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加强基层工商所在底层流通领域的监管

时间:2019-05-14 01:3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加强基层工商所在底层流通领域的监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加强基层工商所在底层流通领域的监管》。

第一篇:浅议加强基层工商所在底层流通领域的监管

浅议加强基层工商所在底层流通领域的监管

武兴华

流通领域监督管理是我局一项重要职能。如何立足工商职能,建立适应当地目前流通领域特点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对流 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是我们 系统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基层工商所作为我局实施行政监督最为基层的部门,是整个工商行政管理的前沿阵地和窗口。

因此,加强基层工商所在流通领域的监管就成为 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实现的根本。

一、当前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监管的形势

在当今的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流通领域,部分不法经营者为了追求和获取更为高额的经营利润,不惜丧失诚信,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甚至生产销售劣质商品,坑害消费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各级媒体的报道、曝光和深入跟踪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广大消费者的恐慌心理。

作为肩负流通领域商品监管工作重任的工商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全面整顿商品流通领域,强化流通领域监管,尤其是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也提上了刻不 容缓的工作日程。

2001年,国务院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职能配臵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2001]57号)中,规定‚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的流通领域商 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划归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确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流通领域监管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

2006年8月,国家总局在‚兴起学习贯彻‘两个务必’重要思想新高潮,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信用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以实现商品准入制度为重点,推进商品关口前移,加大从源头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的 力度‛的讲话精神,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掀起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制度的改革高潮。

但流通领域监管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情况也各不相同,尤 其是在农村,在基层工商所全面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基层工商所担负着繁重的、与日俱增的综合监管任务,是工商机关与经营者、消费者的直接对话者,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体制改革的真正实践者,其监管成效如何,直接关系人民大 众,是工商部门努力实践‚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真正体现。强化和完善基层工商所在流通领域的监管,是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是完全发挥工商部门在流通领域中的监管职 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流通领域监督‚关口前移‛改革的基础。

二、基层工商所在流通领域监管的难点及原因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是我局一项重要工作,与其他传统工作的管理观念、习惯、方法等有很大的不同,对基层工商所来说,更是一门全新的课题。当前流通领域存在的问 题较为突出,要防范和杜绝这些现象的产生,就需要工商行政

管理部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1、法律规范不到位,缺乏可操作性。

基层工商所是工商部门日常巡查监管的执行单位,是工作的重要的真正实施者之一,其面临的工作也是十分具体的,但我国现行法律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规 定大多分散于各法律、法规等之中,而且也只是对产品质量及经营行为作笼统的原则性规范,实践中很难操作使用。

虽然2001年7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修 正案,增加了对产品质量的执法手段,及质量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等可操作性法律规范,成为当前工商部门搞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最主要的法律依据和最有力的法律武器。但由于 基层工作中通常是以个体工商户等小商贩为主,大多是很具体的、又较轻微的违法行为,其可操作性明显不够。

2、经营者、消费者法律意识不强,政策落实难度大。

基层工商所在流通领域的监管对象,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其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和乡镇待业人员,文化水平基本上不高,经营的规模不大,且经营极不稳定,经营者对工商部 门在流通领域推行的如商品准入制度,销售台帐制度等政策认识不够,嫌繁琐不愿执行。而且在农村,一般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也很淡薄,购买商品时贪图方便,通常都不仔细查看经 营者提供的商品,也没有索要相应的购买凭证,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只能是吃个哑巴亏,还助长非法经营者的气焰。

3、市场商品面广,监管手段单一,监管不到位。

对流通领域的监督,基层工商所主要靠的是工商巡查、商品抽查和检测。但一个基层工商所执法人员一般不到十人,却大多要管辖一个以上的乡镇,还要担当商标、广告、‚12315投诉‛、经济检查等监管任务,工商巡查工作往往因此无法深入到位,更多的只是表面上的威慑力。商品抽查和检测是一项新的执法手段,但其手续繁琐,历时较长,费 用也比较大。在基层工作中,经营者绝大多数是个体零售,其经营的商品种类多、数量少,对有嫌疑的商品进行抽查或检测明显不可能,因此也只是理论上的监督而已。

4、社会监督体系建设不够,监管滞后。

要全面推进流通领域的监管,就应在各执法部门之间,与广大群众之间,产生联动,形成全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这就必然要求各部门将监管信息进行全面共享并及时的公 布公开,但基层工商所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建立完善的的社会监督体系,如由于计算机普及情况的限制,无法达到信息共享;各执法部门协调不够,无法产生互动;消费者也只是有了 纠纷投诉,才引起监督等,工商部门总是做处理的‚事后诸葛亮‛和调解的‚和事佬‛,行政监管滞后。

三、强化流通领域监管的几点建议

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主要是指工商部门对商品从‚入市‛直至‚出市‛的全程监管。这就要求工商部门制定一系列规范商品质量的制度和强化商品质量监督的制度,加强商 品质量抽查和工商巡查,以‚防为主,打为辅‛的原则,全方位、高效率地实现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

由于基层工商所面对的管理对象基本上是社会的最底层单元的经营者,其法律意识大都比较淡薄,尤其在农村基层工商所更为明显。工商部门应当加大普法宣传,为工商工 作开辟良好的监管环境。

通过普法宣传,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第一、使消费者人人知道依法护权,提高广大消费者打假意识,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第二、引导广大经营者不断提高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货,做到在生产经营中‚不造假、不售假‛,自觉抵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经营行为,自觉守法经营。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监管。

流通领域相对于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是个中间环节。商品只是在该领域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商品质量问题大多产生于生产领域,且这些问题又大多在消费领域才被 发现或暴露出来,要全面监督规范流通领域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完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严格把好市场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关。对那些不具备合法生产经营的市场 主体,尤其是无照经营者,坚决予以取缔,以保证商品质量的源头。

(2)实施商品准入制度。这是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的第一关,要大力推行并做好该项制度,就要求基层工 商所开展细致全面的工作,对辖区内的经营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

如对超市、大商场等规模较大,经营较稳定的经营者要求其建立‚索证索票‛、‚建档备查‛等制度。‚索证索票‛、‚建档备查‛等制度就是要求经营者在进货时,向供货单位索要营业执照、票据、卫生许可证以及与商品相关的营业执照、许可证件等相关证、照复印件,并要一一建立档案备查。

对那些规模较小,经营条件较差的经营者,可以对其实行登记台帐备查制度。就是要求经营者对其进货的商品时间、数量、供货单位、商品来源及销售时间、客户等信息做好登记,以备检查。同时要把进货清单作为附件予以归档保存,使商品来源和去向可以追溯。

(3)不合格商品退出制度。在巡查和抽检 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的商品应当予以责令下柜、下架,并责令其退出流通领域。我们一线执法人员在检查到不合格食品后,不能简单地要求下架退市,还要积极地进行后续监管。比如检 查当场做好记录,建立详细的备案登记,后续检查中要求经营者出具退货发票等书证材料等等,督促其严格执行。毕竟食品是要入口的阿,老百姓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啊,既然作了这份工作,担当了这份责任,就要对得起这个岗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使面对千难万苦,我们也 要千方百计也要把这份工作做好!

(4)劣质商品销毁制度。对劣质不能使用的,特别是食品、药品等危害人民群众心身安全的劣质商品一经发现,应该不管数量多少,坚 决依法予以查处销毁。

(5)建立商品质量信息公开制度等。

3、加强工商巡查、注重抽检重点商品,打防相结合,强化监督管理。

工商巡查是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辖区经营行为开展检查、处理等动态监管活动的总称。这是一种主动的,动态的,事前事中的管理。

基层工商所强化属地管理,在自己的辖区内应全面实行经济户口网络化管理,避免只是形式上的巡查,把工商巡查落到实处,促使在流通领域的经营者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 经营行为。

商品抽检、送检是一个相当繁琐的工作,有着较为复杂的程序,而且在基层地区通常也没有相应的检测机关与检测能力,但基层工商所在日常工商巡查面对的是不 计其数的商品,故不可能一一予以检测。

基层工商所应对辖区内的商品情况密切关注,尤其对食品、药品以及区域性商品等,一旦发现商品质量问题,应及时反馈给上级工商 行政机关,提请统一组织抽查、抽检,以确保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安全。

4、充分发挥12315的作用,提高公众消费防范意识和能力。

在流通领域的监管,舆论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若不合格商品,不法经营者一经曝光,往往就被消费者所抛弃,其没有了市场就会自然消亡。

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 制度,也是强化流通领域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基层工商所应在辖区内及时公开工商巡查情况、商品抽检情况以及经营者的违法经营情况等,让公众消费者明确了解,设立‚12 315‛维权电话警示牌,维权投诉点等,使消费者的权益及时得以保障,激发公众维权的积极性与信心,斩断非法经营者不被查处的侥幸心理。

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基层工商所在底层流通领域的监管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天津市工商局北辰分局武兴华

指导人:冯文革

2008年 4月23 日

第二篇:底层行政监管工作思索

监察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监察局的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能,开展行政监察,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为促进廉政勤政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就全区行政监察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进行专题调查,总的感到基层行政监察工作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发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对行政监察工作不够重视,行政监察职能弱化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监察的职能发挥,影响了廉政建设和行政效率,影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一、行政监察工作现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行政制度创新与完善,给基层行政监察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行政监察机关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行政执法部门受到法律、制度的制约;三是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自觉不自觉接受监督和规范个人和行为。

(一)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贯彻实施行政法规的负责人,成为带头学习行政法规的典范,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二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思想和管理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确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不断提高,自行确定“土政策”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日趋规范

目前,基层行政执法部门通过学习行政法规法律,推行民主评议行风,开展效能监察、执法监察和制度建设,其执法行为日趋规范,乱处罚、乱收费、乱执法,执法不公、执法程序不到位,吃、拿、卡、要,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粗暴执法等腐败现象明显减少,文明执法、程序执法意识逐步增强。

(三)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绝大多数行政监察干部有如下特点:一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理论政策水平较高,胜任本职工作能力强;二是有高尚品格,在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无私无畏,敢于碰硬,使人民群众感到可亲可信可敬;三是乐于奉献、勇于实践、锐意创新。

(四)行政监察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行政监察工作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推行依法行政,改善行政管理。加强对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减少了办事环节、避免了“暗箱操作”,改善了行政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服务了老百姓,方便了纳税人,建立了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有效遏制了“小金库”、“帐外帐”现象的发生,管好用好了财政资金。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二是开展执法监察、维护政令畅通。行政监察机关紧贴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建筑工程领域、社会保障、农、林、水、粮食“两补”、土地征用等专项资金和救灾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执法监察,纠正不良行政行为、促进和保证政令畅通。参与重大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严肃查处了因失职渎职、官僚主义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员。三是加强行政作风建设,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作风,坚持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查处“三乱”行为。四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与有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重点查办三机关一部门和副科级以上干部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失职渎职、贪赃枉法、腐败堕落等案件。

二、行政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行政监察工作在政治与经济两个层面的结合点上,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依法行政,民主进程和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对行政监察干部队伍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基层行政监察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知识面不宽;二是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精神不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三是爱岗敬业精神差,不敢动真碰硬,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二)少数领导干部“长官意识”太浓

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及公开和民主进程中,大多数领导干部从政观念得到改变,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是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当成“主宰者”,视“班长”为“家长”,把一家之言,当成一锤定音,把一票权当成拍板权,“长官意识”太浓。少数领导干部故意将一些本该公开的公务活动“暗箱操作”,神秘化,不让群众知情,少数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导致越轨。

(三)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不规范

行政执法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对政府形象和经济环境影响至关重要。目前,通过行政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有所解决,但执法违法、执法不公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行政执法部门随意行使权力,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想方设法对有关政策变通执法、变味执行。特别是基层少数执法人员,执法不公、乱收乱罚、索拿卡要、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形象,也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经济发展环境,阻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四)行政监察队伍力量单薄

行政监察工作是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监察机关对于规范行政行为,保证政令畅通,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行政监察职能的加强,涉及面宽,在履行职能时,感觉力量单薄,有点唱“独角戏”的味道,没有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

(五)监督与惩处难以执行到位

在推进反腐败斗争过程中,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钢要》,必须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职能。然而,在查处违法和违反行政纪律的案件中,干扰多、阻力大、调查难,在监督检查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中缺乏力度、缺少手段、在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及执法监察过程中处理难、执行难、整改措施落实难。

三、关于加强行政监察工作的建议

要使基层行政监察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着重解决和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行政监察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行政监察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对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导。一是政府应把行政监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及时处理监察机关报告的重要事项和廉政建设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行政监察机关的工作。政府的重要决策,重大经济社会活动应听取监察机关的意见和建议,吸收监察机关人员参与。二是要进一步组织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其它工作人员学习《行政监察法》、《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增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监督机关依法监督的意识。任何行政部门都必须接受行政监察机关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对监察建议、监察决定可以提请复议、复审或复核,但必须采纳和执行,并按规定将采纳和执行的情况报监察机关,以增强监督的严肃性。三是要坚持由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担任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制度,坚持和完善特邀监察员制度,并为他们参与领导和监察事务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切实解决监察机关在工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对干预、阻挠监察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打击报复监察人员的行为要坚决查处,切实保护监察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切实提高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

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立和谐社会和反腐败工作中,基层行政监察工作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行政监察干部队伍势在必行。领导干部要克服“长官意识”,要正确认识手中权力的性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充分认识权力是委托、是责任、是服务,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所有行政监察干部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通过学习理论,学习经济、法律,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拓宽视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理论知识“不够用”的问题。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行政监察干部的整体结构。凡新进入行政监察机关工作的人员坚持逢进必考制度,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专业对口,熟悉业务。另外要推行考核奖罚制度、末位待岗制度、轮岗交流制度,解决思想观念“跟不上”的问题。三是积极实践,提高行政监察干部工作本领。行政监察干部要自觉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地方去实践,去锻炼,解决实际能力“不过硬”的问题。

(三)向行政执法部门灌输程序意识,严格依法行政

我国没有完整的行政程序法,但《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听证制度。并把它作为与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对应的重要行政程序之一,展示了新的行政程序观,以此为契机,行政监察机关无论在纠风治乱,执法监察,还是在案件查处过程中,要始终向行政执法部门灌输程序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一是执法证件管理,严格行政执法证件的审办程序。二是建立健全文明执法制度,实现行政执法的公开化、人性化。三是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依据法定的方式、步骤和时限开展行政管理活动,依法应当回避,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组织听证、说明理由,都要做到不减少、不颠倒、不拖延。

(四)主动介入,事前防范

围绕政府重大决策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决策措施顺利实施。保证政令畅通是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监察机关对政府及其部门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要主动介入,从监察工作的角度提出建议,加强检查,促进决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对容易滋生腐败,容易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项目、部位要事前防范,避免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损失。

(五)查处典型,防微杜渐

行政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案件查处,案件查处是推进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是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严肃查处典型案件,惩处腐败分子,保护、教育和挽救干部;二是要根据群众举报、执法监察和纠风治乱发现案件线索,抓住典型,查办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特别是对少数害群之马,要坚决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决不能心慈手软;三是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行政执法中的突出问题,要注意理顺执法体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多年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加大行政监察工作的力度,推进行政执法工作法制化进程,实现和保障社会群体和谐,政治关系和睦,经济发展和顺,才能建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人道政府。因此,广大基层行政监察干部要自觉置身于法律、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积极探索新时期行政监察工作的新特点,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稳定落实在基层,把和谐构建在基层。

新华区监察局

新华区监察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监察局的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能,开展行政监察,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为促进廉政勤政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就全区行政监察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进行专题调查,总的感到基层行政监察工作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发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对行政监察工作不够重视,行政监察职能弱化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监察的职能发挥,影响了廉政建设和行政效率,影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一、行政监察工作现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行政制度创新与完善,给基层行政监察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行政监察机关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行政执法部门受到法律、制度的制约;三是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自觉不自觉接受监督和规范个人和行为。

(一)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贯彻实施行政法规的负责人,成为带头学习行政法规的典范,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二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思想和管理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确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不断提高,自行确定“土政策”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日趋规范

目前,基层行政执法部门通过学习行政法规法律,推行民主评议行风,开展效能监察、执法监察和制度建设,其执法行为日趋规范,乱处罚、乱收费、乱执法,执法不公、执法程序不到位,吃、拿、卡、要,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粗暴执法等腐败现象明显减少,文明执法、程序执法意识逐步增强。

(三)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绝大多数行政监察干部有如下特点:一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理论政策水平较高,胜任本职工作能力强;二是有高尚品格,在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无私无畏,敢于碰硬,使人民群众感到可亲可信可敬;三是乐于奉献、勇于实践、锐意创新。

(四)行政监察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行政监察工作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推行依法行政,改善行政管理。加强对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减少了办事环节、避免了“暗箱操作”,改善了行政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服务了老百姓,方便了纳税人,建立了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有效遏制了“小金库”、“帐外帐”现象的发生,管好用好了财政资金。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二是开展执法监察、维护政令畅通。行政监察机关紧贴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建筑工程领域、社会保障、农、林、水、粮食“两补”、土地征用等专项资金和救灾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执法监察,纠正不良行政行为、促进和保证政令畅通。参与重大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严肃查处了因失职渎职、官僚主义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员。三是加强行政作风建设,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作风,坚持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查处“三乱”行为。四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与有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重点查办三机关一部门和副科级以上干部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失职渎职、贪赃枉法、腐败堕落等案件。

二、行政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行政监察工作在政治与经济两个层面的结合点上,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依法行政,民主进程和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对行政监察干部队伍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基层行政监察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知识面不宽;二是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精神不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三是爱岗敬业精神差,不敢动真碰硬,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二)少数领导干部“长官意识”太浓

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及公开和民主进程中,大多数领导干部从政观念得到改变,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是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当成“主宰者”,视“班长”为“家长”,把一家之言,当成一锤定音,把一票权当成拍板权,“长官意识”太浓。少数领导干部故意将一些本该公开的公务活动“暗箱操作”,神秘化,不让群众知情,少数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导致越轨。

(三)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不规范

行政执法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对政府形象和经济环境影响至关重要。目前,通过行政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有所解决,但执法违法、执法不公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行政执法部门随意行使权力,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想方设法对有关政策变通执法、变味执行。特别是基层少数执法人员,执法不公、乱收乱罚、索拿卡要、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形象,也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经济发展环境,阻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四)行政监察队伍力量单薄

行政监察工作是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监察机关对于规范行政行为,保证政令畅通,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行政监察职能的加强,涉及面宽,在履行职能时,感觉力量单薄,有点唱“独角戏”的味道,没有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

(五)监督与惩处难以执行到位

在推进反腐败斗争过程中,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钢要》,必须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职能。然而,在查处违法和违反行政纪律的案件中,干扰多、阻力大、调查难,在监督检查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中缺乏力度、缺少手段、在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及执法监察过程中处理难、执行难、整改措施落实难。

三、关于加强行政监察工作的建议

要使基层行政监察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着重解决和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行政监察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行政监察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对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导。一是政府应把行政监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及时处理监察机关报告的重要事项和廉政建设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行政监察机关的工作。政府的重要决策,重大经济社会活动应听取监察机关的意见和建议,吸收监察机关人员参与。二是要进一步组织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其它工作人员学习《行政监察法》、《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增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监督机关依法监督的意识。任何行政部门都必须接受行政监察机关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对监察建议、监察决定可以提请复议、复审或复核,但必须采纳和执行,并按规定将采纳和执行的情况报监察机关,以增强监督的严肃性。三是要坚持由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担任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制度,坚持和完善特邀监察员制度,并为他们参与领导和监察事务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切实解决监察机关在工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对干预、阻挠监察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打击报复监察人员的行为要坚决查处,切实保护监察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切实提高行政监察干部队伍素质

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立和谐社会和反腐败工作中,基层行政监察工作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行政监察干部队伍势在必行。领导干部要克服“长官意识”,要正确认识手中权力的性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充分认识权力是委托、是责任、是服务,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所有行政监察干部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通过学习理论,学习经济、法律,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拓宽视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理论知识“不够用”的问题。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行政监察干部的整体结构。凡新进入行政监察机关工作的人员坚持逢进必考制度,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专业对口,熟悉业务。另外要推行考核奖罚制度、末位待岗制度、轮岗交流制度,解决思想观念“跟不上”的问题。三是积极实践,提高行政监察干部工作本领。行政监察干部要自觉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地方去实践,去锻炼,解决实际能力“不过硬”的问题。

(三)向行政执法部门灌输程序意识,严格依法行政

我国没有完整的行政程序法,但《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听证制度。并把它作为与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对应的重要行政程序之一,展示了新的行政程序观,以此为契机,行政监察机关无论在纠风治乱,执法监察,还是在案件查处过程中,要始终向行政执法部门灌输程序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一是执法证件管理,严格行政执法证件的审办程序。二是建立健全文明执法制度,实现行政执法的公开化、人性化。三是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依据法定的方式、步骤和时限开展行政管理活动,依法应当回避,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组织听证、说明理由,都要做到不减少、不颠倒、不拖延。

(四)主动介入,事前防范

围绕政府重大决策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决策措施顺利实施。保证政令畅通是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监察机关对政府及其部门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要主动介入,从监察工作的角度提出建议,加强检查,促进决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对容易滋生腐败,容易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项目、部位要事前防范,避免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损失。

(五)查处典型,防微杜渐

行政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案件查处,案件查处是推进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是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严肃查处典型案件,惩处腐败分子,保护、教育和挽救干部;二是要根据群众举报、执法监察和纠风治乱发现案件线索,抓住典型,查办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特别是对少数害群之马,要坚决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决不能心慈手软;三是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行政执法中的突出问题,要注意理顺执法体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多年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加大行政监察工作的力度,推进行政执法工作法制化进程,实现和保障社会群体和谐,政治关系和睦,经济发展和顺,才能建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人道政府。因此,广大基层行政监察干部要自觉置身于法律、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积极探索新时期行政监察工作的新特点,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稳定落实在基层,把和谐构建在基层。

第三篇:基层工商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工商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商机关恢复建制30周年以来,基层工商所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监管履职能力明显提高,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确保经济运行质量和安全。但是面对市场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难以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

一、制约基层工商所监管效能的突出问题

一是理念不新思维陈旧。长期受陈旧思维定式和工作模式的影响,对“四个统一”、“四化建设”的新思维、新理念缺乏准确把握,仍习惯于过去的老思想、老方法,停留在“保吃饭、保运转、保安全、完成办案目标任务”的旧理念,“重监管、轻服务,重形式、轻实效,重处罚、轻指导”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是素质较低人才短缺。随着监管重心的下移,工商所履职领域不断扩大,监督管理各类市场主体资格准入、市场主体行为、商品质量,指导和规范经营者行业自律,监督检查有形市场,规范管理无形市场,这对基层工商所人员工作能力提出了通法律、懂经济、善监管、能办案、会服务等综合要求。而在基层,大多数人员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水平相对偏低,监管技能、服务水平以及自我提升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专多能或在某一领域有较深造诣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严重短缺,对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缺少认知,缺少办法。

三是体制不顺衔接脱节。工商机关的内设机构依“线”建立,一般有10多条,而基层工商所是按“块”运作的,一般设置“登记注册、巡查监管、执法办案”三块,机关与工商所衔接脱节,直接影响工商所功能的发挥。机关内设机构职能事权囿于法律的区隔,对下监督指导功能过于分散和单一,各种“专项整顿”、“集中治理”、“突击行动”、“综合检查”,既相对隔断又名目繁多,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对下部署工作缺乏科学的统筹和协调,到基层工商所就形成了“十几条线穿一根针”的状况,造成了基层工商所无所适从和重复劳动,难以与上级机关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再加上人力物力的匮乏,“不巡查、巡而不查、虚假巡查”等履职不到位现象在所难免。基层工商所每年实施的各类检查,上级下达的指令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工商所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自主开展的检查却很少。

二、当前基层工商所转型实践的三项不足

一是轻视监管巡查。当前,不少局在转型时提出“全员办案”,把“80%以上的公务员具备执法办案能力”作为工商化标准化建设的主要量化指标;在人员配置中,将业务尖子配备到综合管理组,将工作能手配备到执法办案组,余下的则配备到巡查监管组,对工作重心把握的偏差,造成了本来就稀缺的资源分配不合理,使得巡查监管成了工商所三块中的弱项和“短板”。

二是培育模式单一。只重视“帅才”的发现和任用,未能将业务水平和能力作为重要指标,导致“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严重短缺。在转型培训实际运行过程中,忽视了不同层级、不同职责人员的不同诉求,未能体现“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只见“分级”而不见“分类”,相当多的基层人员不能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自己本职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全面履行法定职责。

三是激励机制欠缺。对“激励”的认知仍局限于“给位子”、“给票子”、“给本子”,忽视了对拓宽人才成长发展空间的研究和方法的探索,未能满足人的“增知识、强本领、求进取”需求;尚未实施《公务员法》关于职位设置的规定,没有形成浓烈的“任职需资质、资质有级别”的意识,基层人员“自我充实、自我提升”的动力不足;尚没有形成“安于基层、甘于艰苦”的利益导向,走出“平均主义”的藩篱,使激励未能发挥出本来应有的作用。

三、增强基层工商所监管效能的改革方向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四个统一”为统领,强化巡查监管,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基层工商所的履职水平。

一是以责任管理为核心,合理配备人员,科学界定岗位职责、权限和标准。结合基层工商所标准化建设,对法定职责进行梳理,巡查监管、行政执法、注册登记三块岗位职数,按5∶3∶2的比例配备,规定组队之间有效衔接和各工作岗位的工作标准、权限以及绩效考核方法,实现由领导定责到自我领责、由领导督办到主动找差纠偏、由被动执行上级指示到自主地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转变。

二是以素质建设为重点,实施分类培训,有效整合培训师资和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法规培训为重点,以执法需求为导向,推行分岗位、分级别培训。坚持理念培养与知识学习、资格培训与专深培训、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授课培训与实作培训、传统授课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坚持“逢会必训、逢训必考,逢考必过关”,采取跟师带训(一般不超过1个月)、临时调训(一般不超过3个月)、上派锻炼(一般不超过1年)、“双下”交流(即机关下基层、城区下农村,一般不超过1年)等培训及锻炼,对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从事内务管理的干部、事业编制及工勤人员分类分期进行培训,向“创新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过渡培训为主,为“人才兴局”战略提供专、精、尖人才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是以质效提高为导向,健全工作规程,重抓行为规范、过程控制和结果运用。整理散见各部门法的巡查监管任务,尽快出台有关市场巡查监管实施办法,强化履职过程控制,推进市场巡查监管效能。按范围和内容,将市场巡查分为三种情况:各类市场主体资格的巡查,各种商品包装装潢、商品质量状况的巡查,各类市场交易行为的巡查。重点对日常市场巡查进行规定,分七大类:食品市场的日常市场巡查、农资市场日常市场巡查、集贸市场日常市场巡查、文化市场日常市场巡查、高危行业日常市场巡查、娱乐行业日常市场巡查、中介行业日常市场巡查,并对各项的巡查内容、巡查方法、巡查记录以及特别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实现“由突击性向常态化、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由单一式向整体化”的转变。

四是以有效激励为手段,激活成长动力,拓展基层人员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全面落实《公务员法》有关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制度,根据职责、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针对经济户口巡查监管、执法办案、登记注册、法制员、消费维权、纪检监察等六类公务员,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激活了干部的潜在能量和成长动力。探索构建激励基层工商所干部的长效机制,优先将紧缺人才配备到基层工商所,优先选送基层工商所优秀人员到高等院校培训进修,对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对不图虚名、踏实干事、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基层工商所干部格外关注,使真正优秀的基层工商所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五是以协调运转为前提,突破体制限制,破解工商机关“线”“块”脱节问题。坚持工商机关的机构设置法定、不突破机构编制数的前提下,按照事权划分科学、职能边界清晰的要求,对区县级局现有内设机构进行恰当调整。保留法制、登记注册、经济检查,将办公室与人事教育合并起来,或者保留办公室,将人事教育与纪检监察合并起来;对监督管理、市场合同监督管理、公平交易监督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整合,设立市场主体监督管理科,负责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市场等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设立市场主体行为监督管理股负责商标、广告、合同以及公平交易等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由科室申报、办公室分类整合、局务会研究确定、一个头对下布置,使机关科室多头对下部署、基层分局疲于应付的局面得以改变。

第四篇: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发言材料

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全面落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自去年机构改革以来,我局的食品监管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不仅要对食品流通环节进行监管,而且还要对食品生产、消费(餐饮)等环节进行监管,我们在认真学习、拓宽食品监管领域的同时,更加强了我们一直都很熟悉的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我局严格按照市食药局和区委、区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安排部署,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落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把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规范经营条件为重点,把好主体资格准入关

严格按照食品经营主体的法定条件,坚决禁止不符合法定条件的食品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对已经取得《食品流**可证》和《营业执照》的经营户进行严格的准入管理,采取规范一大批,取缔一小批的工作措施,严格食品经营专区专柜等条件,规范经营散装食品的经营户配备防蝇防尘等设施,对不符合食品存储条件的,按下不着地,背部靠墙的要求进行了整改,进一步引导和督查食品经营者采取索证所票方式,查供货主体、查所供食品对索取的有关票证进行存档备查。在购进、仓储、销售等环节建立健全内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把食品质量关,明确食品经营者第一责任人责任。同时对乳制品经营按照要求,实行单项审核,建立健全乳制品经营登记和台帐,定期开展乳制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查处取缔超范围经营乳制品的行为,确保乳制品经营者主体资格合法有效。

二、以督导检查为重点,实现监管责任区域化

我局从加强组织领导入手,不断强化局所两级食品安全督导检查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督查频次。要求联系各所的分管领导对各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每季度至少督查一次,各所所长对各巡查组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每月至少督查一次。二是督查方式多样化。在督导过程中,不仅查看各所巡查记录;而且还要实地检查经营户,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辖区所反馈。三是扩大督查内容。以前检查的重点是证照、台账、索证所票、三无等等,现在根据增加的职能,在原来检查项目的基础上还增加了QS认证、质检报告、食品质量、许可、消费安全等等内容,大大拓宽了监管的范围。

三、以食品安全示范店、示范街为点,以点带面,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示范店作为惠民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我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坚持创建高标准、工作严要求,严格把关,做到好中选强、强中选优。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示范店、示范街的守法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扩大食品安全示范店、示范街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机关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质扩量、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同时,我局特别注重对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回头看工作,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对照食品安全示范店现场检查项目逐项检查,随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改正。

四、以培训教育为重点,逐步实现食品经营者自律化

一是通过315、12.4等法制宣传活动,搭建食品安全咨询台,假冒伪劣食品展台,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以会代训抓培训。我局以所为单位、以《食品安全法》、《流通环节食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监管工作要点》等法律法规和文件为主要内容,培训流通环节食品从业人员(如:丰乐所,对丰乐市场经营户分行业、分类别进行培训,做到市场经营户培训的全覆盖)。三是入户检查抓指导。把日常检查和现场指导相结合,逐门逐户项进行指导和讲解。监管人员把巡查的过程作为提高经营理念的过程,就食品经营户应具备的条件、散装食品如何贮存、预包装食品应标明的内容、如何配备灭蚊蝇设施、如何规划食品陈列区域、进购食品应索取那些票证等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进一步引导和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完善自律制度,结合经营者自查自纠。

五、以食品抽检为契机,加大食品案件的处罚力度

一是以校园周边小食品为重点进行抽检,重点抽检价格低廉的油炸食品、面制品、膨化食品、饮料等品种,保障学生食品安全。

二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重点,把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食用农产品作为抽检的重点,保障餐桌食品安全。按照市食药局分配的抽检计划,我们已经对集贸市场的蔬菜品种进行摸排,重点抽检容易发生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的蔬菜品种,这项工作正在开展之中。

三是积极配合国家、省、市局对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食品进行飞行抽检。

四是结合12331等投诉,对某个特定的投诉食品(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检。(陈化粮抽检)

五、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我局一直以来都把查办案件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截止5月底,食品类案件立案11件,结案7件(罚没款11.3万元)。

尽管我局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相比,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食品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有些是文盲半文盲,查验商品、索证所票、规范操作存在客观困难,给食品安全工作造成难点,势必造成食品安全的隐患

二是由于食品市场监管工作量大面宽线长,监管工作成效巩固难,许多问题随时反弹,给监管工作造成极大难度。

三是机构改革后,我局增加了许多职能,但监管的专业执法力量、执法人员的素质、装备、资金严重短缺,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总之,在市食药局,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兄弟县市区的工作相比较,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不等不靠,边干边摸索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其他兄弟县市区的好做法、好经验,取长补短,发扬成绩,纠正不足,不断创新监管方法,提高监管水平,完善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为**区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浅谈基层工商部门在监管流通领域食品的现状[模版]

浅谈基层工商部门在监管流通领域食品的现状

工商部门承担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面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无论是社会舆论的压力还是工商部门自身职能的使命,工商系统一直以来把流通领域食品的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工商部门2009年才接管流通领域食品,属于半路出家,在日常监管上体现了很多不足,更多的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监管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作为一名基层工商流通领域食品监管人员,我是深有体会,以下我就谈谈我的一些个人浅见:

一、当前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对食品监管职责的定位认识不足,日前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当前食品监管体制的广泛讨论,“多头分段”的监管模式被认为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而饱受公众诟病,改多头管理为单一部门管理成为一些学者改善当前食品监管建议的一个重要选项。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对工商部门争取还是放弃、强化还是弱化食品监管相关职能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包袱,工作量大面广,基层负担重、问责压力大,能划出这个职能求之不得,尚未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已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商部门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既是掌握流通环节商品监管权的需要,也是把握行政执法“核心竞争力”领域的需要。

2、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工作面广量大,就目前的监管体制和人员配备而言,根本无法做到不留死角的全方位动态监管。基层工商食品监管人员(特别是农村)几乎都是疲于奔命,举个例子我有个同事所管辖的区域有近200户个体户从事食品销售,按一天检查20户来算,就一次突发性的食品专项检查要10天才能检查完,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时效性。

3、从绝对的意义上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从相对的意义上看,由于各种食品自身的特性、食品销售的区域不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潜在风险也呈轻重缓急各不相同之态,平均投放监管资源、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缺乏风险管理理念,容易造成日常监管盲目无重点,出现问题应急被动,因此,必须进行风险管理,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高风险的对象进行重点监管,做到预防在先, 从被动走向预防,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效率最大化。

二、适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不够完善

1、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法律要素重复且规定不统一。虽然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多,如《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但是却出现分段立法、条款分散、调整范围较窄等等缺陷;其次公众报以厚望的《食品安全法》并没有覆盖食品安全的众多问题,配套的法律法规仍未形成;再次,从现有的法律来看,也经常会出现矛盾之处,如《食品安全法》和《产品质量法》在许多规定上都是重复的,经常出现针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同执法主体依照不同执法标准,处理结果不一致的问题。

2、《食品安全法》仍不完善,相关条款规定不合理。《食品安全法》采纳了国际上一些先进法律制度包括食品安全危机应急处理、召回、赔偿、重大事故处理等制度。但在具体法律制度上仍然存在问题,在实践中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其不足之处,例如 “十倍赔偿”制度,单一的确定的数额不能适应经济生活中多样化的要求,比如一瓶1元钱的矿泉水,如果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索赔也就是十元,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低价的食品成千上万种。在生产经营者不愿付赔偿金的情况下,相对较少的赔偿金额很大程度很少有消费者会为几百元的商品而启动繁琐的诉讼程序,更不用说几十元甚至几元的商品或服务了。而对于价格高的食品,虽然能起到惩治生产经营者的目的,但是生产者、经营者也会通过提高价格等手段来弥补利润上的损失,最后还是转嫁到广大消费者身上。

三、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执法力度的均衡

近年来,我国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主要表现为:多部门联合监督执法,专项执法检查,市场巡查和日常监管,以及对食品安全违法大案、要案的查处,但这仍不能掩盖当前食品监管中的诸多问题,首先是惩罚力度较小,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对食品安全的责任处理是: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并根据不同的情形,处以 2 千元以上 10 万元以下或者按照货值的 2 倍以上 10 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与国外相比,我国法律法规对问题食品的生产经营者的惩罚力度则显得比较低下。其次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城乡执法力度失衡。在我国,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城市更严重,例如,“大头娃娃”事件的受害者大多为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食品安全执法力度弱于城市的执法力度,导致大量的不安全食品在农村泛滥。多年来的调查报告都可以说明这一事实,2008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市场仅有33.6%配置了农残速测仪等设备,而且只有21.8%市场的有效使用率在80%以上。调查还发现农村市场监管不到位,散装食品卫生、假冒伪劣、过保值期食品等问题仍是农村市场最主要的安全问题,生熟食品不区分销售,钱币和实物不分开,卖鲜肉的案板2—3天才清洗一次等仍是正常现象。因此,农村执法力量十分薄弱,市场监管缺位,加上农民购买食品时多数人既不查验相关证照,又不索要销售发票,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再次是以罚代刑,食品安全案件查处率低,移交率更低,经常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追究。

下载浅议加强基层工商所在底层流通领域的监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加强基层工商所在底层流通领域的监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辖区监管责任书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辖区监管责任书 为了切实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工商管理部门在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职责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概述(5篇)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概述(课后练习) 总共25题共0分查看试题范围: 显示已答试题 仅显示答错试题 仅显示答对试题 显示全部试题答题者姓名: 孙若君 答题结束时间: 2012-09-27 22:3......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辖区监管责任书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辖区监管责任书为了切实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工商管理部门在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职责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六项制度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六项制度 商品质量查验登记制度 为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特制订如下商品质量查验登记制度。 一、经......

    工商监管经验材料(最终定稿)

    特别监管队3·26爆炸事件的发生,把监管风险与监管责任现实地摆在了基层一线工商人员的面前,也让分局党委看到了日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此,分局决定成立机关特别监管队,......

    加强基层工商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优秀范文5篇)

    监督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性质的核心。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市场经营行为,依法行政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基层工商分局,担负着绝大部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任务。......

    流通领域非食品类商品监管讲稿

    流通领域非食品类商品监管 (****备) 一、非食品类商品的提出及国内监管状况 (一)非食品类商品的提出 流通领域非食品类商品的提出始见于 2010年2月1日吉林省工商局下发的《关......

    工商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问题思考.

    工商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问题思考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奔小康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