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黄柳林 曾善静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2期
[摘要]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当是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的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模式。而石山区农业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合理布局,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石漠化的治理,实行退耕还林,合理开发林特产资源,建立地头水柜等举措都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范文)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姓名:葛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11)通过采用适当的机械化,采用有效的耕作和栽培技术,改善土地管理和节约用水。
12)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化肥管理、侵蚀控制和有效的输水体系,提高用水效率。
13)通过防护林、草地管理和反刍动物繁育,保护和合理利用脆弱环境。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积极增加食物生产,并注意食物安全;
2)要努力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3)要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采取农业生态技术。具体包括立体种养技术、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和庭院经济与开发利用技术等。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状的系统把握,以及有针对性的国际比较,力求对问题作一较深层次的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以期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性较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等事实的抽象描述上,而且还被经济学家依据大量实证分析基础上所作的严密。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1)国际意义:由于我国是一个的农业大国,首先,如何通过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制订出一套有效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并被付诸实施,从而保障我国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其次,世界上还有许多类似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他们的密切关注。如果我国能够成功地开创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或保障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路于来,则对面临着同样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国内意义:一是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二是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使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宽,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三是有利于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1.认真分析各种模式的特点,选择最适应的地区进行分别实施。
具体说,在江河源头和西北等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和生态环境矛盾激烈的地区,选择中国式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实施;在中部传统农业区和粮棉主产区,以实施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为主,逐步向高技术农业模式迈进;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实施高技术农业模式为主,力争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先导和示范。
2.针对各种模式的问题和难点,各有所侧重的重点突破.以保证顺利推行。(1)中国的生态农业模式正处于试点建设向大范围推广的过渡阶段,将来面临的困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将有所不同。因此应该从如下方面完善:一是国家要向生态农业区提供规划设计、技术培训和实用技术,宣传和鼓励优秀典型z二是用现代技术吸纳中国传统农业的轮种、套种、同作、施用有机肥等宝贵经验。三是合理配置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结构比例。注重农、林、牧、渔等各业的协调发展。四是加强农村再生能源建设,多能互补地解决农村能源不足问题,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保证生态农业模式的实施。
(2)针对传统农业区的生态和资源组合特点,在发展集约持续农业时应将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稳定高产田产量,实行精耕细作,同步提高种、牧、渔、林产量和质量;合理配置劳力、科技、资金的投入和相互替代,对环境资源实行保护性利用,强调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结合,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高技术农业是中国农业21世纪发展趋势之一,目前正处于摸索模拟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少,主要是资金筹集、技术使用和推广人员培训、技术和资金提供的持续性等问题。还有城市郊区面积虽大,但农业人口比例高,粮食生产仍不可忽视。如上海、北京郊区有近10个县,数百万农业人口,这也是高技术农业发展的难题之一。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借鉴国外经验,针对中国的国情,在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中,笔者认为应选择以下几种模式:
1)中国式的生态农业模式。即吸取西方生态农业的有益经验,依据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以生态效益为第一性中心、经济效益为第二性中心,运用生态经济原理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以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建成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它既重视生态学原理的根本特点,又强调追求高的生产力,要求必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较多投入,这就决定了它对生态脆弱区和大河流域源头区、沿江河平行分布的平原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2)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是指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来管理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增加农业投入,持续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它适合于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区域推广。一般有劳动集约型、资金集约型、劳动和资金结合集约型三种形式。其具体目标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的有效经验,持续提高村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持续提高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合理利用、开发和改善农业资源,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3)高技术农业模式。是指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农业。它利用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利用生物电子自控综合设施系统,自动控制光、温、水、肥、气等环境条件,调控作物生长发育,获得高额产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即保护物种资源、基因资源、生态资源;它要求和现代农业设施、工厂化环境结合而从事农业生产,其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高,因此很适合于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的都市城郊和沿海较发达城镇。我国的高技术农业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蓬勃发展的高技术农业不但净化了环境,维系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而且提供了高产量的“洁净”食品,赚得了外汇,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
第三篇:唐山滨海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唐山滨海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张国新 王秀萍 鲁雪林 王文成(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唐海 063200)
摘要:综合分析了唐山滨海盐碱地区土壤资源分布状况,提出该地区的盐碱地开发利用应遵循高产、高效、综合、生态的“盐碱农业”战略思想,并提出适宜该地区不同土壤状况的三种种植业生产模式,即冀东冲积平原区—高产高效农业模式、冀东滨海交接平原—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冀东近代滨海平原区—生态保护模式。
关键词:滨海地区 农业 模式
唐山滨海盐碱地区主要包括滦下灌区沿海四县,即唐山市唐海县、滦南县、丰南县、乐亭县的沿海区域,土壤主要以潮土、水稻土和盐土为主[1,2],根据地貌、母质、地下水和成土等方面的特点,可将本区划分为三片:冲积平原区,滨海交接平原,近代滨海平原。其中冲积平原区,主要位于四县北部,离海较远,弱盐渍化土壤,耕层含盐<0.1%,地下水矿化度<2 g/l,没有咸水层,是本区土壤肥力和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主要作物为玉米、花生、小麦、果菜等;滨海交接平原区,位于沿海四县中南部,为滨海盐碱地区,耕层含盐量0.1~0.57%,地下水矿化度3~15g/l,地下咸水层上面具有薄层淡水,强度脱盐土区,为滨海平原主要的水稻种植区域;近代滨海平原区,位于冀东滨海平原南部,多属重壤质,耕层含盐量>0.6%,地下水矿化度高,属弱度脱盐土区,为水稻种植和盐生植物生长区域。近几年,由于北方连续干旱,造成唐山滨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该地区现代农业模式如何发展,成为目前农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依据冀东滨海地区主要区域的土壤结构特征,以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农业”为指导,以盐碱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为原则,提出以下三个主要农业发展模式。冀东冲积平原区-高产高效种植业模式
在冀东冲积平原区属于非盐渍土区,淡水资源较为丰富,具备粮食、果品、蔬菜高产高效农业栽培的条件,可通过实施节水栽培措施,结合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措施,发展多种形式的高产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模式。沙质土壤保水保肥力差,适种玉米、花生、甘薯等作物或与果树间作;壤质各土种水、肥、气、热性质适中,宜种作物范围很广,主要发展节水的旱作物。并且该区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京津唐较为接近,蔬菜销售市场广阔,特别是曹妃甸港口的开发建设,外来人口的增多,更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该区设施农业的规模应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发展新品种、新模式的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产后的储[3]
存与加工技术等配套措施。冀东滨海交接平原—种植业综合开发模式
2.1 水改旱种植业综合开发模式
冀东滨海盐碱地区土壤类型以盐土、盐化潮土为主,地下水位浅,蒸发量大,土壤盐渍化中等,土壤全盐含量在0.3~0.4%,为适宜稻改旱的主要区域。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应采用以田间灌排水渠和节水工程建设为主的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包括水改旱土壤治理模式和水改旱农作物种植模式。
水改旱土壤治理模式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为关键技术,以“田平、沟深、肥多”为原则。①平整田块,做好灌排渠系:削高填洼,深翻结合轻耙,能破除土壤板结,打破原有水田犁底层,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在每条农改为2条旱田地,中间设置进水沟,以便田间灌溉,每条农原来的渠道保留作为旱田排水渠道。然后做畦,每条旱田地做若干个大畦,以条形窄畦为好,并进一步平整畦田,每条旱田地东西向设置3-4个排水沟,与南北向的排水渠道相通,排水沟要多、深,疏通田间灌排渠系,改善地块的相对地势,防治积水,这是水改旱的关键。②秋耕春灌春保墒:水改旱地块必须秋耕和深耕, 秋耕可以部分消除土壤中所含的大量的病菌和虫卵。同时通过冬春的风化, 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深耕可以打破因长期种稻所形成的很硬的犁底层, 利于旱田作物根系下扎, 秋耕深度在18~20cm 为最佳。由于春季干旱风多, 失水较快, 适时保墒尤为重要, 因此必须在上冻前灌好冻水, 春季才能保墒播种。③适时中耕:前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透气性, 提高地温, 防止返盐返碱, 促进根系发育;后期作用主要是清除田间杂草, 减少病虫害, 改善土壤结构, 促进作物生长。④重施有机肥。重施有机肥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渗透力, 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同时,根据2006年我们的试验,根多壮等微生物肥在盐碱地上的应用效果较好,目前试验正在进行中。
在认真分析和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水改旱农作物栽培模式:地膜棉花栽培模式,地膜西瓜栽培模式、水改大豆栽培模式、水稻改旱稻、稻改脱毒甘薯等多种模式。并注重套种的高效生产模式,新开垦的土地以单作棉花为主,并在行间播种绿豆或绿肥。单作棉花2~3年后可改为棉瓜套种、枣棉套种或其它耐盐碱旱作物品种。
2.2 台田立体生态利用模式
水稻田因地势低洼, 常年积水, 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与一般旱田有较大差异, 因而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成为水改旱的关键。台田立体生态利用改良模式可有效降低土壤的总盐量和Na、Cl+-[4]
含量,改善了台田的养分状况,提高了土壤肥力,并具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相结合的特点。
该模式对盐碱地进行改造,下挖池塘、上抬台田,将低洼盐碱地挖深成塘发展养鱼、蟹、虾和鸭等渔业,把挖出来的土筑成台田种植粮棉、林果、瓜菜、饲草、临塘种稻或发展畜牧业。为了排除盐碱, 两排田塘相间的农田之间开挖一条较大的中心排水渠。台田的形状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鱼塘水面与台面的高差达115m以上, 排盐沟深度一般为215~310m。建成的鱼塘既可保水养鱼、又可抽水灌溉, 而台田作物也不会受盐碱之害。
该模式已于2003年在唐海县示范、实施。优点是立体种养效益高,缺点是改土工程费用高,而且需要技术全面的农工。因此,应深化治盐改土工程,一方面积极推广现有的土壤改良措施,另一方面不断开阔思路,挖掘更经济更有效的治盐改土措施,培育高产土壤。冀东近代滨海平原区—生态保护模式
3.1 精品水稻生产模式
近渤海区域,沿海滩涂、洼地,为重盐碱地区,地下水小于1.0m,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0g/l,土壤粘重、板结,排水不畅,为多年老稻田,最适宜高产稳产粮食作物—水稻种植。可充分利用该区域自然环境、生产水平,保持一定面积的稻作生产,同时水稻种植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意义。唐山滨海地区属于一季中晚熟稻种植区,光照充足,水稻生育期170~180d,是我国一季稻生长最长的地区,昼夜温差大,生产的大米适口性好,是我省最主要的优质水稻产区,而且生产水平高,大面积单产达8100kg/hm,创河北省一季稻区大面积高产纪录,小面积创高产11250kg/hm22[6][5]。但该地区的水稻生产以手工为主,精耕细作,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程度低。当前形势是曹妃甸港区建设用水增加,用工增加,劳动力价格上升,并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猛增,对水稻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滨海稻作的种植结构必须调整,单一的高产单季稻种植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提出:与水稻产业化相结合,发展精品水稻生产模式。
精品水稻生产模式包括优质稻米、特种稻生产模式、稻蟹混养模式、稻蘑混养模式、育养稻栽培模式、耐旱水稻节水栽培模式等维护生态平衡的立体、高效、节水栽培模式。在2003年以前是专门从事水稻研究的科研单位,选育的水稻品种产量高、米质优、抗病,为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水稻高产以水稻研究为主的专一北方稻区北方稻区主要靠灌溉种稻,一年一季,以粳型常规稻为主,适于发展优质稻。
该地区的水稻品种主要来自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近年来该所在水稻品种选育上作了调
整,为该地区水稻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后续保障。①在保持现有育成品种产量的同时,加大优质抗病水稻品种选育力度;②注重多熟期品种、耐旱、耐盐碱品种的选育;③加大特种稻及功能米选育力度,把特种稻、黑米、香米、红米、巨胚米选育应列入日程;④开展了耐储藏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并有了新进展:特优1号、优质2号、垦糯2号、垦糯3号、黑香糯、胭脂稻等品种不断涌现。
3.2 设施农业的无土栽培模式
由于土壤盐碱化制约了本地区蔬菜的发展,利用经济、方便快捷的废渣资源、稻草资源配制简化营养土发展无土栽培设施蔬菜种植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摆脱盐碱土的危害,提高土地利用率,将是盐碱滩涂无公害蔬菜发展的首选。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于2006年开始对冀东滨海地区设施农业的无土栽培模式进行研究,技术研究包括:(1)廊坊40型温室及无土栽培模式的引进示范。廊坊40型温室是北方目前较先进的温室,具有保温好,增温快,采光合理,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结合我地建造用土盐碱化的实际情况,构造进行改进。(2)适合本地发展的设施蔬菜新特品种的引进筛选。新特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筛选:从国内外引进樱桃番茄、黄瓜、菜椒等新品种进行性状鉴定。筛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耐低温和弱光的新品种。(3)无土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根据不同品种生长特性的不同,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品种的种植栽培技术。同时,根据合理利用光能的原理,进行叶菜、果菜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4)设施蔬菜生防及昆虫授粉技术的引进示范。无土栽培蔬菜要达到真正的绿色食品,在病虫防治上就必须加大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水平。
3.3 经济盐生植物高效利用模式
盐生植物由于其生境恶劣, 生物量小, 经济效益低, 因而一直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对盐生植物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对盐渍土的改良和利用。在滨海重盐碱地区,根据现有盐渍化土壤含盐量选种适应的耐盐高产经济盐生植物,将现有的大面积盐碱地真正开发利用起来,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利用的过程中使土壤得到改良。冀东滨海盐碱地区丰富的经济盐生植物为发展盐土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要有可以作为食品的黎、荠、碱地肤、枸杞、长刺酸模、沙枣等盐生植物;可以作为药物的补血草、芦苇、柽柳、野大豆、补血草等盐生植物;可以作为饲料的西伯利亚滨藜、岌岌草、中华苜蓿、小果白刺等盐生植物;还有作为工业原料的芦苇、大米草等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的盐生植物。
盐生植物高效利用包括当地经济价值高的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盐生植物的引种和驯化。[7]
2004年开始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开始对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在现有盐生植物中和从外地引进的盐生植物中筛选耐盐高产的耐盐资源进行试种,并对其高产栽培模式进行研究,有望在该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成为该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主要有耐盐碱蔬菜、耐盐碱绿化苗木、耐盐碱牧草。种植的耐盐碱蔬菜有芦笋、枸杞、苦菜、海篷子、甜菜、枸杞、大叶蒲公英、费菜、水芹菜;耐盐碱绿化苗木有刚毛柽柳、沙枣、白蜡、苦楝、金银花等;耐盐碱牧草有美国苜蓿、中国耐盐1号、2号苜蓿及短甜高梁等植物。目前海篷子在土壤全盐含量8.0%以上的滩涂上、费菜在土壤全盐含量0.5%的盐土上长势良好,芦笋、菜用枸杞等品种也表现出了强的适应性。耐盐碱作物及盐生植物在本地区的开发利用将作为农业的一个新分支在冀东滨海盐碱地区悄然兴起,也是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对策,是冀东滨海盐碱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孟祥川,王凤龙.唐海县志[M].天津:天津出版社,1998.58~119.[2] 滦南县政府.滦南县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1~28.[3] 李彬,王志春,孙志高,等.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154~157.[4] 何书金,李秀彬, 刘盛和.环渤海地区滩涂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模式[J].2002,21(1):29~33.[5] 刘树堂,秦韧,王学锋,等.滨海盐碱地“上农下渔”改良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005,(2):50~51.[6] 王幼辉.河北水稻栽培[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
[7] 张启星.河北省水稻育种进展、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河北农业科学,2005,9(增刊):53~57.Research 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of Coastal Area in Tangshan
Zhang GuoxinWang XiupingLu XuelinWang Wencheng
(Coastal Agriculture Institut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Tanghai 063200)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of soil resource in Tangshan coastal saline area were analyzed.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egion should follow the strategical thinking of saline agriculture with high yield, high efficiency, integration,zoology.Three plant models which are suitable to the different soil type in Tangshan coastal area were presented,which are high-yield and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model for alluvial plain region of east of Hebei province, integration exploiture protective agriculture model for connect coastal plain reg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 agriculture model for inshore coastal plain region.key words: coastal saline region,agriculture, mode.张国新,男,1971年出生,籍贯河北青龙,助理研究员,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水稻育种工作。通信地址:063200 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迎宾路24号。
Tel:0315-8723259,8755056,E-mail:。
第四篇:新疆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新疆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新疆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必要性,根据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简述了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条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新疆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字:新疆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环境
新疆幅员辽阔, 具有得天独厚的边疆区位优势, 资源丰富, 能源、原材料工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该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环境灾害多发地区, 资源开发, 区域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对其生态环境产生大的影响,因此开展新疆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是本区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 也是持续发展研究走向实用化的理想样板之一。
一、新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观,是指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不要发展, 而是在发展中采取积极的措施, 调整发展战略, 减少向自然界的征服或索取, 增加对自然界的投入, 改善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新疆作为资源大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依靠资源优势开发与转换战略, 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 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人们日益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恩泽和雨露。然而, 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使得资源过度开发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外部性问题, 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
一个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决定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应该表现为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新疆目前的发展趋势恰恰是经济在持续增长, 但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越来越恶劣。
新疆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而且具有国家政策实施的紧迫性。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作出的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到了突出的位置。
国务院在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 明确要求从保护和改善生态入手, 切实把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转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 转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上来, 以改善生态环境, 带动经济社会繁荣。
在西部大开发中, 新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然而, 现阶段的突出问题是, 资源优势还难以充分发挥, 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积重难返, 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要求我们不可能继续沿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只有对新疆地区进行统筹规划, 通盘考虑, 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开发建设的根本点, 把资源承载力,区域生产能力,环境缓冲能力,进程稳定能力和管理调节能力建设纳入大开发的总体规划, 科学把握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以此作为推进新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人的实际生活福利的提高、发展的后劲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活的支持作用, 关系到子孙后代, 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 为确保新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为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势在必行。
二新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区域优势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新疆独特的区位与结构带来明显的区域优势 1 优越的交通位置条件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与周围的中亚和西南亚诸多国家直接或间接接壤。所以, 作为我国西部边疆的窗口, 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往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到90年代初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开通, 为大西北特别是我区的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国家对开发建设西北地区的高度重视和各种政策的倾斜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3】。新疆地区应该有效利用优越的交通位置条件, 坚持“ 东联西出, 西进东联”等发展地区经济的原则, 以交通优势来带动经济整体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丰富的资源优势
新疆具有极为丰富的地表和地下自然资源。地表自然资源由冰川, 森林, 草原, 绿洲, 荒
漠和沙漠等五个生态系统组成。这五个生态系统形成了以绿洲生态为中心, 以水资源为重要约束条件和互相作用和演替的大系统【5】 新疆的地下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含量丰富。世界上已知的近200个矿种, 新疆已发现122 种, 稀有金属矿产储量占全国总量相当大的比例。煤炭预测储量1.6万亿吨, 占全国预测储备量的1?3, 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预测总量的1?7 和1?4, 是我国21 世纪重要的能源接潜区域【6】。独特的地域环境优势
新疆地区山地降水改变了荒漠干旱的单一性, 给可持续发展发展带来了强大生命力。
绿色草原、草甸、森林, 与荒漠的有序并存, 大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富度, 蕴藏
着巨大发展潜力。山地降水为灌溉农业、城乡建设、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片片人工绿洲成为发展的核心区。同时, 地质构造形成的矿产资源多样性, 人文生态景观形成的旅游资源多样性, 地理区位形成的地缘优势多样性, 也是环境优势的重要体现。4 具有前所未有的优越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中央一系列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中国经济进入自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持续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从“ 九五” 开始, 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和西北地区的发展, 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 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 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同时在有些重点项目的建设政策上向西倾斜。(二)新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疆深居欧亚大陆腹地, 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干
旱区,具有独特的地貌格局和干旱的气候条件,绿洲与戈壁、沙漠交错并存的地理现象使生态的敏感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十分突出, 使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从长远看, 它们是影响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起作用的最基本因素。与此同时, 特殊的自然环境在人为不合理水土开发活动的营力作用下, 以盐渍荒漠化和沙质荒漠化为主导的土地荒漠化是长期以来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次生环境因素。其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人口增长过快, 城乡环境污染加剧对资源, 环境和社会的压力大; 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态势令人担忧, 自然灾害频繁,。2 新疆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差 新疆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三、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现实途径
第一,增强资源承载能力建设。从总体上看,新疆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但自然环境脆弱,要增强资源承载能力建设就是要重视资源保护, 以利资源的永续利用。增强资源承载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首先要加强对各类自然资源开发建设的环境管理,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次,合理、科学地选择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式, 统筹安排好开发地的环境建设;再次根据自身条件,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利用资源, 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摒弃只顾发展不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做法,使用可持续发展观, 保证资源, 人口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提高区域生产能力建设。要提高区域生产能力,首先就要更新观念,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其次,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从本地区实际出发, 以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为导向, 以效益为前提, 制定可行的地区经济政策, 调整产业结构,在进一步加大优势资源开发规模的基础上,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 增加加工深度, 延长商品链条, 积极发展对外合作。提高区域生产能力 第三,改善环境缓冲能力建设。新疆改善环境缓冲能力建设,首先要先处理好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关系。其次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再次要通过经济、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 加强对环境监督管理的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建设。
第四,增强经济发展进程稳定能力建设。增强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稳定性,总的来说就是要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新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在发展中牺牲资源,环境换取当前的表面繁荣,必将影响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真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第五,加强政府的管理调节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是合并生态效益的高效发展,政府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投入方面可以充分运用税收和补贴杠杆, 有效地抑制所谓高消费、过度的资源耗费型的经济活动, 对浪费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经济行 为给予高额税收, 而对于产生积极的外部经济效果的经济活动应给予奖励。
新疆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过度消耗资源、损害环境为代价, 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 一味以强调发展经济来赶超发达地区、缩小差距的传统发展模式, 走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新疆地区还可以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提高技术能力,加强环境保护, 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措施。以新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干部政绩和采用节制资源浪费的核算制度,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
参考文献 韩德麟 加强中国绿洲的研究与建设.干旱区地理,1996(1)3 范庆平.新疆经济可特续发展中的环境对策.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19 95(2)4 范庆平、孙浩.关于“新怪21 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忍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 6(1)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_引,一直未能彻底解决。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采取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将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改造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二)特征
1.市场化。市场化是指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市场化。由市场机制配置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劳力、土地资源、设备等生产要素,不是靠计划分配获得;靠市场机制来配置农业产业化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所需的生产资料、社会化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来销售产品,国家和政府不包销、不分配。
2.区域化。区域化是指农副产品生产区域化、基地化。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基地。
3专业化。专业化是指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产加销、贸丁农一体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专业化。发达的农业产业化是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环节的高度专业化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基础上产生的。
4.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特征之一。形不成一定的规模,就无法构成一个产业;生产基地或加工企业要具备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
5.企业化。企业化是指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加工、经营各环节,加强了组织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与经济核算、成本核算。
6.一体化。一体化是指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建立在各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是一种调节各参与主体利益关系的经济利益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衡量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7.社会化。社会化是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其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
8.效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追求产业化经营中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成败的重要依据。
(三)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容
1.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形成生产规模化;农艺过程专业化是指将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农业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比较集中地生产“特色农产品”。
2.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指农业企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以及农业企业与非农业企业之间,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将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服务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是是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产销形势、政府政策、市场动向、生产技术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出意见和建议。
4.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是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需求。
二、农业产业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现状
1.整体跟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跟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提高。据2002年底对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统计,全国有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是94 000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同时中西部地区涌现了一批如九山游子、双汇、蒙牛等一大批品牌企业,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产业化领域拓宽,龙头组织结构合理。农业产业化的领域拓宽,其不仅局限在农、林、牧、副、渔五业,而且还拓宽到服务业。各类产业化组织中,龙头组织结构合理,搭配得当:种植类占44.8%,畜牧业占24.I%,水产化组织占8.2%,林特产业占10.4%,其他类型占12.5%。
3.完善了产业化发展动力机制,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目前,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连接方式中,合同方式占51.9%,合作方式占12.6%,股份合作方式占13.3%,其他方式占22.2%。合同、合作、股份方式三种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所占的比例达77.8%。
4.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在产业化发展中,通过优化资本结构,采取兼并联合、股份改造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2002年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72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比2000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平均每一个农户增收1 000元,比2000年增加了100元左右。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是其具体体现。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仅720多万户,不足全国的1/3;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仅在40%~50%之间,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90%左右。龙头企业规模小,全国4.2万个龙头企业中,销售收人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4.7%。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开发品种和农业装备水平上。美国开发品种有300多个,而我们国家才100多个;而农业装备水平有80%是处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平均水平,15%达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水平,只有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利益连接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机制,但农户作为独立的主体,很多地方还停留在买断过程中,价格、质量等时刻影响利益连接的紧密度和双方的行为。其中,扶持政策不到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对全国农村贫困标准、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的调查结果见下表。从表中可看出,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投资逐年加大。虽然农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但农民受益远远赶不上物
价上涨速度,其实际收益相对反而降低。小农经济收支比下降,绝对贫困比重、低收入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已不利于农业的再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低。
(二)“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1.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结合不够密切。农业科研部门、高校的科学研究脱离或偏离农业生产实际的需要,不能很好地处理应用科学与生产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其科研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转化周期长,利用率低。
2.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不够,农业科技含量低。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要素。但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农业经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1.深化认识。农业产业化是进行专业化商品生产的基础,在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一销售基地一消费基地的基地链条中起着决定作用。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本质,才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妥善处理其发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区域化布局。区域化布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发挥地域优势,突出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实行连片开发,确定种养方向和生产规模,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联合成千家万户的规模经营,才能创造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益。
3集约化生产。集约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区域化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集中发展某一种农业产品或产业,主攻相关技术,建立“龙头”企业,形成“一条龙”生产,形成系列化经营格局,获得最佳经济效益。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可促使其向集约化方面发展。
4.规模化发展。规模化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实行规模化经营,可大规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保证。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包括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各项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化服务工作,要加强领导,搞好宏观引导,切实同绕生产基地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工作。
6.科学化管理。科学化管理要强化科技意识,引导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在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注重提高内涵素质及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积极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和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创建一批地方的名牌产品,同时,广泛普及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革传统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加快技术更新、设备改造、产品升级。为此,应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和健全省、市、县、镇四级农科推广网络,使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紧抓各类农业技术学校,逐步扩大农业职业中学的培训规模,各级科技部门要办好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使农业科技的培训、推广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将农业科技的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增加投入,积极引导生产基地的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同时,大力发挥各类“农协”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科技等服务:各地应根据生产基地建设的情况,建立农民水果协会、水产协会、花卉协会、种植协会、养殖协会、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协会由农民志愿加入,实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形成“农协+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科技服务。
结束语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但是,当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却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需要。为此,以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在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方面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