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债权金融机构审查政策性破产建议项目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14:5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债权金融机构审查政策性破产建议项目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债权金融机构审查政策性破产建议项目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小编推荐)》。

第一篇:关于债权金融机构审查政策性破产建议项目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小编推荐)

关于债权金融机构审查政策性破产建议项目的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协调小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发展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

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兼并破产工作,现将债权金融机构审查政策性破产建议项目的有关规定通

知如下:

一、关于债权金融机构审查政策性破产建议项目的进度问题。

各债权金融机构要加快政策性破产建议项目的审查进度,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时间提出审查意见;如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时间

内难以提出审查意见,应当向人民银行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既不提出审查意见也不向人民银行报告的视为同意。基层债权

金融机构应当按国家法律和政策进行审查,对经审查不同意政策性破产或有异议的项目,要说明具体的原因和理由;遇到政

策上不明确的问题,应当将审查结果和政策上不明确的问题报各自总行或总公司,由其总行或总公司报人民银行协调解决。

破产企业应当配合债权金融机构的审查工作,及时向债权金融机构报送预案,并对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调整。

二、关于呆帐准备金统一调剂问题。

各银行作为独立法人,对本行的呆帐准备金实行统一调剂,统筹安排,确保企业兼并破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关于破产企业的清偿率问题。

债权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审查企业政策性破产建议项目,不得以用现金清偿和规定一定的受偿比例作为审查的先决条件。

四、关于工资性贷款的清偿问题。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7月1日《关于破产案件中涉及银行给企业基本生活贷款应如何清偿的复函》(法经[1999]156

号)和《国务院关于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的规定,在安

置职工后,应将工资性贷款视为欠发职工工资列入第一顺序清偿。

五、关于减员增效企业施行破产问题。

对享受过减员增效政策的破产建议项目中的军工和有色下放企业,债权金融机构审查时不应以追偿已免利息为条件,其他

项目由债权金融机构与企业协商解决已免利息的处理办法。

六、关于兼并改破产问题。

实施政策性兼并的项目,原则上不能将被兼并方退出兼并后实施政策性破产。对实施兼并后,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导致企

业整体破产,确需将兼并调整为破产的,按照《听取国家经贸委关于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工作情况汇报的会议纪要》[国阅

[2000]23号]的规定,个案报国务院审批。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一起破产的建议项目,不属于兼并改破产项目,而应作为一

般破产项目进行审查。

七、关于担保责任问题。

实施政策性破产企业的贷款担保人应当履行担保责任,但贷款担保人如何履行担保责任不应影响金融机构对关闭破产的审

查。担保企业履行担保责任确有困难的,经全国领导小组报国务院同意,债权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下列方式解决:一是在偿

还本金的前提下,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二是可以免除部分贷款本金(即本金打折);三是担保人确实无力承担担

保责任的,不再追索担保人的担保责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国家赋予的资产处置权限处理担保责任。

八、关于分立破产问题。

要严格界定分立破产企业的条件,除军工企业和中央下放的煤炭、有色企业的分立破产按国务院规定办理外,对其他非独

立法人不能实施破产。企业实施分立破产必须先分立后破产。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

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中有关经拥有三分之二以上债权额的债权人同意的精神操作。分立后的企业应当按照商定的比例承担原企业的债务。贷款的分割原则上按贷款合同载明的贷款用途进行;不能证明贷款用途的,按分立企业资产占企业

总资产的比例分割债务。资源枯竭矿山的母体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效益尚好、且连续三年盈

利的,原则上不能实施分立破产。

九、关于诉讼问题。

对于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军工行业改革脱困方案中的破产建议项目的企业,债权金融机构应当参与有关企业破产方案的制定

和审查工作,不宜采取诉讼方式追债。在建议名单下达前法院已判决的,按照法院的判决执行;法院正在审理的,由企业与

债权金融机构协商解决方法。但在建议名单下达后企业有移转、私分、变卖等方式处置企业资产,逃废金融债权的,债权金

融机构可以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

十、关于债转股的问题。

债转股企业原则上不能实施政策性破产。情况特殊,确需实施政策性破产的,应个案报国务院审批。对于列入债转股企业

名单,但经审查不符合债转股条件或尚未实施债转股的,不作为债转股企业对待。是否为债转股企业,以新公司在工商部门的登记注册为准。资源枯竭类矿山中非独立法人实施分立破产,其贷款未债转股的,经商债权金融机构同意,可以纳入破产

债权。

2002年4月30日

第二篇: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转让问题的几个案例

农行河北衡水分行债权转让案

2005年11月,农行河北衡水分行将一笔本金1850万元、利息约600万元的不良债权以全价转让给一家公司,但债务人对这一转让提出质疑并将农行衡水分行告上了法庭。法庭援引央行2001年下发的银办函(2001)648号《关于商业银行借款合同项下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商业银行不得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的说法,判决转让行为无效。农行河北衡水分行上诉到河北高院,河北高院则请示最高院,农行总行也以书面形式请示银监会,但至今最高院与银监会均未给出正面答复,目前河北高院尚未作出判决。

此案中,涉及到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债权的效力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对“不良债权”作出明确定义。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资产所包含的项目为:国外资产、储备资产、中央银行债券、对中央政府债权、对企业或者其他部门债权、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权。其中,后四类属于债权;在债权中,贷款占主要部分。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上,因此,银行不良债权主要指不良贷款。对于不良贷款的范围,根据我国传统的贷款分类法,贷款被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俗称“一逾两呆”。由于传统的分类法不利于衡量贷款的真实质量,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和2001年相继发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借鉴国际通用的银行贷款划分办法,按贷款的风险程度将其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项为不良贷款。

目前,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十分有限,主要为直接扣收、正常催收、债务重组、以物抵债、依法清收、贷款核销等传统方式。自1999年起,国家决定组建东方、信达、华融、长城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中行、建行、工行、农行可以将特定范围的不良债权相应转让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通过竞标、竞价、拍卖转让或者打包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不良资产(包括不良债权),而且,资产管理公司将债权转让给一般的企业法人,在法律上不存在障碍。一般企业法人的经营范围虽不包含信用业务,但作为合格的从事经营活动的主体,仍然可以受让债权。值得注意的是在债权受让方是否当然地取得计收利息的权利问题上,目前仍存在争议。那么,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能否将不良债权转让给不具有金融业务资格的企业法人吗?

目前业界对此持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将其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所享有的不良债权亦是普通的债权,应当适用《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合同法》第79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例如当事人基于信任关系而订立的委托合同、雇用合同及赠与合同等;(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只要当事人的约定是真实的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该等约定应当有效。(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商业银行将其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的,目前尚没有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对此做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因此,只要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转让不在上述禁止转让的情形之列,即应当认定转让行为有效。即便中国人民银行对此作出了相关的规定,由于其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的范畴,也不应影响转让行为的效力。

另一种意见认为,银行将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存在如下法律障碍:

第一,关于受让方主体资格。金融业是一种特许行业,放贷收息是经营贷款业务金融机构的一项特许权利。因此,由贷款而形成的债权及其他权利只能在具有贷款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之间转让。未经许可,商业银行不得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与此相关的法律规定有:《金融机构管理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实行许可证制度。对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颁发《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颁发《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未取得许可证者,一律不得经营金融业务。金融业务是指存款、贷款、结算、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票据贴现、融资担保、外汇买卖、金融期货、有价证券代理发行和交易,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其他金融业务。《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贷款通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贷款人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上述规定均明确指出,贷款等金融业务只能由具有特许资格的金融机构来经营,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相关业务。如商业银行将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的,该受让方因不具有金融业务资格,违反了国家的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导致债权转让行为无效。

第二,可能构成企业间借贷。如果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则受让债权的企业成为新的债权人,对原借款人享有债权,原来贷款合同的主体将变更为非金融机构,将构成企业间借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中指出,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如果认定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的债权转让合同有效,将与“非金融企业之间不得借贷”的规定相悖。由此导致银行向其他非金融企业转让债权的合同无效。

第三,不良债权转让的定价问题。不良债权的定价问题属于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未有国际公认的定价标准和程序,不良债权定价已成为不良资产处置中的最大困难。况且,《贷款通则》规定,除国务院决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决定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未经国务院批准,贷款人不得豁免贷款。而既然是不良债权的转让,通常是回收有困难的债权,不管是作为转让方的债权银行,还是作为受让方的企业,均希望采取打折的方式进行,按照账面价值转让不良债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贷款通则》如此严格的禁令之前,以市场化方式转让不良债权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四,核销方面的障碍。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必要的程序之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债权方可认定为呆帐:(一)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的;(二)借款人死亡;(三)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四)借款人和担保人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终止法人资格的;(五)借款人触犯刑律,受到制裁,财产不足归还债务又无其它债务承担者的;(六)经法院对借款人、担保人强制执行、裁定执行终结的;(七)金融企业对抵债资产小于贷款本息差额的部分;(八)因开立信用证、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发生的垫款;(九)经国务院

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由于财政部规定了严格的贷款核销条件,对除此之外的贷款损失,将导致无法核销的结果,因此,也在客观上限制了银行的不良债权转让操作。

第五,关于银行债权转让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既然是不良债权转让,那么债权资产的实际收回率就不可能达到100%,但是另一方面,在转让过程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有的债权受让人以相当于不良债权百分之几、甚至更为低廉的价格购买不良债权,然后向债务人主张全额债权,成为另一种“一案暴富者”。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 在进行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时,违反国家规定或超越法定权限,将国有资产低价出让或无偿转让给非全民单位或者个人,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属于国有资产流失行为,将受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查处。如果商业银行进行债权转让的,将涉及到债权转让给非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3月16日发布了《关于在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中依法保护金融债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通知》,把依法保护金融债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到一定高度,而且对当前审理和执行涉及金融不良债权案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不良债权转让过程中,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将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仍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和政策限制,除政府相关部门特殊批准的情形外,商业银行不应与非金融机构进行不良债权的转让,即使进行了不良债权转让的,该转让行为应属无效。中国银监会公布的《贷款通则》(征求意见稿,尚未实施)第六十四条规定:“贷款受让方必须是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除此之外的贷款转让,必须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合法有效吗【总行银行法制报告2008】

一、典型案例

1996年12月,内蒙古某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某银行)向某县化肥厂(以下简称化肥厂)发放固定资产贷款2000万元,贷款期限4年,到2000年12月到期;化肥厂以其所有的1000万元房屋和1200万元其他财产提供抵押担保。贷款到期后,化肥厂未能履行还款义务。2002年 12月,某县人民政府与自然人王某签订《王某并购某县化肥厂合同》,约定王某整体购买化肥厂全部资产,承接某银行和化肥厂因购销与各企业和个人形成的有关债权债务关系,待企业好转后,逐年偿还。上述协议签订后,王某在工商部门重新登记注册了某县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化工公司),并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化肥厂被工商部门注销。2003年 12月,某银行与化工公司签订《承债协议》,约定原化肥厂所欠某银行贷款本金2000万元,从签订协议之日起由化工公司全部承担,并重新办理贷款手续,贷款本金从2005年开始分期偿还,至2018年全部还清。2004年,某银行根据总行关于集中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关精神,向其直接上级行请示处置原化肥厂不良贷款,其上级行批复“同意某银行对原化肥厂债权合理确定出售的保留价,尽快组织公开拍卖出售”。同年10月,某银行委托拍卖公司公开拍卖该贷款债权,其中本金2000万元,利息297万元,委托拍卖保留价为840万

元。拍卖公司在相关报纸上刊登拍卖债权公告,最终个体户吕某竟拍获得该笔债权,并按约支付拍卖价款840万元,拍卖结果依法办理了公证。拍卖成交后,某银行向化工公司送达了《债权转让通知书》,并将贷款债权凭证及相关资料移交给吕某。11月,吕某以化工公司为被告、某银行为第三人,向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决化工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某偿还借款本金2000万元及利息297万元。一审中,被告化工公司辩称,某银行拍卖贷款债权给吕某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应为无效行为。某银行辩称,该债权的转让行为合法有效,且按照《合同法》有关规定已将债权转让通知了债务人被告化工公司,某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化肥厂与某银行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合法有效。王某购买并组建化工公司,与某银行约定承担化肥厂的贷款本息,符合企业债务随企业资产转移的基本法律原则,化工公司应当承担该笔债务的偿还责任;某银行虽经法定拍卖机构,通过拍卖方式将其对化工公司享有的2000万元债权及利息转让给吕某,并就转让的事实通过公证履行了通知的义务,但某银行转让该贷款债权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转让行为无效,原告吕某不能合法取得该笔债权,遂判决驳回吕某的诉讼请求。2007年3月,一审法院判决后,原被告均未提起上诉。

二、分析与点评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加快,商业银行为提高资产质量,改善资本充足率,采取各种措施不断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主要有依法清收、债务重组、以物抵债等。为尽快处置不良贷款,一些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债权直接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单位或个人,但此种转让行为的法律效力问题在实践中存在较多争议。本案即是一起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债权直接转让给个人而引发纠纷的典型案例,争议焦点在于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债权直接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单位或个人是否合法有效。

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债权转让违法无效。金融业是一种特殊行业,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放贷收息是经营贷款业务金融机构的一项特许权利,不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经营的业务,金融债权的受让人必须是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本案中,某银行自行转让贷款本金和利息缺乏法律依据,也没有取得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作为债权受让人的吕某不具备从事金融机构业务的资格,且该贷款债权有足额的抵押担保,即使属于不良资产也应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因此,吕某与某银行的债权转让协议属无效协议,其要求化工公司偿还贷款本息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另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债权转让合法有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对商业银行不能向公众出售贷款债权没有作出禁止性规定,《合同法》也只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能被认定为无效。本案中,某银行出售该笔贷款债权获得其上级银行的授权批准,且其已按照要求委托拍卖公司向社会公开拍卖,拍卖程序符合法律规定,履行了《合同法》规定债权转让应通知债务人的义务。某银行、拍卖公司和吕某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各方协商一致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应为有效。受让人吕某支付拍卖价款后已合法取得该笔债权,化工公司应向吕某承担偿付债权本息的责任。

我们赞同债权转让合法有效的观点,不认同一、二审法院认为“某银行转让该贷款债权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转让行为无效”的判决结果。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本案债权转让未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为无效合同;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

当通知债务人。我国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未明确禁止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转让不良贷款债权,人民银行相关禁止性文件不属于法律法规,依法不能作为本案判决依据。本案转让合同标的是不良贷款债权,而非经营贷款业务的特许权利。而且,某银行以拍卖形式向吕某转让债权的行为意思表示真实,亦不存在其他违法情形,因此,该转让行为应为有效。在某银行向债务人化工公司履行通知义务后,化工公司受该转让行为的约束,应向债权人吕某履行还款义务。

二是商业银行转让不良贷款债权不属于特许业务。《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第三条规定:“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由商业银行章程规定,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根据前述规定,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属于商业银行需要经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才能开展的特许业务。除此以外商业银行实施的其他普通民事行为,则可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行实施。商业银行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行为,并不属于前述需要批准才能开展的特许业务。非金融机构的单位或个人通过竞买等方式获得债权后,其受让的债权应理解为一般债权,不论是将债权再次转让,还是直接向债务人进行追索,都是对债权本身的一种管理或处分,也不需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因此,不应以未经批准为由否定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的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债权转让行为。

三是商业银行直接转让不良贷款债权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不良贷款债权并无本质区别。实践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直接转让,即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将不良贷款债权转让给其他非金融机构或个人;另一种是间接转让,先将不良贷款债权剥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将其转让给其他非金融机构或个人。就债权转让行为的性质而言,上述两种方式并不存在本质区别,都将形成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最终持有债权并向债务人进行追索的局面。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行为已经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认可,如果在法律、行政法规未有明确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完全否定商业银行直接转让不良贷款债权行为的法律效力,势必造成法理上矛盾。四是否定本案转让行为效力将导致不良影响。

目前,在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已经存在一些通过公开拍卖形式处置不良贷款债权的成功案例。如果否定不良贷款债权转让的法律效力,势必对商业银行已经通过公开拍卖形式处置不良贷款债权产生重要不利影响。因此,为保护和促进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方式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效率和资产质量,避免因处置方式受限导致大量不良贷款债权沉淀于银行内部无法处理,应当肯定本案不良贷款债权转让的法律效力。但是,一审法院在审理本案过程中,就转让行为是否合法有效问题逐级向上级人民法院请示,最高人民法院在征求财政部、国资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意见后,最终认为不宜认定本案转让行为合法有效。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倾向于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或个人的行为认定为无效,主要考虑到如允许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单位或个人,在有关部门未出台有关规范意见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商业银行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随意性,有可能形成金融风险,而且在实际转让过程中,因不良贷款债权通常收回难度很大,按照账面价值转让的可能性很低,往往采取打折处理方式,转让价格低于贷款本息总额,按照现行规定商业银行不享有自行减免贷款本息的权利,如认可该类转让行为有效,有可能造成国有金融资产流失。

三、相关启示

本案是在征求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生效判决,可以说本案判决结果代表了最高人民法院目前对“商业银行直接向非金融机构单位或个人转让不良贷款债权是否合法有效”问题的倾向态度。因此,商业银行在目前缺乏明确法律依据或未得到国家有权机关特殊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不宜将不良贷款债权以公开拍卖或其他方式直接转让给非金融机构或个人。根据《贷款通则》有关规定,除国务院决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决定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除国务院批准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贷款人豁免贷款。因此,对于转让成交价格低于贷款本息总额的,必然涉及贷款豁免、停息等政策性问题,以低于贷款本息的价格进行转让存在违规风险,可能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而且,不良贷款债权一旦转让给非金融机构或个人后,受让人因受预期收益影响,必然会积极采取措施向债务人进行追索,而诉讼追索是其中的主要追索方式。如贷款发放或担保手续存在瑕疵、对利息计算问题产生争议,或因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导致法院判决受让人的债权受损,商业银行和受让人之间很容易引发法律纠纷,存在承担贷款债权转让无效的法律责任风险。因此,在目前条件下,商业银行最好在履行合法的清收程序后,通过拍卖贷款抵质押物或债务人其他资产等方式,清收不良贷款债权。

商业银行将其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的效力问题

——林许生诉广东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案

[问题提示]

商业银行的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未依约还款,商业银行将该逾期贷款转让给不具有经营金融业务资格的个人,该债权转让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要点提示]

商业银行的贷款到期后,借款人不依约清偿本金和利息,商业银行与不具有经营金融业务的个人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书》,并得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批准同意,个人也就所受让的债权向商业银行支付了相应的对价,而且个人在取得债权后并未以商业银行的名义催收债务。故实际上商业银行对原借款人的贷款本息基本已收回,其金融经营行为已结束。商业银行与个人之间的债权转让行为并没有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也没有损害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利益。因此,该债权转让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该债权转让合法成立后,个人依法取得了该债务的债权人地位。

[案例索引]

一审: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法院[2006]霞民三初字第307号民事判决(2006年11月8日)

二审: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湛中法民二终字第9号民事判决(2007年2月25日)

再审: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2008]湛中法民再字第47号民事判决(2009年7月6日)

[案情]

申请再审人(一审被告、二审上诉人):广东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渔业公司)。

申请再审人(一审被告、二审上诉人):广东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以下简称湛江渔业公司)。

被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林许生。

被申请人(原审第三人):湛江市商业银行。

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法院[2006]霞民三初字第307号民事判决审理查明,2006年6月1日林许生与湛江市商业银行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书》,约定湛江市商业银行将其拥有对湛江渔业公司190万元本金及其利息的到期债权,以及对湛江市霞山水产交易中心市场经营权的质押转让给林许生。2006年6月1日,林许生依约向湛江市商业银行还贷款190万元及相应的利息18846.45元。2006年6月5日经湛江市公证处公证,将《债权转让通知书》送达给湛江渔业公司。湛江渔业公司以林许生与湛江市商业银行债权转让行为无效为由,不愿向林许生履行债务而引起纠纷。林许生于2006年6月22日向一审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依法处理。

另查,2004年10月29日,湛江渔业公司与湛江市商业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合同约定湛江渔业公司与湛江市商业银行借款250万元,借款月利率为6.51‟,借款期限为2004年10月29日至2005年7月29日。同日,湛江渔业公司与湛江市商业银行签订《权利质押合同》,湛江渔业公司以湛江市霞山区水产交易中心市场经营权作质押。湛江市商业银行依约履行合同。至借款期满,湛江渔业公司尚欠190万元本金及利息未能清偿。

又查,湛江渔业公司系省渔业公司的分公司,经工商管理部门登记,但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湛江渔业公司的借款及质押行为得到省渔业公司的股东大会决议同意,并于2004年10月26日出具《授权委托书》。另外,根据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给湛江市商业银行发给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显示,该银行的企业类型为:股份有限公司。

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湛中法民二终字第9号民事判决审理查明,2006年6月1日,湛江市商业银行与林许生签订一份《债权转让协议书》,约定:湛江市商业银行同意将其根据(2004)湛商拓流借字第0032号借款合同、(2004)湛商拓流保字第025号保证合同等其他有效存在的协议资料证明其拥有对湛江渔业公司到期合法有效且在法律时效上有追索权的190万元借款及其应收利息债权和对湛江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担保权转让给林许生。转让债权价款是190万元及其利息(计算至该债权转让协议生效之日止),并在转让协议生效之日一次性足额付给湛江市商业银行。湛江市商业银行须提供该笔到期债权存在且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证据及催收债权等证据给林许生,并在林许生催讨债权时予以法律上包括出庭参与诉讼在内的必要协助。但该债权是否实现由林许生负责,与湛江市商业银行无关。本协议在湛江市商业银行收足转让款后生效,双方共同通知债务人及湛江市国资公司。同日,林许生将该转让价款支付给湛江市商业银行。同时,林许生(甲方)与湛江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乙方)签订一份《免除保证责任协议书》,约定乙方同意甲方受让上述债权及免除乙方的担保责任等内容。2006年6月5日,湛江市公证处经湛江市商业银行委托,向湛江渔业公司送达《债权转让通知书》。此后,因湛江渔业公司不同意向林许生履行义务,林许生诉至一审法院,一审法院作出判决后,湛江渔业公司向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又查明,2004年10月29日,湛江渔业公司与湛江市商业银行签订一份《借款合同》,约定:湛江渔业公司向湛江市商业银行借款250万元,借款用途贷新还旧,借款期限为2004年10月29日至2005年7月29日,借款利率月息6.51‟;双方另行签订2004年湛商拓流质字第0004号质押合同、2004年湛商拓流保字第0025号保证合同作为本合同的从合同;发生纠纷时,应首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即向法院起诉等内容。同日,双方签订一份《权利质押合同》及《质押权利清单》,约定湛江渔业公司以湛江市霞山区水产交易中心市场经营权作为上述借款的质押担保。借款期满后,湛江渔业公司未能还清借款本息,尚欠湛江市商业银行借款190万元本金及利息未能清偿。

另查明:湛江渔业公司系省渔业公司的分公司,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湛江渔业公司的借款及质押行为得到省渔业公司的股东大会决议同意。

[审判]

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法院[2006]霞民三初字第307号民事判决认为:林许生与湛江市商业银行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书》,约定湛江市商业银行将其拥有对湛江渔业公司190万元本金及其利息债权,属于债权转让行为。其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之规定,且没有违反《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企业、个人不得办理金融业务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和非法金融机构取缔办法》等法律规定和国家金融政策等禁止性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所规定的内容是相对国有银行而拟定条款,而对股份制银行并没有作相应的规定,该条例对股份制银行的债权转让不应具有约束力,同时,该条例也没有对自然人受让银行债权作出强制性禁止规定,故应确认该债权转让协议合法,林许生可以成为合法的受让人,依法予以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签订债权转让合同后,湛江市商业银行和林许生依法将《债权转让通知书》送达给湛江渔业公司,履行了法定的通知义务。因此,林许生与湛江市商业银行债权转让行为对湛江渔业公司发生法律效力,林许生依法成为上述债权的债权人。至于湛江渔业公司坚持抗辩认为,林许生受让湛江市商业银行的债权属于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但经审查,并未能提供证据证实林许生是其个人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因此,该抗辩理由不充分,依法不予采信。湛江渔业公司与湛江市商业银行签订的《权利质押合同》,湛江渔业公司以湛江市霞山区水产交易中心市场经营权作质押,属于借款合同的从合同,该质押权为债权的从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因此,湛江市商业银行转让债权,林许生同时取得与债权相关的湛江市霞山区水产交易中心市场经营权的质押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第二款、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一百一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第一款、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判决:

一、湛江渔业公司与省渔业公司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共同偿还林许生本金190万元及利息18846.45元(2006年4月21日至2006年5月21日);

二、确认质押合同合法有效,由林许生取得湛江市霞山区水产交易中心市场经营权的质押权。案件受理费19604元,由被告负担。

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湛中法民二终字第9号民事判决认为:本案乃债权转让合同纠纷。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是湛江市商业银行与林许生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书》是否合法有效,林许生是否取得对湛江渔业公司的债权即湛江渔业公司是否应直接向林许生偿还所转让的债权等问题。关于《债权转让协议书》是否合法有效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五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湛江市商业银行与林许生经过平等协商,所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书》,意思表示真实。至于林许生能否受让银行债权,其受让银行债权是否属于从事金融业务,依照《中国人民银行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第一条第(三)款“凡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从事或者变相从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票据贴现、资金拆借、信托投资、融资担保、外汇买卖等金融业务活动的行为,均属乱办金融业务”的规定,湛江市商业银行将其经过贷新还旧后又已逾期未还的借款本息作为不良资产给予转让,林许生予以受让,取得该债权,明显并不属于上述金融业务的范围,并不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审批,故该转让行为没有违反上述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属扰乱金融秩序。同时,湛江市商业银行转让该债权,亦取得湛江市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同意,且取得与借款本息相等的对价,没有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因此,该转让协议的内容并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合法有效。所以,湛江渔业公司认为该转让行为因林许生无权经营金融业务而无效的主张,没有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不予采纳。关于林许生是否取得对湛江渔业公司的债权即湛江渔业公司是否应直接向林许生偿还所转让的债权等问题。湛江市商业银行与林许生签订转让协议书之当日,林许生支付了相应对价给湛江市商业银行,湛江市商业银行对此一直予以确认。虽然林许生在一审庭审后才补充提供了汇款凭证等资料,但这是在转让方及受让方均认可支付行为及取得对价的事实上,湛江渔业公司提出没有汇款凭证时予以补充,该资料只是印证了转让方及受让方已支付、取得对价的事实。而且,转让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否履行,属于转让双方之间另外之法律关系,他们之间可依法另行处理,对债务人应承担法律责任及效力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因果关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第一款“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的规定,合法的债权转让,从债权人通知债务人时起发生法律效力。湛江市商业银行已通过公证送达,向湛江渔业公司通知了债权转让的事实,已履行其依法承担的通知义务,故该债权转让已对湛江渔业公司发生法律效力,湛江渔业公司应对受让人履行该义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一条“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的规定,林许生受让上述主债权,也相应取得该主债权的从权利即担保权利。因此,一审法院判决湛江渔业公司向林许生履行义务、林许生取得主债权的从权利,合法有据,予以维持。湛江渔业公司在二审期间还提出,其与湛江市商业银行在借款协议中约定,发生纠纷双方先协商,协商不成即诉至法院的内容,而湛江市商业银行将该债权转让,属于违约行为,转让无效。但湛江市商业银行是在该借款已逾期不还,湛江渔业公司明显违约的情况下,依法通过其它形式收回贷款,是其行使权利的表现,且该协议也没有禁止湛江市商业银行以其它形式主张权利或实现权利,故湛江渔业公司以此主张转让行为无效也没有法律规定,不予采纳。综上所述,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实体处理恰当,依法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19604元,由湛江渔业公司负担。

申请再审人省渔业公司、湛江渔业公司不服二审判决,申请再审称:

一、湛江市商业银行在无任何法律依据和授权、批准的前提下擅自转让债权以及林许生作为自然人违法从事金融业务的违法行为导致本案发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企业、个人不得办理金融业务的通知》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和非法金融机构取缔办法》等规定,湛江市商业银行与林许生的债权转让协议违反了我国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认定无效。我国法律禁止企业间的借贷行为,而本案中银行擅自处理债权,给企业间的私自借贷行为制造便利条件,银行将成为企业间规避法律,进行借贷活动的工具。基于此,本案的债权转让行为也应确认违法和无效。如果放任这种违法行为,将会给金融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即使湛江市商业银行可向林许生转让债权,但林许生至今未提供已经向湛江市商业银行支付受让债权的对价付款凭证,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及债权转让协议,该债权转让关系未成立。湛江市商业银行所为这种“债权转让”实际上是非法委托社会上的人来实现收贷。法院在没有任何付款结算凭证的情况下认定该债权转让有效是错误的判决。请求撤销一、二审判决,驳回林许生的诉讼请求。

被申请人林许生不作书面答辩。

被申请人湛江市商业银行答辩称:

一、申请再审人申请的理由错误,本案债权转让未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其与林许生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书》为有效合同。我国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未明确禁止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转让贷款债权。因此,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其与林许生经协商一致,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书》,实现转让行为,并履行告知义务,《债权转让协议书》已生效。

二、商业银行转让不良贷款债权不属于金融机构的特许业务。因此,不应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为由,否定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的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债权转让行为。

三、商业银行直接转让不良贷款债权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不良贷款债权并无本质区别。现行司法实践及大量案例均认可此种债权转让行为。

四、本案的债权转让行为,并未损害国家和申请再审人的利益。在维护其合法利益同时,也并没有因债权转让行为增加申请再审人的债务负担。

五、林许生受让债权后按《借款合同》约定收取本息受法律保护。其转让债权给林许生后,林许生取得了债权人的地位,根据有关规定,自然人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应认定有效。因此,请求法院驳回申请再审人的申请。

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再审查明,2004年10月29日,湛江渔业公司与湛江市商业银行签订一份《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约定:湛江渔业公司向湛江市商业银行借款250万元,借款用途贷新还旧,借款期限为2004年10月29日至2005年7月29日,借款利率月息6.51‟;双方另行签订2004年湛商拓流质字第0004号质押合同、2004年湛商拓流保字第0025号保证合同作为该借款合同的从合同;发生纠纷时,应首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法院起诉等内容。同日,双方还签订一份《权利质押合同》及《质押权利清单》,约定湛江渔业公司以湛江市霞山区水产交易中心市场经营权作为上述借款的质押担保。借款期满后,湛江渔业公司未能还清所欠借款。湛江渔业公司对尚欠湛江市商业银行本金190万元没有异议。

2006年6月1日,湛江市商业银行作为甲方与林许生作为乙方签订一份《债权转让协议书》,约定“

一、甲方同意将其根据(2004)年湛商拓流借字第0032号借款合同、(2004)年湛商拓流质字第004号质押合同及(2004)湛商拓流保字第025号的保证合同等其他有效存在的协议资料证明而拥有对广东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到期合法有效且在法律时效

上有追索权的190万元及其应收利息债权及对湛江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担保权转让给乙方。以上资料乙方已审查认可无异议。

二、乙方同意以190万元及其利息(计算至该债权转让协议生效之日止)价款受让该笔债权,并在转让协议生效之日一次性足额付给甲方。

三、甲方须提供证实该笔到期债权存在且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证据以及保全及催付债权证据给乙方,并在乙方催讨债权之时予以法律上包括出庭参与诉讼在内的必要协助。在乙方受让债权之后该债权是否实现由乙方负责,与甲方无关。

四、本协议转让生效后,双方共同通知债务人广东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及湛江分公司及湛江市国资公司。”

林许生作为甲方与“湛江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乙方签订一份《免除保证责任协议书》,落款时间为“2006年6月1日”,约定“

一、甲方根据与湛江商业银行的《债权转让协议书》受让湛江商业银行根据(2004)年湛商拓流借字0032号合同(2004)湛商拓流质字第0004号合同而拥有对广东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的190万元本金及其利息到期合法有效债权。乙方因(2004)年湛商拓流保字0025保证合同需对该债权的实现承担连带偿还保证责任。

二、甲方在受让该笔债权生效之后,同意免除乙方对该笔债权连带保证责任,但乙方应在甲方向债务人催讨债权及拓展业务之时尽可能给予必要的协助”。

2006年6月5日,湛江市公证处经湛江市商业银行申请,向湛江渔业公司送达《债权转让通知书》。

此后,因湛江渔业公司不同意向林许生履行义务,林许生向法院提起诉讼。

另查明:湛江渔业公司系省渔业公司的分公司,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湛江渔业公司的借款及质押行为得到省渔业公司的股东大会决议同意。

再查明:林许生与湛江市商业银行均认可在2006年6月1日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书》的同时,林许生将转让价款支付给了湛江市商业银行,款项为190万元本金和18846.45元利息。为此,林许生提供了两张湛江市商业银行现金解款单,其中一张为190万元,“款项来源”注明为“债务已转让给林许生,由林许生还贷款”,另一张为6802.95元,“款项来源”注明为“林许生还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贷款利息”。

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认为,本案争议焦点是债权转让是否合法有效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五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本案中,湛江市商业银行与林许生经过平等协商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书》,意思表示真实,并得到湛江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批准同意,林许生也就所受让的债权向湛江市商业银行支付了相应的对价,而且林许生在取得债权后也并未以湛江市商业银行的名义进行催收债务,故实际上湛江市商业银行对申请再审人的贷款本息基本已收回,湛江市商业银行的金融经营行为已经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必须以人大与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作为认定合同无效依据,不得以行业规章认定合同无效依据。本案中,湛江市商业银行与林许生之间的债权转让行为并没有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也没有损害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利益,所以,湛江市商业银行与林许生的债权转让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该债权转让合法成立后,林许生依法取得了该债务的债权人地位,林许生向申请再审人请求清偿债务理据充分,应予支持。申请再审人申请再审理据不足,不予支持。因此,原一、二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实体处理正确。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作出[2008]湛中法民再字第47号民事判决,维持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湛中法民二终字第9号民事判决。

[评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商业银行将其不良债权转让给不具有金融经营资格的个人是否合法有效的问题。

此类情形在我国金融市场已存在,但由于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司法解释予以规范,对此合同效力问题在法学理论界及审判司法实践中主要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类转让不符合我国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转让不合法,合同无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类转让并没有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也没有损害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利益,其转让合法有效。

该案在本院审理时,这两种观点均各有支持者。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的债权转让无效,不受法律保护。其理由是: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贷款通则(试行)》等等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审批设立、取得许可证的金融机构才可以从事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等金融业务。金融业是一种特许行业,其业内因贷款而产生债权亦是基于其特许设立而合法形成,放贷收贷是金融业的特许权利。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也曾作出银办函(2001)648号批复,认为未经许可,商业银行不得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企业。

二、如果放任这种转让,可能会给企业间的私自借贷行为制造便利条件,会给金融安全造成危害。

三、本案中,被申请人湛江市商业银行作为经批准成立的金融机构,其行为应当遵循相关的金融监管规定,应当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内从事金融业务。而所争议的债权实际上是湛江市商业银行将其对申请再审人的逾期贷款予以转让而形成的债权,其实质仍属于银行贷款债权。在林许生认可其作为自然人不具有从事金融业务的资格、未持有《金融许可证》,以及湛江市商业银行与林许生也均无法提供该债权转让经过了金融管理机构批准的情况下,该种转让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本案的债权转让是无效的。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的债权转让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本案债权转让行为没有违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合同权利转让的成就必须以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存在为前提。本案所转让的债权,是基于湛江市商业银行与湛江渔业公司的贷款合同关系而产生的,合法有效。因此,该债权的转让可以适用我国合同法关于合同权利转让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在该条款的规定中,有三种除外情形。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权利,是指依据合同权利的性质,只能在特定当事人之间生效,若转让给第三人,将会使合同的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从而使转让前的合同内容与

转让后的合同失去同一性和联系性,违背了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一般此类权利包括四种:根据个人信誉关系而发生的债权;基于特定的债权人行为为内容的合同权利;合同内容中包括了针对特定当事人的不作为义务(如禁止某人在设定某项权利后再将该权利转让给他人);合同债权中的从权利。依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这种情况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或订立合同后特别约定,禁止任何一方转让合同权利,只要此约定不违背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就应产生法律效力,对合同各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即法律规定禁止转让的合同权利。[1]而本案的债权转让合同均不存在以上所列的除外情形。此外,借款发生地的金融监管机构对此也没有禁止性规约,认为债权转让合同具有合同法上的效力。对于本案的法律适用问题,原一、二审判决均认定该债权转让行为没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二、本案债权转让行为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本案中,首先,该债权转让行为的当事人双方均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次,本案债权转让协议是湛江市商业银行与林许生自愿经过平等协商而达成的,意思表示真实,而且得到湛江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批准同意。关于这点,原二审判决也予以了认定。再次,本案债权转让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本案的情形是否违反法律的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对此种转让没有禁止性的规定,笔者在上述第一点理由已作了论述。至于是否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本案的债权转让不存在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不良债权转让过程中,国有资产权益的保护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林许生就其所受让的债权向湛江市商业银行支付了相应的对价,符合市场经济公平交易规则,体现了“等价有偿”原则,该债权转让行为成就后,由于湛江市商业银行已实际收回了其原先所贷出的款项,那么,作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债权已然得到了保护,进而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也就不存在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形。

第三,本案债权转让行为显示商业银行的金融经营行为已经结束。本案中,当事人双方行为指向的标的是明确、完整、清晰的债权,是可以独立确认的。林许生在取得债权的同时向商业银行支付相应的对价,这意味着湛江市商业银行对债务人的贷款本息基本已收回,此时双方所转让的债权应确定为一般债权。而且,林许生之后也并未以湛江市商业银行的名义催收债务,这显示湛江市商业银行的金融经营行为实际已经结束,所以,债权受让后的行使权利行为不应属于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不会危害金融安全。

再审法院审判委员会经过讨论,认为本案的债权转让合同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判决维持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湛中法民二终字第9号民事判决。

(一审合议庭成员:苏靖 窦益勇 尤伟玲

二审合议庭成员:周小劲 陈世辉 关传飞

再审合议庭成员:陈红雨 冯小瑶 谢潮水)

第三篇: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本文结合开发银行几年来接受监管机构监管的实践,分析了监管部门对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内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一、目前监管部门对政策性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

(一)市场准入监管。监管机构依法对政策性银行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审查和审批,对其业务范围和职能定位进行界定。

(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及考核。主要从德、能、勤、绩以及接受监管机构非现场监管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审查和考核。

(三)合规性检查。对照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检查设置或变更事项审批手续是否完备,是否超授权、超范围经营,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手续是否完备,业务经营状况是否合法合规,内控制度是否完善等。

(四)日常的非现场监管。根据政策性银行定期呈报的报表、报告,主要从五个方面的监管指标:贷款投向指标、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效益性指标及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业务分析和监督。

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对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法规不健全,没有一部完整的政策性银行法和专门针对政策性银行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只有根据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方向问题。国外对政策性银行都是先立法、后建行,不管是国际上成立政策性银行时间较早的美国、加拿大和德国,还是成立时间较晚的日本、韩国,都制定了自己的政策性银行法,如美国的《国民银行法》、《银行法》、日本的《政策投资银行法》等

(二)非现场监管很多指标是参照和沿袭商业银行的标准,需要调整和修改。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监控报告一般都分为七个部分,其中指标的设定,反映了监管机构对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内容和指标没有根据其发展状况和国际惯例作相应的调整,而是照搬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

(三)监管手段落后,监管质量和效率不高。近年来,监管机构先后开发了具有不同特点、覆盖不同业务功能的多个版本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其问题主要表现是没有针对政策性银行的业务特点而专门开发监管程序和系统,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效率不高。

三、监管建议

(一)尽快制定《政策性银行法》和专门针对政策性银行进行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使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法制化、规范化。在制定法规时,一是要根据政策性银行的不同特点和业务范围,分别制定不同的政策性银行条例或法律,明确政策性银行的定义、性质、职能和任务,组织模式,业务范围和基本业务规则,与商业银行的关系,财务会计、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二是完善对政策性银行进行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使监管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保证政策性银行的健康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监管指标和内容,从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走向风险性监管为主。目前监管部门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规划,考虑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来源和融资规模、经营范围、经营目标及业务特点,分别制定适合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的专门监管指标和内容,应坚持合规性和风险性并举,以风险性为主的指导方针。因为我国的政策性银行能够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金融法律、法规开展业务,建立了比较完善和完备的贷款程序及规则。鉴于开发银行发放的贷款期限长,大部分在5—10年,有的长达20年,所支持的行业如电力、铁路项目的借款人的法人体制正在发生变化。建议监管部门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结合近年来开发银行的发展情况,一是取消目前对二级法人再贷款余额等指标的考核,修改完善存款和利润与计划数完成情况等监督指标;二是增加政策性银行是否及时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贷款投向是否合理,内控制度能否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保证国家信贷资金的安全,贷款的期限结构和资金来源结构是否匹配、能否控制资金风险,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国际通行的标准等内容。

(三)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更新监管理念,使监管与服务、指导相结合。需要加强对监管人员进行稽核审计专业培训,可采取国外银行监管部门进修或到政策性银行跟班操作等形式,提高监管人员的金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监管人员了解与政策性银行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知识、法律、会计和计算机等基本知识。也可以从各政策性银行中选拔一批熟悉业务和具有稽核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监管队伍中去,实现监管队伍的专业化,造就和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熟悉金融方针政策、能够运用国际银行监管准则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精通政策性银行业务的监管队伍,提高监管水平

(四)建立信息系统,实现监管手段现代化,提高监管效率。

要根据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和业务特点,开发专门的监管信息系统,将该系统与政策性银行的稽核预警系统连接起来,在保证开发银行商业秘密的基础上,能够对相关业务指标进行查询和分析,实现预警指标数据采集、汇总、加工、传递的电子化、网络化,使监管工作程序化,提高监管工作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减少相关人员的重复劳动。

(五)充分利用内审部门和外

部审计单位的审计信息和结论,逐步发挥市场约束、社会监督和银行自身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开发银行为了尽快实现建设国际一流银行的目标,近年来主动接受财政部、监事会等外部审计的检查审计,还主动聘请国际上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业的审计和诊断,同时对分支机构实行垂直稽核审计,增强了稽核工作的权威性。监管机构应大胆利用财政部、审计署、监事会、会计师事务所和稽核专员的审计信息和结论,有效促进政策性银行合规经营与稳健发展,更好地支持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作贡献。

第四篇:基层金融机构信贷检查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金融机构信贷检查的问题及建议

------------------

发表日期:2010年12月11日出处:湖北省农村农信社黄石办事处作者:陈国锐本页面已被访问 1112 次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经营业务,其业务数量多、规模大,涉及面广,发生频繁,信贷风险已经成为阻碍银行业务发展的最大风险。对于如何控制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提高银行综合经济效益,对于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势在必行。因此,信贷业务进行现场检查,检查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信贷政策水平和较强的业务操作技能,而且要有丰富的现场检查经验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一、情况与问题

笔者在深入基层调研发现某商行不良贷款占有率逐年上升,小额农贷逾期率也逐年增加,四包一挂责任书成为一纸空文,虽然上级行对逾期贷款按季检查审计,但逾期现象普遍,责任无法追究到位。笔者分析其原因如下:

1、员工思想,认识不足。作为一名商行信贷主管,思想认识不足,发放贷款只是讲人情,不按规章制度办事,逆程序发放贷款,操作规程只是流于形式,认为贷款只要是领导打招呼就可发放,客户给了一定好处就可以贷款,并把贷款作为谋私利的一种有效途径,什么借名、冒名、跨地区、垒大户之不顾,只要贷款有人认帐,自己未用款,吃客户一条烟,喝客户二瓶酒,没什么关系。另外在选择客户方面,优质客户、一般客户及不守信客户胡子头发一起抓,盲目的贷款发放,造成信贷质量低下。

2、信贷人员,素质低下。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调研发现基层商行中部份客户经理不按制度办事,只凭自己的感觉做事,上级什么规定、规章与自己无关,上级检查的通报最多只是罚款了事,不能把自己怎么样,我行我素,导致信贷质量不高,贷款难收。向有不良记录客户发放贷款、提高贷款额度是司空见惯。还有一位基层商行兼管信贷行长说过“贷款发生逾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借款人还款后就可以重新贷款”。

3、贷款三查,流于形式。一是贷前调查未尽责。客户经理对所发放的贷款未上门调查,对借款人的实际用途未进行详尽调查,未对保证人进行调查,没有坚持双人调查制度。虽然有部份贷款调查人有双人签字,是应付上级检查而签;二是贷款审查未尽职。对借款人及担保人主体资格和相关资料审查不严,没有对客户的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分析、审查,对担保人是否具有足够的经济实体和偿还能力没有进行审查,未要求客户提供贷款的相关资料;三是贷后检查不到位。没有对贷款户资金账户往来、信贷资金实际用途进行贷后检查,对贷款户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未进行贷后跟踪检查,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贷款发放时就填好贷后检查表,对改变贷款用途、发现贷款形成潜在风险,未即时采取措施,提前收回贷款,甚至借款人借的贷款自己未使用转借给第三人使用也未对其采取措施。

4、发放贷款,违规操作。一是违规发放小额农贷。主要是资料不全,无配偶身份证,改变贷款用途,未按规定评级授信,随意发证。二是与客户串通骗取银行贷款或发放垒大户、借名贷款、跨地区贷款等等。

5、应付检查,蒙混过关。上级检查一搬是首先查阅信贷档案资料,看档案资料是否合法、合规、齐全;再是进行贷款函证,调查借款人是否使用贷款,是否存在借名贷款、垒大户贷款。而客户经理与名义借款人串通运用各种手段应付贷款函证。一是客户经理通过做名义借款人的工作,让名义借款人来信用社与检查人员进行书面函证,蒙混过关;二是不能函证的借款人,客户经理让检查人员与用款人电话函证,事前客户经理已将名义借款人的信息告知用款人,让用款人冒充名义借款人函证,蒙混过关。

二、建议与对策

由于银行客户经理素质低下,思想觉悟低,未兢兢业业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造成贷款逾期率高,不良贷款逐步增大。为了追求享乐,甚至串通借款人骗取银行贷款,给银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在湖北省一次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筹备大会说过“人类现在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成年人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说,你开完会议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这就是一种素质。从现场来看,至少没有第二个人带走自己的水瓶,甚至地上随处可见,可悲可笑可气”。章老的话让我们深思,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社会,胡锦涛同志提倡的和谐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没有高素质,“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作为商行客户经理的素质有待提高。

2、加强管理,明确责任。严格按上级行信贷管理制度操作,逐步实现信贷业务操作各环节的规范,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坚持双人调查;严格贷款审查,对环节不到位的坚决不予审查通过;同时做好贷款跟踪管理工作,发现借款人改变贷款用途或出现贷款风险及时采取措施提前收回贷款。明确信贷管理的权利和责任。虽然各级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实行贷款集体决策,审贷分离。但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一些环节功能重复,部门人员责、权、利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容易相互推诿,责任不明。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信贷管理流程,明确信贷风险权利和责任,贷款如出现风险,应对各个环节予以追责,确保贷款资金安全。

3、按规操作,逐步规范。要经常组织信贷人员培训,通过学习提高客户经理业务知识,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加深客户经理对相关的基本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流程、岗位职责以及相关处罚办法,按规操作,达到信贷规范,明确资产中主要风险点,掌握相应的防范手段,维护信贷资产安全。

4、严格把关,阳光操作。公布贷款发放程序,实行阳光操作;内部要订立相关制度,规范

操作流程,对要素不全,手续不清,资料缺失,调查不详的贷款,严格把好审查关。

5、加强审计,处理从严。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是加强管理,规范经营的重要手段,是银行内控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同时审计时要关注贷款总分是达到六相符,贷款形态是否准确,借新还旧是否合规,展期是否真实,查看贷款发放手续是否齐全、各项法律文书是否完整,是否做到了审贷分离,有无越权审批贷款,根据贷款人存款分户账及银行会计凭证,判断贷款资金去向,然后前往借款人企业实地查看,判断贷款用途是否合规,是否存在贷款违规进入股市和用于房地产投资等。发现问题将从严处理。

第五篇:关于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关于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祝期祥

为帮助广大农户化解自然灾害,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根据中央有关部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各地先后启动实施了水稻、油菜等种植业保险和能繁母猪、育肥猪等养殖业保险。笔者以湘西州永顺县为例,现就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谈点看法。

一、相关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情况

(一)水稻、油菜保险。2007年,按照中央、省、州有关工作部署,县里出台了永政办发〔2007〕7号文件,启动了水稻保险试点工作。2008年实施了水稻和油菜种植保险。

1、保费缴纳情况

①水稻:2007年,根据全省统一标准(每季每亩物化成本240元),全县水稻种植保险综合险费率为7%,即每季每亩保费16.8元。全县完成投保面积17.1万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29.5万亩的58%,投保农户7.4万户,为全县农户总数的67%。缴纳保费287.5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按50%的比例补贴143.7万元;州财政按15%的比例,补贴43.1万元;县财政按23%的比例,补贴66.4万元;农民按12%的比例,负担34.2万元。2008年,我县水稻保险的综合险费率仍按2007年标准执行为,全县完成投保面积23.9万亩,为当年种植面积的80.7%,缴纳保费401.8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按60%的比例,补贴241.7万元;州财政按15%的比例,补贴60.2万元;县财政按19%的比例(文件规定不少于15%),补贴76.5万元;农民按照1元/亩(负担比例6%),交纳保费23.9万元。

②油菜:按照每亩物化成本的6%计算综合险费率,即每亩保费9元。2008年我县计划投保8万亩,应交纳保费72万元,其中国家、省、州财政按照35%、25%和15%的比例,应补贴54万元,县财政按15%的比例应补贴10.8万元,农民负担7.2万元,占总保费的10%。

2、理赔情况。2007年,我县近10万亩(含未投保的)水稻不同程度受灾,经营主体县财保公司根据“分段计算、比例赔付”的原则,核实理赔面积1.2万亩,共赔偿农户损失163.2万元;2008年核实理赔面积1.6万亩,赔付农户损失210万元。油菜保险理赔到今冬明春视灾损而定。

(二)能繁母猪及育肥猪保险。根据上级有关政策,2007年10月,我县启动了能繁母猪保险试点,2008年11月,同时开展了能繁母猪及育肥猪保险。

1、保险费缴纳情况。2007年,我县能繁母猪按照个体的生理价值1000元/头的6%计算保险费率,即保费为60元/头,全县投保能繁母猪2.2万多头,投保率为70.2%,缴纳保费129.4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分别按50%、30%的比例,共负担103.5万元,农户按照20%的比例负担25.9万元。2008年,我县能繁母猪保险费率仍按2007年的标准执行,育肥猪将按照个体的生理价值500元/头的3.5%计算保险费率,即保费为17.5元/头。全年计划能繁母猪投保3.05万头,投保率为100%,应缴纳保费183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负担146.4万元,农户负担36.6万元。育肥猪计划投保3万头,应缴纳保费52.5万元,其中中央、省、州、县各级财政分别按照10%的比例应负担21万元,农户按照60%的比例应负担31.5万元。

2、理赔情况。对2007年投保的能繁母猪因自然灾害和疫病死亡或受损的,县财保公司到2008年10月底核实理赔840头,共赔付资金82.6万元。2008年启动的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理赔今后视灾损而定。

(三)农村房屋火灾保险。永顺县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全县农村木房达8.5万户以上,每年发生的火灾事故在200起以上。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群众因灾财产损失,2004年9月,我县启动了农房火灾保险。

1、保险费缴纳情况:农民住房火灾保险额为每年每户2000元(即:投保户发生意外火灾全部毁坏的,财产保险公司按每户2000元理赔;未全部毁坏的,按损失程度理赔,但最高不超过2000元)。缴费标准为每年每户6元,农户和县财政各负责3元。在县统保的保险额之外,农户可自愿足额投保(保险公司认定一栋房屋最高保险额为6000元),并全额缴纳保险费12元。2004年,全县农房投保2.72万户,缴纳保费19.1万元(农户自交10.9万元,县财政补贴8.2万元);2005年投保2.68万户,缴纳保费21.5万元(农户自交12.9万元,县财政补贴8.6万元);2006年投保4.33万户,缴纳保费28.7万元(农户自交15.7万元,县财政补贴13万元);2007年投保8.5万户,缴纳保费54万元(农户自交28.5万元,县财政补贴25.5万元)。四年累计缴纳保费123.3万元,其中农户自缴68万元,县财政补贴55.3万元。

2、理赔情况:2004年,全县火烧农房221栋,县财保公司理赔15.4万元;2005年火烧房屋214栋,保险公司理赔21.3万元;2006年火烧房屋247栋,保险公司理赔22.9万元;2007年火烧房屋281栋,保险公司理赔33.4万元。四年累计理赔92.9万元。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从永顺县过来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情况来看,除了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普遍存在农户保险意识不强、农业保险归口管理不到位、保费收缴难度大、定损理赔工作不规范等问题外,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保险灾害损失补偿水平较低,对农民的吸引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保险意识不强、保费收缴难度大等问题。从水稻保险来看,2007年全县缴纳保费287.5万元,在全县水稻大范围受灾情况下,经过积极争取,保险公司核实理赔面积为1.2万亩,仅占投保面积的7%,理赔支出为163.2万元,每亩平均理赔只有136元,不到苗期140元/亩的赔偿标准;2008年保费收入401.8万元,理赔面积1.6万亩,赔付资金210元,亩平只有131元。能繁母猪保险,2007年全县缴纳保费129.4万元,保险公司理赔支出82.6万元,平均赔付标准为983元/头。农房火灾保险,2004年—2007年,四年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9.6%,而理赔支出的年均增长只有21.4%。从以上数字来看,无论是赔偿受损标的总量,还是理赔标准,都与受损农户的期望值相差较大。

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除了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业务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经办机构的工作主动性,积极规范经办业务外,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保险灾害损失补偿水平较低问题,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保意识和缴纳保费积极性。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供上级决策部门参考。一是建议上级部门修改农业保险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理赔标准。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农村病险水库治理、灌溉沟渠等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加之在动植物疫病防治方面不断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种养业大规模、大面积受灾受损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因此,建议上级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农业保险标的市场价格变化,对相关政策及时地进行修改完善,适度提高理赔标准。二是积极探索农业保险运作的新模式。由于农业保险是一项低收费、高成本的工作,相当部分保险经办机构不愿承担此项业务,且当前参与农业保险的经办机构普遍存在主动性不够,工作过多依赖于地方政府和农业、畜牧、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不能体现专业化服务水平,建议上级部门能否出台相关政策,改变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由政府设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基金,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各级财政补贴和农户缴纳的保费进行打捆,建立健全基金管理和灾损补偿制度,按照不同的灾损标准对农户进行补偿。

(作者系永顺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下载关于债权金融机构审查政策性破产建议项目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债权金融机构审查政策性破产建议项目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十字财政分局蓝峡 一、 存在问题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几年来,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了长足发展,成绩斐然,为遭受各类自然灾害......

    县域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宣传教育、内控建设、激励机制、监督检查、协调机制、学习培训等方面提......

    公证债权文书申请强制执行立案审查重点问题研究

    公证债权文书申请强制执行立案审查重点问题研究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对公证机构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债权能否与未到位的注册资金抵销问题的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债权能否与未到位的注册资金抵销问题的复 函(1995年4月10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4)鄂经初字第10号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据你院报告称:中国外......

    债权转让协议中通知的问题研究

    根据,我国法律相关规定债权让与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债务人,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处理此问题。笔者认为。债权转让协议如符合法律法规,不损害社会和国家公......

    政策性“三农”保险在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建议(定稿)

    政策性“三农”保险在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建议黄石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处陈年桥政策性“三农”保险,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爱护农业、农村、农民惠民富民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帮助广大......

    关于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xiexiebang推荐)

    关于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 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安华农险吉林省分公司,人保财险吉林省分公司: 2007年以来,我省在中国保监会、财政部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政策性农业......

    项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资源短缺与项目申报规模不相适应的矛盾 。 众所周知, 来凤 县无论是矿产资源还是农产品基地建设都是少而小,无特色、无规模,专业化程度不高,价值链不长;而现在上面的项目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