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4:0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文章标题: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督促检查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的一支有生力量,也是重要的领导环节和领导方法。今年以来,内乡县委督查中心紧紧围绕“产业兴县”、“项目立县”和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强力开展督促检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督查工作的重要路子和工作机制,推进

了县域十二大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督查工作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突出县域特色,强化督查重心。产业兴县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县域经济发展重大战略决策,强力推进十二大产业发展是加快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全面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带动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的客观需要。按照这一思路,十二大产业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总抓手,强化产业工作督查是督查工作的重中之重。县产业工作会议以来,县委督查中心即把督查工作的重心落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决策的落实,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有利于完善决策,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督促检查,一方面,及时掌握决策执行中的情况、经验和问题,加强具体指导,保证决策落实;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决策接受实践检验的结果,总结经验,充实完善决策,纠正偏差,防止失误。三是有利于促使各级各部门加快办事节奏,克服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和官僚主义,促使领导干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用在外出招商引资上项目、用在壮大龙头企业打响内乡品牌上,带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务实、求是的良好风气。去年8月份,县委督查中心督导各产业形成了三年规划,制订了政策措施,完善了工作制度。今年4月20日,内乡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强力推进十二大产业工作会议,成立了十二大产业指挥部,县委书记王万鹏亲任政委,县长李建涛任指挥长,县委常委及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各位副县级领导任各产业小组正、副组长,夯实责任,加压紧逼,强力推进十二大产业发展。产业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委督查中心。4月份以来,县委督查中心紧紧围绕十二大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盯死抓牢,高效运作,形成了督在点子上、促在关键上、查在薄弱环节上的良好局面。

二是结合产业发展,建立督查平台。督查工作是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是落实工作的“助推器”,必须设立一个着力点,建立督导工作平台。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重心,我们明确产业督查的工作目标,建立了三个工作平台。一是结合十二大产业的具体情况,把十二大产业年度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推出了《内乡县2007年度十二大产业工作督查台帐》,确定各产业阶段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单位,明确完成时限,进一步对各产业领导小组加压紧逼,夯实责任。二是在总结2006年度招商引资考评工作的基础上,参照兄弟县市的成功做法,起草了《内乡县2007年度招商引资考评办法》。具体从考评范围、考评依据、考评组织及奖惩兑现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体现出考评的合理性、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使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有一个基本遵循,推动招商引资再掀高潮。三是发挥《产业工作通报》这个督查平台的作用,及时报道产业进展,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具体体现了3个字“快、敢、活”。“快”即快速、高效。第26期通报“县委书记王万鹏率先走出去远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中迅速汇总反映了各产业小组5月份“走出去”活动成效;“敢”即敢督、敢办。产业办4号文件对个别产业不在规定时间上报工作进展情况,采用分段、单列、黑体形式,通报有关产业小组,就是不为人情所左右,既督事又督人;“活”即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第47期通报“给各产业小组提个醒:你们6月份干什么?办公室不知道”。标题标新立异,并以工作信息反馈形式印发各产业小组,收到了良好效果。县产业大会以来,《产业工作通报》已编发至第55期,平均每个工作日编发超过1期。《产业工作通报》铺天盖地之势,让各产业小组坐不住、动起来,有效地炒热了产业兴县战略,推进了各项工作,受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是建立落实机构,完善督查网络。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不仅要求大员上前,靠前指挥,一线攻坚,而且要有工作部门和落实机构,细化分工,量化责任,确保落实。县委在成立十二大产业小组的同时,成立了产业指挥部办公室和项目服务组、环境保障组、项目督查组,形成了抓之有形、行之有为的组织运行体系,确保了各项工作稳健、高效推进。在此基础上,一是明确依托单位,建立各产业小组办公室,调配了专门人员,专人专责,专司其职。劳务产业、畜牧产业等抽调产业组成单位的业务骨干,到产业办公室集中办公;企业服务局克服承担产业工作较重的实际,想尽办法充实人员,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有效推进各项产业工作。二是指挥部办公室定岗定责,细化内部分工。实行了个人分包联系产业和岗位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增强与各产业的工作联系,做到了日常工作多沟通,职责明确促进度,从而形成了

上有决策层、领导层,中有督导层,下有落实层的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

四是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督查实效。规范程序是有条不紊落实重大决策的保证,健全机制是引导和激励十二大产业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的基础。一是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半年一初评、一年一考评”的跟踪问效制度。在组织听取各产业小组“一月一汇报”的基础上,产业指挥部根据各

产业工作小组上月汇报内容,分头进行实地督查、汇总通报,使县产业指挥部领导对各产业工作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估价,有针对性地安排下步工作,也为组织半年小结及年度考核活动打好基础,确保年终考评结果真实公正、实事求是,真正起到奖优罚劣、促进工作的目的。二是开展重点项目逐单位实地踏察制度。采取全面督查与重大项目的专项督查相结合的办法,经常性地深入重点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踏察调研,全面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准确向产业指挥部领导反馈,较好地解决了仙鹤纸业、泰隆水泥等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20余个实际问题,服务了全县十二大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三是建立产业办公室主任例会和信息上报汇总制度。产业办公室主任每周五的例会汇报本周工作进展情况、下周工作安排及需要指挥部协调、解决的突出问题;每月5日前上报产业工作情况及招商引资进度情况,使各产业工作、招商引资工作能及时盘点工作成效,明确下步工作重点,确保两项重点工作月月有进度,月月大变样。信息上报制度对于随时了解各产业工作动态,反映招商引资重大成果、服务《产业通报》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县产业指挥部办公室已由专人建立了《各产业信息上报登记汇总表》、《内部发文登记表》、《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招商引资项目工作进度统计表》等,做到了随报随登记、随报随编发,并实行百分管理制,按上报、摘录采用、专题采用等几类,分别量化计分,年底作为评先评优的一项标准,列入十二大产业考核内容。

五是强化社会监督,营造舆论氛围。县域经济发展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庞大的体系,十二大产业是决定县域经济强势崛起的系统工程,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全力投入,发挥部门联动效应,尤其是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二次督查”作用,营造产业兴县、项目立县强势舆论氛围,强化社会及舆论监督,迅速掀起十二大产业发展热潮。一是由产业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宣传部、广电局配合,在县电视台、亲民网共同策划了《产业访谈》栏目,作为每天固定播出栏目,为全县人民架起一座及时了解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展示产业工作成果的桥梁。县委书记王万鹏第一个走进栏目,接受了记者采访,县四大家其它领导也紧跟其后,都把各产业小组的承诺置于全县人民的监督之下。目前,该节目已录制11期,县电视台、有线台每天在固定时间分别播出三次,社会反映效果较好。二是利用互联网优势,把在《亲民网》上设立的“督促检查”栏目,改制成为十二大产业和招商引资工作服务的“督查在线”网页。一方面及时对外展示我县产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存储有关档案资料,搜集社会各界呼声,为各级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服务。“督查在线”开办2个月来,累计点击达到2000多人次,有效地扩大了我县的知名度和工作的透明度,社会各界评价“督查在线”不仅已成为支持产业发展的“加油站”,也成为反映工作动态的“曝光台”。三是产业指挥部办公室会同县委宣传部开展的“2007.推动十二大产业发展‘十大新闻事件’、‘十大新闻人物’、‘十大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活动。凡2007年度发生在十二大产业领域的重大新闻事件、为十二大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对十二大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均在评选之例。整个活动持续到年底,届时,县委、县政府将举办颁奖晚会,隆重表彰奖励入选“三十”的人和事。目前,承办“三十”活动的网络办公室已收到“第二届中博会成果丰硕”、“长葛众品项目成功签约”等新闻事件20余个,收到来自全县各类反映产业工作的新闻作品60余篇。

二、关于产业督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基石,产业督查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在督查实践中不断丰富督查手段,完善督查机制,不断探索督查方式方法。结合督查工作实践,我们认为:

1、坚持高位督查,提升督查层次,是推动督查工作的关键。“领导抓,抓领导”是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督查工作本质就属于领导行为,领导干部在督查工作中处于主体地位,具有带动作用、指导作用和协调作用。县委书记王万鹏主动把自己摆在抓决策落实的核心地位,既对科学决策负责,又对落实决策负责,在安排部署工作时就明确提出抓落实的要求,多次深入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督查指导工作,在县委领导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把抓落实的责任压给一把手,督促检查对准一把手”,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分清责任,分工负责,归口办理,限期解决”,使督查工作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推动了县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近日,县委又以内发[2007]8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内乡县2007年度乡镇、县直单位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奖惩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各乡镇、县直各单位2007年度的招商引资和服务产业发展两大项工作目标的监控、考核由县委督查中心负责,有效地树立了督查工作的权威。

2、坚持联动督查,增强督查合力,是推动督查工作的基础。督促检查工作常常涉及许多部门和单位,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特别是对党委重大决策的督查,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督查部门的主力军作用,而且需要上下联手、部门联动。县十二大产业领导小组成立后,就成立了产业指挥部办公室、环境保障组、项目服务组、项目督查组,实行了“一室三组”联动督查机制,对决策落实进展缓慢、工作开展不实不细等问题,项目督查组负责跟踪督查;对决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环境不优,违规违纪问题,环境保障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同时,充分发挥亲民网“督查在线”、电视台“产业访谈”栏目等新闻媒体的监督优势,实行联动督查,合力督导。

3、坚持现场督查,发现解决问题,是推动督查工作的重点。开展督促检查,必须求真务实,增强实效性。通过深入基层现场督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党委提供真实、准确的决策依据,是督查工作取得发言权的基础。在工作中,通过对十二大产业、重点项目的实地观摩、踏察,面对面地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措施,明确时限等,有效地推动了十二大产业发展。因此,现场督查既是发现问题、推动决策落实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了解干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4、坚持过程督查,促进作风转变,是推动督查工作的保证。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往往不是靠一次、两次督促检查就能够落实的。在工作实践中,县委督查中心实行了“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半年一初评,年终一考核”、“每周五各产业小组办公室主任例会”等工作制度,加强对各产业日常管理、动态监督。同时,利用《产业工作通报》集中反映一些在支持和发展十二大产业,招商引资中的具体做法、工作成效,向县四大家领导反馈督查工作动态,使县委领导及时掌握督查效果和督查要点。过程督查不但促进党委重大决策落到实处,而且督促了各级党员干部转变了工作作风,树立了督查权威。

5、坚持督查调研,丰富领导决策,是推动督查工作的前提。坚持调研与督查相结合,可以实现督查工作由浅入深、由事及里的转变,提升督查工作服务的层次和品位。十二大产业指挥部以《明传电报》的形式,要求各产业小组开展调查研究,服务于十二大产业督查工作。在各小组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立足督查抓调研,拓展调研领域,创新调研方式,狠抓调研质量,进一步提高督查研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使督查工作以新的角度研究问题、以新的思维提供决策,以新的方式追求实效,确保县十二大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第二篇: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大量出现,我县已形成了一批以产业龙头为主导,跨地域和行业、产供销等相衔接的产业,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基层党组织仍按传统的行政区划设置,已难以适应服务产业发展、帮助解决内外矛盾、教育管理党员、发挥组织作用等方面的新要求。作为党委组织部门,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党对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领导,发挥党员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县开展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余干地处鄱湖南岸,农业主导产业有粮食、畜牧、水产,为典型的农业产业大县。近年来,我县注重加大农业产业投入和结构调整力度,农村产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2家,规模农业生产基地78个,粮食加工企业12家,食品生产企业8家,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5个,农村专业协会35个,农村专业合作社25个,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主导产业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特色产业品牌正在形成。为适应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趋势,20*年以来,我县探索开展了以“百千万”富民工程为主抓手的农村“产业党建”工作,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使群众富在产业链,全县呈现出“产业链上党旗红、产业党建硕果丰”的喜人景象。

1、因势利导,组建百个产业党支部,把党组织设置在产业链上。在推进产业党建工作中,我县打破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以特色产业为纽带,积极倡导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新模式,努力实现党组织在产业链上的覆盖最大化、设置最优化、功能最强化。一是依托产业建支部。要求各乡镇场充分依托生产基地、行业协会、示范园区、农业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及时组建产业党支部。目前,全县建立产业党支部102个,产业党小组386个,涉及水产、水稻、畜禽、蚕桑、运输和加工等10多个门类。二是调整设置理关系。为避免出现“支部管辖支部”的情况,对党员人数50名以上、产业特色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的行政村设立党总支,下设一个村务管理、老年和若干个产业党支部。同时明确规定,没有成立党总支的行政村,其产业党支部直接隶属于乡镇场党委。三是主题活动强功能。产业党支部重点在本产业内开展好“抓政策宣传、抓学习培训、抓能人带动、抓人才培养、抓指导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富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活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全县各产业党支部,根据农民需求,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1800多次。如,我县瑞洪镇镇郊村党总支以开展产业党建工作为契机,带领26名党员创办了30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通过开展“党员帮带在行动”活动,主动带动460多户群众养殖乌鱼、黄鳝、鳜鱼等特种水产,基地总产值1.2亿元。

2、加大力度,培育千名党员创业先锋,让党员聚集在产业链上。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是加强产业党建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县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培育创业先锋。一是培养“四双”党员。由各乡镇场通过采取开设培训、信贷、科技“三大直通车”,开展创建“党员致富示范户”活动等措施,力争每年培养3名以上组织能力强、致富能力强的“双强”村党组织书记,10名以上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党员标兵,培养3名以上市场流通贡献率高、信誉度高的“双高”党员经纪人,发展5名以上思想品德好、致富业绩好的“双好”农民入党。目前,全县已经培养各类党员致富示范户700多户,把165名符合条件的产业致富能手引进党的大门。二是评选“示范标兵”。开展创业富民党员示范户评比活动,把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强作为必备条件,两年内县委已命名100名、各乡镇场共命名1000名农村“党员致富示范标兵”,并将其中优秀党员推荐为省市表彰和命名对象。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在县、乡两级建立党员致富标兵信息库,对党员创业致富情况进行登记造册,每年对致富业绩下降、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的进行调整,对新增的党员致富标兵,及时进行补充。两年来,我县共重点培养了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农村党员创业先锋1000名,真正把党员先进性体现在兴产业、助发展上。

3、结对帮扶,引领万户农民创业致富,使群众致富在产业链上。各地根据产业农户的基本情况,通过组建共同帮扶体,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农民致富。一是组建“一帮十带”党群致富联合体。组织全县近千名“双强双带”党员标兵,每人至少帮扶1名困难党员,带动10户有潜力的群众致富。全县组建“一帮十带”党群致富联合体973个,1000多名党员标兵与近10000户农民结对帮扶,并实行定人员、定目标、定措施、定期限的帮扶责任制。如,我县创业先锋,伟良枫树辣椒基地党员李伟良把自己租种的200亩地无偿租用村民,扩大辣椒生产规模,带动20多户群众致富。二是推行帮带承诺制。在产业党支部广泛开展党员帮扶承诺制,让党员结合从事产业的实际,向群众做出技术、风险和目标承诺,为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解决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全县有1600多名党员产业能手主动承诺为帮扶对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3571件。三是划分帮带责任区。对规模较大的产业基地、科技示范园,划分若干党员责任区,安排“双强双带”型党员干部为该区责任人,明确带领群众致富的目标和机制,制作责任区公示图,接受群众监督,做好区域内农户的各项服务,确保每个“双强双带”型党员干部年内带动10名以上农民创业致富。如,我县白马桥乡种肉鸽协会党支部6名党员与73户群众结对,帮扶发展种肉鸽养殖业,种鸽饲养总数达到9万对,年产乳鸽75万余对,总产值超过1800万元,户平均增收3万元。据统计,两年内全县新增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10000户。

二、影响推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几年狠抓产业党建工作,我们已经取得了“农村党建得加强、农业产业得发展、农民群众得实惠”的初步成效。但是,我们仍然感到在推进和加强农村产业党建工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不足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不”上。一是组织隶属关系不清。从目前情况看,产业经济组织在登记上分属民政和工商等不同部门;在业务指导上则归多个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属地上则涉及到相关的乡、镇、村。在党组织关系归属上,一些产业组织希望挂靠在主管部门的党组织,但许多主管部门党组织不愿接管。产业党组织挂靠在所在地村党组织后,因大多数村级党组织设置为党支部,在组建产业党组织时,更多选择为组建党小组。如组建产业党支部则会出现“支部管支部”现象,直接划归到乡镇党委管理,则显得“鞭长莫及”。二是党组织硬件不全。据调研,有的产业党组织无活动办公场所,影响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的产业主在经费方面投入不够,致使党组织“无钱办事”。如,我县兴鄱渔业合作社党支部虽有社员112人,注册资金408万元,但仍无自己独立的办公场所。三是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多。有的产业因具有季节性,从事生产的党员“平时解散,忙时集中”,缺乏开展党建工作的持续性,导致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够。有的党员存有“雇佣”心理,将在产业上工作视作短期行为,不愿意将组织关系及时转入到产业组织上来。有的隐瞒党员身份,致使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产业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素质不高,不会“弹钢琴”,致使生产和党建工作出现“两张皮”现象。大溪乡经谷源蚕桑养殖基地党支部,目前共有61名养殖户,但真正转入组织关系的党员仅有3人,党员活动开展得较少。四是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强。目前大多数产业党组织为新组建,工作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致使党组织在为产业搞好生产服务方面,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保证、协调服务、示范引导等功能不够。东塘乡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党支部组建于20*年,据支部书记吴象春反映,党组织在协调基地与周边村关系等方面,影响力不大,关键时候还得靠上级政府解决。

实践证明,以上的“四不”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推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瓶颈”。针对“四不”现象的出现,我们曾专门作过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组织主体认识不足、产业自身发展滞后及管理层面的措施不力是根本性因素。

1、从组织主体来看,思想认识不足是主观原因。基层党组织和产业主在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产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基层党组织而言,有的没有把产业党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上重要日程;有的没有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出现了乡镇组织员和相关产业村负责人“单干”现象;有的产业党组织因党员人数不够,乡镇党委派驻的党建联络员也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形同虚设;有的产业组织主管部门,“只抓经济,不抓党建”,没有发挥主管部门应有的作用,从体制上没有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就产业主而言,调研显示,有近21%的产业主对开展党组织活动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在产业上开展党建工作持观望、担忧和无用三种心理。一是观望心理。既意识到在农村产业上成立党组织是大势所趋,但又不希望自己的产业先行一步,做“出头鸟”,希望有别的产业先行推行,看看社会各界的反应,看看对产业的影响大小,再决定是否建立党组织。二是担忧心理。担心在农村产业上建立党组织后,会影响与所在村党组织的关系,思想上有顾虑,怕建好党组织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占用工作时间开展党的活动,影响产业组织的正常生产和经营,从内心上有抵触和畏惧情绪。三是无用心理。持该观点的认为农村产业经济组织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群众组织,应该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开展党的工作对促进产业发展作用不大,因此不希望成立党组织。从调研的情况看,持赞成观点的占41%,持观望态度的占38%,畏惧心理其次,占12%,持无用心理的占9%。

2、从产业组织自身来看,发展滞后是客观原因。近年来,尽管我县出现了一大批发展态势良好的农村产业,但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产业还存在规模较小、效益较低,发展不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产业的做大做强,也影响了产业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是规模不大。目前,大多数农村产业组织资金匮乏,缺少很好的融资渠道,而我县属贫困县,财力不够,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规模。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产业多数仍为产业分散生产经营,单枪匹马闯荡市场,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市场竞争力较小。据统计,我县共有农业产业经济组织578家,但规模在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仅60家,其他规模都较小。二是效益不高。据调查,我县有近三分之一的产业为农业产业,许多尚处于原料初加工阶段,科技含量不高,机械化程度低,投入成本大,单产低,有的甚至抛荒弃采,亩产值不足1000元。在品牌创建方面力度不够,缺乏品牌宣传意识,叫得响的名牌较少,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效益较低。李梅林场为我县国营中型林场,林业资源较丰富,板栗种植近2000亩,但生产方式较落后,“板栗经济”效益没有很好显现出来。三是发展不稳。就硬件保障而言,大多数农业产业组织配套基础差,有近40%的设施为上世纪80年代修建,其中部分已年久失修,功能老化,交通运输、基地建设、产品储藏加工等均相对落后短缺,保障能力下降,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现象较突出;就管理方式而言,大多数产业组织在管理方面较粗放,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市场信息不畅,凭经验、靠感觉,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不利产业的长远发展;就人员状况而言,大多数产业缺少专业营销队伍,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稳定,多为临时性促销。具体从事产业的成员大部分为附近农民,因工资较低,人心不稳定,遇到农忙时还要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致使务工与务农的矛盾很难解决等,这些都是影响产业发展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3、从管理层面来看,推进工作力度不大是直接原因。调研显示,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推进力度不大,缺乏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长效性,是影响推进产业党建工作进程的直接原因。一是缺乏主动性。督查调研发现,少数基层党组织在抓产业党建工作过程中,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存在“推一推,动一动,拨一拨,转一转”的现象,没有主动把工作开展起来。在党建工作硬件保障方面,许多基层党组织在经费上舍不得主动投入,致使产业党组织“无址议事”和“无钱办事”的现象较突出。据调研,全县已组建的102家产业党组织,有办公场所的只有28家,所占比例仅为27%。二是缺乏创造性。就如何抓好产业党建工作,县委先后下发过多个文件,提出了工作目标,落实了工作措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但有的乡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创造性,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模式,简单地将上级文件照搬照抄,没有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一个合适的长远工作方案和措施。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抓工作时存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如,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没有结合产业党员的自身特点进行指导和创新,也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与对策,影响到产业链上党员素质和党建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缺乏长效性。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抓工作过程中,往往采用“运动战”的方式,而不是依靠制度,缺乏常态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对产业党建工作缺乏科学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没有做到深入基层经常指导、定期检查和年终考核,“抓不抓一个样,抓好抓坏一个样”,致使工作责任落不到实处,工作效果体现不出来。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和改进农村产业党建工作,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所需,是以农村党建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的任务所需,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所需。各级党组织必须从有利于服务产业发展、有利于开展党员活动、有利于组织作用发挥出发,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党组织在服务和推动产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抓设置,建立产业党组织。调整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是加强产业党建的基础工作。为此,要打破农村“一行政村一党支部、一自然村一党小组”的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组织归类设置,党员分类管理”的工作要求,灵活多样地设置产业党组织。一是依托产业龙头独立组建。在产业比较聚集、经济规模较大、协作程度较高、从业党员较多的产业上,以产业龙头为依托,各生产经营单元为基础,组建产业党组织,构建独立的组织体系,即在产业龙头上设立产业党委或总支,下设企业、基地、社会组织等党支部。二是依托主管部门整合组建。在产业化较明显、协作程度较高、从业党员较多,但缺乏产业龙头主导的跨区域产业上,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依托,整合产业内的各类组织资源建立党组织,即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设立产业党总支,下设企业、基地、社会组织等党支部。三是依托服务中心联合组建。在产业比较聚集、协作程度较高,但从业党员不多,又没有相应或合适行业主管部门的情况下,依托乡镇街道、工业园党员服务中心,把从事同一行业、分散在众多生产单位中的党员联合起来,建立产业党员服务中心党组织。

2、抓管理,理顺党组织关系。发挥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功效,是加强产业党建工作的关键。产业党组织组建后,要加强对产业党建工作规律的研究,明确产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创新产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加强从业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增强产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要明确隶属关系。要按照“谁组建、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确定产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独立组建的产业党组织,组织关系隶属产业所在地乡镇场党委管理;产业党小组以村党支部为单位设置,隶属村党支部管理。对一些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跨多个乡镇街道建立的产业党组织,由乡镇街道党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共同管理,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从业党员组织关系原则上转入产业党支部,参加产业党支部或党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引领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二是要选好负责人。要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原则,注重从产业领办人、协会负责人、企业经营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以及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科普示范户等党员中,推选合适人选担任产业党组织负责人。三是要健全工作制度。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规范产业党组织运作,制定和完善产业党组织作职责、“三培两带”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议事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发展党员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产业党组织的建设和运行有章可循,力求党组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抓促进,发挥党组织功能。在发挥基层党组织共性职能的基础上,突出产业党组织专业化、个性化的职能定位。一是要发挥组织保证功能。通过与生产经营合拍,把党组织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大力实施产业致富经营能手与党员“双向培养”工程,使产业党员成为致富能力与政治素质“双优”型人才;二是要发挥协调服务功能。通过与产业的有效运行合拍,从生产规划、投资融资、资源整合等方面,采取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活动和召开产业相关单位的联席会议等措施,有效解决产业内外矛盾。三是要发挥示范引导功能。通过与产业的长足发展合拍,在构建资源共用、生产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机制的同时,重点抓好组织培训、典型培育、经验推广等工作,全面提升产业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凝聚产业员工,培育产业文化,不断推进产业党建与产业发展的互动、联动,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事业共创。

4、抓队伍,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在产业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加强产业党建的重要内容。根据这一理念,笔者认为在产业链上提高党员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在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根据农村产业的实际做到“三个倾斜”,即向产业第一线的青年农民、返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发家致富典型、乡村企业骨干中的优秀分子倾斜;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产业组织倾斜;向长期未发展党员,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产业组织倾斜,使发展党员每个环节都体现公开、公正原则,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从源头上提高党员素质。二是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产业党组织要对党员进行认真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合理分类,并做好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建立经常性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要认真健全完善党内“三会一课”等制度,不断提高党员的宗旨意识。三是开展主题教育。要采取党员现身说法,设置党员先锋岗等多种形式,鼓励党员与员工结成帮学对子,发挥帮带作用,全面提升产业链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凝聚产业员工,培育产业文化,不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5、抓根本,引领群众致富。实现群众共同致富,是加强农村产业党建工作的目标。要以产业党建为平台,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着眼解决单个农民难办或办不到的事,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引领群众共同致富。一是打造农民增收产业链。产业兴,农村兴。党组织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立足地方产业资源,积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生产向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步伐。要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发展思路,根据各村的地理、气候、交通、人力素质、市场前景等条件,培植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促使群众增收致富。二是提高农民增收水平。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来现身说法,让群众乐于接受。要采取集中培训、召开现场会、田间辅导、现场指导、观看电教片和幻灯片、发放技术资料、以党员示范大户为依托建立培训基地等办法,对会员进行经常性技术培训,着力增强农民素质,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三是搭建农民增收平台。要积极引导产业党组织发挥作用,构建“支部+基地+农户”模式,让农民在服务中得到实惠。各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运用产业党组织这一有效平台,把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落到实处。产业党组织要根据产业生产经营的特点、规律和农民群众所需,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为农户提供优质周到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要依托资源优势,帮助农户与商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农业和采购联销等形式,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商品销售率,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6、抓机制,规范工作运行。推进产业党建工作离不开一套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要积极构建工作领导、运行和保障等机制,确保产业党建工作规范有序运行。一是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要更新观念,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产业经济组织的领导。产业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举各地各级党组织之力,通过明确各方职责,真正建立起在县委统一领导下,由乡镇所在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农村、企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职责明确、沟通顺畅、管理有序的领导体制。要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形成协调互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方法,调动产业主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调控和优化产业党建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应和聚合效应,形成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共同推进的整体合力。二是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把运行较为规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尽快实现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要结合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抓好产业党组织示范点培育工作,发挥示范点的作用,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三是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产业党建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作为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领域。要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抓好产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通过上级拔一点、自已筹一点、党费出一点等多种途径,帮助落实产业党组织活动所需经费,保证组织活动正常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宣传报道产业党建工作,营造出浓厚的工作氛围。要加强对产业党建工作的督促指导,强化对产业党建工作的考核评比,不断激发各级党组织抓产业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篇:创新考核促发展 强化督查抓落实——泾阳县考核督查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创新考核促发展 强化督查抓落实——泾阳县考核督查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6.15]

泾阳从2007年实施目标责任考核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完善目标考核机制,认真实施考核,全县广大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以考核推动工作落实的良好运行机制。今年,县委、县政府又整合考核督查力量,成立了县考核督查局,构建起“以目标责任考核提升督查督办实效、以督查督办促进目标责任考核落实”的抓落实工作机制,为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和工作任务落实,加快实现县域经济转型,推动发展提速,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背景——立足解决四个问题

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考核督查形式和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考核督查的内容庞杂。目前,对各镇的考核主要有:市委、市政府及市相关部门对我县考核督查涉及镇的内容;县上与各镇签订的目标任务书;县内其他专项考核、部门条条考核。通过走访部分镇发现,上述考核内容,大多数是必须的,但也有一些雷同内容应该压缩精简,有的可以取消;考核督查内容过多过细,虽然要求比较全面,但重点不够突出;虽然有奖罚措施,但弱化了创新鼓励,数量指标多,质量指标少,特别是一些指标,与各镇的实际脱离,不利于各镇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个性化发展。二是考核督查的组织散乱。在对各镇工作进行考核督查时,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组织对涉及自身的工作进行考核督查,外加一些阶段性工作的突击检查、一些重大活动的联合检查、亮点观摩等,使得各镇不得不腾出大量时间迎来送往,有的甚至一天要接待几批“督查指导组”,使各镇疲于应付、难以招架。三是考核督查的方法飘浮。有些考核督查方式教条,只限于形式主义,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是看基层怎样开展工作、做了哪些事情、存在什么问题、最终成效如何,而是看基层有没有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有没有制度上墙,有没有工作计划、工作汇报、工作总结等台账资料。浮在表面的考核督查从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基层对工作的应付,使各镇在工作开展上重形式不重内容,重表面不重实际,重“投入”不重“产出”。尤其是年终的一些考核,由于面宽、量大、时间紧等原因,往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形象地说就是“听听汇报、看看资料、应应场面”,这样的考核容易走过场,看不到实情,考不准真绩,有的考核结果有失公允,让人心生不服,口有怨言。四是考核督查的效果偏“软弱”。在对督查情况进行通报时,有时顾及面子、形象,肯定成绩宣扬经验的多,指出不足敢于批评的少,加之有的考核督查由于弄不清情况,抓不住实质和要害,形成的通报既不点名,也不排名,这样的督查情况通报往往不能引起上下足够的重视,导致督查通报效果“软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考核督查工作的严肃性,降低了基层对考核督查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能充分发挥考核督查对工作应有的推动作用。

做法——着力创新四项机制

一是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县委、县政府整合县考核办、县重促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职责,组建县考核督查局,赋予其考核与督查的双重职能,改变了过去考核与督查工作分离且部分单位只重视半年检查和考核,而轻视日常考核的局面。

二是明确职责,强化措施。围绕省、市考核指标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要工作、重点项

目,将指标任务层层分解,把工作压力进行落实,实现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格局。实行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在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实施过程中,明确要求县级分管领导对所联系单位担负督促检查工作的领导责任,要对工作落实提出明确的质量和时限要求,跟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督促分管部门适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落实情况;各镇、各部门 “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对完成各项县委、县政府决策负总责;县考核督查局具体负责对全县各项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重要会议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重点培育典型,发现先进,推介先进,以先进带后进,以先进促后进,从而激发工作热情,焕发工作活力,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创一流工作业绩、全员争先进当先进的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快发展的生动局面。三是突出重点,加强考核。认真学习兄弟县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考核督查方式方法,完善了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在原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制定了县级领导联系包抓镇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督查等制度。一是调整考核内容。突出经济发展,强化财政收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硬性指标的分值权重,同时充分考虑不同镇之间的基础差异,在要求完成共性指标的同时,又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在强调数量指标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客观反映各镇的真实成绩,使考核导向更加明确。二是转变考核方式。坚持年终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加大社会满意度测评的分值,使考核方式体现民意,更加务实有效;在考核透明度上,坚持公开操作、阳光考核,考核过程全程公开,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在考核结果运用上,把各项奖惩措施统一纳入考核意见的主体文件之中,明确奖惩范围和标准,把考核结果与奖优罚劣、鞭策后进、教育培训、干部使用等有机结合起来,树立了科学的工作导向,调动了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严格督查,确保成效。进一步规范考核督查工作程序,在督查各单位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时,重在督促进度、解决问题,坚持督办整改相结合,将督查结果在第一时间以“送阅件”的形式向县级领导汇报,根据领导批示意见及时下发明白卡、督办预警函、警示牌或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其拿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县考核督查局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从开工建设到建成之日,始终坚持督促检查,跟踪问效,监督整改,促进落实。对在督查中发现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限期整改承诺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直至工作任务完全落实。对平时督查排名后三位的单位,从年终考核总分中扣除相应分值。

成效——初步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干部作风向抓实抓细转变。新的考核督查机制有效整合了全县考核督查资源,避免了以往工作中重复督查、多头督查、督查结果口径不统一的现象,形成了统一、多元、全覆盖的督查网络,使督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以来,县考核督查局已开展各类有影响、有实效的督查活动20余次,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是督查重心向督事督人并重转变。通过建立考核督查机制,督查工作实现了督事与督人相结合,查事与考绩相统一,与干部的奖惩、使用有机结合起来,使督查结果得到充分运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链,做到督有目标、查有手段、考有凭据。

三是干部考核向日常监督转变。新的考核督查机制,更加突出了对干部平时工作表现的考核与督查,各单位干部工作情况一目了然,随时能够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既增强了干部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又调动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平时就督查而督查,年终就考核而考核,工作考核与督查相脱节的弊端。

几点启示

1、创新考核督查机制是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有力抓手。干部作风决定工作落实。在考核督查工作中,县委、县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干部日常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解决了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使干部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

2、创新考核督查机制是推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方式。推进工作落实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把考核和督查有机结合起来,把考核和干部使用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干部抓落实、抓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广大干部时时有压力感,事事有紧迫感,主观能动性得到空前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在干事创业中不断提升。

3、创新考核督查机制是推进考核督查职能转变的有效探索。做好考核督查工作关键在创新机制。创新考核督查机制首先要转变考核督查方式,增强考核督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考核与督查工作“两张皮”问题,围绕考核督查机制进行创新探索,为进一步转变考核督查职能走出了一条新路。(

第四篇:瓮安县蔬果产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瓮安县蔬果产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以及农村出现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种植效益比较低、居民消费需求提升等新情况和新形势,瓮安县蔬果产业正面临如何扩大面积、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解决发展中的制约瓶颈,巩固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实现提质转型,是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此,现就当前瓮安蔬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报告如下:

一、发展的现状

至2014年止,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35万亩(次),总产量72万吨,总产值16.55亿元,形成以辣椒为主的夏秋冷凉型蔬菜快速发展的势头,销往两广、湖南、重庆、四川、浙江、贵阳、遵义等地,市场空间较大,特别是辣椒、西红柿等产品供不应求。实现了10万亩辣椒生产大县的目标。全县辣椒平均亩产鲜红椒1706.6kg,平均单价2.1元/公斤,平均亩产值3583.86元,平均亩投入1152元,平均亩净产值为2431.86元,总产值达6.81亿元,总净产值46209.3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种植辣椒纯收入1248.9元,辣椒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共有62个村51340户农户种植蔬菜,种植面积35.1万亩(次),可实现总产值16.55亿元,平均亩产值达4715.1元,平均亩

投入1180元,平均亩净产值为3535.1元,总净产值12.41亿万元,仅蔬菜产业实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354.05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4年水果种植面积达6.8万亩,主要为桃、李、核桃、刺梨。全县栽培商品果树10余种,品种主要为梨2.5万亩,柑桔0.35万亩,桃2.2万亩,猕猴桃1.35万亩,优质水果挂果面积5.5万亩,总产量4.5万吨,总产值13500万元。

蔬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带动了餐饮、物流、运输、城镇建设等二、三产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蔬菜产业面临萎缩。由于玉米面积的增加,导致种植效益的下降,每亩玉米收入仅1200—1600元,比辣椒每亩收入4000—5000元少了3400—3800元;比西红柿亩收入8000—10000元少了8400—8800元。但是,群众只图玉米种植较为粗放,技术要求简单,一次性采收,劳动力投入少等等方面来考虑。没有在效益较好的品种上去下功夫,会导致常规农业逐年上升,蔬果产业逐年下降。

(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由于缺少必要试验、示范环节,多年来还一直延用传统的品种及种植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等“四新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如:漂浮育苗、穴盘育苗技术、现在全州推广的长研十七高抗辣椒品种、系列蔬果高产栽培新模式等推广不

快,大田推广跟不上。究其原因:一是业务部门缺乏必要的试验、示范经费。每年用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经费几乎没有,使科技推广工作难以开展。二是技术团队老龄化。目前,全县从事蔬果技术推广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仅7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已抽调到其它部门),中级职称5人,其中有3人2年内退休,1人借到局综合科。多年来,没有1人去接受过新的培训和深造,导致在思维方式和技术指导上没有创新,技术人员又无法单独担任技术指导工作,技术人员断档现象较为严重。

(三)基础设施不配套。一是现有的水利设施老化破损,蔬果产业出现“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无灾只保产”的局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无法保证蔬果正常生产。二是缺乏大型的蔬果批发市场。三是采后商品化处理、冷库、分级包装等环节还尚未起步,影响了品牌效应和采后附加值的提高。

(四)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蔬果产业在生产上仍以农户自产自销较多,营销组织不很健全,生产分散,规模小,生产波动性大,规模效益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下一步,瓮安县蔬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加大高山冷凉型蔬菜的开发力度,重点围绕“贵阳—瓮安”、“道真—瓮安”、“瓮安—马场坪”和“江口—瓮安”四条高速,“马

遵”、“久铜”两条公路沿线打造优质冷凉型蔬菜带,围绕猴场三佰佬大坝打造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岚关、建中、猴场、珠藏蔬菜专业乡镇,辐射带动全县冷凉型蔬菜快速发展。使我县蔬菜面积逐年增大。每年搞好蔬菜各新优品种的试验示范。从适应市场的需要,通过试验示范,选择优良品种。使我县蔬菜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精品果业发展以桃为主,李、葡萄、杨梅、枇杷等水果为辅,积极推进休闲观光采摘园,做大做强蔬果产业。

(一)优化区域布局

1、干鲜两用辣椒基地

规划面积25万亩,具体分布在猴场、银盏、平定营、建中、玉山、江界河、珠藏、中坪、永和、岚关10个乡镇。

2、时鲜蔬菜基地

规划面积15万亩,其中:①以西红柿、茄子等为主的时鲜蔬菜基地3万亩,主要分布在猴场、银盏、玉山、平定营、瓮水办等乡镇。②以萝卜为主的时鲜蔬菜基地2万亩,主要分布在平定营镇、岚关、永和、建中等乡镇。③以菜用马铃薯、菜玉米为主的时鲜蔬菜生产基地6万亩,主要分布在中坪、玉山、江界河、珠藏等乡镇。④以甘蓝、白菜为主的时鲜蔬菜2万亩,分布在中部的6个乡镇。⑤以西葫芦、黄瓜为主的时鲜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主要分布在瓮水办等中南部相邻乡镇。

3、建冷凉型蔬菜专业乡镇

针对两广市场,在岚关建高山冷凉蔬菜基地2万亩;在珠藏建以大葱为主的蔬菜基地3万亩;在猴场建以辣椒、西红柿为主的蔬菜基地4万亩,在建中、中坪以贵阳城市后花园建茄果类、叶菜类时鲜蔬菜基地3万亩作为省城保供蔬菜基地。

4、根据瓮安县以融入贵阳市城市经济圈为契机,打造城郊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指导思想,结合全县境内坡耕地和山地资源的具体条件,以“贵阳—瓮安”、“道真—瓮安”、“瓮安—马场坪”和“江口—瓮安”四条高速、两线(马遵线平定营镇龙薅村—珠藏镇荣院村,沿线约87公里,涉及平定营镇、雍阳镇、银盏乡、鱼河乡、玉山镇、龙塘乡、铜锣乡、珠藏镇、牛场坝乡共9个乡镇;久铜线松坪乡余家嘴村—中坪镇茶店村,沿线约66公里,涉及中坪镇、鱼河乡、银盏乡、猴场镇、松坪乡共5个乡镇)”为主。

以玉山、渔河、龙塘、中坪、白沙、玉华、建中、雍阳、永和、岚关、银盏、松坪、草塘、木老坪、老坟嘴、小河山乡镇为主,建设5.5万亩桃、李、葡萄为主的精品水果基地,核心区1.5万亩,辐射带动区3.5万亩。其中:

重点规划发展桃的乡镇有:草塘、木老坪、老坟嘴、小河山、松坪、岚关、永和等乡镇;

梨等其他果树维持原有面积,以提高品质,增加单产,加强管理和维护为主;

在平定营镇和城关镇分别新建或改扩建年加工鲜果达1万吨的果品深加工厂各1个,以提高果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确保果农增收,促进果品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蔬菜水果生态标准化栽培示范,兼顾产品质量安全、加工包装、储运标准、市场准入等,提高蔬菜水果的商品率,确保优质优价,提高经济效益。一是结合全县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的实际特点,制定生产技术标准、质量标准、采收标准、分级标准、包装标准、贮运标准等,指导全县蔬菜水果种植户由经验种植向标准化、生态化种植转变。二是注重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品、特色产品,加大建设蔬菜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工作力度,将标准化工作由点及面开展起来。同时,加大“四新”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把过去传统种植技术转变为现代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三是完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田间档案,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抓好蔬菜水果全程监控指导。

(三)推进产业园区化建设。一是抓土地流转。适应农村新情况、新形势需要,为推动蔬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和扶持企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的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抓基础设施配套。根据蔬果产业(基地)布局,重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发

改、财政、扶贫、农业等部门,要围绕蔬果基地灌溉条件的改善,推进小水池、小水窖、灌渠、喷滴灌、冷库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加快建设力度,力争达到10万亩蔬果基地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园田化式标准栽培,夯实蔬果产业基础。三是抓管理体制创新。以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整合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人才、资金、政策各要素,努力推进新阶段蔬菜水果发展的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科技人员+基地”、“科技人员+科技大户+基地”、“科技人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基地”等多种运行模式。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方式到生产一线,以企业管理的形式领办标准示范基地,推广“四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四是抓专业合作社建设。合作社起到上连企业和市场,下接农户组织生产管理的作用,为此,下大力做好合作社规范管理服务,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利益联结,通过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带动,逐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的生产格局,促进蔬果生产,农民从中分享收益。

(四)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种植农户与市场连结的机制,推广种植适销对路品种,合理调整品种结构。一是抓市场调研。瞄准贵阳市场、重庆、长沙、武汉、广州等目标市场积极开展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确定品种布局和茬口安排,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和召开群

众会、培训等形式发布准确市场价格信息,为农户提供参考,增加市场紧缺的品种种植面积,适当调减滞消价低品种种植面积,确保蔬菜果生产的经济效益。二是抓试验示范。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市场需求的蔬菜新品种、种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选择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及省工节本增效种植技术加以推广,充分发挥蔬菜科技人才作用,帮助农户提高种植效益,为蔬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五)狠抓质量安全创品牌。一是配合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蔬果生产期开展农业投入监管,在蔬果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开展农产品抽样检测工作,提高我县蔬果产品品质。二是根据不同层次市民需求,进行分类、分级包装,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狠抓标准化体系建设,从建立田间档案着手,加强品牌创建,打造我县特色蔬果品牌。四是鼓励开展无公害产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等工作。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蔬果产业的持续发展,深受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抓好蔬果产业,既是一项民生问题,也是一项至关能否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小康的政治任务,否则,将无法向各级领导和全县人民交待。为抓好我县蔬果发展,急需解决以下问题:

(一)加强蔬果科技队伍的建设。一是增加县级业务部

门技术力量,为抓好全县蔬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将县蔬果站的事业编制从现有的7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已抽调到其它部门;中级职称5人,其中有3人2年内退休,1人借到局综合科)增加到15人,二是调整充实县乡两级的技术队伍,在人员招录时,每年安排一定的比例考虑蔬果专业毕业的人员。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业务水平,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现有的科技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二)建立财政稳定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我县“四新”技术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使蔬果产业不断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建议:县财政每年将从预算中拿出50万元经费,用于科技培训、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市场调研、表彰奖励等;县直相关部门在安排资金时,要结合蔬果产业发展给与重点倾斜。县蔬果中心也要积极探索蔬果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开展蔬果生产、加工的项目招商,努力推动我县蔬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推进品牌创建。建议:从财政安排一定的经费,采取补贴的形式,鼓励从事蔬果产品的销售、商标注册等,全面提升我县蔬果质量,确保蔬果产品实行品牌销售。

(四)加快出台蔬果产业发展意见(扶持政策)。制定出台系列蔬菜产业、精品果业优惠扶持政策,使我县蔬果产业得以迅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筠连县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筠连县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筠连县政府办课题组

产业园区是实现工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的核心根本和重要平台,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是助推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途径。筠连县按照“调结构、促转变、上水平”的总体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着力破解园区管理体制、开发模式、建设资金、招商引资四大制约瓶颈,倾力打造巡司产业园区、海瀛产业园区、维乐产业园区和镇舟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园区快速发展,力促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目前我县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

筠连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着力延伸煤炭产业链,加速实施煤炭开采、煤电、煤化工、建材等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开发,实现多产业、多产品、多功能组合及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根据《筠连县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筠连县产业园区含巡司产业园区、海瀛产业园区、维乐产业园区、镇舟产业园区。其中:巡司产业园区是列入市政府2007年批准的全市13个产业园区之一;镇舟产业园区属市级规划产业园区,已启动项目前期基础工作;维乐产业园区已经启动部分项目,尚未开展规范的产业园区规划;海瀛产业园区地处筠连县北大门,项目启动工作已开展。目前,园区建设已完成巡司110KV输变电双回路工程。巡司产业园区已纳入《四川省产业园区发展(2009-2012年)规划》。目前园区内的进场公路和跨河大桥已竣工,已基本完成河堤整治计划和防洪沟建设,铁路桥预计于12月底竣工,道路建设、给排水及跨河大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海瀛产业园区首期道路交通路线已完成评审,正在加紧进行桥梁、公路、防洪堤建设,现已有9户企业主意向入驻。镇舟煤化工产业集中区作为全省煤化工基地已得到省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函”,现已完成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

二、我县产业园区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筠连县产业园区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推动“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产业园区建设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园区后续发展资金不足,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对滞后。筠连县产业园区重点项目都是围绕煤炭、石灰石资源布置项目,项目地处山区,很难实现 “七通一平”(完成土地平整及水、电、气、通讯、环保、消防管网铺设、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时,县级财政承受能力也还有限,要按照市上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建设园区困难较大。

二是对外交通严重滞后,运输能力有待提高。筠连县地处成渝经济圈的边缘,特殊的区位造成的远距离运输将使我们的资源竞争优势减弱。随着筠连煤田的不断开发,新维、船景、青山、武乐等大型煤矿的将相继建成投产,现有的金筠铁路、S206省道的运输能力不能满足需要,加之电力设施的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县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评估体系不健全,部分入园项目的质量不够高。由于产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四是管理机制不够顺,运行机制不够畅。外地成功的园区有规范的编制,园区人事、财务权利和行政执法权相对独立,对产业园区管委会实行高规格、高标准设立。

三、加快我县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科学规划是前提。要坚持用“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的规划设计理念,按照省重点产业园区的要求,从大局出发,依托矿产资源,科学规划产业

园区的项目布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配套,扎实开展对在建项目的服务指导工作,对拟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基础设施是根本。产业园区要继续扭住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坚持“筑巢引凤”的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创新园区建设模式,打造优越的招商引资平台,展现现代化产业园区形象。及时启动的跨定水河大桥、河堤建设、园区一期道路、标准化厂房建设,有利于带动企业的入驻。在前期园区建设的“七通一平”中,可以考虑先由政府投资建设、企业租用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促进园区建设。巡司产业园区要集中打造好物流的配套设施建设,做好火车站台建设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项目建设是关键。项目是集中区的灵魂,筠连产业园区地处山区,地理区位优势条件不明显,多数项目都是依托矿产资源建设的资源依托型企业,我们坚持“围绕项目建园区”是既是科学环保的,也是经济可行的。目前,巡司产业园区的规划和环境评价已经完成,鲁班山南矿、北矿已建成投产,日产4000吨干法水泥厂,汉林汉林机械厂等正在抓紧建设,逐步形成以煤炭开采为基础,发电、建材为主导,配套发展机械制造等产业;海瀛产业园区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西区的规划和环境评价已经完成,为企业落户奠定了基础。四川汇丰能源公司的甲醇项目和尿素项目,烟草仓储项目、玉壶茶叶专业合作社、特色牛肉深加工项目、东富盛公司二期工程等相继落户;镇舟煤化工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已完成,正在编制各配套子规划、编制环境评审、煤水资源评审及后勤保障基地规划等工作;维乐产业园区建设也积极储备了大型洗煤厂、煤矸石电厂、110KV变电站一座、合成氨-尿素项目。

(四)创新发展是动力。要积极创新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机制。探索采取财政资金投入和国有集体土地折资注入的方式,成立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和工业发展融资担保公司,每年召开1-2次政银企联席会议,实行“政府投资推动、企业

融资活动、项目引资推动”三管齐下,为建成产业集群融资提供“套餐”服务,真正让进入产业园区的企业长得大,留得住。

下载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筠连县发展烤烟产业的探索与思考

    筠连县发展烤烟产业的探索与思考 筠连县副县长 甘华锋 筠连县具有发展烤烟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是全市烤烟种植区划最适宜区县之一。历年来,筠连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烤烟产业发......

    思考与探索

    对年轻的公务员如何成长为 真正乡镇干部的思考与探索在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解决民生实际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历年来以基层工作为主要对象的......

    思考与探索

    思考与探索 1.反思你执教的一次语言教育活动? 2.在谈话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 在一次的语言教育活动《三只小猪》中,我将幼儿分成三大组进......

    强化信息公开 提升监督工作效能的思考与探索

    强化信息公开 提升监督工作效能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摘要:利用网络实施企业信息公开,对于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拓宽干部职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渠道,从源头上防治***......

    村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推荐]村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村务公开是实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加强基层组织党风廉......

    村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村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实行村务公开是加强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农村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保证。实行村务......

    企业改制工作思考与探索

    企业改制工作思考与探索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市关于加快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区工业企业改制。为有效规范企业改制工作,我们严格......

    播州区发展烤烟产业的探索与思考

    播州区烤烟产业发展的思考 播州区具有发展烤烟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是全市烤烟种植区划最适宜区县之一。历年来,播州区(遵义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烤烟产业发展,始终将烟叶生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