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加强社会管理与化解矛盾中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使我们原有的一些调节社会关系的简单方法不再适用了。因此我们要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保持和谐稳定,需要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减少问题产生。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协商,满足群众合理要求。加强应急处置,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和谐稳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在创新管理中利用矛盾、在化解矛盾中促进和谐。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就是差异。当前社会思想领域有六大矛盾最为突出,一是弘扬主旋律与思想多样化的矛盾,二是继承文化传统与封建迷信抬头的矛盾,三是文化开放与西化侵袭的矛盾,四是社会变革与道德失范的矛盾,五是规范管理与发扬民主的矛盾,六是网络发展与管理滞后的矛盾。我们要善于驾驭矛盾、控制矛盾和化解矛盾,在指导思想上承认差异,在社会氛围上宽容差异,在教育工作上整合差异,在社会管理上引导差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内展开,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根本目的是为群众谋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着眼源头治理,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事关群众基本生计的问题;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回应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干群血肉联系;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和舆论引导,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众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整体设计,又要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影响我省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关爱,解决管理缺失问题,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应急服务管理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和谐是稳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只有维护好社会稳定才能从根本上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保障和谐社会将抗快速的发展,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二篇:化解矛盾纠纷 促进社会和谐
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纷繁频繁,解决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和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促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进科学发展、创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已经迫在眉睫。
一、正确认识社会矛盾的特征,自觉把督促化解社会矛盾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正确认识这些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基本前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督促化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政法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也只有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上有所作为,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注重防微杜渐,重视调查研究。社会矛盾纠纷的扩散和激化有一个过程,只有坚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才能把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消除于萌芽状态,构筑起防止社会矛盾纠纷扩散和激化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一道防线。
二、目前我县社会矛盾纠纷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但在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类矛盾也
日益突出,如: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危房改建引发的矛盾、暴力执法抗法引发的矛盾、土地承包纠纷引发的矛盾、婚姻家庭纠纷引发的矛盾等等。
造成当前社会矛盾持续性、多发性和复杂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
(一)决策和政策不当,执法不公。
一些部门滥用职权,不依法行政或执法监督不严不公,在制定政策时,侵犯和牺牲群众利益,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工作人员素质低,法制意识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就不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
(二)党政领导不够重视。
目前我县仍有很多乡镇及部门领导认为经济工作才是“硬道理”,化解矛盾纠纷问题只是“软指标”,对及时有效的化解矛盾纠纷不够重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化解矛盾纠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认识不够。
(三)基层调解组织缺乏战斗力及协调能力。
基层调解组织作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其调解的权限、方式、效力和保障都很有限。加之调解队伍不稳定,制度得不到落实,作用很难发挥,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另外,当前矛盾纠纷涉及的当事人多、部门多,往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解决。调解经费有没有得到保障,导致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战斗力薄弱和协调力不够。
(四)队伍素质整体偏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矛盾热点、难点问题逐年增多,需要化解的社会矛盾呈现出广泛化、群体化、复杂化的新特点,引发矛盾的原因多种多样,甚至多种因素复杂交错,矛盾化解难度增大。目前,调解人员的素质与当前复杂的矛盾纠纷已不相适应。
(五)群众法治观念淡薄。
在化解矛盾纠纷中,一些人心态浮躁甚至严重失衡,维权意识强烈而法治观念淡薄。有些人信“访”不信“法”,认为只有往上告,或者把事情闹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手段把矛盾扩大化。同时,有大批刑释解教人员从中作梗,借机挑衅、激化矛盾纠纷,使利益冲突者因为“仇富”、“仇官”心理和“不公平感”、“被剥夺感”心理因素,对社会不满情绪潜滋暗长,也卷入到突发事件中,造成矛盾的复杂化。
三、意见和建议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为做好矛盾化解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严格依法办事,坚持走群众路线。
违犯法律法规进行决策、行政和执法,是引发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行政执法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同时,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坚决走人民群众路线,严格执法、严禁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深入人民群众,开展“人民调
解进万家、化解矛盾在基层”人民调解专项活动,着力化解调处本地区多年积累、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矛盾纠纷,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矛盾纠纷和地方党委政府交办的矛盾纠纷。
(二)落实责任、切实履行责任。
化解矛盾纠纷就必须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从构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的高度,充分认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对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领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各单位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基层党组在化解矛盾中作用
近年来,各种突发性事件,大多发生在基层,而这些基层组织又大多比较薄弱,特别是党组织作用弱化,起不了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力,致使矛盾越来越大,引发群体性事件。如:矿区征地补偿、矿区地质灾害、宅基地使用权所引发的矛盾纠纷等等,如果处理不好,将可能引发巨大的群体性事件。因此,作为矛盾化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基层党组织对矛盾纠纷的控制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的核心和堡垒作用,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将各种矛盾纠纷和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我县经济建设和创建和谐织金奠定坚实基础。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调解委员会队伍建设,建立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法律法规及其相关业务培训,加强对基层调解员、信访干部等相关工作人员经常性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基层调解员、信访干部等工作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技巧。结合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变化,制定培训规划,逐步使培训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主动自觉地依法处理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计划、分步骤对队伍进行调整补充,把那些政治素质高、思想意识好、懂法律、群众威信高、办事公道、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队伍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律意识。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矛盾化解的过程就是法制宣传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坚持在矛盾化解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校园”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织金县司法局化起司法所
谢乃奎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日
第三篇:社会和谐发展与女性
一、女性能力发展: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探讨女性能力发展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必须把女性能力发展纳入视野。因为:
第一、促进妇女能力发展,是实现男女平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首先,妇女能力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促进妇女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实现男女共同发展,是社会和谐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女性的解放与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以及人自身发展程度的标尺,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他引用了傅立叶的一句名言,“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1](P250)与此相联系,马克思认为男女两性关系最鲜明地标明社会发展程度,“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化教养程度。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自己来说成为并把自身理解为类存在物、人。”[2](P296)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和谐社会建设,表现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必然要求男女平等、和谐发展。而妇女的能力发展不仅是男女平等的重要表征,并且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关键因素。妇女只有实现自身能力方面与男性更平等的发展,才能争取与男性更平等的社会地位。其次,妇女能力发展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广大妇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女性只有在自身能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与男性一道,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第二、促进女性能力发展是“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从政治上就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依归,强调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不是最终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终极目标,才是发展的最高准则和标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发展、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关注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的发展。因而关注女性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女性能力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必然逻辑。任何对女性发展的忽略,也就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违背。
第三,促进女性能力发展,是实现女性自身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既包括人际关际的和谐,也包括每个人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人的能力、社会本质、个性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能力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女性能力发展是女性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的基础。广大妇女只有实现了自身能力的全面、充分发展,才能更广泛的参与社会,形成独立的个性。
二、促进女性能力发展:和谐社会建构进程中的必解之题
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都为女性能力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女性的能力发展。但是,在能力发展问题上,仍然存在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女性能力发展的、不和谐的因素。突出表现在:
1、男女两性的能力发展不平衡
2、男女两性的能力发展机会不平等
3、男女两性能力的社会承认不平等
4、对女性能力发展一定程度的歧视与偏见
第四篇:《瞭望》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信访在和谐中回稳
《瞭望》: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信访在和谐中回稳近两年来,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各级各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完善工作机制、解决信访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力求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使信访总量在经过连续12年持续上升后首次出现下降态势。信访总量下降 信访秩序好转
近年来,我国信访形势出现了信访总量下降、集体上访下降、初信初访下降、信访秩序好转等四大积极变化。
2006年4月28日,湖北宜昌市民在书店阅读《信访条例》。2006年5月1日,是中国国务院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实施一周年。国家信访局负责人4月29日介绍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实施一年来取得的些明显成效。该负责人介绍称,各地各部门在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取得明显成效,整个信访工作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信访总量持续攀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呈现出“三个下降一个好转”,即:信访总量下降、集体上访下降、初信初访下降、信访秩序好转的良好态势。中新社发 任卫红 摄
第一,信访总量下降。据国家信访局介绍,2005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信访总量与上年相比下降6.5%,这是经过12年持续攀升后出现的第一次下降,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下降14%。群众信访活动重心下移。浙江省自从1992年以来连续13年信访总量持续上升,2005年首次出现下降,全省三级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比上年下降2.45%,今年1月至7月全省信访总量又比上年同期下降11.89%。第二,集体上访下降。2005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接待群众集体上访批次与2004年基本持平、人次下降14%。国家信访局接待的集体上访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29.9%和39.8%。今年上半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接待群众集体上访批次、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和19.1%。
第三,初信初访下降。2005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的初信初访量下降9.1%,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2%。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等方面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发生信访问题的数量逐渐减少。
第四,信访秩序好转。各地大部分信访群众能够按照《信访条例》规定到指定地点反映问题,并遵守接待场所的秩序,中央和国家机关周边秩序明显好转,地方党委、政府机关门前聚集上访明显减少。上访群众在机关周围和信访接待场所长期滞留的现象得到改观。
国家信访局局长王学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信访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总揽全局,站在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对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路新要求,他体会最深刻的是“六抓”:一是抓认识。中央领导同志强调,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信访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把信访工作的定位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摆上了重要位置。二是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处理信访问题责任主体的责任,促使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处理信访问题。三是抓法制。修订并实施新的《信访条例》,既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又规范信访人的信访行为,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抓重点。集中处理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认真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长期积累的信访问题。五是抓政策完善。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出台相关政策,缓解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六是抓协调联动。建立了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信访工作格局,以此推动整个信访形势发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
拓宽畅通信访渠道营造和谐信访环境
为保障广大群众正确行使信访权利,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新修订《信访条例》的要求,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营造了友好和谐的信访环境,促进了信访问题及时妥善解决。
“累了你就歇歇脚,渴了你就喝杯茶,气了你就消消火,请进——这里就是你的家。”走进河南省义马市群众工作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上述一段问候语。昔日经常“火药味”十足的信访局接访大厅,现已变成了充满信任与温馨的“群众之家”。2005年1月,义马市在信访局的基础上组建群众工作局。这一敢为人先之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期待。图为工作人员在社情民意室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深入贯彻实施《信访条例》,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信访渠道。目前,从中央到省、市、县党委和政府全部设立了信访工作机构,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军委总政、武警总部、有关人民团体,以及中央管理的大型骨干企业均设立了信访工作机构。乡镇、街道有的设立了信访工作机构,有的配备了专门工作力量,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工作网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按照新修订《信访条例》的要求,普遍实行了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布了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地址、投诉电话、信访接待的时间和地点,为群众来信来访提供便利。同时,各级政府还采取措施进一步拓宽信访渠道,如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建立了以互联网为平台、面向市民的信访网站,开展网上信访。据国家信访局介绍,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这个系统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中央与各省(区、市)信访部门及有权处理信访事项职能部门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方便信访群众在当地提出和查询信访事项,进一步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和信访管理水平。
加强来访接待场所建设,为畅通信访渠道创造条件。国家信访局把加强群众来访接待场所建设,作为展现党和政府形象、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程,作为信访部门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始终给予高度重视。今年初,国家信访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来访接待场所建设的通知,对群众来访接待场所的建设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接待环境,及时对国家信访局来访接待大厅进行了改造,扩大了来访群众填表候谈场所,增加了疏导和维护秩序的工作人员,确保群众正常上访进得来、谈得上。修订完善了《来访人须知》、《受理群众来访事项工作流程》等,并上墙公布,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添便民设施,为来访群众安装了休息棚和座椅,改造了接待大厅的通风、换气系统,安装了用于宣传政策法规的电子显示屏,为每个接谈室配备了一次性纸杯和饮水机。江苏省全省106个县(市区)中已有70%以上建立了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建立了纵向与横向结合的联合接待制度,法院、劳动、国土、城建、国资等部门均选派人员长期驻中心联合接访。群众反映信访诉求,不用东奔西跑,只需走进中心,就可以享受到“一站式”、“一条龙”的信访服务。
维护正常信访秩序,营造友好和谐的信访环境。国家信访局围绕规范信访秩序,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大协调处置力度,多次妥善处置了聚集上访事件。各地普遍加强了对信访群众的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并依法处置了个别缠访、闹访和制造事端的上访人及别有用心的组织串联人员,有效纠正了一些群众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的上访行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国家信访局办公室主任徐业安对记者说,通过加强来访接待场所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来访群众有了一个心平气和倾诉的地方,信访渠道更畅通了,处理信访问题的效率提高了。一个“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正在建立,友好和谐的信访环境正在形成。
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促进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各地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带着责任和感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通过建立定期研究信访工作、领导阅批群众来信和领导信访接待日等一系列制度,采取领导包案、开门接访、干部下访、现场协调督办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群众反映合理诉求的渠道,促进了一大批疑难重大信访问题的解决。记者从国家信访局了解到,2005年,全国省级领导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包案处理信访事项,同比分别增加72%、92%和78%,到一线直接参加接访的省级领导同比增加49.5%。市、县两级领导包案处理重要信访事项20万件,极大地促进了一批重要信访问题的解决。
创新群众工作思路 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记者在北京、辽宁、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采访了解到,面对社会转型期群众来信来访的新情况,各地党委和政府在处理群众上访的过程中,努力创新群众工作思路,力求把一些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把绝大多数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为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各级党委和政府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把城区基层的群众信访工作作为重点,将大量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初访阶段。
沈河区是沈阳市中心城区,历史积累的问题较多,信访内容复杂,信访行为激烈。2004年2月,沈河区以“集中用权、用权为民”为基本取向,整合执政资源,综合调处矛盾,构建城区大信访工作格局。沈河区依托信访大厅,集中配置权力,集中接待群众来访,集中处理信访问题。同时赋予信访大厅指导协调、统筹调度、督查裁决、管理使用稳定基金等11项职权,劳动保障、拆迁管理、民政等8个行政执法部门和信访工作机构以及纪检监察机关、法院等进驻信访大厅,实行“一站式”接待,使各类信访问题不用走出信访大厅就能找到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抓涉法涉诉问题,努力破解难题。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的职能作用,创新机制,讲求接访艺术,解决了大量涉法涉诉信访问题。2003年以来,该院年结案量均以两位数上升,而涉法涉诉上访人次却逐年下降,2004年比2003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4年又下降了1.7个百分点。
在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过程中,北京二中院明确院党组亲自抓、负总责。他们对情况复杂、息访难度大的涉诉信访案件,采取集体会诊、精心调解、深访详查、协调联动等方式,“穷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他们还特别讲求工作艺术,工作人员把法律素养、知识储备、阅历经验、人格魅力等综合运用到接访中,对来访人给予积极影响,进而改变来访人的思路,改善来访人的情绪和心态。(记者 徐江善 董学清 丛峰)
国家信访局局长:深入贯彻落实《信访条例》 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国家信访局局长王学军(资料图片)
新修订的《信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实施一周年了。一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目标,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信访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把贯彻落实《条例》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大胆探索创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点击详细
第五篇:在挑战中和谐发展
在挑战中和谐发展
数学组工作总结
紧张而又充实地一学期不知不觉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我们数学组所做的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和谐相处,共赢互惠
开学初,数学组在学校领导的精心部署下,在人事方面进行了人员的重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三个女人一台戏,台前幕后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在黄静老师的带领下,全组人员在教学上采取以老带新,新老互补的合作方式,营造了一个和谐,共赢互惠的团队。在教学管理上我们采取既分组又合作的管理方式,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群策群力,彼此协作,使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地推进。郭小平、王跃华、、张益民、黄静等老教师,充分发挥他们教龄长,经验丰富的优势,真诚的帮助组内的年轻教师。程宏春老师、李慧慧、吴珍老师既有教学经验又充满活力,还有我们的年轻教师善于学习,积极进取。组内上下一团和气。同年级老师每天课前课后,聚到一起研究教材,琢磨学生,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注重营造课堂氛围,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动手实践、练习巩固,发现问题当堂解决。经验丰富的郭老师、王老师毫无保留地培养新教师,听课、演课,手把手地传授,真心相待;新入职的老师也总是请教其他老师,虚心学习。李娟、李慧慧老师、担任三个班的教学任务,每天的教学准备与作业批改几乎都要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或晚上带回家加班才能完成,但她们依然积极乐观地面对;家长开放日期间,李慧慧老师因生病无法上班时,吴珍老师站出来主动承担了三个班的开放课任务,并和李庭芬老师帮助补批生病期间落下的作业。在平时的工作中吴珍老师也总是抢先做事从不埋怨;
五、六年级的老师需同时上课,没有彼此听课的机会,但老师们每天都会利用统一空课的时间在一起说课议课,不断发现问题,研讨对策,分享成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推进研修、落到实处
这学期我们严格执行学期初制定的教研组工作计划,认真落实“个人精备 + 集体讨论 +个人修改”的备课模式,积极推进周重点研究课,不搞形式主义,每次听课都会及时切磋反馈教学情况,强化教学反思,扎扎实实推进课堂教学。本学期,在四年级老师执教的教研课前后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组群策群力的和谐气氛。我们全员参与吃透教材,分工撰写修改教案,在李一鸣老师的多次指导下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
实践表明,这种分工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或听课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学流程管理的教案检查这一环节,老师们都是这样坚持做的。
三、培养习惯、立足课堂 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的重点,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礼仪习惯的培养,将德育培养目标融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之中,持之以恒的进行,养成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乐于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如此,我们还注重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优点的良好品质。如一年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改变了传统的“表扬他、掌声送给他”等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让学生来评价学生,这样被评价的孩子不会因为老师去评价他而感到紧张,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进行评价的孩子无形中也养成了倾听的良好习惯,一举两得。104班在配合外校老师上《左右》一课时,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大方自信,阳光活力,赢得了上课老师和市教研员的称赞。这不正是李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体现吗?
四、提供平台 展示特长
在数学竞赛方面我们兼顾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展示他的数学特长,校内的数学竞赛,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改变了组织形式,打破了命题的局限性,增强了题目的思考性,参赛形式以班级推荐与自愿参加相结合;我们还积极推进校外的数学竞赛,先后组织3至6年级学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和“两岸四地”数学竞赛,在这两次比赛中,获得学校从未有过的好成绩,在“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五年级的易少卿同学获得了金奖,陈方中、陈驿鹰、陈天翼分别获得银奖。程炎奎、陈絮分别获得铜奖。在“两岸四地”的数学竞赛中,易少卿、陈方中、陈驿鹰、陈天翼、向杰分别获得一等奖,郑中凯、李昌烊、获得二等奖,牟春洋获得三等奖。在比赛中,孩子们找到了自信,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在大型比赛中得以锻炼和发展。
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我们有成绩也有不足。
1、学生的书写习惯不只是语文学科的事,数学课堂上也要不断的提醒帮助,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作业批改方面仍然要严格执行《数学作业的批改规范要求》。把好作业批改关。采用具有指导性、激励性、针对性的短语进行评价。
2、针对我校实行校本考试的情况,考试的题目难度系数高于区统考的试题,试卷的综合性强,题型灵活,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阅读理解及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生面对没有见过的题型,显得有些束手无策,这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包办代替过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或是我们教学的预设过于充分,给学生的垫脚石太高,为孩子们扫清所有可能遇到的障碍。这样学生既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缺乏挑战难题的自信和勇气。我们应该调整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抓好基础教学的情况下,拓展教学内容,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上是我们数学组这一学期以来的收获与反思,我们将再接再厉,在下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