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县关于稳定土地制度[范文]

时间:2019-05-14 01:3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铜梁县关于稳定土地制度[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铜梁县关于稳定土地制度[范文]》。

第一篇:铜梁县关于稳定土地制度[范文]

铜梁县关于稳定土地制度、搞活土地流转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兴工富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稳定土地承包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规范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课题组深入村社、与群众座谈,掌握了一手资料,特提出如下报告:

一、我县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度的落实完成情况

2004年,我县耕地面积为636453亩,农民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99亩,其中:田463025亩,土173428亩。200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190008亩,复种指数为1.5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63315亩,产量达361345吨,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为537公斤。

1998年,我县在进行的第二轮土地承包中,承包的耕地面积为67.8万亩,应签订二轮承包合同的户数为204085户,已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到户为202861户,发证率为99.4%;未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有1224户,占0.6%。

二、近年来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在典型调查中,我们调查了虎峰、西河、少云、平滩4个镇24位乡镇、村、社干部和76户农户。在调研的76户中存在流转的有45户,其中流出土地的9户,占12%;流入土地的36户,占47%。76户现有总人口为267人,劳动力185人,外出人口109人,人均占有耕地为0.48至1.2亩不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分离,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20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农民阶层的分化,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有了进一步的分离的需求,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出台又为土地流转提供了制度安排和法律依据。土地流转从开始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7年到1997年,随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加速,农村先是出现了自发性的土地流转。这一阶段土地流转是农民自发的,没有政策导向。第二阶段,是1997年到2002年,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进行大规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数量进一步扩大。这一阶段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土地流转的政策,但没有全国统一规范。第三阶段,是2002年以后,土地流转成为转出户和转入户双方的自觉需求,成为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这一阶段,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两个法律、法规,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法律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还进行了以下四种形式的探索:

1、专业大户带动型。平滩镇在这方面作了较早的尝试。该镇华光村三社农民饶光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承包了30亩坡地种植优质柑桔,后为了便于耕作、管理,扩大果园规模,该镇又将周边农户不便耕作的30亩坡地流转给饶光富,引导他扩规上档,现在该户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大户,其产品“光富”牌锦橙畅销县内外。在他的带动下,该镇通过土地流转培育了数十户专业大户。

2、科技人员领办企业带动型。县果树研究所胡平正和县农业局科技干部杨邦伦在虎峰镇政府帮助下,租用农民闲置土地200亩创办了重庆正邦果业公司。

3、农业园区带动型。土桥镇是我县规划建设较早的农业园区,主要采用出租方式流转的土地近500亩建设了种植、养殖园区。

4、县域内移民带动型。双山乡岩湾村是市级贫困村,该村八社地理位置偏僻,耕作条件差,共有21 户71人,近两年来由于自然移民和外出务工等原因,现全社仅剩43人。该乡因势利导,引导有移民意愿的17 户逐步迁到山下,耕作已迁到城镇而放弃土地耕作的农户的土地,从而将山上该社的大部分不便耕作的土地实施退耕还林种植经济作物让留下的农户去经营,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我县的土地流转主要特点:

(一)土地流转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幅度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从1997年的950亩增加到了2004年的22236亩,2004年流转的土地已承包面积的3.4%,其中:转包13101亩,转让5726亩,互换1169亩,出租1577亩,其它663亩。其中农户与农户间流转土地的面积达到20618亩,占农户土地流转总面积的92%。

(二)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为主

转包、转让、出租是我县土地流转的三种主要方式。

1、转包:指承包方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给第三方,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在调查户中,采用转包方式流转土地的农户有37户,占流转户的82.3%。

2、转让:是指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土地出现转让的农户,大多数是因有了稳定的非农收入,而不愿意耕种土地,而将土地转让给他人耕种。在调查户中,采用转让方式流转土地的农户有2户,占流转户的4.4%。

3、出租:是指农民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土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改变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在调查户中,采用出租(承租)方式流转土地的农户有6户,占13.3%。

(三)土地流转主要是以农民自发流转为主

农民自发流转、政府引导是农民土地流转的重要组织形式。

1、农民自发流转。农民自发流转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由农民直接与接包方协商,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一种组织形式。农民自发流转的土地较为零星,每次流转的规模小,流转的期限短。在全部调查户中,自发组织土地流转的农户有37户,占82%。

2、政府引导流转。政府组织是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一种组织形式。政府组织流转的土地大多连片,每次组织流转的规模往往较大,流转期限较长,在补偿标准上也较为统一。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政府组织土地流转的农户有8户,占18%。

(四)农户间的流转关系半数以上采用口头协议

农民确定土地流转关系,主要采用口头协议、签订合同的方法。

1、口头协议。口头协议是指土地流转双方就流转的权利与义务达成的口头承诺。采用口头协议的双方,都讲究诚信,或是邻居,或是亲朋好友。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口头协议流转土地的农户有31户,占69%。

2、签订合同。签订合同是指土地流转双方用书面合同来确定流转的权利与义务。签订合同的双方或单方,一般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合同的内容也比较规范,有利于减少土地流转纠纷。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签订合同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4户,占31%。

四、土地流转的原因

土地流出户和流入户情况不同,其流出和接收土地的原因存在较大差别。

(一)土地流出户

9户土地流出户流出土地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能在非农领域找到就业岗位、无农业劳动力等。

(1)能够在非农领域找到就业岗位。9户中,有4户流出土地是因为能够在非农领域找到就业岗位,占44.4%。

(2)无农业劳动力。9户中,有5户劳动力在流出土地前就已全部在非农领域就业,占55.6%。这部分农户由于缺少农业劳动力,而将大部分耕地流转出去,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由土地流出前的1.01亩,降为0.48亩。

(二)土地流入户

36户土地流入户流入土地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亲朋好友委托耕种。

1、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36户中,有19户流入土地的原因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占52.8%。这19户认为在非农领域就业较为困难,大部分劳动力仍滞留在农业领域,经营着数量不多的耕地,愿意通过流转获得更多的土地,以充分利用剩余的劳动力资源。在土地流入前,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只有0.98亩。土地

流入后,人均经营耕地面积达2.69亩,比土地流入前增长174.5%。

2、扩大生产规模。36户中,有5户流入土地的原因是扩大生产规模,占13.8%。这部分农户认为,只有经营更多的土地,才能发挥规模效益,才能使种田收益高于外出打工的收益,因而他们愿意流入较多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流入前,5户人均经营耕地只有1.03亩,流入土地后,人均经营耕地面积达12.12亩,比土地流入前增长1076%。平均每户流入的土地来自9.6个农户。如平滩镇康乐村四社的苏民权、苟木林两位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分别耕种了38亩和48亩土地,2004年分别出售了3万到4万公斤商品粮和10余头肥猪。

3、亲朋好友委托耕种。36户中,有12流入土地的原因是亲朋好友委托耕种,占33.3%。这12户受友情、亲情的影响,接受土地,土地流入的规模相对较小。

五、我县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土地流转工作,虽然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流转合同有待进一步规范

土地流转合同不健全、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在一些地方不规范,多为口头协议、“君子协议”,既不签订流转合同,也不按规定向发包方备案或者报批。

二是合同化程度不高。全部调查户中,采用书面合同确定土地流转关系的农户只有14户,占31%。三是合同条款不全。在调查户签订的14份土地流转合同中,《土地承包法》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一般应包括的七项条款均齐全的合同1份也没有;注明流转土地质量等级的合同也没有1份。

(二)土地流出户直接从流转土地获得的收益偏低

土地流转收益低,主要是由于流出的土地大多数仍种植收益水平相对较低的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土地流转收益过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少有条件流出土地的农户流出土地的积极性。

(三)部分土地出租引发新的矛盾

目前我县多数乡镇企业用地采取向农民反租土地的形式,如遇企业效益不佳,甚至破产倒闭时,流转合同不能履行,而土地又不能复耕,使农民的生活出现问题。如:虎峰镇金龙五社蒋先国、金庆文因此造成的矛盾不能解决,至今仍在上访。

(四)少数地区土地流转纠纷仍呈上升趋势

从县农经站近几年调处土地纠纷上来看,从农户土地流转纠纷总的呈下降趋势,但在少数地区土地流转纠纷仍在增加。主要是我县部分地方人地矛盾还十分突出,农民在停止征收农业税后,对土地倍加珍惜,出现纠纷主要是以前无土地流转协议、合同或土地流转协议、合同不规范等原因,未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和当事人违约而产生纠纷的占了近80%。如太平镇黄桷村2社张文容、平滩镇罗市村1社曾令明、巴川镇柿花村7社周天华、新复乡8村3社张孝伦等土地纠纷事件。

(五)部分农户对流出土地质量不够关注

由于农户从流出土地获得的收益较低,部分农户对流出土地质量的关注程度不够。在调查9户流出土地户中,全部不清楚土地的质量是否下降。认为流转出去的土地与自己无关。

(六)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较低

在全部调查户中,有73户知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占96%,但通读过该法全文的农户却不多,一些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较低。

调查中,有31户不正确地认为其拥有承包土地的所有权;有15户不清楚其是否拥有承包土地的所有权;有22户不正确地认为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可以不经其同意收回或调整其承包地;有23户不清楚乡(镇)政府或村委会收回或调整承包地需经其本人同意。

一些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较低,主要是由于缺少面对面的直接宣传。在知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调查户中,只有41户是在通过乡村干部召开社员大会宣传后才知道有该法的。

六、稳定土地制度、促进土地流转的建议

针对我县农户间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县、乡镇两级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管理机构。

乡镇设立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县设立土地仲裁委员会,以便以后更好地管理我县的土地承包工作。

(二)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

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动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而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是农地市场化的关键。中介服务组织在农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起媒介和桥梁作用。乡镇可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负责土地流转的管理及中介,包括土地流转规划,收集发布土地供求信息,进行项目推介,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指导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协调处理各方关系,搞好土地流转的服务。在这方面维新镇成立的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就作了很好的尝试。

(三)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管理。

土地流转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不仅政策性强,而且时间跨度也较长,管理部门应主动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一是确保管理者职责明确,有专人负责土地流转工作。二是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统一印制规范的合同格式,保证每份土地流转合同条款齐全、手续完备。三是加强对流转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经营者损害生态和生产环境、搞掠夺式经营、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照“小纠纷不出社,一般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的原则,将土地流转纠纷解决在基层。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这些法律政策是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处理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和法律依据,使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要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认识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了解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使他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自觉按法律规范操作,提高土地流转的合同化程度。

(五)提高流转土地效益,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只有流转土地的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转双方才能从土地流转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没有经济效益的土地流转关系是不牢靠的。政府部门要在提高流转土地的产出率上下功夫,帮助土地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和产业化经营,形成地区特色产业和区域内土地流转市场价格体系,让更多的愿意流出土地的农户,将土地流入到产出水平较高的土地经营者手中。二是要利用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以规模收益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六)遵循自愿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是否流转、流转多少、以何种方式流转,应由农民自己决定,任何组织不得用行政手段阻碍或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政府推动型的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条件,因势利导,稳步推进,要重点帮助困难农民解决好劳动力就业问题,保证其在土地流转后收入水平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七)努力做好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工作。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强执政为民意识,高度重视和关心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认真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养老、生活保障等问题。在征占用农民的土地时,要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执行法定的补偿和安置补助标准,为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养老提供法律和机制保障。

(八)建立土地流转风险基金,确保流转合同兑现

在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同时,建立土地流转风险基金,确保流转合同履行。对反租农民土地的企业,企业应按实际用地面积交纳一定资金建立土地流转风险基金,政府划出一定资金注入到该基金中,全县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如遇企业破产倒闭,不能履行合同时,则用该基金履行相应农户的土地流转合同。

(九)依法搞好完善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发[2004]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办公厅渝委办发[2004]6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的要求,针对我县的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县、乡镇两政府要

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措施,专题研究,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各项工作做好。

去年以来,我县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加之粮价较高,农民种粮的收益增加,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一些农户有提前收回流出土地的愿望,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各乡镇应严格按照县政府铜府发[2005]6号文件转发的农业部47号部长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将土地流转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铜梁县农经站(徐勇兰兴华)

第二篇: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代中叶,均田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均田制实行的先决条件:均田制是授田给百姓,户籍正确为实行的先决条件,因此,实行之初先清查户籍,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以便于授田与征税 2.意义:(1)均田制鼓励耕者有田,部曲.佃客自国家领得土地,向国家纳税,转为国家编户,政府收入增加,以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社会逐渐建立起来(2)均田是授田给人民,有为民置产的精神,授田的原则是依劳动力多寡,所以男女授田数量不同,而奴婢.牛也可授田(丁牛一头授田30亩),每户牛限4头,北魏时期奴婢授田人数不限制北齐才加以限制(3)由于奴婢也授田,豪强之家可藉畜养奴婢获得更多的田地,他们的利益并未被完全铲除,或许因此使均田制的实行并未遭遇强大的阻力(4)政府授露田与桑田,可说是土地公有与私有的折衷措施(5)劳动力与土地结合,奖励人民到人口稀少的地方开垦,耕地面积增加,有助于中原农业的恢复 3.沿用:北齐.北周.隋.唐继续实行均田制,隋代所受露田加倍(丁男80亩.妇女40亩),唐代改称口分田与永业田,数量与隋相同,但妇女不授田.奴隶社会

周王土地公有制即井田制→国君交纳贡赋制、派兵打仗。

编辑本段

二、封建社会

1.战国

确立土地私有→奖励军功,促进新兴地主崛起。

2.秦朝

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税(地租)、按户籍征发赋、役(兵役和杂役)

3.汉朝

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租税(少)、按人丁负担赋、役(重)基本上是以税人为主,人身控制严格。其间有一次不成功的王莽改制,他仿照古代井田制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土地问题,相反又把农 民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4.北魏到隋唐时期(孝文帝改革——780年)

封建土地国有制→以人丁为主负担均田制、租庸调制(庸在隋出现,唐朝取消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由于土地私有制→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施)→780年实行两税法(户税和地税、时间固定、人身控制松弛)。→法律上推动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现,地主在大规模的庄园中实行分工合作的劳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两税法实际上是在国家承认地主土地兼并的前提下,依据土地资产向地主征税,性质上属于地主利益的再分配,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北宋王安石变法

募役法是对“庸”的继承和发展,即使地主和官僚也不例外。方田均税法是对两税法税地的继承。这些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6.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赋役合并、将田赋、徭役、杂役分摊在田亩上,即役归于地、量地计丁、计亩征收、折银征收。说明了封建国家重视土地的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重视人口。而折银征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7.清朝的摊丁入亩

雍正帝在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固定丁数的基础上,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彻底解决就丁、田并征的双轨制征税形式,从而完成了自唐代两税法以来我国封建赋役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于土地税的历史进程。这样,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阶级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促进康乾时期经济的较快发展;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

国有制有屯田和各类官田,私有制有贵族、官僚、庶民等各种不同类型地主所有制。此外还有不专属于封建土地制度,而在私有制各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在两千多年来的地主制经济中,历代王朝的土地政策对地权形式具有重大作用。又因土地可以买卖,地权集中和分散因时而异。各类所有制形式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它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其他各类所有制,尤其是农民小土地所有制的消长。

春秋战国至西汉的土地制度关于早期封建社会的分期,中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主张春秋战国是向地主制经济过渡的时期(有人认为是从奴隶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过渡,有人认为是由领主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过渡)。这种过渡体现为统治者由重视人口转而重视土地,如东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齐国之“相地而衰征”,以后有晋国之“作爰田”,鲁国之“初税亩”,楚国之“量入修赋”,郑国之“作丘赋”,秦国之“初租禾”等。这些赋税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土地制度的改革。这一过渡经历了约 300年。其间首先发展起来的是自耕农的小土地所有制,同时也发展出来各种类型地主所有制。

秦于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农民小土地所有制与地主所有制并存。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实田”,其中主要是自耕农,也包括庶民地主。秦代地主主要是身份性军功地主。秦代的封爵食邑及赏赐田宅,多系军功人员。汉承秦制。一方面自耕农广泛存在,也有少数庶民地主,称“编户齐民”;同时对于功臣勋贵则封爵赐田。如汉初所封十八侯,皆有食邑,少者食740户,多者至10600户。汉开始有皇庄性质的庄田。在皇室勋贵地主奴役下的佃户,对主人纳租供役。地租剥削率是“见税什伍”。此后千余年,对分制均占主导地位。秦汉时代,地主制处于形成期,一般租佃制的封建依附关系还不那么强烈,同时有生产奴仆长期并存。

这时出现了屯田制。秦有类似屯田的“屯戍”。中国屯田制正式开始于汉文帝时的民屯。武帝开始实行军屯,屯卒多时达60万人,配田征租,进行强制的生产劳动,这类土地属国有制。

东汉至宋元的土地制度这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地主制经济有进一步发展。东汉后期历魏、晋、南北朝至唐初,士族地主在地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这时北朝出现了特殊的均田制。先是士族地主广收荫户,逃避赋役,西晋武帝为保证租调征发曾制定占田制,但未能实行。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以豪族荫庇人户现象更加严重,乃下诏均田,男夫年15以上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奴婢依良”,老死还官。这类露田虽具国有的形式,但实际是私有制内容。此外,另有桑田或麻田。租调负担(土地税和人丁税),奴婢为一般民户的1/4,受田奴婢所创造的剩余产品,主人将其中一部分以租调形式上交国家,其余攫为己有。这种均田制历北齐一直延续到唐代前期,只是在奴婢授田方面稍加更易。隋唐时代,伴随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关系日渐频繁,地主兴替无常,这种状态一直在持续发展。这时庶民地主虽有所发展。但所占比重很小。

在这一历史时期,勋贵赐田荫户及官吏授田制有着进一步发展。如东吴和曹魏,将佃户赐与功臣私室;西晋对高级官员赏赐菜田,对各级官吏实行按品荫户制;北齐对勋臣官吏实行按品授田及按占奴婢授田制;东晋及南朝对官吏实行按品赐田荫客制。隋唐基本继承前朝勋官赐田制,如隋朝勋贵有永业田,少者40顷,多者100顷;唐朝贵族及官吏的永业田,少者20顷,多者100顷。元代勋贵赐田额尤为庞大,动辄千顷数千顷,有的多至万顷。国家赏赐贵族官僚的土地,实际世代占有,并多享有优免赋役权。

由东汉后期至宋元的千余年间,地权分配状况因时而异。东汉魏晋,伴随世族地主发展,地权高度集中。北魏北齐推行均田制时期,士族地主仍在延续,存在不少占田数千乃至数万亩的大地主,奴婢受田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可。同时拓跋、鲜卑族在汉化过程中也发展起来部分士族地主,北魏末已融入汉人士族集团。东晋和南朝,在中央统治权呈现分崩离析的条件下,则出现了具有庄园外形的士族大地主所有制。

隋唐时代尤其是唐代前期行均田制,百年间地权相对分散。唐玄宗开元、天宝间,人口增长,兼并剧烈,均田制逐渐破坏,地权趋向集中,原有租庸调制无法推行,乃改为两税法。至唐代末年,先有大规模农民起义,继有五代战乱,地主所有制遭受一定程度冲击,地权相对分散。北宋建国,自耕农广泛存在,但佃农仍占很大比重。这时佃户叫客户,有些地区客户户数超过主户。至南宋时期,自耕农所占比重更小,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土地制度变化较大,蒙古贵族强占土地,虏掠农民为驱口;投靠蒙军的汉人,有的变成军功地主,依势兼并,地权更加集中。南方则保持原有土地关系,大地主得以延续,有的占田数万亩,有的奴役佃户二三千户乃至万户,有的收租多至二三十万石。大部自耕农沦为佃农。这时就全国而言,地主所有制占据统治形式。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依附关系也发生变化。东汉末历魏晋至南北朝 400多年间,世族地主发展,沦于部曲、奴婢的人数增加,他们对主人的人身隶属关系,趋向强化。在隋唐时代,伴随科举制的推行,新兴官僚地主逐渐代替旧世族地主,地主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对封建依附关系产生直接影响。由隋唐至宋元700多年间,这时的佃客、客户和过去的部曲、奴婢相比,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对地主的人身隶属关系已不似前者之强烈。这是封建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国有土地,包括屯田、禄田和职田等。先是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屯田于三辅,开内地屯田之始。三国时期,各国从筹措军饷出发兴办屯田,如魏募民屯田于许下及淮河流域,刘蜀兴屯于渭河之滨。南北朝时期,北魏在北方兴办屯田,又称营田。唐为巩固国防,屯田规模尤大,东起辽东,西至陇右,以及西南、东南地区。天宝年间全国凡1041屯,每屯拥有土地二三十顷至五十顷不等,每年收租100多万石。宋代屯田减少,真宗天禧末才4200多顷。元代有军屯和民屯,屯田额剧增至17万余顷。国有性质的禄田和职田,如北魏地方官配田以代禄米,隋唐官吏按职配田;宋代官吏授职分田以代官俸,全国职田凡234万多亩;元代职田则以佃户计,三品官佃户500~700户,九品官佃户30~50户。以上禄米和职田多系致仕还官。唐另有公廨田,收租供官府公用,各官府公廨田额,少者数顷,多者40顷。宋代有学田,徽宗大观三年(1109),全国学田租粮60多万斛,租钱300多万文。各类国有土地所构成的租佃关系不完全相同。屯田租佃所形成的封建强制性远超过一般民田,屯军则被束缚在土地上,丧失了人身自由。明清的土地制度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土地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明代初期,编制鱼鳞册和黄册,制定了详尽的户籍地籍制度,据以订定每户的赋役田粮,确定田主的土地产权。这时地权相对分散,当时按户赀列等的里甲、均徭、杂泛等负担就是在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的条件下制定的。明代中叶后,官绅地主权势滋长,地权高度集中。经过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绅权衰落,地权又分散。清代前期,在相当广大地区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占着极大比重,并逐渐分化出来不少庶民地主。

明清两代土地制度再一个变化是江南官田向民田的转化。早在宋元时代江南就有大量官田。明初籍没张士诚(1321~1367)及诸豪族之田为官田,又将原拨勋贵庄田改为官田。明初江浙官田逆产占很大比重。这类所有制原属于国有制。洪武七年(1374)将苏、松、杭、嘉等府官田减征半租,以后又一再减租,官田租渐与民田赋拉平。实际变为民田。

明清两代都建置了庞大的皇室庄田及勋贵庄田。明代皇庄始建于天顺八年(1464),到正德九年(1514)扩大至 3.7万多顷,诸王勋贵庄田建于明初,以后陆续增置。隆庆二年(1568)对勋贵庄田额作过限制规定,万历十六年(1588)又制定勋贵还田制。但庄田额仍在继续扩大,明代后期约达30多万顷。清康熙年间,在明代勋贵庄田荒废及为农民所占有的情况下,才改为民田,纳粮升科,曰更名田。清朝又建立自己的内务府皇庄3.9万多顷,八旗宗室庄田1.3万多顷。同时建置八旗官兵旗地 14万多顷。此项土地原禁止买卖。其中八旗兵丁所分土地性质不同于勋贵庄田,而且配地较少。他们由于日渐穷困,乾隆以后对所配旗地逐渐典卖,实际变成为民田的一部分。勋贵庄田的经营方式,在初建时由壮丁耕种,设庄头经管生产收租。以上皇庄、勋贵庄田,皆免除国家赋粮,属贵族所有制。

明清时代土地制度又一个变化是国家屯田向私有转化。两朝屯田额,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为28.5万多顷,清乾隆十八年(1753)为25.9万多顷。屯田向私有转化的过程,明代主要由于势要侵占,清代主要由于屯军典卖。

相对宋元而言,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制度一个更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封建依附关系趋向松解。在主佃关系方面,明初制定律例,不再把主佃尊卑关系列入封建法典,实际是革除了宋元以前一般租佃间地主阶级压迫佃农的封建法权,有关主佃刑事案件,双方在法权关系方面是对等的。就在这时出现由分成租制向定额租制的过渡。明代定额租制已占一定比重,清代前期,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同时永佃制和押租制也有所发展。这种变化,助长了封建依附关系的松解趋势。清代前期,某些地区存在的佃仆制也发生变化,佃仆人数逐渐减少。这时地租的实现,一方面靠地主私人超经济强制,同时更依靠封建政权法令的保证。明代勋贵赏赐庄田有的附带钦赐佃户。他们对庄田主人具有严格人身隶属关系,但这类佃户人数所占比重很小。清代勋贵庄田先由壮丁生产,这类壮丁具有佃仆性质;康熙以后,由于壮丁反抗逃亡,庄田生产逐渐过渡为一般租佃制。其由屯田形成的租佃制,屯军仍被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上,对国家交租供役,具有严格人身隶属关系。明清两代中叶后,伴随屯田私有化,部分屯军摆脱了对国家的封建奴役关系。在雇佣关系方面,明万历十六年对压迫雇工的封建法规开始进行修订;清乾隆五十二年发生更大变化,绝大部分长工摆脱了对雇主的身份义务关系。以上主佃、主雇间封建依附关系的松解是封建土地制度变化的一个主要内容。

第三篇:土地制度

“土地财政”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当前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收入与支出责任的不对等,地方政府缺乏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而土地出让制度的特征又让地方政府发现通过土地出让收入可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缺口。这样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推高土地价格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土地收入。

为了控制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冲动”,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规定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全部纳入地方基金管理,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并规定了土地出让金的六个用途。但是,在现实中,“收支两条线”管理对遏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冲动”的效果并没有凸显出来。

我国城市土地出让制度有三个主要的制度特征:第一,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供给;第二,以招拍挂为主的竞争性的土地出让方式;第三,一次性缴纳未来若干年的土地出让金。这个三个制度特征使得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土地供给数量和土地价格,一次性获得大量可用财力。而在中国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有依赖性;“土地财政”使政府有动力推高土地价格。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条件下,对城市住宅用地的需求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下。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不对城市土地出让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可以预计我国城市土地的出让价格将进一步上涨。而土地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传导到住宅价格上,推动住宅价格的持续升高。

第四篇:15.铜梁区人民医院教师聘任制度

铜梁区人民医院教师聘任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临床教师管理,激励教师热爱教学、参与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根据医学临床教学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教师聘任制度如下:

一、资格条件

(一)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热爱医疗教学事业,为人师表,能做到教书育人。

(二)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学习新理论知识,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有较强的语言沟通和协调能力。

(四)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研究生学历,取得执业医师资格2年以上;

2.具有本科学历,临床医技教师需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工作3年以上或者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专业教师工作2年以上且取得护师以上职称。

3.具有护理大专学历,工作5年以上,且取得护师以上职称。4.具有护理专业中专学历,工作10年以上,并取得主管护师以上职称。

二、学习培训条件

(一)继续教育:聘任教师必须按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相关要求,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二)培训学习:聘任教师要积极参加医院组织或外派的教学会议、培训、比赛、进修学习等。

三、聘任程序

(一)申报:凡符合聘任条件,愿意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由本人填写《铜梁区人民医院带教老师申报表》(一式两份),并附带个人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复印件,交科教科。

(二)资格审核:医院教学管理委员会对拟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教学能力水平考核。

(三)考核:教学水平能力考核主要是教师职责、教学查房、教学讲座、课件制作、授课能力等,技能考核主要是本学科基本操作。

(四)聘任:根据考核结果,按所在学科确定应评教师人数,医院发文公布聘任教师人员名单并颁发教师聘书。

四、聘任时间

原则上每年7至9月进行,聘期两年。

五、管理及奖惩办法

(一)医院建立临床教师个人教学业务档案。

(二)聘期内管理按照《铜梁区人民医院教学工作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篇:信访稳定制度

岷县镇青龙卫生院

信访稳定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发挥信访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

一、信访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实践性、关联性很强的工作,信访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按照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办事的原则;

(二)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坚持客观公正、慎重办事的原则;

(四)坚持分级管理、归口管理的原则。

二、医院设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直接分管信访工作,统一协调医院的信访工作。

三、信访工作由院办、各科室按各自职能分别负责相应的信访接待工作。

四、设立院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每月院长公开挂牌接待上访群众,做到随机、预约接访和下访相结合,设立信访接待室和接待记录。

五、医院办公室协助院长办理信访件的接收、登记、回复,协调各有关科室的信访处理工作。

六、各科室对群众的来信、来访、电话投诉要有专人负责,做到热情耐心、秉公办事。设立专用信访登记本逐件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来信、来访、电话投诉人的姓名、单位或住址、联系

电话,反映的主要问题和要求及处理结果等),并签署承办人的姓名,以备查考。

七、对群众提出问题的答复和处理,按各科室的职责权限办理。对于超出权限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呈请院长批示。

八、对重要信访件完成登记、调查取证、整理资料、分类归档、上报等程序。

九、医院对各类信访意见、建议或要求,一般情况下7个工作日给予答复。重要信访件在15个工作日内调查、取证,给予答复。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不清的除外。

十、做好信访保密工作,严禁信访件失密造成打击报复事件。

下载铜梁县关于稳定土地制度[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铜梁县关于稳定土地制度[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维护稳定制度

    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制度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浅析铜梁龙(5篇)

    浅析铜梁龙摘要:铜梁龙,在原始社会,远古先民常以自己的敬畏、感激、惧怕的物象作为本部族的标志,崇拜它,敬重它,祈求它的保护,这就是图腾。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多种图腾也集合成为了......

    土地流转相关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职责 一、宣传贯彻《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定全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性规划。......

    日本土地制度

    [转帖]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 日本, 土地制度, 奴隶社会, 封建, 古罗马 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55 文章录入:千宗易月 ] 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 录入......

    台湾土地制度

    第一,农地农用制度。土改给台湾农民的土地权利,只是农地农用的权利;农民要出售自己的土地,出售的只能是农地,不能用作非农用。只是在最近才有所松动,但交易税率很高。 第二,农转非......

    近代土地制度

    近代土地制度 1853《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

    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使用制度综述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有土地使用权是一项我国特有的制度。它是在一定土地所有制度下,人们使用土地的程序、方式的规定。。它涉及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

    安全稳定工作报告制度

    安全稳定工作报告制度安全无小事,院校无小事,任何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各部门必须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工作首位,坚持“安全工作是学院的基本校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