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技校学生的社会定位看技工学校的改革
从技校学生的社会定位看技工学校的改革 发布日期:2005-6-23 11:35:19
一、社会定位与技校改革的关系
技校学生的社会定位问题,就是技校学生在将来社会中扮什么角色,发挥多大作用的问题。它与技工学校的改革紧密联系。有了恰当的社会定位,就会确定改革对象、树立改革目标、开拓改革思路,使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使期望角色与领悟角色相统一。否则,技工学校的改革将无从下手或本末倒置。
二 影响社会定位的因素
社会学认为,处于社会系统中的人必须按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行动才会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要想给技校学生恰当的定位,必须考虑影响社会定位的几种因素: 1 社会需求
这里的“需求”,不是量的概念,而是质的要求。即社会对技校学生的质量标准。这是诸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是个变量,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发展趋向和国民经济发展动态进行科学预测,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企业用人标准进行认真调研。2 社会评价
社会环境总是用各种方式对角色做出评价,比如:舆论的褒贬、地位的高低、薪金的丰薄等。一般来讲,社会定位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的同时,也与社会评价相一致。即满足了社会需要的,也是社会评价较高的。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客观经济形势和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社会评价出现了一些偏颇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社会评价时头脑清醒、把握主流,而不能人云亦云,舍本求末。
3 自身资质
这一因素是进行社会定位的出发点。无论如何定位都不能脱离定位对象的实际,既不能期望过高,犯拔苗助长的错误,也不可视而不见,贻误其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定位对象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估,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应该指出的是,经过一段教育培训或实践锻炼,定位对象的情况会发生变化,那么,定位与评估方案也要随之变化,而不能机械地认为技校学生只能当工人。
4 自我评价
定位对象的自我评价也对社会定位产生很大影响。恰当的自我评价会使定位对象正确对待定位,树立信心,转变观念,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引导他正确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尽可能地使自我评价与自身资质相一致。从而,较顺利地接受社会定位。
三 当前,对技校学生的恰当定位
当前,从社会这一角度看,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越来越显著地被实践所证明,技术工人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实际上,在我们国家里“工人”作为一个整体,无论经济形势怎样,其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都在各行各业中名列前茅。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社会地位与社会评价将会越来越高。从技校学生这个角度看,现在的青年知识面广、可塑性大、对外部环境充满好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其自我评价大都尚未定型,愿意并需要接受外界的指导。技校学生的这些特点给我们对其定位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也应该看到,正是因为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质量意识的提高,企业对工人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由单一技能到复合技能,从某种特长到综合素质。因此,我认为,当前技校学生的定位应该是:新型的知识劳动者。
“新型的知识劳动者”主要包含以下要素:
1 较高的思想素质。包括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合作互助等。这里要强调的是
“爱岗敬业”和“合作互助”,“爱岗敬业”即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一点
无论何时都需要。否则,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不利于个人出成绩。“合作互助”是社会化大
生产条件下生产程序、生产工艺等生产特点所决定的。它反映在人身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团
队精神”、“凝聚力”。这一点尤被现代企业所看重。
2 综合的技能技巧。现代企业的一大特点是追求最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在用人
上也是如此。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人力创造尽可能多的效益。同时,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也越来
越复杂,用单一的技能往往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多种技能技巧配合使用方可。所以,复合型
技工或一专多能的技工倍受企业欢迎。从个人角度看,多一样技能就多一条就业门路,所谓
“艺多不压身”。尤其应该看到的是,机械设备的现代化、产品结构的复杂化、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使“技术”里包含的“智能”成份越来越多。比如说,车床要用计算机控制、绘图要
在电脑上完成等,这就要求工人不仅是一专多能的,而且是智能型的,即手脑并用且倚重于
“脑”。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新型的知识劳动者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就是打破传统,标新立异,就是改造客观世界。创新的过程就是
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切知识就停留在本本儿上,起不了一点作用。一个人具有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知识最大
限度地转化成生产力。并会在应用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办法,从而使自己或所在单位
总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鲜招迭出,抢得先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成了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也成了企业争爱的新宠。培养创新能力要从现在开始培养其独立
思考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对新问题的敏感性及好奇心等。
4 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等。在此,要特别
强调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一而终的职业越来越少,每个人
都拥有挑选职业的权利,也面临着随时被淘汰的可能。不管是被老板炒了“鱿鱼”,还是炒
了老板的“鱿鱼”,都面临着适应新环境、适应新职业的问题。这里的适应既包括技术技能的适应更包括心理的适应。现代科学认为,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健康要素之一,它
甚至能影响到生理健康。新型的知识劳动者在具备多种技能技巧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心理
承受能力和较多的心理调节方法。这样,才能迅速进入新角色,顺利展开工作。
四 技校改革的几个方面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技校实际,我认为技校改革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专业结构,增加“技术”含量
根据市场需要和国民经济发展趋势,设置新专业,改变“不管东西南北风,抱住老专业不放
松”的陈旧观念。市场是办学的方向,不问市场如何,只考虑学校需要的办学是盲目的,最
终将被淘汰。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多元化与多变性,专业设置既要一业为主、突出优势又
要多业并存、统筹兼顾,既要有“短线”专业又要有“长线”专业。要着重指出的是,不管
哪种专业都要增加其“技术”含量,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社会进步要求。因此,要下决
心完善教学硬件,淘汰过时落后的设备,要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素质,改革陈旧的教材教法,从而提高技校学生的“技术”档次。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办复合专业、面向第三产业、开展
“3+2”或“5+2”的大专、本科学历教育等都是较好的办学思路。在第二、三产业疲
软的今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辟林业、园艺、花卉等第一产业市场,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工
人也不失是一条好路子。
2 改进思想教育方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结合技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班委会、团委会、学生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开
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寓教于乐,改变过去“大会小会念报纸”、“扣分罚款叫
家长”的教育方法。在开展活动时首先要注意加大活动的“文化”、“知识”含量,使学生们
在活动中长见识、受教育,提高文化品位。比如:知识竞赛、书画展览、演讲辩论等。有条
件的学校可以举办电影周、读书月、文化讲座等。其次,要注意与社会相结合,走出校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达到了解社会、锻炼能力的目的,又有利于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培养。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等。再次,要注意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最后,要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老师由越殂代庖转换为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出点子、想办法、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改革教学模式,紧密“两个结合”
现在大多数的技工学校理论教学部和实习教学部分开设置,各有计划,各负其责。尽管好处不少,但造成了理论与实习衔接不紧,不是理论课讲过了实习操作还没练习,就是实习练过了理论还没讲。因此,就面临着一个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紧密结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先从机构改革入手,把理论教学部与实习教学部合二为一,统一领导、统一计划,从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个方面考虑教材的增删、教法的完善。而后要考虑专业理论课教师尤其是工艺教师和实习教师合二为一的思路,即一人两职,又教工艺又教实习。这样一来,就为完成第一个紧密结合奠定了基础。第二个紧密结合是指实习教学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习教给学生的东西一定要和社会现有的技术设备水平、工艺流程标准相一致,既要培养基本功又要培养适应生产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它与就业安置相结合,在最后一年或最后一学期把学生放到相应的工厂企业里实习,既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又给其提供一个就业机会;还可以在实习教学中承揽外加工任务,模拟实际生产环境等等。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就业准备教育
随着市场机制的日趋完善,学校在学生就业中所起的直接作用愈来愈少,学生能否就业更重要地取决于市场需要和自身素质。当然,学校在预测市场、培养素质方面的责任更大了。这里仅就加强就业准备方面谈一点看法。以前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没有。现在不同了,企业用人量锐减,求知者又众多,所以企业对技校毕业生也很挑剔,要面试、体检、试用等。同时,又因为市场变化多端,企业命运反复无常,在岗工人也得做好再就业的心理准备。所以,现在应该加强就业准备教育,使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掌握面试技巧,学会自我推荐,适应职业变换。具体地说,要把就业准备教育开设成一门公共课,定时上课强化考核。在教学方法上,要内容丰富、灵活多样。可以请劳动部门的官员讲就业形势,请企业的管理人士讲用人要求,请专家学者讲公关礼仪和心理调节,请往届毕业生讲就业体会等。还可以组织观摩甚至参加现场招聘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开设“就业指导课”能使技校学生早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以便将来迅速适应社会,进入角色。这既是就业形势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的呼声。需要指出的是,这门课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责任心强、知识面宽、交往面广,还要懂就业政策,有实际经验。可以预料,将来职业指导员将要持证上岗。
综上所述,技校学生的社会定位关系着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对技工学校的改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相当地重视。以上陋见,旨在引玉,望各位批评指正。
第二篇:从技工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看技工学校师资培养方向改革
从技工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看技工学校师资培养方向改革
【摘要】
本文阐述了技工学校要以成功素质为教育理念,将技工学校的师资队伍培养从过去的单一专业素质教育,转变到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技校教师人文素质能力的培训,以此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培养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要真正做到与经济发展和谐地结合,并非易事。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技工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更发现技工学校师资培养与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两者关系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高度认识到培养技工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与人文素质能力,对今后技工学校教育改革来说,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体现在工作岗位上,就是人格、气质、修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价值观念、意志品格、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等。
一、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对教师人文素质能力提出新要求
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广泛,而用人单位对技校学生的评价已经从单一的技能评价变为综合素质总体评价,据有关国内资料报道,用人单位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人文素质表现排在了前三名,排在了专业能力等专业素质前面。也就是说技校学生除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应当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由于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缺乏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与责任感,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相信人文素质比专业素质更重要,优秀的专业素质应该建立在人文素质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只有专业技能的技校学生其就业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学生的职业拓展受到局限,增加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风险。同时,也给我们的技工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特别是对技校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师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上的教师评价体系制约了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以往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由教学运行过程、教学效果、教科研能力、学生评价等方面构成。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方面引导及培养效果的评价,自然教师也就没有这方面的自觉性了。
(二)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制约了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技工学校师资培养,由于缺乏对当代技校学生素质特点的深入研究,因而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侧重于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当然我们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够给教师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使教师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固有的弊端,加上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技校教师的素质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思想素质方面,突出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脆弱。其二,即使在专业素质教育方面,也侧重于理论而忽视实践。比如在能力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
(三)专业能力本位思想影响了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一直以来,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上,而教师的人格、身心素质、语言能力、人文素质、合作沟通技巧等均属附属性、辅助性的东西,教师只要有了足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就足以教出能够就业的学生,而对于学生的职业生存、长远发展、内涵品质等培养也就无足轻重。
(四)传统观念上的“技能至上”制约了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就业,成为具备某项技能的熟练技工,这无可厚非,也符合技工教育的现状和规律。但片面强调技工教育活动从属于就业核心,教育活动就是要把学生加工成只能操控机器的“控制器”,而忽视了“育人”,在教书育人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师,自然也就过分追求教师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
(五)相对落后的技工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依赖传授知识的教师,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行业岗位素质的了解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行业经验与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师本身对行业缺乏了解,实践经验不足,造成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割裂。课堂教学的局限自然使得教师墨守成规,没有足够的动力驱使教师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以自身的行动意识教育学生,引领学生。
三、技工学校师资培养方向改革对策探讨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技校教师人文素质能力的缺失不但会影响教师的职业生存、职业拓展,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改革技工学校师资培养方向势在必行。
(一)构建以综合素质要求为核心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除了传统意义上对教师的考评之外,还必须把对教师人文素质的要求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一并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并作为教师职称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使教师把人文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逐步形成完善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发展意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职务培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加大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力度,对教师人文素质提升形成支撑
爱因斯坦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教师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学校要改变过去对教师单一专业素质的培训体系,形成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教育并重的双核培训指导思想。不仅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专业培养计划中,而且要加大并保证其在培训计划中的相应比重,并配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其与专业素质教育一起共同构成教师职业与人生支撑的双翼。
(三)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动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技能的提高,学校要改变过去专一核心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双核课程设置模式,加大并保证其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相应比重。在教学模式上,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获得丰厚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以此配备、建设一支能够胜任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掌握专业技术的前沿知识,具备行业素质,使之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最终实现技术生成与精神构建的完美结合,通过反作用力推动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四)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为教师人文素质提高创造条件
学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给教师以一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依托,使教师的人文素质养成具有丰厚肥沃的土壤。特别是要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决定权,给教师的人文素质发展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客观条件。教师应当有权编制教学内容、对教科书进行处置、选订辅助教材、评价教育进行指导;在整体上,教师应当有权编制课程、教学自治、决定教育措施。教师只有有了自主权,其人文素质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五)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教师人文素质的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要对教师提出恰当的要求,而不是给教师施加压力。同时,要使教师对他们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选择和自主权,避免社会的过多施压,也需要有良好的措施来保障。有效实现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它为教师的发展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时空,又不完全排斥社会的要求,对教师提高人文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专业化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其成员的职业实践有系统的理论作依据,有专门的支持作保证,有不断的研究作支持;二是其成员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三是其成员的行为不受外力的限制,有专业自主权。就整体而言,专业工作者的聘用、晋级、解聘实行严格的专业评审制度,行业群体有权从整体上断定行为的工作标准和实施程序;就个体而言,其成员有权依据其专业知识进行职业判断,有个体承担责任的“处方权”。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对教师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和标准,若能正确理解和实施,则无疑对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有积极的作用。固然,专业化要通过科学化来制定和实施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但对教师应有的信仰、价值观和自主权不过多干涉;既考虑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性,又突出教师个体的利益和价值追求;既为教师制订标准,也鼓励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超越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职业专业化标准的实施过程,正是教师人文素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是科学化和人文化互补携进的过程。当科技理性过多地霸占了我们生活的时空、侵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时,我们越来越迫切地追觅人文的家园,教师作为人类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也需要对人文的缅怀,需要有感情、有个性的价值追求。教师是学生精神家园的耕耘者,人文素质播种者;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和选择。因此,我们对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有志于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教师,不但要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还要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宇彬,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3,(5).[2]龙卫兵.从人文素质缺失看高职教育教学方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8,(1).[3]史宁中,柳海民.教师职业专业化:21世纪高师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力[J].高等师范教育,2002,(5).
第三篇:从市场调查看营销推广定位
从市场调查看营销推广定位
最近,北京某调查机构对当地市民和网民共271份样本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一向为开发商所津津乐道的景观并不十分被调查对象看好,除价格、地段交通外,在影响购房者购房的众多因素中,如户型结构、朝向、楼层、物业管理、社区景观、配套设施、开发商实力等,其中朝向(16.0%)排名第二,仅次于户型结构,社区景观(13.0%)排名第五,次于物业管理和楼层。虽然被访者对各种因素的综合看重度差别不大,都在10%以上,但二者的差异仍将对购房者的决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调查同时表明,当朝向与景观不能兼顾时,朝向依旧占上风。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因朝向差价会改变朝向选择的被访者,当朝向与景观不能兼顾时,优先选择朝向的比例也高于选择景观比例10个百分点。有业内人士戏称,“这样说来,景观概念就白搭了”
尽管这只是主要面向北京地区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但它对我们西安开发商的营销推广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景观推广概念并不一定对销售有用。如果开发商在推广景观与朝向不可兼得的楼盘时,以社区景观作为主要卖点,而忽视对朝向卖点的诉求,将有可能造成推广难度加大,影响项目的正常销售。
实际上,这次调查结果对楼盘的营销定位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意义。以往我们在推广某一个楼盘时,营销定位主要体现在楼盘定位和推广对象定位以及具体广告的广告定位上。许多企业对推广本身定位的认识还仍嫌不足,在确定推广定位的广告定位时,主要是从市场定位和楼盘定位出发,依靠自身的主观判断对推广进行定位,针对推广本身的定位还缺乏足够的客观依据,甚至部分推广计划书连明确的广告定位方案都没有确定。
如果开发商在楼盘推广的过程中,推广定位模糊,或者主观定位,或者定位与市场缺乏充分有效的沟通,都有可能使自己的各种广告宣传和营销行为“无果而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浪费开发商的营销预算并延误营销周期。比如目前被某些开发商看重的宽带网络与楼宇智能,在很多推广群体中都不具吸引力,如果以此在相应的群体中做宽带网络与楼宇智能的推广,将会浪费企业的营销资源,影响楼盘的正常推广。
就推广定位而言,不仅仅体现在概念定位上,还包括推广手段与策略的定位、促进广告的定位、推广方式的定位都诸多因素。至于有关媒体、时机、广告位等细节的定位与描述,只是推广定位所涉及到的一部分。开发商在实施推广行为前,需要对推广定位进行细分化和功能化,以保证自己的营销预算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弹无虚发”。有些开发商常常觉得自己的广告发布出去以后,“效果一般或没有什么效果”,其实,这与开发商的营销推广本身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不论楼盘的市场定位(包括具体广告的广告定位)和产品定位多么明晰和准确,如果推广定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告效果的发挥。
虽然某种程度上推广定位也寓于市场定位之中,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推广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定位的左右和掩蔽,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同时,推广定位的主观性和功能丧失性虽然会浪费开发商的营销资金和延长营销周期,但由于它对楼盘的销售不足以产生致命的影响,同时推广定位的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还能营造楼盘广告的气势与风度,因此它并不被有些开发商认为是营销推广中的危机因素。
解决推广定位明确并适应市场需求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营销推广的个案调研,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需要的推广定位和营销计划,结合楼盘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以此来保证推广的有效性和功能性,顺利地实施楼盘销售。
总之,推广定位与营销定位同中有异,营销计划中的楼盘品质定位也并非完全适合推广定位。因此,企业在实施楼盘推广时,应象投资决策一样,先调研而后行,以保证营销推广的有效性和功能性。
第四篇: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改革走向
理顺五大关系 攻坚六大重点——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改革走向 翻看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章的篇幅长达两页半——“用这么长的篇幅专门讲改革问题,包括财税金融体制、价格机制、收入分配等多项体制改革,这在过去的4年来还是首次。”来自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赵凤琦对记者说。
改革进入“深水区”,将在哪些领域攻坚克难?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畅谈改革发展新走向。
改革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1978年初冬,小岗村18名村民冒着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幕。从那时起,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中国改革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温总理所做的工作报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改革,听了让人非常振奋。”全国人大代表赵凤琦说出了许多两会代表、委员的共同感受。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改革的方向决不会动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指出,“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任务所在。”
来自青海的全国人大代表娘毛先说,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种种问题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改革的原动力。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而改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期,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工作面临艰巨考验,尤其是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都必须通过改革来破除和解决。如何破题,需要政府努力,更需要群众智慧。”来自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元祝对记者说。
重点是理顺五大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重点理顺五大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这五大关系,涉及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几个层面,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也是改革的突破点。”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说。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被列为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MBA培训中心主任易敏利说,我国转型期面临的所有经济问题都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重新定位,加快职能转变步伐。否则就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不治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指出,调整中国已有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政府职能的重点应从以提供基础设施等有形公共产品为主,转向以提供制度、规则和政策等无形公共产品为主,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竞争和创新,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代表委员认为,理顺五大关系,必须认真研究,统筹推进,这样才能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攻坚六大改革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今年改革的六项重点任务: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
“今年改革‘攻坚’的特点十分鲜明。”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说,政府工作报告用比较长的篇幅谈改革,为今后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布局突出了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改革的难度也较之以往更大、更难,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四川团的夏绩恩代表,如此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改革“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常年关注财税金融体制领域改革,他对报告中提出的“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这句话很有感受。
“金融体系要和实体经济相适应。小微企业这类‘草根’经济体融资难的症结是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失衡。部分商业银行贷款时眼睛向上,对小微企业设置了苛刻的条件,现在是该大力发展草根经济与草根金融的时候了。”他说。
“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金融等多个领域。改革章节中这段话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天乐的注意。
“民营企业对这些政策非常在乎、非常振奋,因为关系到未来发展前景。民企最感兴趣的领域是基础设施和金融。”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说,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民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制度保障机制;二是缩小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记者齐中熙、吴雨、陈炜伟)
第五篇:从篇目遴选看贵州财经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定位
◎彭吉军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同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向全国高校转发了《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即大学语文是一门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课程。自这两个纲领性文件颁行以来,《大学语文》课程在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该课程在大学生中逐渐失宠,形同“鸡肋”,被不断边缘化。与此同时,大学生中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触目惊心。这种严峻的现实迫使高校对大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
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抓住契机,结合本校实际,对如何在财经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深入思考,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即“财经院校必须高扬人文旗帜,推进教学改革,矫正学生‘趋利’的思想倾向,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支点,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锻造儒魂商才,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广泛的人才基础”[2]。以这个基本认识为基点,大学语文教研室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性改革。
目前贵州财经大学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由林红、蔡录昌、句磊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该教材由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东方文学、应用写作六个板块组成,其中文学作品60篇,应用写作2章。大学语文教研室在确定讲授篇目时,宏观统筹,严格把关,为实现大学语文的准确定位奠定了基础。具体分析如下:
一、既摒弃漫无边际地纯文化熏陶,又避免一味向财经类专业靠拢
教研室极力避免将大学语文上成文学史课,强调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不少综合性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通常是以文学史的形式展开的。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轮廓,形成完整的文学史观,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熏染。但对财经院校来说,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从事面面俱到的文学史的学习,一来不太现实,二来无法凸显财经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教研室以遴选相关篇目集中讲授的方式进行大学语文教学。这些篇目各有侧重,有些侧重传统文化,如《小雅·采薇》的诗情画意,《论语十则》、《孟子·尽心下》的儒家情怀,《哀江头》的悲天悯人,《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旷达豪迈,《惊梦》的人性之美;有些侧重现代思潮,如《谈生命》的乐观豁达,《回答》的冷峻深刻,《相信未来》的矢志不渝,《亚洲铜》的炽烈执着;有些侧重异域风情,如《伞下的侗寨》的绚丽新奇、《我在美丽的日本》的凄美纤细;有些则与财经专业密切相关,如《谏逐客书》、《货殖列传序》、《林家铺子》。
篇目的这种分布格局既有利于实现《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中提出的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凸显财经院校的专业特色,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
二、注重挖掘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篇目的文化价值,丰富“儒魂商才”的内涵 贵州财经大学提出的“儒魂商才”是指“具有‘儒魂’之‘商才’,也就是具有中国的人文精神、秉承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即爱国家,爱人民,具有忧患意识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勇于担当并注重行动,坚守诚信之德性的‘商才’”[3]。大学语文教研室围绕“儒魂商才”这个核心,特意选取了《谏逐客书》、《货殖列传序》、《林家铺子》三篇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篇目。《谏逐客书》尽管与经商之道没有直接关联,但充分发掘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的价值、为我所用的管理学思想不言自明;《货殖列传序》旗帜鲜明地论证了人类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并阐释了发展生产、交换贸易、积累财富的社会意义,倡导富国裕民之道,体现了司马迁卓越的经济思想。《林家铺子》则是民国时期民营资本家惨淡经营、最终倒闭的经济行为的一个活生生的写照,它向学生展示了外敌入侵、政治黑暗、经济萧条、同行恶性竞争的社会图景,引人深思。对这些文章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思想和经济现象进行实例分析,有利于学生对“儒”与“商”及其相互关系产生直观体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有所悟,以此获得传统文化中经济学思想的陶冶,形成正确的经济观和财富观。
三、考虑财经类专业注重应用的特点,增设应用文写作实践
与综合性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不同,财经类院校学生更加注重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点,大学语文教研室在精心选择讲授篇目的同时,增设了4个课时的应用文写作实践,为学生讲授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计划、总结、通知、演讲稿、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常用文体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正确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大学语文教研室通过严把篇目筛选关,构建了一个既注重文化熏陶又凸显财经院校特色、既注重宏观了解又强化动手实践的三维立体教学格局。该格局的构建体现了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对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清晰定位,那就是以“儒魂商才”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经济学养和实践能力。当然,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还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思维、教师素养、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内容。我们相信,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贵州财经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会取得新的突破,获得学生的普遍认可,在教改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