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问题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17:4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问题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问题的研究

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问题的研究

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以来,征管水平提高很快,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收征管新格局,基本适应了税制调整与完善的要求。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基层征管实践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征管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机构设置和内部分工欠合理,对

纳税户缺乏有效的动态控管,管理相对薄弱,进而导致征管查链条脱节、计算机依托职能难以完全奏效、税务稽查基本未能实现原定目标。

一、目前基层征管工作中的问题

(一)管理被动,基础不实

目前的征管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由管户变为管事,往往因更多地强调为纳税人服务和加强稽查而忽略了对纳税户的日常管理,税务机关有些承诺服务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以牺牲管理为代价的,放弃了必要的检查、执法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征收人员与纳税户之间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税源监控管理乏力,基本上处于被动受理的状态,只是坐在办税服务厅依据纳税人申报的资料进行审核征税,企业申报什么就受理什么、申报多少就受理多少,基本上收的是“自来税”。管事与管户脱节,导致基础资料不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对纳税人申报的基本资料是否完整和准确没有进行核实,也无法进行核实,税收基础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目前审核评税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很少结合实地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难以发现纳税人申报中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人员不掌握纳税企业的实情,在征管过程中不能随时发现问题,税务机关不能掌握收入主动权,对纳税人的控管难以到位,从而导致漏征漏管户增多,出现较多的零申报、失踪户、漏管户,助长了偷逃税的蔓延。

(二)分工过细,协作不够,衔接不畅

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分权制衡,有利于提高效能,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在目前情况下,单独就某一项业务来看,工作效率也确有提高。但由于目前三大系列职能分工还没有完全理顺,存在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税收管理的职能分解到征管查不同的机构,机构间职责范围难以划分清楚,有些工作交叉重叠,有些又相互脱节,征收环节与管理环节职责既独立又交叉,职责界定划分有一定困难,征管查3个环节之间协调配合能力弱,信息传递不畅。管理环节的信息不是进行加工分析后及时、准确传递到征收环节,而是原封不动地将所受理的资料反馈给征收环节;征收环节也未及时准确传递到稽查环节,相互衔接不够。征、管、查分离的原意是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稽查,实践中却变成征管与稽查相互脱节,征收环节录入的基础数据、资料不完整,不足以作为稽查选案的依据;而稽查查出的问题,责令调整账面留抵税款,往往也由于与征管脱节而导致征、管、查3个环节均未对调账事项进行督促检查,造成税收流失。

现行机构设置和内部岗责分工与改革前相比,内部制约有所强化,但由于分工过细,效能也有所降低。办事程序增多,一方面使纳税企业办税需到几个窗口,另一方面也使税务机关工作量增大,每个分局都觉得很忙。与分工过细相联系,征收与管理主要忙于事务性工作,未能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征收与管理的事务性工作虽越来越规范,但由于缺乏“管户”的要素,规范却不实用,工作量增加较多。征收与管理的不少工作流于形式,责任不明,征管不到位,存在漏征漏管问题。一般纳税人年检工作量大,多的地方每月年检达400来户,且集中在中下旬,工作不可能深入,由于年审不严格,这项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发票购销工作量太大,纳税人在办税相对集中的时间购买发票有时需排队等候;税务机关在发票验旧售新时只是审查是否用完、开具是否规范、是否单页填写等表面错误,至于房地产企业和建筑公司收取的售房款、工程款是否全部入帐并均已开具的发票则未审核,未能整体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因而也就不可能发现虚开、代开等问题。

(三)计算机的依托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现行征管模式依托计算机进行税收管理,而计算机的运用是以信息准确、全面为基础的,涉税信息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按理应该成为整个征管活动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一体化建设步子的加快,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综合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还不够强,应用水平还不够高,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信息传输仍有相当比例是纸质传输,造成征管各环节信息不畅。税务机关的信息数据目前采用手工输入微机的办法,原本就不完备、不准确的资料在手工输入时又可能发生错误。计算机内的信息既有录入员手工输入的错误,也有企业申报不实的错误,信息资料可信程度不高。二是与工商、银行、海关、财政、统计等部门还没有实现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涉税信息的采集不充分、不及时,体现不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三是计算机的应用,对税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专业人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许多先进设备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运用。甚至对现有的程序,也不能做到真正用好管好。计算机巨大潜能由于使用者的限制无法发挥出来,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重点稽查和日常检查不能实现预期目标

现行征管模式强调重点稽查、以查促管,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征收和管理受理的资料可信程度低。目前征收、管理都实

行窗口式服务,对企业动态资料掌握不及时,对企业静态资料了解不全面,对纳税户底数掌握不清,稽查选案软件虽然设置了销售额、税负率、连续数月税负畸低等许多参数,但由于基础资料失真、不全,不能有针对性地选案查案,稽查选案缺乏准确性,主要采用人工选案方法,稽查能否有的放矢查到点子上,基本上取决于稽查人员的个人经验和素质。二是稽查脱离了征收与管理系列,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应付专案检查,上半年忙着检查汇算,下半年忙专项稽查,此外还要受理大量的举报案件和应付外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货运发票的协查,无法进行日常稽查和针对重点税源企业开展稽查,通过稽查来促进企业正常申报在目前没有做到。三是稽查人员没有实行分类管理、划片稽查、专业稽查,对不同的行业没有实行稽查人员相对固定化、专业化。稽查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熟悉,对企业的成本消耗定额不了解,只能对一些不很复杂的行业实行稽查。管理环节的检查也是浮在面上,仅就票面、账面进行审核,而事实上近年来真正的问题主要出在设置“帐外帐”,收入不入帐,费用成本不真实上,需要审查资金有无支付、需要盘点库存货物是否实际存在。五是对已查清的问题,在审理环节,随意取舍,仅对部分问题进行处罚;个别单位存在对偷税不罚、少加或不加滞纳金和以费代税的现象。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企业冒着没有被稽查出问题的风险,久而久之势必会助长纳税人的偷逃税心理。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新征管模式效用的充分发挥,影响着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势必造成税收征管与稽查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畅,查管工作严重脱节以及资源浪费,致使基层税务机关无法真正做到应收尽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继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亟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查管互动机制加以解决,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新征管机制的运行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征管改革整体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强深化基层税收征管改革的思考

(一)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提高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做到信息共享

1、全面提高税收征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水平,逐步规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一是实行征收流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重点把握税源的信息监控,对所有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进行规范化设计和登录,以满足征收管理和稽查系统联网接口的需要。同时在运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征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加快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充分运用网络实时传输的优势,加强对经济税源的监控、预测,提高信息数据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益。二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用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要求覆盖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的,并可以实现征收、管理、稽查三个专业机构之间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要求。

2、加强信息交换,充分发挥共享的作用。一是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信息交流,实现基本信息共享。税收管理部门应将户籍管理资料以汇总报表的形式向稽查部门通报;稽查部门应将案件结案情况向管理部门反馈。同时,征管、稽查双方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向对方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正确处理纳税人主动申报与加强税务稽查的关系,提高税务稽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纳税人自觉主动、在集中地点申报是征管改革的最大成效,对于理顺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关系,方便纳税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征纳关系有重要意义,是税收征管改革的基础,这一做法要坚持。但如果缺少通过有效的日常检查和重点稽查所形成的核实机制,受经济利益驱动,纳税人自己申报的资料很难做到准确。正确处理日常检查和重点稽查的关系,要求重视日常检查。过去的征管模式偏重于税收稽查而忽视日常税收管理,强化税源控管工作后,要防止放松稽查的倾向。在以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基础的模式下,以查促管是保证纳税人如实申报的重要手段,税务稽查始终都是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税务稽查主要忙于专项检查,日常稽查没有真正发挥以查促管作用,未结合征管的基础资料进行选案稽查,而且检查多浮在面上,稽查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逃税漏洞不清楚,稽查效果不佳。在征收、管理环节加强对税源的控管后,征管基础资料准确性、完整性的提高为稽查准确选案创造了条件,稽查的重点应转到日常稽查上来。为了更好地发挥税务稽查以查促管的作用,应加大重点税源的稽查力度,对一般纳税企业应根据管理和征管环节有关信息资料进行选案稽查,外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协查可由负责税源动态控管的部门承担。为了提高稽查的质量,有必要对税务稽查分工实行相对专业化,安排一个人或一个小组长期负责某一行业或地段的纳税企业,使税务稽查人员成为某一类纳税企业的查账行家,全面了解纳税人的深层次问题,掌握足够、准确、及时的信息。使税务稽查有的放矢,避免稽查的盲目性。

三、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念,建立科学的查管互动体系

(一)理顺管理与稽查之间的职能,细化工作职责。

1、税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所管辖区内的纳税业户税收征收管理及发票管理、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开展纳税评估、清理以前年度欠税、做好纳税辅导及服务等工作;稽查部门主要负责查处上级交办的案件、群众举报案件、税源管理部门移送案件及稽查部门按照计划选案程序产生确定的税务稽查案件(主要检查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纳税情况)。

2、要明确税源管理部门与稽查部门在检查期间的配合问题。稽查部门在检查期间,可以到税源管理部门查阅纳税人的户籍资料。税源管理部门可对纳税人当年纳税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辅导纳税人进行自查。不得对稽查部门正在查处的纳税人进行税务检查。稽查部门在下达稽查结论前,应向税源管理部门了解纳税人欠税及缓缴税款情况,防止重复结论现象的发生。

3、要明确在税款入库方面的要求。税源管理部门不得对稽查部门正在检查、尚未结论的税款进行催交。稽查结论应补缴的税款及滞纳金、罚款应由稽查部门负责组织入库。

(二)建立召开查管互动例会制度。

征管科、稽查部门、税源管理部门每年定期轮流组织上季税收征管稽查经验交流会,总结、分析前期开展税源管理、税务稽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管理建议。会议内容包括:

1、税源管理部门:总结、分析日常税源管理及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纳税人偷、逃、骗、抗税行为的新苗头、新动向及新的作案手段进行收集汇总,形成《改进税务稽查工作建议书》供稽查部门参考。

2、稽查部门:对查结的稽查案件,要逐件向管理部门反馈情况,分户填写《稽查情况反馈报告》,并按季提出《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税源管理部门案源移交机制

1、案源移交范围:税源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管理职能,加强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及时发现、纠正税收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税源管理在整个税收征管中的基础性作用。有下列情况的,必须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⑴涉嫌偷、逃、骗、抗税的;

⑵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对需要立案查处的有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纳税人:

⑶虚开发票和其他重大发票违章嫌疑的:

⑷其他需要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的。

2、案源移交程序:税源管理部门填制《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或《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报征管科后,经主管局长批准,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移交稽查对象必须有明确的线索,应在《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或《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上写明涉嫌偷、逃、骗、抗税或重大发票违章等具体情况及案头分析情况。否则,稽查部门可以将《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或《纳税评估选取案建议书》退回税源管理部门。在移交单上说明退回的原因,要求税源管理部门限期补正后再移交。

3、案源移交方式及时限:《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等有关资料采取纸质移交的方式传递,待条件成熟后可采取电子文档形式传递。征管科对税源管理部门上报的《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等资料进行审核,对符合移交条件的自接到之日起三日内报主管局长审批后移交稽查部门。

(四)建立稽查部门对管理部门移交案源的查处和反馈机制

1、移交案源的稽查时限和反馈时限:稽查部门对管理部门移交的案源,自接到《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或《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45日内查处完毕,重大复杂的案件在规定时间内不能结案的,经区局局长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但最长时间不得超过60天。

2、稽查建议程序:《稽查情况反馈报告》由稽查局局长签字后转税源管理部门。《稽查情况反馈报告》、《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采取纸质方式传递,待条件成熟后可采取电子文档形式传递。稽查局按季对税源管理部门提出分行业《改进税收管理措施建议书》,并报征管税备案。

(五)要利用互动机制,加强整改,提高管理效率

1、税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对待稽查部门提出的征管建议,对分户《稽查情况反馈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应即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落实。对分行业《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要在一个月内进行整改、落实,并在接到建议书一个季度内向征管科报送《税收管理单位情况反馈报告》(见附件三)。

2、对于稽查部门分行业提出的《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税源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安排行业评估或要求纳税人自查,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3、对于税源管理部门提出的《改进税务稽查工作建议书》,稽查部门应充分结合工作职责,汲取有效的意见及建议,不断完善税务稽查方式及手段。

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查管互动机制,按照“以查促管、以管促查、以查促收”的工作思路,提高税收管理和稽查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真正做到税款应收尽收,更好的完成税收任务。

第二篇:建立税务稽查与征管良性互动机制

建立税务稽查与征管良性互动机制

促进税收质效提高

为积极落实上级局强化稽查、加强征管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稽查工作实际,为满足征管对稽查的信息需求,进一步畅通稽查与征管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向征管传递稽查信息,实现稽查、征管互动对接、查管协调、以查促管,建立起征管与稽查部门之间的互动机制。我局认真探索,建立稽查与征管互动新模式,加强征管与稽查部门间的信息互动和工作协作,发挥以查促管的震慑打击效应,进一步推进了稽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完善地税稽查工作体系。同时利用以管带查的有效性、准确性、提高税务稽查工作效率,进一步明确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加快信息反馈,逐步形成了稽查与征管机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良好局面,增强了依法治税合力,税收征管质效明显提高。我们的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展现了稽查与征管互动的强有力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建立健全稽查与征管互动保障制度。一是建立责任分工制度。我局确定了“畅通互动渠道、完善互动内容、建立互动制度、确保互动效果”的多方整体互动工作思路,按照“工作职责明晰,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交叉”的原则,对分管局长、各职能科室及岗位人员进行责任分工。二是建立信息传递制度。按照“准确、清晰、齐

全、及时”原则,充分依托“一户式”征管软件系统,对信息采集、筛选、分析、审核、分发,以及信息反馈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具体要求,实现了稽查、征管信息的高度共享。三是建立互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保证互动的效果,由稽查局组织、稽查局长主持,每月定期召开由各分局、稽查局和征管、税政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查管互动”联席会议。该会议分析讨论“查管互动”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以及所反映的征管工作中的问题,并据以研究制定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推进依法治税的措施和办法。四是建立监督制约制度。通过稽查对征管部门税源监控、税款征收、片区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检查,以稽查结果反映各单位的征管工作情况;征管、税政部门对稽查的案件查处,特别是对加滞加罚情况进行监督。五是建立互动工作考评制度。制定了《互动工作考核办法》,采取日常考核为主、集中考核为辅的方法进行,每月开展一次自我评价,每季进行一次考评,考核结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与奖惩挂钩。

其次,界定稽查与征管互动双方工作职责。为解决稽查、征管在日常工作中重复检查,相互推诿等问题,我局首先对稽查、征管的工作职责范围重新进行了界定,确定了稽查局主要实施重点稽查,做到每查一户,都查深、查透、查全面。如登记信息是否准确,企业有无欠税,房产土地等财产行为税是否按规定缴纳等,为征管质量考核提供依据。确定了税收管理科负责定期抽调人员,对稽查局办结的案件,按一定比例进行复查,解决了过去稽查工作好坏缺乏监督的问题,对外防止了人情稽查、关系稽查,对内解决了考核指标不实,使整个管

理工作有监督、有考核,形成了一个内部循环闭合体系。

再次,确定稽查与征管互动的内容。一是检查工作互动。稽查局每检查一户,都要及时填写《稽查情况分析评价报告》,每季汇总制作《稽查查补税款统计表》,并分送有关科室或征收分局。一方面能够督促征收分局及时组织整改,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并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对直接责任人、分管领导进行工作考核;另一方面征收分局能够通过稽查信息发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为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征管质量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执行工作互动。征收分局对执行不了的案件转给稽查局,稽查局执行不了的案子按程序转交司法部门。这样使得稽查工作户户都能落到实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三是监督考核互动。按照《互动工作考核办法》,利用稽查结果对征收分局进行考核,利用税收管理科的复查结果对稽查局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整个目标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粗浅的、表面的考核,实行了量的考核、质的考核,提高了税管员、稽查人员的责任心、上进心,使各项责任真正落到了实处。另外我局还加强与公安部门的互动,针对涉税案件的特点,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协税护税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在依靠公安机关适时加大协税护税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了涉税案件移送制度及对纳税人约谈制度等。依法明确了案件的受理与管辖、移送标准和程序,规范案件处理办法及责任追究,该移送的案件坚决移送,防止以罚代刑,杜绝了税务机关的行政违法行为。我局对这些措施的实施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与公安机关联合查处涉税案件

4起,涉税金额4万元,并全部追缴回来。

通过试点及探索,验证了稽查与征管互动工作是适应当前税收新形势,促进建立征管查一体化的良性工作机制,是推进税收工作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精细化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税收征管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开展。

第一、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翔实的信息。局领导和职能科室可以根据征管和稽查报送的日常征管数据以及重点税源监控情况、案件检查分析评价等信息,从宏观上把握全局税收收入总量增减变化情况,并针对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制定相应的措施。

第二、促进了稽查与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双提高。征管工作:一方面,通过稽查局进行的登记信息核查工作,消除了征管中的“盲点”、“死角”;另一方面,根据稽查局提供的《稽查情况分析评价报告》,加大了重点税源、重点税种、重点行业的日常监控力度,预防了税款流失,2006年1月至9月份,查补税款收入48万元,罚款及滞纳金收入4万元,各项征管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稽查工作:一是拓宽了稽查选案信息源。丰富的征管信息大大提高了稽查选案科学性和针对性、准确性。二是确保了案件检查的信息需求。“一户式”征管软件中的大量信息,既有助于检查人员了解情况,制定检查计划,又有助于检查中进行数据比对,把涉税问题查深、查透、查全面。三是稽查力量得到整合和加强,加之征管部门有力的支持和配合,有助于对大案、特案的检查。

第三、稽查与征管关系更加融洽,实现了和谐统一。一是稽查和征管部门之间理解和信任度有较大提高,能够从互动对方服务的角度出发,协作配合、支持帮助,对对方的工作有了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双方关系和谐融洽。二是信息互动促进了征管措施的改进和征管水平的提高。如稽查局坚持的检查案件分析评价制度能够定期按行业、区域对所查案件的偷逃税特点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纳税期间偷逃税行为的规律,提出加强征管、预防偷逃税的意见和建议。制作《稽查征管互动建议通知书》,有针对性地向县局领导、有关科室以及征管单位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四,科室职能得以延伸。稽查与征管互动工作的开展,使县局科室能够依据稽查、计会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如计会部门根据稽查局对纳税人做出的《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督促、考核征收单位的征收情况和执行情况,保障了查补的税款、罚款及时入库。

第三篇: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精选)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

律师感到法院诉讼环境越来越好

座谈会上,对人民法院2009年的审判执行、队伍建设、司法改革等工作,律师代表给予了高度肯定。大家普遍认为,最高人民法院一年来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在处理法官与律师之间的关系方面有了重大发展,在与律师协会的信息沟通方面逐步深入和扩大。这次座谈,不仅展现了最高人民法院主动倾听律师意见、建议的良好工作作风,同时也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对司法公正的深度认识和不懈追求。

有的律师评价,人民法院去年在践行司法为民、“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果丰硕,毋庸置疑。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的地方,律师们普遍感到法院的诉讼环境越来越好。人民法院2009年的工作亮点很多,例如把调解工作贯彻于审判各个环节,这是人民法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也是审判思维、司法观念的一个大转变;解决执行难力度在加大,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案件,增强了律师和当事人对司法审判的信心;站在北京律师角度讲,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再审等工作的加强,不但解决了一些基层法院无法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也为北京律师在执业领域的拓展上打开了一片田地;近年来法官们尤其是年轻法官们的职业素质不断提升,年轻律师应多向法官们学习。

有的律师说,最高人民法院制订民商事司法解释时,经常主动征求律协意见,律协很感兴趣。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去年对律师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的调研显示,各有关部门比较起来,法院做得最好。

有的律师说,法官好不好,律师有发言权。律师好不好,法官也有发言权。今后,律师协会评选优秀律师、律所时,希望法官能够参加。法院评选优秀法院、法官时,希望也能有律师的声音。

律师与法官沟通渠道需进一步疏通

座谈会上,律师们反映,法官在信息公开、诉讼程序、庭审节奏、诉权保障等方面,与律师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不畅现象。有的律师说,律师总是希望及时获知整个诉讼信息,从而可以让当事人保持安定、安心的状态。但有些法院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律师有时候很被动。另外,有的法官在倾听律师诉求方面做得也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限制律师发言时间的问题。有的律师反映,一些法院审理二审、再审案件时,往往是通过原审法院联系当事人,经常不跟律师直接沟通,导致当事人以为律师连最起码的沟通渠道都没有建立。另外,法院结案后应及时通过律师对当事人进行说服解释工作,避免当事人误解。

也有律师说,在执行过程中法院通知当事人时,也应及时通知律师。律师有权全面参与诉讼程序,否则,当事人会觉得律师没啥用。实践中,例如开庭前及材料递交等环节,囿于开庭时间紧张等现实,法官应以合适的方式与律师进行沟通。

与会律师普遍呼吁,要将法院与律师协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化。面对一些突发事件

和媒体焦点事件时,法院应及时与律师协会沟通,以便律师协会及时知悉法院的想法和态度。

构建法官与律师的和谐关系

法官和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虽然身份不同、职责不同,但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有那样一种情怀永远让人激动万分,对公平的向往,对正义的追求,对人权的崇尚,对自由的保障,那正是法治的高尚情怀,那正是法律人的高尚情操,法官和律师也正是这种情怀和情操的主人。法官与律师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同属法律职业,同操法律语言,同参诉讼活动,同在社会生活。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律师是司法制度的基础,而法官是公正的化身,正义的体现,是整个司法体系的中心,居于司法制度的顶端。律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法官就会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法官与律师在整个司法制度体系中有着极微妙的互动式联系。法治事业好比大海里的航船,没有法官的掌舵,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律师的划船,更没有前进的动力。从工作方式来看,律师是动态的,主动进行证据搜集等工作;法官是静态的,坐堂问案、坐堂听案、居中裁判,构成了法官与律师相互关系的基础,决定了法官与律师相互关系的走向。律师处境的根本好转取决于整个法制环境的改善,但法官对律师的看法和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律师的处境和地位。而律师处境好转、地位提高将促进整个法制环境的改善,法制环境的改善又会提高法官的社会地位。法官与律师,师兄和师弟,同一条起跑线,同一个方圆内;法官和律师,互相为师兄,法官与律师之间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

积极探索律师与法官正常关系的有效途径。按照 “个人之间少交往,组织之间多沟通”的原则,有组织地通过各自的行业协会开展法官和律师之间的学术交流;相互听取对司法审判工作和律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等,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的良性互动机制。

1、建议在全国和各地的法官协会和律师协会,每年举行一期或者两期沟通机制,建立沟通平台,彼此交流,增加共识,互相了解,共同处理纠纷,避免以律师所或者部分律师名义和法院直接交流和处理纠纷。同使一股劲、同担一份责、同守一条底线,共同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尽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互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建议在全省逐级建立法院与司法行政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双方的组织、协调作用,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会商,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法官与律师交流合作、相互监督的各项制度,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共同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第二、建立定期座谈制度。明确沟通机制的主体是法院和律师协会,参与座谈会的律师代表由律师协会甄选或者和法院共同协商确定,会议内容不仅可以就审判执行工作进行沟通,还可以就法院队伍建设、法院廉政建设、法院司法为民举措等方面进行沟通。

2、建立法官与律师学术交流和业务研讨制度,统一司法标准。通过互赠内部刊物,共同组织业务培训等方式,充分利用双方的学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培育共同理念和知识认同,促使律师和法官队伍知识更新,促进双方业务能力的提高,表达各自理念和对法律的不同理解,消除误解,培养共通的法律人理念和精神。笔者建议,以各省法学会为依托,以律

师协会、法官协会等组织为桥梁,定期或不定期就本地区重大热点问题、本地区各法院疑难案件或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法学研究方面,加强现实性研究。比如,法官职业的“公正”与律师职业的“维护正义”的法学范畴和分界点是什么?法律对抗制的缺陷和完善?审判独立和司法独立的区别和保障?法官和律师的法律理念的异同点?如何构建法律职业道德考核体系?法官和律师关系的“红线”和“黄线”有哪些?等等。

同时,鼓励广大法官和律师参加区域性或全国性法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及其专业委员会举办了多次法官与学者、律师共同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定期举办“法官、律师与学者对话”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增进法官与律师、法官律师与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一是建立联合培训制度。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对有关诉讼程序的适用、新法律法规的理解、本地区多发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二是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法官协会和律师协会每年合作确定一至三个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的主题,定期组织法官与律师就共同关心的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三是建立重大、敏感案件沟通交流制度。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突发事件和媒体聚焦的案件,应及时沟通,交换相互的认识和态度,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法官与律师如何良性互动?

现实中,确实存在法官和律师不正当交往的事实。国内近年来法官沦为阶下囚的案件并不鲜见,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黄松有也因贪污、受贿入狱。案件中爆出法官和律师间的不正当交易,让公众们误认为----只要法官和律师交往就是不好的。但是不是这样律师和法官是不是就因此完全杜绝往来了?“这是不可能的。”

齐奇认为,法官和律师同为法律职业共同体,需要业务间的交流。省律师协会有一批相当不错的律师,在各自的领域处理过复杂案件。定期收集律师们的意见,有利于高院制定出更意义的审判指导意见。

“法官和律师应该同守一条底线,共担一份责任。”

“同是法律人”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与北京市律师协会探索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座谈会综述

一、介绍法院当前面临的问题

目前司法现状是社会的评价与自身的评价反差很大,除自身的原因外,也受大环境的影响,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尖锐,法院的工作难度较大。现在司法审判的工作面临困难,如何协调社会和谐与法律尊严的关系、如何推进法官职业化,实现司法本土化,就需要改进和创新司法审判活动。由于我国未形成多元化的解决纠纷机制,法院承担了许多司法职能之外的社会责任,法院工作面临一些靠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

信访问题、群体性问题、安全问题等。

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成因分析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案件多发,法院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应对,提出了严峻的课题。由于社会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社会心理失衡,敏感、新类型的案件持续增长,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滞后,导致法院解决矛盾功能上的错位。如何探索多元化的解决机制,也是应当研究的课题。再有社会公众日渐突出的实用、利己心理,导致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法院需要研究。由于多元化的法律需求与法律服务的量少质弱,在一定程度导致案件的激增。

四、加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

法官与律师在体现各自独立的前提下,相互尊重、合作、监督、促进,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通过良性的监督及搭建平台,增进交流互动,形成有效机制。通过法官与律师构建的和谐工作机制,有利于解决当事人的合理诉求,有利于引导当事人理性参加诉讼,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有利于维护弱势群体,有利于依托职能,协力推进法治化进程,从而构建诚信体系建设。

第四篇: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的思考1

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的思考

大邑国税稽查局 肖凡

摘要: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节,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源管理。而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只注重纳税评估忽视税务稽查,或以税务稽查代替纳税评估的现象。如何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这是基层税务机关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从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和意义出发,剖析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的措施进行探讨,推进税务工作各环节形成良性的互动,推动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联系

一是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准确的案源。税务稽查选案由于稽查人力有限,纳税人数量多以及选案环节信息来源渠道少,获取的资料不够全面等因素。致使选案准确率和打击度不高,降低了税务稽查的效率。纳税评估由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对所管纳税人的情况掌握较为全面。而以综合审核对比分析的方法,基本上都将涉嫌违法 1 违规的纳税人纳入了评估范围。因此,通过纳税评估分析做出的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评估报告,其准确率较稽查选案环节的分析要高。这些纳税人及其涉税违法信息资料移交到稽查部门,为税务稽查提供了准确的案源,大大提高了稽查工作的效率。

二是税务稽查为纳税评估设立评估指标及预警值提供基础信息。税务稽查在稽查方式和在调查取证上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赋予了相应的权限,可依照法定程序,对稽查对象的纳税情况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核查。而纳税评估对经分析发现的纳税人存在的疑点问题只能通过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对疑点进行认定和排查,其约谈对象、调查范围都受到一定限制,纳税评估不可能超越税源管理员所具备的职责和职权。因此,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调查取证的深度、广度和结果判定的准确性上,税务稽查都占有绝对优势。税务稽查通过法定方式方法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能够全面掌握纳税人的各项经济指标相互间特殊对应关系、影响相关经济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这些指标和因素可为纳税评估进行指标的确定、预警值的测算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和基础信息。

(二)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区别

一是概念不同。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比对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通过税务函告、税务约谈和实地调查等方 2 法进行核实,从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扣缴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稽核、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

二是目的不同。纳税评估仅仅是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纳税人一般性的纳税申报问题进行认定和处理,是对纳税人的事前预警;税务稽查则是侧重于打击偷、漏、逃税等违法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

三是主体不同。纳税评估是对纳税人申报税源的真实准确性进行评估,评估申报应纳税额与真实税源之间的相关合理性,是对纳税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收入和经济效益的评估;而税务稽查则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进行检查,是对已纳税额与应纳税额是否相符的检查。

四是职能不同。纳税评估的职能就是通过分析、评估、筛选出恶意、非恶意的涉税违法嫌疑纳税人,发现涉税违法线索,为税务稽查提供具体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稽查工作的效能;税务稽查是主要是对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

二、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的意义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是提高税务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组合拳。首先评估工作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纳税评估是 3 税务稽查的基础,它可以通过审核分析为稽查提供案源、选取案件,使稽查实施有的放矢,稽查的内容和范围与税收征管需要紧密联系,有了广度和深度,确保了稽查工作的计划性,促进“以查促管”作用的发挥。第三税务稽查又是纳税评估的后盾保障,它可以对评估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实地查处,维护税法尊严,确保执法的到位。此外按照纳税评估、企业自查、税务稽查新的稽查模式,将纳税评估视为税务检查前企业自查和税务检查前的案头分析环节,企业自查与纳税评估、查前告知相结合,节省人力资源,减少工作重复,体现“阳光稽查”的特性。另外税务稽查的监督职能一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检查与监督,二是对征税人征收管理行为及操作规程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税务稽查可以直接从管理方面发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对税收征管工作质量进行考评,防范税收征管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征管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按章征税。

三、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

一是权责划分不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均可以进行案头调账检查和实地核查。由于纳税评估具有管理与服务的职能,操作上简便易行,处理上只补税不罚款,在基层征管部门普遍运用,也深受纳税人的欢迎。因此,在基层税务机关产生了“重评估、轻检查”,“以评代查、以补代罚”的倾向。部分应移交稽查负责查处的涉税违法案件也由征管自行处理,这给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个别纳税人对偷逃税款产生侥幸心理,长 4 此以往,淡化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极大地降低了税法的严肃性。

二是执法行为不够规范。目前纳税评估没有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基层税务部门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如为了追求评估绩效,直接到企业检查账簿、凭证,或者以约谈核实为名,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将账簿、凭证一并带到税务机关接受约谈和查账,实施先检查后评估,违反了评估程序,使纳税评估变成了纳税检查,出现了“借纳税评估之名,行税务稽查之实”的现象。这样纳税评估与稽查工作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突出表现在进入稽查的就将受到相应的处罚,若进入评估程序则存在自查自纠的机会,对同一问题处理轻重不一,有失税法公平性。

三是信息反馈不够顺畅。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如纳税评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已纳入稽查或拟列入稽查对象的纳税人不作为纳税评估对象。可对于已经进行纳税评估又被列为税务稽查对象这种情况没有明文规定如何处理,往往会造成多重检查。甚至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已列入税务稽查范围的企业,管理部门为争抢税源,抢先一步先进行纳税评估,让纳税人自行补税,帮助逃避税收法律的处罚。稽查部门再入户检查时收获甚少,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还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

四、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的措施

(一)明确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实施范围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是税收管理的不同环节,两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税收管理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在严格按照划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职责范围。一是在对象上纳税评估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税种;税务稽查主要是涉嫌偷逃骗抗税及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二是在范围上凡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案头分析评价、约谈核实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行为,均列入纳税评估的范围。凡是稽查部门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确定的案件均列入税务稽查的范围。三是在性质上属于纳税人在纳税申报中因工作疏忽大意或者理解政策偏差,而出现计算和填写错误,造成漏报、错报税款的一般性问题,应通过纳税评估的方式进行处理。涉嫌偷逃骗抗税性质的检查,均应列入税务稽查。四是在时间上税评估的期限是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有特殊情况的,才可以延伸到往期或以往。这里的特殊情况,是指对纳税人当期纳税申报情况进行评估核实时,发现纳税人往期或以往也存在申报差错的情况才可以延伸;税务稽查则是以检查以往为主,属于事后检查,是打击偷逃骗抗税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严格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职责权限

纳税评估是征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实施评估,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税法遵从度。要明确纳税评估的职责权限,完善纳税评估制度,规范纳税评估操作规程,明确岗位 6 职责,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对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非故意偷逃税款、且情节较轻微的,由税源管理部门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对需要纳税人补充纳税资料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的,纳税评估部门应监督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对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纳税评估部门必须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对隐瞒不交的,追究其执法责任。这样可以提高稽查工作查处大要案的力度,避免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职责交叉,也保证了税收征管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建立信息反馈的共享机制

税收征管中要建立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信息反馈工作机制。做到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信息共享,纳税申报资料、税收管理资料、税收稽查资料在各部门之间相互传递,使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臵于监控之下。要进一步理顺、规范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主要环节之间的流程关系,充分运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的积极成果,减少纳税评估对象选择随意性,防止查评混同、以评代查等现象。同时为防止和避免多头评估、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要建立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协作机制,定期召开征管部门和稽查局联席会议,加强信息交流、情报交换,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共享度。征管部门在纳税评估中发现应移交的立案查处的案件要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稽查部门也应将在稽查中查补税款处理情况及发现的征管薄弱环节及时反馈给征管部 7 门,并向征管部门提出管理建议和措施,使征管查之间真正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链条,成为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机整体。

(四)提高一线干部的业务水平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做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的必要前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要求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人员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要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地搜索和掌握,依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及自身综合知识和素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质量。对此要充分认识培养复合型、能适应复杂工作环境的税务干部队伍的紧迫性。通过各种形式强化干部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技能和操作水平,真正把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精通税收政策、熟悉财务知识,了解经营管理,会查账、懂政策的税务人员充实到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岗位上来,提高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水平。

第五篇:东山县人民政府 东山县人民法院关于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的意见

东山县人民政府 东山县人民法院关于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的意见

东山县人民政府 东山县人民法院 关于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

良性互动机制的意见

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的纪要》精神,经县政府与县法院协商,决定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现就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目的意义

建立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求,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化良性互动机制,扩大良性互动范围,增强良性互动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建立良性互动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

(一)每年召开一次府院联席会议,由县政府领导和县直行政执法机关、县法院领导和县法院相关庭室参加,通报依法行政和行政审判工作开展情况,研究有关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的全局性、政策性、倾向性问题及其他重大事项,协调涉诉行政争议,共同化解干群矛盾。府院联席会议形成的纪要视具体工作需要发送有关部门遵照执

行。

(二)日常工作由县政府法制办与县法院行政庭负责,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落实府院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良性互动各项措施,探讨解决行政争议突出问题、协调化解重大行政争议等。会议形成的意见应报县政府和县法院领导,必要时提交府

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三)县政府和县法院分别确定专人作为联络员,负责日常工作联系,沟通、协商联席会议及日常工作会议议题,组织会务,起草、整理有关会议材料等。

三、建立信息沟通与共享制度

县政府有关部门与县法院审判庭应相互通报、交流依法行政、行政审判的重大工作部署,新颂布的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审判及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相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复杂敏感案件的办理情况,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审判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以及法院对依法行政工作、行政机关对行政审判和非诉行政执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四、建立联合调研制度

(一)相互邀请参加工作考察、调研活动。对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普遍性问题、法律适用问题,共同开展调查研讨,形成共识,统计法律适用标准。并视工作需要,组织联合专题调研,指导和规范某一类行政行为或行

政诉讼活动。

(二)县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邀请县法院参与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草拟、备案审查等工作,县法院应积极为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提供专业意见。政府有关部门应将行政审判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作为评估政府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三)共同梳理、编撰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例,收集、整理、汇编行政执法及行政审判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指导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及行政审判工作。

五、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

(一)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规范行政执

法行为,从源头上减少行政争议。

(二)县政府法制办应当加大对行政复议案件受理的监督力度,对无正当理由不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应当督促其受理;经督促仍不受理的,应当责令其限期受

理;必要时可以直接受理。

(三)行政机关应当自觉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对依法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责令限期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行为,要深刻剖析原因,认真总结教训,切实加以整改,并将履行情况及时向行政复议机关反馈。对行政复议意见书、建议书提出的意见,有关行政机关要切实研究落实,做好整改和善后工作,并通报行政复议机关。

(四)行政机关应积极支持和配合法院审判工作,杜绝不应诉、不答辩、不出庭、不举证、不履行的“五不”现象。

(五)强化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各级各部门应当承担出庭应诉职责,指定一位领导负责行政应诉工作,积极出庭应诉。对本单位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必须出庭应诉。重大、复杂、疑难的行政诉讼案件,经法院领导批准,可以书面建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同时抄送市政府法制办和县政府。法院书面建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六)行政诉讼案件必须要有被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出庭应诉,出庭应诉的工作人员要强化法治意识,端正应诉态度,熟悉相关案情和法律,做好充分应诉准备,应当尊重法院、听从指挥,规范应诉行为。法院应有效制止对行政机关和出庭应诉工作

人员恶意攻击等行为。

六、完善行政争议协调化解机制

(一)对涉及省市县重大项目案件、重大社会影响案件、重大民生案件等,政府与法院要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仲裁等纠纷解决方式的有机衔接,通过多元协调最大限度地化解行政争议,共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积极推进判前协调化解,对能够在判前化解的行政争议,法院应及时向有关行政机关发出协调建议函,行政机关应当积极配合、主动协调、着力化解。

(三)完善化解行政争议约谈机制。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具体行政行为不可逆、合法性评判无法解决矛盾或短期内引发大量纠纷的案件,县政府法制办和县法院行政庭可联合约谈行政争议所在乡镇或县政府责任部门负责人,并将约谈情况向县政府和县法院领导汇报,以促进行政争议及时有效化解。

七、建立健全行政审判“白皮书”和司法建议制度

(一)法院要进一步落实行政审判“白皮书”制度,通过总结行政案件审理、行政机关出庭应诉、行政机关败诉、司法建议的落实反馈以及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进展等情况,深入分析突出问题及原因,提出切实可能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和改进

工作提供参考,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发现有关行政机关普遍存在的工作疏漏、制度缺失和隐患风险等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需要有关单位积极加以应对的,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威胁或者涉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民生问题需要有关单位采取措施的,拒绝或妨碍法院调查、执行和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需要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的,以及诉讼程序结束后行政争议尚未彻底解决或有其他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继续关注的,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同时抄送市政府法制办和县政府。

(三)司法建议要坚持必要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原则,把个案司法建议与类案司法建议相结合,做到把握问题准确,分析问题透彻,依据充足,说理充分,建议客观合理,方案切实可行,行文严谨规范,确保建议质量。

(四)对于行政审判“白皮书”、司法建议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有关行政机关应及时研究、落实整改,并书面反馈。反馈意见同时抄送市政府法制办及县政府。

八、优化法治环境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大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二)严禁对行政相对人行使诉权设置障碍。严禁借各种理由干涉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严禁把行政机关败诉情况作为评价法院工作的错误做法。

(三)在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案件中积极探索建立引入法律援助制度,为经济困难和诉讼能力低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依法维权。县财政要加大法律援助的资金投入。

九、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审判能力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政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政府法制队伍建设,调剂、充实本单位法律专业人员,提升依法行政、行政应诉能

力。

(二)试行行政审判人员与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岗位交流挂职,熟悉各自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实际运作,相互了解执法办案情况,提高各自的执法办案水平。

(三)相互邀请参加各自培训活动,互派授课人员。积极参加省政府和省高院、市政府和市中院联合开展的行政机关出庭应诉工作人员培训活动。探索开展县级行政

应诉工作人员培训课程。

十、建立良性互动保障制度

(一)高度重视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县政府法制办和县法院行政庭应定期总结,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府院联席会议及日常工作议定的事

项得以及时、有效地落实和执行。

(二)县法院行政庭应做好行政机关负责人、工作人员出庭应诉情况以及司法建议的统计工作,并抄送市政府法制办和县政府。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出庭应诉情况以及司法建议反馈情况列入政府绩效评估管理。

东山县人民政府 东山县人民法院

2014年1月20日

下载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问题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问题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