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在生物本能上,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途径并具有可能。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即使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历史的印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个人的权利、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自由都无从谈起。因此,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是统一的。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作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地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
第二篇: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前提。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同时,要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诚信原则。诚信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保证。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信历来被视为是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
宽容原则。宽容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互助原则。互助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必然要求。在人和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对增强彼此的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2)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在生物本能上,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途径并具有可能。
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即使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历史的印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
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个人的权利、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自由都无从谈起。因此,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是统一的。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作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地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
第三篇:正确认识和处理
正确认识和处理
医疗市场中商品经济原则与党性的关系
王宝利
刘
敏
建国以来,我们所遵循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并始终按照计划经济的原则去调整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期间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及整个上层建筑都在围绕和指导计划经济朝着自己的目标运转。那时候,我们对于“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行为,不论是理论还是行动,整个态度是明确的,即坚决反对和抵制。但在今天,纵观医疗市场的变革,我们发现,市场经济及医疗市场中所奉行的商品经济原则与党风廉政建设所遵循的党性原则不时发生冲突和矛盾,虽然我们的态度一如既往,但是,我们认识是非的判断标准却变的模糊起来,在实践和行动中也开始感到有些茫然。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认为其原因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原则的影响和渗透不断扩大和深入,致使党风廉政建设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而且这些情况和问题趋于复杂化。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对这种影响和渗透的认识准备不足,自然也就不能很快做出反应,也拿不出对策来。事实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医疗市场的现状已经向我们提出这个课题,必须逐步加深对商品经济原则和党风原则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认识,否则,我们医疗卫生行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就可能陷入困惑,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一、计划经济原则与党性原则存有共通之处,商品经济原则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受到重视,个人的利益居于次要的位臵;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商品经济原则与党性原则的关系相比,情况就截然不同。商品交换原则与党性原则是两个相对立的原则。商品经济遵循价值规律,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党性原则所崇尚的奉献和牺牲却不能按照价值等量的原则获得补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求的价值判断标准则是注重自我利益;共产党人则是以集体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准则。商品经济原则对党性原则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几方面:首先,市场体制,商品经济可以极大的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使国家能力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加深和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党风廉政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廉政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其次,商品经济的法则必然要求冲破闭关自守,封建专制的樊篱,呼唤和开辟平等、自由、法制的商品交换通道。市场经济把医疗卫生行业引向市场,卫生行业也只有在市场中才能找到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这就改变了“双轨制”下卫生行业靠拉关系、送人情、争拨款;国家工作人员靠权力、医务人员靠特权,一人公费,全家医疗;药品经销商靠行贿、送红包以达到目的的弊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将不断增强,进而会从根本上动摇当前腐败现象的主要特征——利用公共权利谋取私利行为的社会基础。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把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当中,从而对党风廉政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由于我们长期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其消极影响也就很容易被发现和认识,商品经济的等价性侵蚀党内政治生活,使一些党员,干部的行为染上了功利化的色彩,把职权介入交换领域,进行权钱交易,千方百计捞好处、谋私利,或者是把相互帮助变为相互利用;商品经济追求经济利益的“个性化”诱发一些党员、干部产生“拜金主义”价值观,片面追求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甚至利用职权、行业“特权”吃拿卡要;商品经济的竞争性容易引发违法乱纪行为,在医疗卫生行业中,一些人为了获得盈利不择手段,利用医药供销市场多家经营的局面,用贿赂手段开路,把正常的供求关系、医患关系、党群关系变成了“投桃报李”的金钱关系。利用药品的暴利搞药品促销,医生开方提成等不正之风,这种种不良行为既给医疗卫生行业带来社会负面影响,又破坏了党风廉政建设,也使商品经济平等竞争的原则受到破坏或扭曲。
三、逐步完善医疗市场管理机制,强化卫生行业道德建设,倡导人性化诚信服务,坚持党性原则是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及我国加入WTO后,医疗市场面对的将是开放的国际竞争激烈的服务环境,卫生行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确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机制和经营理念。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因为卫生行业是代表党和政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重要窗口,医务人员的职业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所以要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观念,走出“只追求经济效益,不谈社会效益”的误区。逐步完善商品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并重的管理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明理诚信”就必须教育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医务人员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卫生行业的医德医风和科学文化建设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它的负面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所以,要引导医务人员依法行医,强化医德修养,自觉构筑反腐倡廉屏障,把握价值导向,形成以人性化服务为主题的医院文化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为本”,树立“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的经营理念,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医疗服务中去,用纯真和挚爱的心去为病人服务。倡导医务人员以“一针见血”的精准;“以德报怨”的气度;以“泪水流在心里、微笑写在脸上”的格调,事事“想在病人的心里,做在病人前面”,形成以医院的价值观和医务人员服务理念融为一体具有独特内涵的人性化诚信服务。总之,医疗卫生行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实施长远的诚信服务目标,完善医疗市场管理机制,坚持党性原则,营造和谐医疗环境,倡导以“人性化服务”为品牌的系统工程。
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经济领域必须重视和运用价值规律,讲等价交换,但决不能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这段话告诉我们,必须对商品交换原则侵入党内政治生活引起足够重视,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把政治生活商品化。同时也说明,商品交换原则和党性原则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党是政治组织而不是经济组织,如果党内政治生活商品化,党就会蜕变为商团组织;如果党员采用商品等价交换的态度对待人民的事业和整体利益,可以讨价还价,待价而洁,那么党就成了“交易所”,党的宗旨特性就会变质。
商品交换原则是在经济领域或经济生活中发生作用的法则,它所调节的是不同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的交换比例关系。如果在具体的商品交换中,一味讲组织服从,那么就会重蹈吃“大锅饭”的覆辙,如果在具体的商品生产交换中推行无条件的无私奉献,大力提倡“将亏损留给自己,把盈利让给别人”,商品经济也就无从可言。商品生产交换者就会因为缺乏价值等量的衡量标准而放弃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产品更新换代的追求。如果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或者以党性原则替代商品交换原则,无疑都会给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充分重视和运用价值规律,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党员,干部积极从事商品生产服务,并努力做出贡献,这本身也就是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奋斗的具体行动。党性原则要求搞好廉政建设,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严禁违法乱纪,走法治道路,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商品交换原则在经济领域中真正得以实现。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来看,坚持党性,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不仅可以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有效地抵制商品经济原则给党内政治生活,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消极影响。当然,我们决不能消极等待,一定要利用现有的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腐败现象限制在最低程度。
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上层建筑里的一项政治性的实践活动,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必然对新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制约和影响作用,必然会给党风廉政建设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我们相信,只有认真按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惩治腐败,加强党性修养,净化医疗市场中的不正之风,我们就完全能够处理好“促进经济效益增长与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可以预料,医疗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和医疗市场的一系列变革,从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和处理医疗市场中商品经济原则与党性原则的对立统一关系,无论是对党的建设,还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党内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既要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又要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原则,充分发挥商品经济原则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以促进医疗市场的协调发展。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
邮编:063001
2005年2月6日
第四篇:如何正确认识处理社会矛盾纠纷
如何正确认识处理社会矛盾纠纷
刘贵志
矛盾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起来,这是新时期的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因此,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变化,寻找化解社会矛盾的纠纷新途径,保持社会稳定和谐,推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摆在我们基层领导干部面前重大的政治课题。
一、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
新的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主要表现:一是经济利益矛盾突出。在计划经济时代,分配上是平均主义,个人利益收入差距不大,经济利益处于隐形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价值规律和利益、效率原则进行资源配置,这就使得物质利益关系,特别是局部、个别的利益凸现出来,人们之间在利益要求和满足方面的差别越来越大,经济利益矛盾由幕后推到了前台;二是群体性事件增多。群体性事件增多一方面是所涉及到的已不再仅仅是个体利益,而往往是群体利益,诸如土地占用,拆迁安置,拖欠农民工工资,基层干部职工退职待遇,干部作风等问题。一但解决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矛盾。另一方面是突发性事件涉及人数多。诸如非正常死亡,宗族势力之间纠纷,婚姻纠纷,他们往往认为只有人多才能解决问题,利用人多来施加压力,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蛊惑亲戚朋友邻居参与;三是越级上访现象突出。上访人往往认为在当地解决不了的问题,跑到上一级能解决。极少数人往往利用在重大活动期间和敏感时期上访,施加对当地政府部门的压力,来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目的;四是矛盾纠纷处理难度不断加大。群众要求解决的一些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缺乏政策依据,缺乏法律依据,有的是基层干部处理问题方法粗放简单,原本是简单的矛盾,变得复杂起来,有的是群众要求过高,不顾大局,明知办不到的事,仍一味坚持,诸如此类的问题,处理起来都比较棘手;五是矛盾纠纷种类不断增多。随着农村村帐镇管制度的实行,村务管理制度的到位,干群矛盾明显减少,但随着外出打工、进厂务工,从事三产服务业人数的增加,以及维权意识的增强,农村婚姻纠纷,劳资纠纷,承包关系纠纷,环保方面的纠纷,医患纠纷呈增多趋势。
二、产生矛盾纠纷原因分析
事出有因,了解一下产生矛盾纠纷的原因,对协调处理矛盾纠纷是有帮助的,产生这些矛盾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分析有这样几个主要原因。一是体制上的原因,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推进,新体制取代了旧体制,新体制的建立必然会影响到少数人的利益,会有一些矛盾纠纷甚至上访现象的出现。甚至会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背后出谋划策,有组织的进行规模上访或者是越级上访;二是法治观念不强,普法虽然已进入“五五”普法阶段,但基层干部法治意识仍不高,一些同志仍用过去的观念,过去的方法处理现在的问题,是远远不能适应的,必然会有一些矛盾纠纷出现。一些群众的法治观念就更不强,他们遇到矛盾轻则相互谩骂攻击,重则大大出手,有的是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头脑中根本没有一个“法”字的概念;三是一些基层干部责任心不强。一些基层干部面对矛盾纠纷显得苍白无力,束手无策,少数同志对矛盾纠纷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任其漫延发展,还有一些基层组织和部门故意拖延,不能做到合理诉求要解决到位,过分无理要求要教育到位,导致矛盾升级或是上访。
三、如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矛盾纠纷一但发生是回避不了的,出现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确去面对,不能积极及时正确去处理协调,社会矛盾纠纷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深入去研究,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是协调处理矛盾纠纷的人和组织要有公正性。过去的工作实践证明,任何一级组织或个人,带着不公正的观点去处理协调矛盾,不但矛盾纠纷处理不了,还会引起新的矛盾,甚至会缴化矛盾,甚至是越级上访,所谓公正性,就是不带任何偏见的观点、客观公正的去处理协调;其次是及时排查矛盾纠纷。矛盾纠纷既有突发偶然性的一面,也有迹象前兆性的一面,只要我们保持思想上的敏锐性,定期不定期地去排查,就能发现一些苗头性的迹象,就能做到发现在早,处理在小。实际工作中,我就发现过一起农户准备上访事件,通过排查得知,这主要是由于部分群众对该村集体水面承包有疑问有意见,因而准备组织人员择日到镇上访,我们及时组织镇村干部针对矛盾起因,进行详细解释说明,从而避免了一起集体上访事件。今年以来,通过超前排查,共排出各类矛盾30多起,由于超前化解,这些矛盾纠纷都能得到较好的处理;三是快速介入争取主动。快速介入是把矛盾纠纷缩小在最小范围,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重要保证。矛盾纠纷刚刚发生,涉及到人员不多,矛盾层次不深,对立情绪小,此时介入,化解起来比较容易。因时间拖延无人过问将小矛盾拖成了大矛盾,导致激化升级,一但升级激化,一但对抗性增强,化解起来难度加大。工作中曾遇到过一起医患矛盾,一婴儿吊水过程中病情发生变化,在送往县医院抢救途中死亡,婴儿的尸体并停放在医院里,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组织相关人员组成处理小组,主动介入到处理协调中,通过深入仔细的工作,于当天夜12时达成了一致意见,迅速处理了这起医患矛盾,既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又将社会影响缩小到最低程序;四是要在弄清情况上下功夫。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处理矛盾纠纷也是这样,在情况还未弄清楚的情况下,就盲目下结论,定调子,作裁决,往往矛盾双方不服,问题难以处理协调。必须弄清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症结,矛盾纠纷是显性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原因、症结是隐性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双方当事人往往将真正的原因不讲出来,或故意隐藏,则需要通过作深入细仔的调查了解情况,去进一步分析、推理和判断,必须弄清楚双方的真正的目的和意图,双方当事人往往会用一种似乎合理的目的和意图来掩盖着另一种不合理目的和意图,否则就很难对症下药,必须弄清楚双方哪些要求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才能有的放矢处理协调。遇到的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某村一村民因感情纠葛服毒自杀在某一小厂内,事情发生后,对方慢天要价,提出许多苛刻要求,并隐瞒一些真实情况,还到政府上访闹事,在弄清真实真象的基础上,通过过细的工作,进行反复摆事实、讲道理、讲法规,终于妥善处理了这起特殊矛盾。五是要在说服教育引导上下功夫。协调处理问题,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力求将情和理讲透,将政策法规讲明。既要肯定双方的合理合情合法的方面,更要指出双方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方面,既要让双方听得懂,更要让双方听得进。说服教育引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双方错误想法转化的过程,双方一但将错误的东西转化成正确的东西,不再去坚持错误的东西,共识就能达成了,矛盾纠纷就能处理了,这时候问题才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任何时候,任何地区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确去对待,积极稳妥去化解,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人民政府
第五篇: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党的建设如何,对于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关系到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成败;党的建设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因此,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工作属于政治工作。当党的中心任务是政治革命时,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联系是直接的、紧密的;当党的中心任务转为经济建设时,就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把政治与经济两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就说明没有正确处理好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如何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即政治与经济谁服从谁,谁占首位的问题。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这就把经济建设与政治目标完全统一起来。sO100
那么,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呢?
第一,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遥早在提出党的基本路线之初,邓小平就强调,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他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现在,每一个党员、团员,每一个爱国的公民,都必须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出一切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之所以成为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成为社会主义的直接任务,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问题。
党的建设要以此作为重要前提,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加强党的建设,把全党思想统一到现阶段的政治路线上来。
第二,要坚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党的各项工作,包括党的建设工作的成效。
列宁明确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毛泽东也明确指同:“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鲜明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从而发展了生产力标准理论。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针对人们在姓“资”还是姓“社”问题上的疑虑和困扰,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坚持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对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建设只有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并将这一根本标准与党的建设的具体标准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围绕经济建设来加强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适应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要坚持“两手抓”。
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是党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两个主要环节。党必须坚持两手抓,不能只抓住一个而放松另一个、出现一手硬一手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必须两手抓,但不是把二者截然分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凋,也不是二者平行并列,而是党的建设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适应经济建设的要求出发去加强党的建设。要适应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要求,及时解决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中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问题。党的建设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空洞地、孤立地进行,形成“两张皮”。要适应新任务、新形势,改善党的活动方式、组织形式(组织制度)和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