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玉米价格由每公斤0.70元涨到每公斤1.10元,随之而来一些农产品也出现了上涨,就豆粕而言,由每公斤2元涨到每公斤3.20元。这是我国近年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效果显现,也使长期困扰农民的农产品价格徘徊局面出现了转机。拉动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自2000年以来,全国粮食种植面积调减了5000万亩,粮食产量逐年减少;二是粮食购销市场开放,使粮食购销环节加大了竞争力度,刺激粮食价格上涨;三是2003年我国谷物出口量增加80%以上,也是拉动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此,我们对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以便更好地分析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全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截止今年6月份,我区生猪饲养量10.4万头,其中出栏4.8万头;黄牛饲养量3.9万头,其中出栏1.2万头,奶牛存栏4655头,蛋鸡存栏79万只,肉鸡出栏58.8万只。肉类总产7647吨,禽肉总产5829.2吨,奶类总产6618吨,与2003年同期相比,除了肉鸡出栏比上年同期略有减少,其它没有明显下滑现象。总的看,粮食涨价对全区畜牧业的总量、经济效益未产生大的冲击。
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粮食涨价后我区的养殖业经济效益从蛋鸡生产看,成鸡料由每吨1200元涨到1520元,每只鸡增加成本8-9元,蛋价由2003年每公斤3.6--4.4元,涨到2004年的每公斤4.6--5.4元,由于蛋价上调使每只鸡增加收入3-5元,每只蛋鸡纯收入可达15元左右。生猪生产,由于仔猪价格由2003年每公斤9-10元,上升到2004年每公斤16-18元,仔猪饲料每公斤上涨0.4元左右,按饲养到20公斤仔猪计算,每头猪增加成本15元左右,仔猪价格每头增加140元左右。而育肥猪除了增加仔猪成本125元以外,饲养每头猪需220公斤饲料,每公斤饲料涨幅为0.30元,增加成本66元,费用增加191元,而出栏生猪每公斤比去年增加1.2元,按每头猪120公斤计算,增加收入144元,所以育养肥猪效益比上年减少51元。
奶牛饲养每公斤料增加0.20元,而牛奶每公斤增加0.20元左右,按2公斤料产1公斤奶计算,每公斤奶比上年减少收入0.20元,每头成母牛按年产奶5000公斤计算,每头牛纯收入减少1000元,但每头牛纯收入仍在4000元以上,效益仍然可观。
黄牛养殖,由于玉米、豆粕涨价,每头牛支出增加80-100元,但黄牛价格与上年持平,因此,养黄牛效益有所下降。综上分析,养殖业总体效益有升有降,对农民养殖业积极性不会有大的影响。
二、粮食调价格对我区畜牧业的影响。
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一是传统生产项目仍是稳定发展,粮价调整后,促使肉蛋价格的上涨,饲养母猪、蛋鸡和肉鸡的效益明显提高。二是有利于畜牧业的规模发展,粮价调整后,饲养成本的提高使个别小的饲养户出现弃养,但饲养大户靠规模仍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科技推广。由于饲料价格上涨,饲养成本加大,靠科技管理,提高饲养的科技含量保证成活率。四是有利于品种改良工作的推广。优良品种可以减少饲料支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饲养效益。
不利因素:一是粮食价格调整造成饲料价格上涨,使养殖育肥猪、黄牛等项目效益下降,因此出现了饲养数量的滞缓。二是畜禽个体成本增加,增加了养殖户的生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者的积极性。三是由于饲料价格上扬,一些小规模户无经济效益而弃养。四是养殖户流动资金需求加大,给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几点建议及对策
粮食价格调整后,为稳定和发展我区畜牧业生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第一,着力做好科技推广文章。农业科技部门要深入农户调查研究,抓好品种引进,推广畜禽新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要着力强化技术推广,把科技创新和推广落实到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
第二,着力做好饲料转化加工文章。我区旺有几个乡镇秸杆作物较多,开辟饲料新途经,依靠种植牧草大有文章可做。前一阶段区农水局推广的饲料青贮是一项很好的饲料贮藏项目,要进一步加以推广,利用粗饲料加工贮藏等综合手段,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粗饲料转化率,增加养殖效益。
第三,着力做好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的文章。结构调整是实现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途经。要在大力发展节粮型牧业上有所创新,在稳定生猪、肉蛋鸡基础上,把发展方向转向养牛、养鹿、养羊、养鹅等草食畜禽上,打破传统的养猪、养鸡独秀的格局,达到畜牧业的长久发展。
第四,着力做好规模生产的文章。规模化生产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规模饲养在资金上需增加投放,虽有一定的风险,但经济效益可观,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在资金科技知识方面给予规模户优先考虑,起到示范作用,建立畜牧业生产大户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全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篇: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2007-12-12 15:05:0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2)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玉米价格由每公斤元涨到每公斤元,随之而来一些农产品也出现了上涨,就豆粕而言,由每公斤2元涨到每公斤元。这是我国近年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效果显现,也使长期困扰农民的农产品价格徘徊局面出现了转机。拉动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自2000年以
来,全国粮食种植面积调减了5000万亩,粮食产量逐年减少;二是粮食购销市场开放,使粮食购销环节加大了竞争力度,刺激粮食价格上涨;三是2003年我国谷物出口量增加80%以上,也是拉动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此,我们对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以便更好地分析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全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截止今年6月份,我区生猪饲养量万头,其中出栏万头;黄牛饲养量万头,其中出栏万头,奶牛存栏4655头,蛋鸡存栏79万只,肉鸡出栏万只。肉类总产7647吨,禽肉总产吨,奶类总产6618吨,与2003年同期相比,除了肉鸡出栏比上年同期略有减少,其它没有明显下滑现象。总的看,粮食涨价对全区畜牧业的总量、经济效益未产生大的冲击。
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粮食涨价后我区的养殖业经济效益从蛋鸡生产看,成鸡料由每吨1200元涨到1520
元,每只鸡增加成本8-9元,蛋价由2003年每公斤元,涨到2004年的每公斤元,由于蛋价上调使每只鸡增加收入3-5元,每只蛋鸡纯收入可达15元左右。生猪生产,由于仔猪价格由2003年每公斤9-10元,上升到2004年每公斤16-18元,仔猪饲料每公斤上涨元左右,按饲养到20公斤仔猪计算,每头猪增加成本15元左右,仔猪价格每头增加140元左右。而育肥猪除了增加仔猪成本125元以外,饲养每头猪需220公斤饲料,每公斤饲料涨幅为元,增加成本66元,费用增加191元,而出栏生猪每公斤比去年增加元,按每头猪120公斤计算,增加收入144元,所以育养肥猪效益比上年减少51元。
奶牛饲养每公斤料增加元,而牛奶每公斤增加元左右,按2公斤料产1公斤奶计算,每公斤奶比上年减少收入元,每头成母牛按年产奶5000公斤计算,每头牛纯收入减少1000元,但每头牛纯收入仍在4000元以上,效益仍然可观。
黄牛养殖,由于玉米、豆粕涨价,每头牛支出增加80-100元,但黄牛价格与上年持平,因此,养黄牛效益有所下降。综上分析,养殖业总体效益有升有降,对农民养殖业积极性不会有大的影响。
二、粮食调价格对我区畜牧业的影响。
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一是传统生产项目仍是稳定发展,粮价调整后,促使肉蛋价格的上涨,饲养母猪、蛋鸡和肉鸡的效益明显提高。二是有利于畜牧业的规模发展,粮价调整后,饲养成本的提高使个别小的饲养户出现弃养,但饲养大户靠规模仍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科技推广。由于饲料价格上涨,饲养成本加大,靠科技管理,提高饲养的科技含量保证成活率。四是有利于品种改良工作的推广。优良品种可以减少饲料支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饲养效益。
不利因素:一是粮食价格调整造成饲料价格上涨,使养殖育肥猪、黄牛等项目效益下降,因此出现了饲养数量的滞缓。二是畜禽个体成本增加,增加了养殖户的生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者的积极性。三是由于饲料价格上扬,一些小规模户无经济效益而弃养。四是养殖户流动资金需求加大,给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几点建议及对策
粮食价格调整后,为稳定和发展我区畜牧业生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第一,着力做好科技推广文章。农业科技部门要深入农户调查研究,抓好品种引进,推广畜禽新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要着力强化技术推广,把科技创新和推广落实到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
第二,着力做好饲料转化加工文章。我区旺有几个乡镇秸杆作物较多,开辟饲料新途经,依靠种植牧草大有文
章可做。前一阶段区农水局推广的饲料青贮是一项很好的饲料贮藏项目,要进一步加以推广,利用粗饲料加工贮藏等综合手段,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粗饲料转化率,增加养殖效益。
第三,着力做好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的文章。结构调整是实现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途经。要在大力发展节粮型牧业上有所创新,在稳定生猪、肉蛋鸡基础上,把发展方向转向养牛、养鹿、养羊、养鹅等草食畜禽上,打破传统的养猪、养鸡独秀的格局,达到畜牧业的长久发展。
第四,着力做好规模生产的文章。规模化生产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规模饲养在资金上需增加投放,虽有一
粮食价格调整后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第三篇:工业用地价格调整对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影响
工业用地价格调整
对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影响
自2007年1月1日起,《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开始实施。这是继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后,我国政府在土地管理和调控政策上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标准》明确提出,要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今后,国家将根据土地等级、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等,统一制定并公布各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目前,我区确定的土地等级为九级,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为13.6万元。
《标准》从五个方面入手提高了用地成本:
1、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按有关规定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
2、土地出让总价款必须首先足额支付安置补助费、拆迁补偿费等,其余资金还应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
3、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
4、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提高两倍;
5、提高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的有关规定,我市土地价格将发生以下变化: 11、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原为17元/平方米,现增至34元/平方米(22667元/亩)。
2、耕地开垦费原为5000元/亩,现调整为8000-12000元/亩,根据区位不同下一步可能增至1200-1600元/亩的8-12倍。
3、工业用地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最低限价136000元/亩。
4、耕地占用税现在3.8元/平方米,下一步可能涨一倍。
《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实施,提高了企业先期投资成本,对我区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为此,我局就如何应对当前土地严控形势,加强工业用地管理,推进招商引资持续发展进行了调研,并就下一步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思考。现建议如下:
一、发挥市区一体优势,加大商贸、旅游服务业招商,实现商贸富区、旅游兴区的战略。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测算,《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后,地价总水平将增长1/3到1/2。不过,不同用途地价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格将基本持平。因此,我区在抓好工业强区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房地产开发和商贸服务业发展。结合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帮助有条件的村居开发房地产,吸引外地资金参与旧城改造。同时,制定商贸物流项目优惠政策,招引一批实力雄厚、带动明显、财税贡献大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集团,促进城市和港口的繁荣发展,实现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要进一步整合我区旅游资源,规范旅游服务,不断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拓展旅游空间;扩大国家森林公园、水运会基
地、世帆赛基地、刘家湾赶海园等品牌的影响;加快推进太阳城旅游度假区、花仙子生态园艺等项目建设。
二、用好存量土地,抓好集约用地招商。一是用好现有存量土地,实行严格的项目预审制度和项目建设月报告制度。对现有城乡建设用地,优先安排用于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在此基础上,做好涛雒沿海滩涂开发的工作,争取早规划、早配套、早开发、早见效。甚至可以通过招商进行标准厂房开发配套,以租赁、出让的方式提供给新引进的投资商,缩短企业投资建厂周期。二是由有关部门牵头对批少占多、圈而未建和圈多建少的项目重新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政策,对达不到投资强度的建设项目要限期追加投资,对闲置土地两年及以上的,要依法收回。同时,加大此类用地相关税费征收力度,从严规范其用地。三是加强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土地利用。对全区标准厂房、土地及企业厂房、设备等闲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鼓励引导资产所有单位通过租赁、承包、出卖等多种形式,让予优势骨干企业经营。四是完善现有载体,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对作为经济发展载体的高新区及有发展前景的镇级工业基地,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切实提高基地配套水平和项目承载能力,并完善吸引高新技术项目的特殊优惠政策,把优惠政策优惠到底,通过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切实形成“企业聚集洼地”。
三、重点培植骨干企业,实现企业“零用地”发展。一是组织有关部门对具备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对制约企业发
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由政府出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对受资金制约的企业,协调银信部门扩大融资渠道;对受市场和上下游产业链制约的企业,由相关经济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招引与之配套的关联项目;对因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企业,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规模聚集效应。二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实现“零用地招商”。出台新的招商产业指导目录和相关优惠政策,如企业技术改造用地政府受益金,可以用技改基金的形式补给企业。同时,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优化对现有企业的服务,推进各企业、集团增资扩股,增加单位面积内的资金密度,通过提高容积率、建造多层标准厂房等,拓展生产空间。三是推介优势企业上市,引进股市资金。加快我区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步伐,邀请新加坡ICH资本集团来我区进行考察和企业上市辅导,借助资本市场吸纳资金,使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做优、做强、做大,从而绕开招商引资的政策制约瓶径,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发展。
第四篇:旱情对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影响的调查
旱情对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影响的调查
【摘要】:2008年入冬以来,中国北方多个省遭遇严重旱情,不仅给冬麦区抗旱保苗、保夏粮生产工作带来严峻考验,粮食价格能否保持稳定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分析认为:尽管这次旱情会影响中国夏粮生产,但是由于粮食最近连续五年的丰收以及储备充足,加之国家一系列抗旱保粮的政策实施,旱情不会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国内粮食价格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另外,中国一直坚持“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原则,依中国目前小麦储备和库存情况,不会也不必要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以弥补供需缺口。因此,对国际粮食价格也不会造成冲击。
一、旱情对我国粮食价格走势的短期及中长期影响
(一)粮食现货市场价格稳中趋强
近期,受国内农作物大面积受旱影响,部分地区粮食价格上涨。据中华粮网价格监测显示,与年前相比,年后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均呈现稳中上升趋势。分品种来看,主产区小麦价格略涨,涨幅约0.6%;面粉价格略涨,北京涨20元/吨;销区东北产粳米价格均有一定程度的上涨,福州涨幅最大为5.56%,其次是上海,涨幅为4.21%;菜油价格也出现了一定的回升,湖北、安徽、四川菜油的涨幅分别为3.90%、1.25%、3.75%。
虽然国内主要粮油品种价格在年后均出现上涨趋势,但据中华粮网价格监测结果显示,这是一种“节后”出现的合理涨价现象。原因有二:一是年后大部分农民工开始返城务工,学校也陆续开学,这些都将带动粮油消费需求的增加。二是目前冬作物干旱比较严重,由此带来的恐慌心理导致粮油市场价格抬升。从近期来看,干旱带来的一系列损失仍将推动粮食价格走强。一是,今年的干旱比较严重,当前旱灾对小麦产量将造成威胁,由此带来的减产心理预期比较强,成为粮食价格上涨的动力。二是,灌溉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增加粮食的种植成本。减产加上种植成本的增加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粮食价格走强。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连续5年增产,粮食库存比较充裕,基本能够满足消费需求,因而粮食价格并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动力。08年全国粮食总产和单产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预计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加2690万吨,增长5.4%,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长的好成绩。其中有6个省区粮食总产和单产、9个省区粮食总产、21个省区市粮食单产超过历史水平。据美国农业部对中国小麦的库存预测,08年底中国的小麦库存为4499万吨,即使本次国内因旱灾出现5%的减产(也即500万吨左右),中国的库存供应仍无大问题。另外,国际上由于07、08年小麦价格的大幅上涨,各国的种植热情快速恢复,08-09的小麦库存量已经从07-08的1.19亿吨增加到1.47亿吨,增加了近2800万吨。据此,中华粮网分析师认为,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情况看,只要当前旱情不继续恶化、秋粮不出现大面积绝收的情况,目前的旱情不会对粮
食供给造成太大的冲击。市场价格波动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影响,相信随着旱情的缓解,应该会逐渐平静下来。
(二)期货市场冲高
春节过后,国内农产品市场走势明显强于国际市场,尤其是强筋小麦表现更为抢眼,在短短的3个交易日内快速拉升100余点。强麦0905合约三天内累计上涨107元/吨,涨幅高达5.45%,郑州强麦期货近期整体上扬,主力资金逐渐转向0909合约,且近月合约微跌而远月合约上扬,显示市场对当前旱情对小麦中长期影响仍然担忧。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近期小麦期货出现暴涨,主要是市场预期小麦会大量减产。受恐慌心理以及干旱天气可能持续的预期因素影响,小麦期价短期或继续上扬。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干旱天气对期货市场的影响比重并不会太大,政策则成为影响后市期货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国家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提高,所有这些再度令投资者信心得到强化,特别是增强投资者对农产品后期走势的信心。
(三)政府收购价格或将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国家逐步提高粮食托市收购价,以此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国家提高了小麦收购价,并把执行时间从之前的6月1日提前到5月21日。收购价的提高以及收购时间的加长,使得2008年的小麦收购量有所增加,主产省收购量达到了5866.66万吨。另外,政府多次增加玉米、稻谷收购量,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再次提高,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文件提到“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由此可见,政府对三农和粮食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显示了政府对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内需的决心和信心。
今年,降雨稀少,旱情比较严重,灌溉成为缓解旱情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灌溉无疑要增加粮食的种粮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农资、化肥价格飞涨的情况下,种植成本的增加将会导致农民的惜售心理,提高农民的心理价位。如果继续按照现有的价格收购,收购难度无疑会加大。因此,如果国家托市收购政策考虑到这一因素,而继续上提收购价的话,农民的增收就值得期待。
干旱对粮食产量也将带来一定的威胁。如果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减产,农民的种粮收入也将出现下降。东方艾格预计,旱情将令冬小麦减产5.4%左右,减产560万吨左右。若现有价格不变,农民将会少收入154亿元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呢?无疑,合理的粮价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方面。现阶段我国粮价偏低,而农民种粮成本高,因此粮价要逐步
提高,且上涨空间很大。因此,中华粮网分析师认为,为了保证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将会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二、旱情对海外粮食价格走势的短期及中长期影响
面对旱情,国家正在组织各方力量集中精力抗旱保丰收,现在就断言夏季粮食大幅减产还言之过早。退一步来说,即使今年小麦减产,我国小麦库存是充裕的,不存在由于当年歉收而出现市场供求失衡。中国在小麦进出口方面,主要是品种调剂。依中国目前小麦储备和库存情况,不会也不必要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以弥补供需缺口。再者,夏季粮食占整个中国粮食供应的比例小于秋粮,从以往几次粮食**来看,多是南方稻谷供求变化引起的。由于小麦减产导致的粮食市场大面积动荡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粮食本来出口就少,对世界粮食市场供应影响不大。中国一直坚持“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依中国目前小麦储备和库存情况,不会也不必要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以弥补供需缺口。因此,对国际粮食价格不会造成冲击。
三、粮价走势对我国宏观经济、拉动内需的影响
目前仍在持续的旱情很可能造成今年小麦减产,并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但对未来粮价以及CPI的影响程度将很有限,不会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及拉动内需产生影响。
这场旱灾具有受灾面积大、区域集中和受旱程度重的特点,加大了夏粮减产风险。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粮食价格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发生大幅波动的可能性很小。经历了连续5年的增产丰收,目前我国粮食总体上供大于需,储备充足。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约为35%,高于全球20%的库存消费比水平。在库存充足,供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我国的粮食价格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从历史情况来看,1998年的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小麦减产10%,国家及时抛售库存以稳定粮食价格,当年小麦和稻谷价格均未明显上涨,夏季甚至出现下跌。但玉米、大豆、棉和糖等价格调控能力较弱的产品,则更容易出现价格波动。从长远来看,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上涨往往会波及其他商品,引发通货膨胀,对城乡居民生活和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四、抗旱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支持建议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严重干旱,旱灾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小麦受旱面积之大为多年少有。本次干旱呈现以下特点:1.受旱面积大。全国作物受旱加上三北地区干封地面积总数达2.76亿亩,比常年多0.87亿亩,偏多46%。2.受旱区域集中。目前全国一共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96%,非常集中。3.受旱程度重。作物受旱中,黄苗或死苗的重旱面积达3981万亩,占到受旱面积的29%,这是多年少见的。受旱成因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1.降雨少,温度高。去冬以来,华北大部、西北大部和黄淮大部以及江
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日超过80天,部分地区超过了100天。按照气象部门评价,是30年到50年一遇的少雨。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华北、黄淮以及西北东部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4℃,土壤水分蒸发大,失墒快。2.寒旱叠加。去年12月份以来,一共出现三次大范围降温过程,特别是春节前。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8-12℃,局部达到17-20℃。我这次去江苏检查抗旱工作,那里前段时间的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导致了许多地区无法进行抗旱浇灌,加重了旱情。3.灌期提前,用水集中。由于春节后气温回升较快,持续少雨,各地冬麦区提前开始春灌,有些还增加了灌溉的次数,用水增加并集中。加上部分地区江河来水和蓄水量偏少,造成抗旱水源短缺。
从本次干旱呈现出的特点及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此次抗旱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受旱面积大,旱情严重,造成抗旱水源短缺。二是,在绝大多数的农村,缺少农田水利设施,或者曾经有但年久失修,已经无法使用。三是,一些地区的农民本身对抗旱的积极性不高,因为粮食的收益还不如外出打工挣钱。面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雨水利用率
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充足: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浩大安博水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安逢龙认为华北地区出现严重旱情的根本原因是季节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雨水利用率太低。华北有些地区雨季的降水如果能够储存下来的话,那么就可以解决旱季的用水问题。不过,解决华北地区旱情燃眉之急的应急办法,一是通过人工降雨;二是通过增加钻井取水力度,然后在雨季时积极回补地下水。但华北地区缺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的方式。
二、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农民恢复或重建农田水利设施:恢复甚至重建农田水利设施,并非短期之功。农业,尤其粮食的比较收益极为低下,更加抑制了农民在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上的积极性。所以,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出资投建,并加强维护和管理,方便干旱之时启动利用。
三、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保证农民种粮和抗旱的积极性: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农民本身对抗旱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平常打井、修水渠虽然花费不多,但相对于“进城打工”,做这些事似乎“不划算”。一些农民反映,如果不是目前国家补贴,对种田就更不在意。所有这些都反映了目前农业的比较收益较低。所以,国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个比较收益较低的问题,当前,增大补贴也许是比较快捷的方法之一。
另外,应采取临时玉米收购措施调动农民抗旱积极性。目前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农民普遍面临卖玉米难问题,收获下来的玉米积压在农民手中难以转化成现金,大大挫伤了农民现在的抗旱积极性,为此,国家应该采取临时玉米收购措施,解除农民抗旱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信贷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信贷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新政策”的出台,被房地产商称为央行十年来出台的最严厉的措施。房地产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大,但如果在发展中不谨慎,一旦出现问题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也很大。因为房地产开发中约70%的资金来自银行,一旦出现问题,将导致商品房贬值,空置房增多,以及银行贷款变成负资产等一系列问题。
一、新政策出台的背景
1.央行检查房地产信贷问题显现。
为了监控房地产信贷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200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2001年7月1日至2002年9月30日发放的房地产贷款进行检查,共抽查房地产贷款20901笔,金额1468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3654笔,金额1380亿元;个人住房贷款12158笔,金额44亿元;个人商业用房贷款5089笔,金额43亿元。调查发现违规贷款和违规金额分别占总检查笔数和金额的9.8%和24.9%,这一比例引起了管理层的极大关注。
2.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迅速。
根据央行的统计,1998年至2002年,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5.3%;1997年至2002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年均增长一倍以上,两者的增速都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速。2002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这种情况再次加大了管理层对房地产业出台“新政策”的决心。
3.央行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
今年上半年,央行两次统计均表明货币供应量过快。而近年来不少房地产巨头依靠银行信贷和不规范的土地批租暴富起来,近期某些房地产民营企业因为违规使得这一问题再次暴露。为保证房地产业今后的良好发展,为减少金融风险,上 述几方面综合作用,就促成了管理层近期开始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来规范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发展(详见中国人民银行《关 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见本刊6月号第33页)。
二、新政策预期的目标
1.保持供需平衡。
商品房供给与需求总体的基本平衡是房地产市场可持续稳健发展的前提,商品房持续严重的供大于求,造成空置率上升,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难以实现预期利润,并最终将企业风险转嫁到银行。相反,房地产需求过热,无论是实际需求还是投资投机需求,会在短期不断诱发抬高房地产价格,最终脱离市场实际需求能力而出现泡沫,而泡沫堆积的后果也是经济和金融危机。
在保持房地产总体供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还必须保持房地产内部的结构基本平衡,这是实现总体长期平衡的基础。目前特别要关注超过地区实际需求能力的高价房和别墅大量开发,而地区需求比较旺盛的中低价房相对紧张的状况。要通过利率、贷款期限、贷款投放时间和规模等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使房地产资金投向保持合理水平,以此促进房地产总体和内部供需结构的基本平衡。
2.避免大起大落。
从许多国家和地区房地产发展经历看,市场大跌或崩溃的主要原因都是房地产短期内发展过快或过热,最终超过市场需求承受极限。
因此,必须使房地产稳健发展。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的房地产投资短期内大幅度增长,商品房价格大幅度上升,就有过热的迹象。央行必须通过信贷政策的调控作用,使房地产市场保持合理的资金规模,避免资金过量涌入,避免企业超负债能力超计划规模的开发项目,避免借用信贷资金进行商品房投机买卖行为的大量出现,确保房地产业持续、稳步和健康发展。
3.防范金融风险。
房地产引发的金融风险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房地产企业大量倒闭而使银行贷款成为坏帐;其二是在企业虽没有倒闭,甚至整个行业还处于比较景气的状况下,由于银行贷款过多涌入房地产,造成整个信贷结构发生变化。贷款过于集中于一个行业,且大量信贷资金违规投资于房地产项目,不仅会降低对其他行业的支持,也会加剧风险的集聚。特别是后一种风险往往具有很大隐蔽性和麻痹性。所以,必须未雨绸缪,当房地产发展出现过热迹象时,虽没有出现危机,但也要超前预警,防范金融风险于未然。
4.兼顾公平和效率。
目前部分地区房地产开发中,高价房和别墅快速增加,在商品房结构中比重不断上升,整个房价不断上升。高价房和别墅相对中低价房,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所以大为房地产企业追捧。而购买高价房和别墅的多为高收入者,个人收入支付能力比较强,银行也热衷为这些购房者提供按揭,为这些楼盘开发提供大量贷款。但这类购房者毕竟是市场需求的少数,目前突出的矛盾是中低价房比较紧缺,而这又是市场需求的最大部分。货币政策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原则,发挥经济金融调控作用时,也要体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必须关注市场中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促使房地产社会需求处于比较公平的状况。反过来,只有市场需求主体的利益得到满足,市场中的高价房才有真正存在的基础,购买高价房者的资产缩水概率也会降低。
三、新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较单一,对银行金融支持依赖度过高。据估算,房地产项目中接近70%资金来自银行,部分项目银行资金比例高达90%左右,若全面严格实施该政策,将产生“急刹车”效应,可能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
1.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濒临困境。
今年上半年,仅上海就累计发放住房开发贷款198.7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流动资金贷款270多亿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257.5亿元。若全面实施央行房贷政策,将直接导致中小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绷紧,部分房地产项目停工,烂尾楼涌现。据业内有关人士估计:该政策实施将使约50%房地产企业陷入困境,70%以上的项目无法继续。
2.房地产消费势头受抑制。
该政策在限制部分高档住房和商业用房消费的同时,中低价住房消费由于事实上提高了预售门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据了解,目前北京房地产销售已有所影响,部分高档楼盘出现打折销售现象。
3.市场发展的信心受压制。
部分消费者可能形成价格下降预期,持币观望,延迟购房,削弱房地产市场的活力和动力。
4.高档住房受到严格限制。
从新政策中不难看出,高档、大户型和别墅等住宅将受到银行贷款的限制,此类住房的供应量将有所减少。然而,正因为此类住宅的成本上升,供应减少,所以高档、大户型和别墅价格还将上升。
但从长期看,央行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会有利于夯实房地产公司的业绩,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目前,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长速度为32%,竣工面积增速为37%,而商品房销售增速为45%。随着管理层对房地产信贷收紧政策的实施,新开工面积增幅将回落,从而会引起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不平衡,最终会消化掉大量存量房,降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空置率,长期看来会挤掉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分,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另外,系列措施的实行,经营不佳的地产类上市公司很可能会重新考虑调整业务,而品牌房地产公司会在这轮竞争中最后胜出,业绩也会大幅提升。
四、新政策的新动向
央行新政策的出台,已在房地产行业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新政策的具体实施还须各地分行制定各地区相应的“房贷实施细则”。然而,央行新政策出台后出现一些新动向应引起关注:一是央行将房地产信贷和其他金融信贷监管职能移交到银监会,而目前银监会刚刚成立,监督房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政策倾向尚不明朗。二是该政策的实施细则主要由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和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由于房地产企业和贷款银行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双向依赖,估计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缓冲空间。
五、房地产开发的对策
1.信托业将成为房地产企业新的资金源。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一年来,已有100个信托品种投放市场,均大受市场欢迎。作为连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特殊纽带,在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下,信托业可以完成其他金融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就包涵央行新政策中明文规定禁止的未获“四证”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因此,在新政策出台后,房地
产商加强信托产品的设计和运用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发达国家70%的金融资产由信托业经营,尽管我国对信托业的界定有所保留,但市场份额依然诱人。
2.积极做好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
央行新政策的出台,无疑对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打击和影响最大。中小型房地产商面临新一轮兼并重组,其手头的部分土地也急于出手,有实力的房地产商可结合自身的房地产发展战略和国家的房地产政策,有选择地同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进行接触,通过兼并重组,为新一轮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房地产企业应注重吸引外资。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改制时吸收外企入股和同境外房地产企业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吸引外资。一旦和境外房地产企业达成合作协议,那么资金链就会非常牢固,因为国外的金融和房地产是紧密相连的,被统称是房地产金融。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2005年后外资银行就可向中国房地产企业贷款,将为我国房地产业注入大量资金。
4.房地产开发要注重政策倾向。
此次央行新政策的出台,受冲击最大的是“高档”、“大面积”和“别墅”等商品房。然而,新政策实施后因为此类楼盘开发量减少,开发成本增加和人们需求增长会使这类商品房的价格上涨,同中小型企业不具备此类商品房开发相反的是,有实力的大型房地产商在自有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积极涉足新政策实施后此类商品房的开发空间,其增值和盈利的机会可能大于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