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班号:10021231学号:1002123125姓名:邹志焱成绩:
姓氏分享
邹姓
姓氏本来只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及宗族的称号,可是在华夏民族,一个极为普通的姓氏,却蕴蓄着丰富隽永的文化内涵。研究姓氏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去打开姓氏的迷宫,在寻根的同时,领略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家族和民族的自豪感与凝聚力。
在百家姓中,邹姓虽未名列前茅,然溯源追本,与其它巨族显姓相比,亦有其特殊之处。邹姓源于轩皇,是黄帝子孙。得姓来源有二:一支出自黄帝五世孙,子姓契,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一支出自黄帝玄孙颛顼的苗裔曹侠,形成于战国时期,系以国为氏。两支邹姓的发祥地均在山东齐鲁,在当时以文教兴盛见称。
邹姓的发祥地应以今山东邹县为主源。邹为楚灭后,邹姓开始向河北一带迁衍,后逐渐称盛于范阳一带。古时的范阳,即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州一带。西汉以后,邹姓的一支自河北范阳迁居河南邹坊,成一大聚落。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烽火连天,称盛于古时范阳一带的邹姓,首当其冲身受其害,他们也同北方其他士族一起,避祸南迁于江、浙一带,后又散居于闽粤一带。唐代是邹姓南徙最频繁的时期。唐初,有府兵队正邹牛客,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定居。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自安徽当涂迁江西南昌新吴驾山,其后不久,为避黄巢之乱,邹垣又举家迁闽,其后子孙繁衍,分居邵武等县。唐末,有光州固始人邹磐、邹勇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其中邹勇夫曾镇守归化镇(在今福建省泰宁县),其子邹相遂家于当地。南宋时,邹应龙自泰宁迁居长汀上堡乡,其子殿八郎,移居清溪(今福建省安溪)社蕉坑。殿八郎生五子,散居闽粤各处,次子邹德宏,迁至广东长乐(今五华县)象岭开基,子孙居华阳、玉磨两乡,并有迁居广东之梅州、揭阳、广西之平乐者。宋代以后,今福建之泰宁,邹姓更是族大人众,是当地名望地位较高的家族。此际,邹姓在南方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已广泛分布于今江西、江苏、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明初洪武年间,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任课教师:李山梅日期:2014年5月1日
苏、浙江等地。明清之际,邹姓已广播于江南广大地区,并有闽粤之邹姓渡海赴台,进而飘洋过海,远播海外者。如今,邹姓在全国各地分布甚广,尤以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六省邹姓约占全国汉族邹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八。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三。
《太上感应篇》
了凡四则》是清末袁了凡先生所著,共有四篇《第一篇 立命之学》、《第二篇 改过之法》、《第三篇 积善之方》、《第四篇 谦德之效》。袁了凡先生,原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博学多才,精通《河图》、《洛书》之理数、星命之学、勘舆之道、律吕音乐、数学算数、水利、兵备无不获有心得、并留有著作甚多。《了凡四训》即其戒子之文。明朝隆庆四年为举人,万历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宝坻县长,兵部职方司主事、军前参赞、督兵等职。享年七十四岁。明熹宗追赠“尚宝司少卿”。
《了凡四训》,世人几乎都晓得是改造命运的宝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于获得此书之后,细心阅读,进而立定志向,力行实践,以化疾病于无形,扫除穷困的威胁,消除生活的烦恼,达到化凡入圣的境界。《了凡四训》,作为修身之铭言,人人可以成圣成贤。用为处世之准则,举世得以消除灾难与业障。确实是自救救人的最佳捷径。《改造命运的方法》,内容通俗明朗,又不失原著《了凡四训》的主旨。读者诸君或者会因程度不一,观念不同,而有见仁见智的观点,然其含有“修身律已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化凡入圣,超生了死”之理,是明明可鉴的。
因此,凡有先见之明的人,都不会放过读此书的机会,凡是有智慧、有志气、有作为的人,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人,在读过此书之后,必能逢人介绍传颂才对,而这些收获,正是此书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历久不衰的原因。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开头所以先谈“立命之学”,是为了勉励世人奋发向上,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人生的气数,虽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运的好坏,却随着此生心性之状态而改变,因此以立命之说开宗明义。第二篇接着讲“改过之法”,是因为一般
人,都自认自己是无过失之人,而不知改过行善,试想不知改过之人,就象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为人若诸恶不改,众善奉行,则功过相抵,等于没作。若诸恶不改,只略行数善,则就只见祸不见福。因此说,改过是立命的下手工夫,所以第二篇奠上“改过之法。” 人若知过能改,但不晓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劳无益,因此第三篇接着谈“积善之方”,淋漓尽致的分析行善的道理与方法。
初学行善之人,难免会像穷小子忽然变成暴发户,会有傲慢天下,藐视一切的骄傲作风,因此末篇以“谦德之效”,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人能谦虚为怀,则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达致改造命运的目的。
袁了凡先从立命,树立志向开始,鼓励人们奋发向上,他叫人们还要不时检讨自己的过错,只有知错就改之人,行善才能收到效果。做人才能做到谦德。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但传承到今天,只有我们中华文化得以见在,为什么只有中华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伟大智慧的所在。可是自打“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已经有五代人没有再接受和传承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一味地学习西方,追求物质,提倡消费,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物质都消废掉了,那我们的子孙怎么办。如今,人民的价值观已经完全西方化了。一切都在竞争,什么都引进竞争机制,一切都向着更高、更强、更快发展。竞争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斗争,就是毁灭。这样行吗?这样能构建和谐社会吗?
我知道,我们这一代人都没有接受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的中华文化的教育,虽然我们都接受过大学的教育,但是我们没有接受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的中华文化的教育,即使接受了一点,那也是被曲解的教育。中华民族要一代代生息繁衍下去,人民要有一个信仰,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毛泽东时代,我们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信仰,可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变了,一切向钱看,一切都去竞争。而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确是“温良恭俭让”。这就是道德。只有这样身心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第二篇: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期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班号:10021021学号:1002102121姓名:赖如春 成绩: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弟子规》里面讲了七个方面,前面六个方面讲“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方面都是让我们自己努力去落实而提升自己的,那是只讲力行这方面,学文就是要学习圣贤经典,学习圣贤经典帮助我们力行,那我们力行就有正确的方向。
在余力学文中,我感触颇深的就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就是说读书的方法要注意三到:眼到,心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来,必须把这一本书读完,才能去读另外一本!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大一的时候,空闲时间比较多,而我自己又没加入什么协会或者组织,所以我就去买了几本课外书看,有《基督山伯爵》和《福尔摩斯诡异的杀人事件》。一开始我是特别有激情,我想到曾经有人说过在大学期间要看完200本课外书才行,那时我决定我一定要看完这两本书。刚开始我是看那《基督山伯爵》,《基督山伯爵》分上下两本,我看了大概一个星期,把上册给看完了,那时候突然想为什么我不先看看《福尔摩斯诡异的杀人事件》这本书呢?《福尔摩斯诡异的杀人事件》肯定更有意思!于是我又去换成去看《福尔摩斯诡异的杀人事件》这书,确实挺好看的!不久有一和我一起去买书的同学问我《基督山伯爵》的大结局是什么,我才想起我还没看完《基督山伯爵》呢!于是我又换了本书看,刚看不久就有些搞糊涂了,因为上册是好久以前看过的,里面的一些内容和角色有些记不清除了,看起来特别吃力,就有点看不下去了,但也不想再重新看一遍上册,于是也就不想看了!心里觉得特别郁闷,心里不好受,也就更没什么好心情去看《福尔摩斯诡异的杀人事件》这本书了!所以那两本书就一直被搁置在书架上,直到现在都还没看完!现在看到《弟子规》里的这句话,我就想起了当初的我,一点也没做到《弟子规》中所说的“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是讲学习一定要按部就班,读这本书就要把它从头到尾读完再开第二本,不要看着这本想着那本,这样就会搞乱。一个人学习如果能够注重这种方法,他其实成功的就快。当初如果我能够按照《弟子规》中所说的这样做,那么现在我肯定已经把那两本书都已经看完了,并且从中获益不少,了解了读书的乐趣,并且乐此不彼,从此爱上读书„„„„可那都已经是后话了!
这个从读书又可以引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时,我们应该先一心一意的做完一件事情,然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如果这件事情还没做完就又急着去做另外一件事情的话,那到头来我们就可能真的一事无成!除了做事,还有比如求学问,一次让他学一大堆东西,也没有顾虑到他有没有囫囵吞枣,到最后一定会学不好,甚至于会觉得不想再学了。现在很多孩子一学三、四个才艺,到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厌学。过多的学习压力让很多孩子喘不过气来,而且一门没学好,又得学习另外的学科,这让孩子们越学越累,也越来越不想学,最后不但没学到什么才艺,还让孩子产生了厌学的念头,这不是得不偿失么?
《弟子规》中提到了许许多多的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的,熟读《弟子规》,并且时时刻刻按照《弟子规》中所说的来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少一些遗憾,我们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任课教师: 李山梅日期:2011年 12月 1日
第三篇:修身与传统文化论文
学古人之言行改自身之弊端
中华千年文化,历史传承,各位古圣先贤为后人树立了众多学习的榜样。古人之言行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适应了现代生活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践行古圣先贤的言行呢!又有多少人与先贤们的言行相背离呢!
学习了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后,对于古圣先贤有了一定的了解,《弟子规》、《了凡四训》等众多古代经典更是让人获益匪浅!回想自己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习惯,再想想古人,不免自惭形秽!所以我们要学古人之言行,改自身之弊端。
对于我自己过去的生活,有顺也有败,有挫折也有成功。有时候命运就是爱捉弄人,高中时的我膝盖出了问题,医生说是天生盘状半月板不适合运动,很容易损伤。由于自己当时并不知道,最后出了问题,几乎不能走路了。就这样,住进了医院,手术台我就上了两次,最终治愈的差不多了。我想说的是有时候一些事情虽然是天注定的,但是我们依旧有能力去改变它!袁了凡先生的命运不就是这样吗?命由我作,福自我求!由先前的命中命中无子变为膝下有两子。袁了凡先生是靠自己的积德行善为自己改变的命运,并且教育自己的子孙学会积德行善。
高考,对于所有的高中生来说应该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然而我的第一次高考失败了,正如古人的落榜!古人对待落榜,几乎全部都是发奋努力,专心读书,等待下一次机会。他们并不在乎自己年龄的问题,只是一味读书,立志报国。正如《了凡四训》中讲到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然而现代的我们,失败后只是有一少部分会选择继续奋战,无奈的我也不得不走上了这条路。新的机会必须环一种方式来对待,新的一年我改变了许多,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几乎是不被任何事打扰。学习古人那种秉烛夜读,悬梁刺股的精神,改掉了那些懒散的坏毛病。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人的一些东西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仍然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单单针对我个人来说,平时生活中的许多言行是必须要向古人学习的。我本人属于做事比较鲁莽,不顾后果的人,说话总是欠缺考虑,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话说多,不如少。我还是那种比较爱管闲事的人,对于一些看不过的事情总是想说两句。后果就是惹祸上身。正如古人所说“话说多,不如少”,不该多言之处,切不可多言。我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必定会对我的未来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来自己也没有当回事,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深有体会。我在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换届竞选采取答辩的形式,我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十分自信的。但是就是答辩当天,由于我的说话方式以及平时做事的一些方式不太合适,竞选失败了!现在想一下,如果我是去企业面试工作,还是以那种方式,我能成功吗?这些问题如果继续存在的话,一定会影响到自己的人生命运,所以必须改过!
学古人之言行,改自身之弊端。学会发现自身的弊端,并且积极改过。《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我所说的改过并不是像书中所说的那样的彻底,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的,对于有些事情并不能要求的太过苛刻,只要我们能够做到知错能改就可以了。对于袁了凡先生自身改变命运的方式,我们也应该认真地学习,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不说做到积德行善吧,但至少无愧于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千万不要被命运所阻碍!还是那句话: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古人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xiexiebang推荐)
试论全球化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忘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什么压力及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现状对策
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2.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 in 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的文化兴盛,相应的也会有一些文化没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少数人决定了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如今,甚至一些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没有生存空间和存在的必要。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们已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对舶来的文化却如数家珍。这是一种社会的病态现象,但却普遍存在。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没落了。
4、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
当然我并不否认国人学习,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那么,在当代社会,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四)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5.结语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
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薛金星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林晨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贾成详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第五篇: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成员:黄容(组长)毛雨。刘叶。刘梦瑶。巩洁
如今,一些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认为所谓的“现代文化”就是“全盘西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没有生存空间和存在的必要。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校园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声明,那些全盘西化和全盘东化的思想是偏激的,保不住传统文化,那犹如丢掉自己几世的传家宝,可以视为不孝。而一味活在过去,不去众家所长,则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可以视为不智。
东方人思维悟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动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础,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道教佛教。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是代表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性与西方文化讲物质文明,偏于科学的发展,这方面是有区别的。
儒家道德儒家讲伦常,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国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从春秋战国以后一直流传下来、在近代慢慢遭到破坏,五四运动提出打到孔家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完全被推翻,不讲孝义、人就没了根本。没有道德,如何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儒家道德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道家境界道家讲顺其自然,清净无为,返璞归真,要去掉人的虚伪性,不能矫揉造作,如老子道德经所讲。这种境界比较超脱。
佛家解脱思想在佛教本身来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表面上是相同的,但是意义很深,范围很广。拿佛教的五戒“杀盗、淫、妄、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对比,不杀就是仁,有仁心就是仁爱,不盗就是仁义,为正当的行为、廉洁的行为、邪淫就是讲礼节,要有礼节,不妄语,要讲信实,不饮酒。使头脑清醒,保持智慧。
所以儒家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是相关的,但是意义、深度、广度有所不同,佛法讲慈悲,这个慈悲就遍与一切生物,有色无色、又想唔想对于一切终生不能杀害,就是聪明智慧。
至于老子的思想,讲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至于在校园里如何去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那就要靠建立社团多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