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

时间:2019-05-14 01:3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

第一篇: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

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

近年来,张掖市在坚持家庭承包基本政策不变和保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有效提高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一、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现状

张掖市60个乡镇,835个行政村,5978个村民小组,26.95万农户,农村人口100万人,占总人口的78.1%,耕地面积380.6万亩,二轮承包面积250.05万亩。2011年,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9.06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19.6%,涉及农户61283户,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代耕代种等形式。其中:转包99505.49亩,占流转面积的20.3%;转让14765.83亩,占流转面积的3%;互换56614亩,占流转面积的11.5%;出租242770.86亩,占流转面积的49.5%;股份合作16030亩,占流转面积的3.3%;代耕代种60980亩,占流转面积的12.4%。规模经营面积369842.7亩,占流转面积的75%。从经营主体来看,由种植大户经营272469亩,龙头企业经营63692.7亩,合作组织经营33681亩;从经营用途来看,马铃薯69338亩,经济作物56795亩,玉米133087.7(制种玉米103024.7亩),蔬菜34004亩,其他制种22772亩,中药材28111亩,其他25735亩;从经营单位数来看,20-50亩的3224个,51-100亩的980个,100亩以上的851个,共计5055个。

二、主要流转模式

目前,张掖市土地面积流转主要形成了以下四种模式:

1、种植大户带动型。这种类型的大户3220户,涉及农户25109户,经营面积27.2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55.5%。

2、专业合作社统领型。这种类型的合作社149个,涉及农户5914户,经营面积3.3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9%。

3、龙头企业租赁型。这种类型的企业23家,涉及农户8967户,经营面积6.3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3%。

4、亲友托管协作型。这种类型的21293户,经营面积12.0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2.07%。

三、农村土地流转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土地流转使分散零星的地块向大户集中,实现了土地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有效结合,土地产出率、利用率大大提高,推动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培植壮大了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特色镇,形成了马铃薯、高原夏菜、油料等特色农产规模化生产基地。山丹县位奇镇张湾村、孙家营村与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张掖分公司签订了4100亩土地租赁协议,两村集中联片的农户土地,以每亩380元/年的价格进行租赁,建立起由公司独立经营的农场,发展油葵制种和商品马铃薯种植。年亩均收益7500元以上,是过去分散经营效益的4-7倍。

(二)提高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土地流转重新配置了土地资源,使大批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了土地经营权,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成紧密的产业链条,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架起了传统农业通向现代农业的桥梁。甘州区在全国首批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的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内,流转土地2032亩,建成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56亩,引进2家生产加工企业建成特色区域化玉米制种、甜叶菊基地1238亩,引进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538亩,由此带动周边村社劳动力就地转移2600多人。山丹县荣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1312亩土地折价26万元,连同其他生产资料折价共计538万元,成立了张掖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张掖市建成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36家,1000万元以上的62家,上亿元的6家。

(三)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土地流转,把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合成生产联合体,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甘州区长安乡上头闸村上源蔬菜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快土地流转经营步伐,在本村签订流转面积2360亩,与周边3个乡镇11个村达成2万多亩高原夏菜种植意向,引进16个蔬菜新品种,注册了“上头闸”牌菜品商标,并申请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土地流转模式。

(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土地流转对于转出土地的承包户来说,不仅可以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还能安心外出打工,增加劳务收入;对于转入土地的经营者来说,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增加,可以通过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益,实现了供求双方的互利双赢,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务工收入较流转前能提高30%以上。山丹县位奇镇今年流转土地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8%,二十里堡村定西洋芋基地土地流转期限5年,每亩每年租赁费600元,仅此一项实现收入160多万元,在基地上长期务工人员120多人,年实现劳务收入150万元,流转土地农户每亩较流转前增收600元;民乐县南丰乡边庄村土庄组,以每亩360元的租金租赁土地500亩给万向德农种业公司从事马铃薯连片制种,农民直接收入18万元,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同时,到凯翔马铃薯公司上班,一个月又能多挣800元,比往年翻了一番。土地流转不但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而且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集中,培育了新的创业群体,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甘州区通过流转,有6.65万农村劳动力农忙在家务农,农闲打工赚钱,全区农民纯收入中42%来自种植业,而从二、三产业获得的收入占纯收入的44%。2011年张掖市输出劳务27.09万人次,收入达到24.18亿元,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渠道。

四、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

一是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群众对政策的理解不够到位。广大群众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理解存在误区,只认为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对自然灾害、基本建设、人地矛盾突出等情况下的小调整及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了解不多,特别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大多数农民普遍存在浓厚的恋土情结,特别是老龄农民在心理上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眷恋,甚至外出务工、经商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在土地投入很低、体力不宜耕作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种植,造成土地流转困难;土地目前仍然是部分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加之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补助政策不断增加,农民对土地的预期收益增强。

二是土地流转规范性操作不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主要依靠群众自发和政府推动,土地流转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主等“买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的市场准入机制,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

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问题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常常会给参与流转的农户造成经济损失,又没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全部由农民承担。绝大部分的土地流转,都没有复耕条款,即使有也未落实复耕费。一旦流转失败,土地无法再次耕种,直接受损害的还是农民。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在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土地分等定级和价格评估、法律咨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个别基层干部不尊重农民意愿,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一部分村社的土地流转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只有口头协议;有的村社随意缩短承包期、收回承包地和提高承包费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土地流转的正常秩序。

三是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难度较大。在目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下,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在大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规划连片种植设施农业等生产需要的时候,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愿意流转,而使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难以实现,张掖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主要是承包集体耕地和租赁农户耕地相结合两种类型,土地总面积大,但土地位置分散,规模经营面积较小,不利于农户对土地的集中管理,且农业机械在小地块上无法使用,很难实现机械化,阻碍了流转土地耕种效益。

四是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流转作了相应的规定,但过于宽泛和笼统。由于没有配套的法律文件和可供操作的具体章程来规范土地转让的对象、范围、程序等,也没有统一的操作规程、流转文书格式和完整的政策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由于缺乏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转的供求、价格等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导致流出难和流入难等问题并存。大部分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状态,很难形成公平高效、信息完备的土地流转市场。同时,缺乏对流转业主的审查、评估机制和流转收益的合理增长机制,农民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五是农村土地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在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中,一部分是农户间私下口头协议,没有签订相关土地流转协议,且乡镇村社没有及时在土地承包经营证书上进行变更登记,使相当一部分农户在土地租(征)用时,因补偿归属问题产生纠纷。特别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后,一些私下转出土地的农户,又开始收回原有承包地自己耕种而引发的纠纷。虽然各级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做了大量调处工作,但多数农户对乡镇村社的调处持不信任态度,加上人民法院对承包土地诉讼案件受理很少,这给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有效解决带来较大难度。不仅乡镇、村组织难以调处,形成诉讼后,法院的调解往往也很难奏效。六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健全之中,覆盖面有限,保障水平不高,土地承载着特殊的生存保障功能。不少农民仍主要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养老、子女上学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对于土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不稳定,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和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的风险和成本较高,农民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

五、对策及建议

能否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坚持“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各项机制,因地制宜,合理引导,稳步推进土地流转进程。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是实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打破阻止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的思想桎梏尤为重要。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其次,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把土地流转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村经济这个大局来认识,正确引导规范,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将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二)强化政策引导,健全管理机制。正确引导和规范是加快土地流转速度的关键。一是要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示范工作。在平等、自愿、互利原则下,通过公司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大胆试点,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对运用土地流转进行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立项开发的,给予资金、技术、税费等方面的倾斜。三是要加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农民、土地承包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引导土地流转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执行国家法规政策,依法签订合同,按规定缴纳税金、承包费等相关费用,并履行应尽的义务;必须坚持自愿,不论采用哪种流转形式,都应该尊重农民的选择和意愿。二是坚持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而非村组集体;充分认识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手段。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在形式上不搞“一刀切”,在规模上不下硬指标,一切按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三是坚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广泛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基层干部进行深入培训,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掌握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精神,逐步消除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及时总结、推广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助农增收的典型经验,使广大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规模效益,积极、主动、自愿地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

(四)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既要注重有形市场的建设,也要注重无形市场的建设。要在充分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设立土地流转中心或托管中心,以土地托管为载体,对撂荒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制定土地市场的流转规则,明确土地流转的程序,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定期发布土地流转市场信息,引导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托管发包、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将承包地向农业产业化项目、种养殖大户流转。同时,要注意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对农村土地的分等定级工作,积极开展法律政策咨询、提供流转合同范本等方面的服务。对中介服务组织,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法律地位上给予明确,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五)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抗风险机制。要对进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种植大户、企业业主的农业经营能力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资信评估,对大宗土地流转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和到有关部门进行流转合同签证的制度;对于毁损破坏耕作层的要按规定缴纳复耕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政府、土地流转受让业主、农户按照一定的出资比例建立土地流转基金,化解农户土地流转后带来的潜在风险。

(六)积极探索创新土地流转经营体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体制,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一是发展土地合作社。在二三产业发展快、大多数农民已经脱离土地的农村,组建土地合作社,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合作社负责管理土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年终采取按股分红等方式运作,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推行整村连片流转。对承包农户自己经营土地少、流出意向多的村组,积极引导开展整村连片流转。对不愿流转的农户,可以在保证农户权益

不受损失、承包土地数量、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采取“土地互换”等方式,调整种植田块,促进连片流转。三是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用合作社。借鉴银行货币存贷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用合作社。土地流转信用合作社对农户存入的承包土地,可直接经营,也可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营,使土地流转更加方便灵活。流转形成的规模化土地,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生产形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充分发挥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与潜力。

(七)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真正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就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防止农民离开土地后因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改变农村现行的以土地保障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代之以一系列的正式制度安排,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要结合张掖市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加快实施农民工养老、工伤、大病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筹资机制、运行机制等,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流转”一词不断见诸报端,成为各方关注讨论的热门话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并逐步从沿海向内地扩展。土地流转的总体状况在于它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收入水平和劳动力状况。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正确认识它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土地流转与各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土地流转总体情况问题关系

引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明确了根本依据,维护了新时期农民的权益。

1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

1.1流转数量和规模逐步增长。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并逐步从沿海向内地扩展,在较长时期内流转的规模是稳定的,一般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5%左右。近几年呈加快趋势,截至2007年末,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6372万亩,比2006年增长14.8%,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5.2%。特别是2008年以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截至8月底统计,各地上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到1.06亿亩,比上年增长66%;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7%,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1.2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

2007年各类流转形式占总流转面积的比重为:转包和出租占78%;转让占8.3%;入股占3.8%;互换占4.5%;其他形式占5.4%。2003-2007年,转包和出租形式所占比重上升了10.6个百分点。

1.3流转主体呈多元化趋势。

在农户之间流转的基础上,近些年一些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进入农业经营,参与流转的主体日益多元化。据调查县统计,目前农村土地在农户之间流转占流转总面积63.9%,受让方为企业等其他主体的占36.1%。

1.4流转规模与收入水平和劳动力变化密切相关。

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流转面积占总承包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88%、4.77%和5.3 3%;其中东部地区有5 0%的省(直辖市)流转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的有5个省(直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地区流转比重较高,如重庆市和四川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其农村劳动力总数4 8.8%和4 4.6 %,其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5%)15.3和11.1个百分点;流转面积占总承包面积的比重分别达到15.9%和11.6%,其比重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2%)2倍和1.23倍。

从目前流转情况看,总体健康平稳。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和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推进,流转呈逐步发展趋势。但受农村人口大量稳定转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制约,目前大多数农村还不具备大规模流转的条件,流转市场的培育、规模经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 地方对土地流转采取的主要措施

2.1加强流转规范管理。

按照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各省区逐步建立健全以实施流转合同制为重点的流转管理制度和规程。目前流转一年以上建立了稳定流转关系的大多数签订了合同。2007年全国签订的流转合同份数比上年提高了27.9%。在农业部组织的土地流转抽样调查中,80%的调查县流转合同签订率达到60%以上,其中有26.7%的调查县达到80%以上。农户调查中流转合同签订率达82%。93.3%的调查县采取了县以上统一规范流转合同文本。及时调处流转纠纷。2007年农业部受理流转问题信访51件,比上年减少50.5%,占承包类问题信访比重由3.87%下降到1.7%。农户调查反映发生的流转纠纷总体上能够得到及时妥善解决,其中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的占76.2%,仲裁解决的占14.3%,诉讼解决的占9.5%。

2.2积极提供流转服务。

调查县中已有85.5%的乡镇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了流转服务组织,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流转信息、法律政策咨询、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协调利益关系和调处流转纠纷等服务。在50%的调查县中,由乡村组织提供服务的流转面积已占流转总面积的50%以上。

2.3采取措施支持鼓励流转。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拿出专项经费支持鼓励流转。据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已有11.3%的县(市)拿出专项资金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通过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有5%的县(市)拿出专项资金对流转双方给予适当补贴。3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3.1强行流转的问题在少数地方仍时有发生。

主要是有的地方基层干部对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土地集中,片面强调和追求农业规模经营而忽视甚至侵害农民土地合法权益;有的地方不顾条件盲目对流转下指标定任务,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的问题在少数地方仍时有发生。据调查县统计,有20%的调查县曾发生强行流转问题和纠纷。

3.2流转利益纠纷在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

农户间流转以及短期流转中合同签订率不高,流转双方形成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约定不明确、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有的在长期流转中流转双方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因经营风险和市场变化等原因也容易引发利益矛盾。据调查县统计,有80%的县发生过流转利益纠纷。

3.3有的在流转中改变土地农业用途。

有的地方还存在将流转的耕地用于种树或挖鱼塘,有的甚至搞非农建设。

3.4规模流转的耕地很少用于种粮。

由于种粮效益低,在流转的土地中,种粮的面积和比重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特别是规模流转中用于种粮很少。据调查县统计,目前农户之间流转土地中用于种粮比重占71.9%,而规模流转入企业、业主的土地中用于种粮比重仅为6.4%。今后不少地方将可能出现流转面积递增、种粮面积递减的情况。在南方部分丘陵山区,有的外出务工农民无偿转出的生产条件较差土地无人耕种,有的出现抛荒。土地流转工作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4.1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土地流转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系。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必须认识到: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长久稳定承包关系,农民才有可能充分行使好土地流转权利,从根本上消除流转的后顾之忧,才有可能建立起稳定的流转关系。因此,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障,流转必须坚持好这个前提。在土地流转中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维护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的错误做法。同时,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农民意愿的土地流转,也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意,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也就成为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并通过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

4.2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土地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组织化,而不是简单的土地规模化。国际上既有依靠集中和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欧美模式,也有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东亚(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模式。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比重大且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大量转移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大多数地区靠集中和扩大土地规模来发展现代农业,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能的。立足国情,正确的思路应当是:在一些条件具备的地方,通过正确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走出一条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服务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路子,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应当看到,通过土地流转,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在实行家庭承包制条件下,土地流转是实行土地集中式规模经营的前提,土地流转的速度、范围和规模,决定了这类规模经营的速度、范围和规模。由于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大多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范围和规模十分有限,因而发展土地集中式规模经营的速度、范围和规模也会十分有限。不能一讲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经营就必须实行土地流转和集中,更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规模经营的速度和规模,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土地流转。任何时候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强行集中土地搞规模经营,都将会引发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后果。也不能一讲农业现代化就照搬欧美模式,而要注重研究在人多地少、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东亚模式的经验,探索我国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走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因此,我们应当在通过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的同时,更加注重按照三中全会《决定》中指明的“统一经营”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4.3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4.3.1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需要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但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的核心是明确和尊重市场主体,用市场机制引导流转;农民是流转的市场主体,土地流转是农民依法拥有并自主行使的土地权利,土地是否流转和以什么方式流转,都应是农民的意愿,由农民自己作主,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流转。因此,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必须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前提。土地流转管理应该以指导和服务为主,是一种指导性和服务式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几点:一要尊重农民流转主体地位,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或者阻碍流转;二要以法律政策为依据,不得非法为土地流转设置附加条件和要求,签订流转合同要农民自愿申请和接受;三要不增加农民负担。

4.3.2提供土地流转服务也必须是农民需要和自愿接受的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几点:

一要以农民自愿接受为前提,不能强加于农民;二是不能包办代替,不能代替农民签订流转合同;三是不能向农民乱收费。需要指出的是: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需要管理和服务两手抓,不能只抓管理不重视服务,也不能只抓服务而忽视管理。要把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各地要善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搞好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验。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

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当前和今后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重点围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流转主体地位为核心,以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全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工作规程,确保流转规范有序;以逐步依法建立纠纷仲裁体系为依托,不断健全流转纠纷调处机制,确保流转纠纷及时化解;以建立流转服务组织为平台,逐步完善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法律政策咨询、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流转纠纷调处等项服务,不断优化流转外部环境。通过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依法规范有序进行。

第三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王振山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05期

摘 要: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民利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应提出改革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市场 土地流转 改革引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济;就必须深化农村改革,探寻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对策,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之所以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因为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市场中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土地流向种地能手,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不断改革,最终走向了合法化阶段。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还未形成一种规范的制度,据农业部统计,目前以各种形式流转使用权的耕地仅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6%。具体来说,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中存在如下问题:

2.1 农村土地流转缺乏市场机制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怕土地转出后失去土地,所以农村土地流转大多采取短期转包的方式。从集中程度来看,土地在小户间流动的多,由此很难形成土地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从而影响了土地整体耕作效率的提高。例如:在福建莆田江东村,一种植大户流转78亩土地,就涉及农户近50户,流转期限为1年;龙海东园的流转期限更短,超过期限农作物就要被砍掉,若超过10天则需补给出让方50元/亩。

2.2 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性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很多是通过私下协商达成口头协议,通过有关部门签订书面流转协议较少。据调查,有的地方农村土地流转无约定或只有口头约定合同的占到60%以上,签订合同但并未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监证的占1/4,也就是说,没有法律效率的无效合同几乎占

到土地流转合同的近90%。这样就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权益纠纷埋下了祸根。

2.3 缺乏相关的中介组织

目前,土地流转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对象更多局限在邻里和亲属之间,也没有有序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部分地区缺乏有序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直接后果就是土地流转的范围受到限制。调查显示,只有33%的农户知道土地可以在任意农户范围内进行流转,分别有12%和5%的农户以为土地只被允许在本村内和本村民小组内部流转,甚至还有3%的农户以为土地流转是根本不被允许的。

2.4 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热情不高

对于土地流转的认同感,部分农民对承包权与使用权认识不清,误认为流转使用权就会失去承包权,即使自己无力经营,也不愿将土地转让给别人。同时,农民对“土地承包30年不变”仍心存疑虑,对土地承包权永久不变更是不了解,这些都使得农民不愿轻易转出土地。足见我国农村土地市场流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配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3 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对策

3.1 农村土地流转微观市场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市场机制将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土地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不例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

3.1.1 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明晰化是前提

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化离不开土地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土地产权制度的科学界定,土地就不能合理流动和有效运转。在实际中,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对每一个具体农民实际上的不明确性和虚无性,严重阻碍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因此,明确界定农村土地产权对农民显得至关重要。

3.1.2 农村土地有偿使用是基础

现阶段农村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土地有偿承(转)包制度和土地肥力升降奖惩制度。农村土地有偿承(转)包制度,即农民耕种承(转)包地要向集体经济组织(或原承包人)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费;土地肥力升降奖惩制度,即在承包期限内因合理使用土地使土地肥力升高的承包者,集体经济组织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依此。

3.1.3 价格机制是核心

价格机制能有效配置土地,能把土地流转到效益较高的农户,同时促进农户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在适度的规模经营条件下,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2 农村土地流转中观促进机制

各级政府在加大宣传的同时应采取有力措施。

3.2.1 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

首先,要发展乡镇企业,必要的话,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在原材料供应、资本以及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以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主导作用;其次,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所以应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将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不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3.2.2 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制

土地转让信息的取得主要依靠邻居、亲戚及村干部的信息交流,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需要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交易场所,解决信息传递问题,以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运作效果,同时可以帮助农民签订正式的流转合同,减少土地流转后的纠纷,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3.2.3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保障体系,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进行,这种社会保障体系有着不足之处。要彻底解决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各级政府就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各项保障由依靠农地转为依靠社会保障,这样他们就不会恋土守土了。

3.3 农村土地流转宏观调控机制

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单纯依靠市场手段并不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也不能兼顾效益与公平,因此国家有必要对土地流转进行宏观调节。

3.3.1 土地规划制度

土地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土地利用最有利的手段,土地规划的实质是合理安排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分配和再分配。在土地规划中,应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3.3.2 地籍管理制度

这是确保土地流转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体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动态监测以及整理和保管地籍档案资料。主要目的就是为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有关土地政策等,提供有关土地方面的信息。

3.3.3 土地税收制度

主要采取差别税率政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制订基本税率,然后按经营规模情况加税或减税;同时,建立土地不同用途的差别税率政策,以调节土地流转的方向和数量,如调高经济作物的税率、降低粮食生产用地的税率。随着土地制度的完善,土地税制在土地流转中的调节作用会日趋增强。

3.3.4 土地立法制度

一方面,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尚缺乏权威的法律依据,对流转形式、权利人的利益保护等都必须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完善和强化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执法监督也是健全与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结论

第四篇: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 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 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一 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的产出也构成了农民的主要

收入来源 目前,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所

有者依然为国家和集体,但是农民作为劳动者,可以按照国

家和地方的规定,通过承包地方式取得土地除所有权之外的其他的权利 土地上的其他权利主要为土地的使用权和

经营权 随着城市建设的需求,农民工进城务工普及,农村

逐步出现了土地闲置或者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 为了能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资源,国家出台了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管理办法,该法确立了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分

离,法中明确规定,农民可以通过转让 转包 互换 入股 出

租等多种方式在不改变原土地的使用方式的基础上来实现

土地上收益权,大大缓解了农村的土地过于分散带来的搁

置 撂荒 分散等资源浪费或者不合理分配的现实问题 同

时,这种手段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活跃了农村土

地市场,也更加有利于开创农村的第三产业等新局面,加快

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二 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在近年来受到

广泛关注,也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土地使用权流

转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存

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直接导致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不规范以及资源的浪费,这些也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使用权流转供给方面

在现行土地承包制下土地产出是农民稳定生活的基本保障,一定程度上农民在没有其他的稳定收入的前提下,即

使农户自己不愿或不能进行农业生产也不愿放弃承包土

(二)使用权转让需求方面

在需求方面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

使用权流转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的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也造成了农

业生产的计划性较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收益性相对业

较低 同时,有偿流转的市场价格的支付能力也不足以调动

农民转让的积极性

(三)使用权流转的内生机制

土地的承包期限为 年,一旦发生流转,土地的使用

者则会无可避免在时限内大力开垦,在土地上追求最大化

利益,土地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过度使用给复耕甚至继续耕

种带来了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土地承包者的预期利

益,实现土地的循环使用和预期利益期待也会重重受阻

(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外部环境

土地价格市场混乱 目前农村土地尚未对土地形成可

观公正的地级估价系统 对土地资源质量 价格的评估缺乏

科学合理的土地价格体系 土地价格的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无法为交易者提供完善的价格信息,不符合价值规律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的发育有待完

善 专门的农地客观评估机构 土地融资服务机构 土地保

险服务机构等目前还不够普及,村集体一手操办了大部分

土地使用权流转服务工作

从农村的生产方式看,土地仍未完全成为市场微观主

体的生产要素 还是乡村社区控制农民的主要手段 流转主

要的障碍主要有三种:不准转让 强迫转让 无法转让 农民

虽然作为土地的承包者,具有对土地的处置的权利,但还是

不乏集体组织通过强制统一规划 陈规陋习中的认为本村

土地就该由本村村民来耕种 为集体组织中极少部分人的非法利益而阻止 强迫农民土地的自由流转,阻碍了农民对

自己土地的流转权的行使

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亟待完善 农业生产兼具自然风

险和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特别是我国农业基础

十分薄弱风险的抵抗能力不足特别明显 两种风险交织下

农民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有时甚至收不回成本 因此土

地有偿流转就会因巨大的经营风险而难以推行即使推行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三 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

规模经营

在 年政府报告中,温家宝同志提到:城乡建设都

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实际出发,要根本上来解决这些实际的困难,适度规模化经营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可以将土地的使

用权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并对其进行市场化运作和操控 即

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作为类似股份的东西进行投资 这也

与日本出现的 耕种委托 的做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首先,经过对土地资质的考核和评估,将土地的使用权

作价为一定的比例进行投资,那么最后在年底获得收益时

以股东实际占有的股份进行分红和收益 其次,该由一定的机构来进行管理和经营 为公平起见,可以设定相应的竞

标,竞争土地的耕种的大面积的经营,并签订一定年限的合同 这样,以最高价竞得土地的经营权的机构在一定的年限

内负责经营和管理集中的土地以及销售农作物,通过销售

利润来实现股东利益均沾 这种进行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也

能增进农民的投资的第一笔收益,同时也应避免该机构在耕种中的过度开发 第三,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对于以不同

形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分担农

民因为失去土地使用权的风险,也能更好地估计和刺激土

地的使用权的流转 如英国也在保障土地使用者利益的情

况下,对于失地的农民也给予了补偿 第四,就业问题的解

决 对于出让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可以规定经营和管理集

中土地使用权的机构从农村闲置劳动力中雇佣部分作为机

构劳动人员,按劳计酬,实现一定的人事管理和工资考核系

统,实现农民劳动力经济价值,同时也引进员工培训模式,定期给农民进行科学耕种的讲授 这种方式,既增进了土地的使用权的流转,又同时通过科学和现代化的统一管理和

经营模式,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操作和人员浪费,充分实现

了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 同时政府又作为无形的大手,适度调节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要好好经营好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还应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实现:

()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措施的执行力 如福建省

三明市沙县县政府制定出台了 关于沙县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农业项目贷款贴息管理暂行规定,这一规定涉及

信贷支持 农资供应 子女就学 医疗保障 养老保险 户籍

迁移和种烟补助等各个方面,其中,财政还设置 万元专

项资金 专门针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农业项目的贷款贴

息 这些帮扶政策为一直以农田为主要劳动生产资料的农

民提供了保障,使土地使用权流转带来的生计的危机减少,为土地使用权流转奠定了基础 上海也践行了有利的农民

保障和保险措施,在这些措施之下,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也

逐步减弱,减轻了社会的老年化危机,农民应该平等地获得

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险措施 这些措施纷纷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有利于他们自愿出让土地的使用权

()加强农村中小企业建设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

民经济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能

调整农村的产业经济结构,让第二和第三产业也逐步渗透

到农村,通过因地制宜,利用地区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大力

兴办与当地的经济结构和合适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能大大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

在深化产业非农化的过程中,会直接带来更多的非农经济

利益,这样农民也会更加愿意放弃土地的使用权了

()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的逐步广泛的实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农民本身具有工作经验缺乏 受教育程度较低等缺陷,在劳

动力市场中自然不具优势 为缓解农民涌入城市给城市带

来的人口压力,在农村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中,我们要实现农

民的充分就业,鼓励更多的人就近务工,投入到加工和服务

等行业,非农收入和离家近的优势也会吸引农民放弃或者

出让其土地使用权

()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的产出,促进生产和消

费的良性循环

国家出台许多政策的目的在于农业增效 农地增产 农

民增收,采取的措施无疑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土地的使用权的流转的良性引导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先进的管理

理念和科技力量的指导,土地的生产效率必然会提高,使得

单位产品的能耗下降 同时,更多的劳动力会转移到农村的中小型第三产业的企业中去,特别是农业产品的加工行业

中,使得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这种利用,并不是竭尽土地的生产能力,而是在适合耕种的土地上,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这个生产资料为人类创造物质资料,解决目前我国的最基

本的社会矛盾,缓解人们需求给工业带来的压力,这种生产

不仅健康环保,而且不会给社会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这也是

一种减少能源的消耗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的手段 同时,耕种也相对保持了水土平衡,优化了自然环境 而这些农业

企业的产生,同样为经济的 提高注入了自己的力量,在同等的社会产出和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必然会消耗相对

少的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这样绿色生态行业的兴起,也符合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呼吁

参考文献:

王克强 王洪卫 刘红梅 土地经济学 上海: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 :

张军,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农业经

济,()

王克强 上海市农民从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险过渡条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降低土地对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条件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华彦玲 施国庆 刘爱文,发达国家土地流转概况 新农

孙瑞玲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研究 在农村土地

流转现状调查基础上的思考 农业经济

第五篇:关于县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调查报告

提高土地流转组织化程度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经营--关于射阳县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调查报告(讨论稿)

为了推动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服务全县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战略,最近县政协会同县委农工办、县农林局在县内盘湾、长荡、兴桥、洋马、临海、千秋等镇对我县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赴当涂、绵阳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概况

我县农村现有人口75.4万人、耕地145.3万亩,农户平均耕地6.01亩,农民人均耕地1.93亩。近年来,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我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村土地流转集中逐步规范、稳步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至今年5月底,全县农村土地流转11.8万亩,占耕地面积8.12%,50亩以上规模经营32例,面积累计2.1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18.2%。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㈠规模经营增多。据调查,近三年来,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逐年增多。XX年全县50亩以上规模流转5例,新增规模流转面积4200亩,占流转面积的4.08%;XX年年50亩以上规模流转9例,新增规模流转面积7300亩,占流转面积6.64%;今年5月份50亩以上规模流转12例,新增规模流转面积8000亩,占流转面积6.78%。规模流转在农村土地流转活动中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㈡流转方式灵活。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转包。从事非农产业又不愿意放弃土地的农户。在当地有偿流转。二是托管。部分农户为了不荒废土地,就近将土地以无偿的方式临时托付给其他农户种植。三是出租。村集体或农户直接与承包方协商签订租赁合同。四是入股。农户之间自愿联合将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或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与承包者合作经营。此外,还有代耕、互换等形式。

㈢经营模式多样。根据调查,我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模式较多,但主要的是以下三种:一是通过流转经营权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即原承包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出来向大户集中,形成几十到几百亩不等的规模经营。如临海镇朱达洲320亩的粮食小农场。二是建立股份制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公司,土地交由合作社或公司经营,农户按股份从土地经营盈利中分红,从而形成规模化经营。如陈洋镇富阳居委会1800亩的苗木花卉股份合作基地。三是大面积租赁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主要是个人、经济团体或外来企业成片租赁土地,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形成规模经营。如兴桥镇红星村550亩优质梨果园、盘湾镇南沃村700亩蚕桑基地、千秋镇联合村XX亩特水养殖基地等。

二、我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难点

近年来,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速度不快、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和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农户认识尚有偏差。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农村不少农户把“流转”与“失地”相混同,土地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意流转。加之,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大多数农民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土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又使不少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增强。所以,三年来,全县农村土地流转也分别只有4200亩、7300亩和8000多亩。相比当涂近三年1.2万亩、2.5万亩、4万亩流转规模和成倍的增长速度,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较小、速度较慢。

二是土地流转效益不高。目前,我县虽有11.8万亩流转面积,但规模流转仅占18.2%,流转的总体质量不高。据调查,全县农村自发流转的土地仍然以种植粮食、棉花等普通农作物为主,年亩纯收入不足600元。由于自发零星流转占流转总量的81.8%,这些流转不连片、种植不集中给防虫治病、机械操作带来较大不便,达不到土地流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效益的目的,也制约着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

三是扶持政策仍有缺位。激励机制不活是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发展比较缓慢的又一重要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县、镇(区)两级政府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土地规模流转经营激励扶持政策;政府对规模种养大户、经济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在基础建设、税收优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帮助还相对较少。此外,各级政府财政支农资金虽然逐年增加,但点眼药水式的扶持方式,达不到扶持的效果。

四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各服务环节都没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各镇(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虽已成立多时,但一直未能有效运作;土地租赁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等新型土地流转服务机制尚未发育形成;大多数村(居)土地流转组织化程度不高,土地供求信息渠道不畅,时常出现土地“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现象。

五是经营载体还较缺乏。我县有145.3万亩耕地,农业基础设施完备,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但目前112家合作社、144家专业协会参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不到20家;128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是松散型协作关系,直接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的几乎为零;每年引进的高效、特色农业项目少之又少。

下载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研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研建议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规范进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近期,我们组织人员对......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永济市为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壮大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是三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作为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积极探索......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 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完成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定,农村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一......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研建议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规范进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近期,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五篇材料)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与思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适度规......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九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A0812班 吴敦旭 内容摘要: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其中土地流转存在着急......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近年来,随着邢台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日趋活跃的势头。土地流转已成为促进规模经......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经营(邵武)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水平邵武市农村土地流转调查情况 (2011年6月17日) 邵武市耕地总面积33.4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5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以后,随着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