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监局如何正确把握加强监管与服务发展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坚持“监管是最好的服务,服务是为了更好地监管”是根本。
一、正确认识内涵
强化监管、严格执法是质监部门履行职能的基本要求,是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必要手段,是对法律和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负责的主要体现。只有强化监管,严格执法,才能打假治劣,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维护合法企业的利益,维护合法的知识产权,才能不断提升全社会的产品质量水平和安全水平,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疏于监管,放任自流,就会导致无序竞争和市场秩序的一片混乱,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监管是质监部门的权威,失去监管,质监部门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
服务是个广泛的概念。服务企业是质监部门的一项重要义务,服务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服务人民则是质监部门的工作准则。质监部门帮助企业完善计量器具配备是服务,帮助企业完善标准是服务,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服务,帮助小企业发展壮大是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提高办事效率也是服务。服务是质监部门的形象,失去服务,质监部门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二、克服片面认识
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质监部门强化监管,就会阻碍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例如取缔一些生产企业既会影响就业,又会影响税收。而一说到强化服务,自然要放松监管。在这种声音中,将加强监管与服务发展对立起来,进而在监管工作中瞻前顾后、束手束脚,在服务过程中,不能综合到位,放任自流,视隐患而不见。这些思想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在监管和服务中的裹足不前,进而让一些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经营者,特别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分子打着发展经济的旗号,有恃无恐地从事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危害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其实监管和服务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监管是前提,这是国家法律所赋予的,监管到位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是质监工作的主线;服务是目的,这也是质监部门必须做到的。监管是为了服务,服务也是为了更好地监管。只有监管到位,才能服好务,只有做到优质服务,才能切实监管到位,两者相辅相成。只有严格有效地监管,对违法乱纪、制售假劣者毫不留情,才能惩恶扬善,让更好的企业、更卓越的产品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让伪劣产品销声匿迹,这也是最好的服务。我们质监部门服务经济发展,主要是靠监管,如果放松或放弃对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而谈服务发展,将是舍本逐末。服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监管,我们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业务素质,企业愿意规范生产,合法生产,这无形中就会减轻我们监管的压力。
三、处理好两者关系
作为基层县局,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加强监管与服务发展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加大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假冒伪劣食品、不合格农资等产品的监管力度。要把服务发展作为质监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质量监管作为质监部门工作的基本职责,把行政执法作为履行职能的基本方式,通过强有力的监管发现问题,找准方向,把服务发展作为搞好质监工作的根本目的,在加大质量监管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多年来,我们山西省灵石县质监局始终高举“热情服务”和“有力监管”两面旗帜,坚持一切为了经济发展、一切服务经济发展、一切服从经济发展的理念,坚持“监管就是最好的服务,服务是为了更好地监管”原则,履行职能的同时,决不把服务丢弃,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寓服务于监管之中。灵石县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多,现代化大企业少,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检测制度、食品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小作坊的全过程监管力度和获证食品生产企业的证后监管力度,同时,我们还定期对食品生产者进行政策培训,为其提供各项咨询服务,在服务中使食品监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我们只有正确认识监管与服务两者既有矛盾又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既准确又灵活地运用法律法规去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将监管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监管之中有服务,服务之中有监管。
第二篇:党课材料:正确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关系
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辩证思维,防止各种片面性和形而上学。具体来讲,应当正确把握六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
把握全局性与局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中认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关系。同时,又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把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因此,必须在动态中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特别是解决好影响全局和谐的一些重大问题。
把握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既是需要不断努力的长远目标,又是迫切需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因此,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把握均衡性与非均衡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整个社会、整个历史都是在均衡与不均衡的辩证统一中发展推进的,我们的工作思路、指导思想也要掌握这样的辩证统一关系。总的目标是均衡,但现实中不可能绝对均衡;为了实现均衡,有时需要用非均衡的手段来解决。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体战略和发展过程也应当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简单地肯定这一点、否定那一点。
把握动力、活力与平衡、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个社会运行得是否比较理想、健康,关键要看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是否结合得比较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让动力与平衡两种机制统一发挥作用。没有动力和活力,社会就不能前进;没有平衡与和谐,社会就会失序。所以,在解决动力和活力问题的同时,必须重视平衡与和谐,在致力于保持和谐时,又不要忘了激发活力。
把握总体性和区域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同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每个地区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比如,深圳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城市,就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目前所达到的水平,在新的高度上设定更高层次的和谐目标。
第三篇:正确把握十个关系 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正确把握十个关系 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黄国庆
2009年第3期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会工作,要求工会组织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理念体现到工会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事业全局的重要关系,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新局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优势,是中国工会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根本特征,也是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根本保障。坚持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是贯彻治国方略对工会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工会群众组织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工会工作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只有坚持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工会组织才能肩负起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真正得到广大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展工会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对党负责与对职工群众负责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工会工作中去,切实承担起维护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政治责任,积极做好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各项工作,更好地肩负起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是要正确把握服务全局与服务职工的关系。工会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
分,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全局。同时,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工会的宗旨和天职,也是工会组织的生存之本、工作之基和力量之源。工会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开展工作,与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坚持服务全局,才能切实找准工会工作的历史方位,把握工会工作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服务职工,才能赢得广大职工的理解、支持和信赖,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好服务全局与服务职工的内在关系,坚持从大局着眼、从实际出发,把党的要求与职工群众的期望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在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体现作为,又要在服务职工中履行职责、凝聚力量、增强活力。
三是要正确把握依靠主力军与建设主力军的关系。中国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主力军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根本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非公有制企业职工迅速增加,农民工群体不断发展壮大,这对于保持工人阶级的统一性带来了新的情况。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这对于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时代发展给工人阶级队伍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把依靠主力军与建设主力军统一起来,在坚持依靠主力军的同时更加重视建设主力军,以巩固工人阶级统一性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来促进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努力实现依靠主力军与建设主力军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推动依靠方针的贯彻落实,使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合理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另一方面,要把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通过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维护职工队伍的团结统一,使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
四是要正确把握突出维护职能与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的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
会组织的基本职责。突出履行维护职能,不仅是工会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和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热切期待,而且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随着党执政方式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调整,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从党政部门中分离出来,交由社会团体来承担。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重要人民团体,在加强社会管理与建设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工作责任。从全局上看,坚持做到既突出履行好维权基本职责,又全面履行好各项社会职能,是工会工作更好地服务全局的客观需要。从工会工作自身来看,工会维权职责与其他各项职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维权职责是其他各项社会职能的基础,也是履行其他各项职能的最终目标;其他各项职能是维权基本职责的延伸,是对履行维权职责手段和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我们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维权职责与各项社会职能的内在联系,坚持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融入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既要通过突出维权来推动工会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又要通过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来提高维权工作的整体效能,促进工会维权工作与工会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五是要正确把握党政主导维权与工会主动维权的关系。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维权工作是党实践根本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党对工会维权工作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工会维权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各项工作,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进行,主动纳入到党、政主导的维护职工群众权益机制之中。只有这样,工会组织才能在协调利益关系、维护职工权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工会只有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紧紧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条主线,进一步强化责任,创造性地开展维权工作,才能使工会维权的效果更好。
六是要正确把握重点维护职工经济权益与全面维护职工各项权益的关系。全面维护广大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权益和社会权利,是工会维权工作的主要任
务。其中,劳动经济权益是职工群众安身立命的基础,是职工最基本的权益,也必然成为工会维权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把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放在工会维权工作的首位,才能为全面维护好职工的其他权利打下基础、创造条件。当前,职工群众劳动经济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比较突出。坚持把维护好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作为维权工作的重点,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职工体面劳动的现实迫切需要。因此,各级工会要坚持全面维护与重点维护的协调统一,把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各种手段,着力解决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使广大职工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同时,要在维护好职工经济权益的基础上,着力维护好广大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权益和社会权利,尊重职工主体地位,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七是要正确把握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企业发展与职工权益是紧密相联、根本一致的,只有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职工权益才具有更可靠的保障;只有尊重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发展才有动力,社会才能和谐。正确把握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把促进发展与切实维权统一于企业工会工作实践,是做好企业工会工作的关键所在。企业工会要通过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依法实行民主管理、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把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和谐企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的互利双赢。
八是要正确把握完善维权机制与为职工办实事的关系。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会维权机制,是把工会维权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推动工会维权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强化维权手段、增强维权能力、提高维权水平的重要保证。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是着眼职工实际困难,发挥工会自身优势,努力维护职工现实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把工会维权工作有形化、具体化的重要体
现。建机制与办实事,是工会维权工作两个重要方面。只有把建机制与办实事结合起来,把长期起作用与近期见成效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整体维权与具体维权的有机统一、群体维权与个体维权的有机统一、长远维权与现实维权的有机统一。各级工会要坚持一手抓机制、一手办实事,既要始终把加强维权机制建设作为根本性、长期性的任务来抓,又要紧紧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的力度,努力使职工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温暖。
九是要正确把握扩大工会覆盖面与增强工会凝聚力的关系。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工会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是工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能够为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提供更加广泛的组织基础;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能够吸引更多职工加入到工会中来,促进工会组织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把扩大覆盖面和增强凝聚力统一于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全过程,是工会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要求我们主动适应企业状况和职工队伍的发展变化,通过完善建会格局、创新建会形式、强化建会手段,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增强工会凝聚力,要求我们坚持以职工群众为本,真诚倾听职工群众呼声,真实反映职工群众愿望,真情关心职工群众疾苦,满腔热情地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办会、依靠职工群众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增强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努力把工会建设成为党委靠得住、行政离不开、职工信得过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十是要正确把握提高工会领导机关服务能力与增强基层工会活力的关系。工会领导机关承担源头参与、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的重要责任;基层工会处于劳动关系最前沿,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工运方针和上级工会决策部署的繁重任务。工会领导机关的职责与基层工会工作既紧密相联,又各有侧重,既相互支撑,又相互促进。工会领导机关为基层工会提供政策咨
询、法律援助、工作指导、干部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促进基层工会工作的开展;基层工会以其生动的实践,创造性地把上级工会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因此,推动工会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提高工会领导机关的服务能力与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统一起来,努力形成工会领导机关和基层工会上下联动、工作互补、协同共进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工会领导机关既要大力加强源头参与,切实为基层工会创造良好的法规政策环境,又要加强对基层工会的分类指导和全方位服务,推动基层工会工作水平的提高;特别要针对基层工会一时还难以开展的工作,积极推行上代下的工作机制,切实帮助基层工会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工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和维权机制,推进基层工会干部的职业化、社会化进程,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等活动,激发基层工会的活力,使基层工会工作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工会的决策部署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创造新经验、实现新突破。■
(作者系湖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第四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
副 标 题:
作者:胡长生
责任编辑:卜晓业
栏目:军队政治工作研究
正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江泽民主席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落实好江主席的这一要求,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讲求科学性,防止片面性,注意正确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把握“首位”与“中心”的关系,确保“首位”居首,“中心”居中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部队各项建设的首位,把军事训练作为部队的中心任务来抓,是江泽民主席反复强调的两个重要思想。“中心”和“首位”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构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中心”是履行我军战斗队职能的必然要求,强调“首位”则是保持我军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一致,都是为了做好“打得赢”、“不变质”这篇大文章,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讲“中心”,不讲“首位”,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难以完成“打得赢”的历史使命;如果只讲“首位”,不讲“中心”,思想政治建设就会变成“空头政治”,军队现代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打得赢”也就无从谈起。要把握好“首位”与“中心”的关系,应做到这样几点:一是在工作指导上要统揽全局。各级党委要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坚持党委议教议训,及时分析研究和解决思想政治建设与军事训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证二者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军政“一把手”要强化大局观念和“一盘棋”思想,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的倾向。同时,还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做到分工不分家。二是在工作摆位上要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部队的中心工作来做,充分发挥其服务保证作用,绝不能脱离中心另搞一套,甚至搞自我服务。坚持以军事训练工作为中心,但不以“老大”自居,忽视思想政治建设,用“中心”代替“首位”。三是在衡量工作成效上要防止片面性。衡量思想政治建设的成效,不能单纯看思想政治建设本身做了哪些工作,而是要看是否促进了部队质量建设、科技强军战略的落实,是否促进了军事训练、装备建设、后勤保障等各项任务的完成。衡量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不仅要看军事训练任务完成得如何,也要看官兵的思想政治觉悟是否提高,看官兵是否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部队是否保持了高度集中统一和稳定。只有坚持这样的衡量标准,才能给部队建设以正确的导向,防止在工作指导上出现偏差。
二、正确把握以理服人与依法管人的关系,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效应
教育与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很强的结合性、渗透性、兼容性,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教育是以理服人,是“德□胡长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治”;管理是依法管人,是“法治”。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官兵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是由思想认识问题引发的,有些则是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的。因此,单纯抓教育往往很难奏效,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一起抓,两者不可偏废,关键是要搞好结合,做到管理工作中有教育,教育工作中有管理,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效应。
(一)要用强有力的管理工作来增强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当前,部队少数官兵发生的一些问题,与教育质量不高有一定的联系,但与管理松懈有着更直接的关系。从实际情况看,官兵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来进行疏导,如正确看待深化改革的形势,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正确看待党内腐败现象等。而另一些问题不仅要靠思想教育,还要靠加强行为约束来解决,如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遵章守纪等。思想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有强有力的管理工作来支持,既要通过思想教育,让官兵明白哪些事不能干和为
什么不能干,更要通过强化管理,不让官兵去干某些事和防止去干某些事。通过经常性的严格管理,维护思想教育的严肃性,增强有效性。
(二)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整个管理工作之中。应当看到,现在少数官兵在思想作风和纪律方面发生的问题,究其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毛病。因此,要防止和克服“以罚代教”的错误做法,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官兵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为此,应做到这样几点:一是要强化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官兵明白基本道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划清是非界限,打牢立身做人的思想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要以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军人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官兵加强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辨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能力。三是要抓好以普法教育和条令条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使官兵增强法制观念和遵章守纪意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思想教育要长流水、不断线,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渗透于整个管理工作之中。通过教育,增强官兵遵纪守法和贯彻条令条例的自觉性。
三、正确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性
所谓原则性,就是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立场上,对上级的指示、要求的贯彻落实要坚决认真,不打折扣,不搞变通。所谓灵活性,主要是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运用灵活的策略和方法,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实施。正确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搞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必须要以坚持原则性为前提。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看,当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淡化原则性而一味强调灵活性。这种所谓的“灵活性”,是与原则性背道而驰的,是损害原则性的“灵活性”,必须坚决加以克服。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必须具有原则性和战斗性,要立场坚定,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要十分鲜明。要坚持用正确的思想灌注部队,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敢于批驳错误思想和歪道理,敢于讲正气,打击歪风邪气;要反对“好人主义”,提倡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对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严重失职渎职的,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处理的要处理,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进一步弘扬部队的正气。
(二)搞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要注意在原则的范围内进行“变通”。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灵活性的工作方法,这是实现原则性的内在要求。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握好“度”的问题,注意在原则范围内进行“变通”。当前,既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要求,坚定不移地按照“四有”目标培养合格的革命军人,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官兵在觉悟程度、道德水准、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把灌输大道理与讲清“小道理”结合起来;既要坚持不懈地教育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又要善于运用物质利益手段调动官兵的积极性,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用严格的军法、军规约束官兵,又要注意方式方法,讲“人情味”,把依法带兵和以情带兵结合起来;既要坚持不懈地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官兵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纠正不适当的消费方式,又要允许官兵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合理消费,获得健康的物质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四、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切实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
江泽民主席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从部队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既存在着继承我军光荣传统不够的问题,也存在着改革创新不够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在继承的基础上探索,在探索中创新,才能切实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因此,必须把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作为改革创新的基础。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这些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反映了我军的政治本质,是我军政治工作最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如果把它丢掉了,就会动摇我军建设的根基。改革创新必须在继承这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离开这个基础来搞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受到削弱,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我们还应当用改革创新来丰富和发展光荣传统。全军政工会《决定》指出:“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总结和吸收新的经验,使我军的优良传统不断丰富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如果墨守成规,固守已有的经验,不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缺乏活力,优良传统也不可能真正得到继承和发扬。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改革创新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同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解决这个问题,政治领导干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主动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陈旧思维方式特别是“左”的思想的束缚。只要“有利于发挥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有利于保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新办法和新举措,都可以大胆探索,积极实施。二是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当前,要下大力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针对深化改革的实际和官兵的思想特点,拓展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转变教育指导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下功夫抓好干部制度的改革,实行干部考核选拔公开化、末位淘汰制等新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干部的选拔、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电子传媒、信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三是要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由广大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指导部队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作者为成都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责任编辑:卜晓业)主题词:军队思想政治工作
第五篇:如何正确把握干部考察中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如何正确把握干部考察中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发表时间:2004-4-26 9:29:20 中共衢州市衢江区委组织部课题组
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质量,是党委组织部门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基础性环节。而如何在干部考察中正确把握定性和定量的关系,则是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的关键。定性与定量是干部考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定性是对一个干部素质好差的评价,而定量是对一个干部素质好差程度的衡量,是一种量的确定,定性与定量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只有定性没有定量的考察结论,是不完整的;定性要以一定的量为基础,既要有一定数量的信息来源,又要有一定数量的考察中介参与。因此,正确把握干部考察中的定性与定量的关系,对于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干部考察中定性与定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察中介数量难确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干部考察中参加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和对象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情况比较复杂,单位与单位之间人数相距较大,少的单位只有不到10个人,而多的单位有100多人,甚至几百人。在个别谈话时,人数少的单位相对好确定,而人数多的单位就相对难确定。特别是《条例》对一般工作人员参与个别谈话的人数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个别谈话时存在对一般工作人员重视不够,谈话时参与人数偏少的问题,在谈话对象数量的确定上,给随意性留下了空间。
2、定性的依据难把握。定性是考察组人员依据考察活动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对被考察者作出的一种评价。当前在干部考察中,由于参与谈话、测评的对象存在种种不健康的心理,在对被考察对象的评价时往往带上一种感情的色彩。如有的谈话对象与被考察者感情好,利益上有共同之处,对被考察者评价时就尽讲好话,而对被考察者有成见、有私怨的考察中介,在评价时就会有一些灰色语调,或者明褒暗抑,对优点的方面作相当的描述和评价,但只谈一些无足轻重的地方,而对缺点和不足则描述的细致详尽,或者对被考察者直言否定,根本不谈及优点方面,而大谈不足之处,甚至故意夸大缺点。有的谈话对象因为排挤心理,希望被考察者早点调离,也不负责任地夸大被考察者的优点。这种由于考察中介的种种不健康心理,给考察者提供了一些被考察对象的虚假信息,使考察者很难把握,给干部考察的准确定性增加了难度。另外,从考察主体方面分析,由于受到权威心理效应影响,对于同一被考察对象,考察者会不自觉地依据考察中介的层次不同来确定他们对被考察者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往往容易把层次高的考察中介的评价当作最可靠的依据,这样有时也会给定性带来偏差。
3、定量测评的结果难把握。一是不同单位之间测评结果难比较,由于不同单位之间的风气有好有差,对干部要求宽严不一,造成不同单位对干部的评价标准不一,测评结果之间难以比较和把握。如党务部门,由于平时对干部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管理上较严,对干部评价的标准也相对高些。同样素质的一个干部,在干部总体素质相对较低,评价标准也相对较低的部门,测评时可能是优秀,但到对干部素质要求严,干部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评价标准相对也较高的部门,其测评可能是称职,这样显然不公平。二是参与测评人员素质不高,往往也使测评结果失真失实。有的单位领导敢抓敢管,敢得罪人,工作成效也较明显,而下面干部素质不高,以自己利益作为评价干部标准,使测评结果失真,定量难以把握。如衢江区有一个部门,由于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工作流动性强,纪律比较散漫,管理难度大。该部门有个中层干部工作勤奋踏实,敢抓敢管,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测评时不称职票居然超过1/3。三是机制不完善,让少数心术不正的人有可乘之机,以不正当手段拉取票数。有的单位领导,为取悦群众,采用私设小金库滥发奖金等不正当手段笼络人心。如原衢县有个部门在“最佳最差”服务部门考评中,该单位领导怕被评为“最差服务部门”,就借开会名义给参与测评者变相发放补贴,收买人心,以不正当手段拉票,造成测评结果失真失实。
上述存在的问题对于正确识别干部,科学的选人、用人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工作中必须认真加以把握。
二、以《条例》精神为指导,科学界定参与测评、谈话的对象和数量,增强考核的科学性
干部考察是由考察者、被考察者和考察中介三者组成的一个系统,干部考察所需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考察中介的评价、反映间接获取。因此要全面反映被考察者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考察中介参与,但考察中介的范围也并非越大越好,范围太大,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过多过滥的不实信息,也会影响对被考察对象真实、本质情况的把握。考察中介的范围过窄,就得不到较为全面的情况,也同样影响对被考察者的全面认识。因此,必须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精神,科学界定考察中介即参与测评和谈话的对象
和数量。
(一)界定参与测评、谈话对象和数量应坚持下列原则
1、知情原则。即参与测评、谈话的每个对象对被考察者应有一定的接触、熟悉和了解,一般来说应该是被考察者的直接上级、同级和下级,以及其他
熟悉情况的对象。
2、扩大群众参与面原则。参与测评、谈话的对象按层面分,有被考察者的上级、同级、下级、服务对象及相关工作人员等不同层面的对象。在数量上,被考察者的下级和服务对象应占较大比例,在数量上应不少于前两者之和,特别是对社会服务性较强涉及税费征缴的单位,要特别注意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如仅听取本单位同志的意见,容易失真、片面。同时,还要注意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这是贯彻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
3、随机抽样原则。在单位人数多,谈话面广,考察时间紧,无法做到向每一个知情群众了解情况时,要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考察组临时随机选择谈话代表,而不能由被考察者所在单位领导指定谈话代表,避免单位领导将自己的偏见隐藏在不同态度的群众中。如被考察者与单位领导关系融洽,领导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安排与被考察者关系密切的群众参与谈话,反之,被考察者与单位领导关系紧张,领导则会安排与被考察者关系疏远,甚至有严重隔阂的群众参与谈话,这样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地识别评价干部。另外,为弥补上述不足,让其他没有被抽到谈话的知情群众有机会反映情况,可以设立征求意见箱和征求意见电话等方式,使其他知情群众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向考察组反映情况,提供
信息。
4、服从考察需要原则。即以考察人员对被考察者全面了解为原则。考察人员通过与一定数量和范围的谈话对象谈话了解后,认为对被考察者的情况还没有做到全面了解或者前面谈话对象所反映的一些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应扩大谈话范围,向有关知情人员作进一步了解,直到考察清楚为止,而不能以
谈话对象人数多少来限制。
(二)针对不同单位不同人数合理界定参与谈话人数
由于各单位大小不同,人数不一,有的差别还比较大,在干部考察中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参与谈话和测评人数的绝对标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根据单位大小、人数多少合理确定。根据上述原则,针对不同单位人数不同,谈话人数可以按下列方法确定。对于10人以下的单位,考察时每个对象都应该谈;对于10人以上20人以下的单位,谈话的人数应不少于全体人数的三分之二;对于20人以上和比较大的单位,谈话对象的数量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量和比例来要求,但可以通过对各个不同层次谈话对象的要求来确定:即被考察者的上级、同级和下级三个层次中,一般上级和同级两个层次的人数相对比较少,而下级的人数相对比较多。因此,在确定考察对象时,被考察者的直接上级和同级应该全部谈,而被被考察者的下级由于人数多不可能人人都谈,下级的谈话人数可按不少于上级和同级谈话人数的总和来确定。如考察某一单位的一中层干部,共有60人,其中班子成员5人,中层干部6人,一般干部49人,则其谈话人数就应不少于22人。当前在这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做得还不够,往往重视被考察者的同级特别是上级的评价,认为上级领导的评价可信度高,而对下级的评价往往是作为参考,表现在谈话时就比较随意,加上考察任务重、时间紧,导致下级谈话人数少,面不够广的现象比较多。这样就有悖于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原则。
三、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把握影响干部考察结果的各种条件因
素,增强考察结果的准确性
1、要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在考察中,经常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对某一被考察者,他的上级评价不同于他的下级的评价,他同级的评价不同于他的上级或下级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情况下,究竟以谁的意见作为认识干部的主要依据,必须作全面的定性分析。首先,应该是把大多数群众的评价和意见当作认识干部的主要依据。这样才能体现群众路线。其次,应该按照直接证据证明效力强于间接证据证明效力的原则,以与被考察者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对象和评价和意见为基本依据。三是要进行去伪存真的理性分析,要特别注意把握考察中介的不同心理状态,通过把握考察中介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判定其评价的可信度。把握考察中介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善于观察考察中介的言行,从考察中介的言行中来分析判断考察中介的心理状态;二是考察中注意从一些考察中介那里获得有关另一些考察中介与被考察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信息,从而通过分析考察中介与被考察者的关系来把握考察中介的心理状态。如某一考察中介在谈论情况时,涉及到其他考察中介与被考察者的关系,某人与被考察者关系好,某人为某事与被考察者吵过,对被考察者有什么成见等。通过对考察中介的心理状态分析,就可以较好地判别其评价的客观程度。第四,要进行客观分析。即不同的考察中介所反应的情况,能否相互印证,能够相互印证的一般可以作为评价依据,不能被印证的一般不能作为评价的依据,可以作为参考。总之,在考察中,既不能依据少数领导的个人评价意见来定性,也不能依据少数不健康心理的考察中介的评价意见来定性。而应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按照干部的标准和原则,根据多数群众的评价意见来定性。
2、要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当前在干部考察中,随着考察方法的不断完善,对干部实行定量考核的办法逐渐增多,主要的有考试、面试、测评等方法,应用比较普遍的是民主测评,即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素质要素,分为好、较好、一般和差四个等次,让参与测评者打“√”。最后汇总测评得票情况。这种测评由于评价标准比较模糊,测评的结果也是以票数来表示,而不是用分值表示,因此还没有做到真正的量化。其缺点是不同单位、不同人数的测评结果之间很难比较,这在差额考察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如甲、乙两人同时被列为某一职位的差额考察人选,甲所在单位共50人参加测评,乙所在单位共70人参加测评,测评情况如表一、二所示。
简单的光从得票数看,不可比,难以分出甲乙的优劣。但是,如果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别确定不同测评要素不同的权数,然后通过加权计算出一个综合得分值,分值越大得分越高,说明越优秀。如将表
一、表二的测评票数通过给分标准,折算成分数,以百分制表示,给定:好为85分,中为75分,差为
55分,通过计算如下表三、四。
例如再给定德、能、勤、绩、廉五项权数分别是0.25、0.2、0.1、0.25、0.2,通过加权计算可得:甲的综合素质测评得分为82.8×0.25+82.4×0.2+82.4×0.1×81.6×0.25+83.2×0.2 =82.48,乙的综合素质测评得分为 81.9×0.25+81.7×0.2+81.4×0.1+80.9×0.25+81.9×0.2
=81.56。
通过加权计算,测评结果就比较直观,增强了可比性。
3、要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单纯的定量分析或单纯的定性分析都很难做到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必须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定量定性分析,才能做到准确地评价和识别干部。就拿民主测评来说,由于人数多的部门和人数少的部门在民主测评中,每张票所占的比重不同,如一个只有10名干部和一个有30名干部参加的测评,同样得不称职票是4票,前者的不称职票所占比重为40%,而后者的比重只有13.3%。《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在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应当免去现职。对照这一条规定,得同样的不称职票,人数少的部门比人数多的部门被确认为不称职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要对考察情况作全面分析,既要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也要进行定性分析,一是对测评情况要作全面的分析,除了看到不称职票外,还要分析优秀票和基本称职票的数量。测评中一般会出现下列四种情况:①不称职票和优秀票都比较高,即通常所说的两头突出的一类,这类干部往往是比较有个性,敢闯敢冒的,也是最有争议的干部。对这类干部组织上要认真分析,正确把握,有的属于工作方法不当得罪了一些人,有的因为经验不足,工作有失误,组织上要为他们撑腰,并加强教育和引导,用其所长,而不能因为敢于得罪人,测评时不称职票相对较高而简单地予以否定。②不称职票和优秀票都少,但称职票多,即通常所说的两头小中间突出的一类,这类干部往往是四平八稳,工作守摊子,是平庸的干部,不能重用。③优秀票很多,不称职票极少,这类干部一般为难得优秀干部,应当予以重用。④不称职票很高,优秀票极少,这类干部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为不称职干部。二是要把测评结果与谈话等其他途径收集到的信息一起作综合分析。如果从个别谈话等途径了解到的信息综合起来对干部的评价都比较一致的,说明该干部是不错的,反之如果从个别谈话等其他途径收集到的信息,综合起来对干部的评价是否定的,说明该干部是不职称的。总之,既要重视测评的得票情况,但又不能简单的以票取人。要把测评结果与谈话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要注意对不同单位和风气和干部和整体素质状况进行分析,由于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有的部门认为自己单位的干部能得到提拔,是一种荣誉,在考察时就有意拔高;而有的单位的干部由于妒忌等不良心理,在测评时,就有意贬低;有的单位由于干部整体素质低,在评价干部时参照的标准就低,有的单位干部整体素质高,干部在评价时参照的标准就高。因此除了对不同单位的风气进行分析外,对所在单位干部整体素质高低也要作分析比较,这样才能准确地判定干部的优劣,正确识
别干部,做到科学的选人、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