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基础性学科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系统
学校基础性学科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发展性研究要求在中小学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基础性学科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在深度,系统化和应用方面有拓展.它使“新基础教育”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能具体地体现在主要学科教学改革理论中,并借助主要学科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同时还对实验学校教学改革实践的推进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研究.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新基础教育”研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丰富关系的研究.在探索性研究阶段,我们对此已有所领悟.发展性阶段的研究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和教育实践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研究自身的反思性问题,属教育研究方法论范畴,也是“新基础教育”作为一项研究项目的方法论研究.发展性研究在实践方面的任务围绕着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需要而提出,主要有:
(1)如何推广和丰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成果的研究.它主要集中在学校中以班级为单位所开展的,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与班级活动的转型性变革上.在发展性研究阶段,需要对已初见成效的成果,在更大范围和不同学校中进行推广,在推广中检验,在推广中继续创造和发展新的经验.在研究具体样本的数量上要有一个大的拓展,并增加由区域组织的,大面积推广“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的任务,从而也使我们把如何有效推广一种教育研究的成果,作为研究任务来探讨.(2)学校管理层面上的改革研究.这是探索性研究薄弱的一面,却是学校转型性变革必须达到的层面.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现状问题研究,二是建设性研究.前者重在调查研究和批判性分析;后者重在管理层面上的重建与创新.其中还始终贯穿着校长管理观念与策略,行为的变化研究.期望研究结题时,形成一批初具“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新型学校特质的实验学校.(3)在学校变革中教师转型与成长,发展过程研究.“新基础教育”以学校的日常实践为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载体,但其根本的指向是教师的改变,因为教师本身的变化是新型学校建设的根本保证.研究的长期性和实验面的扩展,为我们研究教师转型和成长过程提供了可能.(4)学校变革的评价研究.包括学校变革评价的价值取向与特殊性研究,变革实践的评价与变革中人的发展的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的研究,评价推进方式与分析研究等.这方面也是探索性研究的弱项,是发展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该研究的性质与任务的综合概要表述,“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
1,当代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学校转型性研究;
2,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任务
1,学校转型性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
(当代特征,教育改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本理论与实践更新;
(关涉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
3,中小学基础性学科教学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发展性研究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任务,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交织在一起,同生共长.在探索性研究阶段,我们提出了理论适度领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展方式.在发展性研究中,演化成在推广“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下列研究组织方式和研究过程的回溯中清楚呈现了这一特点.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增城市荔城街大鹏中学梁瑞涛
摘要:系统论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三中模式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正文:
在这个科技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悄悄的遍布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谓课程整合,就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其中——就像是现在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课程整合”的目标。并且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完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这样一个模式。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这种崭新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例如:北京知春里中学杜利平老师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是这样进行的:杜老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 1
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进行词汇、语法练习时,多媒体呈现的速度更快、容量更大。背景的介绍、听力的练习,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加上声音、动画、影像,可使学生更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和文化信息,从视觉、听觉、触觉上三位一体的将知识映射到脑海中;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对许多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挂图、模型、标本等是以往的主要教具,那些细微的生命结构,学生根本无法看清,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无法体会,对许多生命现象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展开抽象思维。而声像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例如在教“水和无机盐”这一节时,通过放映教学软件,可以使学生作为水或者无机盐“进入”动植物,在动植物体内中运行,这种奇特的视角、逼真的效果既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极好地渲染了教学情境,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既成功的导入了新课,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可能。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良好条件,从而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它渗透在其它学科之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工具能像信息技术这样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技术能向学习者将一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通过虚拟技术清楚的表现出来,让那些现象和过程展现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使学生直接从感官上认识,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现代教学媒体面前,学生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安排学习,把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学习模式转变成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多种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对达到教学的总体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定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要灵活的创新设计任务,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将内容用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启动任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单独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大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教师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研究课程。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和自主学习比较强的学生。
实践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抓住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将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的结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在上大学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将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从单纯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处理中的遵守怎样的道德规范。
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我在教学中始终把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初一年级新生,我通过学习打字的游戏软件,把学生带入有益于学习的轻松环境中,解决了枯燥的键盘学习。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键盘操作并且指法规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了Windows、Word以后,经过练习,一般学生都能熟练地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中文输入及文字处理、表格绘制、编辑、排版等技能,提高了他们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习了“画图”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后,我让学生们自由作画,并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思维,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练习
方式中,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构思非常奇妙,绘画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锻炼了他们的抽象思维。我还举行了年级范围的计算机绘画、打字、编辑文稿等比赛,通过比赛,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由过去的被迫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学习的彻底革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通过这一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当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时,不仅优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两大问题:
1.教师培训问题
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应该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法或学科教学论也要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重点应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灵活应用,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2.软件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软件的种类还不够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就要由教师自己开发软件,但是教师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软件上,而作为教师个人甚至个别学校是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的。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软件开发上,就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上。因此,我们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实际上,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一批有教学应用价值的软件。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教师对这些软件还不大了解,或是对如何应用这些软件还比较迷茫。其实,只要让教师接触到这些软件并有组织的探讨,那么在一些学科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非常有希望的。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第三篇: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作业三
我县从2009年启动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程。先后出台了“一个监控方案、一个质量评估办法、一个教学常规基本规范和五个评估评价细则。对过程管理实行了“县教体局、片区督导组和学校”三级联动的教师教学常规督导评估制度。要求各中小学每期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督导评估不低于四次。
问: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包括哪些元素?各元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我县现行教师教学常规督导检查与评估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及建议?
答题内容:
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包括哪些元素?各元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包括以下元素:备课、上课、作业布臵与批改、辅导、考核、社会实践活动、教研等。
一、教学计划
要有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措施和方法教学进度等明确实用。
二、备课
准确确定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有主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课堂容量、密度、深广度适中,过程清楚。
三、上课
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课的常规要求有:
(1)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2)上课的总体要求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适当运用教学方法。
(3)上好一堂课要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①明确教学目的(目标明确)。
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内容正确)
③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和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方法得当)。
④按照课时计划的设计展开教学(组织有效)。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积极)。(4)上课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仪表端正,穿着整洁、美观大方,不准穿背心、拖鞋、超短裙进教室,不准画浓妆进教室,教师不允许戴变色镜、墨镜上课,不准带小孩进教室上课。
2.教态要严肃、热情、亲切、大方,要多表扬鼓励学生、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和讽刺挖苦学生,禁止侮辱学生人格。
3.教师要精神饱满,不带个人情绪,要站立讲课(特殊情况,应向教导处及学生说明),教师上课要全神贯注,精力集中,紧扣内容,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不讲与教学无关的话。
4.保证上课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教师不得中途随便离开教室,不得会客,教室上课一律关掉手机,严禁接打电话,不准提前下课。
5.严格按课表上课,不私自调课、或挪做他用。
四、布置批改作业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偿,是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及手段。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形成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作业的设计、布臵与批改。学生的作业承载两条重要信息:一是体现着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二是体现着老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新颖、方法是否合适、手段是否科学有效等等。合理、科学的布臵和批改作业,不仅对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对问题把握更正确,对学生的自主发展更有利。
所以,作业的布臵要有一些策略和原则:
1、作业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要针对你面前的学生;要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发展。
2、作业要有层次性:作业应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而设计。要把握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情况,布臵合适的目标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作业的数量与难度都应有区分。不应是千篇一律、程式化和模式化,而应是个性化和多样化;不应是僵化的和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的和生成的。
3、作业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联系新旧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艰辛与喜悦;品尝成功;认识错误与正确。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与懂得体验,进而展开联想,学习创新,学会学习。
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我们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包括学生的课业负担。怎样给学生布臵作业,留什么样的作业,应该是老师在教学改革中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批改作业的方法更需要我们去深思。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我们的教师更需要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作业的批改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的画对号或错号,要针对不同的作业有不同的批改手段: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的简要或答案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互相批改,并向教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特别是利用课余时间面批,效果非常好。
4、作业的订正。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自己的作业认真订正。订正后,才能做下一次作业。教师下次布臵作业时,一定要对上次作业进行检查,检查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做作业有否进行订正,并要求写下错误的原因,同时也必须对订正的作业进行批改。
5. 作业中的评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错误写出不同的批语,可以是鼓励性的话语,也可以进行批评,视情况而定。
五、学习辅导
辅导是反馈教学信息、落实分层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辅导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注重个别辅导,做到定时间、定对象、定内容,要注意采用集中上课、面批、谈话等多种形式。各教师应建立学生辅导档案和教师责任档案,落实配套措施,及时检查辅导效果。
1.制定辅导计划。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制订好辅导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辅导对象,增强辅导的针对性,注重实效。学生的辅导计划内容应包括各类学生名单、学生情况分析、辅导措施及时间安排。
2.明确辅导对象。在一个学期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至少1次以上的辅导。教师要抓两头促中间,即“提优补差、平衡发展”。
3.辅导方法。对“优秀生”要列出名单,选定组长,鉴于优秀生,学习有自觉性,又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能力,要加强培养,指导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组织指导一些实践活动或布臵一些难度大的习题,发展优秀生的特长;对后进生要热情关怀,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补差、补缺,鼓励激发,逐渐消除他们自卑、自弃的心理,提高信心。对学习态度、家庭教育等因素造成的特殊生,要采取学生、教师、家庭三结合的教育办法,统一要求,检查督促,使之提高。
4.辅导时间。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但不得占用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上课。
5.辅导方式。教师可以采取面授、书面、网络、电话等方式尽心辅导。
6.把辅导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发展特长兴趣。要创造条件,开展学科课外活动,用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7.每次辅导都要做好辅导记录。
六、考核
质量检测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综合检查、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改进、促进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
1.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每单元进行1次目标达成性考核,每学期进行4次阶段性质量考核,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1次统一考试。
2.认真做好命题工作。命题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双基”和智能的发展情况。题目的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题目编排从易到难,不出偏题、怪题、超标题。题型力求多种多样,从多种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
3.质量考核方式。教师应采取口试、笔试、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要建立补考制度,为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提供补考的机会。实行二次检测制度。期中、期末检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教师辅导一段时间后进行二次检测。
5.评卷及质量分析。
(1)考试结束后2天内应改完学生试卷。
(2)教师必须做好每次考试成绩的登记、统计、质量分析以及评讲工作。
(3)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学习成绩登记表应保存备查。
七、教育教学研究
1.听课评课。按教体局规定的课时,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认真参加评课活动,积极发表意见和自己的教学设想。认真填写评课卡并在当天交到教导处。
2.上好研究课或公开课。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1节研究课或公开课。
3.课题研究。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要承担课题研究的一部分任务,及时整理研究经验,学年结束要进行阶段性结题。
4.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
5.教师学期结束前要撰写1篇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交到教导处。
八、教学总结
教师在期末要根据教学计划开展的各项工作,认真写好教学工作总结。
1.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应包括主要工作回顾、主要成绩、主要经验、问题与反思、努力方向与工作建议等内容。
2.教师在学校放假前把总结交到教导处。我县现行教师教学常规督导检查与评估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及建议?
答:
一、存在问题:
1、教师对教学常规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教学常规工作不得力,敷衍应付成分较多,教学反思不能针对本堂课的得失进行、学生作业批改马虎、教研活动参加不积极发言不主动、听课记录不规范;
2、教学常规工作各环节没有关联,如教学进度与计划不一致;
3、教师备课抄袭现象严重或直接沿用他校教案或网上下载而未作任何删减,根本不切和实际;
4、教学计划、目标的制定时,未解读课标、分析学生,目标笼统,不符合学校、学生实际;
5、教学方法的选取、学法指导过于教条,教具选择严重脱离学校实际;
6、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书写普便较差,没有纠错习惯等;
7、学生作业不能分类要求、辅导不落实,单元测试未能结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
8、我校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两级分化严重,老教师偏多,教学观念更新迟缓,依然多采用老套教法或凭经验教学。
二、建议
1、规范学校管理,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2、教学常规工作的督导与检查应力求“常态化”;
3、学校要制定明确的教授常规工作要求和量化目标,指导督促落实;
4、针对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要求
第四篇:《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龙湖区东升小学
谢木彪
教育事业是一个光辉而神圣的职业,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有其目的性,也是我们社会中一种特有的活动。通过学习和研读《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一书,对提高我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使我深深的懂得和认识到要实现学校的发展目的,确保师生在校身心都能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并从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我觉得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根据各种规定和要求来不断摸索完善学校的章程、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安全卫生管理等等各项规章制度。
下面我谈谈学习了《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重师德求发展。
我们首先应该很清楚我们制定的每项学校的管理制度,并不是能一劳永逸的,他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和教学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现代社会发展之快,我们要学着用现代的管理理念来管理我们的学校,要注重实践,要注重反馈,其实我们每一位学校的管理者都很清楚,这管理人的工作很难,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让每位教师必须把“育人”和“崇高”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的思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求真务实。还有,我们要在前进中看到我们的不足,学会用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制评价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我觉得就是注重师德的同时,也要了解教育者的心态,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重持之以恒。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就是为了是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使全体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长期一贯的坚持,并靠时间来实现和考验。我们的制度必须做到人人平等,必须客观公正的量化我们的考核制度。我们在向 “向管理要质量”的同时,也要做到适度,要是和一定的人情,也许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要走到我们预期的反面,既管理要严,但严中要有人的情感、要有人文的关怀,我想只有这样的管理,广大教师才容易激发起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服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一句话,学校的管理既是管理也是艺术。每位教师都是一颗奇异的种子,我们要重视他们的发展,包括师德和专业技能,还有他们的人文发展和个人需求,因为都说我们的职业是崇高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这份职业也是我们养家糊口的工具,我们要敬业要廉政,我们要把教育工作当成我们的终身事业干,但是在管理中我们仍然要把教师的个人欲望、精神追求和谐统一起来,才能使广大教师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形成亲和力与凝聚力,也才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理想的人际氛围和工作氛围,而所有的一切都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持之以恒的坚守这些信条和理念,才能管理好一所学校。
三、重我们的教育对象和情感教育。
我们除了有好的管理制度,形成好的教育秩序,并注重教师的发展,是学校走上良好的趋势外,那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就是我的教育对象了,那就是我们最可爱的孩子们了。因为他们是将来社会的各方面人才,当然,现在很多体制观念束缚着我们,束缚着孩子们!我们怎么样让他们意识到成才之路不止一条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注重孩子们的德育和情感教育,是呀,现在的应试体制,让我们做到这一点很难,甚至我们的老师全都被“应试”这个神鬼难辨的玩意儿“绑架”了。大家都甚为焦急,但却都无能为力。可是,我们必须去这样做,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让我们的教师把这一理念传达给学生,我们的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成绩好坏绝不是成为有用人才的唯一出路,学习是很主要但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学会做人,要接受和懂得关爱别人,因为情感发育的程度决定于一个人在中小学阶段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等等。孩子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呀,我们要尽力打造五彩缤纷的校园,到了学校不只是分数,要让孩子身处真实而火热的社会生活、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让我们的孩子在情感方面健康快乐的成长,到那时我们可以大声呼喊:我们成功了!
四、重管理以强校。
我觉得要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如纪律卫生方面,教师还不能完全驾驭,我们就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要严格的检查,当然批评也要富有人情味,这样我想可能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和管理效果,要让大家认识到,我们是在更好地服务教育,而不是对领导者的简单服从,我们不是简单的监督,更有指导帮助的意味,我想这种思想应该贯穿于学校的整个管理理念当中吧。
要强管理,我想校长或中层领导对一所学校都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校长,他影响着每一位教师,而每一位教师又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优劣又影响着学校,甚至是我们的教育和未来。有人甚至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差学校也许有好校长,但好学校决不会有差校长”。我想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多年的经验和对此书的研读,是我深信不疑的是,好的成功的学校一定是管理出来的,像我们这段时间经常学习和借鉴的洋思和杜郎口等学校,他们的管理都是很到位很成熟的,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以超前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每位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这些我想也依赖于强大的学校管理和成熟的规章制度和客观公正的量化考核制度。我们只有注重管理,在实践教学和管理中,指导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注重师德和教师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才能使教师的品性得到更好的提高,素质更强。还有在学校的实际管理中,我们要善于适当分权,培养一批素质优尖的中层领导干部。
我想一所学校要加强管理,不但要加强日常管理,还要在管理人上下功夫,尤其注重在学校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领导之间,领导与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工作认识和情感认识的协调,有时会因为每个人的认识角度不一样而产生工作中的矛盾或冲突,这就需要管理者加强管理,要从管理中善于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及时进行调节,沟通大家的思想,让大家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说到这里,我想说一句,管理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也许它很“小”,凡事要从细微处做起,顾大局,识大体,求同存异。在实践中学习,带着问题研究管理中的问题,这样我想才能强化管理,只有管理强化了,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大大向前推进,教育振兴的理想才能实现。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研修《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几点心得体会。不足之处,敬请同行和领导批评指正,帮助我更大的进步,为了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事业而共同努力吧!
第五篇: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之我见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之“四重”
甘南县巨宝镇中心学校于丽
教育事业是一个光辉而神圣的职业,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有其目的性,也是我们社会中一种特有的活动。通过学习和研读《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一书,对提高我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使我深深的懂得和认识到要实现学校的发展目的,确保师生在校身心都能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并从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我觉得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根据各种规定和要求来不断摸索完善学校的章程、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安全卫生管理等等各项规章制度。
下面我谈谈学习了《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重师德求发展。
我们首相应该很清楚我们制定的每项学校的管理制度,并不是能一劳永逸的,他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和教学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现代社会发展之快,我们要学着用现代的管理理念来管理我们的学校,要注重实践,要注重反馈,其实我们每一位学校的管理者都很清楚,这管理人的工作很难,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让每位教师必须把“育人”和“崇高”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的思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求真务实。还有,我们要在前进中看到我们的不足,学会用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制评价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我觉得就是注重师德的同时,也要了解教育者的心态,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重持之以恒。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就是为了是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使全体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长期一贯的坚持,并靠时间来实现和考验。我们的制度必须做到人人平等,必须客观公正的量化我们的考核制度。我们在向 “向管理要质量”的同时,也要做到适度,要是和一定的人情,也许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要走到我们预期的反面,既管理要严,但严中要有人的情感、要有人文的关怀,我想只有这样的管理,广大教师才容易激发起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服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一句话,学校的管理既是管理也是艺术。每位教师都是一颗奇异的种子,我们要重视他们的发展,包括师德和专业技能,还有他们的人文发展和个人需求,因为都说我们的职业是崇高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这份职业也是我们养家糊口的工具,我们要敬业要廉政,我们要把教育工作当成我们的终身事业干,但是在管理中我们仍然要把教师的个人欲求、精神追求和谐统一起来,才能使广大教师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形成亲和力与凝聚力,也才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理想的人际氛围和工作氛围,而所有的一切都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持之以恒的坚守这些信条和理念,才能管理好一所学校。
三、重我们的教育对象和情感教育。
我们除了有好的管理制度,和形成好的教育秩序,并注重教师的发展,是学校走上良好的趋势外,那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就是我的教育对象了,那就是我们最可爱的孩子们了。因为他们是将来社会的各方面人才,当然,现在很多体制观念束缚着我们,束缚着孩子们!我们怎么样让他们意识到成才之路不止一条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注重孩子们的德育和情感教育,是呀,现在的应试体制,让我们做到这一点很难,甚至我们的老师全都被“应试”这个神鬼难辨的玩意儿“绑架”了。大家都甚为焦急,但却都无能为力。可是,我们必须去这样做,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让我们的教师把这一理念传达给学生,我们的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成绩好坏绝不是成为有用人才的唯一出路,学习是很主要但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学会做人,要接受和懂得关爱别人,因为情感发育的程度决定于一个人中小学成长的重要阶段。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等等。孩子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呀,我们要尽力打造五彩缤纷的校园,到了学校不只是分数合作也,要让孩子身处真实而火热的社会生活,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让我们的孩子在情感方面健康快乐的成长,到那时我们可以大声呼喊:我们成功了!
四、重管理以强校。
我觉得要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如纪律卫生方面教师还不能完全驾驭,我们就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要严厉严格的检查,当然批评也要富有人情味,这样我想可能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和管理效果,要让大家认识到,我们是在更好地服务教育,而不是对领导者的简单服从,我们不是简单的监督,更有指导帮助的意味,我想这种思想应该贯穿于学校的整个管理理念当中吧。
要强管理,我想校长或中层领导对一所学校都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校长,他影响着每一位教师,而每一位教师有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优劣有影响着学校,甚至是我们的教育和未来。有人甚至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差学校也许有好校长,但好学校决不会有差校长”。我想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多年的经验和对此书的研读,是我深信不疑的是,好的成功的学校一定是管理出来的,向我们这段时间经常学习和借鉴的祥思和杜郎口等学校,他们的管理都是很到位很成熟的,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以后超前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每位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这些我想也依赖于强大的学校管理和成熟的规章制度和客观公正的量化考核制度。我们只有注重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和管理中,指导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注重师德和教师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才能使教师的品性得到更好的提高,素质更强,从而学生载频行商得到提高。还有在学校的实际管理中,我们要善于适当分权,培养一批素质优尖的中层领导干部。
我想一所学校要加强管理,不但要加强日常管理,我想一定要在管理人上下功夫,尤其注重在学校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领导之间,领导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师生之间的工作认识和情感认识的协调,有时会因为每个人的认识角度不一样而产生工作中的矛盾或冲突,这就需要管理者加强管理,要从管理中善于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及时进行调节,沟通大家的思想,让大家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说到这里,我想说一句,管理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也许它很“小”,凡事要从细微处做起,顾大局,识大体,求同存异在实践中学习,带着问题研究管理中的问题,这样我想才能强化管理,只有管理强化了,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大大向前推进,教育振兴的理想才能实现。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研讨《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几点心得体会。不足之处,敬请同行和领导批评指正,帮助我更大的进步,为了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事业共同努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