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生产管理中的七大浪费
什么是生产管理中的七大浪费?
生产制造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生产成本五三模型”中,三种不可见成本中的关键内容就是七大浪费,这七大浪费首先是由丰田公司提出来,并且在制造管理中得以应用和改善的,现在作一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生产管理有所帮助:
一、库存浪费
◆精益生产认为:“库存是万恶之源”,所有改善行动皆会直接或间接地和消除库存有关。
①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处理、找寻等浪费②使先进先出的作业困难
③损失利息及管理费用④物品的价值会减低,变成呆滞品
⑤占用厂房空间、造成多余工场、仓库建设等⑥设备能力及人员需求的误判
◆因库存造成无形损失,绝不亚上述有形损失,精益生产者认为库存会隐藏问题,而“问题”在精益生产者被认为是宝藏,问题如果能不断地被发现解决,则利益便会不断地产生
1、没有管理的紧张感,阻碍改进:
2、库存量一多,因机械故障、不良产品所带来的不利后果不能马上显现出来,因而也不会产生对策。
3、由于有了充足的库存,出现问题时可以用库存先顶上,问题就可以慢慢解决甚至不用解决,最起码是被掩盖住了,不急迫了,不会被上级追究了,于是乎本部门的工作成绩就出来了。
二、过渡生产(制造过多或过早浪费)
◆TPS强调的是“适时生产”。
◆多做能提高效率,提早做好能减少产能损失(不做白不做,机器还不是一样停着?)
1、提早用掉了材料费、人工费而已,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
2、把“等待浪费”隐藏,使管理人员漠视等待的发生和存在。
3、积压在制品,使生产周期L/T变长无形的),而且会使现场工作空间变大,不知不觉中吞蚀我们的利润。
4、产生搬运、堆积浪费,先进先出变得困难。
三、品质缺陷(不良品浪费)
◆任何的不良品产生,皆造成材料、机器、人工等的浪费。
◆及早发现不良品,容易确定不良来源,进而减少不良品的产生。
◆关键是第一次要把事情做对,??“零缺陷”
四、运输(搬运浪费)
◆大部分人皆认同搬运是一种无效的动作,也有人认为搬运是必须的。
◆用“输送带”的方式来克服,行吗?
1、取放浪费;
2、等待浪费;
3、在制品过多浪费;
4、空间浪费。
◆搬运浪费又包含放置、堆积、移动、整理等动作的浪费。
五、处理(加工浪费)
◆定义:指的是与工程进度及加工精度无关的不必要的加工
◆有一些加工程序是可以省略、替代、重组或合并。
◆很多时候会习惯并认为现在的做法较好
六、动作浪费
12种动作浪费:
◆两手空闲◆单手空闲◆不连贯停顿◆幅度太大◆左右手交换◆步行多
◆转身角度大◆移动中变换状态◆不明技巧◆伸背动作◆弯腰动作◆重复不必要动作
七、等待浪费
◆生产线的品种切换◆工作量少时,便无所事事◆时常缺料,设备闲置
◆上工序延误,下游无事可做◆设备发生故障◆生产线工序不平衡
◆有劳逸不均的现象◆制造通知或设计图未送达
第二篇:管理中的七大浪费
管理中的七大浪费,比生产七大浪费
更严重!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精益生产七大浪费(TIMWOOD),而事实上,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浪费1:管理工作“等”
在管理工作中,等待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等待上级的指示:上级不安排工作下级就坐等,上级不指示下级就不执行,上级不询问下级就不汇报,上级不检查下级就拖着办。多干事情多吃亏,出了问题怎么办?听从指示没有错,再大责任可分担。很多工作是在多次检查和催办下才完成的,造成极大的浪费。 等待下级的汇报:任务虽已布置,但是没有检查、监督。不主动深入调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是被动地听下级汇报,不做核实就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出了问题,责任还可以往下级身上推。
等待对方的回复:我已与对方联系过,什么时候得到回复我无法决定,延误工作的责任应该由对方负责,我只能等。追究责任也不怕,我某月某日把这份文件送给对方,这里记录得很清楚,对方不回复我能怎么办?你还是和对方联系一下吧,以免耽误工作。
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职能部门不主动去为现场提供服务,而是坐等现场的联系,有时还很不耐烦,认为多等一会有什么了不起,却没有设身处地去为现场着想,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现场问题的及时解决。
这些“等待”在工作中是大量存在的,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主动精神,不愿意承担责任。对于这种浪费,我们认为,根据不同企业的文化氛围,如果不能用Y理论激励员工去消除等待的浪费,就需要用X理论去加强管理,例如对于较重要的工作,可以用5W1H来进行计划分解,然后进行控制、检查和考核。实际上,X和Y理论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X+Y相辅相成也许更好一些。
浪费2:管理工作无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容易产生混乱,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由于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某项工作好像两个部门都管,却纠缠不休,整天扯皮,使原来的有序反而变成无序,造成极大浪费。某个部门某个人,当看到一项工作比较紧急,如果不做就会影响到公司利益时,进行了补位。这时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么,今后这项工作就由你们来做吧,责任部门反而放任不管了,这也是一种无序。
业务能力低下造成的无序:素质低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都会造成了工作的无序。应该承担某项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因能力不够而导致工作混乱无序;当出现部门和人员变更时,工作交接不力,协作不到位,原来形成的工作流程经常被推翻,人为增加了从“无序”恢复到“有序”的时间。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规范化的高手,能把复杂无序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从而使普通员工可以完成原本无法完成的工作。
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随心所欲,把公司的规章制度当成他人的守则,没有自律,不以身作则,不按制度进行管理考核,造成无章无序的管理,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这种人为造成的无序危害更大。 业务流程的无序:直线职能制的纵向部门设置,对横向的业务流程严重割裂,各部门大多考虑一项工作在本部门能否得到认真贯彻,而很少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通常考虑以本部门为中心,而较少以工作为中心,不是部门支持流程,而是要求流程围绕部门转,从而导致流程的混乱,工作无法顺利完成,需要反复协调,加大管理成本。我曾查阅过几家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公司的各项规定很少按照横向业务流程的顺序来编写,大多数是按照纵向部门来编写,两个部门间如何交接则语焉不详,实施时就会造成无序。这些无序出现的频次多了,就会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管理者应该分析造成无序的原因,努力抓住主要矛盾,思考在这种的无序状态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无序变为相对有序,从而整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这是中高层管理者应该注意和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浪费3:协调不力企业丧失凝聚力
所谓协调,就是指组织中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组织的整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有了良好的协调,就会出现1+1>2的协同效应。因此法约尔把协调视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而如果在管理工作中协调不力,就会造成工作停滞等方面的浪费:
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力:由两个部门共同承担的工作出现问题,双方都不主动联系,还需要第三个部门协调,工作进度当然会受到影响。某些工作应由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界定,处于部门间的断层,相互间的工作缺乏协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彼此都在观望,认为应该由对方部门负责,结果工作没人管,原来的小问题也被拖成了大问题。
上级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力:对上级的工作指示及相关会议布置的工作没有传达,即使传达了却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落实,形成口号接力,工作在本部门出现停滞,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形成工作盲区。
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力:信息流转到某个部门出现了停滞,使应该得到这些信息的相关部门掌握不到,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信息没有分类汇总,停滞在分散之中;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分析、核实和利用,依旧停滞在原始状态之中;信息不准确,造成 生产盲目、物资供应混乱、计划的频繁调整、没有效益的加班及库存的增加。更有甚者,把信息视为本部门或个人私有,有意不再传递,则影响更大。
业务流程的协调不力:绝大多数的管理活动,不是一个部门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两个以上部门相互配合,按横向的业务流程来完成。但是由于纵向部门设置对业务流程的割裂,会形成一些断点,如果不能及时搞好协调,业务流程就不能顺利运行,会造成后续流程停滞,形成损失,即使想方设法绕过去,也造成效率降低,还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协调不力是管理工作中最大的浪费之一,它使整个组织不能形成凝聚力,缺乏团队意识、协调精神,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浪费4:生产经营要素闲置
我们把管理工作中的库存浪费称之为“闲置”。机构重叠,职能重叠……形成人浮于事,使生产经营要素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闲置的浪费。 固定资产的闲置: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市场形势和低估了生产潜力,热衷于扩大规模,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厂房、生产设备等因开工不足而导致浪费,使公司的成本升高,利润降低,竞争力下降。这种浪费最容易出现在高层领导身上,因为他们要把组织做大,创造政绩,因此即使有可行性分析,也充斥着乐观的估计,甚至领导者有意识地夸大预期效果。
职能的闲置或重叠:公司在进行组织设计时为某些部门设置了一些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该职能却没有发挥作用,造成了部门职能的闲置,而且对公司的相关工作产生了影响。两个部门承担了类似的工作,职责有部分交叉重叠,好像谁都可以负责,其实是谁都不负责。错时互相推诿,取得了成绩又相互争功,易导致工作中互相牵制,影响组织效率。
工作程序复杂化形成的重叠: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任务,上级其实只承担签字的职能,但如果没有上级的签字或认可,则业务就无法进行,会出现等待和停滞等浪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浪费?上级如果担心失去权力,则下级就会事事 请示,长久下去,组织就会逐渐僵化,失去活力。这是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可能犯的错误。唯有敢于授权,才能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人员的闲置:人多好办事,都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增加人员,三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由于工作量不饱和,帕金森定律就发生作用了:为了避免上级“人浮于事”的批评,就开始制造出额外的工作,例如总务部增加一个文员,为了填满她的工作时间,就会以公司或者部门的名义通知其它部门,请提交××计划、总结和报表,于是就制造出了额外的工作,形成了一连串的连锁浪费。而该文员有工作可做了,而且达到了“细化管理”的效果。
信息的闲置:笔者在曾经服务过的一家企业发现,公司内外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和原始数据,本应当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但管理层未经过汇总、分析等处理,进行放大输出;所以有些公司在信息闲置方面的浪费是极其惊人的,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从信息的有目的搜集开始,经汇总、分析、存档、再输出的全过程中,找出不准确、不及时的浪费,并进行根除。
扁平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再造、过程管理等方法,都是工作流程化、规范化、职责化的有效措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闲置的浪费。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不能闲置,流水不腐,如果能不断地用新的管理思想去冲击旧的思维,自然会采取有效的对策去消除因闲置而发生的浪费。
浪费5:应付
顾名思义,应付就是工作虽然干了,但是不主动、不认真,敷衍了事,不追求最好的结果,从而缺乏实际效果,是责任心不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浪费在工作中是经常见到的。
应付基础工作:在体系管理中,许多应该日常进行的工作没有认真去做,不重视日常规范管理,缺乏踏实的基础工作,稽核前突击表面工作,以应付检查,实际效果可想而知。为什么国内的ISO9000质量体系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因为许多企业都可以把来人摆平,即使出现问题也会与管理者代表内部交流,末次会议上只会开出几个一般不符合项,整改后自然获得通过。应付一下也能过,那么认真干什么。
应付检查:公司布置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要求去完成,只做一些表面文章,去应付公司的检查。人们常说:干没干是态度问题,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其中的含义 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如果检查工作的人员也应付,或者碍于情面不予指出,就会形成空对空。
应付导致前松后紧:在涉及系统性和流程性工作时,如果前面不认真,则将对后续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交货期确认不准确、不及时,就会导致生产制造系统出现额外加班等多种浪费。
应付造成虎头蛇尾:在工作中没有计划与自查,做事只做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就忘做了甚至不做了。工作缺乏主动,让做什么事,只是应付了事,而不是自己严格要求要做得更好。这些都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危害。
应付的浪费主要是由责任心不强和素质低下等造成的,它实际上是工作中的失职,这种浪费对组织的损害是隐性的,将逐步侵蚀组织的肌体,是一种慢性毒药。对这种司空见惯的浪费现象,决不能麻木不仁,听之任之,而应该建立健全以绩效为中心的监督考核机制,以减少浪费。浪费6:“低效”反复发生 低效的含义包括:
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相对于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低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需要两个以上人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期。
错误的工作是一种负效率:没有一次把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浪费,应该正确完成的工作被做错,会出现返工、重做、纠正等浪费,甚至影响到整体。如果是高效率地完成了错误的工作,则损失更大。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允许的,会被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理由来掩盖住,从而反复发生,造成类似的浪费。我们允许的是创造性的失误,而不允许反复发生低级的错误。
低效率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管理者的低素质:学习能力的不足,危机意识的淡化,造成许多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在每个组织中,人员的素质肯定参差不齐,抱怨是没有用的,更不能把责任推到普通员工的身上,只有低素质的管理者,而没有绝对低素质的员工。高素质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培训指导,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有效地带领员工完成任务。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和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应该从中高层管理者身上寻找原因,而不能把责任简单地推诿给下级。
方法不当:人员安排不得当,会导致低效率,计划安排不合理,工作难以按期完成;顺序安排有问题,会造成主次不分,重点工作无人做……
固步自封的僵化思想:过去的成功经验、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会使某些“成功”人沾沾自喜,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之中,从而不思进取,不继续提高自己,使用原有的一套来面对千变万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仅导致了低效率,甚至会拖累整个组织的前进脚步,成为整个组织前进的绊脚石。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有可能解决新问题。浪费7:管理无 “理”可依
管理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即各职能部门在生产、供应、设计、品质、财务、营销等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成本。管理必须依“理”行事,来控制成本,减少浪费,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理”在企业管理中具体指“目标、指标、预算、计划”,但是,如果“理”本身存在问题,则危害更大。
目标指标不合理:管理是要有“理”可依,但前提是“理”是正确的。如果“理”本身出现了问题,或者我们理解错了,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就像解一道数学题,如果已知条件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即使运算过程再精彩,也推导不出正确的结果。 计划编制无依据:公司下达了目标指标,却不知道怎样分解,靠“拍脑子”和想当然去制定预算和计划,缺乏可执行性。对于非量化的工作,不进行细化,不具备可 操作性。短期计划没有围绕中长期计划进行编制,两者之间出现脱节和背离,没考虑连续性。计划编制拖拖拉拉,事态紧急才下发,忽视了及时性。对于这种计划,如果不进行修改和调整,甚至推倒重来,将带来极大的危害。
计划执行不严肃:上级没通知我,我不知道计划的内容,所以无法执行;实际情况变化过快,使计划无法执行;由于前道环节工作没有及时完成,致使计划无法完成;公司制订的目标、指标由于执行有困难而不予落实,按照自己想象的内容去执行;接到计划后根本不看,计划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或者简单看一下就扔在一边,根本谈不到执行。
计划检查不认真:反正计划考核由公司统一进行,日常我就不用再进行检查了。计划出现了偏差,要么是计划报高了,要么是计划漏编了,肯定是有原因的,何必追究呢。完成得差不多就行了,逐项落实多费事啊。
计划考核不到位:由于无法了解和掌握计划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而难以实施考核。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检讨反省,客观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而是一味强调理由,推卸责任,逃避考核。发现问题后,措施不到位,致使下期的计划中 又没有体现或纠正,导致问题长期存在。都在一个公司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得罪那个人,轻描淡写来几句,可保下回我没事儿。
投入产出不匹配:目标指标虽然完成了,但是成本是否过高?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已经知道要得不偿失,但因为已经向总公司提交了计划,而硬着头皮干到底,不愿意承认失败,使企业继续遭受损失和形成新的浪费。
这些问题在日常管理中是经常存在的,但是又是难以度量的,它不象出现废品那样直观,因此而形成的管理成本的隐性浪费经常被忽视,甚至被视之为理所当然,难以形成消除浪费的动力。
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要比丰田生产方式所指出的生产现场中的“七种浪费”严重得多,但是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因为生产现场中的浪费大多数可以量化,然而管理工作大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要想进行量化和细化相对困难;而且大家司空见惯,即使上级要求,也是紧一阵后松一阵,容易形成反复,而如果不能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活动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消除浪费活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消除点滴的管理浪费做起,向着彻底消除浪费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第三篇:工厂中的七大浪费
工厂中的七大浪费 第一种:等待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作业不平衡,安排作业不当、待料、品质不良等。第二种:搬运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车间布置采用批量生产,依工作站为区别的集中的水平式布置所致。(也就是分工艺流程批量生产),无流线生产的观念。第三种:不良品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工序生产无标准确认或有标准确认未对照标准作业,管理不严密、松懈所导致。
第四种:动作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生产场地不规划,生产模式设计不周全,生产动作不规范统一。第五种:加工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制造过程中作业加工程序动作不优化,可省略、替代、重组或合并的未及时检查。
第六种:库存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或本区域生产量化控制一次性批量下单生产,而不结合主生产计划需求流线生产所导致局部大批量库存。库存的损害表现有:
(1):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处理、找寻等浪费。(2):使先进先出的作业困难。(3):损失利息及管理费用。
(4):物品的价值会减低,变成呆滞品。
(5):占用厂房空间,造成多余的工场、仓库建设投资的浪费。(6):没有管理的紧张感,阻碍改进。(7):设备能力及人员需求的误判。第七种: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认为制造过多与过早能够提高效率或减少产能的损失和平衡车间生产力。
制造过多(早)的损害表现有:
(1):提早用掉费用(材料费、人工费),不能创造利润。
(2):把“等待的浪费”隐藏起来,使管理人员漠视等待的发生和存在。
(3):自然而然地积压在制品,其结果不但会使制程的时间变长(无形的),而且会使现场工作的空间变大,机器间距离因此加大,逐渐地吞蚀利润。(4):产生搬运,堆积的浪费,使得先进先出的作业产生困难。七大浪费的改善对策
结合大连三洋制冷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实际情况,重点论述生产现场的七种浪费和如何有效消除。对策一
七种浪费之一:等待的浪费 等待就是闲着没事,等着下一个动作的来临,这种浪费是无庸置疑的。造成等待的原因通常有:作业不平衡、安排作业不当、停工待料、品质不良等。以制造部性能试验课等待电控盘为例,由于电控盘不能按要求及时入厂,有可能无法按期交货,而当电控盘入厂后,又需要抢进度,可能会出现加班、质量问题等。另有一种就是 “监视机器”的浪费,有些工厂买了一些速度快、价格高的自动化机器,为了使其能正常运转或其他原因,例如:排除小故障、补充材料等等,通常还会另外安排人员站在旁边监视。所以,虽然是自动设备,但仍需人员在旁照顾,特称之为“闲视”的浪费。例如在产品检测过程中,调试人员和氦检人员站在产品旁边等待,这种情况是否还有?
除了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有等待外,其他管理工作中就没有等待这种浪费发生吗?当制造部在生产新产品发生一些问题时,技术部和品质保证部是否能立即解决而不需要现场人员长时间等待?如何减少这种等待? 对策二
七种浪费之二:搬运的浪费
大部分人皆会认同搬运是一种无效的动作,也有人会认为搬运是必须的动作,因为没有搬运,如何做下一个动作?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默认它的存在,而不设法消除它。有些人想到用输送带的方式来克服,这种方式仅能称之为花大钱减少体力的消耗,但搬运本身的浪费并没有消除,反而被隐藏了起来。搬运的浪费若分解开来,又包含放置、堆积、移动、整理等动作的浪费。
2002年,生产管理部和制造部每月均对总生产工时进行分析,发现在实际作业时间减少的同时,总工时却在增加,经仔细分析后发现,是两个工厂间的运输工时居高不下,特别是由二工厂向一工厂搬运原材料的工时占大多数。怎么样克服?日本三洋大型课为减少搬运,把四个车间合并成两个,一些零部件的加工由原来在别处加工变成在生产线旁进行加工,从而减少搬运。在不可能完全消除搬运的情况下,应重新调整生产布局,尽量减少搬运的距离。大家可以考虑一下本公司的生产布局应该怎样变更?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搬运? 对策三
七种浪费之三:不良品的浪费
产品制造过程中,任何的不良品产生,皆造成材料、机器、人工等的浪费。任何修补都是额外的成本支出。精益的生产方式,能及早发掘不良品,容易确定不良的来源,从而减少不良品的产生。这一条比较好 理解,关键是第一次要做正确,但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大家不妨仔细想一想,除了产品生产,管理工作中是否也存 在类似的浪费情况?
精益生产方式的思想之一就是要用一切办法来消 除、减少一切非增值活动,例如检验、搬运和等待等造成的浪费,具体方法就是推行“零返修率”,必须做一个零件合格一个零件,第一次就做好,更重要的是在生产的源头就杜绝不合格零部件、原材料流入生产后道工序,追求零废品率,这是和我们公司“3C现场质量管理法”基本相同的,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发扬“3C”,并合理地压缩“3C”中“三确认”的时间,进一步完善 “3C”。(注明:3C现场质量管理法荣获2001辽宁省管理创新新成果一等奖)。对策四
七种浪费之四:动作的浪费
要达到同样作业的目的,会有不同的动作,哪些动作是不必要的呢?是不是要拿上、拿下如此频繁?有没有必要有反转的动作、步行的动作、弯腰的动作、对准的动作、直角转弯的动作等?若设计得好,有很多动作皆可被省掉!在管理理论中,专门有一种“动作研究”,但实施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完全可以用上述的基本思想,反思一下日常工作中有哪些动作不合理?如何改进? 对策五
七种浪费之五:加工的浪费
在制造过程中,为了达到作业的目的,有一些加工程序是可以省略、替代、重组或合并的,若是仔细地加以检查,你将可发现,又有不少的浪费等着你去改善。
在参观日本三洋家用空调机生产线时,日方课长把我们领到热交换器的组装线旁,给我们讲述了如何通过重组和合并来消除浪费的事例:
原来的热交换器组装流水线,是需要一个员工把穿完管的热交换器装箱后,用手推车运送到涨管设备旁,然后由另一个员工操作设备涨管,最后再由第三名员工把涨完管后的热交搬运到另一条悬臂运输线上。经过革新,他们把热交组装线的传送带延伸到涨管设备旁,可减少一名运输工人,今后还准备把涨管设备迁移到悬臂线旁,由涨管工人直接把热交送到悬挂臂上,又节省一名搬运工人。通过两次对工序进行重组和合并,操作人员由3人减为1人。类似这种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我们公司内有多少?是熟视无睹?是不愿意去改进?还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怎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先进行改进,然后再加以推广? 对策六
七种浪费之六:库存的浪费
精益生产方式认为:“库存是万恶之源”。这是丰田对浪费的见解与传统见解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是丰田能带给企业很大利益的原动力。
精益生产方式中几乎所有的改善行动皆会直接或间接地和消除库存有关。精益生产方式为什么将库存看做是万恶之根源,而要想尽办法来降低它呢?因为库存会造成下列的浪费:
1、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处理、找寻等浪费。
当库存增加时,搬运量将增加,需要增加堆积和放置的场所,需要增加防护措施,日常管理和领用时需要增加额外时间等,甚至盘点的时间都要增加,这些都是浪费。
2、使先进先出的作业困难。
当库存增加时,以铜管为例,新入厂的铜管压在原来的铜管上,先入库的要想优先使用,就必须进行额外的搬运。而如果为省事,先使用新入厂的铜管,原来的铜管长期放置会带来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3、损失利息及管理费用。
当库存增加时,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会大量沉淀在库存上,不仅造成资金总额增大,还会增加利息和库房的管理费用。而这些常常是隐含在公司的管理费用中,只有专门列出,才能发现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进而正视它,并努力解决。
4、物品的价值会减低,变成呆滞品。
当库存增加时,库存量会大于使用量,甚至会造成长期的积压,特别是当产品换型时,这种问题可能会显得更加严重。本公司在国产化和C型机向G型机转换过程中,就因为原来库存过多而造成大量物资积压,而且为盘活这些积压物资,又需要进行额外的投入。此外由于放置的时间较长,原来贪图便宜批量买进的物资,到2003年六折也许元就可能买到一个新型号,从而造成实际价值降低,成本升高,利润减少。想一想库存中的积压物资,2001年是以什么价格购入,而2002年的价格是多少,就会明白了。
5、占用厂房空间,造成多余的工场、仓库建设投资的浪费。
当库存增加时,就需要额外增加放置场所。2002年,由于钢材等的增多,我们二工厂北侧又新增了材料置场,新增加了投资,却不带来效益。
另外,因库存所造成的无形损失,绝不亚于上述的有形损失,精益生产方式认为库存会隐藏问题点,而“问题”在精益生产方式中被认为是宝藏,问题如果能不断地被发现解决,则利益便会不断地产生。库存隐藏问题点,造成下列后果:
没有管理的紧张感,阻碍改进:库存量一多,因机械故障、不良产品所带来的不利后果不能马上显现出来,因而也不会产生对策。由于有了充足的库存,出现问题时可以用库存先顶上,问题就可以慢慢解决甚至不用解决,最起码是被掩盖住了,不急迫了,不会被上级追究了,于是乎本部门的工作成绩就出来了。
6、设备能力及人员需求的误判:由于库存量的存在,设备能力不平衡时也看不出(库存越多,越不容易看出来)。人员是否过剩,也无法了解。由于有较多的库存,供应部门需要增加人员,制造一线需要更多的人员来生产产品用于补充库存,需要增添设备来保证生产库存所需要的设备能力,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浪费。
到底为什么要有库存量,最大的理由是“怕出问题”——出现故障怎么办?会不会因部分设备出问题,而影响整条生产线或工厂的生产呢?于是乎为了不使影响扩大,库存便成了必要,众多的问题也被隐藏起来,所有进步、赚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赚钱)的步调自然变慢了。无怪乎精益生产方式称库存为万恶之源,绝对不允许它存在,如果2002年已经有了库存,也要行进一切办法,将之降低,力争零库存。(注:零库存的“零”并非指数学意义上的“完全没有”的意思,而是指把库存 “尽量减到最少的必要程度”。)对策七
七种浪费之七: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上面提到库存是万恶之源,而制造过多或提早完成,在丰田则被视为最大的浪费。
精益生产方式所强调的是“适时生产”,也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做出必要的数量的必要的东西。此外都属于浪费。而所谓必要的东西和必要的时候,就是指顾客已决定要买的数量与时间。假设客户只要100个,而每个1元,如果生产了150个,这售价却不会是150元,因为多余的50个并没有卖出去,仅是变成库存,因此利润也就无从产生,换句话说,多做了是浪费。
而制造过早同样也是浪费,但为什么有很多工厂会一而在地过多与过早制造呢?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白这是一种浪费,反而以为多做能提高效率,提早做好能减少产能损失(不做白不做,机器还不是一样停着?),显然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认为制造过多与过早能够提高效率或减少产能的损失,是见树不见林的看法,因为真正利润的产生是从销售而来,而不是效率与产能。为了看到更多的效率与产能,制造过多与过早而销售量并没增加,仅是增加了库存量,你说这合算吗? 因此,精益生产方式强调,绝不允许制造过多(早),因为:
1、它只是提早用掉了费用(材料费、人工费)而已,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
2、它也会把“等待的浪费”隐藏起来,使管理人员漠视等待的发生和存在。
3、它会自然而然地积压在制品,其结果不但会使生产周期变长(无形的),而且会使现场工作的空间变大,机器间的距离因此加大,要求增加厂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将逐渐地吞蚀我们的利润。
4、它也会产生搬运、堆积的浪费,并使得先进先出的作业产生困难。一些制造部的老员工也许还会记得95和96年间在制造部各课间发生的自制件放置场所的事情吧:
因为生产能力的增长大于销售能力的增长,没有控制住产量,各工序都在“努力”生产,现场中堆满了自制零部件,各课间为放置场所争执不休,最后需要部门协调才解决,“零库存”的生产管理思想一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写出的。在此后的工作中虽然有较大的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大家群策群力加以解决。除在制品外,产成品制造过多显得更为可怕,98年初成品库存超过百台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绿色通道上已开始摆上了产品;产品的转序几乎变得不可能,一台产品要从总装移动到氦检,至少要先后吊装三台产品来腾出空地;产品间的距离一个人侧身也进不去,吊装时多次发生产品相撞事故。要求寻找一个能存放大型机产品仓库的呼声日益高涨。造成这种可怕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营销部门发货不畅,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希望公司内的主要机型均有库存,以便一旦签订合同就可以发货。
营销部门和生产制造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交货期确认不准,不是按照实际交货期生产,而是按合同交货期生产,为补充库存而生产。
生产制造部门为提高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而成批投入和生产。
这种情况目在2003年初虽然基本上得到扭转,但是每月仍有一些按交货期完成的产品入库后较长时间不发货,造成浪费。因此,应要求各事务所对交货期的确认工作真正重视起来,应该在合同交货期前一个月把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回来,避免在进入上下筒组装后才通知的情况发生,则可预防大部分的过多成品制造。
第四篇:个人总结七大浪费
第一种:等待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作业不平衡,安排作业不当、待料、品质不良等。第二种:搬运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车间布置采用批量生产,依工作站为区别的集中的水平式布置所致。(也就是分工艺流程批量生产),无流线生产的观念。第三种:不良品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工序生产无标准确认或有标准确认未对照标准作业,管理不严密、松懈所导致。第四种:动作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生产场地不规划,生产模式设计不周全,生产动作不规范统一。第五种:加工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制造过程中作业加工程序动作不优化,可省略、替代、重组或合并的未及时检查。第六种:库存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或本区域生产量化控制一次性批量下单生产,而不结合主生产计划需求流线生产所导致局部大批量库存。
库存的损害表现有:
(1):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处理、找寻等浪费。
(2):使先进先出的作业困难。
(3):损失利息及管理费用。
(4):物品的价值会减低,变成呆滞品。
(5):占用厂房空间,造成多余的工场、仓库建设投资的浪费。
(6):没有管理的紧张感,阻碍改进。
(7):设备能力及人员需求的误判。第七种: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认为制造过多与过早能够提高效率或减少产能的损失和平衡车间生产力。
制造过多(早)的损害表现有:
(1):提早用掉费用(材料费、人工费),不能创造利润。
(2):把“等待的浪费”隐藏起来,使管理人员漠视等待的发生和存在。
(3):自然而然地积压在制品,其结果不但会使制程的时间变长(无形的),而且会使现场工作的空间变大,机器间距离因此加大,逐渐地吞蚀利润。
(4):产生搬运,堆积的浪费,使得先进先出的作业产生困难。对策一
七种浪费之一:等待的浪费
等待就是闲着没事,等着下一个动作的来临,这种浪费是无庸置疑的。造成等待的原因通常有:作业不平衡、安排作业不当、停工待料、品质不良等。以制造部性能试验课等待电控盘为例,由于电控盘不能按要求及时入厂,有可能无法按期交货,而当电控盘入厂后,又需要抢进度,可能会出现加班、质量问题等。另有一种就是 “监视机器”的浪费,有些工厂买了一些速度快、价格高的自动化机器,为了使其能正常运转或其他原因,例如:排除小故障、补充材料等等,通常还会另外安排人员站在旁边监视。所以,虽然是自动设备,但仍需人员在旁照顾,特称之为“闲视”的浪费。例如在产品检测过程中,调试人员和氦检人员站在产品旁边等待,这种情况是否还有?
除了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有等待外,其他管理工作中就没有等待这种浪费发生吗?当制造部在生产新产品发生一些问题时,技术部和品质保证部是否能立即解决而不需要现场人员长时间等待?如何减少这种等待? 对策二
七种浪费之二:搬运的浪费
大部分人皆会认同搬运是一种无效的动作,也有人会认为搬运是必须的动作,因为没有搬运,如何做下一个动作?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默认它的存在,而不设法消除它。有些人想到用输送带的方式来克服,这种方式仅能称之为花大钱减少体力的消耗,但搬运本身的浪费并没有消除,反而被隐藏了起来。搬运的浪费若分解开来,又包含放置、堆积、移动、整理等动作的浪费。
今年以来,生产管理部和制造部每月均对总生产工时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在实际作业时间减少的同时,总工时却在增加,经仔细分析后发现,是两个工厂间的运输工时居高不下,特别是由二工厂向一工厂搬运原材料的工时占大多数。怎么样克服?日本三洋大型课为减少搬运,把四个车间合并成两个,一些零部件的加工由原来在别处加工变成在生产线旁进行加工,从而减少搬运。在不可能完全消除搬运的情况下,应重新调整生产布局,尽量减少搬运的距离。大家可以考虑一下本公司的生产布局应该怎样变更?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搬运? 对策三
七种浪费之三:不良品的浪费
产品制造过程中,任何的不良品产生,皆造成材料、机器、人工等的浪费。任何修补都是额外的成本支出。精益的生产方式,能及早发掘不良品,容易确定不良的来源,从而减少不良品的产生。这一条比较好 理解,关键是第一次要做正确,但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大家不妨仔细想一想,除了产品生产,管理工作中是否也存 在类似的浪费情况?
精益生产方式的思想之一就是要用一切办法来消 除、减少一切非增值活动,例如检验、搬运和等待等造成的浪费,具体方法就是推行“零返修率”,必须做一个零件合格一个零件,第一次就做好,更重要的是在生产的源头就杜绝不合格零部件、原材料流入生产后道工序,追求零废品率,这是和我们公司“3C现场质量管理法”基本相同的,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发扬“3C”,并合理地压缩“3C”中“三确认”的时间,进一步完善 “3C”。(注明:3C现场质量管理法荣获2001辽宁省管理创新新成果一等奖)。对策四
七种浪费之四:动作的浪费
要达到同样作业的目的,会有不同的动作,哪些动作是不必要的呢?是不是要拿上、拿下如此频繁?有没有必要有反转的动作、步行的动作、弯腰的动作、对准的动作、直角转弯的动作等?若设计得好,有很多动作皆可被省掉!在管理理论中,专门有一种“动作研究”,但实施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完全可以用上述的基本思想,反思一下日常工作中有哪些动作不合理?如何改进? 对策五
七种浪费之五:加工的浪费
在制造过程中,为了达到作业的目的,有一些加工程序是可以省略、替代、重组或合并的,若是仔细地加以检查,你将可发现,又有不少的浪费等着你去改善。
在参观日本三洋家用空调机生产线时,日方课长把我们领到热交换器的组装线旁,给我们讲述了如何通过重组和合并来消除浪费的事例:
原来的热交换器组装流水线,是需要一个员工把穿完管的热交换器装箱后,用手推车运送到涨管设备旁,然后由另一个员工操作设备涨管,最后再由第三名员工把涨完管后的热交搬运到另一条悬臂运输线上。经过革新,他们把热交组装线的传送带延伸到涨管设备旁,可减少一名运输工人,今后还准备把涨管设备迁移到悬臂线旁,由涨管工人直接把热交送到悬挂臂上,又节省一名搬运工人。通过两次对工序进行重组和合并,操作人员由3人减为1人。类似这种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我们公司内有多少?是熟视无睹?是不愿意去改进?还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怎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先进行改进,然后再加以推广? 对策六
七种浪费之六:库存的浪费
精益生产方式认为:“库存是万恶之源”。这是丰田对浪费的见解与传统见解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是丰田能带给企业很大利益的原动力。
精益生产方式中几乎所有的改善行动皆会直接或间接地和消除库存有关。精益生产方式为什么将库存看做是万恶之根源,而要想尽办法来降低它呢?因为库存会造成下列的浪费:
1、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处理、找寻等浪费。
当库存增加时,搬运量将增加,需要增加堆积和放置的场所,需要增加防护措施,日常管理和领用时需要增加额外时间等,甚至盘点的时间都要增加,这些都是浪费。
2、使先进先出的作业困难。
当库存增加时,以铜管为例,新入厂的铜管压在原来的铜管上,先入库的要想优先使用,就必须进行额外的搬运。而如果为省事,先使用新入厂的铜管,原来的铜管长期放置会带来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3、损失利息及管理费用。
当库存增加时,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会大量沉淀在库存上,不仅造成资金总额增大,还会增加利息和库房的管理费用。而这些常常是隐含在公司的管理费用中,只有专门列出,才能发现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进而正视它,并努力解决。
4、物品的价值会减低,变成呆滞品。
当库存增加时,库存量会大于使用量,甚至会造成长期的积压,特别是当产品换型时,这种问题可能会显得更加严重。本公司在国产化和C型机向G型机转换过程中,就因为原来库存过多而造成大量物资积压,而且为盘活这些积压物资,又需要进行额外的投入。此外由于放置的时间较长,原来贪图便宜批量买进的物资,现在六折也许元就可能买到一个新型号,从而造成实际价值降低,成本升高,利润减少。想一想库存中的积压物资,当初是以什么价格购入,而目前的价格是多少,就会明白了。
5、占用厂房空间,造成多余的工场、仓库建设投资的浪费。
当库存增加时,就需要额外增加放置场所。近年来,由于钢材等的增多,我们二工厂北侧又新增了材料置场,新增加了投资,却不带来效益。
另外,因库存所造成的无形损失,绝不亚于上述的有形损失,精益生产方式认为库存会隐藏问题点,而“问题”在精益生产方式中被认为是宝藏,问题如果能不断地被发现解决,则利益便会不断地产生。库存隐藏问题点,造成下列后果:
没有管理的紧张感,阻碍改进:库存量一多,因机械故障、不良产品所带来的不利后果不能马上显现出来,因而也不会产生对策。由于有了充足的库存,出现问题时可以用库存先顶上,问题就可以慢慢解决甚至不用解决,最起码是被掩盖住了,不急迫了,不会被上级追究了,于是乎本部门的工作成绩就出来了。
6、设备能力及人员需求的误判:由于库存量的存在,设备能力不平衡时也看不出(库存越多,越不容易看出来)。人员是否过剩,也无法了解。由于有较多的库存,供应部门需要增加人员,制造一线需要更多的人员来生产产品用于补充库存,需要增添设备来保证生产库存所需要的设备能力,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浪费。
到底为什么要有库存量,最大的理由是“怕出问题”——出现故障怎么办?会不会因部分设备出问题,而影响整条生产线或工厂的生产呢?于是乎为了不使影响扩大,库存便成了必要,众多的问题也被隐藏起来,所有进步、赚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赚钱)的步调自然变慢了。无怪乎精益生产方式称库存为万恶之源,绝对不允许它存在,如果现在已经有了库存,也要行进一切办法,将之降低,力争零库存。(注:零库存的“零”并非指数学意义上的“完全没有”的意思,而是指把库存 “尽量减到最少的必要程度”。)对策七
七种浪费之七: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上面提到库存是万恶之源,而制造过多或提早完成,在丰田则被视为最大的浪费。
精益生产方式所强调的是“适时生产”,也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做出必要的数量的必要的东西。此外都属于浪费。而所谓必要的东西和必要的时候,就是指顾客已决定要买的数量与时间。假设客户只要100个,而每个1元,如果生产了150个,这售价却不会是150元,因为多余的50个并没有卖出去,仅是变成库存,因此利润也就无从产生,换句话说,多做了是浪费。
而制造过早同样也是浪费,但为什么有很多工厂会一而在地过多与过早制造呢?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白这是一种浪费,反而以为多做能提高效率,提早做好能减少产能损失(不做白不做,机器还不是一样停着?),显然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认为制造过多与过早能够提高效率或减少产能的损失,是见树不见林的看法,因为真正利润的产生是从销售而来,而不是效率与产能。为了看到更多的效率与产能,制造过多与过早而销售量并没增加,仅是增加了库存量,你说这合算吗?
因此,精益生产方式强调,绝不允许制造过多(早),因为:
1、它只是提早用掉了费用(材料费、人工费)而已,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
2、它也会把“等待的浪费”隐藏起来,使管理人员漠视等待的发生和存在。
3、它会自然而然地积压在制品,其结果不但会使生产周期变长(无形的),而且会使现场工作的空间变大,机器间的距离因此加大,要求增加厂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将逐渐地吞蚀我们的利润。
4、它也会产生搬运、堆积的浪费,并使得先进先出的作业产生困难。一些制造部的老员工也许还会记得95和96年间在制造部各课间发生的自制件放置场所的事情吧:
因为生产能力的增长大于销售能力的增长,没有控制住产量,各工序都在“努力”生产,现场中堆满了自制零部件,各课间为放置场所争执不休,最后需要部门协调才解决,“零库存”的生产管理思想一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写出的。在此后的工作中虽然有较大的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大家群策群力加以解决。除在制品外,产成品制造过多显得更为可怕,98年初成品库存超过百台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绿色通道上已开始摆上了产品;产品的转序几乎变得不可能,一台产品要从总装移动到氦检,至少要先后吊装三台产品来腾出空地;产品间的距离一个人侧身也进不去,吊装时多次发生产品相撞事故。要求寻找一个能存放大型机产品仓库的呼声日益高涨。造成这种可怕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营销部门发货不畅,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希望公司内的主要机型均有库存,以便一旦签订合同就可以发货。
营销部门和生产制造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交货期确认不准,不是按照实际交货期生产,而是按合同交货期生产,为补充库存而生产。
生产制造部门为提高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而成批投入和生产。
这种情况目前虽然基本上得到扭转,但是每月仍有一些按交货期完成的产品入库后较长时间不发货,造成浪费。因此,应要求各事务所对交货期的确认工作真正重视起来,应该在合同交货期前一个月把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回来,避免在进入上下筒组装后才通知的情况发生,则可预防大部分的过多成品制造。总结
以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要比别人获得更多的效益,才能够顺利地生存下去。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浪费。上面简单地介绍了七种浪费的概念并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但所提出的问题仅是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大量的问题隐藏在水面之下,而且生产现场中的问题由于目视可见,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则隐藏较深,解决起来较困难,但如果解决了,则见效大。希望避免重复出现生产一线轰轰烈烈,而管理部门春风拂面的局面,真正从思想上认清“浪费”带来的危害,从而真正在行动上去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等待的浪费
等待上级的指示。等待外部的回复。等待下级的汇报。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协调不利的浪费
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利。领导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利。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利。ERP业务流程的协调不利 闲置的浪费
固定资产的闲置。职能的闲置或重叠。工作程序复杂化形成的闲置。人员的闲置。信息的闲置。无序的浪费
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业务能力低下造成的无序。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业务流程的无序。失职的浪费
在体系管理中,许多应该日常进行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认真去做,不重视日常规范管理,缺乏基础工作,审核前突击进行表面工作,来应付审核,则实际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公司布置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要求去完成,做一些表面文章,去应付公司的检查。如果再加上承担检查工作的人员也进行应付,或者碍于情面不予指出,就会形成空对空。
在涉及系统性和流程性工作时,某些环节特别是前段如果不认真,则将对后续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交货期确认不准确、不及时,就会导致生产制造系统出现多种浪费。
在工作中没有计划,没有自查,做事只做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就忘做了甚至不做了。工作缺乏主动,让做什么事,只是应付了事,而不是自己严格要求要做得更好。应做的事,不会做,说一声不会做就不用再做了,不会也不学,不认为站在这个岗位上不会做应当做的事是一种耻辱,更有甚者,告诉如何去做都不做。这些失职都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危害。昨天的事今天没有结果,明天做什么也不知道。低效的浪费
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相对于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低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需要两个以上人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期。管理成本的浪费
计划编制无依据。公司没有下达指标,部门无法编制自身的工作目标。公司的目标、指标下达后却不知道怎么分解。部门领导没有告诉做什么工作,不知编制计划。计划不如变化快,无法序时地编制计划。综合部门不催不报计划或忘记申报计划,没有日常工作的积累和统计基础,没有定额标准无法编制计划等。没有计划工作概念,没有长远工作规划,工作随想随做,为完成综合计划部门的要求临时“拍脑子”,上报的计划缺乏可执行性、漏洞百出,需要计划综合部门另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分析和查找错误,重新修改和调整,造成极大的浪费。
计划执行不严肃。有计划但领导没有给我,我不知道计划的内容所以无法执行。计划变化过快使计划无法执行。领导临时交代或安排的工作所以没有计划。计划工作由于前道环节工作没有完成致使计划无法完成。计划由于各种原因被迫频繁调整。公司制订的目标、指标由于执行有困难而不予落实执行,按照自己想象的内容去执行。计划编制后根本不看,至于计划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如:降成本的计划、降成本的项目计划不严格执行,束之高阁。
计划查核不认真。计划考核反正由公司的统一部门进行,日常我就不用再进行比照了。计划出现了偏差,理由要么是计划报大了,要么是计划漏报了,而没有从问题的现象出发,认真分析形成的原因,以及下一步的纠正措施。
计划处置完善不到位。计划执行情况由于没有认真地分析,自然无法了解和掌握计划地进度和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即便通过别的部门发现了问题,也不现检讨反省、客观地分析存在差异地原因,进而找出改善措施,而是一味强调理由,推卸责任。计划问题发现后,措施也编制了,但在下期的计划中又没有体现或纠正,致使问题长此以往地存在。
费用投入与收入(收益)不配比。花同样的钱其收益是一样的吗?花100元是否受到了10000元的收入或利益。由于自身责任心不强或管理失误造成的隐性损失浪费计算过吗?用钱后的目的达到了吗?达到了多少?大家是否都仔细计算过、分析过? 详解七大浪费
第一种:等待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作业不平衡,安排作业不当、待料、品质不良等。第二种:搬运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车间布置采用批量生产,依工作站为区别的集中的水平式布置所致。(也就是分工艺流程批量生产),无流线生产的观念。
第三种:不良品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工序生产无标准确认或有标准确认未对照标准作业,管理不严密、松懈所导致。
第四种:动作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生产场地不规划,生产模式设计不周全,生产动作不规范统一。
第五种:加工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制造过程中作业加工程序动作不优化,可省略、替代、重组或合并的未及时检查。第六种:库存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或本区域生产量化控制一次性批量下单生产,而不结合主生产计划需求流线生产所导致局部大批量库存。
库存的损害表现有:
(1):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处理、找寻等浪费。
(2):使先进先出的作业困难。
(3):损失利息及管理费用。
(4):物品的价值会减低,变成呆滞品。
(5):占用厂房空间,造成多余的工场、仓库建设投资的浪费。
(6):没有管理的紧张感,阻碍改进。
(7):设备能力及人员需求的误判。
第七种: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认为制造过多与过早能够提高效率或减少产能的损失和平衡车间生产力。
制造过多(早)的损害表现有:
(1):提早用掉费用(材料费、人工费),不能创造利润。
(2):把“等待的浪费”隐藏起来,使管理人员漠视等待的发生和存在。
(3):自然而然地积压在制品,其结果不但会使制程的时间变长(无形的),而且会使现场工作的空间变大,机器间距离因此加大,逐渐地吞蚀利润。
(4):产生搬运,堆积的浪费,使得先进先出的作业产生困难。
第五篇:生产线上的七大浪费
生产线上的七大浪费
生产线上的七大浪费
第一种:等待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作业不平衡,安排作业不当、待料、品质不良等。
第二种:搬运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车间布置采用批量生产,依工作站为区的、集中的、水平式布置所致。(也就是分工艺流程批量生产),无流水线生产的观念。
第三种:不良品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工序生产无确认标准或有确认标准未对照标准作业,管理不严密、松懈所导致。
第四种:动作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生产场地不规划,生产模式设计不周全,生产动作不规范统一。
第五种:加工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制造过程中作业加工程序动作不优化,可省略、替代、重组或合并的未及时检查。
第六种:库存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或本区域生产量化,控制一次性批 量下单生产,而不结合生产计划需求,流水线生产,导致局部大批量库存。
库存的损害表现有:
(1):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处理、找寻等浪费。
(2):使先进先出的作业困难。
(3):损失利息及管理费用。
(4):物品的价值会减低,变成呆滞品。
(5):占用厂房空间,造成多余的工场、仓库建设投资的浪费。
(6):没有管理的紧张感,阻碍改进。
(7):设备能力及人员需求的误判。
第七种: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认为制造过多与过早能够提高效率或减少产能的损失和平衡车间生产力。
制造过多(早)的损害表现有:
(1):提早用掉费用(材料费、人工费),不能创造利润。
(2):把“等待的浪费”隐藏起来,使管理人员漠视等待的发生和存在。
(3):自然而然地积压在制品,其结果不但会使制程的时间变长(无形的),而且会使现场工作的空间变大,机器间距离因此加大,逐渐地吞蚀利润。
(4):产生搬运,堆积的浪费,使得先进先出的作业产生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