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方案
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1、课题提出背景
据资料显示,中国约有1.2亿农民离开故乡到城市里打工。把2000万儿童留在了家里。其中,湖南就有留守儿童200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1/10。湘西地处中部偏隅一角,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劳务输出成为了农民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现象。湘西的“留守儿童”约6.5万人。非父亲或母亲为监护人的占65.1%,4.9%的孩子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恒、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综合分析湘西民族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不大关心成绩。由于家长文盲的比例较高,加上空间阻隔,所以,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第二、性格普遍存在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家长的比例要高得多。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等极端性格。
第三、心理存在一定障碍。他们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的许多生理问题无人关心,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
第四、不少学生价值扭曲。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就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这些孩子对学习无所谓,认真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逃学、早恋。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实施《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德育实践项目的动因。
2、课题研究目标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促使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同时总结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课题根据湘西吉首地区农民工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认为吉首地区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之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湘西吉首地区城乡结合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乡镇和城市双需的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湘西吉首地区教育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虽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者较多,但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便成为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针对湘西吉首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存在的上述问题及现代教育的要求,应把对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加强对这部分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健康地度过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现在我们课题组将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界定和解释
吉首市光明小学地处湘西吉首市城郊,始建于1939年,历经沧桑,几易校名,逐步发展为吉首地区规模较大的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学校。学校现下辖村小5所,共有学生1895人,教师103人。其中,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本课题的留守儿童,主要指湘西吉首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光明小学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乡镇)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吉首地区光明小学的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品德问题、三是生活问题、四是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缺少亲情体验)。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据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2007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强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等。一切资料表明国家对关爱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研究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且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和道德缺失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有人涉及。我们课题组进行这样的研究,就是为了弥补这一块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缺陷,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有一个从上到下强有力的课题研究组,校长亲自挂帅,全面负责、领导此项课题的开展。数名长期在教育科研工作中从事研究和组织领导的同志也在课题研究组担负有关研究任务。
2、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来自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特别是教育部门救助中心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3、我校为吉首地区规模较大的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全校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学校十分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专门设立学校德育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4、学校有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科研素质好的队伍,队伍中有多人曾在全国及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中获奖。更为可贵的是有一批长期坚持在第一线的中层干部、班主任和教师,他们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5、有市教科所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有上一级专家给予科研技术指导。6、2011起,吉首大学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助学基金,按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力量。
五、课题研究假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饯行生本教育,让学校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颁发的妇字〔2007〕34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2、湘教关委[2011]1号《湖南省教育厅关工委2011年工作要点》要求各地区主动配合有关部门,重点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等状况的调研工作,结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及“两免一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农民工输入地,会同省发改委和相关部门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做好进城后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3、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同时,应用大教学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终身教育理论、社会科学中的主体论,互动论、协同论;应用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使课题成果的推广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七、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
1、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主要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调整教育策略,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以便进行动态调整。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3、实验研究法。根据总课题确定相关的子课题,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围绕总课题确定的研究内容组织子课题组分组展开深入研究。
4、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转化情况及时统计分析,定期检测。找出经验、差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收集典型案例,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方法。
6、经验总结法。定期组织专题交流、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
7、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查阅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综合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以求实践创新。
八、课题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组织宣传。通过调查分析,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造册,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撰写书信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根据实施计划和调查总结情况进行研究,分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开展个案研究、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组建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聘任代理家长、实行“代理家长制”、制定留守儿童转化考核方案及综合评价方案,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在教育活动中探索寻求方法,总结一套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接受专家领导进行评估验收。
九、课题研究措施
1、确立帮教对象。为充分体现教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服务意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全面展现光明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针对留守儿童的以上问题,我们确定以吉首市光明小学留守儿童为帮教对象,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吉首市光明小学地处湘西吉首市城郊,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以吉首市光明小学为帮助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从留守儿童视角来了解城乡结合部的特点,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基本策略。我们将按照“寻问题——找教育措施——强行政对策”的思路展开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1)从寻问题着手,真情关爱,体现“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校要确定固定教师指导、温情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各科学习作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指导他们校正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合理安排他们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让他们充分体验师生间、学生间的人文关怀、集体温暖。(3)活动上优先安排。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学校要认真组织留守生参加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等。(2)找教育措施,解决留守儿童当前存在问题。我们将抓住留守儿童教育中几个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学校设计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模拟家庭、亲情教育课、结对子、自主规划、自律承诺、自我评价、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设立心理咨询室、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等。(3)强行政对策,坚持以人为本,爱生为贵,服务为重,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们的成长乐园。
3、充实研究力量。成立有骨干教师、教研员、专家组成的三结合指导小组指导课题研究。
十、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方案》
2、《吉首市光明小学留守儿童情况问卷调查报告》
3、《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集
4、《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案例汇编
5、《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反思汇编
6、《留守儿童心声随笔集》及活动光盘
7、《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十一、负责人与团队成员曾获成果、荣誉:
龙丁政: 2008年、2009年、2010年被评市级“优秀校长”
2009年、2010年被评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0主抓《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8年、2009年、2010年教育管理论文获奖多篇2008年、2009年、2010年主抓光明小学多个课题的研究并立项,获奖
石东:2008年、2009年被评为州级“学习型教师”学校“学科带头人”2010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工作者”“优秀教育宣传先进个人”“优秀教导主任”。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省级演讲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2009参与省级《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运用》研究立项。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2008年、2009年参与《关注弱势群体》、《小学生阅读教学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光明小学校报《阳光启航》主编。
向华华:2010年参与《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光明小学校园网站管理员。
田川: 2008年全州《体育与健康教育》赛课获一等奖
2009市运动会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
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杨丽娜:
2010年参与《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9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
2009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工作者”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下拨专项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2、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全校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3、领导亲自挂帅,全面负责,学校有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科研素质好的队伍,他们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4、吉首大学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助学基金,按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力量。
十二、项目可争取的社会资源及经费预算
可争取的社会资源
1、州市教育信息网报道,吉首市光明小学校园网站、校报的积极关注为整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舆论支持。
2、吉首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吉首市教育局救助中心、光明小学校党委、峒河街道办事处救助办等部门的支持,为整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当地教育部门以及光明小学课题组成员自筹的助学教育基金,使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获得了可行性的基础。
经费预算:
学校下拨专项经费,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做了如下预算:
留守儿童学习用品资助: 7200元(共24个月,每月300元)
心理矫正文艺汇演: 4000元(音响费、舞台租借等)
观看心理教育片放映机租用: 1800元(共9个月,每月200元)义教资料费和奖品: 2400元(共24个月,每月100)一对一救助: 3000元
宣传展板横幅等费用
1000元(每次宣传费总和)合计: 19400元
十三、课题研究组织
组长:龙丁政(中教高级)
副组长:石东(小学一级)孙明红吕正成(小学高级)
组员:田川向华华杨丽娜杨鲜梅江溶丽
田芳付涛刘万红瞿红梅彭英
彭金香杨通群石春永杨丽芳何海蓉 张千爱张忠顺梁芳
十四、参考文献
[1]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
[2]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
[3]姚计海,毛亚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心理特点及其学校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8,(2).
[4]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
[5]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6]丁晓英;让“隐患”远离留守儿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叶军;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张莉;罗学荣;孟软何;;山西省长治市农村留守儿童情绪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02期
[9]宋晨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肖竹;让留守儿童都有幸福快乐的童年[N];重庆日报;2011年
第二篇: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研究方案
《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研究》方案
泸州市况场镇实验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深,生活质量与生活观念的转变,多种因素导致的离婚率逐渐提高,再加上许多不可预料的意外,单亲家庭不断增加。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不少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受家庭不良环境和缺少父爱或母爱,心灵受到创伤,上进心不强,学习成绩较差,经常违反纪律,或是稍不高兴就离家出走,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也经常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
在对我校全体1341名学生家庭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单亲家庭高达7.6%左右,单亲学生已成为较大的群体。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许多单亲学学生难以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给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茁壮成长,也为教育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他们的心理,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对单亲学生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我校科研工作的大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及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单亲儿童”,指的是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离异而形成的单亲家庭中6—12岁的小学生。他(她)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们的身心发展轨迹具有哪些特点和规律?我们在教育上,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已系列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的依据
作为江阳区的一所普通农村九义学校,我校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家庭背景复杂,大部分是留守和单亲子女,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我校正面临着众多的学生教育问题。
从在校学生情况看,按照我校班主任的跟踪统计,在校违纪学生中有50%以上来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问题对我校部分学生成长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学生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及时研究并落实针对性的措施已经成 1
为学校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研究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解决困惑的勇气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单亲儿童心理特点的了解,帮助教师较为正确地把握单亲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他(她)们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2、通过对单亲儿童相应教育对策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减少单亲儿童心理创伤、消除心理异常、恢复单亲儿童应有的天真活泼和快乐天性的教育对策,以利于提高实施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
3、通过关于单亲儿童的课题研究,在人们的观念上进一步确立保障单亲儿童享受与完整家庭儿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营造有利于单亲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教育氛围的理念。
四、研究对象范围
况场镇实验学校全体中小学单亲家庭学生中韩霜、刘霞等10人。
五、研究的周期
两年(2010.9——2012.12)
六、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1、对单亲家庭同学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在校表现进行细致地调查,找出孩子心理异常的原因。
2、在学生心理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用表格和问卷的形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需求及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整理归类。
3、对心理异常严重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借助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对此类学生进行重点研究,力求有所突破。
4、从现状出发,寻求帮助单亲儿童促进社会和学习适应性良好发展的有效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若干对策。
七、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1、调查了解法:调查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表现、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环
境、个性特点,初步掌握学生基本情况。
2、访谈法: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弄清他们的心理障碍。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案例的研究,寻找途径,总结经验。
4、综合分析法: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单亲家庭子女共性和个体差异。
该项课题的研究需要多种方法的配合,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根据课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运用。
八、研究的程序
1、策划启动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该阶段主要是设计课题实验方案,申请课题立项,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单亲学生档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0年11月——2012年10月)
该阶段主要是根据该班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分批分类地进行研究。一边分析研究,一边解决遇到的问题,查阅资料,学习充实自己,同时作好课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结题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
将课题研究资料整理成册,作好实验总结,请行家指导,写出结题报告,并向上级教科所的专家申请结题评审。
九、改革的措施和活动
(一)具体的改革措施
1、对全校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2、发放调查问卷,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学业、生活进行排查、调研,对症下药。
3、制定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档案及教育对策。
4、对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家防。
5、组织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8、搜集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成功案例资料。
9、在班上多开展关爱“单亲”学生的活动。
(二)主要改革活动
1、开展个案追踪活动。课题组5位成员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认真拟定帮辅计划,建立档案(档案设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监护人情况、经济收入、联系方式、学生在校表现、教师帮扶措施、荣誉栏等项。)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作深入了解并作详细记载,以便家校及时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每位成员要和帮辅对象积极开展谈心,走访调查,辅导学习和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等。
2、结对帮扶。(1)单亲家庭中,父母的离异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学校准备把单亲学生分配到每一个教师的头上(每位教师帮扶2名),进行“师生结对”。(2)为单亲学生寻找“爱心父母”,用爱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学习上给予帮助,生活上给与关心。(3)我校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准备确定10个典型家庭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每个人都有老师帮扶,并设置“个案追踪”记录本,写好“单亲学生”教育案例与反思,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4)在班级中开展“结对帮扶”。在班级中让每一个干部都带一个单亲家庭学生,实行“一帮一”,使单亲家庭学生能体会到班级对他们的关心,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3、家校沟通。(1)帮扶教师定期对单亲学生进行家访,经常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或取得电话联系,和家长们促膝谈心。(2)学校还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开放日”对单亲家庭家长作专业的教育理论指导,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希望家长能有正确的教育方式。
4、开展各类活动,为单亲学生建立“温馨家园”。单亲子女性格比较孤僻,缺乏自信,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更不想参加学校和班上组织的活动,我们要多为单亲子女创造条件,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和团队活动(如①举行“亲子游戏”活动,②交“知心朋友”活动③开展为单亲学生“过生日”的活动,让单亲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④开展“单亲学生爱心捐助”等各种体育和文艺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尽情地表现自己,甚至让他们担任主要角色,让其他双亲学生多和他们玩耍和谈心,多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家”的温暖。
5、进行心理辅导,营造健康成长的氛围。单亲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在心
理方面与家庭完整的学生有较大的区别,如容易焦虑、孤独、敏感,缺乏自信,面对困难没有勇气。因此,课题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对单亲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1)利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走进单亲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很生活。(2)举办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3)以“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黑板报、学生手抄报为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宣传。(4)在学校建立一间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利用好“悄悄话信箱” 帮助个别学生克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5)教师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有计划,有辅导记录,有个案报告。
十、预期效果
课题组期望通过理论学习、调查了解、个案追踪、反思总结等行动研究法,落实各项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标。所预期的研究效果如下:
1、成果形态(形成一份研究报告、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教育个案等)
2、效果预测
(1)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大量工作,使单亲学生发生较大的变化,绝大多数帮扶对象的心理障碍得到矫正,行为表现趋于正常,学习成绩有所稳定或者提高。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促进教师自身观念的改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缺失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爱、自信的生活态度,从而为他们培养成为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有用人才。
(4)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单亲学生心理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都得到良好的改善。
(5)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化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十一、研究的保障
1、组织课题组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强化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2、聘请专家到课题组指导工作。
3、有序正常地开展实验研究,并逐步完善课题实验方案。
4、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形成书面材料。
十二、研究经费预算
1、开题、过程评估、结题,共约3000元
2、购买相关资料,打印课题资料等约1000元。
3、主协研人员学习、实验教师培训活动、聘请专家指导等约3000元。
2010
年10月
第三篇: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教师和学校设备,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
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食宿,配备以专门的生活老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三、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与救助;
四、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 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 增加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的机会;
五、转变教育理念, 改变评价的标准,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
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 期
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食宿,配备以专门的生活老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同时强化家庭的监护意识和教育责任,确保家庭教育力量的存在。寄宿制——解决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教育滞后问题的有效途径 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
2、王浙鑫.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对策——对湖南省株洲市江璜村的实证分析.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学校给留守儿童充分的关注,老师要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在发现留守儿童有该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后应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另外应该开设心理课程教育,努力消除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
3、王晓戎.留守儿童的消极效应及干预措施.内蒙古教育.2008年 18期
1、学校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与救助;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和谐班集体;组建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组织
2、完善寄宿制学校
4、王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引导策略.教育革新.2010年03期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学校可以开展以反映“留守儿童”家庭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对父母外出务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对务工经历的讲述,和务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5、兰兴妞, 李启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01期
学校对留守儿童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 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 增加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的机会。如贵阳市修文县的久长中学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开展的“三个一活动”很有借鉴意义: “一个朋友”, 即我与留守学生交朋友, 欢迎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到留守学生家里做客, 通过“友情对对碰” 活动引导师生与留守学生的情感交流互动,用友情填补亲情缺失;“一个机会”, 学
校及班团活动中, 把自我表现机会多给留生, 帮助他们走出自闭自卑的心理误区;“一个电话”,即建议家长每半个月与留守学生通一次电话, 让留守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与关爱, 也让父母不忘自己关爱、教育、管理子女的监护人职责, 全方位地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积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 开发活动课程, 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 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可以开设一些具有本地优势特征的第二课堂,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还可举行各种留守儿童主题的活动, 让留守孩子通过感受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他们内心的失落情结;也可以开办一些家长学校, 对监护人进行培训, 提高其素质。实践证明, 由孩子所在学校主办的家长学校, 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由此产生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整合, 能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整体水平。
6、马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与出路.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3月第25卷第3期(二)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
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 利用学校的闲置教室, 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寻找有效的途径。用寄宿制的办法把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 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对留守儿童行为实现监控和规范
(三)有效整合资源, 形成立体式的管理, 共同承担责任
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地建立并及时更新留守儿童档案, 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 制定工作计划。班主任应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密切联系, 互通信息, 及时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共同研究制定教育孩子的计划, 特别是对学习困难,行为、性格异常的孩子, 形成合力, 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
要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整顿、清理学校周边的文化环境, 可以联合妇联、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构建和完善健康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 建立文化馆、农村公共阅览室、亲情活动室等, 有计划地为农村青少年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让他们在社区的共同关爱下健康成长。
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设置心理辅导室, 把对留守童的教育和关爱落到实处, 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来。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现有条件建立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 依托社会力量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心理咨询者、优秀教师定期给监护人讲授科学育儿知识,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 共同承担起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责任。
7、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1、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
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增建宿舍, 鼓励学生住校, 利用学校撤并后多余出来的教师任保育员, 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和学习上的辅导, 加大校内的管理和关怀力度。同时, 也可以缩小班级规模, 返聘闲置教师任教, 使其能够增加对班上的留守儿童的关注, 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
2、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社区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包括安全常识、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等等。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知识培训, 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
3、转变教育理念, 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
目前, 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理念上, 这就使学校和老师往往偏重于对“优生”的指导而放松对“差生”的管理,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提高是一个有力保证。
8、苏小林,关群.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及对策.重庆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9年02期
(二)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制定有效的教育管理政策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定期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9、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2 改变评价的标准
学生成功和优秀的标准应该多元化。对于特殊儿童而言, 通过适当的教育, 他们能够适应社会, 消除障碍, 这也是一种成就。除了用客观的标准来评定学生是否优秀, 还应该重视成功和优秀也可以是一种内心体验。评价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的最充分发展提供反馈和指导, 并不是要区分优良中差, 划分等级。如果确立了合理的评价标准, 那么教师就不会只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话, 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特殊儿童和借读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到班级生活当中来。3.3 制定保障学生权利的制度, 建立保障学生权力的组织 已经有一些学校在作努力和尝试了。如四川温江中学等中学, 成立了学生权利保障委员会。实践表明, 学生申诉制度的建立, 保障了学生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加强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推进了学校依法民主管理的进程。第二, 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 这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 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 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农村中小学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由于远离父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 建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学校还应该开展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如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做到对留守学生的情况有清晰了解;开设亲情电话, 向留守学生及家长公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 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联系。
10、徐宏丽.谈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1、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摆上学校的工作日程;
2、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作为班主任和教师的日常工作;
3、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心理自助能力
4、帮助家长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理环境;
5、争取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产生的一群“制度性孤儿”。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忧
目前,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务工,而将子女留在家乡接受教育,随祖辈一起生活,甚至自我照顾,我们把这个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
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帮助,及情感上的关怀呵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家长坚持“教育无用论”,很小就让孩子辍学,随其打工,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2.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管理,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品德发展不理想。加之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的境地。
3.社会教育效果差,甚至失控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相应的社会教育组织,正面的社会教育微乎其微。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我对阿都乡一中1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孤僻、厌学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厌学。在接受调查的120名留守儿童中,大多数性格表现为内向孤僻、厌学,只有少数表现得较为坚强。
2.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3.学习不积极,缺乏自觉性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不良的学习心态。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加大打工子女学校兴建力量
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
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制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1)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
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
(2)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
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3)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2]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3]梁岭,郑丽.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84-86.[4]林燕华.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广西教育学报,2005(S1):121-124.[5]吴承红,蔡澄,邵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74):100-101.(作者单位 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第一中学)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报告)、案例评选
类别:论文市州报送编号:
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高士标
单位: 白银 市 会宁县(区)党家岘乡初级中学联系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党家岘乡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士标
(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触及中学,白银,7307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不发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大量涌向城市,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祖辈或父母中一方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与之相对应,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研究开始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状有较全面地了解,才能更好地继续深入此项研究,为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现状 对策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1.1 “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不发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同时,由于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地区出现连年颗粒无收的现状,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农业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的现象日益严重。
1.2 “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的条件所限,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祖辈或父母中一方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1.3 “留守儿童”的涵义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留在家里、守住故土的孩子,这其中当然包括单亲和孤儿,他们的抚养、管理和教育主要依靠父母一方或祖辈或他人。
1.4 “留守儿童”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各省市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倍受社会关注,很多学者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行列,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解决办法。这些理论成果正在指导着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而今,这个问题已在全国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投入到该问题研究的行列中来,相信在未来的中国,该问题会得到妥善的解决。党家岘乡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和了解,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发现我校“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2.1 感情脆弱,自卑感强
由于 “留守儿童” 过早地家庭缺失和家庭价值意识淡薄,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和安全感,使得孩子的心理很脆弱,感情没有寄托,自卑心理增强。
2.2 亲情缺失
亲情关系,虽然不能直接介入孩子的认知结构本身去决定什么,但是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动机、态度和性格等诸多方面,所以成了间接影响孩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必要的安慰和关怀。当孩子受了委屈或遇到挫折时,得不到及时的安慰、开导和鼓励,孩子长期忍受着寂寞与孤独。就算父母能够通过电话联系,但父母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成绩,却一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孩子一直生活在焦虑与紧张之中。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了无助的感觉,直接影响了他们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2.3 性格缺陷
由于农村文化的影响,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嘲热讽,使得他们性格孤僻,忧郁自闭,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的释放,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严重断层。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生活,临时监护人不会管也管不了,他们的管理只局限于吃饱穿暖少生病的表层关怀,无法给孩子全面的、有效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临时监护人为祖辈的,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分的溺爱、放纵,不愿严加管教,只求和睦相处,父母在外也鞭长莫及,由于孩子长期处于“无人管”状态,导致他们形成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家不听监护人或长辈的教育和劝导,在校无视学校纪律,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不合群,无集体荣誉感。
2.4 价值观的扭曲
我校坐落于会宁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南与静宁县接壤,东和杨集毗邻,北连翟所乡,西靠侯川乡,为会宁、静宁、通渭三县交界之地。由于近年来党家岘乡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同时,为了能够更快、更早地摆脱贫困,大多数农民工涌向城市。更有甚者,只为了自己的腰包比别人的鼓,致富心理膨胀,攀比之风盛行。逢年过节回家,不关注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问题,甚至对孩子不闻不问。部分父母由于常年在外,不能关心照顾孩子从而内心愧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造成部分“留守儿童”的零用钱数量猛增,挥霍自由度不断扩大,养成了他们奢侈浪费、摆阔攀比的陋习。另外,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辨别意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厌学情绪,相信“金钱万能论”。从而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打工挣钱上,放弃了难得的继续求学机会。
2.5 学习成绩差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二:
2.5.1 从家庭方面看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塑造孩子心理的根本保证。然而,调查发现,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本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很低,只局限于长好身体,长大年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孩子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就辍学出外打工。
2.5.2 从学校方面看
党家岘乡现有十几所小学和独立初中,在十几所小学中,尤其是一些边远的完小,由于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本来已经跟不上形势的部分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再去思考和研究“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疏导。我乡十几所学校,不但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更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根本无法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针对学生心理的教育。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3.1 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首先,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让全社会意识到“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构,让“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热心帮助和关注。最后,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一些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3.2 适时的亲情沟通才能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隐患 首先,外出务工父母必须经常和临时监护人沟通,适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心理变化,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远方的、心底渴盼的那份、大公无私的家庭的、父母的爱;其次,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尽量搭建子女和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和平台。最后,虽然没有钱的日子难过,但是远在异乡拼搏奋斗的父母一定要定时和孩子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准确掌握孩子的想法,并且时刻以“地不耕误一茬,书不读误一代”来提醒自己孩子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金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3.3 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在当前的教育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增设心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加强“留守儿童”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同时,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还要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以感化他们脆弱的心灵;适时谈心,以释放他们压抑的情绪;个别辅导,以补偿他们缺失的爱。
3.4 家庭幸福温暖才能融化孩子冰冷的心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校部分“留守儿童”家庭不完整或不和谐,父母离异或经常吵架,导致孩子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格、性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我建议父母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应该谈及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不管怎么样,都应该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用家庭的温暖和和睦的氛围给孩子爱的教育,温暖“留守儿童”那可趋于冰冷的心,让他们找准人生的方向。
总之,“留守儿童”这一时代的“附属品”的心理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新问题和难题,既然不能回避,就应该想办法解决。调查显示,这个群体的数目在不断扩大,说明这个难题将会长期存在,其心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会更加凸显。为此,政府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社会经济战总目标,综合解决,达到标本兼治。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将其上升到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解决,全社会共同努力,最终全面彻底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2]
[3]
闵永胜,姚本先,《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 第1期;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珍辉、彭尚平.《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作者简介
姓名:高士标,性别:男,出生年月:1984.01.24,毕业日期:2007.06.20,毕业院校:天水师范学院,最后学位:本科,工作单位: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职务职称: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生物、英语、心理学,通讯地址: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邮编:730712,电话:***,E-mail:gsb-01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