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立国: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激发和释放社会发展活力
李立国: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激发和释放社会发展活力
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我们要按照中央部署、加快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充分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
一、深刻认识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组织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是社会自治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从1988年的4446个增长到2013年的54万多个,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对于激发和释放社会发展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的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协调和服务自律的完整体系,缺一不可。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行业协会商会在市场不能自我调节、政府不宜直接干预、单个企业力不能及的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激发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活力,将使政府与企业等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畅通,更好地调节市场,配置资源,推动我国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组织涉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是党和政府联系不同方面、不同利益阶层的重要桥梁纽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社会协商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制度的重大创新。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让社会组织发挥更多作用,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协商民主渠道、丰富协商民主内容、提高协商民主质量,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举措。
有利于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逐步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得到初步发挥。特别是6万多个行业协会商会和25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公益慈善等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多样化、专业化服务,成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但总体看,政府干预微观事务多、负担沉重与社会力
量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去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事项,出台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其目的就是将可由社会自我管理服务的事项交给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这对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优化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关键在疏导。必须坚持系统治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组织植根社会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能够快速、有效、直接地了解民情表达民意;能够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表达方式协调不同群体利益,推动公众行为规范有序;能够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反映相关利益诉求,参与社会治理,是重要的社会“润滑剂”和“缓冲器”。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发挥社会组织社会自治功能,有利于促进社会治理更加富有“柔性”,强化社会稳定基础。
二、积极稳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到2020年,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营造法制健全、政策完善、待遇公平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诚信自律、有序竞争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培育发展不足,登记门槛过高,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除成立政治法律类、宗教类等社会组织以及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代表机构,申请登记前仍需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外,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加快修订出台《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制定社会组织分类登记的标准和具体办法。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上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下放审批权限,取消对社会团体筹备成立和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审批,将基金会和异地商会登记审批权限从省级以上民政部门下延至县级民政部门。
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由于历史原因,部分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倾向严重,政社不分,管办一体,导致社会组织丧失了其本质属性和应有活力。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必须厘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真正确立社会组织的法人地位,提升依法自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当前,要抓紧组织好全国性
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工作,为整个脱钩工作摸索路子,提供经验。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保持良性竞争,增强社会组织内在活力,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
创新和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按照“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要求,在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的同时要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明确登记管理机关、行业管理部门、业务主管单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切实履行各自的监管责任。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执法监察,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探索对离岸社团、网络社团的监管措施。健全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推进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完善社会监督举报受理机制,拓宽社会监督渠道,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要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为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空间。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落实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将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各地各行业人才培养统一规划,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传递社会组织的“正能量”,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要按照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求,围绕强化自治功能,推动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和民主机制,完善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社会组织依法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负责人管理、责任追究和资金管理等制度,加强诚信自律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提高社会组织诚信度和公信力。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理顺党建管理体制,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强化党组织书记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正确处理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尊重社会组织的社会性、民间性、志愿性,社会组织才能充满活力。必须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使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与社会组织业务建设
同步加强,发挥好各级党委在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步增强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功能。
坚持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有机统一。把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统筹推进。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行业协会商会在建立开放型市场体系中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自律等作用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把简政放权与提高社会组织承接能力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主体地位,拓宽协商民主渠道与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质量;在各项社会事业改革中,把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与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坚持直接登记与双重管理有机统一。确立直接登记和双重管理并存的管理制度,是适合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一种现实选择,既体现了简政放权、激发活力的改革方向,又体现了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直接登记不等于放手不管,双重管理也不意味着排斥和管死。对直接登记的四类社会组织,要运用新的登记管理方式和手段加以推进。对政治法律类、宗教类等社会组织和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代表机构,要按职责规定实施双重管理,做到发展有序、管理到位、作用有益。坚持登记管理机关统筹与相关部门依法履职有机统一。搞好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明确分工,统筹部署。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后不再有业务主管单位,民政部门要依法加强统筹协调、登记审查和监督管理。与社会组织业务活动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要做好行业监管工作,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社会组织活动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项目委托、购买服务和政策扶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组织、宣传、外事、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公安、工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和规定,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做好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工作。对继续实行双重管理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要依法加强监管。通过各部门职能的有效衔接,真正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篇:修改:改革工作措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改进工作措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撰写人:吴国新 分管领导:宋自慧 联系电话:4353225)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结合自治区、市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对港南区社会组织的相关改革工作措施,积极搭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平台,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加大培育扶持等手段使,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其在参与社会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能量。
一、改进优化服务工作,通过社会组织年检加强管理。结合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开展社会组织改革整顿,努力提高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针对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突出年检重点。针对有收费的民办非企业的幼儿园,我们则重对其财务审计的审查,对在农村的社会组织,则重在对组织机构,开展活动的审查。对不按时年检的,如有一个中药材协会和养猪协会,我局在今年5月11日,要求他们做好整改工作,中药材协会会长提高了认识,表示将做好有关工作,而养猪协会则表示,同意并配合做好本社会组织的注销工作。
二、稳妥推进直接登记。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内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的科技类社会组织,以及提供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服务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今年3月和5月,分别有人来申请办理义工协会和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经过与市民政局的沟通和多方面了解,义工协会是港南区某超市倡导的,有做慈善的经济实力,而且在登记前他们已开展做好慈善事业一年多了。1
而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是街道社区倡导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开展以社区为中心的便民服务,针对这两个社会组织,我们简化手续,按慈善类和社区服务类给予直接登记。
三、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从2015年开始,我局注重对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专职岗位人员的素质培,每年都组织一次社会组织负责人和财务人员专题培训,近三年来,我局利用社会组织相关预算资金,投入6万余元,邀请相关的市局领导、教育局、工商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印发了相关培训资料,在我局开展负责人能力素质能力培训班和财务工作培训班各3期 ,累计培训社会组织负责人600余人次,财务工作人员350人次,大大提升了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
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争取和利用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在购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从2016年6月开始,在我局的鼓励和引导下,南江社区和木松岭社区等6个老年协会承接了关于政府购买老年人互助服务的相关项目,2017年5月,又有东津镇洋七桥平垌屯等3个老年协会承接了关于政府购买老年人互助服务的相关项目,承接有关于政府购买老年人互助服务的老年协会,在平时对空巢老人进行精神慰籍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节假时对困难老人进行慰问,并开展为老服务宣传和丰富乡村文化文娱演出。两年来,共投入了45万,在重阳敬老节和春节等节假日,共9个老年协会所在的社区和村屯,共有2100 2
多个困难、空巢老人等到了帮助和慰问,发放了大米、食用花生油、衣服价值等共10万多元的物品,慰问金有5.5万元,文艺演出等8万元,直接受益群众有15万人。老年协会的互助服务项目对帮助老年人,促进家庭和谐、协助社区(村委)开展相关工作有很大作,进一步发挥了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协调作用。
五、加大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扶持力度。
积极弘扬慈善文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举办慈善事业,创新慈善基金募集和运行机制,培育慈善品牌,有效扩大港南区慈善公益资金规模。支持和引导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安老扶弱、助残养孤、扶危济困、救助赈灾等领域实施项目,提供服务。
在我局和组织部的协同努力下,今年登记成立的爱助义工协会分别在贵港市港北区、覃塘区和港南区开展了6次入社区送温暖爱心活动,共出动爱心工作服务300人次,发放花生油、纸巾、洗洁精等价值5万元,受益群众3万人。南江社区先锋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争取得到港南区政府关于妇女儿童相关的承接社区服务项目,更好的开展社区服务公益慈善活动。
六、推进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支持社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促进和谐的作用。
根据《贵港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 和《港南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施方案》,从2017年8月开始,我局开始制订相关脱钩措拖,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对港南区商会,木格商会,林业产业协会和粮食产业协会列入相关脱钩试点单位,牵头制定了《港南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工作方 案》。这四个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工作都已经制定了本协会商会的脱钩方案措施,已真正按照有关脱钩试点重点围绕“五分离、五规范”展
开工作,真正做到:机构分离,规范综合监管关系;职能分离,规范行政委托和职责分工关系;资产财务分离,规范财产关系;人员管理分离,规范用人关系;党建、外事等事项分离,规范管理关系。
2017 4
港南区民政局
年11月22日
第三篇:发展社会组织 激发社会活力
发展社会组织 激发社会活力
陈光金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社会组织发展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组织建设,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对于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方式和组织机制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重大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单位组织管理社会生活的模式日益失去存在的条件,新的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起来。按照有关规范界定,我国社会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组成。2007年,全国有各类社会组织共计38.7万多个,到2012年增至49.9万多个。这些社会组织活跃于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激发社会活力、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的作用,为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客观地说,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得还不充分,水平不够高。在一些社会组织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社会组织成百上千,而我国2012年每十万人口拥有的注册登记社会组织不到38个。对照起来,差距显著,但也表明我国社会组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制约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问题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源困境。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许多社会组织尤其是民间社会组织都严重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撑,难以有效开展活动。二是人才困境。从制度上看,社会组织的人才管理和待遇管理都缺乏规范,许多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待遇较低。
解决好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从而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激发社会活力。首先,在政府职能转变上有新突破。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凡是社会组织能够办理和提供的社会事务和社会服务,尽可能以适当方式由各种社会组织承担,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大包大揽的格局,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其次,在社会组织规范上有新突破。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尽快从注重入口管理转移到注重过程监管,坚持分类指导、有序发展,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第三,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上有新突破。探索建立以政府采购、定向委托等不同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机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第四,打破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某些垄断现象。政府在向社会组织转移公共资源时应引进竞争机制,减少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干预,在完善政府监管的同时强化社会监督,从而保证各种资源在社会组织之间合理有效配置。第五,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按照新的理念加快社会组织立法,在社会组织准入、社会组织行为、社会组织治理、社会组织人才待遇、社会组织资源获取以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社会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等方面提供合理有效的法律规范,保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第四篇:改革创新社会体制 激发社会发展活力(2014必修课)参考答案
改革创新社会体制 激发社会发展活力(2014必修课)
下面哪一项对公共利益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分值:10.0/得分:10.0)公共利益与平民百姓有关的利益
公共利益是政府经历了从明晰公共利益到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
公共利益是单靠市场就可以实现的利益
公共利益是指公共福利或一般福利
社会体制的内涵是指特定社会中,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模式,它以利益格局和参与方式为边界条件,通过()配置资源,充分激发个人和集体的参与热情。(分值:10.0/得分:10.0)
生产机制
市场关系
社会机制
生活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分值:10.0/得分:0.0)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治理体制
社会制度改革
社会事业改革
(分值:10.0/得分:10.0)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体制的阐述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社会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具体制度之一
社会体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相符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社会管理体制中的法治保障
下面哪一项不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分值:10.0/得分:10.0)我国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现实
体制建设的国际经验、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社会体制是改革顶层设计的一部分
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的回顾
志愿机制是一种人类行为,一种互惠行为,具体包括()。(分值:10.0/得分:10.0)文化互惠、物质互惠
精神互惠、经济互惠
精神互惠、物质互惠
利益互惠、物质互惠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是()。(分值:10.0/得分:10.0)
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社会体制
文化体制
下面哪一项不是社会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和任务。(分值:10.0/得分:10.0)提升社会制度化能力,化解法外行为
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避免“另起炉灶”行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分值:10.0/得分:10.0)
公信力和创新力
公信力和执行力
公信力和向心力
执法力和执行力
社会体制的外延包括:政府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中的决策模式以及()。(分值:10.0/得分:10.0)
志愿生产
法律、财政、福利
公共事务中的分工与合作
告知、商榷、参与
第五篇: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尊敬的党组织: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标志着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组织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社会组织以其独有的特质和优势参与社会治理领域,能够承接政府部分社会管理的职能,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这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创新社会治理必须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利于推动政府改革,优化社会治理
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公共管理改革的总趋势是从管理到治理,就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合作,共同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引入了“社会治理”概念,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由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背后体现的是理念、方式和制度的变革。社会治理与传统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管理不同,主要方法不是强制命令,而是通过合作、协商、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管理社会事务。实践表明,实现政府的有效治理,必须将一些可由社会自我管理的事项交由社会,充分发挥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社会组织具有植根于社会的优势能与政府优势互补、发挥作用,是政府有效治理的有力助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依靠力量。首先,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是政治民主化的体现,它可以很好地担负起代表和反映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的职责,通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政府可以很好地架起与社会沟通协调的桥梁,大大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其次,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政府改革,利于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小政府,大社会”——流行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已成为各国行政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和共同选择。作为理想的承接载体,社会组织逐步进入公共治理领域,逐渐承担从政府逐渐剥离出来的部分公共服务性事务,政府才能真正正确履职和优化结构。
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利于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在政府管理视野下,政府是公共服务唯一的供应主体。随着现代社会公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上升,这种由政府“包揽”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对社会生活领域治理的传统模式,不仅效率不高、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有限,而且各级政府已是不堪重负。而以民间性、公益性和自主性为基本特点的社会组织在组织和分配社会资源时往往更有效率,能够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高社会治理效益。因此,转变政府职能,将部分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治理职能交由能担此重任的社会组织承接成为大势所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的社会组织将公益慈善作为发展宗旨,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尤其是扶老、救灾、助残、助学和济困等公益性慈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如,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1万个。全年有1325.0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有1293.3万人次在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3639.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因此需要发挥社会组织优势,通过委托、协议、参与招标、合作外包等方式,利用自身机制、资源、人才等方面优势,在社会公共服务活动中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开展行业调查、决策咨询以及产业政策制订等活动与政府联合或独立提供公共服务,与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互补,形成更为健全与科学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利于反映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
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入改革的关键时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社会利益分化和公民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呈现了新的特点:突发性增强、群体性增强、对抗性增强、主体多元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要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关键在疏导。
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等特点,具有贴近公众、反映不同群体利益诉求、整合和协调公众利益等优势。社会组织可以快速、有效、直接地了解民情表达民意;可以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表达方式协调不同群体利益,推动公众行为规范有序;可以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反映相关利益诉求,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公民参与的平台,可以促使公民监督国家权力,影响和监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对于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意反映的越及时,就越不容易引发对抗性矛盾。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方面,社会组织能够与政府形成合力,扩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因此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应依靠民间力量解决民间矛盾、化解民间纠纷,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化解民间纠纷、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调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在中央的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整体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万个,比上年增长8.1%;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比上年增加2.3%。这些社会组织活跃于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激发社会活力、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的作用。
当前应重点培育对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联系最直接的部分社会组织,为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重要贡献,这是符合实际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等四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我省齐齐哈尔市民政局去年6月份出台了《齐齐哈尔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成为全省第一个制定出台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工作规范性文件的地区,打破了实施多年的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消除了众多草根社会组织难以合法注册的困扰。但是,降低门槛不仅会带来社会组织数量的激增,同时也会带来诸多管理问题,社会组织也将面临更大的考验,如能力提升、政府支持、共同认可等等。因此,要尽快建立全面、系统的社会组织管理和监督体制,确保社会组织的规范运作。
同时,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加快政社分开。严格执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得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规定,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性和独立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转变观念,逐步将部分行业管理的职能,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行规行约制定、行业统计、资质认证、协调行业诉讼等职能,结合政府购买服务,通过转移、授权或委托给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其对行业内部企业本应具有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汇报人:xiexie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