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解和谐社会研究三个实践难题
文章标题:试解和谐社会研究三个实践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念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了,不少研究者已从理论上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有了好的理论只是成功的开始,关键还要看实践,本文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难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难题一:如何把握好民主健全度与法制健全度间的关系
我认为,民主
健全度与法制健全度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最重要的关系,第一位的关系,也是实践中不好处理的一个难题。和谐社会不应该是一个专制和人治的社会,而应是一个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宏观部门讨论202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时,曾经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战略目标命题,最后中央选择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概念。但是这个小康社会是从小康生活概念里面推衍出来的,因此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新的界定。十六大对此有六条标准,就是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活殷实这六条。三年过去了,这六条落实情况怎么样?我对国内的若干省、市作了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确实在按照六条标准进行细分,制定了一些具体指标,努力往这方面去做。但是,不可否认,有些地方在贯彻这六条当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或者说是一种片面化的倾向,就是只抓了前后两条,即只抓经济发展和生活殷实问题而忽略了中间四条,尤其是忽视了“民主健全”。我到一些地方考察,他们称他们准备到2008年或2010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对此有点怀疑,在2008年、2010年这些地方民主进程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能否做到十六大所讲的民主健全?我觉得这是一个薄弱环节,值得我们重视。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来防止,即不要走极端,不要把民主化混同于民粹主义,要讲法治。因为中国是个小生产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我们要避免民粹主义。所以,在强调民主的同时必须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当中,首先是立法的问题,立法应该考虑社会结构新的变化,这就是目前多元社会主体已经出现。立法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吸纳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并注意在利益群体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同时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我觉得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法律的权威不够,因此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法律的权威,各种主体、社会成员能够遵守法律,尤其要克服权力大于法律、人情大于法律的不正常现象。
难题二:如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社会,而不应该理解为是个没有矛盾、“一潭静水”的社会。从中国当前的社会实践来看,总的说活力还是仍然不够,尽管我们的活力有了很大增加。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国企方面,尽管经历了二十几年改革,但我们现有的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特别是一些国有重点、大中型企业产权改革滞后,活力严重不足。至今,我们还有一万多个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第二个方面,就是社会事业单位的活力问题。中国有一百多万事业单位,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科研、体育等领域,共有两千九百万人。下一步,应按照公共性、准公共性、市场性三个类别进行改革,不应一刀切。市场性的这一类我们还没有划分出来。如何增强众多事业单位的活力呢?要通过体制创新来释放他们的能量。这一点对我国非常重要。
第三个方面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新力量方面。特别是人民群众中的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那一部分力量,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可以看看2003年中国的技术专利占世界专利的比重,我们比韩国低得多,甚至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加起来比不上台湾省。这个比重很令人扼腕!这说明我们的创造力不够。因此应该想方设法把人民群众所蕴藏的创造力释放出来。
当然,在创造活力过程当中有一个秩序问题,二者关系必须处理好。这就要建立一个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有三个要点:
第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方面。要注意,这里所讲的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新的市场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新体制的基础上,而不是计划经济的复归。如何防止惯性运作和反弹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可以说是要重建新的宏观调控体制。
第二,社会组织秩序的新建问题。我们要想办法发挥这种组织功能和作用,特别是随着很多社会成员从过去的“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走向“社区人”,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是一个新问题。
第三,我个人觉得信用制度的建设是秩序方面很重要的问题。我评估了中国各方面主要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发现信用制度建立比较滞后,无论是企业的信用制度,还是个人的信用制度,还是政府自身的信用制度,都比较欠缺。要建立一个秩序,信用制度一定要跟上去。而要建立一整套信用制度,就要以道德为基础,同时以产权作为支撑。这个产权问题是一个核心的问
题,我曾经比较过一些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不同类型地区,看哪个地方对银行的贷款、还款的几率高一些。从中发现,民营经济比国有经济发达的地区银行信用度要高一些。孟子曾经讲过一句话“无恒产者无恒心”,这个信用秩序问题非常关键。
难题三:如何把握好多元和公平的关系
中国越来越走向一个多元的社会,现在来看:一个是经济多元化,我们
去年GDP是13.6万亿元,通过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国有经济大约占三分之一,集体加上新的公有大约三分之一,另外私人和外资占三分之一。第二个是社会力量的多元化。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外,还出现了六种新的社会阶层。在这种经济多元、社会力量多元情况下,如何平衡和协调多元之间的矛盾?于是就提出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呼唤。除了分配领域差距过大以外,我认为,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从起点上使我们的社会成员,享有机会公平、地位公平、规则公平的问题。特别是农民工进城以后的事情,我们如何实现机会均等,使他们跟城市居民一样,这涉及到子女教育制度、户籍制度、身份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关于公平问题现在学术界有一个看法,认为要讲公平就必然会与市场化改革冲突,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觉得,社会公平与市场化改革是不矛盾的,二者可以协调起来。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十一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思路可以提出这样“三化”:一,深度市场化;二,参与经济全球化;三,注重人性化!
《试解和谐社会研究三个实践难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试解和谐社会研究三个实践难题。
第二篇:试解和谐社会研究三个实践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念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了,不少研究者已从理论上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有了好的理论只是成功的开始,关键还要看实践,本文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难题谈点自己的看法。难题一:如何把握好民主健全度与法制健全度间的关系我认为,民主健全度与法制健全度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最重要的关系,第一位的关系,也是实践中不好处理的一个难题。和谐社会不应该是一个~和人治的社会,而应是一个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宏观部门讨论 202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时,曾经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战略目标命题,最后中央选择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概念。但是这个小康社会是从小康生活概念里面推衍出来的,因此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新的界定。十六大对此有六条标准,就是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活殷实这六条。三年过去了,这六条落实情况怎么样?我对国内的若干省、市作了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确实在按照六条标准进行细分,制定了一些具体指标,努力往这方面去做。但是,不可否认,有些地方在贯彻这六条当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或者说是一种片面化的倾向,就是只抓了前后两条,即只抓经济发展和生活殷实问题而忽略了中间四条,尤其是忽视了“民主健全”。我到一些地方考察,他们称他们准备到~年或2010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对此有点怀疑,在~年、2010年这些地方民主进程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能否做到十六大所讲的民主健全?我觉得这是一个薄弱环节,值得我们重视。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来防止,即不要走极端,不要把民主化混同于民粹主义,要~治。因为中国是个小生产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我们要避免民粹主义。所以,在强调民主的同时必须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当中,首先是立法的问题,立法应该考虑社会结构新的变化,这就是目前多元社会主体已经出现。立法应该 “海纳百川”,应该吸纳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并注意在利益群体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同时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我觉得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法律的权威不够,因此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法律的权威,各种主体、社会成员能够遵守法律,尤其要克服权力大于法律、人情大于法律的不正常现象。难题二:如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社会,而不应该理解为是个没有矛盾、“一潭静水”的社会。从中国当前的社会实践来看,总的说活力还是仍然不够,尽管我们的活力有了很大增加。可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国企方面,尽管经历了二十几年改革,但我们现有的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特别是一些国有重点、大中型企业产权改革滞后,活力严重不足。至今,我们还有一万多个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第二个方面,就是社会事业单位的活力问题。中国有一百多万事业单位,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科研、体育等领域,共有两千九百万人。下一步,应按照公共性、准公共性、市场性三个类别进行改革,不应一刀切。市场性的这一类我们还没有划分出来。如何增强众多事业单位的活力呢?要通过体制创新来释放他们的能量。这一点对我国非常重要。第三个方面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新力量方面。特别是人民群众中的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那一部分力量,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可以看看 ~年中国的技术专利占世界专利的比重,我们比韩国低得多,甚至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加起来比不上台湾省。这个比重很令人扼腕!这说明我们的创造力不够。因此应该想方设法把人民群众所蕴藏的创造力释放出来。当然,在创造活力过程当中有一个秩序问题,二者关系必须处理好。这就要建立一个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有三个要点:第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方面。要注意,这里所讲的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新的市场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新体制的基础上,而不是计划经济的复归。如何防止惯性运作和反弹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可以说是要重建新的宏观调控体制。第二,社会组织秩序的新建问题。我们要想办法发挥这种组织功能和作用,特别是随着很多社会成员从过去的 “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走向“社区人”,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是一个新问题。第三,我个人觉得信用制度的建设是秩序方面很重要的问题。我评估了中国各方面主要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发现信用制度建立比较滞后,无论是企业的信用制度,还是个人的信用制度,还是政府自身的信用制度,都比较欠缺。要建立一个秩序,信用制度一定要跟上去。而要建立一整套信用制度,就要以道德为基础,同时以产权作为支撑。这个产权问题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我曾经比较过一些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不同类型地区,看哪个地方对银行的贷款、还款的几率高一些。从中发现,民营经济比国有经济发达的地区银行信用度要高一些。孟子曾经讲过一句话 “无恒产者无恒心”,这个信用秩序问题非常关键。难题三:如何把握好多元和公平的关系中国越来越走向一个多元的社会,现在来看:一个是经济多元化,我们去年 GDp是13.6万亿元,通过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国有经济大约占三分之一,集体加上新的公有大约三分之一,另外私人和外资占三分之一。第二个是社会力量的多元化。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外,还出现了六种新的社会阶层。在这种经济多元、社会力量多元情况下,如何平衡和协调多元之间的矛盾?于是就提出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呼唤。除了分配领域差距过大以外,我认为,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从起点上使我们的社会成员,享有机会公平、地位公平、规则公平的问题。特别是农民工进城以后的事情,我们如何实现机会均等,使他们跟城市居民一样,这涉及到子女教育制度、户籍制度、身份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关于公平问题现在学术界有一个看法,认为要讲公平就必然会与市场化改革冲突,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觉得,社会公平与市场化改革是不矛盾的,二者可以协调起来。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 “十一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思路
可以提出这样“三化”:一,深度市场化;二,参与经济全球化;三,注重人性化!
第三篇:东川试解资源枯竭型城市难题
东川试解资源枯竭型城市难题
2005-4-25
“中国惟一零税区”,这是“东川再就业特区”极富吸引力的招商广告。广告背后,是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特殊困难的艰苦探索。
东川曾经是一座以“天南铜都”闻名于世的地级市,因资源枯竭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迟缓撤市改区,1999年由省辖地级市改为昆明市辖的县级区。2003年,东川财政收入只占支出的1/6,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0.2%。
“东川问题”困扰着东川、昆明和云南省的决策层。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云南省于2004年4月召开“昆明市东川区加快发展专题会议”,决定创立“东川再就业特区”,用最优化的政策资源,吸引外资办企业并吸纳下岗失业人员,靠自我发展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下岗职工再就业。
在再就业特区,实行优于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省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实行前5年全免,后5年减半征收;对进入再就业特区、招用东川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按每人8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技能培训补助等。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注册、经营地在再就业特区的新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二是符合再就业特区产业发展方向,在再就业特区内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及采选勘探、建筑安装业以外的投资项目;三是在优惠期内接收和吸纳东川区失业、待业,特别是下岗职工人数达到职工总数的50%以上。
东川区区长和丽川说,东川希望通过再就业特区建设,依托铜、铁、磷、河砂资源和立体气候、干热河谷热区等优势,以现有工业企业为基础,积极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产品深加工、磷化工、新型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争取到2008年以前解决约8000名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使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15%以下。
来自东川再就业特区管委会的数据表明,再就业特区建设推动了当地的招商引资。一年的时间里,前来东川洽谈投资的企业已有500余家,涉及意向性项目120多个,其中确定投资的企业有31家,总投资额达4.1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7亿元。完成投资金额超过改革开放以来东川吸引外来生产性投资的总和。新建企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使当地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第四篇:试解《彷徨》
试解《彷徨》
《彷徨》鲁迅先生继《呐喊》之后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至于题名《彷徨》的来由,鲁迅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哪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愿以后不再这模样‛。1933年,鲁迅为《彷徨》题诗四句:‚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于一卒,荷戟独彷徨。‛由此可以见得,《彷徨》一书表现了鲁迅先生在‚五四‛退潮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寂寞,展现的是他在革命道路上苦苦探索的精神状态。回到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我们可以想见鲁迅先生在‚五四‛时代总体的精神姿态,那个时期的鲁迅就是一个呐喊的鲁迅。正因为那个时候,呐喊用了很大的力量,所以当呐喊过去之后,鲁迅他和整个时代一起陷入了一种无声的状态,一种新的思维的一种缓慢的,甚至于停滞的状态。这不得不引起鲁迅先生的反思,他自己怎么了?中国怎么了?时代怎么了?这便是‚彷徨‛。这一时期的鲁迅先生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当然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彷徨。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祝福》这篇小说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沉重和残酷,通过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同时也应当看到,鲁迅先生决不是怀着欣赏的眼光来写祥林嫂的勤劳纯朴善良的。鲁迅先生的人性观中有一种提倡恶的东西,反对人太善良、忍耐。鲁迅先生将她看成是愚昧的一份子,人格、心灵被侮辱糟蹋得一蹋糊涂。她是善良,但善良却往往是奴性和愚昧的温床。从这点上看,鲁迅先生对国民软弱性的批判可谓是入木三分的。
第二篇《在酒楼上》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萎靡不振。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他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的消极情绪。鲁迅先生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
第三篇《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文章中一位作者为‚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而准备作一篇描写一个在当时看起来颇为幸福的家庭,写作期间却不得不‚儿女的啼哭声中还会做《资本论》‛,甚至用写文章的绿格纸做木柴帐的演算,终而无果。
第四篇《肥皂》一文以‚肥皂‛为象征物象,有力地讽刺了一个甚至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由于这个潜在意识的作用,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通过对肥皂主线以及支线的叙述,鲁迅不仅点出了四铭的物质性以及精神分析观照之下的本能压抑以及转移过程再现,同时也强化了其虚伪性以及被戳穿的尴尬。在这篇佳作中,鲁迅先生反讽的功力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是令人拍案叫绝。
第五篇《长明灯》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揭露封建思想道德吃人本质的篇章。‚长明灯‛在小说中是集政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的反动封建势力的象征;‚吉光屯‛是黑暗的封建中国的缩影;吉光屯屯民是被封建思想毒害又反过来维护之的麻木的庸众群体;‚疯子‛是当时黑暗社会中的精神界之战士,是狂人的兄弟;吹熄长明灯乃是先觉者反封建的举动,疯子的被关押与受迫害乃是封建势力和庸众群体对觉醒者的围剿与扼杀。小说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出精神界之战士对庸众宣战的战斗精神。鲁迅先生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通过《长明灯》中的‚疯子‛形象,鲁迅先生以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情怀,用他手中那把惯用的解剖刀,又一次深深切入了中国国民的灵魂深处。‚疯子‛的战斗宣言正
是来自于鲁迅心灵深处的批判之声。这一呼声在当时的社会中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也正因为如此,鲁迅只能彷徨在难以言说的时代边缘。
第六篇《示众》一文‚所着力写的,只是一群看热闹的人的音容姿态,愚蠢表情,以及一种近乎恶浊的气息。‛《示众》采取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叙事,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小说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用时间流程和因果逻辑所编制的情节,整篇小说基本上是不同人物的行为片段在空间关系上的连缀和并臵。在同一时间平台上,集聚了难以数计的人物,彻底展露了一群看客麻木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第七篇《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因抑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名,而更名为‚高尔础‛,其实他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无赖,他为了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便应聘去教书,而因为胸无点墨而当众出丑便辞去职务,大骂新式教育,小说设臵了三个场景,将‚高老夫子‛虚伪,污秽的灵魂,如同三面放大境般展示给读者。同时又极为完美的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
第八篇《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异类,他原本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家族的威压,社会的残害,使他理想的头到处碰壁,最终导致他人格扭曲,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小说以沉重的笔调,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第九篇《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通过他们的爱情悲剧阐明只有在为社会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
第十篇《弟兄》讽刺的是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小说采用了复调
手法,反讽力度十足。
第十一篇《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最终还是屈服了。小说反映了爱姑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小说集《彷徨》极具艺术特色。其一,具有典型化的特征,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其二,较多地运用了细节描写, 维妙维肖地反映出事物的特征,人物的灵魂,使其塑造的典型人物血肉丰满、形神具备,对于塑造典型形象,揭示主题,渲染气氛,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其三,小说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其四,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其五,结构形式丰富多样,茅盾曾经给《彷徨》做过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毋庸臵疑,《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地位是不可超越的,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第五篇:服务基层解难题
龙山县文物管理局
2012年“服务基层解难题,优化环境促发展”
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解决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实现富民强县提供有力的作风保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工作任务
根据县委的相关要求,结合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认真开展“服务基层解难题,优级化环境促发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并积极配合协助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工作任务。
(一)立足本职,倾听民生抓研究,扎实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我县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辉煌的革命历史文物,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里耶古城遗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5处。为将我县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业,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我们将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县文物保-1-
护单位和文物点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实际问题,制定发展措施,扎实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最大限度的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经济,破解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区域、农民教育联系村群众经济发展瓶颈。
(二)扎根基层,深入宣传抓教育,不断扩大文物工作影响力 在全县文物保护区域、我局农民教育工作联系村,大力宣传国家、省、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力度,不断扩大文物工作的影响力。利用各种方式让群众了解我县具有历史价值、科学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各级文物,使农民群众深刻了解到了我县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坚守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三)抢抓机遇,服务群众解难题,积极做好争资上项工作“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文物保护经费将由原来的200个亿增加到800个亿。其中对红色旅游开发尤为重视,湖南、江西、湖北三省被列入革命文物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试点省份。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抢抓机遇,服务群众解难题的一个大好时机,一是积极编制我县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和方案;二是完成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保护规划和抢救性维修方案;三是积极争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筹建项目;四是积极主动地协助做好里耶古城遗址保护开发工程争资上项工作。使我县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向经济发展方向转换,成为惠民利民的文化朝阳产业。
(四)真抓实干,改变作风促转变,建立一支作风强硬队伍 为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解决突出矛盾问题,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建立一支作风强硬的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落实制度管人管事;制定各项目标管理任务,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理;加强政治理论、业务学习,不断提升业务本领;加强作风建设,遵纪守法,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不断增强个人素养;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合作共事,共同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坚决杜绝目无组织纪律观念、作风散漫等不良现象发生,严格按照公职人员必须严守的“五个一律”的规定:
1、一律不准在上班时间进任何休闲娱乐场所从事娱乐活动;
2、一律不准造谣、传谣,扰乱人心;
3、一律不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4、一律不准擅离工作岗位;
5、一律不准对本职工作履职不到位。
(五)勇于创新,优化环境促发展,加强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纪念馆不仅是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已进入国家免费开放行列。为优化环境促发展,加强纪念馆开放工作,全面贯彻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方针,创新展览展示的内容创意和形式设计,不断推动纪念馆免费
开放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在全县范围内征集一批当时红军和赤卫队使用过的实物,充实展览内容;二是培训讲解员队伍,提升讲解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讲解服务环境;四是争取启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建设工程项目,促进我县红色旅游文化带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工作步骤
要求在2月底制定工作方案,3月份下基层开展工作,3月25日前完成工作总结,4月份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验收并继续巩固成果。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成立“服务基层解难题,优级化环境促发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吴文化
副组长:田维民、李金平
成员:贾美树、周东征、刘爱华、李志烈、刘翔。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每一个干部职工都必须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履行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服务基层解难题,优级化环境促发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落到实处。
(二)惩防并举,建立长效机制
坚持用制度管事、管权、管人,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与建
立健全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推动作风建设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做好“服务基层解难题,优级化环境促发展”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对出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努力把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遏制在萌芽状态。
龙山县文物管理局 201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