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商务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商务部在总结“十一五”商务发展成就和经验、分析“十二五”商务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商务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商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努力搞活流通、扩大居民消费,积极促进外贸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着力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不断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商务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十二五”时期,我国商务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将为商务事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变革,将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提供新的契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变化,将为商务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国内基础条件更加成熟,将为商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但也应看到,未来五年,全球经济进入减速调整期,国内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转变商务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期,商务事业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商务部提出,“十二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全面体现国内发展的新要求,以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促进内需与外需、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出口与进口、“引进来”与“走出去”、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为目标,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集成新的发展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内外联动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的现代商务发展新格局,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更大贡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要着力推动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着力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着力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着力提升商务发展改善民生的功能。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商务部提出了“十二五”商务发展的预期目标。一是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建立。国内市场总体规模逐步位居世界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达到32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额年均增长16%左右,2015年达到76万亿元。城镇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市场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成为流通主要方式,流通组织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流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二是外贸发展结构明显优化,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10%左右,2015年达到4.8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1%以上,2015年达到6000亿美元。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三是吸收外资效益显著增强。年均实际吸收外资1200亿美元左右,外资质量不断提升、方式更加多样、结构更加合理,外商投资在促进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四是“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7%左右,5年累计5600亿美元,“引进来”与“走出去”规模大体相当。
围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商务部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商务发展的九大任务:
一、加快构建现代流通网络。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一要强化流通基础建设,合理规划和布局流通空间网络,完善和提升流通功能性网络。依托产业分布、运输网络、物流基础设施和城市群,形成覆盖主要城市和重要运输节点、服务全国城乡的骨干流通网,建设若干辐射全国、功能集中的商贸物流中心。引导流通资源跨区域整合,推进区域内流通网络的合作,加速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东中西部区域间流通业协调联动发展。二要顺应贸易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选择若干交通发达、市场完善、辐射范围广、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城市,加快培育一批集物流集散、交易定价、设计展览、商业购物、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综合性功能的贸易中心城市。三要优化工业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和生活服务业流通网络。推广农村连锁经营,加快农家店配送中心建设,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优化城市百货店、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市级、社区级商业中心功能;以促进安全消费、实惠消费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推动农产品流通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以大宗生产资料为重点,以产业聚集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鼓励企业开展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逐步形成集原材料采购加工、配送销售、技术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网络,推进社区商业示范,建设和改造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体系,推进家政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和连锁化发展。
二、全面提升流通效率和水平。以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绿色化为重点,推进流通现代化,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流通信息化方面,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市场交易平台、发展网上市场,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顺应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的趋势,积极利用流通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流通智能化;建设流通领域信息网络,促进流通信息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利用和整合。流通标准化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推广和实施力度,全面建立流通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流通组织化方面,要积极推广现代流通方式和营销模式,以供应链为纽带,推动流通与生产的深度融合,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延伸;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发展统一配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共同配送,支持物流企业拓展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提高物流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城市现代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大中城市社会化配送网络。培育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实施流通品牌战略,鼓励流通品牌创新发展。流通绿色化方面,要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流通环节对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引导作用,积极倡导低碳、文明、节约的生产模式和消费理念,把生产环节的结构调整和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结合起来,研究鼓励居民绿色消费的支持政策;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加快建设完整的先进的回收、运输、处理、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健全流通节能减排的指标体系,积极推动商业企业和商业设施开展节能、低碳认证,大力推进流通领域节能减排。
三、保障流通安全和市场平稳运行。一是要以肉类、蔬菜和酒类为重点,建立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力争“十二五”期末覆盖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加快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健全药品流通体系,增强药品流通业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信用意识。二是要加强市场运行调控,建立及时准确的城乡市场统计监测体系,强化对粮食、肉类、蔬菜、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的监测。发挥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及时向社会发布市场信息,稳定市场预期。健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商业相结合的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统筹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完善内外联动机制,综合运用信息引导、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剂等调控手段,确保市场供应,及时平抑市场波动。三是要着力规范流通秩序,建立完善关系消费者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重点商品、特殊商品流通和服务业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推进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推动消除阻碍商品、服务、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体制和政策,推进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
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企业主体结构,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为外贸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大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实施技术、品牌、营销、服务带动出口战略和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在巩固“中国制造”地位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国创造”;
在巩固“中国加工”地位的同时,重点推动“中国营销”;在增强出口竞争优势的同时,提升进口综合效应,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平衡发展。一要引导企业提升产业、技术竞争优势,夯实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培育营销、品牌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将贸易链延伸到境外批发和零售终端,引导生产企业从车间型企业向营销型企业转变。支持和保护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品牌价值;逐步形成质量、标准竞争新优势,引导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开展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支持企业联合制订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技术、行业标准的制订。二要巩固传统产品出口优势,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和档次,支持企业开展产品设计、工艺创新、技术改造和品牌营销,形成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积极构筑周边市场。三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逐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环节拓展,提高代设计和自创品牌能力,延长国内增值链条。依据产业特点、要素禀赋和发展要求,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聚集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向高端环节升级,在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培育一批重点承接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四要实施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更加注重进口对促进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进口促进政策,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
五、推动服务贸易大发展。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和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规范提升传统服务贸易,着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一要深度挖掘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优势服务出口潜力,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大力发展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扩大中医药、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培训等中国特色文化服务出口,形成一批核心出口产品。二要扩大服务贸易进口,认真履行多边、区域和双边领域相关协议中各项服务业开放承诺。稳步扩大旅游、运输及商业服务等传统领域进口,积极扩大专有权使用和特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有序增加通信、金融、保险等服务进口。改善技术进口结构,完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机制。三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构建以示范城市为主体,分工有序、良性互动、辐射周边的区域格局,打造服务外包城市集群和服务外包产业带,巩固提升发展基础好、拓展空间大的软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金融、医药研发和通信等服务外包,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工业设计、商务、物流和云计算等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实现突破发展。四要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创新服务贸易促进政策。
六、提高“引进来”质量和水平。整合市场规模、产业聚集、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全球高端要素,大力承接研发、服务环节向我国转移,实现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服务并重转变,进一步提升外资的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一要以“引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开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先进服务理念,激发国内服务业发展活力。二要以“引智”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通过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聚集全球技术、智力、研发、服务等创新要素,支持国内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产业链、营销链合作,引进现代管理机制、提高创新能力、拓宽国际营销渠道。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全球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三要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在体制创新、产业集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推动其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转变。
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注重防范各类风险,推进“走出去”便利化建设,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一要引导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部分加工制造业,到市场需求规模较大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二要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扩大农业国际合作。三要有序推进服务业国际投资合作,鼓励金融、建筑、旅游、分销、教育、中医药、中餐等服务领域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支持金融、保险、民航、电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全球服务网络,鼓励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四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资本、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五要鼓励对外投资与承包工程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促进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发展,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推动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劳务合作,加快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对外劳务合作监测、评估、预警及安全保护工作机制。六是要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对外投资促进体系。
八、优化对外开放空间格局。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逐步形成分工协作、特色发展、互动发展的区域开放格局。一要加快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把广西建成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以边境重点口岸城市和中心城市为节点,加快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国际物流集散中心,形成一批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功能比较齐全的产业聚集园区。发挥沿边省区的区位优势,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等平台,推进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各类经济要素的便利化流动,建立与周边国家产业对接合作机制,共同打造跨境产业链。二要充分发挥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工业开发承载能力较强的优势,以加工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鼓励面向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内陆地区,支持重点城市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三要推动沿海开放转型升级,巩固其作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主体区域的地位,支持东部地区企业率先创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优化产业价值链,积极吸引国际服务业要素聚集,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层级。四要深入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进一步扩大内地对港澳的开放,到“十二五”期末,内地对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两岸其他协议,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后续协商,促进两岸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扩大两岸贸易,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积极支持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九、发展互利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深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经贸合作空间。一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公正公平,倡导国际义务分配公平化、机制化。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二是适应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引导和推动区域合作进程,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开展与有关国家的自贸区谈判。三是扩大对周边国家的产业投资和经济合作,深化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农业、金融等领域的双边合作。完善与主要大国的合作机制,深入挖掘传统合作潜力,拓展合作空间,丰富合作渠道,扩大利益汇合点。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贸易、投资、技术、基础设施、能源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互利共赢。
第二篇:鄂州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鄂州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根据《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鄂州商务发展实际,特制定《鄂州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规划范围为鄂州市国内贸易、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协作、经济发展环境建设。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市商务领域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两个率先”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深化商务领域各项改革,着力完善市场体系,商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国内贸易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内贸流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已成为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并在创造就业、扩大消费、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商业总量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我市商贸流通业拥有网点1.35万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营业面积61万平方米,从业人员5.5万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期初的71.56亿元增加到132.08亿元,年均增长18.2%。二是新型业态有所发展。年销售额过5000万元的物流配送企业有大通运输、武商量贩、新合供销和邮政等4家;年销售额过2000万元的连锁经营企业有武商量贩、银泰百货、中百仓储、中商平价、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工贸家电、梦天湖、778酒店、快乐海鲜城等12家。三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有各类专业市场84个,其中城区65个,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从业人员1.8万人,年成交额近15亿元。在城区逐步形成了服装批零、餐馆娱乐、电脑销售、美容美发、商务酒店等7个商业街和小商品、农产品批发、建材、摩托车、家居装饰、水果批发、汽车交易、旧车交易等10个专业市场。全市改造菜市场6个,特许经营企业发展到10家。超凡物流等6个物流基地正加紧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率提高,共新建农家店176家,占全市自然村的61%。
(二)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十一五”期内,实现进出口总额85167万美元,年均增长10.3%。其中出口47487万美元,年均增长达到24%,比“十五”期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一是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201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完成425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4.6%。二是市场开拓力度明显增强。2010年出口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达到220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3%,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个百分点。三是出口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对外经营资格的企业近200家,较2006年增加近2倍。出口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鄂钢、美阳、翔雅、枫树线业等4家,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4家,改变了“十五”期间美阳公司一家独大的现象。
(三)对外开放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外来投资发展迅速。武商、中商、中百、工贸家电等企业在我市发展量贩店或便民店、加盟店;全国性的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企业进驻我市;肯德基、麦当劳也在我市落户。先后引进了高泽物流、超凡物流、英豪物流、中冠陶瓷等企业来鄂州投资建设物流基地。招商引资总额完成344.9亿元,年均增长43.1%,引进落户的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35家。实际利用外资完成4.6亿美元,年均增长37.4%。葛店开发区、鄂州开发区等10个开发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外派劳务发展迅速,预计今年备案登记人员达900人以上,比上年翻了两番。
(四)服务民生力度加大。一是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到目前为止,共设置销售网点112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13346台,下发财政补贴3044.6万元。二是加强生猪屠宰管理。5年来,共屠宰生猪82.5万头,年均增长8.6%。严厉打击私屠乱宰行为,取缔城乡结合部私宰窝点27个。三是努力规范酒类流通。共办理《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证》347家,强化酒类市场流通管理,确保让老百姓喝上“放心酒”。四是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编制了成品油发展规划,共设立加油站(点)66座,确保成品油的安全生产和市场供应。五是加强特种行业管理。5年来,共实
现拍卖237场次,成交额3.5亿元,典当总额8.6亿元。旧机动车交易3056辆,交易金额5600万元,回收各类报废汽车968辆。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商务工作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商贸企业经营规模偏小,总体实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和带动。批发零售业及住宿餐饮业虽然单位数量较多,但主要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分散经营,管理落后,缺少具有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商贸流通企业。目前,鄂州市年成交额过3亿元的批发企业仅有烟草公司、路口物资、佳和贸易3家;过3亿元的集贸市场仅有明塘市场、飞鹅市场2个;限额以上的商业企业54家,全年商品销售总额为18.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5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商业新型业态发展缓慢。城区缺少上档次的商务综合性购物中心、卖场等新型商贸业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资配送大卖场、专营店、厂家直销中心等商贸新型业态发展缓慢,服务外包等新型产业发展滞缓,难以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
3、外贸出口结构仍待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外向度较低。由于历史、基础条件等多方面原因,我市对外开放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仍然存在起点低、基础差、总量小的问题。2009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72.3亿美元,我市为1.69亿美元,仅占全省的0.98%;全省人均外贸密度为280元,而我市只有157元,仅为全省平均数的56%;全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为1.34%,而我市只有0.54%;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为46.9亿美元,我市仅1.05亿美元,只占全省的2.24%。近年来尽管我市出口额增长较快,但出口额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很低,远不到全国37%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建材产品的出口比重低。外贸出口后劲乏力,缺乏新的大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知名度高的品牌支撑。
4、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滞缓。农村市场建设滞后,商务网点分散,布局不合理,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不足,信息不顺畅,经营单位规模小,层次低,品种少,专业服务性项目不多,综合运行成本较高,导致农村部分消费流向城市。
二、“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
1、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交往更加紧密,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逐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加。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实施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力度的持续加大,为我市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和动力。三是“全域鄂州”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市委、市政府围绕大力实施“两个率先”战略,整体推进以“全域鄂州”为理念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和建设宜居宜业的组群式大城市,为我市商务发展提供了远大的发展潜力。
2、制约因素。从国际环境来分析,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变数和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全面回升困难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世界上局部区域冲突不断发生,我国商务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从国内环境来看,也面临较为严竣的形势:人民币升值与“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取消,致使国际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商务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需要建立健全和进一步完善;国内出口要素供求失衡和成本上升,商务发展的比较优势减弱,商务经济依然面临着一些长远困难。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商务兴市”目标,实施“大商务”战略,综合发挥鄂州的特有效应和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并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机遇,坚持扩大对外贸易,有效利用外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开放性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对外开放
水平,构建大商务、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鄂州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把实现商务发展的长远目标与鄂州实际结合起来,把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与鄂州实际结合起来,一切商务工作都要从鄂州实际出发,充分体现鄂州的特点。
2、坚持政策引导、突出培育市场主体的原则。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完善政策环境和促进体系,发挥中介组织、海外乡亲和区域经济组织的桥梁作用,确立企业在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开放战略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将优势企业“引进来”。按照“多准入、多生存、多发展壮大”的原则,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和商贸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开展专业、特色经营。
3、坚持集约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实施“城乡一体市场化”、“大商务”、“大市场”、“大流通”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贸易为先导,以引资为动力,以企业为载体,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推动商务事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4、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商务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按照“形式多样、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逐步推进”的要求,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实施。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商贸流通业规划指标要高于我市GDP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国内贸易。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2015年达到310亿元。培育形成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的市场1个,10亿元以上的市场3个。培育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5家。新建五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宾馆5家。培育30家餐饮品牌企业。
------对外贸易。全市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2.6亿美元。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到出口总值的60%。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发展成本低、高附加值、强竞争力、有特色的产品出口,加强品牌建设。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到出口总值的60%。巩固和发展现有重点出口企业,培育壮大出口队伍。到2015年,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00家。开拓国家市场的能力显著增强。巩固和开拓美国、东南亚市场,开拓非洲、拉美、欧盟市场有重大突破。贸易方式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年均递增35%,累计达到1600亿元,2015年到达538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累计达到6.8亿美元。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主动出击。到2015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较大增长,海外投资承接工程有所突破,外派劳务人员累计达6500人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较大增长,口岸建设实现突破。
三、“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的战略措施
“十二五”期间,鄂州商务发展将重点围绕建设“长江中下游区域性物流中转基地、城乡市场一体化试点区、全省纺织服装重要出口加工基地”来展开。
(一)着重推进三江港区“中转港”建设,实现商贸流通业跨越式发展
1、加快三江港区“中转港”建设。举全市之力,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三江港区建设。将三江港区作为生产性物流业重要的“中转港”,大力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来鄂州投资兴业。争取在2015年前,把三江港区建设成为长江南岸的核心港区,把鄂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开放性、综合发展、功能齐全的二级物流枢纽城市和长江中下游区域性物流中转基地。强化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刚性作用,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以三江港区、葛店港区、鄂州港区为平台,在抓好现已落户的6个物流基地建设发展的同时,再培育引进一批服务生产和生活的物流企业。
2、加快实施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一是深入推进农家超市。以长港示范区为重点,农家店全部覆盖106个农村新社区。二是努力推进“农超、超超对接”。在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等工业品下乡工作的同时,支持蟠龙市场的扩规建设;以蟠龙市场为平台,推动农产品进城,引导武商量贩等超市乃至与武汉各大商家进行“农超、超超对接”。三是推进特色服务工程。推动家政服务、生猪屠宰监测追溯平台建设,认真做好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和回收报废拆解工作。创造条件改造一批菜市场。
3、加快商业新型业态发展。落实服务业税收扶持政策,加强对服务业的用地支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仓储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推进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销售等新型业态发展。建设2至3家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不断扩大连锁经营的规模。到2015年,3000㎡以上连锁超市发展到15家左右,大型连锁酒店、餐饮店发展到50家左右,连锁便利店、便民店、专卖店发展到200家以上。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建设。
4、围绕“放手、放开、放活”,加快培育特色专业市场。推进商贸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培育和引进,形成以晋煤物流等企业为主的2至3家交易额过20亿元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等一批大型企业。在发展壮大现有专业市场的基础上,鼓励民营资本建设投资长岭水产品批发市场、城区药品批发市场、新庙五金建材家居市场、鄂州开发区农机具市场。推动小桥、明堂等城市商务综合体的招商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建设一个有品牌档次的商业步行街。同时,支持特许行业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着重加快全省纺织服装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
1、加快以纺织服装为重点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和培育出口产业集群,增强我市出口的后劲。继续发展轻纺产品出口,着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优势,以枫树线业、美阳服装、翔雅服饰等为中心,加快全省纺织服装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利用葛店开发区药谷和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做大做强生物制药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利用武钢集团鄂钢公司优势,着力提高出口钢材的科技含量;利用沿江船舶制造产业带优势,扶持民营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促成江燕船厂、光大船舶等民营企业扩大自营出口;利用鄂州开发区优势,以湖北鄂重、鄂通橡塑、鄂钢驰久为龙头,发展机械设备制造业,着重提升机械设备出口的厚度;贯彻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2、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升出口产品占有率。以增强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出口产品研究开发工作,加快管理、质量体系认证,提升传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提升传统制造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的品牌战略产业导向;大力推动“华工”、“新爱迪”、“枫树”、“美阳”等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自主品牌的国际市场份额。全面实施科技兴贸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25%以上。
3、鼓励、支持和组织中小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按照“扶持一批、发展一批、做强一批”的思路,努力培植一批出口上规模,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出口潜力大的中小型企业。拓宽企业的国际合作领域,促进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商品贸易共同发展。到2015年,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登记备案户数达400户,其中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100户以上(不含外商投资企业)。非公企业出口总值突破130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70%以上。
(三)着重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园区,有效利用域外资金
1、打造特色园区。利用“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的大好机遇,加快我市沿江新一轮开放开发。利用鄂州产业岸线、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高质量地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以沿江产业发展作为龙头引领全市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抓住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项目向中西部转移的机会,利用本地资源扩大就业和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重点打造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船舶修造、港口物流等六条产业走廊,推进产业沿江集聚。积极争取省政府园区建设
专项借款资金,引进社会资本加强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六大开发园区聚集发展。
2、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突出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吸引项目,突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招商,突出技术特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强力招商引资,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在电子信息、资源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产业上引进一批国内外品牌企业来鄂州投资建设。把葛店开发区、鄂州开发区、三江港区和主城区打造成外资密集区。
3、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继续采用专业化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过1亿元项目100个,过5亿美元项目300个,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民营企业500强的投资项目总数达3%。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完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和中介人员奖励政策,着力提高招商实效。
(四)着重推进“走出去”战略实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1、积极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到市外、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更多地利用市外的资源和市场,带动设备、商品技术和劳务输出,鼓励高技术类和资源类投资。大力扶持鄂钢集团、多佳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以技术、生产设备或零部件等实物为主,到境外投资办厂。引导企业赴境外设立进出口贸易公司、办事处等机构,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国际化经营上层次上水平。
2、积极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充分发展挥我市在矿产资源开发、建筑方面的竞争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促其扩大规模。争取到2015年我市有1-2家企业具有海外承揽工程资格。
3、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扶持成立1家有资格的外派劳务公司,积极拓展外派劳务市场,扩大纺织服装业、农业、建筑业和运输业领域劳务外派规模。建立赴日研修生和海外劳务培训基地,逐步形成预选、培训、考核、输送一条龙服务体系。争取每年1-2次到日本、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对外劳务合作境外洽谈活动。力争在外派海员上有所突破。
四、“十二五”商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商”战略,用好现有商务人才,稳定关键商务人才,引进急需商务人才,培养未来商务人才,快速构筑我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务人才队伍。努力建设开拓进取、精简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忠诚尽职、团结勤奋的干部队伍,理念先进、机制灵活的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商务专业人才队伍,为商务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实行“一业一策”。采取“一业一策”的办法,加快和引导商贸流通、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工作良性发展。对重点建设企业和项目在市场准入、项目用地、融资信贷、税费缴纳等方面视同工业项目同等待遇,落实被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用水、电、气与工业同价政策。鼓励和支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园区和企业扩大生产,加快发展,想方设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优化商务环境。建立系统内外、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齐抓共管的大协作机制。健全商务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基本稳定的政策扶持方向,大力支持流通现代化及市场体系建设、重要商品调控、重点出口产业、出口基地建设、出口品牌建设、对外工程承包等项目。加强商务系统自身能力建设。以“放权、少管、优服务”为取向,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调研,提高决策水平;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促使商务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四)强化检查督办。建立督办检查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强化对规划实施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根据“十二五”商务工作的发展目标,各级商务部门要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积极的协商和沟通,加强工作计划安排,明确推进步骤、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对规划实施的跟踪
检查力度,完善督办检查机制,以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为重点,带动其他各项任务的落实。要通过工作总结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确保我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总体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商务工作的领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商务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要把商务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抓好组织实施。各级商务行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为政府发展商务工作当好参谋、助手。
第三篇: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荆门市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掇刀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时期,是落实全区统一部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关键之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妥善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繁荣掇刀区商贸流通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和掇刀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要求,特制定《掇刀区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商务发展基本概况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商务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全面进步的五年,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物流业,在2010年被评为全省物流业发展示范园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百花齐放,我区坚持将第三产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十一五期间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掇刀区落户了一大批大型商贸工业企业。为提高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国内贸易交易活跃,行业管理规范。“十一五”期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91.22亿元。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2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6.2%,比“十五”末期增长183.8%。十一五期间建设大型商贸企业7家。
(二)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出口额大幅增长。2010年出口达2187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累计8721万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扶持美丰化工、普安阀门、新立纺织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企业。
(三)招商引资工作顺利,项目落户迅速。“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利用市外境内资金44.2亿元,2010年全区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2.51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利用外资7803万美元,2010年直接利用外资1053万美元。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上海商贸城,人民电器物流园等一大批项目落户我区,2010年4月,我区驻温州办事处成立,对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区商贸流通、招商引资、外贸出口等工作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认清形势,是完成各项规划目标的首要工作。
(一)我区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1、第三产业和市场交易基础较好。从全区来看,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物流业,借助省级物流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和各级政府扶持政策,已经在我区基本形成了大商贸、大流通的格局。预计在“十二五”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继续逐年提高,并呈现稳定趋势。从市场交易来看,我区市场与市区商业圈相互协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随着城市圈不断发展,我区市场交易环境将更加优越。
2、产业转移带来新技术和大量资本。随着东部沿海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将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十二五”期间,将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对我区吸收资本,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全省总体布局战略带来新机遇。近些年来,省级部门出台了多种产业布局政策,包括两圈一带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区在鄂中地区占有十分有利的优势。十二五规划期间随着各项战略布局的逐步实施,我区商务发展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4、城乡一体化试点带来的发展机遇。2010年5月,省委、省政府明确将掇刀区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区,这是全省试点地区中唯一的市辖区,有利于我区争取省市各项政策资金,实施更加符合区情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创新,全面推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我区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1、区域竞争激烈。目前我区招商引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土地、劳动力、电力等制约因素凸显,尤其是土地作为招商引资优势要素的地位正在削弱,一方面是价格已无过多优势,另一方面土地储备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指标。
2、产业链条制约。我区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不完善,难以形成比较大的规模效应。我区虽然有大型工业商贸企业,但是产业链不完成,产品需深挖增加附加值。
3、三产业结构制约。我区服务业、旅游业存在服务项目单一,服务内容不够规范等问题。与城乡一体化总体战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十二五”商务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举“城乡一体化”旗帜,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力争使我区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管理规范的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扩大开放原则。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主动学习国内外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吸引更多国内具有影响力企业和跨国商贸物流企业落户掇刀,提高掇刀区商贸物流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产业结合原则。坚持与旅游、文化、交通、矿产、制造等产业互相配合,联动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扩大掇刀消费规模。通过与其他产业结合,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商贸物流业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服务。
市场导向原则。继续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商贸物流业资源的作用,形成消费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政府有效监管和适度调节的良性发展机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全力推进商贸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便民利民原则。广大群众是商贸物流业最基本的服务对象,要坚持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变化相适应,推进商贸物流业网点和设施建设,建立安全、诚信、舒适的购物环境,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给。积极发展高端商贸物流业,不断完善社区商业和农村商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功能完善的消费服务体系。
(三)目标任务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十二五”末达到74.65亿元。占区域GDP的比重达到36%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2、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十二五”末达到2786万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20%,“十二五”末达到30.2亿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十二五”末达到4976万美元。
四、完成“十二五”规划指标的主要思路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将第三产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突出发展生产型物流和商贸物流业,拓展现代服务业,构筑以现代物流、休闲娱乐和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格局。
1、现代物流业方面
以建设全省现代物流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强物流资源整合,以生产型物流服务为重点,以第三方物流为方向,建设一批功能明确,设施先进的物流园和专业物流中心,争取成为中部地区生产型物流基地之一。
(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构建“四园四中心一网”的功能体系。“四园”即石化产品物流园、建材物流园、农产品物流园和综合物流园;“四中心”指为专业市场提供服务的物流中心,包括公铁联运中心、纺织服装物流中心、花卉苗木物流中心和汽车零配件物流中心;“一网”指构建辐射全市社区、街道、乡镇、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城市商贸物流配送网络。逐步实
现与沿海发达城市的对接,努力把掇刀打造成连接东西、贯穿南北、辐射荆襄的鄂中物流枢纽。
(2)全面发展,重点扶持。进一步规范整合人民电器国际鑫港物流园、荆门大型公铁联运中心、永发能源煤炭物流园、九禾化工产品物流园,扶持一批小型物流企业,形成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金字塔”型物流网络。
2、商贸流通业方面
(1)集群效应,专业突出。充分发挥商贸企业集群效应,在荆潜路以北,阳关大道以东建设集物资配送、多式联运、现代储运、商品交易于一体的转运集散中心,力争建成年经营额过100亿的综合商贸流园区,将掇刀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基地。加快建设五金机电大市场、上海商贸城、星球商业中心、光达石材城、铂诚汽车文化产业园、南鑫钢材大市场等专业市场,新建成机电产品、建材、钢材、日用品、家具、农资、花卉苗木、再生资源回收、农产品等10个年交易额过5亿元的专业市场群。同时,依托深圳大道与虎牙关大道交汇处的商业环境,大力发展现代购物中心,形成集商贸物流、消费购物于一体的商业核心区,打造荆门城区第二个商业中心。
(3)配套合作,统筹兼顾。加快调整现有市场布局,严格规划商业网点,着力培育现有商业街。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加强与沃尔玛、武商、中百、中商等大型物流企业合作为重点,推进商业零售业的连锁化。鼓励方便生活的连锁企业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积极鼓励城市商贸企业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4)加强管理,狠抓监管。强化市场体系建设,狠抓监管是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必然要求,包括农贸市场,商贸企业的产品流通质量、生产经营状况都要继续严查严管,进一步提高我区商贸流通服务水平。
3、现代旅游业方面
(1)突出特色,提升品牌。充分发挥掇刀区“三国旅游线”和“三峡旅游线”的节点区位优势,突出农家乐乡村游品牌、休闲娱乐品牌和关公文化品牌,将掇刀建成鄂中乃至全省的“休闲之都”。加快推进“喜民园”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打造休闲养生度假中心,大力发展“农庄经济”,提升文化旅游档次和规模。
(2)大力开发,挖掘潜力。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力度,重点建设熙龙湾运动休闲度假村、丰泽园大型生态综合园、三恒都市综合休闲度假区项目等重大旅游项目,打造兴隆、周河、蔡庙和刘沟果园场四个旅游名村。积极开发文化游、养生游、生态游等旅游产品,着力发展以三国文化系列遗址为特色品牌的古文化游。
(二)大力发展现代化多功能农业
1、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为方向,大力促进城乡互动、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推行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着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科技农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农业。立足生态化、规模化、循环化、集约化的发展方针,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土地流转和要素集聚速度,大力培育、引进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打造都市农业品牌和一大批科技水平高的绿色生态园,带动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畜禽和花卉苗木等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板块及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提升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水平。重点支持喜民园、双碑循环农业示范园和花卉科技园“三园”建设,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全区农业发展。
2、依托有利发展条件,重点扶持支柱产业。以“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掇刀展示长廊”为载体。以207国道、荆潜路花卉苗木发展为重点,打造武荆、襄荆、荆宜、荆漳公路景观带,积极筹建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华泰苑、上林园、莳漪精品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将掇刀打造成华中地区知名的花卉苗木生产销售集聚地。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百亩以上规模化专业苗木场50家,形成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双喜蔬菜精品园和兴隆日光温棚基地,培育“喜民园”等蔬菜品牌,带动袁集、长兴、石堰、双碑、麻城等村的蔬菜生产,占领荆门蔬菜高端市场,使蔬菜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招商引资强调为产业服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实现高位突破,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关键时期,招商引资工作必须强调项目与产业相配套,合理的产业规模和配套服务必将会让我区经济发展又上新台阶。因此我们着力在6个方面下功夫。
1、引进现有产业配套项目,突出产业集群。我区现有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产业积聚,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因此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重点引进现有园区着重发展的机械、化工产业、建材和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以技术创新为要求,以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跨越发展。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名牌企业。
2、引进石油化工工业项目,突出化工集群。项目主要依托以荆门石化总厂,以生产石化下游产品为重点,一方面加大现有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另一方面逐步引进一批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石化产品深加工项目,拉长石化产业链,构建化工产业集群。
3、引进机械制造工业项目,突出机械集群。引进战略合作项目,逐步形成以普安阀门为龙头的水阀门制造、以万泰机械为龙头的肥料机械设备制造、以叶威粮机为龙头的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和以龙港铸造为龙头的汽摩配件生产等四大特色机械产业集群,为打造我区荆潜公路沿线的“机械产业走廊”服务。
4、引进新型建材生产项目,突出建材集群。通过引进高科技建材生产项目,重点在石膏深加工,陶瓷地面砖、脱硫石膏纸面石膏板项目等建材项目上招商引资,落户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的建材企业,形成建材产业集群,大力提高我区建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突出食品集群,大力引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落户一批能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现有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深的项目。继续重点扶持以民峰油脂、金福源、千里香、陈成禽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构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6、扩大开放,积极交流,着力引进新兴产业。我局在十二五招商引资工作中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引进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丰富的石膏、粉煤灰、水泥等资源,积极对外开放,扩大交流合作,引进新型建筑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产品附加值,支持引进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性能陶瓷纤维、新型纳米涂料等新材料技术和产品生产企业,大力引进绿色化及功能化的新材料,开发聚乳酸、有机硅等新型化工项目材料。
(四)加强对外贸易,扩大外贸出口
1、调整结构,培育重点。一方面在项目引进上,要鼓励现有出口企业搞好项目对接,扩大出口产品类型、质量,另一方面对辖区重点出口企业如新立纺织、普安阀门等腰积极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扶持,为企业排忧解难。
2、积极合作,对外贸易。在商务工作中,鼓励企业产业国内、国际大型的贸易交流活动,让企业有机会走出去,借鉴国外企业发展经验,构建我区企业对外交流平台,为我区对外贸易做好服务。
五、十二五商务发展工作保障措施
(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一方面是对商务发展工作要有积极的热情,善于洞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总结规律。另一方面是勇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拥有敢打敢拼的精神,真抓实干才能以最好的工作方式开展商务工作。
(二)求真务实、培养人才。坚定不移的实施“人才强商”战略,让现有的商务人才留得住、用的好,进一步引进挖掘商务人才,大力培养现代商务管理人才,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连锁经营等专业性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对保障我局在开展商务工作中能有效的执行各项任务,为我区的商务工作发展起到协调、保障的作用。
(三)部门合作、政策得当。一方面加强与交通、工信、旅游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市场体系建设布局协调发展,使商贸经济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向协调,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倾斜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商贸服务、旅游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继续落实上级部门制定的各项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扶持合理,重点突出。
(四)精密服务,扩大宣传。商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是要做好企业、项目的服务,保证企业经营状况良好,项目落户顺利。二是要做好跟踪服务,充分发挥商务工作信息流通性好,协调能力强的特点,为企业做好一站式服务,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三是要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把我区好的项目,特色点推介出去,打造掇刀新形象,增强对外吸引力。
附:十二五期间拟建设的全区大型项目汇总名单
十二五期间拟建设的全区大型项目汇总
1、城市综合体项目,位于培公大道东侧十里牌林场辖区,占地约1500亩,投资20亿元建设集休闲、购物、娱乐、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物业形态包括超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标准酒店、商业街、写字楼、高层住宅和高级公寓等多种物业类型,建成后将成为荆门市规模最大的高尚综合社区。
2、老年公寓项目,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占地300亩,新建一座高中低消费层次相结合,集养老、康复、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公寓。一期投资约3000万元人民币建设消费层次属于中档以下的老年公寓;二期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建设中档老年公寓;三期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建设高档老年公寓及其相关配套设施。
3、石化产品仓储物流项目,依托原油加工能力为600万吨/年的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及下游石化产业链,位于荆门石化循环产业园,投资10亿元人民币新建办公楼、综合楼1.15万平方米,液体仓储罐24.4万立方米,气体仓储罐16万立方米,年经营液体化工产品80万吨,年经营固体化工产品20万吨,年经营化肥产品100万吨。
4、大型现代综合农贸市场项目,拟选址培公大道南侧,占地300亩,建设大型现代化农贸超市及农产品物流园,集交易、加工配送中心、冷冻库、冷藏库、废弃物处理中心以及餐饮服务等配套设施于一体。同时进行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产品的集中储存、深加工、转运、分拣、包装、配送、交易等综合服务。针对农产品物流的特殊要求,提供冷链物流、恒温运输、“从农户到餐桌”的封闭式物流运输。计划总投资3.5亿元。
5、花鸟虫鱼大市场项目,拟选址207国道兴隆岗,占地150亩,依托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掇刀花卉苗木展示长廊和喜民园现代多功能示范区打造花鸟虫鱼信息中心、花鸟虫鱼批发交易区、配送区、综合展厅、观光区等功能区,将成为荆门乃至全省花鸟虫鱼产品的进出主渠道。计划总投资3亿元。
6、大型再生资源集散及旧货交易市场项目,拟选址荆潜公路南侧,总占地400亩,计划总投资2亿元。其中大型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大市场占地200亩,计划投资1、2亿元,利用格林美废旧电器处理平台,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处理中心;旧货交易市场占地20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具有旧货展示、仓储、聚散、维修、质检、鉴定评估及信息发布、交易结算、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华中的建设标准。
7、荆门公铁联运物流中心项目,湖北煜辰物流有限公司拟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便利的铁路专用线、公路为依托,利用循环产业园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发展区域物流为主导,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投资3亿元建设占地200亩的荆门市大型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公路站场基础设施:
1、国际标准仓储;
2、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3、物流交易展示中心;
4、配送中心;
(二)铁路站场基础设施:
1、二级线路标准专列铁道线2股道;
2、铁路仓库;
3、办公房屋、排水、消防、照明用电、用水、采暖等附属设施;
4、铁路站场地面
硬化及设施。
8、蔡湾市场标准化改造项目,蔡湾市场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利用原荆门市制革厂的旧厂房和闲置场地建设了蔡湾农贸市场。市场属东城区中心地带,服务半径1.5公里内有荆门石化总厂、葡萄园小区、联谊苑小区等,总服务人口约12万人。目前,蔡湾市场是单纯的大棚式菜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而经营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周边居民日益增长的购物需求,蔡湾市场拟投资1.5亿元将旧房和大棚拆除,建设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的超市型农贸市场。
9、光达石材建材综合市场项目,项目位于深圳大道东段以北、207国道复线以西,用地面积约340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石材、建材市场、商贸物流及辅助配套项目,计划容积率≦2.5。
10、五星级商务酒店项目,项目位于象山大道南端以东、来龙桥东南角,用地面积约8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2.8亿元,计划建设成为一家集酒店、客房、娱乐中心及商务中心等相关设施于一体的五星级商务酒店,其中项目建筑面积约98000平方米。
11、荆门市铂诚汽车文化产业园项目,项目位于荆潜路北侧、杨湾路以西,面积约414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集汽车销售、汽车修理和汽车改装为一体的汽车文化产业园。
第四篇:十二五高等教育的任务
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
第五篇:黄冈市蕲春县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
黄冈市蕲春县“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
前 言
本规划在回顾我县商贸流通业“十一五”发展状况,分析今后一段时期内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并结合全省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时期商贸流通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以及实现本规划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期限2010年至2015年,部分延至2020年。
一、发展目标按照“三年迈大步、五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的总要求,到十二五期末,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达到下列预期目标:
1.定性目标(1)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形成三个层次、功能明确、科学合理的商品流通网络及若干条商业特色街。第一层次:城区建成县内商业中心;第二层次:城区居住区、旅游景区商业网点和若干条专业特色街;第三层次:延伸到农村乡镇的流通服务网点。(2)丰富商贸业态各种商业业态协调发展。基本形成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商品市场等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灵活多样、互为补充的商业业态。(3)商贸龙头企业特色鲜明,社会商业和农村商业网点星罗棋布。(4)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外贸出口企业不断增多,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中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业集群进一步集聚,医药出口基地、陶瓷出口基地、服装出口基地、电子出口基地不断发展,并在全省占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
2.定量目标通过5年努力,使我县主要商务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流通与消费环境明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流通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十二五”规划期内,主要商务经济指标增幅力争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其中2011—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0%;每年全县新增商业网点200个以上;
2、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其中2011年外贸出口增长12%,2012年增长13%,2013年增长14%;
3、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8%,直接利用外资2011年完成500万美元,2012年完成600万美元,2013年完成700万美元;
4、引进省外资金年均增长15%;
5、在城东兴建集配送、仓储、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为一体的物流中心;
6、在城南兴建高标准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7、在檀林、刘河、张榜三镇兴建3个农产品原产地批发市场;
8、在全县新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246家;实现村村有农家超市。
9、在城区兴建万吨冻库一座;
10、兴建半机械化屠宰场12座。
11、在公路沿线增加加油站点15座以上;
12、在红色旅游公路旁发展特色餐饮山庄5家;
13、培育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商贸流通企业10家以上。
14、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 35%。
15、从事商贸流通工作的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19 %。
16、引进或新建大卖场、大型连锁超市、大型精品百货各一家,高档宾馆2-3家。
二、商贸设施空间布局与定位
(一)城区商业 1.城西商业区随着城西工业区的兴起,东至横车松树岗,西起西驿的区块将成为蕲春又一商贸中心,这一区块也是提升整个城区品味的区域。作为县级中心商业区,既要有较全的商业功能、较高的档次,又要使得建成后能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为今后的招商引资树立良好的形象。根据周围将会拥有大批住宅区、人口密度大、离老城区相对较远的实际,这一新兴区块应定位为以满足市民时尚休闲消费为主,以开设风味美食、茶楼、休闲吧、酒吧、特色精品店为主,适度配置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形成集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商业区。为此,我们首先根据蕲春县近5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及相关的社会统计数据,参照和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相关标准及优秀经验,制定以下系列的基本控制指标和标准。
商业街规划控制指标 商业区中的核心商业街一般要求街长500米左右,作为商业用途的店面达到30家以上;商业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原则上设置购物中心或大型综合超市或大型专业店2-3处,并辅以各具特色的小规模商店;配套餐饮、文化娱乐、金融、旅游服务、图书报刊和邮电等网点。大型零售网点的控制指标 大型百货商店营业面积5到6千平方米,营业楼层数原则上不超过5层;大型超市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营业楼层数原则上不超过2层;大型专业店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各大型零售店建设以地下停车为主的配套设施,停车场0.6-1.0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设置。大型超市和专业店原则上2-3公里设一处,辐射范围内不再设置同类中型网点。2.旧城商业中心蕲春老的中心商业区是由蕲阳路、漕河大道、蕲春大道和四路、三路所构筑的井字型区块。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城区商业设施普遍规模小,迄今,只有中美购物广场一家营业面积近万平方米;老城区商业设施布局凌乱,没有有效地集聚或发散,导致了众商业企业由于没有鲜明的领导地位而缺少凝聚力,或出现过度竞争现象;此外,所经营的商品档次不高,缺乏特色,进而难以有效引导消费,使蕲春居民消费外溢到黄石、武汉等地。当蕲春新兴的中心商业区建成后,这种消费外溢现象将会明显改善,但是并不会回流到老的中心商业区,所以必须对这一区块进行整理,梳理其商业脉络,重新定位。借助密集的人口和已有的商业基础,可以通过打造专业特色街来建立相对优势。3.城东和新客运站商业区新客运店投入运营后,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余地。但是其总体区位(不是交通枢纽)并不有利,辐射面不广。因此,在初期,并不需要投资大规模的商圈。商店 规范化管理的超市或连锁店是较好的商业形态;专业店(如箱包、书籍、水果等等),旅游商品专卖店必不可少,就蕲春来讲,由于特色农产品较多如茶叶、紫苏油、蕲春油姜、各类药材等,可开设规模相对较大的本土商品专卖店。餐饮 中小规模的中式、西式快餐店,中档规模的饭店共2000平方米。住宿 随着客运站片区的开发和蕲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客运站与城区的交通会很便捷。这样,在初期不需大规模高档次的住宿设施,以投资兴建经济实惠型3-5家中等规模的宾馆为宜。
(二)农村和社区商业网络建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县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思想指导下,积极培育和发展各乡镇商业中心。继续“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及家电以旧换新等工作,运用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商贸设施的建立和完善,重点抓好刘河、张榜、横车等镇的商贸设施空间布局,科学规划中心镇发展蓝图。注重发挥株林、青石两镇的区位交通和山水环境优势,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山水生态度假旅游业,拓展城镇框架,加快编制生态镇总体规划。建议当地规划期内,在商贸发展空间上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并形成对外围的较强辐射。要有一个营业面积在3000平米以上的大型综合性超市,满足人们“一站式购物”的要求,同时要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大力推介山区的特色绿色食品,积极将购销对路的农产品推向市场。规划到“十二五”末,实现农家店全覆盖。每个镇拥有2-3个本级商业中心,商业建筑面积1000-2000平方米进行规划。街道(镇)级商业中心一般考虑布局在各街道、镇的主要交通干道的繁华路段,最好是在已经形成的一定商业购物氛围的商业繁华区域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扩张。在每个乡镇建设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市场、中型规模的综合商场组成的社区级商业中心。各村设2-5家便民商店,村级商业中心应按照便民利民原则进行布局。
(三)大型超市在发展商贸业时不可盲目追求数量,按照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如若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20%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以14%增长,到20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90亿以上,兴建两到三家大型超市是切实可行的。大型超市选址一般应具备占地面积大、地价较低、交通便利和一定的人口集聚度三个条件。目前蕲春旧城区已无法提供用地,由于大型超市辐射半径在5000米以上,可分别在城东和城西各选一址建造。城东可选在李时珍药港附近,城西视人口增长,选在西驿与松树岗之间。
(四)特色专业街特色专业街经营某一类商品为主,商品结构体现专业性、深度性,品种丰富,选择余地大;目标顾客以有目的选择某类商品的流动顾客为主。鉴于我县现有商业深度不够,布局欠合理的状况,以对老城区的梳理和整合为主,开设服饰、数码电子产品、家居用品、五金、建材装潢等特色街。表三:特色专业街及其布局名称 定位 区位 规模时尚服饰 中档休闲时尚服饰 漕河大道 400米家居用品 各种档次家居用品 工贸市场 500米塑料机械设备 各种档次塑料机械 城东蕲漕线 1000米汽车4S店 高中低档轿车 城东蕲漕线旁 1000米 农家休闲山庄(蕲菜馆)依托红色旅游线上优美的生态环境及产自山区自然绿色农副产品,以原料材质正宗,本地口味纯正的乡野特色,中档的价位吸引各地消费者。红色旅游公路沿线 5家特色美食街 中高档全国各地正宗特色美食 夜市城 400米
(五)物流配送 1.综合性物流中心根据行业特点和需要(特别是医药、化工、农副产品、电子、陶瓷等行业),发展行业分拨型物流,并集运输、中转、仓储、配送、加工、商检、停车、物流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把境内的航空、水上、公路、铁路等交通上的商品货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快速通道。蕲春物流基地的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1)单纯的货物流基地建设,即作为单纯的商品集散中心。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对该基地的初步建设,输入物流管理模式、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品牌,逐步合并或者兼并周边较小的物流企业。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2)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建立起能够满足各类公司商品集散需求的仓储设备,综合发展运输、存储、加工、贸易、配送、货源信息服务等功能,并使各项功能都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通过各项国际认证(下个5年)。2.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定位在为连锁商业、零售业、消费者组织配货供应,以执行日常生活实物配送为主要职能的物流节点,具有集货、储存、分货、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综合物流功能。农副产品物流基地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进行市场改造,改善硬件设施,提升档次;强化商品质量检验和管理,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产品储存保鲜和加工技术,积极发展蔬菜深加工,推广净菜、盆菜销售,提高连锁超市的“菜篮子”商品供应比重,并以蕲春为依托,把配送功能进一步辐射到周边更广的区域。十二五期间,在城南兴建一个占地300亩,投资3500万元的农贸市场,在檀林、张榜、刘河三镇各建设一个农产品原产地批发市场,每个市场占地4000平方米;在漕河、蕲州、八里、赤东、横车等10个乡镇中心村建设一个农贸市场。
3、冷鲜肉配送蕲春县现已有一个位于长林岗的畜产品(生猪)加工配送中心(蕲春成隆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共投资3000万元,于2008年5月建成,硬件环境好,面积达25000平方米,拥有齐全的检验检疫设施,生猪加工流水线4条,每小时加工能力达200头生猪;拥有专业配送车辆6辆,其加工配送能力已足以满足漕河城区居民的需要,但冷藏及冷链运输需提高。表四:物流配送企业布局项目名称 位置 定位李时珍医药港 城东 中药物流中心陶瓷物流中心 赤东镇 产业基地型物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 城东 商品储备、配送中心节能灯具物流中心(兼配送存储)节能灯具园 产业基地型兼具配送储存功能冷鲜肉配送中心 漕河镇长林岗村 冷鲜肉配送
(六)宾馆建设:蕲春现有星级宾馆数量及规模:酒店名称—— 位置—— 规模;蕲春宾馆 ——漕河一路 ——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蕲春红楼 ——市府大道—— 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八一酒店 ——市府大道 ——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万豪酒店 ——漕河七里桥—— 拥有中高档客房150余间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蕲春的星级酒店偏少,比例不合理。从蕲春的客源情况和目前的接待能力来看,蕲春住宿酒店业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其中服务优良的中高档星级饭店需求较大。1.调整思路(1)制定酒店业发展的短期和中长期规划,加强对酒店布局的宏观调控,进行供求预测、预警,发布存量调查和经营状况分析,提供酒店业投资的信息引导和规划引导,引导酒店业有序发展和理性投资。(2)对蕲春星级酒店规模调整,应加强
对既有住宿设施的更新、改造和规范,使其具备针对不同层次的细分市场的接待能力。(3)区域分布上要注意相对集中和均匀分布的有机结合,既要在老城区形成相对集中的酒店群,也要兼顾到各种档次的酒店在区域内外的相对均匀分布。具体而言,我县应根据饱和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或鼓励政策。第一,考虑饭店的休闲功能,适度布局休闲疗养型的度假型饭店和带中小型会议功能的度假饭店。第二,在城区,强化会展和商务功能,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会议型饭店。第三,在商圈内可发展酒店式公寓,发挥商住两用功能。第四,在一些成片开发的物业小区周边(如罗州城),做好社区旅馆的布局工作。2.新增酒店总体布局根据上述思路,城区新增酒店可以这样布局:城北:罗州城村,人口集中,建集客房、餐饮、商务、会议于一体的中高档酒店1家。城南:西驿与松树岗之间,作为新兴商业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建集客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高档酒店1家。城东:在新客运站和开发区附近,建中高档酒店1家和若干家经济型酒店。
(七)定点屠宰场按商务部有关规定,十二五末,全国乡镇屠宰场退出手工屠宰,并达到半机械化的要求。兴建乡镇半机械化屠宰场已是必然。我县已建成的机械化屠宰场有城区机械化屠宰厂、横车半机械化屠宰场。考虑到食品企业困难,且大部分改制仍未完成的实际,三年内陆续完成蕲州、张榜、刘河等三个镇半机械化屠宰场,其它乡镇必须在后二年内完成。所有乡镇屠宰场建设必须纳入所在乡镇发展规划,落实用地指标,半机械化屠宰场国土使用面积在10-20亩左右,建有猪栏、待宰间、屠宰间、化验室、更衣室、污水处理系统、病害猪焚烧炉等。
(八)专业市场
1、中药材交易市场。即李时珍国际医药港,位于城东区的李时珍大道医药工业园区,设湖北蕲州中药材市场以及医药和健康产品贸易区、医药和健康产品仓储物流园区、医药和健康产品批发交易与产品展示区、医药电子商务区、会展交流和培训基地、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区、医药园和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以及生活配套与中医药健康文化休闲区等八大功能区。
2、钢材市场。目前,我县有钢材经营户56家,且分布较散,大部分集中在蕲春大道西端,蕲阳北路也有十多家,每当下雨,锈水横流,因而,建设一个面积较大(约200亩)的新钢材市场很有必要,既能改善市容,又可充分运用机械操作,节能交易成本。考虑到老城区用地紧张,新钢材市场西移至西驿为宜。
3、汽车4S店。近年,我县机动车尤其是私家小车增长迅猛,每年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汽车经营商、代理商有15家。在不久的未来,汽车4S店落户蕲春城区已成必然。在城东新客运站附近靠近城区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汽车4S店。
4、汽车交易市场。我县已登记注册的旧汽车交易市场目前仅有一家,设在走马岭。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必须新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汽车交易市场。地址可靠近城东4S店。
(九)农贸市场(1)近期在城南兴建一个高标准、规范化的农贸市场,规划占地300亩,投资额3500万元。(2)对一农贸市场、二农贸市场、三农贸市场进行改造。重点是第二农贸市场。(3)2013年后,在罗州城、河西工业区各建一个3000平方米的中型农贸市场。(4)在漕河镇夏漕村、蕲州扎营港村、八里高垸村、赤东三渡村、横车镇张冲村、张榜镇张榜村、株林镇株林村、刘河镇刘河村、狮子镇狮子村、青石镇青石岭村各建设一个中型农贸市场。对其它乡镇的农贸市场进行扩建改造,其设施和卫生达到相应标准,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消费需求。(5)2020年实现农贸市场乡镇级全覆盖。
(十)出口基地大力培植并积极申报以美春公司为主的服装出口基地,以李时珍医药集团的医药出口基地,以美凯化工、沙隆达等为主的化工出口基地,以虎牌链条、全方位电子等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以节能灯具为核心的节能灯具出口基地。对获得省级以上出口基地的企业,优先下放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和出口许可证审批权限;优先赋予重要商品进出口配额和经营资质;优先使用国家和省级各项贸易促进资金;优先安排广交会等重点展会展位;优先支持开展网
上国际贸易。支持相关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博会、高交会、华交会、东博会、食博会等知名展会,在摊位上积极争取,优先安排;组织企业参加日本国际食品和饮料展、沙迦中国商品交易会等重点展会,在参展资金方面给予减免。将有条件的企业纳入湖北企业(美国)营销中心,帮助开拓美加和拉美市场。加大促进外贸进出口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县内机电产品进口贴息工作的指导,争取更多国家鼓励政策。优先安排有关外贸企业参与人民币跨境贸易试点工作。优先安排进出口企业进入全省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企业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降低贸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