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

时间:2019-05-14 14:0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研报告: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研报告: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

第一篇:调研报告: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

课目:心理教育

时间:2011年05月13日

地点:电视室

授课人:范柯

参加人:在队全体官兵

内容: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

人们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都希望能通过好的睡眠来赶走一天的疲劳,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因为有些人受到睡眠障碍的困扰。那么,为什么会有睡眠障碍呢?产生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1.焦虑引起的睡眠障碍。焦虑心理会导致失眠。一个人在非常焦虑不安的时候,大脑里总想着这样那样的事情,辗转反侧,所以导致失眠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你不能让自已的心态保持平静,让自己放松下来,而总是想着那些烦心的事情.那么你又怎么能够睡得着呢?所以,尽量让自己放松,忘记那些让你放不下的事情,是解决这种睡眠障碍的好方法。

2.害怕心理导致的睡眠障碍。害怕也会让人睡不着觉,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小孩子因为害怕鬼怪,害怕雷电,害怕一个人在家,而无法睡觉;大人也可能因为心理恐惧而睡不着觉。二是越害怕睡不着就越是睡不着。有的人有这样的经历,以前发生过失眠的状况,心里想这次一定要早早入睡并睡个好觉,害怕再次失眠。

3.不艮情绪引起的睡眠障碍。年轻人的情绪容易波动,特别是容易受到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困扰而导致失眠。比如同事问关系紧张,工作上不顺心、和男女朋友吵架、恋爱失败、和朋友产生隔阂、受到领导责难等等都会让自己情绪不佳,失落、烦躁、痛苦、忧郁而导致失眠。而其中严重影响的就是恋爱失败。当一个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走向分手的时候,难过、痛苦、不平衡、失落、郁闷、烦躁的情绪总会围绕着他,让他食不知味,睡不安寝,甚至好多天都会处于失眠的状态。

4.过度兴奋的心理也会引起睡眠障碍。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金榜题名、受到领导嘉奖、得到大家的认可、升职加薪、或者是求爱成功即将和爱人步入结婚殿堂、或是喜得贵子等等的好事都会让你兴奋得睡不着觉,脑袋里一直想着高兴的事情,并一直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又怎能像平常一样安稳的睡觉呢?失眠当然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认识到导致失眠和睡眠障碍的具体原因,就能够从心理入手,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失眠等睡眠障碍远离自己。

第二篇: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报告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心理因素的好坏决定了人主观上对事物的态度、观点、取向和承受力,对完成每一项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客观评价目前基层一线民警心理素质的现状,剖析其障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调动基层一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至于更好地完成各项公安保卫任务,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座谈、个别谈心、问卷调查等形式,总结出当前基层一线民警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面对社会形势发展给公安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任务,在思想上准备不足,认识不到位,因循守旧,对于打开工作新局面缺乏信心和勇气;二是面对日益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长期牺牲个人时间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产生了疲劳厌战情绪和不平衡心理;三是面对人民群众民主法制、人权保障和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感到自身执法素质和工作能力上明显不适应,思想包袱较重顾虑重重,甚至畏首畏尾,担心出现工作失误;四是面对内部管理工作和队伍竞争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压力过大,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五是面对个别人对民警的恶意诬告和打击报复,担心自身正当执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根据研究,要消除民警上述不良心理因素,主要应抓好以下四个入手和三个结合:

四个入手一是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提高民警队伍适应形势、把握大局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民警头脑,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民警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夯实“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引导民警正确认识新形势、新任务给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自觉转变执法观念,切实端正执法思想,彻底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开拓创新,勇于进取,以实际行动履行好“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

二是从强化教育训练工作入手,解决民警不知怎么干和担心干不好的问题。要改革警务运作机制,逐步实现由学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由课堂培训到技能训练的转变,由单一培训到战训合一的转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练什么,干什么、钻什么”的原则,保证基层一线民警每年都有足够时间参加封闭式警务技能、体能和各类培训,让民警切实做到“说得过、打得过、跑得过”,在各项公安保卫工作中感到胸有成竹,毫无畏惧,真正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

三是从整合警力资源和调整工作职能入手,切实为基层一线民警减压减负。要打破上下对应的警力配备模式,切实精简机关,整合警力资源,充实一线警力。特别是要真正做强派出所,科学设置岗位和划分职能,让基层一线警力不足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做到科学用警、合理用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警务效益。

四是从建立民警心理关怀制度入手,培养民警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高度重视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定期分析民警队伍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措施,搞好民警心理调试;要定期开展谈心对话、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强民警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坚持文化育警,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警营文化生活,陶冶民警思想情操,培养健康有益的生活情趣;要切实为民警解除后顾之忧,让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爱;要落实好休假制度,保障民警的正常休息,让民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及时得到有效释放。

三个结合:

一是目标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目标设置必须体现民警目标的要求和满足民警个人的需要,才会受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目标不能制定的过于大或广,一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而制定,否则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是基础,就是结合以奖金或实物等形式对民警进行的激励,即要着力解决思想问题。精神激励是根本,就是结合以表扬、嘉奖、立功、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对民警进行的激励。队队伍管理中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才会不断提高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才会锻造一支英勇善战、健康稳定的公安队伍。

三是民主公正公平原则。本着赏罚严明原则,不论亲疏,一视同仁,不断完善考核奖励办法,让那些“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具有实干精神的一线民警形成单位“标兵”通过学“模范”、树“标兵”等激励机制拉开民警待遇的档次,奖优罚劣,调动民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造福新源各族人民群众。

结束语:

民警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从事公安工作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了警察队伍战斗力的发挥。作为警察,应该怀有一种健康的心态,为目标,为以后的工作,为群众的利益,学会自我调节,保证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

第三篇:变态心理学 论文 大学生睡眠障碍

当代大学生睡眠障碍及应对措施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此而引起越来越严重的睡眠障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睡眠障碍现象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大学生应对睡眠障碍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睡眠障碍

原因分析

应对措施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是他们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完成建设祖国重任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心理的影响,大学生面临日益严重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许多消极影响,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一、睡眠与睡眠障碍

(一)睡眠

睡眠是高等动物具有的普遍生理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生理过程,它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定的结构及递质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睡眠不是单一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均匀的状态,睡眠过程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整个睡眠过程中,必须先经过慢波睡眠,约一小时后进入快波睡眠,再经约半小时进入慢波睡眠,尔后交替发生。1

正常人的睡眠应该在晚上,以7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为宜。但不是所有的睡眠都是健康的。健康的睡眠,醒后应有明显的全身舒适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无疲劳感;不健康的睡眠,醒后头晕脑胀,眼睛发涩,萎靡不振,学习效率降低。健康的睡眠有助于人快速恢复精力,不健康的睡眠对人身体、心理都有较大危害。

(二)睡眠障碍及分类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睡眠障碍包括睡眠失调和异态睡眠。睡眠失调主要指失眠,异态睡眠主要指梦靥和梦游症。睡眠失调表现出的症状主要有:睡眠量不足;想睡但是无法入睡,到很晚才能入睡;睡眠质量差,尽管睡了一夜,1 姚泰.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但是仍感到不能消除疲劳。异态睡眠主要表现为睡眠期间出现行为或生理上的异常。

(三)睡眠障碍的危害

睡眠障碍会导致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日常工作学习的质量,情绪的起伏,给人的身体、心理带来巨大危害。有调查表明,在首次发生睡眠障碍以后的6年中,睡眠不好的人比睡眠良好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的几率高2倍,比睡眠好的人犯经常性头痛的高3倍。2睡眠障碍还可能造成其他心理疾病。研究表明,失眠造成的抑郁比没有失眠问题的人高出4倍,25%-40%的抑郁患者有严重的失眠。酗酒等也多发生在失眠患者身上。同时,严重的睡眠障碍还极易引起自杀行为。

二、大学生常见睡眠障碍及原因分析

(一)失眠

失眠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据统计有4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现象。同时,失眠也是对大学生影响最为严重的睡眠障碍。3失眠是睡眠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反应。大学生由于失眠导致头昏、精神疲惫、心慌、情绪急燥、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于学习。引起大学生失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心理因素

有关统计表明85%以上的失眠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学习紧张、考试压力、生活上的矛盾、恋爱问题、就业压力、择友的挫折等成为一些大学生失眠的原因。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孤僻少语的学生,遇到不良因素的刺激,更易引起失眠。2.身体因素

一般来说,舒适的身体状态能促进睡眠,使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获得高质量的睡眠。当身体处于疾病状态时,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睡眠问题。如消化道疾病,咳嗽、胃部疾病等等问题都会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中断。特别是牙疼,关节炎等疾病对睡眠的影响更为严重,患有此类疾病的人可 23 周淑英.失眠的调控.西藏科技,2003(7)

毛伟民.关于在校大学生失眠状况的探讨.潍坊学院学报,2007(3)能会整晚都因疼痛不能入睡。3.药物或食物因素

有些大学生睡前喜欢吃巧克力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或是由于生病而服用过量的去痛片和含有咖啡因的药物。这类药物与食物的刺激能使人的精神处于亢奋的状态下,极有可能引起失眠。这也告诫大学生睡前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尽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与药物。4.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主要以住校为主,寝室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的高低。同寝人员打电话,看电影,过亮的灯光都会影响其他人的睡眠。同时,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较多,这些学生在家大都有自己的房间,因而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入睡时难以很快安静下来,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二)梦行症

梦行症又称梦游症,夜游症。是人在睡眠中起来无意识的做出复杂的动作。4如穿衣服,起立行走,甚至有患者能在梦境中吃饭,洗衣。该病发生时,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发生时低于正常觉醒水平。病人眼睛时闭时睁,面无表情,步态不稳,对轻声呼唤毫无反应,但能主动避开危险和障碍。次日醒后对梦游毫无知晓,即使因故促醒,也常对梦中经历不能回忆。

该疾病是由于大脑皮层机能发生障碍引起的,大多属于功能性疾病。梦行症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多于成人,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同时,该病的发生常伴有家族史。

(三)梦靥

梦靥常发生在快波睡眠期。表现为睡眠中出现恶梦,梦中见到可怕的景象,因而呼叫、呻吟、突然惊醒并伴心悸、呼吸急促、出汗等症状,有些人还有“讲不出话”、“呼救不能”等感觉。

梦靥在民间俗称“鬼压身”,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它主要是由于过度兴奋、消化不良、胸部受压等引起。器质性病变也可能伴有梦魇,故对频发者亦应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三、应对措施

宋书文.心理学名词解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一)提高心理素质,化压力为动力

当我们面临睡眠障碍的威胁时,要对它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过分重视睡眠和对失眠有顾虑,睡不着时心里烦躁不安,都是有害的态度,不健康的心理。能够做到听其自然,失眠便不足为害。对生活中偶尔遇到的失眠经验,不必过分忧虑,相信自己的身体自然会调节适应。人的身心弹性很大,偶尔一两夜失眠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偶尔失眠之后,如不担心失眠的痛苦,困倦时自然就会有睡眠。当代大学生要有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压力大时,要找到自己合理的解压方式,要将压力合理的转化为动力。

(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适当的锻炼能提高大脑活动的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能力,提高睡眠质量。5睡眠专家指出,每天运动三十分钟,可以帮助提高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促进大家的健康睡眠。不过要注意是,睡前应尽量避免做运动,运动时间最好是在睡前6小时左右进行。

前面已经讲过,疾病,特别是某些伴有疼痛的疾病,如牙疼、外伤等,将直接影响到睡眠。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预防疾病。对于影响睡眠的疾病,要通过积极治疗,减轻疼痛,促进良好的睡眠。

(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人体是有一定的生物钟的,不规律的生活和睡眠习惯会破坏这种生物钟导致睡眠障碍,所以日常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掌握好生活节奏。晚餐不过饱,更不暴饮暴食;睡前不要太兴奋和激动,不要看惊险的小说、电影等;不吸烟、不饮酒、不饮浓茶;在紧张的用脑后不要立即入睡,睡前应轻松地散散步,听听音乐,松驰紧张的大脑;用热水泡足也有利睡眠;睡姿最好采用右侧卧位,不蒙头睡觉;睡前也可以服用牛奶、蜂蜜等对睡眠有益的食品。此外,一次睡眠时间不宜过长,过长的睡眠不但不利于身心休息,还会对下一次的睡眠产生消极影响。

(四)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大学生一般都是多人合寝,良好的睡眠环境,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良好的睡眠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所谓硬环境是指睡眠的地方要清洁、安 5 王红兰.大学生睡眠障碍及其防治.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静。温度、湿度、通风、采光、采暖要合适。经常打扫寝室卫生,在室内种花草等都是提高睡眠硬环境的方法。睡眠软环境是指在睡眠时,室内要安静,不吵闹。改善睡眠软环境,大学生要自觉遵守学校的统一作息制度,熄灯后不要吵闹,避免娱乐活动,保证自己和他人的足够的睡眠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参考文献:

[1] 姚泰.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 张玉玺.大学生健康教育.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3] 王红兰.大学生睡眠障碍及其防治.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4] 赵光,周凡.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科教导刊,2010(3)[5] 慈书平.睡眠与睡眠疾病.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6] 戚东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5).[7] 王小丹,高允锁.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综述.中国热带医学,2006(10).

第四篇:儿童睡眠障碍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

儿童睡眠障碍(儿保科)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

睡眠是由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两个阶段构成。NREM睡眠根据脑电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睡眠的深度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儿童在NREM睡眠第三、第四期,即慢波睡眠末期交替至其它浅的睡眠阶段时会产生三种可能的状态:

一、自然地转入其它睡眠阶段而开始下一个睡眠周期;

二、持续觉醒直至完全情醒;

三、不能从深睡眠中完全出来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也不能完全清醒,即表现为部分觉醒状态,为觉醒性异态睡眠。觉醒性异态睡眠在儿童中十分普遍,包括梦游、觉醒紊乱和夜惊,这类临床表现可单独存在或几种并存,亦可伴随其它睡眠障碍。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遗传和发育因素是决定觉醒性异态睡眠的最重要的体质因素。梦游、觉醒紊乱、夜惊都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但其遗传方式、基因基础至今尚未明了。

2、睡眠因素

睡眠剥夺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均影响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慢波睡眠的深度、持续时间和统一性。在睡眠剥夺的恢复过程中,慢波睡眠发生反跳性加深、延长,使儿童睡眠阶段的交替更加困难,从而导致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出现。睡眠-觉醒节律不规则,使儿童在从慢波睡眠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时,睡眠周期的时间标记与生理需要持续慢波睡眠之间出现不同步,从而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

3、心理因素

许多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都会使睡眠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较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心理因素可能是年长儿和成人夜惊的主要原因,如孩子与父母分离、父母离异等。

4、诱发因素

一些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酒精、抗组胺药等能使慢波睡眠加深和延长,从而加重或引发觉醒性异态睡眠;睡眠中的外在刺激,尤其是在慢波睡眠向其它浅睡眠状态过渡时的外在刺激,会使存在体质因素的儿童发生觉醒紊乱、梦游;发热、睡眠的周期性肢体活动等直接干扰了慢波睡眠,同时这些疾病本身发作过程中也产生较多的部分觉醒状态,因此容易诱发觉醒性异态睡眠。

(二)临床表现

所有的觉醒性异态睡眠都具有一些重要而共同的临床特征,包括患儿发作时时空错乱和不能应答,一系列复杂行为,对事件不能回忆,往往有家族史等。另外,它们还有一个相同的病理生理特征,即大多数发生在晚上睡眠以慢波睡眠为主的前1/3阶段。一般在一个晚上,觉醒性异态睡眠只发生1次,但有些儿童也会出现2或3次发作。有些儿童偶尔(或仅仅)在白天小睡时出现觉醒性异态睡眠。

1、梦游

梦游是在慢波睡眠时发生睡眠时的行走,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可

以是简单地走来走去,也可以是强烈地试图“逃脱”环境的行为。发作时患儿意识紊乱,发作中很难被唤醒,对试图唤醒他们的人会出现反抗、攻击行为或表现出受惊吓后的恐慌。当醒来时,对发生的事件不能记忆。这一系列的行为常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后自行停止,最后以梦游者回到床上继续睡眠后告结束。梦游多出现于晚间睡眠的前1/3时段中,最常见于第一次或第二次慢波睡眠期的末尾。梦游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其它异态睡眠,如夜惊等并存。

梦游可以发生在儿童会走路后的任何时候,但第一次发作多出现在4-8岁之间,在青春期后常自行消失。一般人群中有15%以上的人在儿童时期至少有过一次梦游。梦游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

2、觉醒紊乱

觉醒紊乱多见于婴幼儿和低年级的学龄儿童。反复发生觉醒紊乱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十分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的频率逐渐减少和消失。觉醒紊乱常被误认为“夜惊”,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开始时患儿只有一些躯体活动和呻吟,进而笑和(或)大叫,在床上强烈地翻滚。小婴儿因为肢体活动局限,常表现为无法安慰的哭吵。患儿的眼睛可睁可闭,出汗明显,没有“惊恐”的表情,但看上去非常困惑、激动和不安。患儿意识混乱,会呼唤父母,但却不认识父母或“视而不见”;他常自言自语,但却不能回答问题。握住或抱着他并不能使他安静或清醒,相反,常遭反抗。父母常认为他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摆脱这种睡眠中的困境,其实父母参与越多,觉醒紊乱的发作时间越长。再者,父母的努力会使患儿完全清醒,干扰其睡眠,甚至在发作结束时使其受到惊吓,从而使再次入睡延迟。每次觉醒紊乱一般持续1-40分钟,其中5-15分钟的表现非常典型。患儿对所发生的过程没有记忆或不能回忆。

在晚上睡眠的前1/3时段中,强迫唤醒儿童会诱发睡眠紊乱。因为觉醒紊乱的发作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差异很大,在尚未开口说话的儿童中这种发作常被认为是“噩梦”而忽略,因此觉醒紊乱的真正发生率尚不确定。

3、夜惊

夜惊主要发生于4-12岁的儿童,在青春期前发生率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青少年和成人夜惊少见,并且其成因与儿童期不同。夜惊多发生于入睡后0.5-2小时内,NREM的第三、第四期。不同于觉醒紊乱,夜惊的发生是突然的。患儿在睡眠中猛然惊起,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常使父母惊醒,他们发现孩子持续地哭喊,手足乱动,眼睛圆睁,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瞳孔扩大、皮肤潮红、肌张力增高、出汗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面部表情十分惊恐。在发作中,患儿坐于床上或下地无目的地走动,好象要挣脱一些看不见的威胁,其意识呈朦胧状态,对父母的关怀毫无反应,拒绝任何身体接触,因此在这些激烈的活动中很可能受伤,儿童会撞到家具,甚至打破窗户,有时还会使参与其中的父母受到伤害。在发作中常呼之不应,极难唤醒。每次夜惊的持续时间比觉醒紊乱短,一般在几分钟内结束。患儿往往在发作停止前清醒。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或仅有一些简短和片段性的记忆,没有完整生动的梦境。

(三)诊断

1、梦游

睡眠障碍的国际分型ICSD中梦游的诊断标准包括:(1)病人在睡眠中走动。(2)发作始于青春期前的儿童。

(3)相关的症状包括:① 在发作中很难被唤醒;② 发作后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③ 发生于整个睡眠的前1/3时间中。(4)多导睡眠图显示发作在NREM第三或第四期睡眠中开始。(5)可以存在其它躯体和心理症状,但不是梦游的原因。(6)睡眠中的走动不是由其它睡眠障碍引起,如REM睡眠行为障碍或夜惊。

临床诊断梦游至少需包括上述诊断标准的(1)、(2)、(3)项。

2、觉醒紊乱

ICSD中觉醒紊乱的诊断标准包括:(1)存在觉醒或完全清醒前反复的心理紊乱。(2)强迫唤醒能诱发症状的发作。

(3)没有害怕的表现,走动的行为或与发作经过相关的强烈幻觉。

(4)多导睡眠记录仪显示发作是一种慢波睡眠中的部分觉醒。(5)症状与其它躯体障碍无关,如与部分发作性癫痫无关。(6)症状不符合其他睡眠障碍(如梦游、夜惊等)。临床诊断觉醒紊乱至少需包括上述诊断标准的(1)、(2)、(5)、(6)项。

3、夜惊

ICSD中夜惊的诊断标准包括:(1)有夜间突然发作的极度惊恐。(2)常发生于晚上睡眠的前1/3时间内。(3)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或有部分记忆。

(4)多导睡眠记录仪显示发作发生于NREM第三、第四期,并且常伴有心动过速。

(5)其它躯体障碍(如癫痫等)不是发作的原因。(6)可以同时存在其它睡眠障碍。

临床诊断夜惊至少需要包括上述诊断标准的(1)、(2)、(3)项。

(四)治疗

1、对因治疗

在明确诊断后,首先应寻找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的病因,然后对因治疗,如避免睡眠剥夺,帮助儿童建立规律而合理的睡眠-清醒时间安排,降低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心理压力,减少睡眠环境的刺激,避免使用一些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乙醇、安眠药、镇静剂等,避免在晚间睡眠的前1/3时间内唤醒儿童。

2、父母教育

很多父母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在孩子觉醒性异态睡眠发作中激烈地参与,总是试图去唤醒孩子,帮助他们“挣脱困境”。其实,父母的这种行为只会使发作时间延长,加重睡眠剥夺,从而产生更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在儿童觉醒性异态睡眠发作中设法使孩子安心和为他们提供环境的安全保证,通过限制儿童活动的方法使其尽快安静下来,减少发作的持续时间。

3、药物治疗

儿童的觉醒性异态睡眠很少需要应用药物治疗,但当发作频繁、剧烈,造成儿童或家人的伤害,应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可以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在就寝前1小时服用小剂量氯硝基安定(0.25mg)常对控制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发作有效。应根据儿童不同的临床表现、体重和年龄谨慎增加剂量,同时避免引起白天的嗜睡症状。一般情况下,3-6周的药物治疗即能有效地控制症状,停药后症状不反复。幼儿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发作持续时间不久,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尤佳。但长期用药会对儿童的行为和学习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4、心理治疗近年来正尝试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教会儿童应用一些自我调节技术来控制以往无法控制的夜间行为。这种技术包括自我放松和心理想象等方法。也有报道指出,在部分觉醒发生前15分钟定时唤醒儿童是夜惊和梦游的一种有效干预方法。

第五篇:学生不愿发言的心理因素及策略调研报告

定做《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发言积极性和质量》的研究后,我一方面关注孩子课堂上的变化,一方面并从本班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中,各选了9名具有代表性的孩子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还根据孩子性格的不同又选出8名同学,留意他们在课堂上的神态及参与发言情况。然后通过学生问卷,与不爱发言的孩子谈心询问其原因等多种方式,了解到学生课堂上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心理,预设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畏惧心理

在前期调查问卷中有83%的被调查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自己比较紧张,更害怕被老师提问。特别是当老师提问时这种感觉越发强烈,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发言。这种情况在不同的学生等级和性格上都有所表现,发言时多出现语塞的现象,本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想不起来,或是闭口不答。

解决策略:针对此种现象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打算努力营造敢于创新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舒缓压力,消除学生由于周围环境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可以在一种更放松的状态下学习。

二、自卑心理

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占得比率大概是23%,性格特点多为性格内向,气质类型则属于抑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弱型,兴奋和抑郁过程都弱。这种气质的人沉静,深沉,易相处,人缘好;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断。这类学生会因为成绩不优秀、长相不出众、家庭不显赫等多方面原因,自我感觉低人一等,并由此惭愧、羞怯、畏缩,闭口不言。教师的一个异样的眼神,同学一句无意的话语,都会深深地伤害他们。

解决策略:对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就需要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敢于正视失败、定出适合自己的理想目标。对于他们我打算在课堂提问上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使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将一些简单问题的发言权留给他们。让他们可以顺利的回答出问题,并及时予以不同形式的表扬和奖励,逐步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从众心理

这部分学生总不愿去主动思考问题,经常在课堂上看别人的表现。别人不发言,他也不发言,别人说什么,他就跟着说什么,人云亦云,毫无自己的观点。课堂表现不积极。这种学生在课堂中占得比率较大一些,多为中等生和后进生,站全班比率的43%。

解决策略:针对这部分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就成了关键性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打算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发言欲望。另外课堂组织尽量做到多样化,通过合作、探讨、分角色朗读、表演、演讲等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表演、锻炼、思考、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

四、等待心理

这部分学生在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中都占有较大的比率,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人群。课堂表现为,听讲认真或较认真,他们遇到疑难问题不主动思考,就等老师的答案,记上完事。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老师过于“勤快”“事必躬行”。当学生的思维碰到障碍时,教师多怕影响课堂进度,而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总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统得太多,放得太少。久而久之学生就放弃了自己思考,养成了一种依赖感,产生了等待心理,等着老师说答案。

解决策略:课堂上留够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针对一个较难理解的问题,多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讨论交流的时间,激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尽量让他们在争议中化解难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要能够“沾边”,就多鼓励、多引导、多启发。放开手,扶着走,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自立的习惯,做出自己的决定,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惰性心理

这部分学生由等待心理逐步演变成了惰性心理,他们感到创造性思维太烦太累,不愿多动脑筋思考问题,表达不同意见,惰于创新性发言。课堂表现为:讨论时漠不关心,质疑时事不关己;该想的不去想,该说的不去说,该动的也懒于动手,回答问题时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全盘接受。

解决策略:针对这种现象我引入了小组积分竞争机制,将各组的发言情况进行评比及时奖励,以调动这部分孩子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主动发言。

下载调研报告: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研报告: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凤冈县心智障碍者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凤冈县心智障碍者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范 强 根据“四帮四促”工作的要求,对全县心智障碍者有关情况开展调研。调研通过组织县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县智力残疾人及亲友......

    2016企业员工及家属零障碍沟通调研报告

    2016企业员工及家属零障碍沟通调研报告 为建立企业、员工及家属三方零障碍沟通机制,维护企业的稳定与和谐,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近日就此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现将调......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提供护理对策。方法共纳入120例神经内科住......

    睡眠障碍脑梗塞患者实施睡眠分级护理的临床康复效果研究

    睡眠障碍脑梗塞患者实施睡眠分级护理的临床康复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 对睡眠障碍脑梗塞患者实施睡眠分级护理的临床康复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 对80例睡眠障碍脑梗塞患者......

    人际交往障碍案例分析报告

    人际交往障碍案例分析报告 某女,31岁,大学文化,某机关国家公务员,未婚。 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

    案例报告(学校适应障碍)

    案例报告范文--一例学校适应障碍的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学校适应障碍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一个初中女生王××,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以致不敢去学校。咨询师判......

    消除基层一线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推荐五篇)

    怎样消除基层一线民警的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心理因素的好坏决定了人主观上对事物的态度、......

    交往障碍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交往障碍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交往障碍的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结合矫正过程,主要阐述了交往障碍发生的症状、原因,探索了运用精神分析、合理情绪、行为训练等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