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忧虑和思考(张箭)(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14:4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忧虑和思考(张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忧虑和思考(张箭)》。

第一篇:对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忧虑和思考(张箭)

对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忧虑和思考

张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 [2008年] [第1期(总第100期)]

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甚至相当严重,应当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充分重视,从而开展对这些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清理、整顿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

一、中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中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兴起了具近代意义的大学(学院)。近代以来,欧洲又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它授予大学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bachelor),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学成毕业后一般授予硕士学位(master or licentiate),从毕业的硕士生中选拔出来进一步深造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般授予博士学位(doctor)。这种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已广泛实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各大国中唯有俄国(从前苏联时代开始)采用稍稍不同的制度,对毕业的大学生给予“专家”(с п е ц и а л и с т)称号,对学成毕业的研究生授予副博士(к андидат нау к)学位(直译为“科学博士候选人”),对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授予博士(д о к т о рнаук)学位。不过,近年来俄罗斯的研究生学位制度已有向欧洲靠拢的迹象。

中国从国民党统治时期开始招收零星的具现代意义的研究生。直到“文革”前,研究生教育仍处于试办性质,培养数量极少,也不授予学位。从1978年起,中国开始较大规模地招收培养研究生,1981年正式建立学位制度,规定大学本科生毕业(一般)授予学士,硕士研究生毕业(一般)授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一般)授予博士(学位)。因此,1978年3月入学的77级本科生4年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获得学士学位的大学生;1981年毕业的研究生成为首批硕士学位获得者;1982年中国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1985年首次授予博士学位。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经过30年(1978—2007)的发展,已取得很大成绩,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硕士博士学位点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专业。到2006年底已培养出约100万名硕士、13万名博士。目前全国约有360个博士授予单位,800个硕士授予单位,900个一级学科硕博士点,170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万个硕士点,60家研究生院(大学所辖56所,中科院、社科院、医科院、农科院各一所)。许多硕士博士成为各行业、各专业技术学术岗位上的带头人、骨干和突击手。

二、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现存的诸多问题

多年前笔者曾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现在看来,当时提出的问题目前变得更严重了。近十几年来,研究生的招生增长过快,培养规模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1995年到2001年,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从5.1万扩大到17万,增长2.3倍,年均增长22.2%;从2001年到2007年,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又从17万扩大到41万,增长2.4倍,年均增长15.8%。

[4]与1982年的研究生招生数量相比,2005年达到了惊人的33万人,是1982年的30倍左右。

2007年招生多达41万。目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已达120万,博士研究生已逾12万。中国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仅为第100位。以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能够充分发挥如此庞大的研究生人力资源的价[5][3][2][1] 1

值吗?实际上,与规模小、人口少的国家相比,在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国所需的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人才并不会按照人口倍数而倍增。

由于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增长大大高于经济的增长,必然造成诸多矛盾。

首先,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浪费,研究生教育过度发展,而高中(含中专、职高、技高)教育则相对萎缩。中国政府目前公布的人口数是13亿多,其中城镇人口约4亿,农村人口约8亿,另有1.4亿多人在城乡之间流动游离,即农民工、农民企业家、农民商人、农民工匠等。目前,农村学龄人口中有10%不能初中毕业,而初中毕业生中一半人不能升入高中(或中专、职高、技高)。

由此引起的第二大问题是研究生就业难,不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合适的工作。据笔者观察,目前的硕士毕业生中,约有三分之一不得不改行,从事并不与专业对口的非专业型工作;约有三分之一虽未改行,但处于大材小用、高材低用状态,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另有约六分之一的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只有约六分之一的硕士毕业生能找到专业对口且比较理想的工作。以大学为例,1981年以前,大学里的行政干部、学生辅导员、图书管理员和后勤管理人员多为高中生、中专生;1982年到2000年期间,这些职位多由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担任;从2001年到现在,留校或分配进校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则多数为硕士生。这些岗位主要属于服务型的事务工作,大部分不是学术型或技术型工作。这些大学的行政、后勤人员的文凭学历提高了两档,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的工作绩效就相应地明显提高,因为做好上述工作主要不取决于员工的高学历,关键在于他(她)是否认真负责地热心服务、关爱师生员工。

第三大问题是研究生质量下降,声誉降低,大幅度“贬值”。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研究生招生数量很少,因此生源充足、研究生素质好;招生单位和导师能悉心培养、精心指导;毕业的研究生质量也较高,一般都能找到专业对口、比较适当的工作;如此则研究生的声誉较好,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信任和欢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渐增长,生源素质和培养质量有所下降,研究生的声誉和社会欢迎度开始减损,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从2000年到现在,由于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膨胀,在许多重点大学、重点院系,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已连续几年超过本科生招生人数(例如,在笔者任教的大学和学院),入学研究生中良莠不齐,水平相差很大,部分人的学风不良,把不少时间精力用于读书、学习、研究以外的事,如此则培养质量、研究生声誉和社会欢迎度进一步下降,研究生的就业难度进一步上升。

第四大问题是研究生导师水平下降,声誉降低,有所“贬值”。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并授予学位时,对导师的遴选是很严格的,采行的是高标准,只有那些有较高水平造诣的教授、研究员才能指导硕士生,其中的资深专家、权威、学科带头人等才能指导博士生。而现在,在一些硕士博士授予单位,特别是在有研究生院的重点大学,绝大部分副教授(副研究员)都是“硕导”,都在招收研究生;过半的教授(研究员)都是“博导”,招收并指导博士生。在这些“硕导”当中,有些人其实并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和水平;有的“博导”也不具备指导博士生的能力。“博导”中最差的便是一部分“双肩挑”干部,即既有教授、研究员学衔,又担任副校级或正处、副处级行政职位。这些人在“提干”前业务能力可能是比较强的,“提干”后则忙于政务或挣钱,其科研成果越来越少,即便还有成果,其质量也越来越差,由于专业荒疏,他们实际上已达不到增列“博导”的标准。但是,他们凭借官、学(官员和学术权威)相护和利益交换,仍然忝列“博导”行列。

第五大问题是,由于研究生招生数量膨胀,许多“硕导”、“博导”所带的研究生人数过多,同时指导着几十个硕士生、博士生,其结果自然是疏于指导甚至不予指导。比如,笔者当年的一个博士生同学在10月份将其博士论文初稿交给导师审阅,可是其导师直到次年3月才将论文看完交还,而且没提什么具体的修改意见,结果这位学生自行将博士论文略[6]

作修改,便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有的导师(包括“硕导”、“博导”)对研究生交来的硕士、博士论文初稿只抽看,不全看,或只看一遍,不看两遍、三遍;对送交自己评阅、请自己参与答辩的硕士、博士论文也只抽看其中一部分。这样的研究生指导不可能不对学生的提高和进步产生负面影响,不可能不损降硕士、博士的水平质量。有的导师甚至对研究生完全不理睬,导致研究生不能如期毕业,造成严重后果。

第六大问题是研究生导师跨学科跨专业招生。有些教师当上“博导”后就变成了“全能选手”,例如,他(她)评上的是世界史的“硕导”、“博导”,可他却既招世界史的硕士生、博士生,又招旅游管理的硕士生、博士生(旅游专业一般放在历史学院内),同时还招城市美术研究的博士生。理工科系的研究生导师跨学科跨专业招生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在自己并

不擅长甚至不熟悉的学科专业招收研究生,起码是无法合乎要求地指导,甚至会误人子弟。

第七大问题是硕士生如期毕业、如期授位的比率太高,达99%以上,几乎没有学生因不予授位而遭淘汰的。相对于本科生80%多的授位率和博士生三分之二或70%的授位率,硕士生的授位率明显偏高。本科生当中之所以有超过10%的学生未获得学位,主要是因为有国家统考大学外语(一般是英语)四级把关。博士生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制度,各大学、研究院所都采用自己设定的科研标准衡量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质量,因此半数的博士生不能

[10]如期毕业,三分之一的博士毕业生未能获取学位。虽然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也为硕士

[11]研究生的学位授予规定了一些标准,然而在执行中却大幅度放宽尺度,甚至采用各种帮

助学生过关的手法。例如,为了让硕士研究生能发表至少一篇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论文,从而获得授予学位的资格,便由学院、研究生院出资,通过大学所办的学报出版硕士生论文增刊,或由校方出资,直接出版硕士生论文集。于是,有的“学术”刊物便趁机收取出版费用,出版专门刊登研究生论文的增刊、特刊,这些增刊、特刊收取出版费用却不给稿费,成了“学术”刊物的“创收”途径。有的导师则把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收入自己主编的专著或论文集中;有的导师与硕士研究生共同署名发表学生的论文--导师实际上只提了一点修改意见也照样以共同作者身份署名,以利发表。不可否认,研究生们交费发表的论文中也有不少写得可以。这样,硕士生必须发表一篇论文才能获得学位的规定,几同虚设。虽然所有的硕士培养单位都有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和措施,许多大学还有“中期分流”之类的制度,但受社会氛围和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硕士研究生实际上几乎没有被“分流”的,他们在评阅、答辩过程中未通过的情形也相当少见。于是,在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本科、硕士、博士这三级学位的不授位率不但未按正常情况呈金字塔型(即学位越高,授位率越低),相反却呈“细腰型”或“葫芦型”、“哑铃型”。如此则硕士的质量下降、声誉降低,受信任和欢迎的程度减损,工作难找,就不是难以理解的事了。

三、如何改进、调整、均衡协调地发展研究生教育

面临上述问题,怎样才能消除和防止弊端,保证研究生的质量,确保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有序、正常地发展呢?怎样才能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文化的繁荣呢?我认为,现阶段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调整和整顿:

首先,重新认识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压缩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研究生教育不是本科生的五、六、七年级,而主要是以培养具备研究能力的学生为目标的。虽然有一小部分硕士专业如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是专业人士的工作,但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理工科的研究生教育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既然如此,就应当充分考虑到一个现实,那就是现在社会所能提供的研究型职位远远少于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博士毕业后才可能在大学、研究院所、设计院所从事专业对口的研究工作,而硕士生则很难发挥其专长,从总体上看相对过剩比较明显。所以应当控制和压缩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笔者认为,每年招20万硕士生足矣,节省下来的资源可用于发展农村的高中、中专、职高[9][8][7]

教育,使农村的高中(中专、职高、技高)教育有较大发展。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减少,竞争加大,生源的质量就可以提高。博士生目前每年招生约6至7万,不宜扩大招生数量,否则就必然出现博士的相对过剩。如果硕士生的招生数量压缩到每年约20万,博士生的招生数量是硕士生招生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比例较为适当。

其次,为了保证导师能对研究生认真负责地精心指导,必须规范和限制导师的招生数量。我认为,同时担任“博导”和“硕导”的教授,每年招收的博士后不易超过1名、博士生不宜超过3名、硕士生不宜超过4名,其指导下在读在研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总数不宜超过20名;只担任“硕导”的教师每年的研究生招生数量不宜超过3名,其指导下在读研究生总数不宜超过10人。实际上多数大学也有类似规定,但执行不力。建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成督察团、巡视队、检查组,到各招生单位明查暗访,纠正过度招生的现象,以保证教授指导研究生的质量。现在,有些系科招收硕士研究生过多,导师无暇指导,便采取指导小组集体负责上课制,待一年半后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再安排导师。我认为,集体负责会流于无人负责,也不利于研究生之间以及导师之间的公平竞争;那种中途再安排导师的作法,实际上是把本科生的培养方式移植到研究生身上,此法不可取。

再次,要慎重遴选研究生导师,不符合条件的不能增列,尤其要防止一些达不到标准的“双肩挑干部”利用职权走后门混上“博导”资格。1993年后,博士生导师的增列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施行改为由(有研究生院的)招生单位施行。应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一个文、理、工、农、医科“博导”的增列标准,让各招生单位执行。国家可派出督察团、巡视队、检查组到各招生单位检查,纠正执行上的偏差。现在对“硕导”、“博导”们实际上没有考核,还是应当设立定期考核制度,对长期没有科研成果或成果较差、较少的“硕导”、“博导”,应暂停其招生,理工科的导师如果长期没有课题经费也应暂停招生,其导师资格可保留,待考核达标后再恢复招生。

第四,目前硕士生的学制有缩短的趋势,我认为应稳定在3年,不能缩短为2年,否则无法保证培养质量。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包括教学实践,要给本科生试讲几节课,也鼓励他们外出参与学术活动。这对锻炼提高研究生的能力很有效。可是90年代以来,因大量扩招研究生,来不及安排硕士生的教学实践,加上可用于学生出差的经费匮乏,这两个培养环节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如果能压缩硕士生招生规模,这两个培养环节还是应当恢复。

第五,研究生教育应当改为全部实行非义务教育。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只要被录取为研究生,不管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皆为公费。近10年来则改为公费、非公费两类,考试成绩较优者和推荐免试者为公费生,其他被录取者为非公费生。我认为,既然现在连大学都实行非义务教育了,需要缴学费,那么研究生教育也应是非义务教育,应当逐步取消硕士生中的公费生。如果有本科毕业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读不起硕士生,却有才有志并希望深造,可以在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几年,一方面有所积蓄,一方面可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发现并收集问题,若干年后再“读研”“攻硕”。相应地,硕士生的招生年龄上限就要考虑从目前的未满35岁放宽到未满40岁。在公费硕士生制度取消之前,也应当改变目前这种“入学成绩一考管3年”(指享不享受公费)的做法,实行全面严格的中期考核,让考核优秀的非公费生享受部分公费待遇,而考核结果较差的公费生则减少其公费待遇。博士生的公费、非公费以及收费方式等做法,可待硕士生的相关改革取得经验和成效后再参照进行。

第六,要加强对授予学位的监督管理。目前博士生的授位因有较多、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求,故不授位率较高,博士质量基本上能得到保证。而硕士生的授位则比较轻率粗放,仅仅用发表一篇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在一般期刊或论文集上)作为把关标准。目前[12]的论文评审做法通常是本校请一位,外校请一位,由导师选择校外评审专家,自然是非匿名的评审。我认为,应当增加校外评审者人数,可从目前的一位增加到两位,最好是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可考虑随机抽样聘请同行专家。作为过渡,可先改为半匿名,即由导师提出6位同行专家(校内2位、校外4位),由研究生院(处)随机抽选3人(校内1位、校外2位),并对研究生及其导师保密,而研究生和导师的姓名单位等也对外隐匿。依照目前的规定,若一位评审专家要求论文修改后再答辩,可换人评审;若研究生再度被要求修改论文,则必须延期答辩。这一条应坚持下去并切实执行。

目前各高校有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选,对当选论文的作者和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论文编入论文集发表)。80年代各省主办过一次优秀硕士学位获得者评选,表彰获得硕士学位又在工作中表现很出色的学者。近十年来国家每年主办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对入选论文的作者和导师颁奖,对入围论文的作者和导师给予表彰。可是,各培养单位、各省和国家近20年来都未主办过优秀硕士论文的评选活动,这表明对硕士(论文)的质量太不重视。建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每年主办一次优秀硕士论文的评选。参赛论文应是两年前毕业授位的,这样滞后一点可看得更清楚些。先由各培养单位评出,然后在全省统评。各省每年可根据招生规模评选两百篇、百篇或者50篇、20篇等优秀硕士论文,对入选论文的作者和导师予以奖励,对入围论文的作者和导师也予以表彰。这样可从正面引导、激励硕士研究生做好研究、写好论文,也让导师精心指导好学生和论文,提高研究生的水平和质量。

最后,改进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方法。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正在改进中,除了所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国家要统考外语、政治外,理、工、农、医和文科中的经济、管理、旅游等学科还要统考数学。2007年,在医学(含西医、中医)、历史、教育学、心理学4大学科试点,由国家统考专业基础课,考生笔试合格上线后才按120∶100的比例,由招生单位和招生导师复试,最后录取100人。2008年国家统考科目新增农学类的化学。我认为,专业基础课的“统考试点”应长期进行,因为这种试点的效果尚待观察。研究生的培养周期长,其在校学习期间未必能充分看出“统考试点”的效果,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几年,才能确定究竟是由国家统考专业基础课好,还是仍然由招生单位和导师考专业基础课好。在观察“统考试点”效果的7至8年内,不宜扩大试点范围,更不宜轻率地全面推广。

研究生群体是未来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及人文研究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建设高度民主、文明国家和繁荣文化的重任,是国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希望所在。在目前大学教育已逐渐大众化的形势下,研究生的培养仍有必要坚持精英化的标准。[13]

【注释】

[1]数据获自陈至立2006年4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和吴启迪2006年8月在研究生暑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张箭,“发展研究生教育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光明日报》,1989年4月19日1版。

[3]2007年以前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摘要》,2007年的数据是当年教育部门预定的招生数。

[4]方虹,“研究生在哪里上课”,《科学时报》,2006年11月28日A4版。

[5]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面向各国招生,许多研究生来自世界各国,毕业后会回国工作,而中国数量如此庞大的研究生基本上只能在本国寻求工作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中国的研究生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但研究生寻求就业的难度有可能位居世界首位。

[6]张箭,“高教专业设置、培养层次与国家人口”,《高教研究》,1990年第2期,四川大学办。

[7]据新浪网2006年11月8日报道,某重点大学一硕士生因其导师(系“长江”学者)长期在外,不负责任、不予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受到不利影响,被迫延期毕业。最后该生因想不开而自杀身亡。

[8]不包括学生因病、因故退学等情况,也不包括二年制研究生或非硕士研究生。

[9]以笔者任教的四川大学为例,文科博士研究生至少要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全国约有5百多种)涵盖的期刊上发表3篇与博士论文直接密切有关的论文(或达到其他更高的标准),才能授予学位。理工科博士研究生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与博士论文直接密切有关的论文,且至少一篇被SCI、EI收录或发表在SCI、EI索引源刊物上;或有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排序前3名),或至少有一项经过省部级以上鉴定的科研成果(排序前三名),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三等以上),同时至少有一篇与博士论文直接密切有关的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10]目前的博士研究生学制是,脱产博士研究生3年,在职博士研究生4年,可申请延期1年。

[11]例如,四川大学规定:硕士生至少要有一篇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论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论文集上发表;理工科的硕士可有如下选择,至少有一项申请专利的证明,或经过鉴定、验收的科技研究成果。

[12]现在有的教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多达40到50人,最多的上百人。参新语丝网2008年3月上旬伦琴等人的文章(xys.dxiong.com)。

[13]参见《四川大学2008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 招生简章》

第二篇: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思考

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思考

沙塘乡沙田片校肖喜志

2013年9月我由中学教导调任小学片校担任校长,经过一年的工作,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多的了解,并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分析和看法,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应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1、师资严重短缺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年老教师的内退和退休,再加上一些教师因身体原因休假和一些教师外流,农村小学师资出现严重不足的局面,尽管有一批特岗教师加入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但毕竟数量有限,而且新的特岗教师大多为女教师,入伍不久就结婚生子,婚假、保胎请假、产假接踵而来,这样常常出现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上课的局面。学校负责人面对这种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请代课教师,而现在的农村小学,经费普遍紧张,能够按一千元每月的标准请代课教师实属不易,且当前农村的物价水平也不低,农民工的进城务工月薪三千是常见的,谁愿意来干这月薪一千元的代课教师呢?普通农民工尚且看不上的工资,又何况文化素质稍高能适应代课教师岗位的人呢?学校负责人只好利用师生关系、亲戚关系上门千请万请,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软磨硬泡做人家工作,请求人家支持一下学校的工作,即使这样,被拒绝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就是请了过来的代课教师也很不稳定,常常干不了多久就另谋高就了,可以说师资短缺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2、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水平的高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而在农村的一些村小或教学点,一部分教师年龄和知识严重老化,他们仍用陈旧的教法教育着自己的学生,履行着他们“传道、授业”的使命,新来的特岗教师虽然文化知识功底深厚些,教学理念先进些,但她们的成长尚且需要一个过程,近年的几批特岗教师固有一些热爱学习、追求上进、扎实工作者成为了骨干,但也不乏思想自由散漫、工作懒散、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淡薄者。还有临聘的代课教师,他们很多没有接受过教育业务培训,教育教学水平大多较低,教学效果往往很不理想。这些现状一方面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让一些家长对学校工作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给教育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突出存在虽说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在不断提高,但相对物价发展水平,教师待遇仍然偏低,一个职龄十年的小学高级教师月工资收入不足2400元,偏低的工资和太大的行业差距,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不理解,不尊重,甚至批评和指责,严重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部分教师工作无动力,甚至有教师将对职业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工作中,对学校安排的工作持抗拒的态度;教师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至于学生的将来,国家的发展在他们看来已没有多大的关系,职业倦怠很严重。

4、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仍有待大幅提高

近年来,随着校安工程和合格学校建设工作的推进,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以大幅改善,但勿庸讳言,直至今日,由于多种原因,一部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特别是教学设施仍有待大幅改善,电教设备、体育设施、办公设备、活动场地等缺失的问题仍很突出,个别学校甚至还仍存在课桌椅破旧残缺的问题。

5、教研教改工作开展困难大

在农村的一些村小或教学点,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多的学校都是一、二年级一个老师包班,其他年级的教师每天上5节课是常事,有的教师还肩负农务和家务,哪里有时间去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同时因为这个原因,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开展起来困难也很多。

二、面对现状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1、首先,校长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不可怨天尤人,要有敢于负责的态度,不可放之任之,要敢为教育鼓与呼。做任何工作都会有困难的存在,做基层管理工作更是如此,作为校长一定要勇于面对困难和问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退缩,不能急躁,更不可自暴自弃,在教师中发表消极的言论,如果校长自己都没有好的心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妄自菲薄,对工作丧失信心,其他的教师更会没有工作信心,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

校长作为组织委派的负责人,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和学校负起责来,开动脑子想问题,积极思考和探索解决困难的办法,要相信,只要方法得当,许多困难和问题还是能够顺利解决的,对于师资短缺的问题,校长必须严于律己,过好人情关,严格控制教师的非正常请假和利用虚假证明请假的现象,同时,要争取上级主管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严把教师请假关和外流关。另一方面,要切实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多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常持一颗宽容之心,要允许教师有不

同的观点,甚至要能容纳教师的缺点和错误,绝不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安排工作也不可搞成发布命令的样子,要用情感留人,把现有教师队伍稳定下来,包括代课教师队伍,还要适时掌握信息,积极做工作,把外流教师拉回到岗位上来,积极创造条件,把学校招生区域内的免费师范学生引回来。工作都是人做出来的,学校要有一支数量适当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才能开展好工作。

2、通过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学校完全不开展活动,势必缺乏生机和活力,而校长每学期组织一些相应的活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出来了,教师队伍也就能够稳定下来,这样就算开展校本教研有困难,教师也能够在工作积极性的引领下去钻研教学业务。在农村,教师们的工作生活相对单一,所以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就更有必要了。除此还可开展每期评选优秀教师、年终评选优秀教师的活动,并设一定的奖金。开展优秀教师讲座活动,力争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示自己工作经验、成果的平台。还可开展校内篮球赛、羽毛球赛、排球赛等文体活动。相信教师生活、工作激情被点燃,就一定能够取得一举多得的良好成果。

3、校长要努力实现学校的制度创新,以激励先进带动全体。这就要求校长要有一定的远见卓识,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建立健全学校相关制度。而新制度的出台往往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其间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这也就要求校长应有一定的毅力和魄力。既要推进学校制度管理,又要大力实施情感管理,在特殊的情况下,情感管理甚至可以优先于制度管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要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

4、凝聚人心。这应是校长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学校完成好其它工作的重要前提。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大家心气顺,才会乐于工作,勤于工作。一旦校长和教师对立,其后果一定是教师消极怠工,这也势必会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校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以身作责,勤奋工作,做好示范。只有校长永不懈怠,才能影响、感染我们的老师朝着积极的一面发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求老师做到的,校长要首先做到。二是积极主动的化解校园矛盾。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有矛盾,校园也不例外。有时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领导之间的矛盾会对教师的工作带来较大影响,作为校长要见微知著,适时地予以化解,而不能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是要努力为教师谋发展,谋福利。对于一些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志,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任人唯贤,批评和帮助相结合的原则,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诚心诚意地为他们谋发展。同时,对于教师当得的利益和合法权益,校长应不遗余力地支持与维护。只要校长用一颗赤诚之心待人做事,并以身作责,坚持正义,那么当前我们遇到的很多困难和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5、校长一方面自己厉行节约,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又要提高自己的协调能力,积极向各部门争取资金,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服务师生,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解决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关键在校长,只有校长牢固树立问题意识,以敢于负责的态度,勤于思考,务实工作,再加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学校才能良好运行和发展起来,真正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三篇:对当前高中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高中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赴荆州北门中学学习体会

夏帆

近几年学生基础较差,可他们也向往上大学。怎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值得我们每个教职员工深思。

我认为,首先,高一新生应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理想教育,上进心自信心的教育。班主任在晚间班务的时候对学生讲纪律,讲高中生行为规范,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学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经常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给学生听,从报章杂志中选择一些好文章读给学生听,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找好文章读给大家听;还可以请往届毕业生来校讲讲自己的成功经验教训,也可以请社会上的组织机构来校讲相关知识等等,慢慢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坚强的意志,这些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它们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其次,就是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这是重中之重。这次赴荆州北门中学学习,我深有体会。荆州北门中学从一度师生倒挂的薄弱学校一跃而为湖北名校,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就是得益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实现了追求高考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绿色升学。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得到教育;又提出“君子”“君子儒”之说,要求“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关于教学方法,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又以子路冉求的教育为例提出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等等教学思想。北门中学很多做法就是孔子理论的体现。他们强调“德”是决定性因素,没有 “德”,没有人品,所有的一切都是零。他们撤掉讲台,把学生分成小组,面对面地坐着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老师适当精彩地点评,体现了面向全体,启发思维的教学思想。四周都是小黑板,每个小组一块版面,教师不再控制黑板,而是退回到学生中间,这样,整个教室就是和谐安全的氛围,学生大胆自如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生本·自主”高效课堂模式的创新点在于学生学习方式之变。学校重新建设了新型学习组织,由6~8名学生组成一个高效学习小组,将气质不同,能力不同,特长不同,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每个小组成员在互助学习中承担相应的职责,合力完成学习任务。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高效学习小组,都建立了包括小组组建原则,小组长职责,小组评价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独学,对学,群学”。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独学”任务,高效学习小组完成“对学”和“群学”的任务。小组内因为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向已经弄明白的同学请教,形成一种“兵教兵”的氛围和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对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小组讨论,力争通过“群学”解决。课堂上,学生展示“独学,对学,群学”的成果,通过质疑对抗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种“独学,对学,群学”,其实就是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直接体现。再次,就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北门中学整个校园文化气息浓厚。进门就看见主教学楼上写着: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课堂要素,体艺格言,日常表现,成功法则等等;老师和班级学生的合影照放大至整面墙“笑口常开”;每栋楼房墙面上都写满了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格言警句,每个教室里都有催人奋进的话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展示更精彩。甚至过道里,围墙上都是学生自己写的自己推崇的警醒自己的句子。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决心把教学当作事业来做。为此,我决定:

一、编导学案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种需求:

1.注重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需求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实在在地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欣赏、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比如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后进生,只要他们比以前努力了,有进步就应及时表扬,体现发展的观点。

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课堂上要充分信任学生,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训练、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吸纳学生的观点,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要采用具有民主教学作风的教学手段

所谓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体现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区别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手段。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已在不同程度上试验过,已见成效的、能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手段有很多,如启发式教学法、美国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吸引教学法、“学习自由”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教师根据不同授课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授课背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法。

四、要强调课后实践的自主性

学生通过课后自我回顾、同学间相互提问、简单课后小测验等方法自主完成学习效果评测,对薄弱内容自主选取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如有的学校作业自助餐的改革)都是具有很高实效性的彻底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方法。

第四篇:对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本站推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并从思想教育、学术研究、导师指导、研究生自我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 教育管理 对策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招生量不断扩大,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适应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和加速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教育管理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办好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教育,对高校而言,就是培养人才的活动。管理,代表一种权力和职责,作为一种推行或施行既定目标的活动,一直发挥着自身的作用。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教育管理过程具有较之于其他层次高等教育管理过程更为突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具有特定学位标准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是一个独立阶段的教育,它集学习、科研以及技术工作于一体。因此,研究生教育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它的发展更直接、更紧密地受到社会需要和大学本科教育发展情况的制约。

其次,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在入学后研究生主要是在导师具体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风貌、理想信念以及工作态度等都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使研究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渐成长。因此,导师的表现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再次,研究生作为被管理者具有特殊性。研究生来源不同,成分较复杂,年龄结构跨度大,各自生活经历差异明显,入学后要进行课程学习,又要进行科学研究,既是学习者又是科研者,在教学上及课题研究中不同学科专业以及不同研究方向的要求都有较大差别,加上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较强,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形成了学习活动的分散性独立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团体。这说明研究生培养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三、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几点对策

1。搞好思想教育,打牢思想基础

研究生经过以前的学习生活,在思想上已经趋于成熟。但思想教育工作仍不能松懈。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政治理论、形势政策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建立一个无形的德育教育大课堂,使广大研究生处处都能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升华。尤其要加强对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提倡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水准,强化心理健康的塑造,弘扬科学精神。正确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其自身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还要重视“德”的培养,教会怎样做人。将其培养成为有理想和有良好品德的社会优秀公民;转变以管为主的育人观,对育人为本要以突出教育启迪为宗旨,重视通过实际参与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心。

2。加强学术研究,培养科学精神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许多研究生上研并不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而是想先在学校缓冲一下,不潜心钻研学业;部分研究生在学期间心态浮躁,科研精力投入不够。加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不够完善,这就使得研究生教育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研究生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创造优良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研究生形成敏锐的科研意识势在必行。

首先,应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开展文献综述的撰写和评价,培养研究生对科学问题的基本理解能力。确立研究课题后,应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评价,培养研究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其次,在研究阶段坚持学术报告会制度,培养研究生对所研究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倡导和组织研究生定期主讲学术报告,无疑是一种了解前人研究成果、接受新知识、掌握国际研究前沿最新动态的有效途径。第三,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例如由研究生举办的活跃学术气氛的各种学术讲座、座谈、竞赛、论文交流等。鼓励研究生多听相关学科的学术报告,同时,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作一次学术报告,极大地推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热情。第四,定期面向广大研究生举办关于本学科前沿领域知识的学术讲座,定期将本校研究生中的优秀学术论文汇集成册。第五,促进与其他学科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以及校内多学科的相互交流、融合与渗透。鼓励学术水平高的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这样可以极大地缩短研究生摄取信息的时间,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在学术研究中要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培养知识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研究生,研究生,研究才能生。”一切的工作都要以此为中心展开,把研究生培养成真正具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国家需要的人才。3。注重导师指导,全面培养学生

虽然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是以研究生自己学习为主,老师辅导为辅,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对研究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成长,获取知识,学会科研方面,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的成长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不少研究生入学前科研能力没能得到开发,不知如何着手。导师的指导可以使研究生在学做科研时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可以较快地从科研中找到自信。

在思想上,要培养研究生勤奋向上、求真务实的作风,要勇于探索,不怕吃苦,帮助研究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术上,要建立导师和研究生的互动机制,指导研究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严格要求。首先,导师要指导研究生掌握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通常可以通过下列四种方法来选择课题:一是研究生通过阅读文献提出的前瞻性课题;二是纵向课题;三是直接面向工程实践的企业合作课题;四是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的课题。其次,确立研究课题后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评价,培养研究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开展研究工作时要有清晰的科研思路,和研究生讨论确定或有重要学术意义、或有很好应用前景的课题,并要求研究生具有清洗的研究思路。让研究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科研思路,对确保研究生在规定时间、给定研究条件下取得预期研究成果至关重要。

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教授与被教授、个人(学生)与集体(教师)、集体(学生)与个人(教师)的关系,而且更应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成才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因为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研究生素质水平的基础,它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质,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

总之,应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相结合,教学调控和心理调控相结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4。鼓励研究生注意自我的发展

从研究生自身来说,首先,在学习上要主动,应虚心接受导师的教诲和指导。主动去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图书或资料,并主动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善于自我学习,做到善问、善思、善辨、善用。其次,研究生要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牢固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本学科、本专业前沿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再次,要多参加学术和生活交流活动。这有利于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其他领域的知识,为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提供帮助;同时扩大自己的交际面,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态。鼓励研究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要杜绝浮躁的学风,潜心研究。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辛的探索和创造过程,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的职业道德,任何浮躁与虚假都是与科学研究相背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管理经验,分析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注重从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术研究和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寻求对策;同时要力促管理创新,即从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出发,寻求研究生管理的新路子,以管理创新推动研究生工作的不断改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此来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妙花,曹春,赵乃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理论纵横,2008,(3)。

[2]章晓莉。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扬州大学学报,2005,(6)。

[3]汪晓唯。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04,(2)。

[4]章荣琪。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代管理科学,2004,(12)。

第五篇:当前教育的思考

当前教育的思考

作者

任以新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看当前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正印证了这则至理名 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标语,不知迷惑了多少可怜盲目的年轻家长。为了宝宝将来成龙成凤,从胎教开始就忙活备战。一两岁时参加智力开发班,三岁入托时四处打探,一定要选重点幼儿园,不惜财物也要遂愿。上小学入初中,竞争大战。择名校选重点,分数不够钱打点。不管孩子行不行,进了重点就保险。这就是当前中小学生家长的普遍心态。有一句口头禅,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收入低的家长,缩衣节食缴高费,而富人则一掷千金不眨眼。最可怜穷人父母心,让人看着心里寒。群众对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仰之无门,求之无法。当然学习好的孩子一路顺风,受到礼遇,但不要忘记,这些优胜者在学生中占多大比例。80%以上的孩子都是失败者,而穷人的孩子在失败者中占绝对多数。原因是父母文化低,无暇无力,辅导孩子,疏于从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难在竞争中获胜。在教育乱收费的现状下,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由于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在幼儿园、中小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引起万千家长的择校竞争,这就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不公。

中国教育是选拔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层层考试,分数决定一切。(表面的公平掩盖了实质的不公平。)学生为分数而学,老师为分数而教,学校为分数而战,家长为分数掏钱。所以,从学校老师到家长学生,不得不围绕分数转,学校分数不高,校长主任难当;老师分数不高,晋级奖金无望;学生分数不高,老师嫌学生欺,家长打骂司空见。小小年纪矮人三分,从精神到身体承受着大人都难以承受的折磨。早上起得比鸟早,晚上睡的比狗迟。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参加不完的补习班、提高班、琴棋书画特长班。不分白天晚上,不分节假周日,奔走在上课、补习、作业间。哪里有快乐的笑靥幸福的童年。我们的宝贝明珠活得多么艰难。难怪学生间流传着这样的儿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校长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得一声学校不见了。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对上学这样反感,对学校这样抵触!听了这首儿歌,我的心在颤抖在滴血。

寻常百姓,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但要头脑清醒。人家孩子考级进名校,就逼着孩子拼死达到。不想想十指伸出有长短,为何要违背自然怨苍天。分析孩子属哪类,不能把石头变鸡蛋。择其特长早发现,适合孩子最关键。坚定孩子专一技,吃遍天下一招鲜。育子成才路千条,范例个个在眼前。邓亚萍身矮不看好,乒坛满冠刮目看。郎朗钢琴惊世界,年轻有为金不换。飞人刘翔展雄姿,世界冠军开笑颜。桌球少年丁俊晖,一杆打败欧洲天。这些范例好好想,孩子成才早谋算。不要只盯独木桥,千军万马去鏖战。孩子登科当然喜,名落孙山全家难。那时再选学专长,丢了时间又丢钱。孩子心灰家长怨,只怪自己眼光短。早知今日何当初,看清形势不再难。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普通人家要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对孩子要爱而严教,不能娇惯。从小教孩子动手自立,生活绝不能大包大揽。勤快孩子人人爱,好吃懒做必失败。注意培养好习惯,分数一定要看淡。只要孩子积极上进,上课专心听,作业自己做,看书有兴趣,问题爱琢磨,保证上大学,把担心放心窝。

著名作家萧斌臣,用了一年时间,通过对几百名中小学生、家长老师和教育专家的调研专访,写出一本引起中央有关领导重视的《寻找丢失的钥匙》一书。用大量案例,讲了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的故事。小学生因学习差,被父母活活打死;初中女生因学习跟不上,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大学生每年都有跳楼自杀。。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能不引起沉思。正如书中写道:“谁的眼泪在飞,是天下学子的眼泪。” 教育到了必改的时候了,教育引起国人的质疑。自从提出“教育是产业”的口号,教育就想宝瓶里钻出的魔鬼一样,吞噬着人们的心。在义务教育下,学费年年涨,重点学校门槛年年高。大学扩招,圆了广大孩子的大学梦,却有七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们再不能盲目跟风。按照自己的财力,结合孩子的特长,选择孩子应走的路,后悔药是没有的。我在中小学工作多年,近年越来越感到教育变了味。本来,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兴国之本。是国家投资,民间协助,不以盈利为宗旨,是世人尊重的事业。现实却成了人民心理压力重经济负担最重的事业。教育终极目标,是为国家为人类培养创造性各类人才,使人类发展科技改善生存,使老人儿童都过上幸福生活。可我们的教育却在为考高分,置孩子们的天性和智能而不顾。从上到下,强教硬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高压惩罚。全国高考,一张试卷定终身。其结果,高分者多为低能,落榜者遭人鄙视。孩子们在初高中使出了浑身解数,熬尽了精神体力,已到了心力交瘁,见书厌烦的地步。有一所地方重点高三学生,在高考后第二天早上,百名学生在教学楼顶,把书撕碎,雪片般的向楼下抛洒,吓得校领导一声冷汗这就是当代高三学生真实的心态。因此,带来了大学校园少了读书声,多了谈情者。男生上网不上课,女生打扮欲挣钱。集体宿舍无人扫,打壶开水无人干。逍遥自在胜神仙,人高马大草莽汉。到了大四着了慌,各奔前程猢狲散。

凡有人群的地方总是好中差同在,高中大学生中不乏佼佼者。这些人在参加世界级数理化竞赛中,总能为国捧回金奖银奖,可是在动手创新实验方面,却不见中国学子的身影,这击中了教育的“死穴”。为什么建国六十余年,却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美国基础教育环节薄弱,数学的教学成绩很差,但世界顶级的数学家都在美国;而中国出了很多奥数竞赛的冠军和尖子,但这些奥数‘尖子’最终却放弃了对数学的研究。。”(见《钥匙》一书)事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害死人,已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文革年代,我在报上看过毛主席对旧教育体制的批判,说那是“毁掉性灵,消磨个性。”当时,深有感慨。没想到,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在贻害、蚕食着青少年。中国教育像一把软刀子,在高尚慈善的面纱下,杀人不见血。一代代莘莘学子的聪明才智被扼杀,创造思维的萌芽被掐断,深造、进入高科技领域的动力被磨光,人生的理想成了混饭吃的谋生手段。到头来,拿到本科、硕士、研究生的优胜者,也只会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很少提出,大概也难能提出开创性的建议和策略。这正是国人最不愿看到的悲哀。相反,社会上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大老板、企业家,他们文化却往往不高,不少还是初中生。为什么他们能在经济大潮中,敢于搏击展翅、冒险成功。原因显而易见,他们从小就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一般,但其智商情商并不低。他们只是对课本学习兴趣不浓,不看重分数。他们听课只求理解,不愿死背。所以考试成绩七扣八扣,难得高分。这正使他们心里没有压力,加上家长也不强求,所以给了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些孩子动手能力强,心中点子多。他们在社会知识和人际关系方面比只会学习的孩子成熟得多。也就是说,他们身上少了那些束缚头脑的条条框框。加上应试教育是被动教育,学生从小到大都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很少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离开老师,就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学,学什么。十几年的被动学习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照抄照搬。多一道题一个字都不愿写。在学生心中(特别是小学生),认为是给老师给父母写作业。他们的学习兴趣、自主精神根本未调动起来,所以学习无动力无目标,从心里感到枯燥无味,应付了事。同样的孩子,为什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知疲倦,而且快乐无比。因为他们是主动、自愿、积极地。如对游戏机,多数孩子乐此不疲,打都不回头,不少孩子还因此荒废了学业。所以,只有当自己主动想干事的时候,才能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不怕苦累,直至成功。那些在学校学习一般的孩子,走向社会后,头脑灵活遇事大胆,天不怕地不怕,因为头脑中就少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没有唯上怕上的框框,所以,易于抓住机遇,敢干大干,创出自己的天地。说句笑话,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异物和副产品。

从事教育几十年,酸甜苦辣都尝遍。回想往事,有一种苦涩的感觉。在应试教育高压下,无论学校、老师都无法实现素质教育,更不能因材施教。一个标准,一刀切的选人办法,是误人子弟。正如一些退下来的老教师扼腕叹息:我们在呕心沥血的诲人不倦,有时却在怀疑自己是在“毁”人不倦。明明知道有些试题是文字游戏,却还要学生千练万练。无奈啊,我们战胜不了分数的大山。写到这里,心疲意懒,总感有巨石压心。不说吧,憋得难受,良心自责。可怕的是,多数家长仍执迷不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他们口口声声我爱他们,要为他们将来负责。正是在这爱的名义下,酝酿着、发生着、痛苦、绝望、对抗、出走的悲剧。我在外辅导学生时,小小年纪的男孩,长得英俊可爱,可他们竟当我的面痛哭流涕,发出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我想跳楼的悲叹!有的说,妈妈限制我的一切行动,放学回家不能超过十分钟。回家不准出门玩,不准上网看电视。只能写作业,写完学校的还要写妈妈布置的。有的说,一次我不想写作业,想看电视,妈妈不同意,我就反抗,正在看电视的爸爸一巴掌打过来,吼道:“不写作业就打死你!”还有同学说,我要考得不好,最轻是骂一顿,打是经常的。有时还不给饭吃。有个小学生说,妈妈总是给我许愿,考好了,我带你出去玩,买好吃的好玩的,可是,从来没有兑现,考九十多分她说是应该的。这就是孩子们的心声。因此,教育专家指出:“中国家长教育的现状是田园荒芜”。

温总理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改革步伐。要在城乡实施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取消重点中小学和重点班。政府要逐年改善普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达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实现中小学生按户口就近入学。力争三年内解决幼儿入托的难题。

党的惠民政策,让我们看到了曙光。虽然道路曲折,实现尚要假以时日,但毕竟有了希望,教育关系着国家未来,关系着千家万户和社会稳定。记得有篇文章中说:一个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年轻妈妈的手中。妈妈的知识素养,道德行为,价值取向,都在孩子的心灵打下深刻的烙印。从一定意义上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最后,我以涌上心头的话做为本文的祝愿:

人生苦短几十年,目标价值要实现。

从小规划摔打练,知识方能解谜团。结语:该文是我对目前教育现象的思考,摆出来大家探讨,错误之处请多指正。目的是,在纷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让我们活得更明白、更轻松。

2011年9月29日

下载对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忧虑和思考(张箭)(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忧虑和思考(张箭)(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当前基层党支部党课教育的思考

    对当前基层党支部党课教育的思考 “党课教育”:顾名思义,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的一项经常性教育,这就决定了党课教育的特殊会议和本质属性。在我党党课教育......

    对当前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思考

    对当前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思考 我国监狱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而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是我国监狱的最终目标和任务,在国家文明不断进步,国家......

    对当前教育形势的几点思考[共五篇]

    对当前教育形势的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科 丁广荣 ) 日前,县委领导李荣锦书记、县纪委庄国波书记、王新明副县长对我县的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庄书记、王县长还亲自到教育局召......

    对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实践的思考

    对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实践的思考 戴艳,朱雄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321007) 摘要:随着创业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改善和丰富,高职创业教育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能......

    对当前教育形势的展望和思考(精选五篇)

    是黯淡迷惘,还是该喜迎曙光——对当前教育形势的展望和思考自从中小学大力度治理乱收费以来,尤其是目前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且在不久的时日学校不再有任何收费行为,加......

    对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乔亚平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如何看待当前的信访问题,如何化解信访问题,这是从上到下的各......

    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李金华 资料来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8),3 [关键词]审计;作用;经验;新课题;对策 [摘要]20年来,审计工作在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

    当前中国主要矛盾的思考

    当前中国主要矛盾的思考.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