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1:2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方案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方案的通知》。

第一篇: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员流动人口统

计信息工作方案的通知

做好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是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战略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做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为切实履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法定职责,为宏观决策和服务管理提供基础信息,制定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方案如下:

一、目的和意义

完善流动人口统计工作制度,全面、及时收集流动人口相关数据,准确把握流动人口现状和发展变动趋势,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开展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对于建立系统内、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理论研究、完善服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准确把握流动人口的新变化和阶段性特征,为流动人口政策研究和服务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作目标。

根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充分发挥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和信息化网络优势,制定统一的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口径和指标,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制度。按照“一盘棋”“三年三步走”战略部署,在2009年部分省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到2011年全国基本形成基层采集、录入,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国家、省两级集中的工作模式,实现“适时采集、动态监测、综合分析、科学决策”的工作目标。

(三)主要任务。

信息采集、信息统计、信息报送、信息管理是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

1.信息采集。各地按照统计口径要求,根据《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文件另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情况统计表》(人口厅发〔2007〕76号)的内容,由村(居)民委员会对辖区内的流入、流出人口的基本情况信息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进行采集更新。

2.信息统计。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在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上报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情况统计汇总工作,填报《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情况统计表》。

3.信息报送。以纸质方式,按期逐级报送年度《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情况统计报表》;同时,采取村(居)或乡(镇)、街道录入个案信息进入信息系统的方式,通过网络定期报送流动人口汇总统计数据及个案信息。

4.信息管理。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国人口发〔2008〕68号)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制定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管理规范,指导各地逐步建立涵盖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的省级数据库,以及满足流动人口业务管理需求的省级一体化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同时,构建国家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对全国流动人口相关汇总数据和跨省流动人口个案信息进行存贮和管理。

三、统计信息的内容和标准

(一)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口径。

离开户籍地县域30日以上(流出人口),流入现居住地30日以上(流入人口),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流动人口和随其一起流动的未成年人口。其中:同城区间人户分离人口及婚嫁人员除外;因出差、就医、旅游、探亲、访友、服军役、上中等以上学校等人口除外。

(二)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采集项目。

各地采集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家庭户信息。

1.基本信息项目:姓名、性别、现居住地地址、户籍所在地地址、公民身份号码、出生日期、文化程度、户口性质、流动原因、流出(返回)日期/流入(离开)日期、婚姻状况等11个;

2.家庭户信息项目:是否家庭户流动、(已婚人口)配偶是否随同流动等2个。

(三)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内容。

统计内容依据个案信息采集项目,包括全员流动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婚育情况等,包括年度(季度)全员流动人口统计表和全员流动人口单项统计报表集,上述统计报表可由系统自动生成。

(四)全员流动人口数据标准。

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的数据标准按照《全员人口管理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试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及分类代码》国家标准、《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区划代码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等现有标准执行。

四、信息管理工作流程

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录入和上报、信息接收与下载、信息监控等环节。

(一)信息采集。

原则上由村(居)民委员会按照统计口径和指标的要求,在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中及时采集流入(流出)人口相关信息;或采取部门共享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实行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的及时采集更新。

(二)信息录入和上报。

原则上由乡(镇)、街道负责将个案信息录入相应信息系统,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取村(居)、部门共享等方式录入相关信息;对于流出人口的信息录入,可充分利用本省数据库资源,采取系统匹配标识等方式完成信息录入工作,通过信息网络报至省级。省级根据数据库个案记录汇总生成相关统计报表,通过信息网络按季度上报国家,即分别在当年11月1日前上报统计时点为9月30日的统计报表,在次年2月1日前上报截至当年12月31日的统计报表、次年5月1日前上报截至3月31日的统计报表、次年8月1日前上报截至6月30日的统计报表。

(三)信息接收与下载。

通过信息网络,国家定期接收省级报送的统计报表和跨省流动人口个案信息,并对跨省流入人口个案信息按其户籍地分拣、对跨省流出人口个案信息按其现居住地分拣,以省为单位进行分发。省级定期下载国家分发的跨省流动人口个案信息。

跨省流动人口个案信息上报格式、信息接收下载等要求另行规定。

(四)信息监控。

采取层级负责的方式,对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进行监控。国家和省级主要对信息数量和质量进行监控;市级、县级主要对信息采集、录入、上报环节进行监控,确保工作进度和数据质量。

五、工作职责

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涉及人口计生系统的流动人口、发展规划和信息等部门,须举全系统之力共同予以落实。各级具体职责主要是:

(一)国家人口计生委主要职责。

1.组织实施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开展评估检查。

2.按照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整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国家级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监控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情况。

3.接收省级报送的统计数据和跨省个案信息,对跨省流动个案信息进行分拣,分发相关省。

4.对全国流动人口汇总数据和个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二)省级人口计生委主要职责。

1.组织和实施省内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制定实施工作方案。

2.升级改造省级人口计生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涵盖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的省级数据库,以及满足流动人口业务管理需求的省级一体化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3.按期完成省级全员流动人口汇总统计报表和跨省流动人口个案信息的上报和下载任务。

4.指导市、县两级开展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

5.监控管理全省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将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情况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检查评估内容。

6.协调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借助多种途径开展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

7.利用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开展宏观研究分析,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三)市、县(区)级主要职责。

1.指导乡、村(居)两级开展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

2.组织开展信息采集员和录入员培训工作。

3.对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的应用情况进行监控分析。

4.对全员流动人口数据进行不定期、不定量的审核和抽查,督促乡、村两级保证数据质量。

5.督促、落实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专项检查与考核。

(四)乡、村(居)主要职责。

1.采集和核对辖区内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

2.录入和上报数据。

六、工作安排

(一)2009年,部署试点。部署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工作,在北京、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18省(市)开展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试点。

1.5月,组织动员培训。

制发工作方案、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报表和试点工作通知,试点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于5月底前上报国家。

2.6月-10月,信息采集。

一是各省(区、市)按照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口径、个案信息项目要求,采集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建立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制度。

二是试点省按照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管理工作流程开展相关信息采集、录入,以及

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省级集中工作,试点省全员流动人口个案入库率不低于80%。三是指导非试点省研究制定本省统计信息工作方案,加强统计队伍培训,开展工作调研,在本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统计信息工作试点,为2010开展相关工作作准备。

3.11月,信息上报。

11月15日前,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按传统方式上报纸质2009年度《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情况统计表》。

4.12月,试点总结。

一是试点省对本省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并报书面材料。

二是召开座谈会,总结交流试点工作经验。

(二)2010年,总结推广。总结试点省工作经验,指导非试点省开展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

1.总结试点经验,完善工作方案,指导非试点省按照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管理工作流程开展相关工作。力争2010年底前,全国基本实现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省级集中,试点省全员流动人口个案入库率不低于85%,非试点省全员流动人口个案入库率不低于80%;逐步建立国家、省两级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

2.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安全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实现系统内地区间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部门间流动人口信息共享程度明显提高。

3.试点省分别于2010年2月1日前、5月1日前、8月1日前、11月1日前将全员流动人口汇总数据和跨省流动人口个案信息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数据中心。非试点省于11月1日前上报全员流动人口汇总数据和跨省流动人口个案信息。

(三)2011年,完善提高。基本建立全国统一、运转高效的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系统,构建全国“一盘棋”、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的动态管理平台。

1.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系统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2011年底前,各省(区、市)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入库率不低于85%,流动人口信息化应用程度、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明显提高,为辅助决策、加强服务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各省(区、市)分别在每年2月1日前、5月1日前、8月1日前、11月1前将全员流动人口汇总数据和跨省流动人口个案信息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数据中心,并做到数据及时更新。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一项关系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切实加强领导,将此项工作纳入人口计生委“一把手”工程,整合流动人口、发展规划、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力量,按照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按时完成任务。我委流动人口司和各地流动人口部门负责制定完善相关业务工作规范、监督指导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流动人口信息管理需求,参与信息系统建设和监控信息系统运行;我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和各地发展规划与信息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相关信息化工作标准规范、督促指导各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进展情况;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各地信息中心具体负责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共同做好相关统计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应用工作。

(二)加强统计,规范管理。

各地要按照要求,部署开展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工作,同时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情况统计分析。开展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对于人口计生部门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难度大、任务繁重,加强对基层调查人员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至关重要。国家人口计生委

将组织专题培训,各级人口计生委也要按照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工作的要求,认真做好本地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三)强化质量,实现信息化管理。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指导基层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原始台账,做到数据有源、有据可依。各地要对流动人口信息和原始采集资料进行妥善存储和保管,对涉及公民隐私的流动人口信息要严格保密。省级人口计生委应建立数据评估制度,对各地上报数据进行评估,切实把好数据质量关;同时要及时将采集到的流动人口数据录入流动人口信息系统,为实现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四)开发调查数据,做好统计服务。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大流动人口统计数据的深度开发和分析研究力度,紧紧围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焦点、难点问题开展分析研究,及时、快捷地为各级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五)加大经费投入,提供工作保障。

各地要争取将开展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报酬、组织培训等相关经费纳入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预算,并给予重点保障和优先安排。配备健全与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队伍和各级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队伍。

(六)建立统计工作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统计工作健康稳定发展,国家人口计生委将把各地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目标考评和“以奖代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奖考评机制,对试点任务和工作完成好的地区给予奖励。

第二篇: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一盘棋”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一盘棋”工作方案》的通知

为落实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工作规划,确保2011年全国基本实现流动人口工作“一盘棋”,根据《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实施方案》(国人口发〔2009〕24号)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按照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的要求,在不断深化省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的基础上,加强对流动人口聚集重点区域的指导,完善信息化工作平台,推进网络化协作,形成“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责任共担”的区域“一盘棋”格局,促进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目标的实现,全面提高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底,省内“一盘棋”水平明显提升,省级集中的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基本建立;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网络化协作基本实现;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等重点区域协作机制普遍建立,协作制度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重点任务

为确保2010年基本实现区域“一盘棋”,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省内“一盘棋”水平,夯实区域协作基础。

1.深入贯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落实《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修改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省内工作制度和规范,强化工作保障措施,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进一步强化人口计生部门内部的统筹协调,实施“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亲自组织谋划 “一盘棋”发展战略,研究部署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本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部门配合,健全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和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建立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好专(兼)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专(兼)职工作人员与流动人口的配备比例总体达到1:500,其中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应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人员,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健全均等化服务保障机制,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纳入同级财政专项预算,并逐步达到户籍人口标准。

4.加强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和信息化业务培训。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快省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建立省级集中的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健全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制度,提高数据质量,推进部门信息共享进程。

(二)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实现信息互通。

1.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开放乡级在线应用权限,提高系统应用效率。2010年4月1日正式启用PADIS流动人口网络化协作功能,实现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检查、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网上通报与反馈,构建便捷、高效的网络化协作平台。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做好相关业务培训,确保工作有效落实。

2.托管省指导本省应用好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对接省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实现本省系统和国家系统的对接,并做好信息化应用培训。2010年底,四大区域网络化协作机制基本建立。建立层级监管制度,对基层用户提交PADIS和省级系统的数据质量和数据交换进度做到有控制、有保障、有考核。

3.现居住地对无《婚育证明》、现孕、无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重点人群信息,及时向户籍地进行查询、核实,并做好相应服务管理工作。户籍地应及时接收相关信息,并对现居住地提出的现孕人员的查询信息,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对无证和无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查询信息,在30天(自然天数)内予以反馈。

(三)加强重点地区工作指导,健全区域协作机制。

1.指导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四大区域建立和完善区域协作制度,根据人口流动规模和区域聚集特征,结合本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际,研究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的协作方案,协商解决影响本区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区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体化。

2.加强对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能力。

3.加强省内流动人口聚集区域的工作研究和制度建设,推进交界地区服务管理联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协作的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协作层级,探索利益导向衔接、社会抚养费征收、性别比治理等诸方面的合作。

(四)完善便民服务措施,实现免费服务全覆盖。

1.户籍地及时为流动成年育龄妇女办理《婚育证明》,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做好流出人员的服务管理登记工作;现居住地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要求,为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流动育龄夫妻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国家规定项目的免费避孕节育情况检查和计划生育手术服务。

2.强化流动人口避孕节育药具免费发放区域协作,建立“以流动人口药具需求信息为基础,以省际间合理调配为纽带,以发放网点建设为保障,以提高可及性为目标”的区域协作机制;开展全方位、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宣传,通过“多点分布、送领结合、卡网结合、委托发放、社区服务、自助服务”等模式拓宽发放渠道;把流动人口避孕节育药具专项经费按常住人口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将流动人口避孕节育药具的获得率和可及率等重要指标纳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考核评估。

3.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投入保障机制;依托城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特点的技术服务和宣传咨询活动;健全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网点,利用流动服务车上门服务,增强流动人口服务的可及性和主动性。

4.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宣传服务活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协会组织,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自我服务管理模式。

(五)落实双向管理职责,强化省际协作考评。

1.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评估制度。利用信息平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网络、信访和“阳光计生”投诉咨询电话等多种途径,完善各地自评、国家抽查、专家评估等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成绩突出的地区进行表彰激励。

2.探索建立县级以上信息化工作监管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本管辖区域的流动人口信息进行查询、汇总和分析,在国家、省级系统实现区域协作层级监管。

3.加强省际协作的监管和督导。对省际间重点人群信息核查与反馈、网络化协作等信息,国家人口计生委进行月汇总;全员流动人口汇总数据和跨省个案信息,22个试点省份实行季报,其他省份实行年报。根据上述相关信息,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国家人口计生委将定期汇总分析,按月进行通报。

4.建立省际互评制度。省际互评每半年进行一次,国家人口计生委根据互评情况进行通报。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对跨省流出、流入数量前10名的省份(附件2)和前20名的县(市、区)(附件3、4),根据日常信息交互、免费技术服务、配合个案查处、征收社会抚养费、生育证办理、奖励兑现、服务维权等区域协作内容进行互评。2010年第一次互评于8月初完成并上报,12月底进行第二次互评并随自查评估报告同时上报。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2010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一盘棋”工作方案的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负责本地区工作方案的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估。

(二)强化落实。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继续深化省内“一盘棋”和推进区域“一盘棋”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并于5月底前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将通过专题调研、召开片区会议和业务培训等形式,对区域“一盘棋”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三)检查评估。依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实施方案》和区域“一盘棋”工作任务,国家人口计生委研究制定了区域“一盘棋”15条评估标准(附件1)。

2010年11月~12月,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对本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于2010年12月30日之前上报。

2011年1月~2月,国家人口计生委以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自评、省际间互评、国家抽查以及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评估,形成区域“一盘棋”评估报告,并依据综合评估结果评定2010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奖,通报区域“一盘棋”工作进展情况。

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应针对检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研究制定2011年工作计划。西藏自治区人口计生委结合本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际,参照本方案执行,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

第三篇: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

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

码(试行)的通知

人口厅发〔2008〕5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计生委:

为建立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经认真调研,充分吸收各省(区、市)的实践经验,国家人口计生委制定了《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试行)》,现予发布,请各地遵照执行。

《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试行)》是《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国家标准的扩展和补充,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在建立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时要严格执行《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试行)》的规定,统一人口个案信息库的数据结构,即:统一数据结构表名称、统一数据项(字段)名称、统一分类代码。分类代码不符合《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试行)》的要加以修改,没有的项目要尽快补充,同时可根据本地工作需要,增设必要的数据结构表、数据项(字段)和分类代码。凡增设的内容,如已有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的,原则上要直接采用标准。2002年以来,婚姻状况代码和文化程度代码国家标准发生了变化,各地要按照新的代码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的是最新版本的国家标准。

《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试行)》由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负责解释。

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

二○○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试行)

一、数据结构

(一)命名规则数据结构表名称和字段名称均同时使用中、英文两种格式。数据结构表中文名称为“户人口基本情况表”,英文名称为“WISTable0”。字段中文名称直接使用数据项名称,英文名称采用“„WISField‟+„代码‟”格式,长度为11个字符。

(二)数据结构内容 1.数据项类型:字符型用“C”表示;日期型用“D”表示;数字型用“N”表示。2.数据项长度:以字节为单位,以信息交换时的数据项长度为准,如姓名数据项长度为30字节。3.数据项代码:代码用三位数字表示,第一位数字表示数据项类别,“0”表示人口基本情况;后两位数字表示各类中的数据项名称。

(三)数据结构表见下表。表 户人口基本情况数据结构表代码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类型 数据项长度 采用标准或说明 000 户编码 N 20 小于等于20位 001 姓名 C 30 002 性别 C 1 GB/T 2261.1 见表1 003 现居住地 C 80 详细地址(省+地+县+乡+村)004 现居住地代码 C 12 GB/T 2260,GB/T 10114 省(2)+地(2)+县(2)+乡(3)+村(3)005 户籍所在地 C 80 省+地+县+乡+村 006 户籍所在地代码 C 12 GB/T 2260,GB/T 10114省(2)+地(2)+县(2)+乡(3)+村(3)011 公民身份号码 C 18 GB 11643 012 出生日期 D 8 GB/T 7408 013 民族 C 2 GB/T 3304 014 文化程度 C 2 GB/T 4658 见表2 015 户口性质 C 1 GB/T 17538 见表3 016 婚姻状况 C 2 GB/T 2261.2 见表4 021 与户主关系 C 2 GB/T 4761 见表5 022 配偶姓名 C 30 023 配偶公民身份号码 C 18 GB 11643 025 父亲姓名 C 30 026 父亲公民身份号码 C 18 GB 11643 028 母亲姓名 C 30 029 母亲公民身份号码 C 18 GB 11643 035 进入系统日期 D 8 GB/T 7408 036 退出系统日期 D 8 GB/T 7408 037 退出系统原因 C 1 见表6 081 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日期 D 8 GB/T 7408 083 纳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日期 D 8 GB/T 7408,可只填写到年份 085 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日期 D 8 GB/T 7408,可只填写到年份

(四)说明 1.“户人口基本情况表”是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国家标准”(GB/T 18848)基础上增加的一张表。其中包含了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中“1.基本情况”表的主要内容。各地在实际建立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时,可根据“户人口基本情况表”,由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国家标准”(GB/T 18848)中的“1.基本情况”表。2.“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的人口,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在单位内集体宿舍或其他住所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集体户以一个居住房间为一户进行登记。应在本户登记的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住在本户的人,不管其户口登记在何处,包括户口在本乡、镇、街道的人口,也包括所有的外来人口;二是户口登记在本户,但未住本户的人,无论其外出时间长短,均应登记。

3.由于一个“户”中可能存在两个及以上育龄妇女,因此,在新增“户人口基本情况表”后,必须保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国家标准”(GB/T 18848)中“妊娠史”、“家庭子女情况”、“避孕史”、“生殖健康情况”,及“计划生育系统配套统计项目与分类代码”(国计生发[2002]108号)中的“流动人口情况”等数据表与育龄妇女的对应关系。4.数据项022-029是描述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信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步补充完整。在“户”的拆分和户内人员的变动时,要注意保存022-029数据项的信息。此外,即使在配偶、父亲、母亲死亡的情况下,也要保留022-029数据项的信息。5.育龄妇女超出育龄期(50周岁以上)的,其信息均需纳入当前操作的数据库。6.数据项083和085描述户内人员人口和计划生育属性。各地在实际建立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时,相应信息不必再次录入,直接从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等系统中提取。

二、分类代码

(一)分类代码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1.根据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基本涵盖该领域的有关方面。2.优先采用已有的国家标准。3.分类采用线分类法。4.代码类型采用数字型,数字、字母混合型的层次码和顺序码。5.需要时,同层类目设“其他”作收容类目,代码一般为“9”。

(二)代码表下面列出数据结构表中新增数据项的分类代码、近几年来被更新过的分类代码及标准号变更过的分类代码表。文化程度和与户主关系在登记时可只填到大类。1.性别代码采用GB/T 2261.1。编码方法:采用顺序码,用1位数字表示。表1 性别代码表代码 性别 说明 0 未知的性别 1 男 2 女 9 未说明的性别 2.文化程度代码参照GB/T 4658。编码方法:采用层次码,用2位数字表示,第1位数字表示大类,第2位数字表示小类。表2 文化程度代码表代码 文化程度 说明 10 研究生教育 11 博士研究生毕业 12 博士研究生结业 13 博士研究生肄业 14 硕士研究生毕业 15 硕士研究生结业 16 硕士研究生肄业 17 研究生班毕业 研究生班: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属于硕士生层次的一种非导师制的方式。其招生和入学条件与硕士生相似;学制两年或一年半。完成全部学习项目并经考核合格者,发给研究生毕业证书(研究生课程班不在此列)18 研究生班结业 19 研究生班肄业 20 大学本科 大学本科 21 大学本科毕业 22 大学本科结业 23 大学本科肄业 28 大学普通班毕业 是指1970年至1976年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毕业生包括高等专科、高等职业教育 30 大学专科教育 31 大学专科毕业 32 大学专科结业 33 大学专科肄业 40 中等职业教育 包括中等师范学校教育 41 中等专科毕业 42 中等专科结业 43 中等专科肄业 44 职业高中毕业 45 职业高中结业 46 职业高中肄业 47 技工学校毕业 48 技工学校结业 49 技工学校肄业 60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 61 普通高中毕业 62 普通高中结业 63 普通高中肄业 70 初级中学教育 71 初中毕业 73 初中肄业 80 小学教育 81 小学毕业 83 小学肄业 90 其他 学龄前儿童登记为此项。3.户口性质代码参照GB/T 17538。编码方法:采用顺序码,用1位数字表示。表3 户口性质代码表代码 户口性质 说明 1 非农业户口 城镇居民 2 农业户口 农村居民 9 其他 4.婚姻状况代码参照GB/T 2261.2。编码方法:采用层次码,用2位数字表示,第1位数字表示大类,第2位数字表示小类。表4 婚姻状况代码表代码 婚姻状况 说明 10 未婚 20 已婚 21 初婚 22 再婚 23 复婚 30 丧偶 40 离婚 90 未说明的婚姻状况 原GB/T 4766中表述为“其他”,没有办理结婚手续而实际居住在一起并有生育行为的登记为此项。5.与户主关系代码采用GB/T 4761二位数字代码表。编码方法:采用层次码,用2位数字表示,第1位数字表示大类,第2位数字表示小类。表5 与户主关系代码表代码 与户主关系 说明 01 本人 02 户主 03 小集体户户主 在集体单身宿舍居住者推选的户口代理人。其成员为非亲属 10 配偶 11 夫 12 妻 20 子 21 独生子 22 长子 23 次子 24 三子 25 四子 26 五子 27 养子或继子 28 女婿 29 其他子 包括前妻或前夫的儿子 30 女 31 独生女 32 长女 33 二女 34 三女 35 四女 36 五女 37 养女 38 儿媳 39 其他女儿 包括前妻或前夫的女儿 40 孙子、孙女或外孙子、外孙女 41 孙子 42 孙女 43 外孙子 44 外孙女 45 孙媳妇或外孙媳妇 46 孙女婿或外孙女婿 47 曾孙子或外曾孙子 48 曾孙女或外曾孙女 49 其他孙子、孙女或外孙子、外孙女 50 父母 51 父亲 52 母亲 53 公公 54 婆婆 55 岳父 56 岳母 57 继父或养父 58 继母或养母 59 其他父母关系 60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61 祖父 62 祖母 63 外祖父 64 外祖母 65 配偶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66 曾祖父 67 曾祖母 68 配偶的曾祖父母 69 其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关系 70 兄弟姐妹 71 兄 72 嫂 73 弟 74 弟媳 75 姐姐 76 姐夫 77 妹妹 78 妹夫 79 其他兄弟姐妹 80/99 其他 81 伯父 82 伯母 83 叔父 84 婶母 85 舅父 86 舅母 87 姨父 88 姨母 89 姑父 90 姑母 91 堂兄弟、堂姐妹 92 表兄弟、表姐妹 93 侄子 94 侄女 95 外甥 96 外甥女 97 其他亲属 在亲属中同户主的家庭关系表现困难者 98 保姆 不包括亲属 99 非亲属 没有亲属关系但为共同的家庭成员或在同一户居住者 6.退出系统原因代码编码方法:采用顺序码,用1位数字表示。表6 退出系统原因代码表代码 退出系统原因 说明 2 死亡 4 迁出 迁出本乡(镇、街道)5 其他

第四篇: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国人口发〔2010〕1号)

【发布单位】国家人口计生委 【发布文号】国人口发〔2010〕1号 【发布日期】2010-01-26 【生效日期】2010-01-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网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国人口发〔2010〕1号)

委机关各单位,各直属、联系单位:?

现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根据本要点抓紧制定本单位2010年工作计划,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突出重点,集中精力,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谋划“十二五”规划为主线,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着力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人口发展的质量,提高家庭的发展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决策和统筹协调机制建设

(一)主动融入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积极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强与国家人口计生委兼职委员单位的联系,协调落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职责。(办公厅牵头,委机关各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做好综合决策与统筹协调机制的顶层设计。加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等试点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试验区工作的研究和指导。继续开展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继续落实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奖代投激励机制、县乡服务机构管理机制等三项改革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群众自治工作机制两项改革。(办公厅牵头,委机关各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切实督促后进转化。坚持分类指导,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关注人口大省、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较晚省和流动人口大省,重点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基础薄弱、政策落实难度大的地区的指导和督查,推动工作整体水平提高。(办公厅牵头,政策法规司、发展规划与信息司、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宣传倡导和舆论引导。抓住《公开信》发表30周年的契机,组织开展重大主题社会宣传活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推进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党政干部人口理论教育,推动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及各地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轮训阵地开展人口理论教育和研究。(宣传教育司、办公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做好人口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工作,切实加强人口宏观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五)进一步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做好人口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衔接,加强人口因素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内在关系的研究,开展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稳妥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对策措施研究,深化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发挥人口专家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完善与高等院校长期合作模式。继续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做好课题研究管理和成果转化工作。(发展规划与信息司牵头)

(六)完成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入研究“十二五”人口发展思路,拟订“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草案,编制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做好规划的配套政策制定及项目编制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指导和推动各地人口计生部门开展区域和地区人口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及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终期评估。(发展规划与信息司牵头)

(七)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开展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二期立项工作。加快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探索建立与公安、民政、卫生、统计等部门的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发展规划与信息司负责)

(八)协助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信息核查和统计监测工作,提高人口基础数据质量。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制度改革,加强综合分析。加强统计监测点的工作,做好专题抽样调查工作。(发展规划与信息司负责)

(九)进一步加强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工作。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步伐,继续组织实施“以奖代投”综合考核评估工作。探索建立人口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加强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发展规划与信息司牵头)

三、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努力提高计划生育家庭保障福利水平

(十)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收入和保障福利水平,特别是增强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消费和发展能力。制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指导意见。(政策法规司牵头)

(十一)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三项制度”。逐步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政策覆盖面,争取提高奖励标准。妥善解决对节育手术并发症患者的扶助,总结推广建立完善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奖励制度的经验。完善“三项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专项督导,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政策法规司、财务司、办公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与相关惠民政策的有机衔接。积极推进新农保制度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参与做好新农保试点工作。积极解决农村社区征地补偿款分配问题。继续推动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教育、劳动力培训、危房改造等政策向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政策法规司牵头)

(十三)加大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协调建立贫困地区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指导贵州省毕节地区实施“万户帮扶”和“千户示范”项目。落实支持西藏、新疆、宁夏等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政策。(政策法规司牵头)

四、全面实施“优生促进工程”,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

(十四)继续实施“优生促进工程”。积极开展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均衡营养等重点工作,促进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深入开展。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制定工作规范,开展优生管理和技术培训,改善服务机构优生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重点加强优生实验室建设,努力提高优生服务能力。继续探索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的有效工作模式。(科学技术服务司负责)

(十五)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加强对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推进省级创建活动。总结推广东部地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新经验。促进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有效减少非意愿妊娠。组织完成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竞赛活动,继续实施“三千人才工程”,加强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继续推进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建立口服避孕药首诊排查登记制度。检查评估《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的执行情况。落实好四川地震灾区再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探索建立特殊救助服务长效机制。(科学技术服务司牵头)

(十六)加强对县乡服务站的指导和管理。加快推进服务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八项服务功能,加快数字化服务站建设。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范管理,开展评定300个县级示范站和1000个乡级示范站工作。(科学技术服务司牵头)

(十七)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认真组织实施人口计生领域的“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项目,组织新的项目申报国家立项,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制定“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发展规划,加快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科学技术服务司、财务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大新型人口文化建设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十八)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型婚育文明建设。适时推出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家庭、个人和单位代表。(宣传教育司牵头)

(十九)大力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继续推动西部地区人口健康促进项目。深入开展早期启蒙教育和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工程。(宣传教育司、人事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扎实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全面落实宣传教育、利益导向、全程服务、规范管理、严查“两非”等五项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县(市、区)督促指导和专题培训力度。全面推广住院分娩实名登记制度。(宣传教育司牵头)

六、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重点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区域“一盘棋”

(二十一)认真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部门综合治理,落实计划生育免费服务,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开展全国流动人口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推动条例的贯彻落实。适应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开展人口流动迁移分布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价指数,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政策法规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扎实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工作机制,巩固省内“一盘棋”成果,推动实现重点区域“一盘棋”,努力实现到2011年全国“一盘棋”的工作目标。做好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和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工作,完善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着力推进网络化协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发展规划与信息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十三)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开展人口计生依法行政便民维权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推动各省开展自查和检查工作,深入研究依法行政重点难点问题。继续组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贯彻落实情况调研工作。做好媒体反映问题的调查处理和有关重点案件的督办工作。(政策法规司牵头)

(二十四)继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执行效果评估和研究。研究论证社会抚养费征收程序和异地缴纳产生的规避等问题,推动《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修订。推进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行政立法工作。做好地方立法指导工作,总结交流各地立法经验,推动科学民主立法。开展立法有关课题研究。继续做好部门规章的修改完善工作。(政策法规司负责)

(二十五)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加强对信访反映突出问题的汇总和分析,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力争在完善和制定政策层面上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大对滞留重点上访老户问题的督查力度,联合开展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建立相关制度,推动各省(区、市)加快解决上访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工作。(办公厅、政策法规司、纪检监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建设,加快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二十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十一五”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认真编制“十二五”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关于重点改善计划生育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设施条件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扩大内需等新增投资项目的贯彻落实。(财务司、科学技术服务司、纪检监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启动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设。督促地方落实中央《决定》提出的到2010年末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达到人均30元的目标。研究协调“十二五”财政经费投入规划方案。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分事权、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财政投入保障模式,加快建立稳定增长、保障有力的财政投入机制。(财务司负责)

(二十八)进一步加强财务资产管理与审计工作。建设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开展基本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药具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司、纪检监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机制

(二十九)稳步推进“强基提质”工程。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协调落实人员编制、报酬等问题。落实《关于推进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管理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行政管理、宣传倡导、科技服务、信息综合、群众自治“五位一体”框架体系,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网络水平。(人事司牵头)

(三十)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步伐。拟定人口计生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生殖健康咨询师考试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全国统一的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考试。协调开发家庭计划指导师、人口社工师、人口信息统计分析师等新职业,做好教材出版工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开展人口计生系统优秀工作者和优秀集体评选工作。(人事司负责)

(三十一)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宏观管理机制和组织调训机制。加强培训教材、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形式,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人事司负责)

(三十二)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扎实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万村(居)示范活动”,组织开展“诚信计生”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完善群众自治工作机制,推动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政策法规司、办公厅、人事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志愿者的作用。联合计划生育协会、人口福利基金会、人口学会、人口文化促进会、生殖健康产业协会等群团、社团开展活动。加快推进流动人口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组织和引导广大志愿者关怀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政策法规司、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办公厅、宣传教育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积极参与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三十四)增强在国际人口与发展相关领域的影响力。积极参与人口、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国际对话。继续推动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南南合作,开展经验交流、人员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援外项目及产品捐赠工作,落实与人口和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签署的谅解备忘录。继续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探索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配合外交大局,积极推进中日韩区域合作,组织落实中日韩老年人家庭保健公共服务研讨交流。(国际合作司牵头)

(三十五)发挥国际合作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做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项目总结评估,积极沟通争取第七周期项目。认真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中日、中澳、中德、中挪、西班牙基金、福特基金、社会工作等合作项目,总结和推广经验和模式,为综合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加强出国团组组织管理。(国际合作司牵头)

十一、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和机关建设,树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良好形象

(三十六)全面推进人口计生系统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人口计生系统实际,重点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教育,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深化“阳光计生行动”,广泛开展各项评议活动,扎实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纪检监察局、机关党委、人事司、办公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深化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党组学习中心组和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继续做好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和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加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进一步推进直属联系单位改革,推动直属联系单位科学发展。做好司局级领导干部自主选学试点和离退休干部工作。(人事司、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八)深入推进“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整治文风会风,完善机关工作制度,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继续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奖惩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加强调查研究,落实委重点调研课题。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直属机关党建工作。做好工青妇工作,增强机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机关党委、人事司、纪检监察局、办公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

规划的通知

国卫规划发〔2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委机关各司局,委直属和联系单位: 为指导和规范“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我委制定了《“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7年1月24日 “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及战略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为指导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以来,按照“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强化应用、互联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在强化卫生与健康服务决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总体框架和任务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全国有27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连同44家委属管医院分别与国家平台实现联通。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基本建立。逐步建立了医疗机构、医师、护士注册数据库,以及业务涵盖艾滋病、结核病等22个疾病监测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妇幼卫生监测等健康服务信息系统。计划生育应用信息系统全面加强。建立了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覆盖13.7亿人口,出生人口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地域业务协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中医药服务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新农合跨省结算监管稳步推进。食品药品信息监测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全国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等初步建成。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并与各省(区、市)药品采购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发布行业信息标准102项,制定印发了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的应用功能指引。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保障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虽然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存在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多头管理、多头采集、多系统并立等问题,“信息孤岛”、“信息烟囱”依然存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亟待加强。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滞后。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需要的标准、法规亟需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个人隐私保护、行业与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问题日益凸显,术语代码类标准不健全,相关标准执行不到位,数据质量良莠不齐。人才和资金保障相对匮乏。专业机构不健全,人才总量不足,复合型人才和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在资金投入方面,尚未形成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完善。随着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网络安全防护难度骤增,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和体系亟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边远、贫困地区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健康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提升。当前,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健康医疗事业的影响日趋明显,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加速了健康医疗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涌现,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卫生计生行业推进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创新应用,努力开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保障全体人民健康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大力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消除信息壁垒和孤岛,着力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大力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探索创新“互联网 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为打造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需求导向、以人为本。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发展为牵引,将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卫生与健康总体规划,突出健康医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加快行业科学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医疗需求。统一权威、创新驱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协同创新,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大数据采集、存储、发布、应用的平台和服务体系,实现人口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扩大健康医疗资源有效供给。开放融合、共建共享。鼓励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坚持统筹规划、示范引领,促进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授权分管、服务规范的便民惠民新格局。强化标准、确保安全。按照法规为本、标准先行,安全为上、保护隐私的要求,妥善处理应用发展与安全保障的关系,健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安全技术支撑能力,确保应用有序推进,信息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到2017年,覆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行业管理、健康服务、大数据挖掘、科技创新等全业务应用系统的人口健康信息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实现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32个省级(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平台互联互通,初步实现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新农合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基本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用共享的良好格局。到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医疗、医保、医药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区域布局,依托现有资源基本建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中心及区域中心,100个区域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加快推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和重点慢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传染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95%;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治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于感知技术和产品的新型健康信息服务逐渐普及,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显著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1.构建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和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合理构建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授权分管、安全可靠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对全国人口健康信息的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支撑人口健康管理和决策以及跨区域、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互联互通信息标准落地应用,消除信息壁垒,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探索社会化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平台集聚、业务事项在平台办理、政府决策依托平台支撑。2.有序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基础资源大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预警监测和动态管理,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全面推进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应用服务水平,满足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查询、增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实现以中西医电子病历为核心,依托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等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实时更新、互认共享。在已有三大数据库基础上,加强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急救治、医疗设备、药品耗材、健康管理、产业发展和信息服务等健康医疗基础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的集聚整合。同时,建立统一规范的国家人口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按照一数一源、多元校核的原则,实现数据集中权威监督、授权分级分类分域管理,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人口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3.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各类基础业务应用系统。统筹完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健康服务、大数据挖掘、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食品安全、血液管理、综合监督、卫生应急、药物政策、信息宣传、中医药管理等覆盖全行业、涉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全产业链的所有信息系统,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数据集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开放共享的业务系统,促进医疗、医保、医药信息联动,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各类基础业务应用系统的协同共享。4.健全统一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体系。适应建设健康中国的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统一的疾病诊断编码、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规范、药品耗材应用编码、数据交互接口等相关标准,进一步健全涵盖数据、技术、管理、安全等方面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修订完善基础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标准应用管理机制,推动信息标准应用发展。加强大数据质量体系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保障数据质量,优化数据治理。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所需的数字身份管理,建设全国统一标识的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电子证照和数字认证体系,实现可信医学数字身份、电子实名认证、电子证照数据访问控制,积极推进电子签名应用,推动建立服务管理留痕可溯、诊疗数据安全运行、多方协作参与的健康医疗管理新模式。5.强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实施,加快制定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制度,加大技术保障力度,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贯彻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人口健康网络与信息安全规划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标识赋码、科学分类、风险分级、安全审查规则,落实《卫生计生行业国产密码应用规划》,推进国产密码在安全体系中的应用。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强化容灾备份工作,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维护方案,提高行业整体网络安全事件监测及动态感知能力。完善涉及居民隐私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二)深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6.促进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协同应用。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对公共卫生网底数据的规范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应用,加强公共卫生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实现分级诊疗为目标,推动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探索专科全科协同诊疗团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等新服务模式,加强医疗服务协同体系建设;以促进“三医联动”和信息共享为路径,加强医保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全程监管为目标,强化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不良反应的监测管理,加强药品管理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为基础,加强出生人口信息管理,跟踪研判生育水平变动态势,加强计划生育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为抓手,加强综合监管业务协同体系建设。提升现代化医院信息治理能力,加快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逐步扩大和规范数据采集范围,保障数据质量,实现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信息系统集成与数据统一管理。鼓励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研究机构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存储,统一上报并规范接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加强应用支撑和运维技术保障,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7.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治理应用。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估监测,加强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规划和决策。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医院评价体系,推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健全对医疗、药品、耗材等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的监测机制,协同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使用等业务信息,助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8.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临床和科研应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和儿科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集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国家医学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加强疑难疾病和慢病管理等重点方面的研究,强化人口基因信息安全管理,推动精准医疗技术发展。围绕重大疾病临床用药研制、药物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等需求,建立药物副作用预测、创新药物研发数据融合共享机制,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生物医学大数据布局,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系统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9.强化人口健康信息化与大数据风险预警和决策应用。利用现有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采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数据融合及地理空间技术,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紧急医学救援、综合指挥调度能力;以居民健康档案整合慢病管理信息,强化动态监测与监管,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加强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预警评估分析,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流行病学分析、疫情研判和疾病预防控制;推进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实现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跨区域动态跟踪管理;构建国家和省、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实现食源性疾病信息的实时上报,形成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

(三)创新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10.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新业态。加强数据存储清洗、挖掘应用、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大力推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环保、中药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居家健康信息服务,规范网上药店和医药物流第三方配送等服务,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管理、健康文化等产业发展。探索推进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产生的数据资源规范接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生物三维打印、医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先进技术和装备产品在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在以全息数字人为愿景,集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健康保健、日常护理中的应用,促进由医疗救治向健康服务转变,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11.构建“互联网 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到农村、到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和促进健康医疗新模式形成发展和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健康管理等服务应用。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支持就医流程优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医院、社区、公众三者共同参与的健康管理模式,建设适应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健全慢病患者、专病患者、健康亚健康人群的授权分级分类分域管理体系和规范,为建成面向全体居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监控管理和疾病预防体系提供支撑。实施以远程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集成平台,开启远程医疗服务新模式,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病理结果、心电诊断服务,健全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机制,为全体居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公平的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提供支撑。12.打造信息化助力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继续加强基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落实基层首诊制度,支持双向转诊服务,强化社会监督,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拓展基层卫生信息系统中医学影像、远程心电、实验室检验等功能,推广基层医疗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引入成熟度较高且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智能诊断系统,并与基层卫生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切实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医务水平,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医疗秩序,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奠定坚实基础。13.推广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总结“十二五”期间各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推广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促进和完善区域内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创新资源集约、流程科学、服务规范的卫生计生服务模式,方便居民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居民健康管理理念,改善看病就医感受,健全以内部管理、外部监管、绩效考核、政府补偿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形成全国整体示范效应。加大政策支持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建设试点。同时,在全国选择10个设区的市和100个县开展“十市百县”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试点活动,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推广扩大成功做法和实际效果。

四、重点工程 以夯实基础、深化应用、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全局性的重点工程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十三五”重点任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就医体验,提升管理水平。

(一)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以基础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四大数据库为基础,建设公共卫生管理、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监测评价、卫生服务质量与绩效评价、人口统筹管理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加快推进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平台功能指引要求,加强信息共享,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以及妇幼健康服务管理、综合监督和公众健康保障水平,实现全国上下联动、“三医”业务协同。建立覆盖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传播和远程教育视频系统。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决策系统,建立国际旅行健康网络,为出入境人员提供旅行健康安全保障服务。

(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程。加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试点,研究制定政府支持政策,从财税、投资、创新等方面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给予必要支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基础工程、应用开发和运营服务。鼓励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众包等方式,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政府应用与社会应用相融合。发挥已设立的有关投资基金作用,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鼓励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加强人口与家庭大数据的集成分析研究,服务人口发展综合决策。

(三)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基本原则,“十三五”时期,围绕支持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业务,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医疗卫生监督考核及远程医疗服务保障互联互通等重要功能,不断加强基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大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夯实发展基础,努力提升基层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基层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基层标准化应用和安全管理,延伸放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坚持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的广泛使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目标。

(四)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在全国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信息安全防范有保障的医院开展示范建设。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明确智慧医疗服务内容,加快医院信息化基础建设,实施国民电子健康信息服务计划,完善居民健康卡应用受理环境,依托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完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功能,重点完善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分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服务,为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优先安排就诊,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化程度大幅提升,远程医疗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普及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机器人等数字化医学工具在医院中的应用,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发挥互联网优势,推进生育证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证明、出生医学证明、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等电子化管理。

(五)健康扶贫信息支撑工程。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要求,推动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个案信息库和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贫困人口数据采集和筛查,实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患者和病种精准识别全覆盖。加大健康扶贫脱贫信息支撑力度,优先为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实现身份识别、授权确认、信息归集、安全认证和金融应用等功能,支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逐步实现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救助资金“一站式”结算,为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提供信息支撑,将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健康服务的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合力。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细化目标,抓好落实,有序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以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为契机,统筹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立法需求,完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有序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个人隐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网络可信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推动完善司法解释,加快制定互联网医疗法规制度、发布标准和应用目录。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与执法合作,努力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法治环境。

(三)拓宽资金渠道,强化人才支撑。立足现有基础,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争取财政资金投入保障,重点保障基础建设和系统运维经费投入。探索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的投融资机制,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强化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医疗教育培训云平台,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加快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和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建立考评机制,强化任务落实。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情况纳入各级卫生计生机构的考评范围,并与经费拨付、设备配置、绩效评价、人员考核相结合。建立规划考评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加大规划中期评估和实施情况考核力度,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数据质量及系统应用等情况,提高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公开性与透明度。

(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氛围。加强规划宣传解读,广泛宣传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现实意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公布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情况,解答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宣传信息便民惠民的实效,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下载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方案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方案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