会“感悟”。

学贵有悟,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这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确联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情境。例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展示一个圆经过N等分之后,N越大,它就会无限接近与长方形,从而找出圆的半径和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在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图形的动画演示动态变化,让学生思考、感受、体会感悟出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当然培养学生“感悟”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平时多注意每一个细节和体会,循循善诱,必将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赋予灵性。

2、营造良好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产生感动力,推动力,进而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乐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并在教师那里寻找到温暖和安慰,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希望学生成才的期待上。教师可以通过笑貌,眼神,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关心学生。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就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感情“投身”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亲近感和信赖感,进而把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具体表现为学生喜欢听自己敬慕的教师的课,积极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他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遇到困难也会克服,碰见疑难也会主动问老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就越学越有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该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恶程度,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认真地上好他的课,反之则不然。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其学习能力。

(2)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双方所获得的信息。

一天中,学生在校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了解他的孩子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这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等等方面的信息,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习惯也能被及时纠正或者制止。作为老师从家长所提供的信息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从而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建立他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3、融合各类学科,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增加学习的乐趣。

(1)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固然有它的优势:教学容量较少,书写较慢,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领悟、理解和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节奏较快,对数学教学有不利之处。但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学算理,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能够形象地观察数学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在探究平面图形面积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形象的感知平面图形的推导过程,自然能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提起学生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2)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深度。

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加强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把新知识有机地融入旧知识的框架中,从而突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构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把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新知识,使学生能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掌握新知识。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循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定势思维的基础上,多让他们做一些穿插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稍高的问题,刺激他们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问题

总之,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是

下一页

下载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极分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极分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现在高明区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新课改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更严重,具体是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下的学生诚信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下的学生诚信、养成教育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落实“两学一做”正确看待当前我国反腐败形势和任务》下 94分

    一、判断题 (10 道) 1. 在全球腐败趋势测评中,中国有9%的人承认2010年曾有过行贿行为。 正确 错误 2. 从党政机关向全社会蔓延是当前腐败出现的新趋势之一。 正确 错误 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发展与民生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发展与民生体制是协调和维持人与人利益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是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种机制。体制改革则是要改变现有的行为规则,实质上就是要改变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北大荒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北大荒精神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 军(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贵阳 550004)[摘要]旅游业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公务员申论:社会主义新形式下的保密工作(本站推荐)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延伸,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二字。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中,谁掌握了“信息”就等于掌握了主动权,而其中“最珍贵的”、“不能轻易获知”的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杨英语组 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社会的发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的外,英语教学应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