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梁润兴5篇

时间:2019-05-14 11:0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梁润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梁润兴》。

第一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梁润兴

多点关注,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中山市东升镇太平小学梁润兴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大都存在厌恶学习、自暴自弃,情感冷淡、性格孤僻,社会适应能力低等现状;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有父母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学校教育管理不够完善;我们要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采取有效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建立“伙伴制”和“导师制”,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和活动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才。

【关键词】 心理现状成因分析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笔者结合本校市级立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找学生谈话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了一些研究,积极探究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象调查

经过实践调查,在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当中,心理问题极为严重。这些“留守儿童”或是隔代抚养或是托付在亲戚朋友家。贫困,使他们过早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隔阂,让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时无处寻求帮助;距离,让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他们大多只是孤独寂寞地成长,因此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1、大部分“留守儿童”厌恶学习、自暴自弃。

多数“留守儿童”不仅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而且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觉得,没有文化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读不读书也 1

没啥区别,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提醒和监督,“留守儿童”一般学习习惯差,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课堂纪律涣散,往往是班级中的问题学生,较少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器重,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和责任。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留守儿童”往往态度消极,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

2、父母对孩子情感冷淡、使孩子性格孤僻。

因远离父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对参与集体活动没有热情,没有个人和集体荣誉感;有的则脾气暴躁,情绪逆反,冲动易怒,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还有的心理焦虑,忧郁成症。有的家长一个星期或几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有的家长一个月或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相当少,没有经常性的沟通。长期的分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对父母非常冷淡。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父母亲觉得自己常年在外,没有很好地照顾孩子,心里有种愧疚感。为了弥补就尽量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把孩子的冷漠都归咎在自己头上,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理解的,却不知道小孩的品性是从小养成的,一旦人生观形成,就很难改变了。

3、大部分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低。

“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不良言行的影响,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人际交往能力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人欺负,容易离家出走。在突发事件中,几乎没有自救能力。从调查反映来看,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越严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父母对孩子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笔者对本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年龄多处在7—13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农村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长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或者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不够完善。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对策

1、.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档案。

心理档案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庭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态度和成绩、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性格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等等,从而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提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由于“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较差,往往是学习和纪律的双差生。如果老师对他们失去耐心,甚至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就会导致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他们就会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向社会。因此,要求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以足够的爱心、耐心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理解、尊重和包容。

3、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应建立“伙伴制”和“导师制”。

建立“导师制”,要求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帮助“留守儿童”补习功课,与他们谈心,与他们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儿童所想、家长所盼,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呵护,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亲子交流”、“爱心结缘”等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与留守儿童结对,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校外辅导员等,发动离退休老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实行全方位监护。在学生中推行“伙伴制”,开展“结伴成长共同

飞翔”活动,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成长伙伴”,通过辅导“留守儿童”学习、邀请“留守儿童”到自己家里做客、星期天一起玩耍等方式,交流思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

通过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明确,家长一方面应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给予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这是为人父母者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5、学校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和活动课。

多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渠道,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制度化。

6、.加大政府和社会关注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各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在城市内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适当的建校拨款,教师方面的大力支持等等,解决城市农村学校目前还不能容纳的那部分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另外,努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心理教育。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在教育工作中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全民要多点关注,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1年9月。

3、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二篇: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当前,在残疾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其中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包括自我身心知觉明确,能正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情绪稳定、乐观、有生活目标、乐意和胜任工作,人际关系和谐等。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塞罗曾说:“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问题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那么,当前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如何对待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呢?我们来做以下的探讨。

一、当前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㈠一般心理障碍1.自卑:表现为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认为自己总比健全儿童矮一截,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由于升学、就业等的限制及社会传统的偏见,对未来丧失信心,有些残疾儿童更是自暴自弃,不思奋发。2.孤僻:由于生理缺陷,而游离于普通儿童之外,喜欢独处,只爱与同类残疾儿童交往。3.多疑:常常表现为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仅依据感性认识和事物表象作出推断。当周围事物出现时,不管与自己有无联系都会表现疑虑、反感等情绪,并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充分流露。4.依赖:一些残疾儿童在家庭受到过多的照顾,养成依赖的习性,其中盲童依赖性最强,即使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做,一味地等、靠、依附于他人,自主自立能力很差。5.虚狂: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对人无礼貌,好表现自己。6.过度激动: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极易激动,举止冲动,待人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

㈡行为偏差1.偷窃:这在听觉障碍儿童及智能低下儿童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的思维质量带有明显的缺陷,同时听不到和不理解社会舆论对此行为的评价。2.打架及其他侵犯性行动。

㈢青春期心理障碍

1.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2.关注异性的变化,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出现“单相思”,学习无心,或恋爱不成而苦闷,自暴自弃。

残疾儿童以上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因素。

1.自身因素:由于感觉器官功能缺陷或损伤,产生感觉神经功能障碍、智力不足、心理障碍。2.家庭因素:对于残疾儿童的降临,家长心理准备不足,怨恨、烦恼,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不知所措,要么百般宠爱,要么放任不管,缺乏塑培养意识。3.社会因素:对残疾人的歧视,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残疾人教育滞后于普通教育也影响了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缺乏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社会上成年残疾人中不良思想和行为对残疾儿童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4.学校因素:学校确立的教育目标没有从残疾儿童实际出发,把特殊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加重了残疾儿童学习负担,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将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不能根据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采用适应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也将影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性格和作风将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健康水平会在学生身上打下烙印。校风不良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更直接的影响。比吃比穿、扫闹、不讲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这些问题如严重存在,就会腐蚀和污染残疾儿童的心灵。以上各种原因,并不是单一地发生作用的,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形成往往是主客观因素相互结合,协同作用所致。

二、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让残疾学生树立明确的“自我意识观念”。自我意识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第二,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扩大认知领域 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努力掌握知识技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争取优秀业绩,并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不能让他们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竞争,缩小了他们的发展道路。世界如此之大,应扩大每一个学生的认知领域,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间,发挥自己独有的技能。第三,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发展特长。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立远大理想,树立切实的生活目标,并发奋努力,把自己锻炼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此来提高和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天生我才必有用”,让学生在内心产生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一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贡献,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第四,培养残疾学生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不但爱与同类残疾人交往,也乐于同健全人交往,能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师、长辈尊敬有礼貌,对比自己还困难的群体表现出同情、尊重、爱怜和热心帮助。第五,培养残疾学生自制能力。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有道德和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纪律,个人服从集体,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断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社会化。

三、解决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途径.加强残疾儿童教育环境建设残疾儿童的心理状态除了遗传和疾病因素外,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在家庭,在儿童集体和在学校中的生活方式,即广义的教育。因此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的建设是促使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加强学校教育环境建设?

首先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美的心灵,这对残疾儿童人格折完善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整个校园的布局都应精心设计安排,使之富有教育性。例如:布置语言环境,设置音响环境,开设生理补偿的特殊课程,张贴激励残疾儿童自强奋发的名言......这些都能激励残疾儿童克服生理残疾,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形成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学会自治的能力。在绿化、美化、洁化校园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锻炼,尝试到成功的乐趣。增强残疾儿童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情感。其次要重视心理环境建设。心理环境主要指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即教师与残疾儿童的关系、残疾儿童间的关系、校风、班风等。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作为教师应根据残疾儿童的个别差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实施分类教学,使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智力的残疾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畏惧、紧张情绪,建立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同时教师要善于创造活跃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残疾儿童心理补偿功能,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协作互助,在愉悦的气氛中交流情感,学得知识,增进友谊,构筑爱的桥梁,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促使残疾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在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聋童的语言建立和发展要依赖教师,盲童的文字读写要依赖教师,他们的思维质量都有赖于教师,教师时时处于残疾儿童的观察、注意之中,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有坚定的信心;二有稳定、乐观的情绪、愉快的心境;三能尊重、期待和信任每一个残疾孩子;四有高度的耐心和深沉的爱心。

另外还必须努力创设开放式的教育环境,让残疾儿童走出孤独世界,真正地与普通儿童共享蓝天。已经在特殊教育环境中学习的儿童,作为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为他们创设一社会交往的环境,如组织残疾儿童参加各项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为社会服务,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参与书画、舞蹈、声乐、体育等各种竞赛,使残疾儿童在交往参与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残疾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第三篇:关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比较研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一、研究课题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比较研究

二、研究背景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三、研究意义

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的沉重代价。

三、研究现状(文献回顾)

文献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透视与实施路径选择》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 选取了豫东、豫西的8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县(市)的10个乡镇, 对留守儿童 进行了问卷访问,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卷794 份。并对部分监护人和学校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并从心理、人格、人际关系、学习四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用数字说明留守儿童心理所存在的问题 文献二《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所采用问就按调查法得到数据加以分析,侧重点在于问题的产生和如何解决问题。

对比两个文献其优点是采用问卷得到数据,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文献一所进行的深入访谈会受到文化说平的限制,结果会有一定误差。文献二研究内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有些粗糙不够细致。

四、研究方法

我组准备在问卷与无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加入对比,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找出其心理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第四篇: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教师和学校设备,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

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食宿,配备以专门的生活老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三、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与救助;

四、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 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 增加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的机会;

五、转变教育理念, 改变评价的标准,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

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 期

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食宿,配备以专门的生活老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同时强化家庭的监护意识和教育责任,确保家庭教育力量的存在。寄宿制——解决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教育滞后问题的有效途径 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

2、王浙鑫.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对策——对湖南省株洲市江璜村的实证分析.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学校给留守儿童充分的关注,老师要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在发现留守儿童有该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后应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另外应该开设心理课程教育,努力消除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

3、王晓戎.留守儿童的消极效应及干预措施.内蒙古教育.2008年 18期

1、学校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与救助;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和谐班集体;组建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组织

2、完善寄宿制学校

4、王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引导策略.教育革新.2010年03期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学校可以开展以反映“留守儿童”家庭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对父母外出务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对务工经历的讲述,和务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5、兰兴妞, 李启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01期

学校对留守儿童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 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 增加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的机会。如贵阳市修文县的久长中学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开展的“三个一活动”很有借鉴意义: “一个朋友”, 即我与留守学生交朋友, 欢迎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到留守学生家里做客, 通过“友情对对碰” 活动引导师生与留守学生的情感交流互动,用友情填补亲情缺失;“一个机会”, 学

校及班团活动中, 把自我表现机会多给留生, 帮助他们走出自闭自卑的心理误区;“一个电话”,即建议家长每半个月与留守学生通一次电话, 让留守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与关爱, 也让父母不忘自己关爱、教育、管理子女的监护人职责, 全方位地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积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 开发活动课程, 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 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可以开设一些具有本地优势特征的第二课堂,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还可举行各种留守儿童主题的活动, 让留守孩子通过感受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他们内心的失落情结;也可以开办一些家长学校, 对监护人进行培训, 提高其素质。实践证明, 由孩子所在学校主办的家长学校, 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由此产生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整合, 能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整体水平。

6、马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与出路.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3月第25卷第3期(二)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

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 利用学校的闲置教室, 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寻找有效的途径。用寄宿制的办法把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 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对留守儿童行为实现监控和规范

(三)有效整合资源, 形成立体式的管理, 共同承担责任

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地建立并及时更新留守儿童档案, 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 制定工作计划。班主任应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密切联系, 互通信息, 及时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共同研究制定教育孩子的计划, 特别是对学习困难,行为、性格异常的孩子, 形成合力, 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

要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整顿、清理学校周边的文化环境, 可以联合妇联、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构建和完善健康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 建立文化馆、农村公共阅览室、亲情活动室等, 有计划地为农村青少年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让他们在社区的共同关爱下健康成长。

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设置心理辅导室, 把对留守童的教育和关爱落到实处, 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来。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现有条件建立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 依托社会力量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心理咨询者、优秀教师定期给监护人讲授科学育儿知识,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 共同承担起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责任。

7、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1、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

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增建宿舍, 鼓励学生住校, 利用学校撤并后多余出来的教师任保育员, 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和学习上的辅导, 加大校内的管理和关怀力度。同时, 也可以缩小班级规模, 返聘闲置教师任教, 使其能够增加对班上的留守儿童的关注, 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

2、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社区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包括安全常识、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等等。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知识培训, 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

3、转变教育理念, 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

目前, 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理念上, 这就使学校和老师往往偏重于对“优生”的指导而放松对“差生”的管理,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提高是一个有力保证。

8、苏小林,关群.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及对策.重庆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9年02期

(二)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制定有效的教育管理政策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定期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9、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2 改变评价的标准

学生成功和优秀的标准应该多元化。对于特殊儿童而言, 通过适当的教育, 他们能够适应社会, 消除障碍, 这也是一种成就。除了用客观的标准来评定学生是否优秀, 还应该重视成功和优秀也可以是一种内心体验。评价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的最充分发展提供反馈和指导, 并不是要区分优良中差, 划分等级。如果确立了合理的评价标准, 那么教师就不会只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话, 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特殊儿童和借读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到班级生活当中来。3.3 制定保障学生权利的制度, 建立保障学生权力的组织 已经有一些学校在作努力和尝试了。如四川温江中学等中学, 成立了学生权利保障委员会。实践表明, 学生申诉制度的建立, 保障了学生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加强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推进了学校依法民主管理的进程。第二, 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 这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 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 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农村中小学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由于远离父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 建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学校还应该开展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如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做到对留守学生的情况有清晰了解;开设亲情电话, 向留守学生及家长公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 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联系。

10、徐宏丽.谈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1、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摆上学校的工作日程;

2、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作为班主任和教师的日常工作;

3、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心理自助能力

4、帮助家长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理环境;

5、争取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产生的一群“制度性孤儿”。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忧

目前,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务工,而将子女留在家乡接受教育,随祖辈一起生活,甚至自我照顾,我们把这个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

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帮助,及情感上的关怀呵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家长坚持“教育无用论”,很小就让孩子辍学,随其打工,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2.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管理,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品德发展不理想。加之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的境地。

3.社会教育效果差,甚至失控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相应的社会教育组织,正面的社会教育微乎其微。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我对阿都乡一中1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孤僻、厌学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厌学。在接受调查的120名留守儿童中,大多数性格表现为内向孤僻、厌学,只有少数表现得较为坚强。

2.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3.学习不积极,缺乏自觉性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不良的学习心态。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加大打工子女学校兴建力量

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

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制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1)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

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

(2)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

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3)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2]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3]梁岭,郑丽.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84-86.[4]林燕华.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广西教育学报,2005(S1):121-124.[5]吴承红,蔡澄,邵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74):100-101.(作者单位 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第一中学)

下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梁润兴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梁润兴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报告)、案例评选 类别:论文市州报送编号: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高士标 单位: 白银 市 会宁县(区) 党家岘乡初级中学......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德育论文 因及对策 论文题目:工作单位:姓 名:联系电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宁乡县回龙铺中心小学 龙永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宁乡县回龙铺镇......

    留守老人健康状况与对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大全)

    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状况与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沿海城市依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的优先扶持政策,以惊人的速度迈向现代化。中国的日新月异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于~~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调研

    关于~~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 法调研 树木葱郁,天清云淡,凉风习习。2010年7月**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010年暑期团学骨干培训班一行一百四十余名师生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推荐5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杨村镇中心小学 曾科萌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

    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我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相关数据,进行数理分析。从中......

    夜班护士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内容摘要: 在护理工作中,值夜班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每一个临床护士无法逃避的。夜班成为许多护士工作中的身心应激源,由于长时间的睡眠剥夺而形成一种慢性刺激性应激,可引起......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