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社会工作行政

时间:2019-05-14 15:1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与社会工作行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与社会工作行政》。

第一篇:我与社会工作行政

我与社会工作行政

NGO在社会工作行政中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重要性周利华社工10-1201005001517

内容摘要: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框架中,利用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一个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目标,获取并妥善利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保证服务机构的效率和效果的活动和过程。社会工作行政是一种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同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等社会工作方法一起构成了社会工作方法体系。

关键词: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福利、NGO、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框架中,利用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一个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目标,获取并妥善利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保证服务机构的效率和效果的活动和过程。社会工作行政具有三项基本特征:

(1)强调价值观。由于社会工作是一项价值观导向的专业工作,在社会工作的行

政中也必须注重专业的价值观。对于对社会工作机构而言,其机构组织基础是与价值观紧密联系的信念、使命、愿景和文化等要素。因此,社会工作行政必须同样需要价值导向,并以此来确定机构的使命、愿景和目标;考虑鞠策的伦理性问题,注重行政伦理;营造组织文化,促使工作者内化社会工作价值,实现规范性组织和控制;在领导中重视意义管理,通过满足工作者的成就和自我实现需要来进行激励。

(2)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社会工作行政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实现组织目

标。而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这决定了社会工作行政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因此,组织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其是否有利于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对组织绩效的评估也应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提供了符合质量标准的服务以及这些服务是否对服务对象产生了效果,恢复和提升了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改善了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3)人际取向。机构服务提供者是作为拥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他们的工作

特点要求机构的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更加注重互动、沟通、对话、协商、合作以及信息分享,而非等级森严、只有上下级命令与服从的僵化的官僚结构。同时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者应该注重工作者的需要,通过满足他们高层次的需要来激励他们。

社会工作者作为行政管理者时,应该具备比一般的社会工作者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社会工作行政者要具备作为行政者应有的能力,知识和一系列的专业态度。社会服务机构是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的,通过社会福利从业人员(包括专业社会工作者及其他专业的服务人员、辅助人员等),为特定的、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其目的是提高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协助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促进其健康、幸福和发展。社会服务机构是实施社会工作行政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社会服务机构的主要类型有:

(1)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有全额预算单位和差额预算单位。福利院、社会救助管理站,普通高等教育院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

(2)社会团体。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3)民办非企业单位。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力量以及由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盈利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

(4)基金会。基金会是指那些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我在社会工作行政中的角色。

社会工作行政这个词语对我们来说也许很陌生,但是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交通,医院,学校邮局等,我们一直都在享受一些列的社会服务,这些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行政是紧密相连的。有时候我们在社会工作行政中扮演的是服务享受者的角色,有时候我们又是服务的提供者和倡导者。

虽然我国有如此繁多的社会服务机构,但是鉴于“我与社会工作行政”这个主题,我主要想谈一谈我在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这个NGO当志愿者一年半以来的感受,感悟以及这个非政府组织所扮演的角色。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是一家服务于6—24岁儿童和青少年的非政府组织,它一直秉承“助人自助”的精神,致力于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它在各项活动中不仅发挥了它的基本角色,也发挥了它支持这种服务的拓展角色1。发挥了它管理者,信息传递者,决策制定者的角色。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关系着他的未来以及国家社会的稳定,促使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是一项社会福利性的事业。

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这个NGO,在社会工作行政的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社会福利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广义的“社会福利” 包括国家和社会为实现人民的“幸福”所作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各项社会服务等各种制度安排。狭义的“社会福利” 则一般特指社会保障体系中除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之外的,更高水平的、补充性的制度安排。无论从哪种定义来看,社会福利都是以实现人民的“福祉”为根本目标的,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社会福利需求的提高,原有制度中的不平等、角色错位、缺乏责任分担、非社会化等问题成为其发展中的硬伤。要实现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向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跨越,必须积极引入社会参与,推进社会福利的社会化改革,而非政府组织(简称NGO)则是其寻求社会参与的最佳选择之一。NGO 参与社会福利、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中的必然选择。这与社会福利制度的根本性质、NGO 的基本宗旨以及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NGO 参与社会福利的必要性。

一、从NGO 的性质看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即“非政府组织”,我国的官方文件里一般直译为“民间组织”。简单地讲,NGO 即是指区别于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社会组织,它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基本特征。NGO 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因而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往往是日常经营中的重要内容———这与社会福利为人民求“福祉”的本质不谋而合。

在清华大学NGO 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针对北京地区NGO 的基本情况调查中,对于“活动领域分布”一项结果显示:北京地区NGO 中,涉足社会服务领域的占22.12%,涉足扶贫、救灾、抗灾领域占18.27%,志愿者协会占8.65%。一方面NGO 参与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对其业务规模的拓展,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在这些领域直接支持和调控的不足,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另外,NGO 能将触角伸到政府无法顾及处。在社会福利的发展中,政府往往只能从总体上把握其发展方向并根据相应政策效果进行宏观的调控,而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深入到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而NGO 源于社会、发展自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极强“社会性”特征恰好能有效地弥补政府的不足。1例如,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 号)中,我国政府相关部委强调“发展养老服务业需要以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不可能详细地跟踪关注每一个具体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介入,很多政策到最后往往成了一纸空文。社区养老等政策的推行和落实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而NGO 无疑可以成为“社会”中协助推行国家政策和方针的主力军。

二、从社会福利的性质看

社会性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资源有限性的前提下,政府显然不可能单独承担起整个社会的社会福利提供责任。在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体制下,政府独揽大局的局面在造成社会福利水平低、制度公平缺失的同时,也引发了政府责任向企业的不合理转移,最终形成“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的局面。因而,在当前要实现向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跨越,政府首先需要探索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将“社会”这一重要主体引入到社会福利的提供主体中,均衡和协调

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分担,从源头上保证社会福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社会福利制度面向整个社会、以整个社会为服务对象,因而引入社会参与也有助于更直接地了解人民的诉求。事实上,早在2000 年,国家民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等部委就已提出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由国家和集体包办,存在资金不足、福利机构少、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福利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但直到现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福

利制度的改革进程。

三、从我国的现状看

2000 年,《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特别是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社会化养老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残疾人和孤儿的养护、康复条件也亟待改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由国家和集体包办,存在资金不足、福利机构少、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福利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在社会福利提供不足与社会福利需求不断增长矛盾尖锐而社会福利需求显然不能抑制的条件下,探索社会福利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无疑是缓解社会福利供需矛盾唯一的出路。NGO 提供社会福利的潜力是巨大的。在一些社会福利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和1 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35-37

地区,如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在NGO就业的有酬员工规模占到了非农就业人口的10%以上。美国、英国、日本的比例分别为7.8%、6.2% 和3.5%(Lester M.Salamon,2007)。我国NGO 的发展历史较短、体系仍然不健全,但如果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等方面解决了NGO 发展的根本阻碍,NGO 必将会成为活跃于我国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要主体。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是社会力量直接参与社会福利的举措,国家对这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政策支持正是出于对我国现状的科学认识和对未来社会福利发展路径的正确判断。

NGO 的非营利性、志愿性,社会福利的“社会性”特征要求,以及我国社会福利需求不断增长与社会福利供给不足之间的突出矛盾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实质措施鼓励NGO 参与社会福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实现社会福利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我国社会福利水平从而更好的谋求我国人民的福祉,还能引发人类对于“社会”这一特殊角色定位的思考,推进其他各项政策中的社会参与。

四、当前NGO组织面临的困境

中国历来是一个强政权弱社会的社会结构,NGO想要发展,需要推动其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从天而降降的,其需要NGO通过自己的活动的开展,获得社会与政府的认可。目前中国的NGO还处于生存和初步发展的时候,用两句话来形容中国当前的NGO的困境状况“生的伟大,活的压郁。”另一句就应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以下我总共把NGO面临的困境分三种:资源的困境,能力的困境,发展的困境。这几种困境并非是孤立的,他们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又相互促进。资源的不足影响了NGO自身能力的建设,能力的不足使得NGO不能足够的获取资源,如:管理能力、活动能力的不足就影响了公信度,公信度又影响募捐的开展。资源、能力的不足更造成了NGO本身的发展困境。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整个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同样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的困境

1、政策法规资源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为了整顿NGO管理混乱的局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确立了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制度,对社会团体的管理从此趋于规范和严格。1998年,这一条例重新修订后出台,对社会团体的定义趋于宽泛,但仍坚持对社会团体必须有业务主管单位的要求,同时,对团体的活动场所、资金来源等硬件要求更加明确,而且在一个地区还不允许同一性质的组织出现两个以上。可以说,对于没有业务主管单位、缺乏经济条件民间自下而上的NGO,想在民政部门注册、享受公益组织的减免税待遇几乎是不可能。由于公民社会组织成为独立法人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和行政主管单位双重审批,许多和业务主管单位没有密切关系的组织难以找到“婆婆”。甚至许多人一听到非政府组织就心存疑忌,以为是“反政府组织” 某些专家认为,政府之所以对NGO的管理一直偏严,主要是担心民间活动失控,公益捐赠等政策法规的滞后则与税务、财政等部门担心收入减少有关。当然NGO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NGO过多照搬西方的价值观念,较少利用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较少扎根于基层社区,缺乏公信,更有少数人打着NGO的旗号招摇撞骗,也使政府在放开管制的政策法规上更加谨慎。

2、资金的困境。

所有的国内NGO都认定资源短缺,特别是资金问题是制约它们工作的关键因素。政府的资金大部分来自税收,企业的资金大部分直接来自交易或劳务所得。

NGO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募捐、政府的支持等多方面相当复杂,NGO的资金来源也与官方背景的NGO差距甚大。香港乐施会每年的筹资额高达近一亿港元。相比之下内地的NGO由于其未注册的法律地位和国际基金组织自身的狭窄眼光,使得这些组织经常面临资金困境,而得不到外界足够的支持。即使是获得国际资助的组织,也因为不能涵盖项目负责人的工资而使得公民社会的领导者经常是兼职性质,并为职工的工资发愁。的确,NGO来说,开发出稳定而持续的资金来源至关重要。在此,我对它们,特别是对那些小组织非常担忧,它们对调动资源几乎没有什么经验,他们靠组织者的个人资金或国外基金会的项目经费来勉强维持运转很难发展壮大。明显倾向于寻求国际资助,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些资助在短期内会对它们有所帮助。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明显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NGO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很可能还会继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税收的稳定增长,国际发展的机构,特别是附属于外国政府的一些机构将在未来几年里撤出中国。它们不再认为在中国开展大型项目是合理的,从而会将它们的资源转到更穷的国家。在以后若干年内,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NGO组织为日渐减少的国际资助而相互竞争的局面。中国NGO的资金来源关键还是早日得到本土的资源。

3、人力资源的困境

参加公民社会组织的人才缺乏,许多精英仍然流向企业和政府,而留在公民社会组织工作的职员往往缺乏相应的能力建设。内部圈子的人流传:“一流人才去政府,二流人才去企业,三流人才到NGO ”。虽然在实际的工作中,公民社会的职员经常表现出超常的热情和忍耐,但是整体职业素质不高是人们对NGO常见的批评。

(二)能力的困境

当前的NGO由于严重缺乏资金、人才,这种资源的匮乏又与其筹款、组织、活动能力等的局限形成恶性循环。许多NGO刚刚开始在诸如环保、法律咨询、肢残和精神残疾儿童康复等方面开展工作,这些工作无论对它们,还是对中国都是很新的领域,所以,这个要求很难。这些组织大多高度敬业,也非常有创新精神,但在这些方面中国的NGO几乎无一例外地缺乏经验。由于缺乏先例,中国的NGO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虽然国内已经开展相关的NGO培训,但是能够参加培训的NGO人员还是很少。而且许多培训师并不了解公民社会组织的实际处境,许多知识并没有指导作用,这就使得许多NGO开展活动的时候缺乏行动策略和专业知识的指导。组织对自身如何定位以及战略方向也都缺乏足够的知识参考。

(三)发展的困境

1、信任的困境

于公民社会理念还不为人们所熟悉,而且公民社会组织的活动在效率、效果和透明度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它的活动一方面容易遭到社会公众的怀疑,一些NGO的活动经常被指责为“做秀”,而在另一方面,组织也容易受到成员内部的不信任。许多组织内部由于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而常常在发展到一定时间就出现周期性的人事“地震”,领导人的能力和人品遭到职员或者志愿者的怀疑,这种猜疑和不信任很容易就导致组织解体或者停滞。这些信任的困境在NGO的发展中往往最容易被发现,关注和夸大,从而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如果一个NGO

组织的工作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如果这个组织透明度很高,又值得信赖,那么,它就有机会赢得的资源支持。

2、发展的不平衡

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中国的NGO的发展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领域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不仅东西相比西部发展严重不足,沿海和内地相比内地严重不足,同为东部和沿海,区域之间的NGO的发展也存在差距。从城乡的不平衡来看,中小城镇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除扶贫、环保的少量外来NGO之外,真正的当地的NGO少之又少,社会对这些组织的关注和支持也很少。就不同领域来说,那些相对说政策法规要宽松的,容易得到资源的领域NGO发展迅速,如环保、教育等。而一些门槛较高,如就业、社会保障、劳工问题、国际区域冲突等领域,却因为种种原因NGO的介入还明显不足。

3、文化的困境

在中国,NGO是一个外来语。西方NGO的发展有着来自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包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普遍的公民意识、自治观念、法制观念、契约精神、公益精神等。西方的体制环境也给慈善事业提供良好待遇和合理的运行机制;有来自社会舆论和民间文化价值的肯定、响应与支持等等。而中国缺少这些方面的文化背景,毫无疑问中国目前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在很多时候取代了社会舆论和民间文化价值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在迅速发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受到巨大冲击,社会中原有的公益观念也变得模糊,这使得NCO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和社会公信严重不足。这一切,都成为中国NGO发展中的无形的障碍。

从另外层面来说,中国自古有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但不管是外来文化还是传统的文化,都要通过创造性的转化使其获得本土生命力,也就是外来的要本土化,本土的要发扬与融合,从而才能发展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良性文化。如果把握不好,甚至有可能根本就迷失于自己的盲目追逐之中。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中国东西部的差异,NGO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文化价值的困惑。

对此,我们要从以下方面来加以改善,发挥NGO在社会行政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改善政府与NGO的关系

我们的社会治理模式与港台以及西方非常不同,我们的市民社会尚未成形,政府长期以来的大包揽作风,使得进行“政社分离”时,政府无法从社会中找到承接社会事务的社会组织。对急需完成转型的政府来说,最快捷的方式莫过于其自己成立一些独立法人的社会组织,即官办社团,上海的三大社团就具有这种性质。其实,官办社团也好,组织也好,大家殊途同归,目标都是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向这个目标靠近的过程,即是官办社团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官办社团面临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或者说在进行社会建设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政府建设。目前的三大社团社工工作中存在着条线交叉的复杂状况,为社工有效提供服务带来阻力,为了使预防犯罪体系构建过程中真正实现社会多方参与的目标,建议推动政府跨部门合作,以联合项目的形式来加以推进,以项目促进多方合作,以项目促进服务效益,其中包括社区青少年家长的亲职培训项目。

二、建立政府与NGO平行发展的模式

建立政府与NGO的平行发展即政府与NGO在合作中成长,在成长中合作,实现“共赢”。“小政府、大社会”是现代政府的治理模式,政府把社会事务下放或

返还给社会,交给社会来承担,由社会组织自行管理也即所谓的“政社分开”。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利意识和服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政府除了履行管理社会和发展经济等职责以外,服务全体人民以及为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安全网的职责日益突出。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都已经成为政府职能机构改革的重要社会目标。在多元化社会结构中,政府将不再包揽一切、包打天下,而是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主动为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搭建资源平台,达到资源共享,以促进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形成新的社会治理机制。

(三)、做实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购买NGO的服务,NGO在提供这类服务方面的成效十分显著。但是现在遇到了诸多发展瓶颈阻碍着这些NGO组织的继续发展。如何做实政府购买服务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NGO组织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都是在市级层面签订服务购买合同,再由区级(二级)财政买单。这一制度设计就导致了三家NGO不具备财政自主权、从而不完全具备人事自主权以及决策自主权。当前进的步伐走到当前这个阶段,如何做实政府购买服务、如何找到突破体制的切入点成为难题和重要话题。总体来说,做实政府购买服务可以包括这样几个具体方面,(1)调整拨款模式,改当前的“一级签约二级买单”为“整笔拨款”,通过拨款模式的调整保障社团自主的基础;

(2)做实社团自主运作,即做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3)做实政府对社团的干预评估,即从过程干预及评估转向目标评估或结果评估。

在社团自主运作方面,甚至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逻辑:做实社团自主运作从做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开始,在总干事责任制的前提下进行社团管理革新,以管理促专业、以专业促成效。周而复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NGO组织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M.萨拉蒙,S.沃加斯·索可洛斯基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名,中国NGO 研究———以个案为中心[M],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NGO 研究所,2000。

[3]20002012年12月24日

[5]2012年12月24日

[6]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方邦鉴.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出路[M]

[8] 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也非政府组织[M].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社会工作行政

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行政 P2

2.社会工作者 P61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分类 P75-76

4.社会服务机构 P84

5.志愿精神P105

6.计划 P116

7.计划工作 P116

8.目标管理 P131-132

9.权变计划 P123

10.战略管理 P139

11.个别督导 P335-336

12.上行沟通 P248中间

简答题

1.简述社会工作行政的必要性。(P31-33,答要点)

2.简述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福利行政的关系。P21

3.简述志愿服务的特点。P107(答四个要点并简单解释一下)

4.简述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区别。P107(答四个要点并简单解释一下)

5.简述权变计划工作的三个阶段。P124

6.简述计划的编制过程。P126-129(答要点)

7.简述在一些计划过程中常见的阻力或障碍。P130-131(答要点)

8.怎样建立良好的沟通气氛?P262(答要点)

9.督导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P323(答要点)

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一:

2006年8月,应某社会服务机构的邀请,我们为其详细解读了其人力资源的失效之谜。该机构人力资源背景如下:

两年前,该机构还没有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的相关业务划归当时的综合办公室进行管理。随着机构业务的拓展,机构规模在两年内得到了较大增长,急需加强人力资源工作,来保障机构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时间仓促,该机构并没有一支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只是从综合办划分出部分人员,组成了人力资源部。而这些非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没有专心学习相关人力资源知识,只有办公室的改变,工作内容和实质并无任何变化。

我们经过对该机构人力资源部进行调研,发现了以下的问题,这正是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失效之迷。

第一、人力资源部不知晓机构的战略目标,更没有针对其而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第二、面对机构大量的人才需求,没有明确有效的招聘方案。

第三、尽管机构规模壮大,但仍然沿用原来的组织结构模式,没有进行组织结构的更新,部门或部门成员间出现工作重叠现象,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由于任务不明确,权责不明晰,导致工作中相互推诿,怨声载道。

第四、无员工培训与发展计划。创业初期,所有员工愿意同甘共苦,不计名利,只求机构能够壮大。机构真的壮大了,那些元老级员工不但工作跟不上节奏,而且还阻碍和影响了机构的相关工作进展。

第五、绩效考核推行不下去,绩效考核及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挂钩政策,几乎遭到了所有老员工的强烈抵触。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针对问题一,你认为有效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哪些要素?

2.外部招聘的媒介包括哪些?

3.针对问题四,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4.根据问题五,简述机构实施员工绩效考核的基本条件。

参考答案:

1.有效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如下三个关键要素:

(1)预测劳动力的需求。人力资源计划的关键之一是预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人员数量与类型。

(2)进行供应量分析。当一个组织缺乏内部提拔的劳动力供给时,经理们必须关注外部的劳动力供给。

(3)平衡供给与需求。人力资源计划应该保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适当平衡。

2.外部招聘的媒介包括:广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大学与学院;员工推荐;主动的申请与简历。(答出5点即可)

3.如果员工经常达不到效率目标,就需要对其进行培训。为确保培训的及时性,并注重优先顺序,人力资源主管可以通过3种不同类型的分析展开需求分析。

(1)组织分析。就是对环境、战略和组织资源进行检查,以确定培训的重点。

(2)任务分析。就是以对工作任务和义务的研究为基础,确定培训项目内容的过程。

(3)人员分析。主要用于确定哪些员工需要培训、哪些员工不需要培训。

4.(1)机构应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机构应有适当的意见沟通管道;

(3)考评者与员工对具体绩效的期待应有共识,并对考核有开诚与接纳的态度;

(4)考评者应持有公正合理的态度;

(5)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培育制度。

材料分析题二:

“创办人陷阱”是组织发展的一个大问题。NGO领导人拒绝改变、阻碍创新、把集体性和参与性更强的管理方式拒于门外等的轶闻,俯拾皆是。因为这时的领导人认为组织成长可能威胁到其权力、关系和嫡系,结果是,很多组织的创办人阻碍了“自己生下的婴孩”的发展。对于这一点,在我们研究的九个组织中,有六个都进行了领导层的转化,而且都没有进入混乱情况或因而垮掉。

1.根据材料,你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2.根据材料,简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3.怎样走出创办人陷阱?

参考答案:

1.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智慧和自我认知、自信和自尊、对于成功有奋斗精神和决心、善于与他人交往、正直、专业知识与管理技能、能正确认识成功问题。(可以自由发挥,答出5点即可)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追随关系。人们往往追随那些他们认为可以满足其需要的人,正是人们愿意追随他,才使他成为领导者。因此,领导者既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也存在于非正式组织中。管理者是组织中有一定的职位并负有责任的人,他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有的管理者可以运用职权迫使人们去从事某一件工作,但不能影响他们去工作,他并不是真正的领导者;有的人并没有正式职权,却能以个人的影响力与魅力去影响他人,他才是一位领导者。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应该选取领导者来从事管理工作,也应该把每个管理者培养成好的领导者。

3.要走出创办人陷阱,首先领导要会平衡决策,即在长期和短期、全局和局部目标之间取得平衡;其次,领导要逐渐分享领导权,使机构实现集体领导;再次,要勇于变革和创

新,使组织保持冲劲、弹性、活力和远见。(学生可以围绕要点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材料分析题三:

告别“一刀切”薪酬模式激发社工创新精神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第二届青少年事务社工实务论坛”上获悉,上海社工的薪酬制度有望告别“一刀切”的模式,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岗论薪、因人而异等更人性化的方式,以此鼓励社工多发挥创新精神,为自己的“创收”多出点子。

“一刀切”打击社工积极性

据悉,上海目前社工的薪酬标准主要是以学历为主,专科毕业的社工月薪为1500元,本科毕业生可拿到2000元;晋升到助理社工师和社工师,则分别在这个基础上多加100元和200元。“没有奖励措施,干多干少一个样,即使搞了个特色项目,也不会跟你的工资挂钩。”普陀区的社工庄捷抱怨道。薪酬评定的单一化,特别是仅凭学历论资排辈,严重影响了社工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建设。比如,同是专科生,一个是刚毕业的学生,另一个则是拥有十年工龄的社工“前辈”,但在这种制度下,他们领取的工资却是一模一样的。这样,大家创新的积极性自然会受到打击。

新模式可能结合社工工龄与业绩

“上海的大部分社工工作都非常尽责,工作也非常辛苦,像负责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社工,为了工作对象没日没夜的工作也是经常的事,也涌现出了不少先进的案例和创新的工作方式,如果能在薪酬上更合理,也是一件保护社工权益的事,将激发更多社工的创新热情。”上海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处长黄志华说。黄志华认为,这种单一的薪酬制度将会改变,以岗论薪、因人而异的新薪酬模式今后将被采用。新的模式可以考虑结合社工的工龄和工作成绩,使之更人性化,更具合理性。此外,黄志华还鼓励社工在岗位上多搞创新,利用自己的本领,开创出一些市场化运作的事务所等,这样既服务了社会,又为自己的薪金“添砖加瓦”。

1.社会工作机构中的激励方法有哪些?

2.根据材料,对员工的奖赏应兼顾哪三个方面?

3.根据材料简述激励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激励方法有:

(1)认识员工的个体差异;

(2)运用目标;

(3)行政支持;

(4)明确职责和权力;

(5)提供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

(6)增进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并开发其潜能

(答出5点即可)

2.对员工的奖赏应兼顾以下三个方面:

(1)必须要有个别化的奖赏,这是因为员工各自有其不用的需求,主管要能依个别的需求奖赏,以使奖赏更具强化作用。这些奖赏可能包括薪酬、晋升、自主或参与决策的机会。

(2)对于完成特定目标者,必须要能公开透明地论功行赏,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激励效果。

(3)必须要能让员工觉得其付出与获得是公正的,一个人的公正对另一个人可能是不公正的,所以一个理想的奖赏制度,应能依个人投入的程度而作调整。

3.激励的重要性:管理是经由他人完成工作,管理者要想在管理工作中取得好成绩,以便与同事和通过下属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必须理解激励的概念以及人的需求。他必须抛弃那种认为激励每一个人的诱因都是一样的想法,而是要认识到不同的员工可能有不同的需

求、欲望和目标。激励在社会服务管理中是一个重要因素。激励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促使组织更好地完成组织的目标。

第三篇: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工作行政:是指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的福利保障组织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行政管理,实施社会政策,满足人们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其中心含义是制定、执行、实施社会政策,提高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及工作品质。

社会工作行政的运行程序包括:组织、计划、执行、评估

行政组织设计的原则:

1.传统原则

目标任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设人

分工协作原则:分工与协作是组织运转效率的根本保障

有效管理跨度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

权责对等原则

精简与效率原则

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原则

2.动态设计原则

职权与知识结合集权与分权的权衡

组织与地位的弹性

组织体制

1.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① 首长制优点:a、权力集中,责任明确 d、决策与行动迅速 c、避免相互推诿,减少不

必要冲突

缺点:a、行政首长个人知识、经验的局限性,造成决策失误。

B、滥用权力,缺少监督,损害大众利益

② 委员会制优点: a、集思广益,反映各方利益与要求。B、防止舞弊专断现象缺点:a、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法不责众 b、决策迟缓,行动不力。

2、分级制与分职制

⑴分级制 优点:结构严谨、权力集中、指挥灵活、行动统一

缺点:a、主管事务繁多难以胜任工作b、下层成员接受指令过多,疲于应付c、层次过多,信息失真,决策失误

⑵分职制优点:a、集中技术人才和发挥技术优势b、有利于首长将注意力集中到组织的整体谋略。

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组织结构中依据有关的规章制度,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影响下属共同努力,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第四篇:社会工作行政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班 级:社工13-1 姓 名:柳权芳 学 号:201340103119 课程论文题目:社会工作行政视角下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行政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1

日 社会工作行政视角下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社工13—1 柳权芳 学号20134010319)摘要:马克思认为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人类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工业革命以后被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束缚的妇女逐渐自主自立,独立意识被唤醒。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使男女平等的观念被普遍认同,妇女问题实际上就是性别的不平等,世界各方的努力使妇女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基本权益得以重视,但是男女不平等现象依然严重。妇女基本权益的保护之路长期而艰巨的,离不开社会政策的支撑作用。而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即为社会工作行政。从社会工作行政视角出发,发现我国妇女基本权益保护社会政策存在服务性社会福利提供较少、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欠缺、专业社工不足等问题。因此,构建和完善妇女保护系统离不开社会行政在以上三个方面努力。

关键词:妇女基本权益 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行政 非营利组织 社会工作

前言:相对于男人而言,妇女是需要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当今社会,男女平等观念日益引起重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妇女的生存和发展仍然遭到各种阻碍,对妇女的歧视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在家庭、就业、教育、政治参与等方面,依然存在严重的男女不平等现象。通过公共行动来消除限制妇女发展的因素十分有必要。以往的社会政策偏重“制定”,忽略“执行”,从而导致社会政策执行不力,即社会政策的“执行不足”,社会工作行政关注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妇女的基本权益。

社会行政依照行政程序,实施社会政策,向服务对象提供针对性服务。社会政策制定之前会受到社会行政的影响,在社会政策制定进程中应当全面考虑社会行政的构成要素。笔者结合社会工作行政构成要素,审视妇女保护政策。

一、我国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以国家立法为形式,以行政为实施手段,它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福利的行动总和规则总称。社会行政是执行社会政策、为有效实现社会政策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协调和推展社会服务的活动。

我国1981年签署联合国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该公约确立规则,全面保障妇女在政治、工作、教育、医疗服务、家庭关系等各方面的权利;1999年 在北京成功举办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行动纲领》,对促进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台许多妇女权益保护的条款和政策。

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规定“禁止家庭暴力”。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妇女在政、经、文、社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与男子平等。男女同工同酬,国家重视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受教育权平等、家庭暴力保护、孕产假、财产保护、生命健康权等做出了一系列的详细解释,在政治制度上对妇女享有的基本权益做出了规定。

二、社会行政视角下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

王思斌在《社会行政》(第二版,18页)一书中指出,社会行政在宏观上就是实施社会政策的过程,它由社会政策、社会福利资源、社会服务机构、社会行政人员和社会服务人员五大要素构成。社会行政的基础是社会政策,社会行政各个要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政策的执行。在妇女基本权益保护社会政策的落实过程中,社会行政的各个要素必须配套发力,任何一方的“无力感”或者“妄力感”都会影响系统性能的发挥,从而不能真正达到保护妇女的预期目标。

(一)社会福利资源

社会福利资源指的是向特定人群提供的,用以改变他们困难处境,增进他们福利的物质性和服务性资源,它是社会行政的重要组成。提供给妇女,帮助她们实现基本权益保护的资源,解决了弱势妇女权益保护的工具性需求,回答了用什么去进行社会福利保护问题。物质性资源以实体形式存在,包括实体资源或资金,如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资料,社会财富的转移能够增加困难人群的福利;而非资金的服务性资源指的是解除服务对象困境的服务活动,如法律援助,家政服务、个案咨询等,其可以通过财政手段或者社会志愿形式得以实现。

为妇女提供社会福利资源要树立“妇女视角”,立足妇女的真实需求,不能脱离其性别实质和其资源的实际拥有状况,立足实际考虑资源供给的种类、数量等。总之,在社会行政视角下,对妇女的资源提供要遵循差异性原则、均衡原则(物质和服务性资源相结合)。1.特异性原则

向弱势妇女提供资源要有针对性,从妇女的问题和需求出发,站在妇女的角度上考察她们真正需要什么、她们的困境主要是什么,以便准确、恰当地提供资源和服务,因为每个人的需求是和她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具有差异性,我们不能用主观想法蒙蔽实际情况。不同类型的妇女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类型妇女的不同个体,她们的困境也不尽相同,因而各自的需求就有差异,所需的福利资源也就不同。把握不同妇女需求的共性与个性是做好妇女基本权益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排解妇女的困难,促进妇女的发展。贫困妇女需要的不仅仅是暂时的经济支援,还需要一份合适稳定的长期工作来保证收入,被家暴摧残的妇女需要长期的心理辅导,更需要介入其家庭,改善她们的家庭氛围,抑制家暴的根源;流浪妇女需要生活照顾,也需要解决其社会融入问题„„

在向妇女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服务与需求脱节、错位的现象大量存在,有时我们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并不是她们所真正需要的,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妇女问题回返。以救助站为例,救助站的临时救助一般为期十天,尽管救助基于自愿和无偿,但是被救助妇女的比例并不高。流浪妇女返回现象经常出现,这说明救助站并没有真正了解流浪妇女的真实需求、没有真正解决其问题。救助站从自我主观想法出发,单方面定位流浪妇女的需求,做了一厢情愿的事情,也许她们所要的不是简单地送她们回家,而是她们惧怕回家,比如丈夫有家庭暴力倾向等。

2.物质性资源和非物质性资源并重原则

需求不同,资源就不同,但是无论怎样,都应兼顾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资源之间的平衡。服务妇女,重物质、轻服务的现象在一定层面比较严重,折射出生存性社会政策的弊端。我国福利机构侧重为弱势妇女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但是所提供的物质性社会福利资源保障水平比较低,补贴数额小,还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等问题。

相比之下,提供的服务性福利资源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教育、就业等方面,涉及精神和心理层面的服务性资源少之又少,供应远远少于需求,当代妇女精神世界的病态现象日益严重,如果不加以及时疏导,帮助其回归良好的心理状态,势必会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发展,比如妇女产后抑郁、妇女遭受家庭暴力之后的心理创伤,都应及时进行相关干预,纾解不良情绪。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人需求 的满足是从低层次开始,逐步向高层次发展的,低层次的需求以物质性需要为主,而高层次的需求则倾向于精神方面。身体的康复和治疗、就业和收入的增加等容易做到,而实现男女教育公平,提高妇女文化水平、促进妇女家庭和谐,减少甚至消除家庭暴力、提高妇女的政治参与度等就较难实现。

(二)社会服务机构

社会服务机构是福利输送的主体。社会服务机构是指通过社会福利从业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分为政府机构和民办机构。

妇女群体规模大,服务活动复杂,需要有组织地提供服务,需要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服务机构之间、各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协调。在社会工作行政中,政府部门负责制定、解释政策、链接资源、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和标准等;而提供具体、直接的服务则是社会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

1.宏观妇女保护机构

在我国,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司、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对妇女进行保护。妇联是妇女群众的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社会性,在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上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协调,其协调角色大于政策实施主体角色。

2.发展专业机构,政府购买服务

社会服务机构也称社会工作机构,由行政人员和服务人员组成,其直接接触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满足需求。在我国妇女保护工作中,政府组织发挥作用大,如全国妇联、民政部等,但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集合社会力量,组织利用民间闲散资源,构成多元化行动模式。同样地,在妇女维权历程中,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发动群众,调动社会力量,鼓励非营利组织在妇女权利保护领域积极作为,因此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亟需大力发展。

政府购买服务是NPO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能够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政府购买服务能使民间资源得以迸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政府则充当监督者即可,这样也能使政府集中力量做它该做的事,这种分工和合作,使资源充分优化、分配,实现效益最大化。“小政府、大社会”通过市场化机制灵活 调节服务,调剂余缺,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妇女保护的社会需求,克服政府宏观调控的不足,弥补政府职能。

3.以社区为中心开展妇女保护工作

机构照顾在照顾孤寡妇女、残障妇女等服务对象上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成本过大、照顾方法和技巧陈旧、观念理念落后、工作者素质趋下,服务对象社会接触少,对服务满意度低等一系列问题。而社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社会强调社区在实践中的举足轻重作用,妇女保护工作应立足社区,以其为中进行辐射扩展。社区所紧密联系的家庭、各类组织不仅为妇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地理空间的便利,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文化氛围。社区妇女工作,能对机构照顾进行查漏补缺,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妇女保护工作要建立社区相关机构,以社区为基点,形成“情报网”,全面及时了解妇女情况,搜集问题,以便第一时间进行服务,维护妇女利益。社区是行政系统的神经末梢,社会工作行政活动较为频繁和直接,在此也能更好地开展妇女工作。

(三)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

社会服务机构有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和专业社会服务人员两类人才。社会服务机构的人才对妇女基本权益保护政策的观测落实而言至关重要,只有专业人才为妇女工作提供法律援助、政策指导、链接资源等,才能使其稳健推进。1.专业社会工作行政人才欠缺

在我国,执行社会政策人员和机构行政人员都很欠缺。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对机构工作人员而言,是一门必修课,然而相当一部门人却需要“补课”,他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知识储备不够,对社会工作行业缺乏透彻了解,导致其在执行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失误、错位,从而不能协调各方,不能较完美地实现目标。我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起步晚,群众对社会工作认识不足,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阻碍了社会工作人才的批量培养。而要有足够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人员,才能全面把握妇女问题,开展妇女工作。

2.社会服务人员专业性不足

将社会福利资源直接输送给服务对象,直接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人员就是社会服 务人员,其居于社会行政的末端环节和关键环节,其是服务质量的直接把关者,其工作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服务的质量及服务的延续性。

妇女工作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而如今我国社会工作研究比较少,知网和百度上的社会工作论文简直凤毛麟角,近年来社工行业发展虽然进步快,但是发展水平低,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很多的社会工作者由其他专业人才代替,稍微好一点的也是高校的一些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老师,他们往往重理论,而缺乏实务操作能力。至于专门从事妇女工作的社会服务人员则更少,其专业性不能得到保证。不同类型的妇女,其需求是有差异的,她们不仅需要物质性资源补充,更需要服务性资源的滋养,这离不开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知识、技巧去帮助她们恢复功能,克服困难,追求美好生活,最终实现自我。社会工作者队伍单薄,社工人才储量少且专业化、职业程度低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国情”,这在短期内基本难以改善,因此我国妇女社会工作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妇女基本权益保护政策的完善

(一)运用妇女视角,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

为妇女提供物质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要从实际出发,先做好妇女需求评估,了解其问题,审视资源的盈亏状况,做到供需平衡匹配,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在充分提供物质资源的前提下,重视服务性、精神性资源的供给。引导妇女基本权益保护政策实现由 “生存性政策”到“发展型政策”的转变。促进妇女进一步解放,实现“助人自助”。社会福利资源的输送要把政府资金性、物质性的直接救助和政府购买NPO,充分进行市场调节这两者结合起来。

(二)鼓励发展妇女保护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政策上鼓励民间、高校大力成立非营利组织,尽力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会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促进妇女基本权益的进一步保护。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健康成长,存在着着资金、专业瓶颈等问题。政府需要完善购买社会服务的政策系统,放手发动社会力量,减轻政府负担,让政府能专注该做的事,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同时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推动NPO良性竞争,顺利发展。在西方,政府购买NPO服务已成常态,这能为社会机构的发展解除资金瓶颈问题,值得我国学习。社会工作发展还存在专业障碍,08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立以来,先后产生了几万助理社会工作师和近万社会工作师,人才规模逐渐扩大,但总量不足、专业不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要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决然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引进妇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社会工作人才,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技巧去助人,去解决妇女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保证妇女基本权益保护社会政策的顺利落实,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机构从业者的工资水平偏低、晋升机会少、发展前途模糊,所以,留住社会工作人才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而日益突出的妇女问题又不可避免需要大量妇女社会工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妇女保护,留住优秀人才是特别关键的一环。政府和社会应当建立联动机制,降低社会工作行政部门门槛、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资水平,改善福利待遇,给予社会工作者更多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要提升现有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和学习热情,留住已有人才;另一方面,要主动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事社会工作,打消其从事其他工作的想法。以此来壮大妇女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维护妇女基本权益上的积极作用。

结言:

妇女基本权益的保护离不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购买服务和政策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各方的配合。妇女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相关的社会政策执行过程中,社会行政显得尤为重要,限于作者能力,本文仅从社会行政的要件出发,陈述了作者关于妇女保护工作在以上几个因素上的一些观点,反观妇女保护现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自由和民主观念的普及,我国妇女保护工作会实现更大的辉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行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关信平,建立社会政策基本制度体系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J]中国社会导刊.2007,(12)[3]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IM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徐道稳,社会政策的四维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05,(3)[5]王思斌,社会工作专题讲座第九讲社会行政[J].社会工作,2009,(2)[6]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J].中国妇女运动,2005,(6)[7]张开城,吴秋文,钱红丽.浅议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社会工作,2007,(10)[8]刘佩.社会工作行政视角下的弱势儿童社会保护政策[J].甘肃理论学刊,2010(9)[9]李雪.新时期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1(7)[10] http://baike.baidu.com/

第五篇:自考材料 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工作行政

一、单选

1.广义的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会工作行政主管机关及其行政机关。

2.狭义的社会工作行政是指政府的社会工作结构及社会团体对其辖区内的人民和社会事务进行的一系列社会福利方面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3.社会工作行政的根本任务在于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行动。4.1993年,以艾顿·梅奥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文为标志。5.1938年,切斯特·巴纳得出版《经理的职能》一书。6.制度学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西斯尼克。

7.社会工作行政组织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力的分配,即行政权力的名义、实际归宿及其运用。8.社会工作行政组织权力是组织实施管理的基础。

9.社会工作行政体制改革在本质上是从属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因此在对社会工作行政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10.履行社会工作行政领导职责,是社会工作行政领导者涵义的实质和核心。

11.决策这个概念首先由决策理论研究的经典作家H.A.西蒙用于分析企业管理,然后用于研究行政管理。

12.国家行政决策理论众多,较大影响的有:西蒙的决策程序论;C.E.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Y.德罗尔的综合决策理论。

13.A.埃兹奥尼提出了综视决策模式。

14.社会工作行政决策的重要性决定了社会工作行政决策在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决定性作用。15.社会工作行政决策体制是指社会工作行政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16.智囊系统是社会工作行政决策软技术的组织保证。17.决策系统是社会工作行政决策的核心主体。

18.决策条件和结果的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19.社会工作行政计划的前提是人们对社会问题及其社会需求的各种信息加以分析、处理、提出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20.社会工作行政计划的基础是决策。

21.社会工作行政计划制定的程序先后来分类:社会工作行政计划可分为策略性计划和管理性计划。22.社会工作行政指挥领导者为完成任务,指导、协调下属实施活动的过程,其宗旨是落实决策规定。23.正式沟通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24.社会工作行政效率的类型: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

25.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行政效率。

26.萨奇曼将它分为四种类型:努力评估,成果评估,效率评估,影响评估。27.预算管理是全部财务行政的中心环节。

28.内在运行机制的完善:竞争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

29.社会工作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公平性,公开性,客观性,具体性,适应性,专业性。30.社会工作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

31.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人事管理存在以下问题: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人事行政的总体水平不高,人事行政的几个主要制度如任用、考核、职位分类、工资、培训、退休等还须不断健全;我国社会福利资源有限,社会工作事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较差。

32.要能更好地了解职位分类的内容,必须弄清几个相关概念:职系;职组;职类;职级;职等。

33.最后录用是指经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工作岗位分析,申请人资料汇集,评估选择,最后选定最适合的人员以填补岗位的空缺。

34.西方国家的人事管理已发展出一种技术“情境的测试”即通过申请者展示有关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工作情况;模拟实际工作情境。

35.培训的步骤:评估员工的学习需要;决定培训的优先顺序;制订培训方案目标;拟定培训方案;设计和实施培训计划;预算培训方案成本;评估培训方案。

36.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揭示了激励的方式大体可认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

37.在传统的“强国家——若社会”的模式下,从政府行政机构中分离、成长起来的一些社会福利民间服务组织和机构,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空间,与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合法性地位的确定。

38.行政评价是指对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所完成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39.行政监察,主要是指政府专设的监督机关实施的监督以及各类专业性监督。

二、多选

1.(单/多)静态的组织结构。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泰勒、古立克、威罗比、韦伯、法约尔、厄威克等。2.(单/多)在行政沟通中,大致有三种关系模式,他们是聚联式,单联式、互联式。3.社会工作行政按其运作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组织、计划、执行、评估。

4.动态的组织行为过程。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梅奥、罗特利兹伯格、赫茨伯格、麦格雷戈、巴纳德、西蒙等。5.系统的组织过程。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桑斯、伍德沃德、劳伦斯、菲德勒、豪斯等。

6.行政组织是静态结构与动态过程的统一体,它通常由四大要素组成:物质要素;精神要素;环境要素;目的要素。

7.科学管理理论。1887年,以威尔逊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为标志;1911年,以泰罗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为标志。

8.马克思·韦伯,它把权威分为三种: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法理的权威。9.科层制也有其非人格性、非合理性、非道德性的缺陷。

10.社会工作行政组织动态设计原则:职能与知识的结合;集权与分权的权衡;组织与地位的弹性。11.社会工作行政组织设计的权变原则:工作任务;环境与组织结构。

12.第三部门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政府职能的转变;体制因素;经济主体的需要;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13.社会工作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行政权力的调整;人事制度的改革;行政行为的规范。

14.社会工作行政领导的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内容;客观环境。15.行政领导的产生方式有:选举制;任命制;考任制;聘任制。

16.按领导贯彻意图的不同方式分类:强制性方式;说明方式;激励方式;示范方式。

17.按领导工作目标的不同侧重点分类: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人事并重的领导方式。18.根据社会工作行政领导对下属管理的宽严程度分类:独断型的领导行为模式;放任型的行为模式;民主型的领导行为模式。

19.社会工作行政决策区别于其他决策的特征:权威性;广泛性;政治性。

20.社会行政决策的组织体系包括着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的密切配合和合作。21.社会工作行政决策主体地位的不同,可分为组织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22.从纯粹的指挥形式来看,指挥的方式可分为:口头指挥;书面指挥;会议指挥。23.沟通的过程涉及的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接受者、信息、沟通途径及反馈。

24.沟通的途径有书面的文件资料、报告、口头的交谈、手势语言,甚至一些行为,反馈的方式也同样是多种多样。

25.导致沟通障碍的原因:语言符号方面的障碍;认识和理解上的障碍;组织和地位上的障碍;空间距离的障碍;信息量负荷过重的障碍。

26.社会工作行政协调的具体操作形式:会议协调;信息协调;谈话协调;网络协调。

27.英国政府运用绩效概念去评估政府行政活动的效果,它包括经济、效率、效益三个主要内涵。28.财务行政的一般特点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类型复杂。

29.社会福利资金管理的一般职能:宏观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构成了国家社会福利财务行政的三大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微观职能,开拓资金来源渠道的职能,制定机构财政预算的职能,加强对财务行政的审计。30.社会福利财政支出的原则:公平原则;经济效益原则;调整原则。

31.国家社会福利财政预算的原则:发展性;公开性;可靠性;统一性;综合平衡性。32.政府审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审计分析、审计检查、审计调整和审计报告四种方式。

33.人事行政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力求“人与事”的最优结合;量才录用,任人唯贤,实行公开竞争,保证机会均等;考、训、用三结合,即举即用,边训边用,定期考核;有奖有惩,赏罚分明。34.人本主义精神的追求具体体现在:功绩精神;法治精神;人才精神;市场精神;分权精神。

35.一般说职位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职位是公共部门和社会团体执行公务、推行社会服务的基本单位;职位是以事为中心而设立的恶,不因人而转移;职位的数量是有限的;职位可以是常设的,也可以是临时的。36.评估培训方案通常有4个测量指标:反映测量;学习测量;行为测量;结果测量。

37.退休金的种类:

1、普通退休金;

2、退休津贴;

3、一次性退休金;

4、残疾退休金;

5、遗属退休金。

38.社会工作机构外部非权力监督包括(社会监督):人民政府、各民主党派、舆论监督、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监督、人民群众监督。

39.社会工作机构监督的功能:

1、行政的功能;

2、教育的功能;

3、支持的功能。

40.员工问题的处理原则:

1、搜集足够的资料和证据;

2、针对员工对工作的影响;

3、处分问题员工时应一视同仁,贯彻始终;

4、处罚员工应有预先警告;

5、不公开指责下属;

6、态度要平和;

7、要留存记录。

41.社会工作行政法制化的基本原则:

1、社会工作行政的法治原则;

2、社会工作行政的合法原则;

3、社会工作行政的适当原则;

4、社会工作行政公开原则。

42.“官本位”、“政府中心论”的思想对行政立法的影响:

1、对行政立法的忽视;

2、社会工作行政立法权限不清;

3、社会工作行政立法质量不高;

4、社会工作行政立法程序不严格。

43.社会工作行政立法的法律法规体系的确实主要包括:

1、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方面的法律规定;

2、社会工作机构内人事方面的法律规定;

3、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

4、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监督与救济方面的法律规定。

44.员工考核的原则:

1、坦诚原则;

2、积极原则;

3、客观原则;

4、持续原则;

5、公平原则(考核制度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

6、严守秘密原则。

三、名解 1.(名/单)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机构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进步所要采取的基本原则或方针。2.(名/单)领导中心说,领导是一种影响力量,即领导者依靠权力或人格指导下属实现组织目标。

3.(名/判改)时效包括时机和后效,决策不仅要正确,还有一个时机的问题,决策要不失时机、果断决定,才能使决策所产生的功能、效用充分得到发挥。

4.社会工作行政是指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的福利保障组织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行政管理,实施社会政策,满足人民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

5.社会工作行政组织泛指一切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其中包括政府工作服务组织、社会的工作服务组织。6.社会工作行政组织权力是指特定情境的相互作用的体系中,作用者按照自己的意图成功地影响作用对象的能力。

7.第三部门也可称为社会中介组织,它是一个在特定政府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功能性概念。它是指能够在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沟通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信息、平衡社会利益冲突、协调各方行为的中介作用的组织。它能够很好适应利益多元化为前提的市场经济体制。

8.行政体制就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架构模式,包括行政组织的设置、目标的选择、职权的划分、行为运作的模式、人事管理制度的设计等。

9.社会工作行政领导是指社会工作行政机构中的领导,是社会工作机构中主管社会福利服务职能的承担者,他 们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组织和管理社会工作行政事务。

10.社会工作行政领导者是社会工作机构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是对组织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负责者,是实现组织领导活动的关键。

11.强制性方式:即通过发布有权威性、非执行不可的命令和批示来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的计划和目标,这种领导方式,就是强制方式。

12.激励方式:即通过运用物质和精神的手段激发人的动机和需要,使其发挥内在潜能,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13.社会工作行政决策是指社会工作行政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制定社会政策及其执行方案时,为了达到预定的服务目标,根据一定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控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做出决定。

14.传统决策追求最优目标,然而决策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及其智能难以做出万无一失、面面俱到的决策。15.社会工作行政计划就是社会工作行政机构为达到行政决策目标而进行的筹划活动及所制定的实施步骤及方法。

16.策略性计划是机构决定组织目标,决定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资源,决定政策以能支配、获得、运用和控制这些资源的过程。

17.社会工作行政实施是指社会工作行政机构为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社会福利政策所进行的全部行政活动及整个过程。

18.社会工作行政沟通就是指在社会工作行政体系中,社会工作机构内的成员之间、社会工作机构间或社会工作机构与各有关方面之间所作的信息上的传递交流与联系。

19.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途径以外的不受组织层级结构限制的沟通方式,大多以行政人员的交往关系为基础,具有自愿性质,其效力有时甚至超过正式沟通。

20.社会工作行政控制是指社会工作机构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确保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偏等管理活动。

21.社会工作行政效率是指在保证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22.努力评估是为实现服务方案目标所作的服务活动及其质量。

23.财务行政是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与财政活动有关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各级具体的管理方法和程序。

24.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的财政预决算活动和会计资料进行的审计。

25.所谓人事行政是指政府为达成其职能,推行其工作,通过一定的人事机关及相应的制度、法规、方法和手段等,对其所任用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训、奖惩、考核、调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等方面的管理活动。

26.退休制度:是对因年老丧失工作能力的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实行的退出现职的制度,是保证社会工作机构的员工新老交替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

27.社会工作机构的人事惩戒制:对机构员工违法违纪行为,工作绩效不良行为进行处理的制度。

28.社会工作行政立法:是特定的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针对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制定并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四、判断改错

1、社会工作行政的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不可兼得。错:社会工作行政既要坚持合法原则,又要坚持适当(合理)原则。

2、社会工作行政监督的主体具有一元性。错:社会工作行政监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和人民群众等。

3、社会工作行政立法的机关不仅包括特定的行政机关,还包括各级人大及常委会。错:享有社会工作行政立法权的机关是特定的行政机关。

4、社会工作行政成本问题是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错:社会工作行政效率问题是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

5、全部财务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审核。错:全部财务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是预算管理

6、影响社会工作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环境。错:影响社会工作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环境、组织、人员、科学技术

7、财政审计通常以审计局为主体。错:财政审计通常以国家为主体

8、指挥者应具备的根本条件是足够权力。错:指挥者应具备的根本条件是足够权威基础。

9、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管理也适用于人事行政。正确。

10、职位分类是社会机构工作中人事管理的基础。错:人事分类是人事管理的基础。

11、社会工作机构人事制度中选拔任用就招聘录用新工作人员。错:选拔任用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招聘或录用;二是提拔、晋升和任用。

12、社会工作机构中员工考核的重点是考勤。错:员工考核的内容在各种性质的组织也有所不同,一般都有考核和考绩两个方面,其中以考绩为重点。

13、社会工作机构中督导者的影响力来自于其所任职位而具备的权利。错:督导者对受导者的影响取决于督导者在机构中所能拥有的权利多少而定。一方面来自其在机构所任的职位而具备的权力,另一方面,则来自督导者个人的能力及其人格魅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解答

1.(多/解)社会工作行政领导者职责的具体内容: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社会福利政策;主持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负责制定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决策,决定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建设。

2.社会工作行政的特征:社会工作行政服务范围的有限性;社会工作行政服务职能的非赢利性;社会工作行政服务手段的专业性;社会工作行政服务实施的层次性。

3.社会工作的专门化和职业化由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构成:有专门的社会工作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福利服务的机构;有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保证守则被执行的审核和证照制度;有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和实用的系列训练教程;有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职业权利保障。

4.社会工作行政应遵循如下原则:社会工作价值原则、整体性原则、专业责任的原则、法制原则、协调原则、行政管理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5.第三部门中的公益性组织一般具有的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沟通功能;监督管理功能;市场调节功能。6.第三部门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总体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公益性机构缺乏法律的规范;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职责雷同或混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欠佳。

7.所有组织变革都应能实现以下目标:提高社会工作行政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社会工作行政组织的工作绩效,促进其提高工作绩效;使社会工作行政组织承担更多的社会工作行政责任;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行政组织服务体系。

8.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构成方式及特点:社会工作行政体制专业化;社会工作行政人员职业化;社会工作行政组织机构多元化;政府对社会福利财政资金的宏观调控。

9.我国社会福利经费主要来源: 是国家财政预算和地方政府预算,它是我国社会福利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地方各部门自筹的预算外经费;是社会志愿捐赠;是社会福利机构通过生产经营所获取的收入;是社会统筹保险收入。

10.简述社会工作行政领导者的职责和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社会工作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权力机关;社会工作行政领导者要有一定的职权;社会工作行政领导者要有一定的职责。

11.社会工作行政计划的地位与作用:社会工作行政计划能消除不确定性及变化;社会工作行政计划能集中人们对目标的思考;社会工作行政计划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社会工作行政计划能为人们提供行政控制的标准和手段。

12.社会工作行政实施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工作行政实施是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工作行政实施是决 策目标的实践检验过程;社会工作行政实施的政策是评估、判断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

13.社会工作行政沟通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工作行政目标的确定;有利于社会工作行政的实施;有利于社会工作行政实施的管理;有利于社会工作行政实施的效果评估。

14.社会工作行政沟通的改善:创造适宜的沟通气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控制信息的流量;组织架构的设置应有利于沟通的需要;沟通技术的现代化。

15.社会工作行政协调的原则:坚持社会福利制度的根本目的;尽量将社会工作行政实施计划考虑周全,用整体发展的眼光对各项社会工作行政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到有所预见;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追求组织内外关系的动态平衡。

16.研究社会工作行政效率的意义:社会工作行政效率化是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社会工作行政效率问题是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提高社会工作行政效率有助于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提高社会工作行政效率是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17.社会工作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有助于社会工作机构做出正确的行政决策,尤其是在资料配置、员工培训模式、服务方案的确定与取消等方面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提高机构的组织效率;有助于机构改善服务的品质,通过评估,机构可以发现现行服务的效果与机构服务计划以及公众的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改善机构服务品质的切入点;有助于机构获得政府及资助团体的进一步的财政支持;有助于机构员工个人绩效的提高。

18.社会工作行政绩效评估的困难,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体制的单一性;社会福利需求的多元化;社会工作服务产出的非营利性和无形性;社会福利制度与实施的变动性;社会工作服务产出的中间性。

19.社会工作机构资金管理的作用:促进社会工作机构的资金募集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效率的提高;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员工遵守财经纪律,廉洁奉公。

20.美国赫茨伯格认为,与人的工作积极性有关的因素是:所谓的“激励的因素”,如晋升、赏识、责任、工作成就、荣誉等,这些因素可起到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工作动力的作用;是“保健因素”,如工资福利、安全保障、管理监督等,这些因素虽不能直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但可以防止员工产生不满。21.西方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趋势与特点:政府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职能的强化;福利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工作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社会工作管理手段的科技化和信息化。

22.增加工作的深度的具体做法是:在机构里实施职位论调;实行工作扩大化;实施工作丰富化;提供员工参与机构决策的机会;建立完善的考绩制度和良好的奖励、晋升制度;帮助员工挖掘其工作潜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

六、论述

1.我国社会工作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1}政府统揽而缺乏团体中介。我国政府在社会福利服务中承担了直接领导的责任,从倡导到制定,再到督促落实,乃至于具体操作都有较深的卷入。{2}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但专业水平较低。我国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培养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管理者和服务者,加强了我国实际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3}福利资源短缺。相对与社会需求,我国社会性的福利资源是短缺的,就城市而言,不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资金明显不足,而且扶助贫困的经费也不足,社会福利型的基金也很少。{4}行政作用突出而法制配套不完善。我国目前的社会福利管理直接建立在政府强大的行政推动上,政府的政策却没有变成相应的法规。社会救济法、社会捐赠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事务行政管理法规尚未出台、许多已出台的法律条例,可操作性差。2.社会工作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看:{1}社会工作行政绩效评估有助于社会福利管理体制的转变。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管理体制是政府统一领导管理社会福利工作,从社会福利价值观念的倡导到制定政策规划,再到督促落实,乃至于具体操作都有较深人的介入。{2}社会工作行政政绩评估有助于政府行政管理绩效的提高。现代政府行政管理要取得效果,就必须对已经产生的结果进行测量,如果你无法测定当前的绩效成果,也不能确定今后的绩效改善的目标和措施。{3}社会工作行政绩效评估能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赢得民众对社会的信任与支持。通过社会工作行政绩效的评估,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参与政府及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

3.提高我国社会工作行政效率的途径:{1}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福利的本质就是面对国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需求,以科学而合理的制度设计,去保障国民的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2}树立效率的观念。由于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运作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行政效率的节奏较慢。{3}推进机构改善,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工作行政体制,实现社会工作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这是提高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组织保证。{4}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使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与服务队伍。这是提高社会工作行政效率的先决条件和关键所在。{6}实现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这是提高社会工作行政效率的物质技术保证。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性质复杂,信息量极大,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与方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社会工作行政任务。

4.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1}人本主义精神的追求。它把人视为“第一资源”,尊重员工的需要,其制度设计更加重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2}内在运作机制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内在运行机制是指,各级各类人事行政主管围绕行政管理的需要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配套设计的一整套员工管理活动的规则或制度化措施。{3}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将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5.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1}人事职位体系由大一统转变为分类型。即对“干部”进行合理分解,实行分类管理。{2}人事管理模式由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型。当代人力资源管理应在职位体系分类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的分类管理,运用管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新系统,追求系统的整体功能与效益。{3}人事权力形态由集中型转变为分散型。传统的集中型人事权力形态在外移和放权的调整中趋于分散型均衡状态。{4}人事管理行为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经验型、依靠政策型转变为依靠法律管理的科学型、现代管理型。{5}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型转变为市场型。改变过去按计划调配造成的人才积压或人才短缺并存的矛盾状况,按照公开、平等、竞争、自主、择优的原则,进行个人择业和单位用人的双向选择,以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6}人事管理机构的管理行为由微观型转变为宏观型。其管理内容将注重战略性、政策性、服务性,其管理方法和手段将从过去的依靠指令性计划、行政性命令转变为借助于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间接管理,科学管人,依法管人。

6.我国社会工作机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考:{1}我国社会工作机构人事管理的现状。一是合理安排从业人员的工作结构,二是解决好人员的素质。{2}我国社会工作机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标志。提高认识,重视对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开发与培养;配套改革,提供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健全机制,巩固和完善社会工作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

7.社会工作行政监督的意义:{1}社会工作行政监督的现实意义。A社会工作行政监督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社会工作行政监督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整个社会工作行政过程的有效和高效率。B社会工作行政监督是查处社会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重要手段。{2}社会工作行政监督的深远意义。社会工作行政监督的意义在于强化社会工作行政实施过程的控制和监控,还在于监督我国社会工作行政制度化自律创造良好的条件。A社会工作行政监督可以促使我国社会工作行政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完善B社会工作行政监督还可以提高我国社会工作行政法律规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C社会工作行政监督可以促使我国社会工作行政发展所必需的民主和法制社会环境的形成。

8.我国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核心内容与措施:{1}社会工作行政系统地功能更新。社会工作行政系统的功能更新涉及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机制,具体表现为:A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B将市场机制逐渐引入政府社会工作管理部门C增加公众对政府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的参与。{2}社会工作行政系统地组织结构改革。组织结构改革涉及政府机构与规模的改革,是行政改革中最为复杂的改革,它包括的内容:组织重构;自上而下的分权,合理调整权力结构;发展民间非政府组织。{3}社会工作行政制度的创新。制度方面的变革本身包括行政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方面的变革,它把这俩方面的改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新制度的方式保持和巩固改革的成果。政府社会工作决策体制的创新;完善政府公务员制度,提高政府公务员的专业水平;加强社会工作 7 行政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9.我国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制约与推动因素:{1}我国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制约因素。我国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可从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组织环境两个方面去分析,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性的制约;社会泛指水平不平衡性的制约;改革配套成都的制约。{2}我国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动力因素。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说明在它的背后还存在推动的力量,表现在:A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B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内在动力:政府社会工作行政主管部门改革人士的推动;社会工作机构雇员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新的技术方法的推动。

下载我与社会工作行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与社会工作行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行政(材料题)

    北京市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注册的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组织架构上服务中心设有理事会、理事长、顾问团、总干事以及下设的办公室、策划部等九个部门......

    福建自考社会工作行政笔记

    更多http:///?kjjmeet 1、评估培训方案的四个测量指标:反应测量、学习测量、行为测量、结果测量 2、现阶段我国社会福利体制呈现的特点: 福利资源稀缺化;福利资源的单位占有;福......

    社会工作行政考试试题(二)

    社会工作行政考试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社会工作行政2. 社会工作行政人员 3. 社会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 4. 领导 5. 社会服务评估 参考答案:1. 社会工作行......

    社会工作行政_期末复习范围

    社会工作行政(本)期末复习指导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终结性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入场(纸张由各地方电大统一发放,可于纸张正反面上记录知......

    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

    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 今年寒假同学们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同学们心系民生,不断观察社会,体验成长的过程,立足于全面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的信念,不断提升自己。在实践与学习中把......

    2013年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2013.06.13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社会服务机构目标确定过程排序正确的是(B)。 P44①明确机构自身的愿景与价值观②进行内外部环境与条件分析③提出总体目标方案 ④......

    人类成长、社会工作行政、传统文化作业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作业(二选一) 1、简述人类成长的特征 2、青年人择业应考虑哪些因素?《社会工作行政》作业(二选一) 1、什么是社会工作行政的一般环境 2、志愿者管理一般包......

    我的社会工作观

    我的社会工作观 什么是社会工作?一个至今我都没法准确解释清楚的问题。但,也许我可以阐述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单一的个人社会工作,也即微观角度和大的社会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