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车镇新型社区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回车镇新型社区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回车镇位于西峡县城东南部,总面积18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297个村民小组,3.8万人。(其中建成区常住人口5700人,镇域产业集聚区人口1.4万人)。201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94.05亿元,企业入库税金完成2.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6亿元,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2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6元,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内。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市第一位,并跻身全省百强镇行列。
一、具体做法
目前,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全面铺开,并开始形成强力推进的局面,按照新农村建设“20 字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有序、有效、有力”三个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高标准规划与群众现实意愿相结合,解决社区建设定位问题。使农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标。通过改善村庄生产、生
活条件,发展生态农业,保持传统文明使农民与农村共同发展。二是与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领导引导、村级自主自愿、社会多元投入,把市场化运行机制导入农村新型社区开发建设,解决好社区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与促进民生 改善相结合。坚持民本为上、民需为先、民生为重,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引导农民积极趋同、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趋聚中心村、建设新农村。
(二)积极推动“二个变化”。
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设施的重复性投入,可以高标准实现水、电、路、卫生室、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二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建设内容及项目开展情况
回车镇当子岭村位于西淅两县结合部,属西峡通往淅川的南大门,全村共有536户,1973人,辖14个村民小组,分居于灌河两岸。2010年以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高标准打造县城南大门的工作部署,规划建设当子岭新型社区。该社区立足于深山,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向当子岭集镇聚集,高标准建设生态移民迁安工程,全力打
造西峡南大门。生态移民迁安工程共涉及当子岭村、陡沟村、黄湾村3个村,划划总占地120亩,项目分三期实施,计划共投资2.6亿元一期工程占地40亩,自前年9月动工以来,共投资2300余万元,完成了征进拆迁安置、土地平整、规划设计、房屋施工、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成移民住宅100套,新型社区已初具规模。今年当子岭社区进入二期建设阶段,计划投资4600万元,规划新建高档移民住宅127套,新建街道6条,新建大型停车场、便民超市、休闲游园、灌河沿岸绿化长廊、公厕等。三期工程主要是完成所有建设任务,完成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和其它配套设施的建设。建成后,将集聚6000人在此生产生活。
回车镇杜店新型社区位于县城东10公里,是钢厂所在,是西峡县最大的产业聚集区,也是龙成集团的工业园区,31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杜店新型社区由县城建局设计室统一规划设计,整合杜店、花园、古庄河三村零星、分散的自然村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杜店新型社区聚集人口新增3000人,节约用地560亩,符合土地规划。该社区占地150亩,入住人口达到10000人,建大型文化健身广场二处8000㎡,硬化道路6500米,修堤坝2000米,安装路灯150盏,绿化树木5万株,修供排水管道7500米,新建住宅350套,分5年实施,现已实施3年,完成总
工程的70%。杜店新型社区在一期投资830多万建成“一纵四横”五条道路、建成古庄河橡胶坝一座、新建了健身游园一处,完成了古庄河河道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自2010年10月开始动工,计划今年底全部完成。目前已投资1800余万元,主要是建成了“两桥、两广场、一校、一中心”。与此同时,扎实搞好居民新区建设,规划建成居民新居120套即将交付使用,下步将再投入200万元在新区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继续加大投入,更好打造生态宜居的居民新村。
杜店新型社区和当子岭新型社区通过对产业集聚区和大企业驻地村以及周边村庄,通过土地入股、村企联建或政府主导等方式,将乡镇驻地村庄及周边村庄纳入社区城镇建设规划。合并建设社区,集聚人气,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周边延伸,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农民就地就业。带动三产发展,解决社区居民就业。强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圈,吸引周边农民向社区集聚,获得了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上级组织的首肯,为回车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新型社区建设初探
关于新型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
社区建设是城市的缩影和基础,是改变人文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社区大量兴起,新型社区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成为目前的热门研究课题。
我国社区建设的现状及障碍性因素分析
1、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其一,基层社区的功能定位不准。按照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居委会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在职能上和街道是对应设臵,在经济上和管理上则依附于街道,种种因素使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民主自治功能。其二,社区内条块分离,职责不清。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但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社区事务管理机构,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监督、指导,导致社区组织去牵头开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卫生、服务、治安等工作,而职能部门仅是参与、协助,本来是社区去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工作。其三,社区 1
建设的配套法缺乏。由于我国社区建设的时间不长,与社区建设相配套的许多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或没有建立起来,社区建设的运行缺乏良好、有序的制度环境。
2、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城市综合功能的需要,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社区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目前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来进行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建设资金的缺乏,使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成社区服务跟不上、社区文化站(室)经费没保障等不良局面的出现。
3、社区服务滞后。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社区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把社区服务完全“商业化”,甚至“产业化”,将社区服务看作发展街道福利的财源经济;其二在社区服务功能上作为“小政府”的社区“缺位”现象严重,很多服务功能不完备甚至尚未启动。
4、队伍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相当部分的社区工作者不重视社区居委会与原居委会在工作性质、内涵方面存在的差异,仍用原有的思维模式从事社区工作;部分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缺乏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的仅仅把社区工作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的社区工作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专业社区工作培训有一定困难。同时,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这与他们所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相比是极不对称的,不利于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造成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不稳定,难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5、社区文化欠缺。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部分社区没有文化站或一室多用,即使有也是设施陈旧,面积狭小,且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二是文化队伍建设亟需加强。队伍不稳、人员老化、专业人员断档,有的社区根本没有文化站长,严重影响了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仍有不少地方社区文化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缺乏新意,不注意培养人才,创新不够,对群众缺乏吸引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区
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新型社区”应是以往社区概念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新概念,亦可谓是一种“大社区”概念。因为“新型社区”不仅包含原有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居民自治”的定性,而且体现在“党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上,体现在具有“构筑基层管理平台、服务居民平台、社会工作平台”的新的功能作用上。
(一)理顺各种关系,加快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应重视革除目前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一是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努力形成责权明确、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二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结合机构改革,将适应由社区承担的公益型、社会性、群众性的职能下放到社区,遵循“权
随责转、人随事走、费随事拨”的原则。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国家立法机关应根据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尽快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增强其可操作性。同时注重社区的制度化建设,使社区建设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和正规化,增加社区成员的认同感、积极性和依赖性,达到居民思想和社区发展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社区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
(二)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积极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持 具体可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第一,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加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第二,实行“条费转块”、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将过去在绿化、环卫、治安等部门的专项收费,相应拨支街居单位,实行“费随事转”。可以结合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来研究、办理。实行各类社会募集资金的切块下拨,即将以社会募集形势形成的来自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援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根据社区的职责向街居组织切块下拨。第三,实行“以社区养社区”,填补一定的资金空缺。根据实际和可能,努力引导和发展四种类型的社区经济:一是服务型经济,主要是发展以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服务经济;二是自救型经济,主要是组织农民在社区内实现自谋职业,进行生产自救;三是税源经济,主要是通过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与协调,从其经济发展的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四是社区公益经济,主要是社区公益事业,建立好自己的家园和各类基金等。
(三)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一方面是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骨干,也是社区建设的龙头,是一项民心工程。不仅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而且起到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百姓解愁,稳定基层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在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求,从需求角度来讲,社区服务应当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社保功能。社区服务不仅仅是民政福利服务,更多的是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保证性社会服务体系。
2、完善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为广大居民提供社区服务是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重要表现。要根据所在地广大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居民参与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3、完善社区单位服务的功能。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社会的转轨,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功能需要逐步转给社区,与社区共建双向服务机制,形成新的社会化服务格局。
(四)积极推进队伍建设,提高社区队伍素质
从多方面入手着力培育一支懂政策、熟民情、富于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是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选聘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必须从原有的居委会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投入到社区建设工作中。二是重视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程度。有计划地对在岗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与各项社区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从而提高社区管理能力。三是要关心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岗位补贴和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切实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
(五)全面推进“四基”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文化
发展社区文化必须全面推进“四基”建设,即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可采取自建、联建相结合的方法,有条件的要自建文化活动室;条件差的可依托学校或者辖区单位的图书室、演出排练厅等活动室,实行资源共享、共建、联建。二要大力建立一支稳定的文化队伍。通过推荐、评议、选举、审核、聘任等程序,配齐配强文体活动员,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三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活动领域,拓展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要在文化广场、社会活动场所、居住楼院,利用休闲时间、节假日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既要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口味,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改革精神;既要在抓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出精品,又要提高文化水平、档次;既要注意因地制宜抓经常性,又要注意影响性。
第三篇: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方案
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方案
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是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市新型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高新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把建设新型社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抓规划、抓建设、抓机制、抓进度,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人口的集中集聚,产业的集合集群,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实施新型社区建设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局的原则;二是坚持集约用地、规模开发的原则;三是坚持政策支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的原则。
二、工作任务
沁园街道宗庄居委会东闫斜、西阎斜、张庄等三个居民组以及轵城镇张岭新村集聚至高新苑社区,要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具体措施
1、统筹部署,科学规划。牢固树立新型社区规划的现代性、生态型、前瞻性、宜居性和科学性理念,把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落实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按照建设城市综合体、城镇综合体的思路,根据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建设大社区,引导农民进市区、进组团、进镇区,体现大集聚、多集聚,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居民公共服务质量和生活水平。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综合考虑人口集聚、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地质地貌、自然景观、文化传承、历史沿革,以及农民承受能力、生活习惯等因素,立足高标准,突出高品位,高起点对楼宇式新型社区进行规划设计,体现特色鲜明、环境优美、配套完善、设施安全,确保新型社区外观时尚经典,户型适应不同家庭需求,服务功能齐全、实用,实现社会、经济、人文、效益的最佳结合。
2、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要按照小区化建设、社区化管理的要求,对社区布局建设。一是政策引导,农民自建。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社会参与、群众自建”的原则,由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发动群众按社区建设标准,对旧村进行联片改造开发建设;二是加大融资力度,通过投资公司融资平台统一融资,在规划区内依据规划统一建设,引导农民入住社区,实现生产生活相对分离的生活模式;三是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对社区建设工作向社会广泛宣传并提供相应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达到互利互惠、双方共盈的目的;四是积极争取中省市专项资金,充分发挥社会成功人士和工商企业的优势,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支持帮助社区发展现代农业园、养殖小区、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商贸流通等特色产业。
3、整合资源,改善条件。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五通、五化”建设。“五通”即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及宽带,“五化”即绿化、净化、硬化、美化、亮化。围绕广场建设,要有满足公益性、中介性服务需求的治安警务、司法调解、法律援助、信访接待、人口计生、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救助、劳动就业、产权交易、科教文体等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并配套超市、托幼托老、餐饮洗浴等经营性便民服务设施的社区服务中心。根据我区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短什么建什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抓好“一园五室两站一市”(即幼儿园、社区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警务室、老年活动室、农业综合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商业服务超市)建设。努力将社区建成一个设施配备相对完整、服务功能相对集中的社区化综合服务中心,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之真正成为资源共享的“社区之家”。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新型社区建设事关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全局,要站在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新型社区建设的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形成加快建设的工作合力、活力和运作力,扎实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成立由一把手为组长的新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要实行周汇报、月点评、季排名、半年观摩、年终总评制度,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新型社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无差别管理制度。对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子女入学、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政策待遇,享受城镇就业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
3、强化社区管理。加强新型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倡导社区物业化管理,加强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保证正常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毁损;积极探索新型社区自治管理的体制、机制。
第四篇:楼德镇新型社区建设工作2009
楼德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汇报
楼德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万多人,共有36个行政村。今年以来,楼德镇按照市委要求,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做到认识、责任、措施三个到位,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动了各项工作健康顺利开展。
提高认识,落实责任。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楼德镇高度重视,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安排两位班子成员主抓,财政、土地、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签订目标责任状,将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村、每个人,实行定期调度制和问责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时、按质、全面完成。同时,把社区建设纳入各村、各部门量化考核,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激发起全镇上下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
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本着“方便群众、服务大局”的原则,在对全镇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多次邀请泰安、新泰有关专家实地勘察论证,采取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和强村带动型三种模式,将全镇划分为徂阳、新庄、营里、柴城、王庄、力里、苗庄、甘露等8个社区。其中徂阳社区为小城镇吸附型,新庄社区为强村带动型,其它6个社区为中心村辐射型。徂阳社区覆盖东村、西村、南泉、颜庄、埠前等5个行政村,东村为社区中心村;新庄社区覆盖新庄、赤坂、水坡、寺岭、兴隆庄等5个行政村,新庄为中心村。社区内文化、教育、卫生、娱乐、商贸等公共设施齐全,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载体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创新模式,分类推进。采取“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的办法,政府拿一点,对上争取一点,多方筹措资金,完善目标机制,不断加快工作进度。目前,徂阳社区现已建成标准住宅楼5座,完成投资850多万元,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年前即可建成投入使用,化肥厂居民小区正在施工建设;新庄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已竣工,新建标准住宅楼20套,新铺设路面200米,完成投资180万元。
下一步,楼德镇将把社区建设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集中人力物力,不断创新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尽快启动其它几个社区的建设工作,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使社区成为提搞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繁荣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中共楼德镇委员会 2009年12月10日
第五篇:回车镇第一中心小学积极响应两争两创建设
回车镇第一中心小学积极响应两争两创建设 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通讯员 杨青芬)开学伊始,回车镇第一中心小学广大教职员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两争两创”活动,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学校、创建文明班级、争当文明教师、争当文明学生”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领导班子对“两创两争”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工作制定了“两创两争”活动方案,成立了以杨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队伍,对教职工进行广泛发动,充分认识开展“两创两争”的意义。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四有”、“三落实”。“四有”即:学有组织,学有计划,学有目标,学有条件。学有组织就是成立学习领导小组,使学习活动得到组织保证。“三落实”即落实学习内容,落实学习时间,落实考核目标。
现在,我校掀起了一股“文明风”,教师力争做文明教师,学生向文明学生看齐。校园里,以往不文明的行为彻底消失!愿我校的“两镇两创”能取得优异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