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2005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

时间:2019-05-14 14:4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法部2005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司法部2005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

第一篇:司法部2005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

司法部2005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

部级科研项目课题指南

一、重点项目研究课题

1、法治与和谐社会秩序的建构

2、司法技术与司法公正

3、和谐社会与中国宪法制度完善

4、司法鉴定工作管理体制研究

5、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研究

6、行政规划法律制度研究

7、罪犯改造理论研究

8、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实践及理论研究

9、死刑实体法限制研究

10、量刑标准的理论与实践

11、刑事诉讼法修改中我国刑事辩护制度之改革

12、调解立法研究

13、检察机关法律监督问题研究

14、中国民事诉讼法治的探索与制定

15、新类型合同研究

16、防止知识产权滥用机制研究

17、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研究

18、国际反腐败公约与国内法协调问题研究

19、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律制度研究

20、经济欠发达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卫生法律问题研究二、一般项目研究课题

21、公共利益的界定与法律规制研究

22、建设节约型社会法律问题研究

23、西部区域特征与法制统一研究

24、司法推理与法官思维研究

25、法律视野下的奥运会

26、市场经济与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研究

27、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的法律解决机制研究

28、宪法解释制度研究

29、律师收费问题研究

30、公益行政诉讼问题研究

31、信访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32、食品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33、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改革研究

34、国资监管法规体系研究

35、行政收费制度研究

36、法治之下警察行政权的合理构建

37、信息时代监狱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38、监狱按戒备等级分类管理制度研究

39、保释制度研究

40、刑事被害人学研究

41、公害犯罪的惩治和刑法理论的创新

42、突发性聚众暴力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43、金融反恐的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44、外逃贪官的引渡问题研究

45、死刑复核问题研究

46、流动人员犯罪控制与权益保护

47、法律援助体制改革研究

48、刑事侦查权的司法控制研究

49、我国刑事一审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50、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研究

51、刑事证据理论基础研究

52、我国职务犯罪侦查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53、新时期经济犯罪综合防控机制的建立

54、诉讼价值冲突的平衡选择

55、公证与登记制度改革研究

56、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应用研究

57、航班延误立法的国际比较

58、医疗危险行为的法律救济研究

59、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与法律保护

60、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与共享的法律应用研究

61、促进就业立法研究

62、行业协会自律的竞争法规制研究

63、中国转型期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研究

64、中国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管理的法律规制研究

65、我国彩票立法及彩票业监管体制研究

66、特许经营的法律问题研究

67、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68、工会法律制度研究

69、中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法问题研究

70、国际劳工标准比较研究

71、自由贸易协定研究

72、国家在反恐中的国际法责任

73、中国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制度研究

74、外层空间活动的国际法与国内法比较研究

75、“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环境法的完善

76、自然保护区立法研究

77、电子废物立法研究

78、包装立法研究

79、“例”在中国封建法制中的地位与演变

80、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法律研究

第二篇: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司法部2001年4月17日部长办公会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切实履行国务院赋予司法部指导全国法学研究工作的职能,加强对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以下简称部级科研项目)的规范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部级科研项目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条 部级科研项目以国家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积极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法律问题,为国家法治建设中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兼顾法学学科研究,注重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推动法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第四条 部级科研项目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及法学类社团,通过公平竞争,择优立项。

第五条 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项目申请人(批准立项后为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负责对本单位申报部级科研项目申请人的资格和申报材料的审核工作,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经费使用及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部级科研项目设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根据司法实践需要,在课题指南范围以外,设立专项任务项目。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七条 部级科研项目实行专家评审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日常工作由司法部法规教育司负责,其职能如下:

(一)拟定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及相关规章制度;

(二)拟定部级科研项目中长期规划及部级科研项目课题指南;

(三)办理部级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审批、中期检查及成果验收,组织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成果鉴定,协调解决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成果推广、出版;

(四)承办与部级科研项目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五)组织评定部级法学科研成果奖与法学教材奖;

(六)其他相关事宜。

第八条 司法部设立部级科研项目专家咨询与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评委)。其职责如下:

(一)参与草拟部级科研项目中长期规划;

(二)制定部级科研项目课题指南;

(三)对部级科研项目进行评审立项,对项目经费额度提出建议;评定部级科研成果奖与法学教材奖;

(四)参与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成果鉴定及推广工作;

第三章 项目申请与受理

第九条 司法部每年发布部级科研项目课题指南。课题指南一般于该第一季度公布。

第十条 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及法学类社团中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后,可以申请部级科研项目: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员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已取得博士学位;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法学类社团的人员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本科以上学历,从事与申请项目相关工作5年以上;

(三)有不少于三人参加的课题组。

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者已出国并仍将在国外停留半年以上,或者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准备出国停留半年以上的人员,不得申请项目。

第十一条 部级科研项目申请人提出申请时,应向司法部提交如下材料:

(一)《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申请评审书》)一式十份及软盘;

(二)《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申报登记一览表》一份及软盘。申请专项任务项目的,应提供论证报告,接受其他单位委托的,应提供委托书。

第十二条 申请人所在单位或委托单位应对《申请评审书》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单位法人代表名章和单位公章。

第十三条 对于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申请材料不齐全的,不予受理。

第四章 项目评议与审批

第十四条 部级科研项目的项目评议分为形式审和实质审。

形式审指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即资格审查。

实质审指将已通过形式审的申报材料提交咨评委专家会议,由专家对课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预期目标完成的可能性及社会效益进行评审。实质审分为初审和复审两个程序。

第十五条 复审应当经过公布候选项目背景材料、专家小组集体评议和无记名差额投票等评审步骤。

参加评审工作的专家遇到评审本人申请或本单位申请的项目时,应当回避。

第十六条 部级科研项目申请的评审工作按照以下标准进行:

(一)课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1)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2)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的理论探索课题;

(二)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三)课题组成人员合理,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即有一定数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一定的资料准备;

(四)申请经费比较合理。

第十七条 对于获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的部级科研项目申请,由专家会议向司法部法规教育司提交立项建议。

第十八条 司法部根据专家会议提交的立项建议,在核定项目经费额度后,批准立项并向申请人发出《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立项通知书》和《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合同书》(以下简称《项目合同书》)。

申请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签署《项目合同书》,并报送司法部。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未办理立项手续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十九条 《项目合同书》经司法部签署后,即为正式立项。司法部对立项结果予以公告。

第二十条 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期限一般为两年。项目起始时间从立项公布之日计算,至次年此日的前一日为一个项目管理。

第五章 项目中期检查

第二十一条 部级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由司法部组织。一般于立项后第二的第三季度进行。

第二十二条 项目主持人应填报《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以下简称《中期检查报告书》),由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或委托单位签署意见后报司法部。

第二十三条 中期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项目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是否按课题设计和预定研究进度开展研究工作;

(二)项目主持人是否对项目承担起实质性的研究工作;

(三)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是否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项目经费是否用于项目研究,开支是否合理;

(五)项目的基础性调研、资料整理、专题研讨等工作情况;

(六)其他相关事项。

第二十四条 对于有下列情形的,司法部可以要求其作出说明,无正当理由的,司法部将作出终止《项目合同书》的决定:

(一)项目中期检查时,仍未开展项目研究工作的;

(二)项目主持人因条件和能力等因素不能按原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

(三)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长期出国或因工作变动、健康等原因不能正常开展研究工作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主持人或研究课题的;

(五)由于其他原因课题研究工作无法继续进行的。

对于司法部作出终止决定的部级科研项目的项目经费,由该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负责追回并退还。

第六章 课题结项与成果推广

第二十五条 部级科研项目成果通过鉴定验收为结项。如不能及时完成项目者可提出书面延期申请,详细说明申请延长研究期限的理由,报司法部同意。延期申请最多可提出两次,每次延期时限为半年。

遇有项目主持人亡故、出国不归等情况,可由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提出变更项目主持人申请,报司法部核准备案。变更项目主持人的项目研究期限仍以立项公布之日计算。

部级科研项目成果形式有:学术专著、编著、译著、教材、教学参考书、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查咨询报告、资料集、工具书、计算机软件及不宜公开发表的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文字材料。

第二十六条 重点项目完成后,项目主持人应当如实填写《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鉴定结项报告书》(以下简称《结项报告书》),经所在单位或委托单位审验盖章后,将《结项报告书》、软盘及待鉴定成果一式五份报送司法部。

第二十七条 重点项目的成果鉴定,由司法部组织。

第二十八条 一般项目的成果鉴定,由申报单位在司法部指导下组织同行专家进行。专家应具有正高职称,且不少于5人,其中外单位专家不少于五分之三。

第二十九条 部级科研项目通过鉴定后,项目主持人应当如实填写《结项报告书》并报其所在单位或委托单位,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应将《结项报告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结项情况一览表》、软盘及两套最终成果报送司法部。

第三十条 部级科研项目鉴定结果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在80分以上;二级在60分(含60分)以上;三级为未通过鉴定。

鉴定结果为一级的,拨第三批项目经费并由司法部协调解决成果出版问题;鉴定结果为二级的,拨第三批项目经费;鉴定结果为三级的,限期一年之内进行修改、补正。经两次申请延期成果鉴定仍不能通过的,部级科研项目合同终止,不予拨付第三批项目经费,项目主持3年内不得申报部级科研项目。

第三十一条 对于出具虚假鉴定结论的责任人,不再参与项目成果鉴定工作。

第三十二条 通过鉴定验收的成果,由司法部统一颁发《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结项证书》。

第三十三条 部级科研项目成果发表或出版时,应统一注明“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成果”字样,并附专家鉴定意见。发表或出版后,应向司法部提供样书(样本)一式五份。

第三十四条 司法部定期公布部级科研项目结项情况。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三十五条 部级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分为司法部资助、委托单位资助及申报单位自筹两个渠道。司法部资助项目经费由司法部统一拨付,一次核定经费总额,分三次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予增补。第一次拨款于立项后拨付;第二次拨款于项目中期检查通过之后;第三次拨款于项目结项之后;每次拨款额度为核定经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委托单位资助项目和申报单位自筹经费项目参照上款办理。

第三十六条 项目经费由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管理,实行专款专用,项目主持人具体负责经费的各项开支,并对不当开支承担赔偿责任。项目经费开支包括:

(一)图书资料费,指收集资料过程中购买图书、资料的费用以及邮寄、打印、复印、誊录、翻译等费用;

打印费包括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打印费用和不宜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的印刷费用,以及供评审、鉴定用的研究成果的印刷费用;不包括正式出版物的出版补贴;

(二)国内调查研究费用;

(三)计算机消耗材料和上网费用,此项支出不得超过项目经费的5%;

(四)与项目有关的小型学术会议或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的费用;

(五)成果鉴定费;

(六)项目管理费。

项目经费不允许课题组以外人员使用,不得用于出国和与项目研究无关的开支。第三十七条 项目经费的使用,受申报单位和委托单位监督。

第八章 成果评奖

第三十八条 为推动法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建立科研成果的评价奖励机制。司法部每三年组织评定一次部级法学科研成果奖与法学教材奖。

第三十九条 评奖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法学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理论创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法学教材的体例规范性、内容的科学性及理论深度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第四十条 申报评奖范围和要求:

(一)申报年之前三年发表、出版的司法部部级科研项目成果和其他法学论文、法学专著及法学教材,论文须为全国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

(二)申报评奖人员限于论文的主要撰稿人、教材正副主编、专著作者;

(三)申报评奖人员须认真填写《司法部部级法学科研成果与法学教材评奖申请表》,并同时报送评奖材料一式三份(专著和教材须原件,论文至少有一份原件);

第四十一条 评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四个奖项等级。必要时可设立荣誉奖或特等奖。

第四十二条 评奖由评奖办公室进行初审,由咨评委专家会议复审。复审应当经过公布候选项目背景材料、专家小组集体评议和无记名差额投票等评审步骤。

第四十三条 司法部根据初审和咨评委奖项建议,决定评奖的等级,颁发奖金和获奖证书,并予以公布。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由司法部解释。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三篇:司法部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报告全文

司法部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报告全文

2021年,司法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动法治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确保法治政府建设正确方向

司法部党组坚持和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党组书记、部长唐一军同志切实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积极推动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部党组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唐一军同志多次主持召开部党组会、部务会、部长专题会等,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政府建设重要指示批示、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围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题,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重要内容。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点任务部署。为不断把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按照中央要求,完成《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起草工作。《纲要》印发实施,为“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确立了路线图和施工图。及时制定印发司法部《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重要举措实施方案》。

不断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一是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工作,会同24家中央国家机关组成8个督察组,对北京、天津、吉林等8省(区、市)开展实地督察,切实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实效。二是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启动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初审推荐工作,各省(区、市)共推荐综合候选地区87个、单项候选项目149个。目前,正在抓紧推进实地评估和人民满意度测评工作。

二、完善政府机构职能体系,稳步提升政府依法履职能力

一年来,司法部稳步推进依法履行政府职能相关工作,努力推动把更多行政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

编制部门权责清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在司法部“三定”规定基础上,编制形成《司法部权责清单(征求意见稿)》,着力推进司法部职能优化协同高效。

加强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工作。推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工作充分发挥党政机关法律顾问作用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公职律师工作的意见》,全国公职律师队伍达到7万人,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加强合法性审核工作。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落实情况专项监督行动情况的通报》,强化问题反馈、整改。启动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指导性案例征集工作。

持续推进“减证便民”。深入指导、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的指导意见》。持续运行“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2021年共收到涉及证明事项投诉126件,督促办结96件。

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一年来,司法部共完成法律、行政法规起草审查项目62件,包括法律类项目24件,行政法规类项目38件。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围绕服务保障民生,完成社会救助法草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等审查工作;围绕保障实现共同富裕,完成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等审查工作;围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完成反垄断法修正草案等审查工作;围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完成黄河保护法草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等审查工作;围绕推进政府治理规范化法治化,完成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草案等审查工作;围绕加快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完成有关法律审查工作,并完成17件国际条约审核。

及时开展一揽子修法、法律法规调整适用等工作。围绕强化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法治保障,先后完成9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调整适用法律法规的决定草案审查工作。围绕“证照分离”改革,报国务院同意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8部法律,推进相关行政法规修改和废止工作。

加强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工作。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对各地区、各部门报送国务院备案的1939件法规规章,依法逐件进行审查,39件暂缓备案登记,存在问题的均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作出处理。建成备案法规规章数据库,扎实推进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四、坚持系统观念、标本兼治,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年来,司法部深入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加快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试点。起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根据国务院工作部署,组织开展涉及行政处罚内容以及不合理罚款规定的专项清理。

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出版《全国行政执法典型案例(第一辑)》。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标准化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督促指导各地区各部门推进全国行政执法证件标准样式统一。落实《综合行政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管理办法》,推动有关地方和部门做好服装配发工作。

五、坚持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应诉工作

一年来,司法部办结国务院行政复议案件6046件,指导监督各级复议机构办结行政复议案件25.4万件,指导各级行政应诉机关办理一审行政案件28.3万件。

积极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指导各级复议机构审结相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案件9.7万件,平均纠错率达11.2%,为中小微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约1.3亿元。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审理土地类行政复议案件2.3万件。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重点民生领域十类争议,在各级复议机构部署开展“复议为民促和谐”专项行动,共排查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长期未得到解决的行政争议案件6.64万件,实质性化解5.39万件。

从源头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指导各级复议机构发挥监督作用,全年作出撤销、变更、确认违法和责令履行决定等纠错决定2.9万件,占已审结立案案件的13.5%。注重一揽子解决案件中反映出的执法共性问题,全年共下发行政复议意见书3911份,督促落实3468份。

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会同中央编办指导各地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出台配套制度,23个省(区、市)已全面完成改革,实现各级政府“一口对外”受理复议案件。2021年,复议案件数量比改革前增长了22.3%,行政复议作为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效果初步显现。

六、突出法治为民理念,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

一年来,司法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着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提质增效。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印发《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强化顶层设计。截至2021年年底,已建成省、地(市)、县(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57万个。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为乡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

推动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的意见》。推进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加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以及各地自贸区商事调解工作。2021年,全国共排查矛盾纠纷507万次,调解矛盾纠纷874万件。

深化律师服务工作。深化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全国共有2594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北京等24个省(区、市)实现县级行政区域试点工作全覆盖。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印发《关于为死刑复核案件被告人依法提供法律援助的规定》,切实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深入开展“万所联万会”活动,开展法律服务活动超过10万场次。持续开展“援藏律师服务团”活动。

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推动各地依法设立法律援助机构,履行法定职责。深入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和“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活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等。2021年,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近150万件,受援人166万余人,提供法律咨询近1889万人次。

完善公证、司法鉴定、仲裁体制机制建设。印发《关于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证事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办法(试行)》《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退出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监督管理。推进仲裁委员会内部治理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支持仲裁机构设立专业仲裁工作平台,制定专业仲裁规则,促进仲裁专业化发展。

扎实推进普法和基层依法治理。扎实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会同有关部门印发《“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方案》。与中央宣传部联合召开第九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命名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实施方案》等。

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印发《全国司法所工作规范》,强化司法所推进基层法治建设职责。各地司法所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律咨询和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等工作,全年共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60余万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00余万人次,开展法治宣传135万次,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重大决策法律意见建议26万余条,协助制定规范性文件5万余件。

组织实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实施工作,2021年共有71.8万人报名客观题考试。完成2020年考试成绩合格人员法律职业资格审核认定工作,共授予16.2万余人法律职业资格。制定出台新一轮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放宽政策(2021-2025年),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扶持力度。

七、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一年来,司法部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不断完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着力增强各项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依法办理依申请公开答复424件,提交复议答复意见24份,提供诉讼答辩有关证据材料82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实现行政法规库和司法部现行有效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在部官网集中统一对外公开。

做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认真做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分办、催办、汇总、反馈、总结等工作,157件人大议案、399件建议提案全部按时办复。

加大公众参与监督执法力度。在中国法律服务网APP客户端开设“行政执法监督批评建议”专栏,对收到的有关批评建议进行转办、实地督办。2021年,共收到批评建议489件,已办结463件,正在处理26件。

八、强化科技信息保障,推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

一年来,司法部注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促进依法行政,大力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数字化水平。

提升行政执法数字化水平。加快推进全国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各省(区、市)互联互通。采取“一省一策”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推动数据汇聚,加强行政执法信息数据治理。

强化数字化监管、服务能力。建成司法部大数据监测分析平台,汇聚业务数据29亿条,对外提供18项涉及律师、公证等领域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累计被调用358万次。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鉴定意见书在线赋码和电子证照普遍运用。实现法律职业资格认定事项“跨省通办”“一网通办”。建成中国律师身份核验平台和全国律师诚信信息公示平台。

2021年,司法部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推动各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巩固;公共法律服务还需更普惠均等、优质高效。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改进提高。

2022年,司法部将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贯彻落实,持续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责任督察和示范创建活动,认真做好行政立法、行政复议与应诉、行政执法监督、普法与依法治理、公共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浅议法学理论研究中实践的重要性

在中国法学界一直存在两种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争论:一方认为法学研究应以对法学以及法律进行理论上的思辨研究为主,至于法律的实效性和实践的研究方法不是法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则坚持强调思辨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并用,以此来对法学以及法律的各方面进行研究。双方的意见似乎都有些道理:前者立足于法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的自给性,即强调法学的特殊性;而后者立足于将法学学科纳入社会学大学科中,即强调法学的社会科学共性。既然,双方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那么就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试分析之,以求能找到符合哲学思想理念的法学研究方式。

我们先从实践的实质出发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唯物主义将世界存在的基础理解为“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正是实践活动沟通了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人类的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界的原有形态,创造合乎人的需要的形态。实践在发展,对象世界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入,自然科学正是运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沿着这样的道路向前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产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要领会自然和社会的意义,必须回到实践活动之中。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基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可以从这一活动中找到其来源的。社会科学家,将这样的观点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将社会科学定义为可以使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并通过采用实践的检验方法论证了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假设理论,极大的丰富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创造性地开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可以确信的是法学学科也必将得益于这样的研究方法,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人的实践本性在于是一种永远“是其所不是”的可能性存在,不断地生成自身。实践构成了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因为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连续更替、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那么作为社会生活的学术研究必然也不能例外,也应该把实践作为检验其学术研究成果正确与否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满足于对现存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它的主要使命是“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不断革命化。一方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使人的存在成为历史的具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实践是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既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同时也体现着主体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实践哲学的立足点是可能性、创造性,即不受“永恒在场的理念的统治与束缚,不断地从在场的当前事物奔向未出场的事物,奔向无限开放、不断更新的世界”[2]。所谓可能性用黑格尔的话说,即“可能性是无对比的、不规定的、总包一切的贮藏者”,“可能性的王国因此是无边无际,花样繁多的”[3]。没有可能性就无法有创造性,可能性是创造性的前提,而创造性又张扬了可能性。这就更要求在通过思辨得到的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 郭湛.哲学与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理论假设和通过逻辑推出的理论必须通过时间才能将其所具有的创造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添砖加瓦。“人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自我筹划和自我创生的特殊存在者,没有任何先验的原则和理性的教条来规定人的存在。面向未来,在历史中不断的生成自身、创造自身、超出自身,构成了人特有的存在方式。”[4]

总之,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立论的基础所在,是对传统的二元分立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同时,它凸显了对人的存在现实的关注,高扬了人的创造性,追问人之生存的根本意义,确立了人的价值、自由,表达了人对超越性理想和自由的追求。

我们再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以上的问题进行分析。理论创新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它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一方面,理论的源泉归根结底在实践,即从实践中来。任何理论,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更是如此。实践和理论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理论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另一方面,理论创新的目的和意义不是囿于思想王国之中,而是要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即到实践中去。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与促进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实践是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只有实践才能推动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化,才能检验创新理论的科学性。所以,理论创新最终要靠实践来推动和检验。正是由于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目的、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因此,进行学术研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感性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由于实践的这些特殊优点所决定,它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实践作为变革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它可以揭示认识对象(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可以起到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作用。因此,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就得将人们的认识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作比较,而这个比较活动,只能通过社会实践这个根本途径才能得以实现,并且才是唯一可靠的。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理论的形成和产生固然重要,但是对理论的检验和发展,实践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具体到法学研究方法的争论,作者认为,通过思辨和逻辑推理得出理论的创新是法学学科的传统研究方法,但是历史告诉人们密闭的系统是没有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和新的发展的。因此,任何学科都需要借用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用以丰富其理论内核和研究方法。况且,作为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之一的法学学科,拒绝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似乎是毫无道理的,也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术研究的。这样看来,将实践的纳入法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之内不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理论研究本身所必然要求的结果。可以预见,有实践的“参与”,法学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将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 王炜.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第五篇:材料4: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努力推动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文化发展(定稿)

学术委员会2013年第一季度工作例会材料四:

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

努力推动法学研究和法治文化发展

昌吉州法学会 2013年2月26日

2012年,是昌吉州法学会成立第一年。在自治区法学会的正确指导、州党委、州政法委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州法学会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自治区、自治州相关会议精神,根据自治区法学会2012工作安排,结合自治州实际,按照“打基础、建平台、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以学术委员会建设为抓手,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专业优势,团结带领全州广大法学和法律工作者,在法学研究、学术交流、法治文化宣传和法治服务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使法学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现将主要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建设,搭建学术委员会机构平台,为法学研究和执法实践提供法治服务

州法学会根据《中国法学会章程》,在自治区法学会的有力指导下,率先在全疆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作为州法学会的学术评议和咨询机构,是法学会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公、检、法、司分管领导、政研室主任和各大院校法学教授、律师组成,整合了法律实务部门和法学研究部门的力量,搭建了平台,形成了合力。制定了《学术委员会工作规则》,建立了学术委员会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专业优势,为法学理论研究和执法、司法实践活动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服务。自2012年3月底成立以来,共召开学术委员会工作例会6次,部分专家会议8次,重点研究了执法、司法实践中的疑难案件,确定了2012年法学研究课题6个,组织开展了3次专题理论研讨论文的评审,共同谋划了《庭州法学》创刊等。同时,州法学会与州人大法工委积极沟通,认真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参与自治州立法工作。

(二)紧紧围绕发展稳定大局,认真做好法学理论研究

1、举办首届理论研讨会,为中心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州法学会认真组织开展了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自治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深化四项重点工作的理论研讨征文活动,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专业优势,组成专家组认真评审,在入围的110篇论文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和组织奖。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州法学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州法学会积极向自治区各大媒体和法学权威期刊推荐宣传优秀作品,其中4篇论文荣登《新疆政法》杂志,2篇论文荣登《新疆法学》杂志。

2、认真开展法学课题研究,积极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法治参考

围绕为推进自治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法治保障,州法学会以学术委员会为平台,组织公、检、法、司、监狱的法律实务人员和各大院校法学研究人员组成5个课题组,确定了

20126个法学研究课题。各课题组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全力以赴进行调研和撰写工作,已于1月初完成了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立足自治州实际,重点围绕党委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既有理论深度和高度,又有大量的实例、案例作支撑,均做到了观点鲜明、数据可靠、对策可行,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法治参考。州法学会将积极向自治区、国家级法学核心刊物推荐宣传,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3、举办纪念宪法实施30周年主题法治论坛,为树立宪法权威营造氛围

为进一步树立宪法权威,提高政法系统贯彻实施宪法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州法学会组织开展了“纪念宪法实施30周年”理论研讨征文活动,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专业优势,组成专家组评审出了优秀征文。12月14日,州法学会联合州委宣传部、依法治州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了“纪念宪法实施30周年”主题法治论坛,学术委员会专家对论坛交流的优秀论文进行了专业点评,充分调动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和政法干警参与法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术委员会的层次和影响力,更好地使宪法理念、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三)大力宣传法治文化,深入推进法治建设

1、加强专业培训,为宣传法治文化奠定理论基础 州法学会通过工作例会、座谈讨论、组织参加各类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术委员会及会员进行法律专业培训,尤其是为认真贯彻落实新《刑事诉讼法》,州法学会认真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和部分会员参加了自治区政法委组织的新《刑事诉讼法》专

题讲座的学习、自治区“双百”活动《新刑事诉讼法与人权保障》专题报告会,以及自治区高法宣讲团的《关于新刑事诉讼法若干适用问题》专题讲座。通过多次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素质,为今后大力宣传法治文化,着力转变和更新执法理念,确保新《刑事诉讼法》全面、正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六五”普法活动

为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专业优势,加大法治文化的宣传力度,州法学会积极与依法治州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协调,将学术委员会专家纳入六五普法讲师团的队伍,增加了29个普法专题,涉及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部门法。

3、认真创办《庭州法学》专刊,为加强学术交流搭建平台 州法学会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把学术委员会专家纳入《庭州法学》期刊的责任编辑,通过共同谋划栏目设置、审查稿件,确保了《庭州法学》高质量地创刊发行,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会员们的一致肯定和认可。《庭州法学》刊物反映和交流了自治州法学界、法律界在理论研究、法律实践、创新社会管理、普法依法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为自治州法学、法律工作者和政法干警建言献策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媒介、创造了展示才华的空间。

4、围绕自治州中心工作,积极筹备“庭州法治讲坛”,大力提升领导干部的“四种意识”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昌吉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现场观摩会精神,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力求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广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州法学会联合州委组织部、宣传部筹办了“庭州法治讲坛”,特别邀请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龚维斌,为州党委中心组作了题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专题报告,对推进昌吉州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四)完善会员管理制度,做好会员服务工作

1、做好会员申报与审核,不断壮大会员队伍

州法学会按照《中国法学会章程》,认真做好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的推荐申报和审核工作,力求把更多优秀的法学和法律工作者吸纳进法学会组织,进一步扩大法学会组织的覆盖面。目前,共发展团体会员119个,个人会员530名,其中本科学历会员346人,占会员人数的65.3%,硕士研究生学历会员23人,占会员人数的4.3%。

2、建立健全会员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认真做好会员服务管理工作

根据中国法学会、自治区法学会对会员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要求,认真扎实做好会员基础信息资料录入工作,共填写会员管理信息649张,认真为会员办理并发放了《中国法学会会员证》。为加强会员服务管理工作,建立了会员联络员机制,出台了《昌吉州法学会会员联络员职责和管理办法》,大力支持联络员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方面的组织、协调、沟通作用。同时,州法学会积极筹备建立昌吉州法学会网站,为今后充分调动广大会员参与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的积极性,增强法学会工作的凝聚力、感召力搭建平台。

二、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州法学会自成立以来,得到了自治区法学会和州党委、政府以及州委政法委、政法系统各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有力促进了我州法学会工作上台阶。州党委分管领导和政法委领导高度重视法学会各项工作,切实解决了制约法学会发展的人员、经费、车辆等突出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经费保障方面,法学会成立之初,州财政局就将法学会各项经费2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当中;在选调人员方面,要求学历必须是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中共党员,充分体现了州党委对法学会队伍建设的高标准、严要求。目前,人员、经费和车辆问题已基本解决,办公设施得以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二)加强组织建设是发挥学术委员会专业优势的保障 自成立之初,州法学会就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一项源头性工作去落实,努力把学术委员会建成为运作高效、发挥实用的学术评议和咨询机构。学术委员会人员结构兼顾了司法部门政策研究骨干和各大院校法学理论学术带头人,体现了兼收并蓄、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理念和建设初衷。通过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例会制度,将法律实务部门和法学研究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术委员会专业优势,在努力推动自治州的法学研究和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三)健全规章制度是形成法学会长效工作机制的前提 州法学会按照《中国法学会章程》,建立了《常务理事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工作规则》、《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办法》、《联络员职责和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狠抓落实,理顺并完善了学术委员会及会员服务管理的长效工作

机制,为法学会工作和学术委员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服务政法实践是促进法学会工作的永恒主题 州法学会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将服务政法实践作为法学会工作的永恒主题,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和政法委中心工作,加强对自治州法治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强法学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理论支持。同时虚心向实践学习,积极参与“六五”普法宣传教育等工作,通过主题法治论坛、专题法制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提升广大政法干警法律素养,使法学会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为政法实践提供法治服务。

三、今后打算

一年来,昌吉州法学会的工作得到了自治区法学会、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仅仅是初步的。我们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地州的经验、做法,认真总结提炼,努力把我州法学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13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昌吉州法学会要紧密结合全国、自治区、自治州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法学会关于新时期进一步繁荣法学研究的意见》,以创新的观念、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迎接新的挑战,切实履行好“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的职责。一要围绕中心工作,继续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推进自治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提高法学研究水

平,并积极推进法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为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当好参谋,为加强司法、执法监督、树立法律权威献计献策;二要继续加大推进法治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庭州法治讲坛、主题论坛、专题报告会、法制培训等各种形式,进一步提高政法干警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三要加大与律师协会、检察官协会、法官协会的合作交流,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法学、法律团体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共同做好繁荣法学文化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为打造平安昌吉、法治昌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司法部2005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法部2005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部——法治社会的法律总管 (范文大全)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设有司法部,作为政府组成部分,统管司法、法律事务,惟独英国情况特殊,有个司法大臣(或称法律大臣)办公室行使司法部职能,司法部——法治社会的法律总管。这个......

    民主法治与建设

    编号: 0012009 -2010 学年 冬季学期上 海 大 学 本科生课程(选修)论文论文题目:发展基层民主建设的思考课程名称:姓名: 学号:2010年3 月 1日[内容提要]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社......

    与法治同行:《中国法学》的足迹

    与法治同行:《中国法学》的足迹 来源:中国法学期刊网 作者:佚名 日期:2012年08月30日 浏览: ——纪念中国法学会恢复重建30周年 《中国法学》办刊历程概览 《中国法学》是由中国......

    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理论研究

    一、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社......

    理想与现实之间 ——漫谈法学流派与法治(本站推荐)

    陈金钊四、法治的弊端———现实主义法学与法治 现实主义法学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法学流派,而是一种法哲学倾向,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这一法学思潮强调对法......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法治中国建设与法学教育改革”论坛

    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法治中国建设与法学教育改革”论坛在烟台召开 来源: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处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1......

    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

    大力推动文化法治建设 开创文化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

    2014法治建设工作总结与2015工作计划

    ********中心 2014法制建设工作总结及2015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局关于法制建设工作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扎实推进依法制理,我中心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