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扩大社保覆盖面的思考
完善社会保险扩面机制的思考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是社会保险大数法则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基金支付能力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正逐步向实体经济漫延,我县的工业经济增长也逐渐趋缓,我县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严峻,并直接波及到企业社会保险的扩面和五费合征工作。2009年社会保险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建立、完善社保扩面机制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践。
一、我县社会保险基本情况
我县社会保险工作自1988年起步以来,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龙头,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整体推进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捆绑缴费、五费合征、扩面考核、全方位宣传发动等手段,社保扩面取得积极成效。
到2008年12月底,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0562人,其中参保企业1008家,参保人数16264人。2008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3122万元,其中征缴收入10410万元、省级调节金1100万元、县财政补助1132万元、其他收入480万元;2008年底退休人员6420人,基金支出10276万元,当年基金收支结余2846万元;基金累计结余11320万元,基金支付能力13.2个月。到2008年12月底,工伤保险参保企业1129家、人数43270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1263家、人数37527人,生育保险参保企业1009家、人数15983人,失业保险参保企业1107家、人数23505人。
二、扩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职工覆盖率不高。统计到2009年3月底,参加养老保险职工100人以上的企业31家,仅占企业数的3.1%;参保职工50人以上的企业63家,占企业数的6.2%;参保职工10人以下的企业680家,占企业数的67.5%。全县企业参保人数16264人,约占职工总数的40%。部分职工因企业不给缴纳,只好以自由职业者身份自行参保,还有大量 1
职工游离在社会保险大门之外。
2、“三减一增”影响基金支付能力。到2008年底,我县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13.2个月,远落后于全省平均32个月的水平。今年以来的“三减一增”将导致支付能力直接下降2.7个月。三减即:2009年3月份集中减征一个月的五项社会保险费;2月份起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18%下调到16%;4月份起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从20%下调到18%。三减措施使社保基金减收1760万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减收1440万元。一增即:2009年是国务院连续三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第二年,增长幅度为10%。据测算,全年需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约1000万元。我县与省政府签订2009年养老保险支付能力责任目标是15.29个月,因此必须要有新的基金增收点。
3、多重因素导致企业参保氛围淡化。一方面,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营困难,参保意愿必然下降。据统计,2009年1-3月份,五费合征人数比上年末减少131人,工伤保险人数比上年末减少295人。另一方面,政策性减收的实施,易使人产生误解,认为社保扩面不再强调,可以放一放、缓一缓。目前企业处于最困难时期,保企业与抓扩面存在矛盾,客观上讲企业生存是社会保险持续发展的基础,保企业有利于长远的扩面,因此具体工作中必须在当前与长远之间做出选择,有的钢性手段难以实施。
三、对策建议
1、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扩面合力
一是全员推进,充分发挥地税部门社会保险费征缴主体作用,真正实行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征缴,并且年底实行汇算清缴,均衡用人企业社会保险负担,减轻财政负担。将工商执照、税务登记与社会保险登记、参保情况进行对比,找出漏保单位,限期参保。二是领域推进。针对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各自用工情况及其他多种用工形式,逐领域调查、解剖、分析,制定针对性政策,实现系统全员纳入。如将建筑业、服务业纳入工伤保险等险种范围,以体现社会保险的公平性。三是
区域推进。利用乡镇、街道、园区和社区力量,摸清区域内某一时点的企业情况、企业用工形式和用工数量情况,由小及大,进而推进和实现全覆盖。继续实行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考核办法,分解扩面指标到重点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和有关部门,并建立指标完成进度月通报制度,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综合目标考核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之间沟通联系,继续实行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联络员制度。
2、运用约束机制,确保应收尽收
一是以法约束。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全面加强稽核工作,这是社会保险机构的重要职能。针对参保不缴费、瞒报工资总额逃缴费、低报工资基数少缴费等问题,以参保人数、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为重点加大稽核力度,劳动监察部门要将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来抓。要清理追缴企业拖欠的社会保险费,对生产经营正常,能正常发放工资的欠费企业,要逐户追缴欠费;对有资金能力而拒不补缴的单位,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二是行政约束。在各类涉企评优、评先、办理财政补助、税收优惠时,将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必须提供的前置要件,予以监控。再如工商部门在办理企业工商执照年检时,审验其社会保险情况;地税票证部门,在企业申领票据时,审验其《社会保险登记证》等。三是业务约束。对于欠费企业和个人,严格执行待遇支付规定;对于中断缴费补缴的,补缴基数要按动态的高标准。针对企业形态的多变性、就业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及业务量不断增加的实际,要研究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经办体制。
3、建立监督机制,形成参保氛围
一是新闻舆论的监督。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宣传,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保险责任意识和广大劳动者的自我保障知识和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闻曝光、批评、社会信用度评价等手段,监督和督促企业参保。二是工会组织的监督。工会组织要发挥维权职能,通过集体合同监督参保,通过评选先进单位、劳动模范等手段,督促经营者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义务。三是职工个人的监督。职工个人的监督在现阶段的力量比较中还处于弱势,但却是必不可少的。职工自己不想、不去维护自己的切身社会利益,任何部门和组织的控制都要打折扣。同时,要通过社会保障监察和社会保险稽核部门等途径,维护自己利益。
4、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切实提升经办能力,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一是要加强基础工作,对所有参保基础资料进行整理、比对和规范。要完善加强基金支出环节的内控制度,切实抓好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二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如推出五费合一信息系统、企业缴费工资电子申报、社保缴费信息网上查询系统等,使参保单位和群众得到更为便捷、高效、阳光的服务。三是要加强队伍建设,业务经办人员要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和执行能力,身处各类矛盾多发的历史阶段,要成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护稳定的能手;面对各种政策性、制度性的冲突,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当好完善政策的参谋;在社保扩面工作要发挥基础作用,要摸清底数,并善于借助外力。
第二篇:关于如何扩大基本覆盖面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关于如何扩大基本覆盖面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摘要:扩大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然而,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克服许多困难,要积极而审慎地开展这项工作。
进入21世纪,我国将面临三次“银发浪潮”的冲击,即
1950~1958年第一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近2亿人口将于2010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期;1962~1970年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2亿多人口将于2020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期;1985年以后第三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近1亿人口将于2045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期。至2000年,在全国近13亿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已达到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1岁;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已达到9.92;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养老的形势已十分严峻。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在总结各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2年,江西南昌、辽宁锦西率先实行新的基本养老金计算办法,此后改革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1995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原则上肯定了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案。民政部也于1992年在山东烟台、威海两市的区县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通过12年的努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已初见雏形,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当前,许多地方正在积极地扩大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力图使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由公有制企业职工扩大到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其他社会劳动者,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甚至企图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居民。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又将如何进行?本文拟就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当前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利弊分析
1、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截止2000年底,我国已有10376万城镇职工和317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约为50;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的1800多个县市开展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7400多万农村居民参加了保险,占全部农村居民的11.18,占成年农村居民的11.59。可见,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任重道远。
2、扩大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合理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所有这些都客观上要求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各地开展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有其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符合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既然是社会保险,就必须充分体现其“社会性”,而“社会性”又以广泛性为基础,当前城镇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勉强过半,显然谈不上广泛。同时,社会保险覆盖率过低又形成了参保和未保两种不同的公民待遇,有悖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这种不公平在现存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上反映得最为明显;据统计,1999年我国社会保障总支出为1103亿元,占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只占有社会保障总支出的11.4,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有88.6,政府在农民养老问题上的无所作为与农民为国家做出的牺牲性贡献是很不对称的。有鉴于此,我国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低水平,广覆盖”。
⑵、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需求。当前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由公有经济向非公有经济延伸,这主要基于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客观需求。1997年,非国有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当年GDP总额的58.1,当年城乡从业人员6.96亿人,其中84.1的人就业于非国有经济,可见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至2000年,全国非国有经济职工已有1亿多人,在经济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经相当大。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必须有效地满足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
⑶、非公有经济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其职工参保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全国工商联1998年对大型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当年大型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30到50之间,盈利率在8到25之间;而同期大型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8.21,且大面积亏损。由此可
第三篇:对做好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工作的思考
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养老保险体系,国务院提出了要把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的目标。几年来,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但进展缓慢,一些地方还出现参保人数下降的趋势。随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现有养老保险覆盖面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加快扩大覆盖面的步伐已成为当前社会保险重
点工作之一,现就此谈点浅见。
一、依法强制做好扩大覆盖面工作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这是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用人不参保、用工不招工的逃避参保现象,特别是那些非公有制企业,他们头脑中没有用人必参保的法制观念,致使相当部分劳动者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因此我们在加强依法参保宣传的同时,还要加大依法参保工作的力度。各地政府可根据《劳动法》,以及国发(95)6号(97)26号文件规定,制定地方法规,进一步具体明确养老保险实施范围。把城镇企业、全部职工的概念、范围具体化,以此作为依法扩大覆盖面的依据。一是统一经办机构。使企业统筹全部转入社会统筹。二是对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由法院行政庭运用“非诉执行工作”法,依法强制其参保。三是实行企业社会保险年检制度,每年对参保情况、参保人数、缴费情况进行年检,合格者发给证书。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对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年检以及社会保险年检不合格的,不予办理本部门的年检手续。
二、实现目标责任制落实扩大覆盖面工作
扩大覆盖面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发展的大事,也是各级政府必须做好的大事。为此,要扩大覆盖面还应由各级政府建立扩大覆盖面目标责任制。根据国家以及劳动部的覆盖计划,在掌握各地应参保人数的基础上,制定硬性指标任务,由各省将具体指标分解到各市(地)、县(市、区),并由各市(地)、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与省政府签订责任书,再由各部门负责人与市(地)、县(市、区)政府签订责任书。而且还要制定社保机构每个工作人员平均应管理多少参保人数的考核指标,把扩大覆盖面工作责任到人。每年上级对下级进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干部政绩的一条标准,形成一个上下各级齐心抓覆盖的局面。
三、配合企业改制巩固扩大覆盖面工作
首先,坚持企业改制后原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保险责任不变的原则。企业无论是实现股份合作制,还是国有民营、拍卖、租赁、承包、兼并、托管等各种形式,不论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法人身份以及企业经营方式如何改革,改制后企业必须依法承担社会保险义务,继续参加养老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从而确保参保单位不减少。
其次,做好改制中企业分流人员的续保工作。随着改制的深入,企业减员增效的实施,大量富余人员转岗、下岗,不仅会导致参保人数下降,而且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为此,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分流人员续保,这也是巩固覆盖面工作之一,同时也是发挥社会保险为企业改制服务的重要举措。对于劳动关系仍在企业但不在企业工作的各类人员(包括下岗、企业保编、停薪留职等人员),应由企业继续负责为其办理养老保险手续,企业在向保编职工收取管理费时代收养老保险费,再由企业统一向社保机构缴纳养老保险费。对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从事个体经营,或无固定职业的劳动者,不论从事何种劳动,均可由本人向社保机构直接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与在职期间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合并计算。到退休时一起按规定计算退休金。这样所有原参保人员都可以继续参保,使参保人数不因下岗分流而减少。
四、加强管理搞好扩大覆盖面服务工作
(一)建立适应多种所有制的企业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均可参保、缴费的服务体系。对所有企业中的全部职工实行强制参保的同时,允许个体劳动者直接向社保机构办理参保、续保、缴费手续。各地还可成立自谋职业服务站,专门为个体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服务。
(二)加强就业、安置人员的参保管理服务。对在劳动部门、劳动力市场办理就业手续的劳动者,以及人事部门安置到各类企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清理,对照社保机构已参保名单,凡没有参保的,不论其在何种所有制工作和何种户籍,强制其参保。今后就业,安置、参保手续应同时办理。
(三)规范参保行为,确实掌握每期已参保人数。通过建立个人帐户,填写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切实正确掌握已参保的单位数、人数。并以此为起点,认真做好日后参保人员的增加、减少、中断、停保等各项具体工作,切实掌握参保人员的变动情况,及时做好续保工作。
(四)建立、实施广覆盖转移制度。在认真做好个人帐户储存记录的基础上,按照个人帐户转移的规定做好转移工作,特别要加强异地打工者的转移工作,不论来自何地的劳动者,凡是在异地缴纳过养
第四篇: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
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
任 明
2013-3-21 6:40:21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1日 07 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在北京举办“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2013年年会”。与会者围绕“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认为,社会保障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保障资金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了从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向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社会保障的受益者。
与会者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完善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机制。通过调整财政投入的结构和方向,明确财政投入的重点项目、重点地区与重点人群。二是完善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三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篇: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
广东省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的探索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省基层工会组织有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2006年9月底,我省基层工会涵盖单位达38.92万家,基层工会委员会达13.57万家,全省发展会员1463.55万人。我省基层工会委员会总数、基层工会涵盖单位总数和工会会员总数在全国都排名第一。其中我省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织达2.69万个,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组建工会总数的近一半(44%)。我省工会组建工作多次获得全总的奖励,广东省总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2000——2002年三年组建工作先进单位”,2004和2005广东省总被全总评为“全国工会组建工作优秀单位”,2006广东省总被全总评为“全国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工作考核一等奖”、“全国工会组建工作先进单位”、“2006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特殊贡献奖”称号。然而,我省各类企业与经济组织数量多,职工数量大,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会任务非常繁重,我们深深感到与“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有工会组织”的组建工作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如何提高第三产业工会组建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艰巨任务。
一、解放思想,创新形式,探索组建行业工联会的背景
1、力图破解第三产业组建瓶颈问题。从广东的实际来说,这几年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产业化的转移,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企业和职工数量也随着快速增长,目前广东的制造业与第三产业都比较发达。广东省总从1995年以来,就一直将组建工作作为每年的重点工作考核目标之一,我 们经过十几年来的不懈努力,除了少数一些钉子户和新开业的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大部分都建立了工会组织。而对于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来说,工会组建工作是一个大难题,相对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比较而言,首先,第三产业职工数量少而流动性大。其次,第三产业的企业与经济组织数量更多。再次,第三产业的职工通过工会进行维权的愿望也没有那么强烈。如何突破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三产业组建工会瓶颈,是我们面临的大课题。我省各级工会经过积极探索,在第三产业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覆盖该行业众多企业及经济组织,成功破解第三产业组建难题。
2、力图破解第三产业工会组建后活动开展难的问题。由于第三产业经济组织数量多、单个企业或组织组织的职工人数少而流动性大,如果每个经济组织都建立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由于职工人数很少,很难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这样的工会组织建立以后如果不组织开展活动及发挥作用,则很快就会消亡,就是存在也是形同虚设。因此我们通过建立行业工联会,将行业内的职工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发挥工会应有作用,从而成功破解第三产业工会组建后活动开展难的问题。
3、力图破解第三产业工会组建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难的问题。如前所述,由于第三产业不同于第二产业的独特性,单个企业或经济组织规模小,职工数量少,工会组织即使建立也力量单薄,特别是工会主席几乎都是外来打工者,受制于企业主,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相对更难。而通过组建行业工联会,开展行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行业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等做法,将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成功破解第三产业工会组建后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难的问题。
二、解放思想,创新形式,探索组建行业工联会的做法 目前我省已组建行业工联会近500个,覆盖企业2万多家,覆盖职工人数35万人,覆盖工会会员30万人。就产业来划分,主要是第三产业,同时也有部分是第二产业。就具体行业类型来说,涵盖了各行各业,如美容美发、珠宝首饰、服装、茶叶销售、酒类销售、百货零售、饮食服务、副食品批发、摄影婚纱服务、房地产中介、注册会计师、旅游服务、玉器、文化音像、物业管理、医药销售、汽车销售、货运、机械、制伞、制鞋、摩托车生产、电子信息、五金卫浴、纺织化纤、不锈钢制品、建材、麦克风、水暖器材、腊味制作、小水电等行业。就行业规模来说,既有市一级的行业工联会,也有县(区)一级的,还有镇(街道)一级的行业工联会;涵盖企业与经济组织少则八、九个,多则三、四百个;涵盖职工少则几十人,多则五、六万人。
组建行业工联会与某一企业单独组建工会组织的一些做法是相同的,如通过党建带工建机制,在党委重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组建工作,等等,这里主要是谈谈组建行业工联会不同于组建单个企业工会组织的一些做法。
(一)从组建方式上划分
1、自上而下的方式组建。所谓自上而下,是指先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再将该行业众多小型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工会组织建立起来,相对大型的建立工会委员会,中等的建立工会分会,小型的设立工会小组。目前我省大部分行业工联会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个方法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能很快将行业内 的企业及经济组织吸纳到工会中来,弊端是推荐、选择合适的第一届行业工联会班子难,特别是物色工联会主席人选要费很多心思,很多时候工会组织只能采取权宜之计,让行业协会(商会)主席或秘书长兼任行业工联会主席,令行业协会与行业工联会维权角度完全不同的两个组织交织在一起。
2、自下而上的方式组建。所谓自下而上,是指先将该行业内的所有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工会组织先建立起来,再组建行业工联会。目前我省行业工联会很少采取这一做法。这个方法也是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上级工会可将各个基层工会主席挑选出来组成行业工联会班子,比较简单、易行,同时可将行业内工作能力强、有威信及协调能力强的基层工会主席挑选上来担任行业工联会主席,但弊端是要将该行业内的所有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工会组织先建立起来的难度很大,在现实中较难行得通。
(二)从依托对象上划分
1、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组建行业工联会。在组建实践中,我省许多行业工联会采取的是依托行业协会组建行业工联会,因为行业协会对该行业所辖企业及经济组织最为了解,这些行业协会通过服务或通过资产纽带形式,或通过行使政府授权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本行业成员单位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与约束力。依托其建立行业工联会后能迅速将行业内所辖企业及经济组织吸纳到工会组织中来。如中山市西区汽车销售行业、东区美容美发行业分别依托各自的行业协会,组建了西区汽车销售行业、东区美容美发行业工联会。
2、依托政府主管部门组建行业工联会。有的行业工联会是依托政府主管部门工会组建行业工联会。俗话说“现官不如现 管”,依托政府主管部门工会组建行业工联会后能更有利于发挥好行业工联会的作用。如汕头市潮阳区依托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区卫生监督所,组建了潮阳区饮服与公共场所行业工联会;依托区文化局,组建了区社会文化行业工联会;依托药品管理办公室,组建了药品行业工联会。广州市注册会计师行业工联会依托市财政局工会,组建了市注册会计师行业工联会。
3、依托区域性工会组建行业工联会。有的行业工联会是依托区域性工会如镇、街道工会组建行业工联会。如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玉器行业工联会,依托华林街工会,组建了华林街玉器行业工联会。
(三)从人员构成上划分
1、行业工联会主席由行业协会(商会)或政府主管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兼职担任。行业协会(商会)中的工作人员目前来说许多是以前的政府部门由于机构改革而分流过来的,也有一些是政府部门的内退干部聘请而来的,还有一些是社会招聘而来。这些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及政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一般来说素质较高,但其本职工作是行业协会或政府部门工作,要其大部分精力放在行业工联会里不太现实。
2、行业工联会主席由行业协会(商会)主席(副主席)兼职担任。目前行业协会(商会)主席(副主席)的背后身份往往要么是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兼任,要么是这一行业的龙头企业老板。如果是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兼任还好办,如果是这一行业的龙头企业老板就比较难办,因为当碰到是维护行业企业的利益还是维护行业职工的利益时,龙头企业老板的屁股往往坐在企业一方。因此,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都要求尽量避免行业协会 领导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老板担任行业工联会主席。
3、行业工联会主席由地方工会或区域性工会工作人员兼任。我们认为目前阶段,行业工联会主席由地方工会或区域性工会工作人员兼任的做法值得鼓励,这样行业工联会的领导权紧紧把握在工会组织手里,但这一做法也有弊端,地方工会或区域性工会工作人员不一定非常了解该行业,要是将行业协会的一些人员吸纳为行业工联会副主席或工联会委员,将会比较完美。
4、行业工联会主席由该行业所辖企业某一企业工会主席担任。这个“某一企业工会主席”往往是该行业内的工作能力强而又是行业龙头企业的工会主席,目前采取自上而下组建行业工联会的方式下比较难于做到,因为是先组建行业工联会,再组建所辖企业及经济组织的工会组织,行业工联会未组建前,所辖企业及经济组织还没有组建工会组织,还没有选举出工会主席。但是在行业工联会换届选举时,该行业龙头企业工会主席选配为行业工联会主席或副主席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我们认为行业工联会领导班子的理想模式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结合,即行业工联会主席由地方工会或区域性工会工作人员兼任,行业龙头企业工会主席及行业协会中的工作人员兼任副主席,挑选行业众多企业中的几个工会主席任工联会委员,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聘请行业工联会干部,这样既可以牢牢把握工会领导权,又可以紧贴行业的实际开展工会工作。
三、解放思想,创新形式,探索组建行业工联会后如何增强活力、发挥作用
1、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组建行业工联会后,如 何发挥作用?我省近500个行业工联会组建后纷纷确定“先易后难、让职工知道有行业工联会”的初期目标,开展行业内的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如各种球赛、拨河比赛、合唱比赛等,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亮出工联会的旗子,让职工知道有行业工联会。如中山市西区汽车销售行业工联会成立后不久,就组织了一场以“和谐西区”为主题的员工卡拉OK大赛,受到行业企业及员工的欢迎。
2、开展“有困难,找工会”活动。在各行业中,均有农民工、下岗工人、单新特困女职工等,他们都是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各行业工联会积极开展“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在职工遇到困难时发动行业职工募捐,帮助职工解决燃眉之急,使职工深深感受到行业工联会的温暖。如阳江市饮服行业工联会成立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共开展扶贫帮困慰问活动13次、生活救助21人次、帮扶行业职工子女就学18人次。
3、开展行业性的劳动竞赛。行业工联会通过开展行业性的劳动竞赛,激发职工学技术、学知识的热情,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汕头市美容美发行业工联会成立后,多次组织技能比赛,工联会积极协助协会组织了汕头100多名发型师到广州参加第24届“亚太发型师盛典暨发型师杰出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中山市南朗镇饮食行业工联会积极发动和指导会员单位参加中山美食节评选活动,多家单位的多个菜式被评为名菜,收录进《中国名菜名点荟萃》,这些单位非常感谢行业工联会在业务上的指导。
4、开展行业性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尤其是建立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行业工联会代表职工与行业协会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尤其是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是现阶段最为有效的维护行业内职工合法权益的手段之一。如深圳市罗湖区珠宝首饰行业工联会代表行业职工与行业协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商协议、劳动保护集体协商协议;江门开平市水口镇水暖器村行业工联会开展了集体协商、签订行业集体合同工作,集体合同覆盖企业198家,覆盖职工近3000人,从机制上进一步促进了行业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
5、开展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尤其是建立行业性职工代表巡视制度。行业工联会开展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如坚持职代会制度等,尤其是建立行业性职工代表巡视制度,通过行业性职工代表巡视制度,检查和监督行业性集体合同是否落实到位,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如深圳市罗湖区珠宝首饰行业工联会坚持开展职工代表巡视工作,监督行业所辖单位开展民主管理工作情况,内容上每年突出重点,抓住职工关注的一两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作为议题进行巡视检查,让员工看得见,摸得着,让员工感受到职代会带来的好处。
四、组建行业工联会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组建行业工联会是工会组建体制的一种创新,从非公经济迅猛发展来看,行业工联会的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目前试图对行业工联会的一些做法“维持现状不改变”或“一步到位理想化”的态度都要不得,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具体来说在组建行业工联会中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关于组建行业工联会的适合性问题。第二产业、第三产 业都可以建立行业工联会,并不仅仅局限在第三产业。就具体实践来说,如果在某一小区域内形成了某一行业时最适合建立行业工联会。比如佛山市南海区盐步镇已形成了全国专门生产内衣的专业镇,则可以建立盐步镇内衣行业工联会;惠州市惠东县已形成了专门生产鞋子的专业县,则可以建立惠东县制鞋行业工联会;广州、深圳等市市区内房地产中介业、美容美发业、服装零售业等行业比较发达,则可以相应建立该行业工联会。我们认为,目前阶段从提高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来说,第三产业组建行业工联会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组织形式;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强县、专业强镇的出现,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角度来说,我们鼓励越来越多的第二产业行业工联会产生并发挥作用,通过在第二产业建立行业工联会,行业工联会代表行业众多职工与行业协会签订工资集体协议等方式,能更好地维护行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2、关于行业工联会的大小问题。行业工联会大小适中为宜,太大不行,容易出现问题,如某市出租汽车行业,出租汽车司机集中来自某县,如果组建该市出租汽车行业工联会,出租汽车司机一旦组织起来闹事,容易引发该市出租汽车行业罢驶问题等震动社会的激进事件,将会影响社会稳定。这样的行业我组建行业工联会要非常慎重。太小也不行,我们已发现有的欠发达市在镇级成立了美容美发、医药等行业工联会,但该镇才区区两三间理发店、药店,职工人数也很少,成立了行业工联会后也很难开展活动。我们认为象这种情况应成立县(区)级美容美发、医药等行业工联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关于行业工联会主席由谁担任的问题。行业工联会主席 目前阶段主要由这四种人兼任:由行业协会(商会)中的工作人员兼职担任、由行业协会(商会)主席(副主席)兼职担任、由地方工会或区域性工会工作人员兼任、由该行业所辖企业某一企业工会主席担任。就行业工联会组建的初级阶段来说,我们认为各个行业工联会组建时的情况都不一样,各种人兼任都各有利弊,都值得鼓励与尝试,实践中发现不恰当的地方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改进,如行业协会主席或副主席如果是行业龙头企业老板担任的,就不适宜担任行业工联会主席,那么可以通过增补工联会委员、换届选举工作时将合适人选选进来,不合适人选剔除出去。条件允许的地方鼓励通过聘请协理员、志愿者等方式聘请行业工联会干部,更好地开展工会工作。
4、关于如何处理好行业协会与行业工联会的关系问题。行业协会与行业工联会本质上是对立统一体。行业协会就其性质而言,是一个民间自治组织,其基本功能是为行业会员服务,确立行业的市场规范,维护行业会员的合法权益。而行业工联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的社会团体,其维护的是行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从对立面来说,行业协会维护的是行业经营者的利益,行业工联会维护的是行业职工的利益,行业经营者与行业职工是利益不同的主体,在利益上经常是对立的;从统一体角度来说,行业协会对外主要是代表企业利益和政府争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对内则主要是在同行中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等,而行业工联会也是动员和组织行业职工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等,共谋行业健康发展,在大目标上行业协会与行 业工联会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在大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对于有利于行业、有利于行业职工的事情,行业协会与行业工联会可以联合起来一起搞;对于维权活动,行业协会要维护行业经营者的权益,行业工联会也要履行维护行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的职能,努力做到双方满意,和谐共赢。
5、关于如何理顺区域性工会与行业性工联会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在某一区域内,区域性工会与行业性工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样既坚持了工会组织属地管理原则,又发挥了行业工联会在维护行业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优势。比如江门市蓬江区摩托车行业工联会,受蓬江区总工会领导;又如中山市南朗镇饮食行业工联会,受南朗镇工会领导。这样,区域性工会工作人员既可以兼任行业工联会主席或副主席,合适的行业工联会主席也可以担任区域性工会委员等职务。
6、关于行业工联会发挥作用的问题。目前阶段,行业工联会组建和发挥作用过程中“维持现状不改变”或“一步到位理想化”的态度都要不得,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事情包括行业工联会在内都不太可能一步到位,应循序渐进,逐步规范,逐步发挥作用。因此,对于组建行业工联会这一比较新鲜的事物,既要鼓励和提倡,又要加强工作指导,尽可能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在行业工联会的发挥作用上,我们认为现阶段多做统一体内的事情,如开展文体活动、开展行业性技术比武等行业经营者与职工都乐于开展的活动,条件合适时就要适时开展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特别是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尽可能地维护行业职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