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制监督的完善

时间:2019-05-14 13:3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法制监督的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法制监督的完善》。

第一篇:行政法制监督的完善

行政法制监督的完善

[摘要]完善行政法制监督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现状及其问题,提出了完善行政法制监督的相关思路对策。

[关键词]行政法制 监督 问题 完善

行政法制监督是指监督主体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是否遵纪守法所进行的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专门行政监督机关(行政监察、审计)的监督、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和组织的监督等。

一、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还处于开创、探索和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行政法制监督的立法滞后。行政法制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监督主体执行监督职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为准绳。如果缺乏行政法制监督立法,就会造成监督机关无法可依,行使监督缺乏标准和依据。我国目前行政法制监督的有关法律还比较少,有些领域甚至还是空白,所以立法的滞后给行政法制监督带来了消极影响。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不健全。从表面上看,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健全,多元监督主体以多样化方式和途径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但实际上,虽然监督主体多元但并未产生监督合力,这种多元监督力量事实上构成了一种耗散结构,作用分散低效,缺乏对多元力量的整合协调机制,使得在“完善”的多元监督体制之下存在着“漏监”、“虚监”、“难监”等怪现象。行政法制监督程序不规范。行政法制监督方式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全方位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监督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说,事前预防的监督功能比事后追惩功能更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查错纠偏的追惩性的事后监督上。行政法制监督程序不规范体现在具体的监督实施中,监督违法违纪多,监督权力行使过程少;事后审查多,日常渗透少;具体的微观事项监督多,全面的宏观控制少。行政法制监督力度不够。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各个监督机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软监督”、“虚监督”和“漏监督”现象。受制于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及行政体制的安排,社会公众对政府的重大决策及实施情况知之甚少,知情权匮乏导致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过低,并且行政相对人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与制约力难以抗衡强大的行政权力,即使监督也多是“敢怒不敢言”,从而使监督流于形式。行政法制监督体制不健全,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在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监督体制多元无序,各种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在运行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和协调,致使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推诿或重复监督现象严重,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如我国权力机关的监督还远未被重视,司法监督的独立也未真正实现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监督主体独立监督职责的发挥,难以达到监督的目的。

二、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思路

行政法制监督是行政职能得以顺利实施和行政权力得以合理行使的重要保证,是完善依

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建议。

1.完善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首先,需要制定一部从整体上对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与客体、权力与义务、程序和法律责任进行全面规制的基本法,明确规定各种监督之间的职能界限和层次关系,优化制约机制。其次,“在制定监督法基础上,还应单独制定罢免法、追究法、个案监督条例等,以达到依法强化监督、细化监督、增强可操作性的目的”。另外,对于不符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时进行修订,对于监督职权重复交叉、相互冲突的进行协调,对于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监督方法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规范,整合现有的法律规范资源。

造社会主义法治环境,健全行政法制监督法律体系

行政法制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法制监督的前提和基础。为营造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法治环境,首先,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行政法制监督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和指导,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完善行政法制监督程序。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行为一样都应该具有严格的程序,使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监督。只有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推动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健康发展。注重事前监督,使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作为一种权力制约机制,行政法制监督应贯穿于整个行政权力运作的全过程,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制监督要改变轻事前监督、重事后监督的做法,形成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动态监督机制。“防范胜于救火”,建立行政法制监督的事前监督机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中监督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事中监督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事后监督类似于“救火”,是监督体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综上所述,就行政法制监督的整体工作而言,应做好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加大行政法制监督力度,完善行政相对人监督、舆论监督机制

行政法制监督中“软监督”、“虚监督”和“漏监督”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力度的疲软和监督手段的单一。因此,必须加大行政法制监督力度,建立行政法制监督协调机制,做好监督的总体规划,避免不同监督机制间的冲突,使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增强监督的整体合力和效能。同时,行政机关要诚意接受行政相对人的监督,积极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整合监督主体的力量,保障行政法制监督的独立性单一的权力机关或司法机关监督已不足以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必须建立起完整的行政法制监督体系,提高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地位,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使监督体系更趋合理、科学。即只有保障监督主体的独立性,才能使监督力量更强大。各监督主体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才能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立夫.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王世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J].政治与法律,2000,(6).崔自力.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理性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第二篇:浅谈依法行政与行政法制监督问题

浅谈依法行政与行政法制监督问题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权利配置在整体安排上不合理;监督主体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监督范围上过窄、监督对象上缺乏制衡性;在监督手段和监督方式上效果差;在监督程序上,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在监督机制上缺乏双向性和全面性。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改革和建设我国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行政法行政法制问题解决方法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现代行政所普遍遵守的行使行政权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的内涵包括着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及比例原则。当然,静态的依法行政是一种行政主体在职权范围内依法而为的行政,但行政中广泛存在的自由裁量权及随着行政权利的日益扩张,静态的依法行政将被突破,出现大量的动态行政,对行政的监督和制约变得越来越困难,单靠行政主体自身约束自己来实现依法行政,已无法实现法制模式下的依法行政。目前,我国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理顺行政法制监督中的各种关系,建立科学、合理、健全、高效的监督体系,对行政行为真正做到有力监督和制约,早日实现行政权的依法行使,使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使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实现。

一、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现状评价

虽然从纵向看,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在近年来已有所发展和完善,但不可否认,政府责任监督机制还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突出变现为政府责任监督不力,阻滞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假设的进程。要解决政府责任监督不力的现状,首先要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体现出一种制度堕距,主要有一下几个问题:

(一)监督主体问题

我国现行政府责任监督主体存在着多元性的特点。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有权对我国政府责任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包括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司法机关(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

从政府(行政机关)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为外部监督主体,而行政机关的监督为内部监督主体。这些主体由于存在着职权或地位上的问题,而无法顺利地发挥其作为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作用。

(二)监督对象问题

政府责任的监督对象的存在决定了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存在的必要。政府责任监督对象的复杂程度决定了政府责任监督机制需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政府责任监督对象的确定既是政府责任发生现实的需求,也是实践选择的结果。当前我国政府责任正处于一个高发期,而对政府责任的监督实践中对于监督对象选择却并未能完全反映当前的实际,使得我国的政府责任监督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监督程序问题

西谚有云:“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程序的重要性。而我国法律实践中历来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对政府责任监督也存在程序未被重视的问题,首先就反映在立法上的不成熟,对监督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但就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实际工作来看,现有立法的监督程序规定还是能够满足工作开展的需求的,而更主要的问题反映在实践中政府责任监督程序的不被遵守甚至随意创制上。监督缺乏程序,是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无法常规化的重要原因。

(四)监督效力问题

我国监督效力的问题与监督主体的地位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我国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往往无法完全排除相关利益单位的干扰,依法独立工作,导致责任监督无法顺利进行,监督效力权威不足;同时,政府责任监督主体与党纪监督主体的过分紧密的联系,使得政府责任监督难以避开政治的影响。在这种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双重影响下,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效力存在与预期不相符的现象。

二、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建议

我国政府责任监督的机制问题存在于立法和制度实施两个方面,因此,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需要从立法和制度实施两个方面入手,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通过对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完善政府责任监督机制需要从法律规范和制度运行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并着重解决具体的现实主要问

题,从具体的方面进行完善。

(一)完善途径:法律规范和运行制度的整合针对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应在我国现行的责任监督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新形势,不断强化和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的立法工作。通过法律规范间的整合,使各主体的职权及相互监督制约关系得以合理设置,明确职权行使及监督的方式、程序及确定的后果,使政府责任监督机制从立法层面上得到确立,为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实践提供指导依据和规范保障。

监督制度数量的繁多并不能代表监督制度的完善。事实上,由于这些监督制度将监督对象分得过细,监督资源和力量被分散,各种监督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没有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由于各种制度在具体的构架和实施方式上存在着许多重合的方面,难免导致监督的冲突。因此,由于各制度未经过合理的优化组合,所起到的监督效果,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或大于二。

综上,要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使对政府责任的监督达到最优的效果,在实践层面上,应对现有监督制度做一个清理和整合,纳入到一个相对统一、完整的监督机制中来。

(二)几个主要问题的解决和完善

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要从法律规范和制度实施两个途径进行。在这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理论与实践中已发现的主要问题,从具体内容上做出改进和完善。针对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主要问题,需要进行如下完善:

1、加强监督主体的地位和职权

加强监督主体的地位和职权包含两个层次的意义:首先是明确监督主体身份,赋予其作为监督主体应有的地位和职权,体现作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如果监督主体缺乏相对的独立性而依附于被监督者,控制权力的基本目标就无法实现”其次是加强监督主体地位和职权,使其监督对监督对象具有足够的约束力。

2、廓清监督对象范围

政府责任监督对象的范围决定了政府责任监督主体所需的职权配置和能力发挥,监督对象范围的确定,是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结构设置的重要依据,因此,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必须廓清监督对象的范围。廓清监督对象范围,有

利于政府责任监督力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行使,既能避免因介入非行政法律责任的监督而分散原本就不强大的监督力量,也能使预设的监督对象都能真正得到监督,维护监督机制的完整和公正。

3、监督程序的完善和遵守

“法律监督程序必须符合正当法律程序或者程序正义的要求,才能实现其价值”。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权行使需要有合理的政府责任监督程序作为约束和保障。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法律规范和实践中,程序随意的现象较为严重,是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职权未能得到充分行使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政府责任监督非常规化的集中体现。

因此,要提高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权威,关键还是在于从法律规范上对权力结构进行重新配置,加强监督主体的权力配置,使之获得有力的法律指称,同时在实践中排除来自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首长的权力的干扰,从而维护政府责任监督的权威。

总之,健全行政法制监督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还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监督工作极为重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已出台了《党内监督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正在制定实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监督法以及行政监督法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制度必将进一步完善,人民期盼建立的民主、法制、高效和廉洁的政府也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孔祥林.对完善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2] 应松年.行政法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3] 许小莲,魏星河.对我国行政监督缺失之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4]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5] 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三篇:李汝海:创新法制监督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李汝海:创新法制监督工作机制,完善行政

执法监督制度

东丽区政府法制办 李汝海

一、政府法制监督工作是政府内部层级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法制监督工作属于行政监督,是指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各部门、上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所属相应各部门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工作的监督,是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在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便捷。政府法制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规范性文件内容;

(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三)行政执法程序;

(四)具体行政行为;

(五)法定职责的履行;

(六)其他需监督的事项。政府法制监督的任务是:

(一)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二)依法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协调处理行政机关在执法工作中的各种矛盾。而且,政府法制监督权是政府领导权的延伸,政府法制监督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组织规划,监督检查,实施审查,指导把关、行政复议,调查研究,综合评价等方面。因此,从政府法制监督工作的性质、内容、职责和任务等方面看,都是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约束与自我优化的体现,是促进政府及所属各部门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从严治政和依法治政,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和效率的必要制度和客观要求。从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认识,政府法制监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政府法制监督工作的体制障碍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政府法制监督工作同全社会对加大对行政执法监督力度的迫切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问题也不少。一是在体制上存在监督流于形式、监督权责不明、监督工作机制陈旧、监督方式不明确、监督措施不具体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法制监督作用的发挥。二是思想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依法规范运作的要求不适应。一些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只认上级领导指示,对待法制监督存在认为多此一举、无关紧要的看法和认识。三是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和执法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与依法执法、公正执法的要求不适应。目前较突出的生硬执法、程序违法、执法推诿、执法不到位、执法效率低等不规范执法严重影响了行政执行力,但是由于监督虚化、乏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四是政府法制监督缺乏手段,监督形式陈旧单一。行政执法监督应是一项经常性的政府职能,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没有强有力的手段和制度支撑是难以实施的。

三、健全政府法制监督制度,强化行政层级监督权。

行政监督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而强化对行政执法的法制监督是行政层级监督重要内容。第一、明确法制监督作为基层政府法制机构的核心职能,强化政府法制机构的监督职能。第二、本着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的原则,健全政府法制监督制度,在已有的原则性规定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政府行政行为分别制定具体的、便于操作、有约束力的行政执法监督实施办法和规程。改变以往监督规定有,但抽象、原则,缺乏具体措施和手段的局面。第三、针对目前政府法制监督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条块分离、强调纵向、弱化横向的问题,按照新颁布的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精神,基层政府法制监督机构有权对政府所属全部行政执法部门实施监督和指导,因此,政府法制监督应规划全局,全面部署和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第四、政府法制监督工作要向政府行政行为的前端延伸,将被动式、批示式监督变为主动性、日常性监督。有必要把一些备案类监督方式,改变为前置介入。政府层级监督应追求主动、效率。应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掌握法律、法规全面、系统和专业的优势,克服和避免行政执法部门仅侧重部门法的执行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作到指导把关在前,监督及时有效。

四、完善对行政执法的法制监督工作制度,从机制创新入手。

传统上对行政执法的法制监督机制如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行政执法案卷检查、重大行政行为备案、行政复议等,在政府法制监督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规范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起到的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很多深层次的、未曾显现的新的问题大量出现,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观念陈旧、体制滞后、程序缺失、部门利益、行政执行力低等问题日益突显。这些问题涉及行政立法、行政管理体制等多方面,但政府法制监督未能及时跟进也是当前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不能适应依法行政要求的重要因素。因此,现有的政府法制监督机制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并且要有创新。

(一)行政执法培训要有针对性,侧重于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应结合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重权力、轻责任;重处罚、轻整改;以及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重点开展执法理念、执法能力、执法务实、执法艺术、执法效果的培训,紧紧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创新方法。要重点培养一批行政执法骨干力量,培训解决执法问题和难点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训的多样性。

(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和重大执法强制措施备案制改为报告和指导制。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在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和执法强制措施之前,应向政府法制机构报告,政府法制机构应进行指导把关,这并非替代行政执法部门的越权行为,而是政府内部层级监督的直接体现。因为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和重大执法措施一旦作出,往往严重影响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重要利益,社会影响大,必须慎重。行政执法部门代表政府对外行使行政管理权是统一的,政府法制机构对所属部门重大执法活动进行指导把关符合行政监督原则。因此,要探索这方面的制度和机制。

(三)加大对行政执法不作为的督查力度。要加强对《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宣传,鼓励和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机制纠正行政执法不作为现象,这应成为监督行政不作为的重要手段。同时,政府法制机构对群众投诉的行政执法不作为,或者有关行政部门反映的其他部门行政执法不作为,以及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以罚代管等行政执法不作为,都要积极受理和办理,要制定登记、核实、转送、报告、执法督查、处理、反馈等一套完备监督制度,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还要加强同监察、人事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运转良好的内部监督网络。

(四)加强政府法制机构执法协调工作。目前,新旧法律、法律与法规、法规与规章之间对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职责、执法权限的规定常有相互冲突、相互交叉、相互重叠、或者表述不明确等现象,加之部门利益作用,客观上形成有利的抢着执法,无利的或者责任大、有风险的往外推。这对社会管理、政府功能、政府形象都非常有害。政府法制监督应主动出击,推进和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出行政执法清单,并公布于众。要依法精确界定每个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依据、执法职责、执法权限、执法岗位、责任人员、追究办法等。要完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加大执法协调的力度和权威,切实解决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有利就上、无利就推,不讲配合的现象,凡经法制机构协调并报领导批准的应立即执行,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五)建立政府法制机构统管移送案件审核制度。解决以罚代刑问题,固然要强化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意识和执法力度,但涉及符合刑法要求的证据收集、证人调查、区分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犯罪构成分析等专业性问题,基层行政执法部门缺乏这方面经验,也极少培训,所以在案件移送过程中存在证据材料不规范、不齐全、不充足的现象,往往造成移送过程中来回扯皮,影响对违法行为的打击,社会效果也非常不好。虽然日常工作中有政法委的协调,但移送案件很多方面问题,都只靠行政执法部门自行解决。政府法制机构具备这方面法律专业优势,同时,作为政府法制监督机构有权统一审核重大涉法事项。因此,应建立凡行政执法部门认为涉嫌构成犯罪应当移送的案件,均报政府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必要时提前介入指导工作。

(六)在行政执法联动机制中发挥监督指导作用。由于现时行政管理强调专业化分工,部门分权、行政执法横向分散、职权交叉等因素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头执法、谁都管谁都不管等问题,建立行政执法统一调度、部门联动机制势在必行。政府法制机构应积极参与其中,发挥执法监督和协调作用,依法明晰各行政执法部门管辖范围和权限职能,规范统一执法、联合执法活动,依法全程监督指导。与政府主管机构一起,共同保证行政执法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综合、系统、有效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七)对涉企的行政执法检查统筹安排制度。2004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要求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种检查,推行行政执法机关联合检查。依法检查要提前通知企业,以书面检查为主,不得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实施普遍性的现场监督检查活动,应向政府上报计划,由政府法制部门结合所有执法部门的检查计划进行统筹安排,报本级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严格检查次数,能够合并的合并,能联合的应联合实施。防止多头重复检查,以及随意性大和执法扰民。将行政执法检查规范化、法制化。同时,每年抽选部分企业进行调查,收集企业对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活动的意见,努力营造优良的行政执法软环境,使企业来得快、留得住。

(八)将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经常化。现在的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往往一年一次集中进行,而且时间仓促,不能准确反映部门执法常态,监督效果很不明显。为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政府法制监督力度,应将执法案卷检查经常化,至少每个季度检查或抽查一次,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将执法案件评查要求细化,对存在的执法问题当场提出,并随时解决执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在监督中服务。检查后,及时总结执法经验,通报检查结果,大力促进行政执法水平提高。

(九)建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要坚持综合评定原则,要吸纳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意见,要与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结合,要与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结合,要与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结合,要与日常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合,要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结合,要和投诉核实情况结合,全面评议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并将评议考核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改变以往主动执法与被动执法、执法好与坏一个样,群众是否满意一个样等弊端,形成争做人民满意的行政执法模范单位和行政执法标兵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法制监督

法制监督

1.下列选项属于狭义法律监督的是(D)。A.中国共产党对司法进行监督 B.人民群众对当地政府的监督 C.某报社对某案件审判过程的报道

D.某地方人大听取本地同级司法机关汇报工作

2.下列哪种行为不属于我国法律实施的监督体系中的国家监督(B)。A.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检察院和法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B.人民代表大会撤销其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C.法院对某检察员的犯罪行为进行审理

D.检察院对某行政机关某局长的贪污犯罪行为起诉

3.有权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是(D)。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的国家监督体系?(A)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法律实施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

B.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的监督 C.全国人大对不符合宪法、法律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撤销 D.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5. 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B)。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监察机关

D.公安机关

6.在我国,法律监督的内容的重点是(B)。A.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B.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 C.各民主党派的活动

D.国家司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

7.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法律监督可以划分为(C)。A.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B.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 C.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D.一般行政监督和专门行政监督

8.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中,不属于司法监督范畴的是(D)。A.刑事诉论监督 B.民事诉论监督 C.行政诉论监督

D.信访

9.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监督的是(B)。A.审计监督

B.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C.行政诉讼

D.检察机关抗诉

第二十三章/同步练习/多项选择题

1.关于行政机关的监督,表述正确的有(BCD)。A.国家权力机关对同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B.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C.审计机关的监督 D.监察机关的监督

2.我国法律监督方面,社会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监督主要包括(ABCD)。A.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B.新闻媒体的监督 C.人民群众的监督 D.社会组织的监督

3.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权力机关进行的国家监督?(ABCD)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国务院总理的工作报告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C.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

件进行个案监督

D.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撤销同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或命令

4.国家监督的主体包括(CD)。A.中国共产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人民检察院 D.审计机关

5.下列行为在我国法律实施的监督体系中,不属于国家机关监督的有(BCD)。A.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检察院和法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B.纪检、监察部门对某法官的违纪行为进行审查 C.人民政协的监督 D.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6.关于法律监督的分类,表述正确的有(ABD)。

A.依监督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合法性监督和合理性监督

B.依监督主体与对象的相互关系不同,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C.依监督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 D.依监督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1.简述法律监督及其构成要素。

参考答案: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政治或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法的全部运作过程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控制和督导。其构成要素包括:(1)法律监督的主体。在我国主要包括国家机关、政治或社会组织和公民三大类。(2)法律监督的对象。主要是运用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也包括运用公共权力、具有政治优势地位的政治或社会组织。(3)法律监督的内容。主要监督的是对象的行为和结果的合法性,一定范围内也监督行为和结果的合理性,例如行政复议。(4)法律监督的依据。其依据主要是宪法和法律。(5)法律监督的方式。不同的监督主体或监督对象就会有不同的监督方式。例如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主要是诉讼;公民的监督方式主要有申诉、控告、检举等。

2.简述社会监督的种类。

参考答案:所谓社会监督,是指国家机关以外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和公民进行的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依据具体实施监督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政治或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公民监督。(1)政治或社会组织的监督。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监督。(2)社会舆论的监督。主要指新闻舆论的监督,借助传媒手段进行。舆论监督的对象最为广泛。(3)公民的直接监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选举权、罢免权、表达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等,都属于公民的直接监督权。

1.试论法律监督的功能。

参考答案:法律监督最基本的性质和功能在于它的制控性,主要包括制控法的运行过程以及由此监督权力的运作,与此相对应,形成法律监督的法律功能和政治功能。法律监督的法律功能包括:(1)法律

监督是法运行不可缺少的构成性机制。首先,法律监督保证法律创制和法律实施受控状态,由此实现法运行的预期目标;其次,完善的法律监督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完善的法律监督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法治。(2)法律监督是保证法的实现的贯穿性机制。法律监督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和机制,其独有的控制和纠错机制,保证着法的运行和实现。(3)法律监督是法的统一、权威和尊严的保障性机制。这是因为,法律监督通过上述的构成性机制和贯穿性机制,来保证国家立法的统一和法律体系的和谐一致,维护法律的权威。法律监督的政治功能包括:(1)法律监督是权力制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保证性机制。首先,法律监督能较好地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制约功能;其次,通过法律监督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实际上保证了法律对权力的制约。(2)法律监督是法治和民主政治的实质内容和操作机制。首先,法律监督防止权力的任性、专横和腐败,使得权力始终依照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运作,这本身就是民主和法治的内在要求;其次,民主的内在要求需要法律监督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在这个意义上,法律监督是民主的一种操作机制,体现了一种工具理性。

2.试论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中的国家监督。

参考答案:法律监督依据监督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类。所谓国家监督是指由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依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的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具有法定性、严格程序性和直接效力性等特点。依据具体实施监督的机关不同,国家监督可分为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监督。(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这是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所进行的监督,其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主要包括对立法的监督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两大类。立法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对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及其结果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在监督方式上主要包括事前限定监督、备案、审查以及发回等。对法的实施的监督主要是指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处理方式包括宣布违宪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决定、命令无效,罢免,提出质询等。(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这是指以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进行的监督。其监督对象和内容包括对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监督以及对社会组织和公民行为合法性的监督。对行政行为监督包括一般行政监督(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专门行政监督(行政

机关内部的专门监督机关进行的监督)。(3)司法机关的监督。这是指以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为主体所进行的监督。人民检察院是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主要对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执法、司法活动的合法性和刑事犯罪活动进行监督。人民法院的监督又称审判监督,是人民法院依法对法院系统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执法、司法、守法活动所进行的监督。

3.试论法律监督的原则。

参考答案:法律监督的原则是指在法律监督活动中要遵循的本源性的、基础性的一般规定,主要包括:(1)合法性原则。主要包括合法性目的原则和合法性活动原则。合法性目的原则是指法律监督以保证行为的合法性为主要目的,合法性活动原则是指法律监督本身作为保证合法性的活动,其自身也必须有合法性。(2)民主性原则。该原则要求监督应具有民主的价值指向和民主的操作机制。民主原则要求法律监督的多元性、开放性、平等性和现实性。(3)程序性原则。这是指监督需要程序性的指向和监督的程序化运作。法律监督的程序性指向是指法律监督应该着眼于对象内容的合法性以及对象程序的合法性,监督的程序化运作强调的是法律监督活动过程本身应有民主、开放、合理等程序性设计。(4)系统性原则。这是指法律监督在体系、功能、结构上的统一性、协调性和整体性。法律监督应该是目标统一、功能协调、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4.结合现实,论我国法律监督的完善。

参考答案:我国法律监督体系及其运作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从现实来看也存在问题,例如,宪法监督在法律实施的环节的缺位,国家权力的不平衡,监督本身的不完善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法律监督应以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充分分权和分权基础上的权力制约为基础,否则,监督机构无法真正行使监督的权力而使得监督虚置。(2)法律监督特别是违宪监督应该设置专门机构。法律的生命力来自实施,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没有宪法监督,这与其根本大法的地位不相称。结合实际,较为可行的是在现行体制下设置只对全国人大负责的宪法或者宪政委员会。(3)无论怎样的监督机构设置,都需要仰仗监督权的实质化和监督操作的程序化。每一种监督权都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这需要监督程序的设置必须是具体、严密、合理的等;另外,行使法律监督必须遵循程序,要通过程序和过程本身的正当性实现结果的正当性。(4)监督程序的设置,要注意借助普通公民或组织对自己利益的关切,并力图使之成为监督的启

动机制。因而除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监督形式尚需实质化程序化外,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的扩大、宪法诉讼的发动应该在设计监督程序时特别考虑。(5)无论怎样的监督体系,如果缺乏对政党特别是执政党遵循宪法和法律情况的监督,则监督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是虚化的。这就需要除了在权力角度进行平衡外,还需要进一步壮大市民社会的权利,以权利制约权力。例如,加强新闻监督。学术界甚至有人称新闻监督权是国家的第四种“权力”,可见新闻监督的重要性。总之,法律监督的完善,除了借助权力机关之间的互相制约和平衡外,还需要发动社会监督,以权利制约权力。而这一切又需要法律监督本身的程序化和可操作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监督应有的作用。

人民网报道了近年舆论监督著名案例(人民网>>时政>>综合报道2005年04月25日11:27,来源:《中国青年报》<节选>)。(1)南丹矿难 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发生特大矿难,当地严密封锁消息。7月31日,人民网刊发《广西南丹矿区事故扑朔迷离》,各媒体也相继推出相关报道,事件最终被曝光,责任人受到严肃查处。南丹矿难是我国首例由新闻记者最先披露的重大灾难事故。(2)黄静案 2003年2月24日,湖南湘潭21岁的女教师黄静裸死在宿舍内。此后近一年时间内,该案一直未能审结,黄静死因也一直未有定论。50余家媒体关注此案,数百家网站进行转载报道。舆论压力促成了多次尸检与司法鉴定,公安机关也对此案进行了重新审定。(3)孙志刚案 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未带证件,在广州收容所被打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对此进行披露。5月13日,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被缉捕归案。此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又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了深入反思。6月20日,实行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4)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2003年底,中央电视台报道了阜阳劣质奶粉残害婴幼儿事件。此后,媒体的持续关注使“奶粉之祸”引起社会各界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调查组进驻阜阳,各地也对奶粉市场进行了紧急清查。2005年1月,“黑心”企业和商人受到法律严惩。(5)刘涌案 2003年8月15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黑道霸主”刘涌死缓。21日,《外滩画报》刊登题为《对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改判死缓的质疑》的评论,各媒体也相继发表评论,质疑刑法专家的意见。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提审刘涌案并最终判处其死刑。(6)西安宝马彩票案 2004年3月23日,西安青年刘亮摸中体育彩票特等奖,3天后陕西省体彩中心却宣布刘亮所持彩票为假

票。4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先后3次推出调查报道,为案件侦破打开重要突破口,涉案人员相继受到法律制裁。6月4日,刘亮领回宝马车大奖。(7)2002年新婚姻法的大讨论 2002年新婚姻法通过之前曾面向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就婚姻法中的热点问题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例如“二奶”问题、家庭暴力问题以及离婚时对无过错方的补偿等。新闻媒体的及时报道和反馈,使得婚姻中实际存在的很多问题得到了立法的支持。问题:从以上案例谈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掌握程度深刻影响着个人、集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新闻媒体作为一项最便捷的提供信息、反馈信息的手段,在实践中发挥着法律监督的重要作用。西方甚至有学者断言,新闻权是第四种“权力”。题目中的材料主要反映了新闻监督在法律制定以及实施环节中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立法环节中,新闻监督不仅能监督立法程序的运作是否合法,还能对立法内容施加影响,就题目反映的材料而言,新闻监督对立法机关及时、正确乃至全面认识社会中真正的法律需要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社会中的新闻监督成为有效沟通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桥梁,为实现立法者和普通民众的“合理交谈”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平台,只有通过理性交流产生的法律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法律。可以说,民主立法呼唤新闻监督,新闻监督保障立法民主。(2)对法的实施的重要影响。美国著名法学家、联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从来不在逻辑,而在经验。一语道破法律实施的价值。坦白地说,无论立法的技术多么的发达,所立之法多么的完美,离开了现实的运行,充其量只不过是一部死法,是停留在纸面的词语而已。法律的生命力需要在其运行中才能获得。一国法律的运行状况甚至成为法治国家一个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而保证法的有效运行的要素,除了权力本身的制约和监督外,社会监督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新闻监督已然成为社会监督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便捷的信息反馈、广阔的覆盖面以及信息来源的难以追查性赋予了新闻监督独有的优越性。从题目中反映的材料来看,新闻监督甚至成为法的实施过程中一个很好的纠错机制。(3)在新闻监督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守法意识的培养贯穿于立法和法的实施各个环节。这里的守法意识不仅指国家机关的依法行政依法司法,还包括公民、社会组织等通过新闻监督感受到了为权利而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4)当然,这并不是说,新闻监督可以无限的发挥。事实上,现代法治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任何权利都是受限制的权利。新闻监督也不例外,如何处理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新闻监督与个人隐私、新闻监督与国家秘密等都成为制约新闻监督的重要问题。

第五篇: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立法完善浅析

文章标题: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立法完善浅析

随着我国“市民社会”的初步建立和日趋成熟,民事主体循利而动,在民事活动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不惜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在国有资产流失、污染环境、破坏资源、行业垄断,以及不正当竞争等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案件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谁来代表国家和公众提起诉讼?目前,对于追诉

民事主体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责任问题上,我国法律在由谁作为诉讼主体行使诉权尚处于立法的“真空”状态。这种立法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某些当事人通过民事、行政活动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这既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也不利于法律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诸如上述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发生后,因为没有适格的诉讼主体,或有关主体不敢起诉、不愿起诉,无力起诉、起诉不力,而使得国家、社会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

由此可见,在我国建立保护因当事人违反行政法、民商法等私法而损害国家、社会公众利益的公益诉讼制度,并赋予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和社会公众提起民事、行政诉讼,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已经成为我国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立法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下,笔者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公益诉讼的起源和概念

公益诉讼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的程式诉讼中有关于私益诉讼和公益诉讼的划分,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公益诉讼乃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者外,凡市民均可以提起。到了近代,以法国、德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在民事诉讼中均规定了检察院作为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代表,对特定的涉及公益的案件,有权以主当事人的身份提起诉讼,也可以作为从当事人参加诉讼,并可以上诉。在英美法系,公益诉讼制度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检察官代表国家提起民事、行政诉讼;另一种是由私人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个人的利益,以国家名义提起民事或行政诉讼。

我国对于公益诉讼的定义,过去讨论较少,现行法律中也无任何规定,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也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我国诉讼法只规定有共同诉讼、代表诉讼和代理诉讼,除此之外,没有从诉讼的效果或诉讼的目的上划分出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笔者认为:所谓公益诉讼,应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侵犯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其主要的法律特征有:

1、公益诉讼是与私益诉讼相对而言的,私益诉讼是因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而引发的诉讼;公益诉讼则是因保障国家或公共利益而引发的诉讼。

2、公益诉讼包括基于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利益而产生的诉讼即我国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追诉刑事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国家公诉”;以及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民事行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法院依法审理并作出判决的活动和特定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有关行政机关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行政行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法院依法审理并作出判决的活动。后者在我国立法上处于“真空”状态,本文的“公益诉讼”特指排除“国家公诉”外的公益诉讼。

3、公益诉讼应当包括公益民事诉讼和公益行政诉讼。

二、赋予中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权的合理性

(一)诉权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必要组成部分,没有诉权,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将是一种抽象权力,而法律监督本身将必然是无力和苍白的。我国宪法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对一切法律活动有权进行监督,检察机关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均是为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有观点认为,检察机关在法律监督中最突出、最主要的职责是代表国家把被告人(刑事被告人、民事被告人、行政被告人)的违法行为和违法事实提供给法院,要求其依法进行审理和裁判,并对审理的过程及裁判的结果进行监督。刑事案件由于直接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秩序和公民的安危,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刑事诉讼的诉权。对于检察机关基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实施的对行政、民商事的法律监督,法律应当同等的赋予其相应的诉权。唯此,当民事主体通过民事行为、行政机关以违法行政行为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时,检察机关能够作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提起诉讼,以达到起法律监督的目的。

(二)将公益诉讼权赋予检察机关是由检察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军事机关。公益诉讼权从性质上属于司法范畴,将其赋予司法机关行使理所应当。我国的司法机关具体包括审判机关即法院和法律监督机关即检察院。若将公益诉讼权利赋予审判机关行使即由法院主动追究违法行为者的责任,必将违反“不告不理”诉讼基本原

则,从而陷入法律冲突的泥潭。故笔者认为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诉讼有如下优点:其一,检察机关是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司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行使国家诉权,由其代表国家提起诉讼于法有据;其二,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法律地位超脱,不易受干扰。其三,检察机关拥有一支长期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队伍。

(三)赋予检察机关公益

诉讼权是由于公益诉讼自身性质决定的。首先,公益的特点就是涉及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该类利益较公民的人身、财产利益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不便把握性,个体公民或法人往往感受不到该类利益的存在,或者不能及时全面的感知因该类利益受到侵害而造成自身利益间接受损的状态,如基于行业垄断而造成的移动电话“漫游资费”居高不下等事实。其次,涉及国家和公共利益的案件一般涉案金额巨大,诉讼费用较高,个人往往无力负担,或者不愿负担;最后,公益诉讼案件取证较难,被告往往是大集团或行政机关,公民个人的法律专业水平无法与之抗衡,原、被告双方在实体地位、司法资源及诉讼手段上差距较大。在我国官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这种不平等在行政诉讼中尤为明湿。故为了平衡原、被告之间的差距,将公益诉讼权赋予检察机关不啻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四)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符合市场经济效益原则、能有效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国有资产流失、公害案件以及随着行政权的扩张等案件,侵害的不只是单独的民事主体,而是一定范围内的公众,直至一个国家的利益。在此情况下,若要求单个主体提起诉讼,其必然将承受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不符合公平负担的原则。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代表,有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职责。由检察机关作为公益代表人参与诉讼既符合其职能要求,又能简化诉讼程序,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利于人民法院依法全面彻底的解决纠纷,有效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从而达到诉讼经济的目的。

三、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构建

笔者在撰写本文前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目前不少学者和司法工作者倾向于我国借鉴和发展英美法系公益诉讼的模式,构筑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为主,其他公益团体和社会组织公益诉讼为辅的公益诉讼制度。但笔者认为我国的公益诉讼权仅赋予检察机关更具合理性,其理由在上文中已阐明,在此不作赘述。

四、检察机关进行公益诉讼的范围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民事和行政诉讼的范围,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和现存的立法、司法体系,将其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笔者认为,检察机关目前亟需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涉及国有资产流失,侵犯国家利益的案件。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对侵害国家经济利益案件,往往对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交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罚,而对已经流失的国有资产则无法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予以追缴。将该类案件纳入公益诉讼范围,通过启动诉讼程序,可以达到追究侵害人的经济责任、保护国家经济利益不受侵犯的目的。

(2)公害案件。公害案件是侵害人因其违法行为造成不特定的多数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案件。公害案件多表现为环境污染案件:如擅自采伐造成资源的破坏性开采、毁坏风景名胜、违规排放污水、废气等案件。该类案件一般较为复杂,应当将其纳入公益诉讼范围。

(3)垄断案件。垄断案件多表现为不正当竞争案件,如公用企业的限定购买或不合理搭售行为、地方政府的地区封锁行为等引发的案件。目前在我国很多公用事业是由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垄断经营的,如供电、邮政、电信、铁路运输等等。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将该类案件归由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范围也是十分必要的。

(4)其他损害公益的案件。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根据这一规定,检察机关应有权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社会和公共利益的合同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并依法追缴行为人非法所得,以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立法完善浅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立法完善浅析。

下载行政法制监督的完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法制监督的完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管理学 行政法制

    行政法制 又称政府法制。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管理行政事务中与公民和社会组织之间各种纵向关系(包括政治、社会、文化、人身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

    浅论企业会计监督的完善

    浅论企业会计监督的完善 摘要:会计监督的完善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建设之一,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监督在监督观念、人员素质、制度建设等方面......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开创我院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我院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探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形式,从......

    完善行政首长问责制

    完善行政首长问责制,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干部问责制度。行政首长问责的条件不以行政首长主观上存在过错为前提,只要其管辖范围内发生规定的应当问责的事项即可问责。行政......

    法制监督检查汇报材料

    XX年劳动保障法制监督检查工作汇报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提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的基础。区劳动监察大队结合20XX年......

    完善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思考[样例5]

    完善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思考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

    水处理法制法规的完善

    水处理法制法规的完善近期,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周生贤近日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周生贤表示,要......

    城乡统计法制完善计划

    今年全区统计法制工作按照全市统计工作会议的部署,深入开展统计普法宣传,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不断提高执法效能,为全区统计改革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法制保障。一、建立完善街乡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