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区畜牧业缺草问题及应对措施

时间:2019-05-14 11:1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农区畜牧业缺草问题及应对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农区畜牧业缺草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一篇:新疆农区畜牧业缺草问题及应对措施

新疆农区畜牧业缺草问题及应对措施

农区畜牧业是以农作物秸秆和农工副产品为主要饲草料而发展的舍饲养殖畜牧业,农作物秸秆和农工副产品的生产量并决定着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尤其是自治区党委召开畜牧业工作会议以来,各地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立足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大力调优农村经济结构,突出了农牧结合,农区畜牧业出现好的发展势头。

但因长期受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农作物秸秆和牧草加工利用单一而粗放等问题的长期困扰,发展步伐仍较缓慢。这种不科学的发展方式是造成农区畜牧业严重缺草并制约着农区畜牧业稳定发展的首要因素。

当前农区畜牧业缺草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农区耕地面积一般相对稳定,年种植面积的变化不大,因此农区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饲草料的生产。二是饲草料作物种植面积少。如喀什地区在畜牧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07年苜蓿和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各达100万亩的目标,以确保草畜平衡,但实际上落实难度较大,仅分别完成计划的70%和2%。三是忽视饲草料作物的品种优势。苜蓿和青贮玉米是高产优质饲草料作物品种。只有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才能发挥品种高产优势。当前喀什地区苜蓿种植面积虽然不少,但因受种当地植品种生产新能和田间管理水平低的影响,不能真正发挥苜蓿优质高产优势作用,年产干草量仅为每亩750公斤-950公斤的低产水平。四是饲草料的加工利用水平比较低。2007年喀什地区约产470多万吨(干重)各类饲草料作物秸秆,其中148万吨玉米秸秆,采取青贮及铡短粉碎加工技术,苜蓿、麦秸、稻秸、树叶和收集的各类野草等饲草料基本仍采取传统的粗放饲喂方式。五是畜增草不增问题日渐突出。喀什地区2007年末存栏畜、出栏畜、最高饲养量分别与上年相比增长1.01%、1.03%、1.02%。而年产可利用饲草总量仅为716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3万吨左右,缺草量与上年相比增加1.1%。六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把大的精力放在抓畜牧业上,“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缺乏主动性;甚至一些干部仍然把畜牧业当作“兼业”、“副业”,不认为是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依然延续着重存栏、轻出栏,重规模、轻效益的落后生产方式,加之科技含量和经营水平较低,畜牧业的发展仍处于粗放、低效态势。为确保农区畜牧业健康发展、尽快缓解缺草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畜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上看,农区畜牧业具有发展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广大农牧民喜好养殖业,群众基础广泛,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抗灾保畜能力较强,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畜牧业的转化创造了条件;从市场前景来看,随着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品的消费大量增加,且肉奶价格见涨,这些都蕴藏着畜牧业的广阔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我们务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决纠正重农轻牧、把畜牧业当作副业的错误思想认识,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存栏,轻出栏的观念,重新认识和定位畜牧业,把发展农区畜牧业摆在“四大支柱产业”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作为事关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和广大农牧民能否持续有效增收的决定性大产业来抓。

二、坚持立草为业,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

饲草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适当扩大饲草料面积,增加饲草料产量,是保证草畜平衡,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在农区人多地少、畜多草少的情况下,要确保口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粮、经、草的“三元”结构,专门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发展苜蓿、青贮玉米,不适宜种粮棉的低产田也可退种苜蓿和饲料玉米,利用田间副林带、弃耕地、宜草荒地等扩大饲草料面积;要有机地综合考虑种植业结构调整与草场建设,实现农牧优化组合,降低牲畜饲喂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要根据农区耕地资源有限、不能连年扩大种草面积的实际,加强农田林带或周围天然草场建设与保护,引导畜牧业大户解决草料地短缺问题。

三、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高饲草料利用率

(一)青贮饲料:青贮饲料是比其他饲草料生产、加工、发放容易,操作简便、营养价值高、成本低的畜用产品,农区可大力发展与加工利用。

(二)微贮:微贮饲料成本低、效益高,能提高消化率和营养价值。经实验,麦秸微贮饲料的干物质消化率和有机物质消化率可分别提高43.77%、29.4%,其代谢能与消化能分别为8.73、9.84兆焦/千克,其总能几乎没有损失。实践证明,3千克微贮秸秆相当于1千克玉米的营养价值。

(三)氨化:氨化饲料是一种提高秸秆消化率和营养水平的秸秆饲料化学处理方法。氨化饲草料与未氨饲草料相比,反刍家畜的采食量与消化率可提高20%以上,粗蛋白含量可提高1倍以上,1千克氨化秸秆相当于0.4-0.5千克燕麦的营养价值。另外,有条件的还可采取秸秆碱化、EM菌液、热喷处理等饲草加工技术。这些方法虽然成本比青贮和微贮高,但是也可以提高饲草利用率。

四、切实转变畜牧业的传统饲养方式

我区畜牧业尚未完全有摆脱粗放饲养与管理的传统生产方式。要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首要的是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农牧民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其次要狠抓牲畜品种改良工作,存优去劣,净化畜群,要努力提高个体生产水平。三是要加强牲畜防疫工作。四是要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存栏、轻出栏的状况和饲养周期长、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饲养方式,实施“良种、良料、良养”的科学饲养管理方式,普及“长草短喂、短草槽喂,草料配合、精化饲喂”等科学饲喂技术,转变传统的饲养管理方式,下功夫提高饲养水平,真正发挥优良种畜与精化饲养、草畜优化组合的农区畜牧业综合效益。

第二篇:畜牧业遇到的问题和措施

养殖业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不仅要求食品营养丰富、有风味、安全卫生,而且要求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与此息息相关的养殖业却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诸如畜禽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禽流感、猪不明高热病时有发生,养殖业排污治理问题日趋严峻,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风味问题等已摆到议事日程,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应对?

一、畜禽疫病防控

1、存在问题

近十年来,畜牧业产值平均以10%的速度增长,但是我国因疫病造成的畜禽死亡率比西方国家至少高出一倍多,疫病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老病抬头,外病传入,病源混感,防治更困难。随着我国集约化和规模化饲养业的发展、经营范围扩大以及畜禽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导致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禽流感等已经控制的疫病又重新抬头,呈扩散蔓延之势。同时,由于一些疫病长期流行,病原的毒力发生了变化,其症状、病变出现非典型化,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导致这些疫病长期存在,不能有效地得到控制,常常造成畜禽大批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增多,我国从国外引进种畜、种禽、野生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显著增加,由于缺乏有效监测手段,配套措施不力,使蓝耳病、猪圆环病毒、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病传入,其流行有扩大趋势。由于防治措施不得力,饲养环境较差,病原污染严重,消毒不严格,加之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出现,常常导致同一畜禽感染多种病原,使病情复杂化,往往导致诊断错误,延误了疫病的治疗。同时由于多种病原混感,影响了畜禽产品的质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部分原有病毒病在流行过程中未能充分掌握其病原体的变异规律,常引起误诊和免疫失败,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在防治细菌病时,长期盲目滥用抗菌药和含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细菌产生耐药性。

——防疫体系落后,整体防疫水平较低。我国兽用疫苗和兽药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

是生产设备与工艺落后,使疫苗和兽药的质量不高,不少产品达不到GMP 标准。二是一些地区对兽药市场监督不利,导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三是兽医人员专业文化水平偏低,很难适应当前畜禽疫病诊断与防治的需要。四是疫病实验室诊断工作开展不够,畜禽疫病诊断主要通过临床手段,靠肉眼观察,降低了动物疫病诊断的准确率,影响了疫病的有效防治。加之一些用户缺乏科学防治常识,滥用疫苗和药物,使一些疫病不能有效控制,这样既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又增加了畜禽的饲养成本,并且使畜禽产品的药物残留超标,影响畜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就目前来讲,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2种畜禽疫病。尽管高致病性禽流感暂时得到控制,但很有可能会持续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目前,世卫组织正联合各国专家研究和分析禽流感传染源以及更有效地遏制禽流感的疫苗。现阶段我国禽流感疫苗的生产量足够我国养禽业防疫注射的需要,加上我国已总结出应对禽流感的成功经验,禽流感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不能丝毫放松警惕,以防止禽流感反弹。同时,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还有禽流感疫情,传入的威胁依然存在;特别是我国家禽养殖量大,全国饲养量达140亿只,分布面又广,很多地方防疫条件还较差,防疫难度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防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不能掉以轻心。去年以来,全国已有26个省份先后发生猪不明高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通过采取免疫和扑杀

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疫情扩散蔓延的趋势目前已得到初步遏制。与去年相比,今年发病的范围明显缩小,发病率明显降低。尽管如此,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养猪业应该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对养殖环境、疾病防控、畜种和猪场管理怎样做得更好。一句话:“预防大于保健,保健大于治疗,一定要实行全程健康养殖。”

2、应对措施

——尽快建立完整的动物防疫管理体系。一是正确处理好应急防疫和长效防控的关系,新时期的动物疫病防控要由应急防控为主转向长效防控为主、应急防控为辅。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的管理、运作机制,同时在免疫评估、检疫规范、流通风险评估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三是加强责任体系建设,特别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动物防疫责任,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纳入对乡镇政府的综合目标考核,同时要强化部门、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和畜牧业主体的防疫责任体系,实现群防群控。明确各级兽医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减少兽医工作的政府行为,兽医兽药执法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四是加强各级兽医部门的力量,把一些专业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高学历人员充实到兽医工作第一线上来,对现有兽医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兽医防疫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应用科学的免疫程序、消毒措施、防疫设施,提高防疫水平。

——制订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行动计划。一是强化动物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督。在目前对动物及其产品实施检疫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外引动物报检和指定通道制度。二是控制环境污染,消除疫病隐患。引起畜禽疫病流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污染是引起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许多畜禽饲养者缺乏疫病防治常识,不能按规定处理病死畜禽,畜禽舍消毒不严格,甚至干脆不消毒,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对发病畜群实施扑杀、清群、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力求在疫情发生地消灭病原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疫病隐患。三是开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与追踪,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动物疫情多种多样,用于动物疫病防治的疫苗种类较多,免疫程序也很多,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必须以免疫监测结果为依据,了解疫病流行情况和疫苗的免疫水平,科学地制定免疫程序,就能有效地控制主要传染病的发生。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素质,转变饲养方式。一是要不断开展对广大农民,特别是畜禽养殖户的科普教育,提高生产者自身的素质。尽快建立起防控动物疫病责任以生产者为主的管理机制。要使动物免疫、报检等成为生产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有关的政策法规,增强广大群众的执法意识。三是要努力转变畜牧业饲养方式。畜禽散(放)养作为一种伴随中国农民几千年的传统畜牧业的落后饲养方式,由它带来的诸如植被破坏,污染环境,甚至人畜混居的不良卫生状况等问题,也不利于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此外,鸡不能与猪混养,就算在一个养殖小区内,鸡也不能与鸭、鹅等水禽混养。否则,一旦发生疫情会引起交叉感染。因此,建议结合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把养殖小区建设问题一起纳入议事日程,创造条件改变这种落后的饲养方式,使得农民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

二、养殖业排污治理

1、存在问题

我国畜牧业生产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但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畜禽业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气污染。二是水体污染。三是畜禽粪尿和污水中含有的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后,以水为媒介,造成某些疫病的传播与扩散,使近年来一些本已灭迹的疫病又有发生。四是重金属等有害物污染。主要是饲料中乱用滥用抗生素、违禁药物、重金属、促生长剂等,部分残留物质随粪便一起排入土壤、河水中,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目前,由于大部分养殖场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畜禽养殖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污染大户。尤其畜禽养殖从农户分散养殖转向专业化规模养殖后,导致农牧脱节、粪污密度增加,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恶劣的养殖业污染源。据测算,1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一个万头猪场每年向周围排污3万吨,其中含107吨氮和31吨磷,这些氮和磷进入土地后,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污染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微量元素高铜、高锌和重金属元素如砷、铬、镉、铅等对周边环境土壤、水源的污染,不仅有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可能威胁人类自身发展。畜禽养殖场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另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细菌量增大,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时,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

——排污治理任务艰巨。我国环境保护“十五”规划中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作为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工作,相继颁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近年来,通过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控制畜禽污染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应用环保饲料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添加畜用防臭剂减轻畜禽排泄物气味;生物和生态净化方法;粪便的再利用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农林牧业生态工程技术等。但是,由于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速度快,发展资金不足,设备和技术落后等原因,90%的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固体废弃物不经处置直接农用或露天堆放,严重阻碍了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干部对畜禽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认识不足,把畜禽业环境污染治理认为纯粹是畜禽养殖场和加工企业的事,在制定畜禽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计划、资金投入等方面力度不大。一些畜禽养殖场(户),缺乏环保意识,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获取经济效益。另外,治污成本较高也影响畜禽业环境污染的治理。以5000头存栏肉猪测算,其治污配套费用一般需80万元,平均每头160元。污染治理缺乏长效机制,相关法规政策体系、投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等方面建设的不尽如人意,也影响畜禽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应对措施

——加强养殖管理,实行生态养殖。在本世纪初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发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出台是我国在畜牧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应大力宣传贯彻,付诸实施。一是要加强卫生管理。对畜禽圈舍及时清粪、防潮除湿。保持舍内干燥,合理组织舍内通风,及时清除粪便污物,减少舍内微粒和微生物。在圈舍内尽可能保持粪便的干燥,尽量做到粪水分离。二是增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管理的技术水平,减少各个环节的污染,提高畜禽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加强和优化死禽的无害化处理,及时清理出圈舍,将病死禽畜进行焚烧或深度掩埋等科学处理,严防死畜对环境的污染;限制药物使用量,加强用药管理,将畜禽

药残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加强定点屠宰的建设与管理,抓好畜禽血液等废弃物的回收工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建立生态养殖。遵循生态学原理,发展生态农业、降低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建立生态工程,以农牧结合、渔牧结合、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沼果或牧沼、牧鱼、牧蔬粮并举的生态畜牧小区。把养殖生产放在一个大农业生态循环圈中,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增加投入,制定政策,建立防污长效机制。财政应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经费纳入预算,建立专项基金,对推广养殖业环保治理新技术的企业予以财政补贴;制定和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立防污治理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大对发展沼气支持的力度。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治理畜禽粪便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厌氧发酵装置,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处理污染使用的动力、而且可以获得沼气,排放的渣和液还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二是要合理规划禁养区和养殖发展区。大力推进分散饲养向规模化养殖的生产方式转变,利用技术和资金,引导养殖业走“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之路。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和生态型畜牧业,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应由环保部门与畜牧部门配合统一规划建圈舍。三是合理选择场址。建设养殖规模场要考虑交通便利,但也不能离公路太近,在很好解决用水情况下,尽可能在离开城市、工矿区和人口密集的地方建设。考虑到粪便可以供应农田作为优质肥料,而粮食作物和副产品又是畜牧饲料的来源,所以建立养殖规模场要建在周围有足够的农田、鱼塘、果园、苗圃、园林、退耕还草还林等地区,以更好地实现农林牧的有机结合。

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全部可供人类食用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等,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必需品。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从追求数量向讲求质量安全转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的需要,也是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一个不得不谈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1、存在问题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问题突出。制约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的两大问题当属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动物疫病是制约我国畜牧业经济增长、阻碍我国畜产品出口和造成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动物品种繁多、动物疫病复杂多样、防疫基础比较薄弱、防疫制度不甚科学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等诸多原因造成了部分动物疫病仍在我国存在。而且近几年呈现出致病微生物种类增多、毒力上升、耐药性增强等特点。这样,动物在饲养阶段感染或在加工阶段污染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其食品中就很可能携带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直接危害的成分。兽药残留是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性下降的另一原因。我国动物源性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饲养过程。有的养殖者及养殖场为了达到防病治病和减少动物死亡的目的,实行药物与口粮同步,还有一些不法者为谋取经济利益而违法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违禁药物,导致食品中存留有害成分。二是来源于饲料。目前饲料中添加药物主要有4种:防腐剂、抗菌剂、生长促进剂、镇静剂,其中任何一种添加剂残留于动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均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三是加工过程中的残留,一些动物性产品加工经营者在加工贮藏过程中,非法过量使用一些碱粉、硝芒、漂白粉或色素、香精等,有的在加工过程中添加抗生素以达到灭菌的目的。食品中的兽药或饲料添加剂残留超标,食用后在人体内经过富集易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在我国行使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政府监管职能的除农业部外,还有卫生部、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由于没有一个相应的协调机制,多头管理,造成职权不清,管理效率低下,管理工作也远远没有到位,导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二是法律法规滞后。为了提高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我国相继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确保我国动物性食品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畜产品安全管理的法制建设仍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涉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极其有限;法律制定修定周期比较长,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立法模式为政府立法,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法律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三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在畜禽产品、动物疫病、动物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饲料添加剂等方面逐步建立了一套质量标准体系,一些标准甚至等同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但这些标准中只有较少部分涉及质量安全问题,而且标准本身质量不高,无法与国际接轨。

2、应对措施

——建立动物源性食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制度。一是加强动物源性食品产前环节监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应从畜牧业投入品抓起,加强饲料、添加剂、兽药的监督管理。深入贯彻执行《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整顿和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净化兽药、饲料市场。二是加强饲养环节监控。要根据《动物防疫法》、《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等强制免疫工作,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疫病的流行和发生。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强标准化生产、动物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监督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发展规模经营,加快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建设步伐,建立适应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需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三是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加工过程中所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首先根据《动物防疫法》、《畜禽屠宰加工条件》等规定,新建或改造屠宰加工企业,使其在动物防疫等方面符合卫生要求。按照《生猪屠宰操作规程》进行屠宰加工,严格按照《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进行宰前宰后检疫,对检出的病害动物源性食品要严格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处理,确保出场的动物产品安全可靠。四是加强流通环节监控。首先,要严格执行动物运输检验检疫制度,对异地销售的畜禽一定要严格检疫,防止疫情扩散。其次要加大市场环节的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决不徇私。执法的重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集市等动物源性食品质量问题高发地,防止有质量问题的动物源性食品从这些地方流入市场。再次,要结合可追踪体系的建设,严格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旦经营者违规经营,要严肃处理,严重的坚决取缔其经营资格。

——加强动物源性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要根据国家新近出台的《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办法,强化动物源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规范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强化关于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强调各环节全程监控的意识,并加强对各环节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从而改变当前各部门分割,多头领导,法律依据分散,法律与法律之间冲突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制定经验,参照国际组织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畜牧业实情的国内标准,特别是有毒有害残留限量及监测方法等方面的标准,修改落后的现有标准,使其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应注意提高标准的法律强制性。

四、肉类的品质与风味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肉类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和重要的营养来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品质与风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是对市场占有量比较大比例的鸡肉、猪肉要求更为突出。可以说这个问题已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共同关注的问题。

1、存在问题

肉品质是人们对食用肉类的感官特征、理化指标、营养价值、卫生安全性等多种质量性状的综合评价。丹麦学者Anderson认为,肉品质从整体上应包括五种质量特性:①感官质量,即肉的外观、风味、嫩度和多汁性等特性;②营养质量,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与组成,营养成分的消化性;③工艺质量,包括保水性、pH值、蛋白质的状态、脂肪的状态、结缔组织含量、抗氧化能力等;④卫生质量,即微生物指标、有害物质的残留情况;⑤人类善待动物的人道质量,即畜禽的饲养方式、动物福利问题等。我们通常所说的肉品质,主要指肉的感官质量、工艺质量和卫生质量。

——肉品质和风味下降,阻碍养殖业的发展。肉品生产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最佳的肉质,但从目前的现状看,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不重视基础营养,导致肉质出现苍白、松软和少汁,且缺少风味:另一方面,为片面追求养殖效益,滥用一些违禁药品,如“瘦肉精”等,又导致肉品出现色暗、坚硬和干燥,且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这样,其结果直接导致肉制品市场疲软,养殖效益滑坡,阻碍了养殖业的发展。

——肉品质和风味判断标准不一,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口味需求。已知对肉类品质风味与香味有关的可检测鉴定的物质就有600多种,其中有挥发性的、水溶性的及脂溶性的。同时,由于人的口味差异较大,东西方的人、南北方的人,就算是一个家庭内的人都很难有一致的看法,主观性很大比例;如果从化学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很容易陷入纯技术性。所以,在如何提高肉品质和风味方面有较大难度,难以适应日益多元的口味需求。

2、应对措施 肉品质同时受遗传、饲养、环境、屠宰和加工处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改良畜禽的肉品质,必须同时从多方面考虑并从整体上进行控制。

——大力保护和发扬地方优良畜禽种质资源。当今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念念不忘正宗的三黄胡须鸡、清远麻鸡、杏花鸡、大花白猪、梅花猪、蓝塘猪等的肉质和风味,世居“食在广州”的广州人(广东人),不管是养殖者或消费者,宁可抛弃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引进的“大种鸡”(AA鸡、红布罗鸡等),始终就是喜欢三黄鸡。因为上述的地方品种是人类经过长期选育出来的有不同特色的鸡、猪品种,是宝贵的基因库,是育成“风味品种”的主要种质资源,要解决“风味”问题,非“它”莫属。然而,近20多年来,单纯为了追求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大量引进外国的快长品种(尤其是猪),进行杂交,很多“风味品种”已名存实亡,现在已很难找到纯种的“大花白”肉猪了,三黄胡须鸡、杏花鸡的种群也日趋缩小,而在科研单位乃至企业却有钱引种、无钱育种、保种。现在市场上消费者大呼要求“肉质、风味”的食品,却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现在是抢救特具风味特色的地方品种时候了,应引起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的醒悟了。

——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和加工储藏条件。正如张子仪院士指出的“影响风味问题的另一个因素是应激”。应激来自饲养环境和饲料品质。正如现实生活中,“山地鸡”就是比规模化圈养的同一品种(品系)的鸡更有“风味”,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和启示。因此,我们能否在推行健康养殖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动物创造一个舒适的“仿”自然环境,再提供“绿色饲料”喂养,减少、甚至尽量解除对其造成的“应激”,这可能是一条解决“风味”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降低舍饲密度可能对改善肉风味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宰前运输管理也是提高肉品质的良好途径,如宰前禁食可降低宰后猪肠道的内容物,减少胴体因切割破损而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减少了猪群因打斗而造成的皮肤损伤。但禁食时间不能过长,当禁食时间超过24 h,机体会利用体脂来重建肌肉中的能量储备,这会对肉的风味产生不利影响。屠宰工艺过程是生产中获得畜禽原料肉的一种加工和处理方法,它不仅涉及对动物的击晕、放血、烫毛等处理方法,而且包括屠宰中降低胴体微生物污染的措施,生产中加强对这几个环节的联合控制是屠宰环节提高肉类质量的重要方法。由于脂质氧化和微生物分解的作用,贮藏条件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猪肉风味的发挥。有研究表明,与冷却处理相比,冷冻处理会降低猪肉的风味。这可能由于在冷冻过程中,肌纤维细胞遭到破坏引起风味物质大量流失以及低温引起蛋白质变性而造成风味的下降。即使在同样的冷却处理条件下,因为保鲜液的不同也会通过影响猪肉的微生物及理化指标对猪肉风味产生间接影响。

——制订肉品质和风味评定标准。虽然随着高科技仪器如高档气、液相色谱,色谱2质谱联用仪的出现,使1000多种肉的风味化合物被鉴定出来,但每种化合物对于风味的确切贡献还不清楚,肉风味的关键化合物以及物种专一性风味的研究仍是热门课题。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模拟风味化合物反应及风味化合物反应模型的研究。至于风味的评定,目前国际上猪肉风味的评定方法还是以传统的专家小组口感主观评定为通用模式。由于不同地区和个人嗜好的差异,这种方法会出现较大偏差,在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能否制订一个猪肉、鸡肉风味的评定标准,以关键风味化合物作为评定指标来判断猪肉、鸡肉风味的优劣是一个值得人们去探讨的问题。影响猪肉、鸡肉风味的因素众多,但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因素或二因素如遗传、饲养、加工工艺等对猪、鸡肉风味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在猪、鸡肉的生产过程中,我们更应考虑到多因素的互作对猪、鸡肉风味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影响猪、鸡肉风味因素的有效调控,生产出风味浓郁,口感纯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优质产

第三篇:老龄化问题应对措施

老龄化问题应对措施

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亿,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发展,我市老龄化人口也在逐年攀升。在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在这个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传统节日中,如何让我市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成为令人关注的话题。

老人安,则国家安;老人乐,则国家乐;老人福,则天下苍生福。养老服务,是各级人民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责任。为此,针对解决老龄化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养老服务工作规划。

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责任;进一步推进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养老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把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土地供应规划中,把养老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把扶持和鼓励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城市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改革全市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老年人群体庞大,老年市场潜力巨大。应制定发展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积极帮助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家政服务业,开发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产品和个性需求的用品,让老年人能便捷地享受更多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休闲保健等。

三、大力加强社区养老。

我市目前主要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真正选择养老院、福利院养老的并不多,大力加强社区养老,拓展社区养老服务是符合现实需求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又称居家养老,兼具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老年人除接受家庭照顾外还可享受来自社会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康复救护、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

四、逐步完善政府供养制度。

政府应在解决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基本生活费问题的基础上对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人发放政府补贴,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帮助;对非营利性的民办养老机构,按照床位数、供养人数等条件,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营运补贴。

五、积极建设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作为介于老年住宅与养老院之间的一种住所,既可以使老人有独居 的居住单元,保持家庭的气氛,又可相对集中居住,获得各种较好的公共服务。面对较大的老年群体,应该毫不犹豫地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形式,积极建设产权多样、设施齐备、环境优雅、服务周到、收费合理的老年公寓,以满足部分老人不断增长的需求。

六、为体弱老人提供日间托老服务。

政府应积极扶持办社区托老所,使老人在托老所不仅有吃、有喝、有玩,还能享受到身体保健和精神慰藉,也解决中青年人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体弱多病父母

七、加大老龄宣传教育。

(一)把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干部培训内容,特别是对老龄化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影响、人口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让全市干部对人口老龄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使老龄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二)把尊老、敬老、助老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重要内容,利用电视、广播、网站、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人口老龄化知识,大力表彰尊老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为全市老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重视老年人维权宣传教育。发挥好司法部门的宣传教育作用,热情解答群众涉老法律咨询,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依法维权意识,同时建立老年法律援助制度,依法保障老年人权益。

八、开展以房养老的试点工作。

不少老人自己虽有房子,却全靠有限的养老金过日子,生活并不宽裕。可以仿照购房按揭的办法,开展以房养老的试点工作,以解决相当部分养老经费的来源问题。

九、逐步规范养老服务行业。

及时规范、引导全社会逐步建立覆盖广泛的社会养老机构。建立准入制度,对各类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等提出明确的办院条件;建立行业服务标准,对为老人提供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包括明确养老风险的责任划分;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养老服务的联动机制,形成政府担负主导养老、社会组织和个人服务养老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总之,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应发挥好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等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积极应对,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使老年人能够快乐的安度晚年。

第四篇: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及应对措施

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及应对措施

2006年上半年,畜牧业生产总体形势平稳,预计肉、奶产量稳中有增,蛋类产量略有下降,现按品种分析与下:

1、家禽生产呈恢复性增长趋势。因受禽流感疫情影响,今年前4个月家禽产品销量及价格都跌入低谷,规模养禽企业损失严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积极应对下,大部分企业都度过了难关,进入5月份,禽产品价格开始逐步走稳,处在保本微利状况,生产也呈恢复性增长。

2、生猪价格继续下跌,养猪业已全面亏损。近两年,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由2004年的平均9.6元/公斤下降到2005年的平均8.6元/公斤,到今年一季度跌到7元/公斤,二季度又跌到6元/公斤,这次猪价下降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正常情况下,猪粮比价为5.5:1是盈亏平衡点,而目前生猪价格6元/公斤,养猪主要原料玉米价格1.5元/公斤,猪粮比价仅为4:1,大大低于盈亏平衡点,养猪业亏损严重。

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生猪价格下滑的原因主要还是供大于求。一是生猪生产增长过快。我国生猪价格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一路走高,并于次年9月达到最高点,长时间的高价位引发生猪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出现比较严重的供过于求。二是生猪市场需求减少。主要是禽流感疫情影响逐步消

除,禽肉所占市场份额正逐渐回升;还有城市居民考虑健康因素,对脂肪含量高的猪肉消费意愿下降。

3、养羊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增速有所放缓。

4、奶牛饲养量维持在100头左右。因受各大品牌牛奶的冲击,市奶牛场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对于养猪业面对的困难,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加以应对:一是恢复对规模种猪场的扶持补贴政策,防止母猪锐减,致使生猪产业回升乏力,这是确保生猪生产和生猪市场稳定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二是加强宣传和引导,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如搞好防疫、推广良种、推广自配料等。四是加强定点屠宰管理,严防病、死猪(肉)上市,防止压级压价,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让利于民,让利于农。

第五篇:当代中国公民道德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当今许多中国公民都出现了道德问题,这不仅有碍于个人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道德问题,针对其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治理道德问题,需要从每个人、每个社区、整个社会这三个层次着手,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治德网络。

关键字:道德 经济 社会环境 政治机制

引言: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规范文化,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社会活动的文化体系。当今许多公民出现了道德实践上的问题,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会交往、职业活动、私人生活等方面不遵循正常运行的道德规范,甚至肆意破坏和践踏现存道德规范。

正文

一、中国公民道德问题的实态表现

我国公民道德状况的基本事实可以概括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功利化、道德修养每况愈下。

1、道德功利化

当代中国处于一个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但未充分发展、社会财富有所增多但未达到按需分配的发展阶段,社会资源还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实际需要,按公民身份的等级进行资源分配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不平等性一直存在,甚至社会资源在职位、阶级、阶层、行业内的不平等分配有加强的趋势。

因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而造成的公民在生活保障、生活待遇、生活质量上的差异使许多人在心理难以平衡,尤其一些非劳动因素在市场社会里成为瓜分社会资源的有用工具时,这种不平衡便充当了使一些人把功利主义作为待人处事原则的催化剂。许多人只考虑个人利益,千方百计地索取个人利益,抛弃了保证社会利益的道德规范,表现出自私的丑态。人们在功利的驱使下,一切向“钱”看的人相当普遍,社会的运行也随之出现了障碍。

2、道德状况恶化,道德修养下降

社会道德意识与风尚恶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不多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玩忽职守、偷工减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准则变成了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行为;浓厚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淡化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没有了,民族的责任感淡忘了,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公民的道德心态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把金钱当做人生追求的目标,并因此漠视道德良心;人与人之间失去诚信,殚精竭虑地计算与自己有接触的人;人们抱着享乐的心态择偶,看重对方的地位和财富,否定贞操的社会意义。

传统美德被人们逐渐丢失。在当代人的心目中,许多传统美德已经失去了价值,他们铺张浪费,滥用职权,对老人、孩子不关心、不爱护。

同时,学习道德知识、道德典范和他人的道德经验的人越来越少,媚俗现象严重,醒悟自身道德行为、自我约束的人微乎其微。

二、当今道德问题的成因

1、经济活动具有负面效应,经济体制存在不足

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观念更新,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以价格机制、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为基础和内在动力的。不少人把竞争当作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把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当成生活追求的唯一目标。

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妨碍着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的形成,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造成部分公民的收入分配不公,也激发了人们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聚敛财务的动机。

2、政治运行机制不完善

虽然党和国家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的政治系统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但相应的行政约束机制没有完善,这为一些缺乏从政道德意识和观念的人提供了违反道德规范的机会。

为了改变年权利过分集中于中央的状况,党向地方放权,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使中央政府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协调控制能力大大减弱,各级地方政府在使用自主权上没有规范化的约束手段,这为道德自律性比较差的人打开了滥用公共权力的方便之门。

3、全民道德教育软弱无力

实行市场经济模式以来,全民重视经济建设,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至被忘却,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工作处于一种与人的全面发展极不相适应的状况。

道德教育本身也存在不足。道德教育的内容空洞,与日益变化的社会现实相脱节,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形式和方法陈旧,无法说服人、教育人。道德教育工作没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没有德育导师或监督者。道德教育也缺乏其他有力手段的配合,与法律、单位规章制度、社会奖励等社会因素相脱离,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奖赏。

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也日渐变坏。在成人的道德教育中,人们往往把道德典范与道德败坏和社会腐败相比较,容易产生“吃亏”的心理,守德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少。从事道德教育的人自身素质不高,没有示范效果,自然难以服人。

三、改善当代中国道德现状的对策

1.个人治理:建立公民守德的微观机制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道德堕落是无数个人不守德而造成的,因而个人要时时刻刻加强道德理性的培养。

1)学习科学知识

先进的理论、科学知识,向来都是优良德行的渊源与指南,只有具备了一定知识和理智的人,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确定健康的道德观念,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道德选择。

但是,旨在提高道德水平的学习与其他学习不同。第一,不能搞突击,而应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来开展。第二,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而要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第三,道德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更是对大人的要求,年长者和年轻人是社会参照群体,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不能因为已经长大成人或已进入老年就放松学习。

2)拒绝媚俗

社会道德的败坏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如果在社会道德变坏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能不媚俗,而且坚决制止和反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那么社会道德不可能恶化到今天的程度。

现在要改变道德状况,还是要依靠大家采取实际行动,要保证自己不去做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然后敢于制止他人做缺德的事情。也就是拒绝媚俗。但这并不容易,要求公民有摆脱物质利益诱惑的勇气,要克己修德、严防自纵。

3)养成日省个人德行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做出

一、两件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可能没有遭到他人的指责,而且还可能实现了某种预期,这就为个人大胆地不断做出违规行为提供了诱惑。所以,要对损德行为做到防微杜渐,只有依靠每个公民天天反省自身的所作所为,要善于见微知著、断微止著,在心理回观其他人的所作所为,向日行善行、修养好的人学习。

2.社区治理:建立公民守德的中观机制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按照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道德问题拥有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和社会评价机制,具有实际的直接管理功效。

1)培养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决定的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彻底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措施。要反对个人中心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教育社区公民考虑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他人的需求,不能不择手段地、贪得无厌地索取,更不能巧取豪夺。鼓励公民实现自我价值,但不能把自我等同于个人意志或自私;提倡公民奉献多余索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引导公民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再次考虑自我价值和个人价值。

2)宣传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第一,组建由民众构成的职业道德日查队,对社区内的每一个单位的职业道德状况进行检查和批评,并公布结果。第二,树立职业操守的道德典范,将其道德修行、守德业绩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对其进行奖励。第三,督促各单位将职业道德纳入单位制度管理范围。

3.执权者治理:建立公民守德的宏观机制

执行者是社会运行的引导者,在改善道德状况方面有其他社会群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

1)建立公民守德的经济机制

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能够给人民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有可能在比较富裕的情况下,摆脱对物质利益的斤斤计较,克服小市民习气,学会文明行为。同时也使人民有可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健康有益的社会交往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还能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此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完善市场规则、建立市场监管和调控体系,使人们的经济交往行为朝着守德方向发展。

2)净化公民守德的社会环境

就当代中国社会而言,易使人们丧失道德感的社会因素有很多,要改善道德状况就应该对这些社会因素进行整治。因为道德这种社会要素是处于与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相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系统之中的,只有与道德保持和谐的协调关系式,道德水平才会提高。国家和政府可以利用特有的权威和国家机器对一切不利于道德水平提高的社会设施和社会现象进行清理,制定统一的行为规范和操作办法,并加强监管,对违反规定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单位进行严肃处理。

3)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民主政治的进程,形成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任命、升迁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的干部队伍。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既要把党内腐败分子坚决清除出党,并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建立内部约束机制,把各种权利的行使置于法律、政策等规范、制度之下,规范权力运行,控制权力越轨。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把社会的主流道德要求变成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才能治理好道德问题。要把道德教育落在实处,不能停留在宣传口号上;改变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单单把道德教育寄托于学校,而是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努力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方法,改变道德教育的生硬死板、假大空的现状;尽快建立一个比较系统、成熟的新型道德体系,结束目前道德混乱的局面。

四、结论

中国公民的道德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违反道德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人的生活、劳动,使整个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水平,就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会奏效。总之,治理道德问题,要从每个人、每个社区、整个社会三个层次着手,层层行动,层层落实,层层相扣,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治德网络,不给不法之徒、损德之人留下任何活动的空间和机会,那么,改善我国公民当前的道德状况就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16

2.张博颖.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视角[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7:216

下载新疆农区畜牧业缺草问题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农区畜牧业缺草问题及应对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和应对措施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和应对措施 摘 要:初中时期的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生物科目,学习生物知识,一方面会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会对生物现象的正确认识起到作用。笔......

    浅谈农机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农机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杨发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做为唯一的依法管理农业机械农机......

    长春市农安县蔬菜业问题及应对措施

    长春市农安县蔬菜业问题及应对措施 内容摘要:近年来,绿色食品迅速崛起,避寒增温暖棚农业呈规模化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发展已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

    校园的安全隐患问题及应对措施

    校园的安全隐患问题及应对措施 校园安全问题是个任重道远的话题。我国中小学安全事 故频发,小则对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大则关系到社会 的发展和稳定。学校安全问题包括学......

    网络伦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网络伦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思想层面治理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原则,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工作的出发......

    H7N9亚型禽流感对我县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H7N9亚型禽流感对我县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时间:2013-04-15 09:46来源: 投稿 评论:0条 3月底以来,上海、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相继出现人H7N9亚型流感病例,引起了社会......

    关于当前我市企业缺工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的报告

    关于当前我市企业缺工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的报告为切实掌握我市企业当前缺工的总体情况,深层次地分析研判形成缺工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制定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实现供求有效......

    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耐心细致又颇具艺术性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工作。如何当好一个叫领导放心、叫学生欢心、让家长安心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