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稽查工作要点
二〇一二年稽查工作要点
2012年我局稽查工作,将紧紧围绕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巩固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加大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查办力度,对“三品一械”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完善抽验工作机制,有效提高不合格药品抽验阳性率;强化稽查队伍能力建设,落实稽查各项工作制度,提高对“三品一械”质量安全事件及各类举报案件应急处理能力,为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巩固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
继续开展整治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一是继续开展严厉打击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加剂专项工作,重点检查减肥、降血糖、缓解疲劳、降血脂、改善睡眠等保健食品。二是开展乡镇以上医疗机构的诊疗器械、骨科器械、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无产品注册证、过期、无合格证明的医疗器械。三是继续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重点打击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环节中以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违法行为。四是开展销售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专项检查,查处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等违法行为。五是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及打 1
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药品、扰乱药品生产经营秩序行为的打击力度,继续对辖区内经营、使用单位药品的包装、标签进行全面的检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药品的违法案件,加大对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及通过寄递等渠道销售假药的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药械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工作是整个稽查工作的中心。2011年,我局罚没款入库30余万元,共查处案件一百多起,但总体上案件性质单一,案件质量不高,缺少大案要案,因此在全市综合考评的名次不高。为此,今年稽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努力提高稽查办案水平,提升案件质量,争取查处一两起大案要案。
(一)做好举报、投诉的受理工作。群众的举报、投诉是药械违法违规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渠道,要进一步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工作机制,根据国家局新发布的《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试行)》,做好对群众举报、投诉的受理工作。对待举报、投诉案件,要严格执行《举报、投诉登记制度》,做到件件有记录、有查办、有汇报、有反馈,对举报、投诉的违法违规行为应认真排查、细心摸索,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从举报投诉中找线索,从线索中查案源,保证做到“有诉必理、有理必查、有查必果”。
(二)加强市场巡查,主动查找案源。2011年通过对日常监管两队人员整合及工作任务的调整,实现“大监管、大稽查”的局面,稽查人员整合到日常监管队伍中,更有利于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案源,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今年,在日常监管工作中,要全力加大力度,强化对市场的巡查,全方位、多环节捕捉到可用信息,从而发现案源。一是要抓住医药市场的重点环节和敏感部位,如重点跟踪药品经营环节中的票据往来及药品物流,获取案源。二是要继续对《福建省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贯彻及执行情况加强宣传及检查力度,加强对《福建省医疗机构药库药房药柜设置条件指导意见》的宣传及引导规范工作,对违反该办法的行为进行查处。三是抓好对广告药品的日常监管工作,着力打击利用非法广告销售违规药械的行为。
(三)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刑法修正案
(八)》的出台,对食品药品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继续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对涉嫌犯罪的违法行为严格按规定移送公安机关,严禁有案不移、以罚代刑,加大对销售假药等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完善联合打假的长效机制。注重总结多部门联合打假工作经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部门联合、区域协作的打假稽查网络。
三、改进监督抽验工作
我局2011年监督抽验工作,共抽样150余批次,不合格11批次,不合格率仅7%,且8批为中药饮片,罚没款入库仅1.67万元,总体上没有发挥作为稽查工作技术支撑的作用,且出现3次抽样凭证填写错误等情况,因此2012年应重视强化药品监督抽验工作。(与药检所密切配合,计划另行制定)
一是改进方式方法。及时对2011年的抽样工作进行总结,对抽样药品进行分类,及时收集相关不合格药品信息,仔细分析辖区内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的实际情况,寻找抽样的薄弱环节,改进方式方法。年初及早研究讨论抽验工作,制定抽验方案,合理分配抽样批次。同时对化学制剂、中药饮片、中成药均按一定比例抽样,做到中西药品种兼顾、比例合理,确保抽样品种的代表性。
二是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假劣药品信息,收集往年药品质量不合格信息和其他地区已检出的不合格品种信息,将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作为重点区域,确定重点抽样品种,加强对易出现质量不合格品种的监督抽样。
三是将药品抽样与日常稽查工作相结合。严格执行先检查后抽样的原则,在日常监督工作中仔细核实被抽药品的贮藏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标签上的药品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日期、生产企业名称等是否清晰规范,库存量、进货凭证、药品检验报告书、购销合同等相关资料是否相符,发现质量可疑品种即进行监督抽样并深入调查。同时强化培训,整理、分析、研究,总结不合格药品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来提高抽样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稽查队伍建设
(一)强化稽查人员业务水平。通过交流学习、业务培训等措施,提高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主要做好对日常监管两队队员执法文书协作、药品外观鉴别、资质材料鉴别、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业务授课工作。同时,随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即将出台完善,针对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稽查工作必将成为新的课题,今年还要组织好对保健食品、化妆品稽查办案和抽样的技能培训。
(二)强化稽查工作制度建设。稽查办案要严格执行相关稽查工作制度,落实办案人员责任制。主要加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政强制措施、办案时限、案件移送等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
(三)加强稽查队伍廉政建设。强化稽查队伍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切实加强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教育和监督。
第二篇:稽查工作规程要点
第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可以充分利用税源管理和税收违法情况分析成果,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以下标准在管辖区域范围内实施分级分类稽查:
(一)纳税人生产经营规模、纳税规模;
(二)分地区、分行业、分税种的税负水平;
(三)税收违法行为发生频度及轻重程度;
(四)税收违法案件复杂程度;
(五)纳税人产权状况、组织体系构成;
(六)其他合理的分类标准。
分级分类稽查应当结合税收违法案件查处、税收专项检查、税收专项整治等相关工作统筹确定。
第十八条
税收违法案件举报中心应当对检举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区分不同情形,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分别处理:
(一)线索清楚,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虚开发票、制售假发票或者其他严重税收违法行为的,由选案部门列入案源信息;
(二)检举内容不详,无明确线索或者内容重复的,暂存待办;
(三)属于税务局其他部门工作职责范围的,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四)不属于自己受理范围的检举,将检举材料转送有处理权的单位。
第十九条
选案部门对案源信息采取计算机分析、人工分析、人机结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筛选,发现有税收违法嫌疑的,应当确定为待查对象。
待查对象确定后,选案部门填制《税务稽查立案审批表》,附有关资料,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立案检查。
税务局相关部门移交的税收违法信息,稽查局经筛选未立案检查的,应当及时告知移交信息的部门;移交信息的部门仍然认为需要立案检查的,经所属税务局领导批准后,由稽查局立案检查。
对上级税务机关指定和税收专项检查安排的检查对象,应当立案检查。
第二十条
经批准立案检查的,由选案部门制作《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连同有关资料一并移交检查部门。
第二十二条
检查前,应当告知被查对象检查时间、需要准备的资料等,但预先通知有碍检查的除外。
检查应当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共同实施,并向被查对象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
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地方税务局稽查局联合检查的,应当出示各自的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
检查应当自实施检查之日起60日内完成;确需延长检查时间的,应当经稽查局局长批准。
第二十五条
调取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时,应当向被查对象出具《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并填写《调取账簿资料清单》交其核对后签章确认。
调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前会计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应当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并在3个月内完整退还;调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当年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应当经所属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并在30日内退还。
第二十六条
需要提取证据材料原件的,应当向当事人出具《提取证据专用收据》,由当事人核对后签章确认。对需要归还的证据材料原件,检查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并履行相 关签收手续。需要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具《发票换票证》;需要将空白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具 《调验空白发票收据》,经查无问题的,应当及时退还。
提取证据材料复制件的,应当由原件保存单位或者个人在复制件上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原件存于我处”,并由提供人签章。第二十七条
询问应当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实施。除在被查对象生产、经营场所询问外,应当向被询问人送达《询问通知书》。
询问时应当告知被询问人如实回答问题。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或者向其宣读;询问笔录有修改的,应当由被询问人在改动处捺指印;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 人在尾页结束处写明“以上笔录我看过(或者向我宣读过),与我说的相符”,并逐页签章、捺指印。被询问人拒绝在询问笔录上签章、捺指印的,检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证人可以采取书面或者口头方式陈述或者提供证言。当事人、证人口头陈述或者提供证言的,检查人员可以笔录、录音、录像。笔录应当使用能够长期保持字迹的书写工具书写,也可使用计算机记录并打印,陈述或者证言应当由陈述人或者证人逐页签章、捺指印。
当事人、证人口头提出变更陈述或者证言的,检查人员应当就变更部分重新制作笔录,注明原因,由当事人、证人逐页签章、捺指印。当事人、证人变更书面陈述或者证言的,不退回原件。第三十条
以电子数据的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的,应当要求当事人将电子数据打印成纸质资料,在纸质资料上注明数据出处、打印场所,注明“与电子数据核对无误”,并由当事人签章。
需要以有形载体形式固定电子数据的,应当与提供电子数据的个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财务负责人一起将电子数据复制到存储介质上并封存,同时在封存包装物 上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文件格式及长度等,注明“与原始载体记载的电子数据核对无误”,并由电子数据提供人签章。
第三十一条
检查人员实地调查取证时,可以制作现场笔录、勘验笔录,对实地检查情况予以记录或者说明。
制作现场笔录、勘验笔录,应当载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检查人员签名和当事人签章。
当事人拒绝在现场笔录、勘验笔录上签章的,检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原因;如有其他人员在场,可以由其签章证明。第三十二条
需要异地调查取证的,可以发函委托相关稽查局调查取证;必要时可以派人参与受托地稽查局的调查取证。
受托地稽查局应当根据协查请求,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调查;对取得的证据材料,应当连同相关文书一并作为协查案卷立卷存档;同时根据委托地稽查局协查函委托 的事项,将相关证据材料及文书复制,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注明原件存放处,并加盖本单位印章后一并移交委托地稽查局。
第三十三条
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账户的,应当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凭《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向相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查询。
查询案件涉嫌人员储蓄存款的,应当经所属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凭《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向相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查询。第三十四条
检查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迹象的,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可以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第三十五条
稽查局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应当向纳税人送达《税收保全措施决定书》,告知其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内容、理由及依据,并依法告知其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采取冻结纳税人在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措施时,应当向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送达《冻结存款通知书》,冻结其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采取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措施时,应当填写《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清单》,由纳税人核对后签章;采取扣押纳税人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措施时,应当出具《扣押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专用收据》,由纳税人核对后签章。
采取查封、扣押有产权证件的动产或者不动产措施时,应当依法向有关单位送达《税务协助执行通知书》,通知其在查封、扣押期间不再办理该动产或者不动产的过户手续。
第三十八条
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查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延长税收保全期限的,应当逐级报请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一)案情复杂,在税收保全期限内确实难以查明案件事实的;
(二)被查对象转移、隐匿、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其他证据材料的;
(三)被查对象拒不提供相关情况或者以其他方式拒绝、阻挠检查的;
(四)解除税收保全措施可能使纳税人转移、隐匿、损毁或者违法处置财产,从而导致税款无法追缴的。
第四十条
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应当制作《税务稽查工作底稿》,记录案件事实,归集相关证据材料,并签字、注明日期。第四十二条
检查结束时,应当根据《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及有关资料,制作《税务稽查报告》,由检查部门负责人审核。
经检查发现有税收违法事实的,《税务稽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案件来源;
(二)被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检查时间和检查所属期间;
(四)检查方式、方法以及检查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五)查明的税收违法事实及性质、手段;
(六)被查对象是否有拒绝、阻挠检查的情形;
(七)被查对象对调查事实的意见;
(八)税务处理、处罚建议及依据;
(九)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十)检查人员签名和报告时间。
经检查没有发现税收违法事实的,应当在《税务稽查报告》中说明检查内容、过程、事实情况。
第四十三条
检查完毕,检查部门应当将《税务稽查报告》、《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及相关证据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移交审理部门审理,并办理交接手续。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检查暂时无法进行的,检查部门可以填制《税收违法案件中止检查审批表》,附相关证据材料,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中止检查:
(一)当事人被有关机关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
(二)账簿、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调取且尚未归还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可以中止检查的。
中止检查的情形消失后,应当及时填制《税收违法案件解除中止检查审批表》,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恢复检查。
第四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检查确实无法进行的,检查部门可以填制《税收违法案件终结检查审批表》,附相关证据材料,移交审理部门审核,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终结检查:
(一)被查对象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或者依法注销,且无财产可抵缴税款或者无法定税收义务承担主体的;
(二)被查对象税收违法行为均已超过法定追究期限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可以终结检查的。
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理部门可以将《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退回检查部门补正或者补充调查:
(一)被查对象认定错误的;
(二)税收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三)不符合法定程序的;
(四)税务文书不规范、不完整的;
(五)其他需要退回补正或者补充调查的。
第五十条
审理部门接到检查部门移交的《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后,应当在15日内提出审理意见。但下列时间不计算在内:
(一)检查人员补充调查的时间;
(二)向上级机关请示或者向相关部门征询政策问题的时间。
案情复杂确需延长审理时限的,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五十五条
审理部门区分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认为有税收违法行为,应当进行税务处理的,拟制《税务处理决定书》;
(二)认为有税收违法行为,应当进行税务行政处罚的,拟制《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
(三)认为税收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税务行政处罚的,拟制《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
(四)认为没有税收违法行为的,拟制《税务稽查结论》。
《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引用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应当注明文件全称、文号和有关条款。
《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经稽查局局长或者所属税务局领导批准后由执行部门送达执行。
第六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照《税务处理决定书》确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稽查局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四条
被执行人对《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的行政处罚事项,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稽查局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七条
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变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的,在拍卖、变卖前应当依法进行查封、扣押。
稽查局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前,应当拟制《拍卖/变卖抵税财物决定书》,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后送达被执行人,予以拍卖或者变卖。
拍卖或者变卖实现后,应当在结算并收取价款后3个工作日内,办理税款、滞纳金、罚款的入库手续,并拟制《拍卖/变卖结果通知书》,附《拍卖/变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清单》,经稽查局局长审核后,送达被执行人。
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和拍卖、变卖费用后,尚有剩余的财产或者无法进行拍卖、变卖的财产的,应当拟制《返还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通知书》,附《返还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清单》,送达被执行人,并自办理税款、滞纳金、罚款入库手续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退还被执行人。
第七十五条
税务稽查案卷按照以下情况确定保管期限:
(一)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以及涉嫌犯罪案件,案卷保管期限为永久;
(二)一般行政处罚的税收违法案件,案卷保管期限为30年;
(三)前两项规定以外的其他税收违法案件,案卷保管期限为10年。
第三篇:2013年税务稽查工作要点
2013年国家税务
总局稽查工作要点
科学部署税收专
项检查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
税收专项检查指
令性项目:
① 成品油批发、零售
企业;
② 办理电子、家具、服装类产品等出口
退(免)税的企业;
③证券公司、基金公
司。
税收专项检查指
导性项目:
①房地产业、建筑
安装业;
②中介、培训服务
机构;
③ 高收入者个
得税;
④资本交易;
⑤承接出口
业务的货代公司、报关公司。
各地结合实
所 物情人货际
况
对营改增地区货
运货代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矿产品(包括煤
炭)采选经销企业及
走逃、注销企业等
虚开发票易发、多发行业开展区域税收专项整治。
总局选择部分地
区直接督导整治工作。
第四篇:运管局2020年稽查工作要点
XX县运管局2020年稽查工作要点
2020年运政稽查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进一步加强运输市场监管和执法队伍管理,切实扭转道路运输行业乱象抬头反弹的不良趋势,切实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行业治乱工作向纵深推进,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有效维护辖区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全力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为行业发展和市民出行创造良好的道路运输环境。
一、深入打非治违,净化市场环境
(一)道路旅客运输行业。着力加强对辖区客运班车、客运包车的日常检查和动态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超长客运、旅游客运、班车客运不按批准的客运站点停靠、不按规定的线路运行;未经许可的外籍车辆在我县境内非法招揽乘客从事超长客运以及包车客运未持有效包车客运标志牌进行经营;不按照包车客运标志牌载明的事项运行、线路两端均不在车籍所在地;招揽包车合同以外的旅客乘车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其他违法违规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和投诉举报较多的重点班线。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防止发生运输安全事故。
(二)道路货物运输行业。货运行业稽查工作要与源头治超紧密结合,会同公安、交警、路政对重点货运源头单位开展联合巡查。督促货运源头单位落实治超主体责任,按治超有关要求建立工作机制,禁止非法超限超载车辆出站、出场。同时,要对其他部门抄告、移送的有关违法超限运输的车辆及从业人员严格依法处理。重点查处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货运车辆上安装符合标准的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超越许可事项,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未按规定签发道路危险货物运单等行为。
(三)巡游出租汽车行业。为维护城市窗口服务行业形象,提升出租汽车服务质量,加强对客运站、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的出租车行业稽查力度,重点查处巡游出租汽车拒载、议价、途中甩客或者故意绕道行驶、未经乘客同意搭载其他乘客,违规使用通信设备,车内卫生状况差和驾驶员不使用文明用语等行为。
(四)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要强化网约车平台管理,主动联合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通信等部门,采取多种方式,重点整治网约车平台打着“网约车”、“顺风车”幌子开行班线客运、平台公司向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的车辆派单、线上提供服务的车辆与线下实际提供服务车辆不一致等行为。
(五)严厉打击非法营运。结合工作实际逐步完善打击非法营运工作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办法,落实“一牵头,三联动”工作机制。重点查处在客运站、学校、医院等周边揽客、拉客的违法经营者和城区范围内的非法营运打街车、网约车从事街面巡游以及租赁车非法从事道路旅客运输、农村面包车非法载客等非法经营行为。
(六)持续高压打击“外籍打野车”。要紧盯客运高峰时段非法进入我县违规经营的外省籍大客车,采取在公路要道定点稽查、不定时巡查、发动群众举报等方式,重点查处外省籍大客车违法违规开行跨省包车客运和异地驻点从事旅游包车客运经营的行为。对上述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依法顶格处罚,并向车籍地运管机构抄告。
(七)开展对维修、驾培、车站等相关行业稽查。一是坚决取缔非法机动车维修点;严厉打击擅自改装拼装机动车、超越格级维修、签发虚假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和伪造、转借、倒卖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等行为。二是严厉打击驾驶培训机构不按核定的培训区域进行招生和培训;使用无教练车证车辆从事教学的;不按规定安装和使用驾驶培训学时计时仪;教练员酒后教学或者让学员单独驾驶教练车;索取、收受学员财物或者向学员谋取其他利益等行为。三是严厉查处客运站私自接纳未经批准的客车进站经营;允许未经安全检查或者安全检查不合格的车辆发车等行为。
(八)开展重大节假日专项稽查活动。结合道路运输市场实际,组织开展春运、“五一”、暑假及国庆黄金周等重要时段,开展系列专项稽查整治活动,确保重大节假日期间道路运输市场安全、有序。
(九)做好投诉举报案件查处工作。及时受理和查办来自县长信箱、12345热线、12328交通监督热线等各种渠道的投诉举报案件,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二、加强联合执法,形成整治合力
(一)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联勤执法。继续加强与公安、交警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巩固和强化联动联勤执法工作机制。
(二)积极参与全县专项整治行动。根据全县的统一安排部署,积极参与全县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同时,主动加强与相邻县市稽查同行的联系与交流,协查相关案件。
(三)及时抄告违法违规信息。高度重视违法违规的抄告工作,有效利用抄告手段加强行业管理,将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抄告车籍地管理部门或者相关执法机构,对外地外单位抄告事项依法处理并及时回复。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执法能力
(一)定期组织稽查业务培训。要按计划组织执法人员集中学习交通运输法规、行业管理和稽查业务知识,重点强化典型案例分析和执法文书制作,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开展科技执法探索。组织开展科技执法技能探索,推动创新执法、科技执法,促进运政稽查执法程序更加规范、监管更加有力。
四、加强监督指导,规范执法行为
(一)实施稽查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稽查工作例会和工作座谈会,及时了解和掌握稽查工作动态,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集中精力组织开展稽查工作,确保稽查工作覆盖全行业,杜绝“缺位、失位”现象发生。
(二)定期开展执法督查考评工作。按计划对运政稽查工作开展督查考评,重点督查依法履职、投诉举报处理、执法风纪及相关制度执行情况。
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
(一)强化信息报送。严格落实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收集和报送稽查动态信息,开展的专项稽查行动,要在专项稽查行动开展前上报实施方案,活动结束后一周内上报小结。
(二)注重媒体互动。主动邀请媒体记者深入稽查一线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同时利用电视台、网站等各种途径宣传运输法规和行业政策,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行业稽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示执法工作成果和执法队伍的精神风貌,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氛围,得到执法对象理解和广大群众的支持。
第五篇:税务稽查要点
税务稽查要点---点点
界定虚开主要从纳税人是否有货物交易、购货与发票内容是否一致、资金结算往来情况、纳税人是否故意隐匿事实真相等方面来判定;有时违法者通过中间人完成出售和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一)、开票方虚开专用发票主要证据:
1、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领购簿》,并取得发票使用情况的相关资料。
2、纳税申报表、税收缴款书、为虚开取得的进项抵扣凭证。
3、相关账册凭证、货物进出凭据、生产过程资料、货物出入库单据、运输单据及相关合同、协议。
4、资金往来凭据。
5、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勘验笔录、询问笔录、视听资料。
6、有关部门等出具的生产能力、交易行为的鉴定结论。
7、发出协查的回复资料及受票方取得虚开发票的已抵扣证明。8.、已证实虚开发票的证明等。
9、其他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的资料。
(二)受票方主要证据:
1、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发票联。
2、相关账册凭证、货物进出凭据、生产过程资料、货物出入库单据、运输单据及相关合同、协议。
3、资金往来凭据。
4、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勘验笔录、询问笔录、视听资料。
5、取得虚开发票的已抵扣证明。
6、其他与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的资料。
二、如何认定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1、刑法第三十一条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2、对于单位犯罪,通常情况下除需对单位判处罚金之外,还应对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即所谓的双罚制。
3、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单位的部门负责人等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只有当其在单位犯罪中起着组织、指挥、决策作用,所实施的行为与单位犯罪行为融为一体,成为单位犯罪行为组成部分的情况下,上述人员才能成为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对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三、不合规票据列支成本费用
1、不合规票据列支成本、费用,应进行纳税调整。企业以“无抬头”、“抬头名称不是本企业”、“抬头为个人”、“没有填开付款方全称的发票”、“以前发票”,甚至“假发票”为依据列支成本、费用,这些费用违反了成本、费用列支的真实性原则,应当进行纳税调整。
2、企业申报扣除的各项支出,应当能够提供证明支出确属当期实际发生的适当凭据。所称适当凭据是指能够证明企业的业务支出真实发生、金额确定的合法凭据,包括外部凭据和内部凭据。根据应否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外部凭证分为应税项目凭证和非应税项目凭证。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
六、关于企业提供有效凭证时间问题:企业当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四、税务稽查基本方法
1、列出各种税种存在的主要问题:税基、征税范围、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重点问题、频发问题和盲点问题。
2、收入方面:查合同、查发货单、查库存、查仓库、查价格、查往来。
3、成本方面:查发票、查付款、查合同、查入库凭据、查仓库、查相关费用、查领料单、查消耗,查方法,行业比对和预警值比对。
4、费用方面:查发票、查付款、查合同、查手续、查制度、查限额费用、查关联方费用、查费用增减合理性、查所
4、费用方面:查发票、查付款、查合同、查手续、查制度、查限额费用、查关联方费用、查费用增减合理性、查所属期。
5、税金方面:查税款所属期、查申报数额、查有无完税凭证。
6、损失方面:查制度、查凭据、查内外部证据、查申报、查鉴证、查进项转出、查保险。
五、历年税务稽查关注领域风险点归
1.收入:是否隐瞒收入;收入确认时间的及时性与金额的准确性;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和其他各税种之间的数据是否相符、逻辑关系是否吻合。
2.扣除:是否虚列支出;扣除的真实性、相关性、合理性、配比性;票据的合规性。3.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合法性和程序性。4.亏损弥补的真实性。
5.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真实性、资料充分性、程序合规性。
6.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与企业财务报表有关项目的数字是否相符,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对应,计算是否正确。
六、引发税务稽查的重要财税信息体现 1.营业额大但长期亏损或微利经营; 2.长期亏损但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如不断增资、从股东或其他企业尤其是关联企业不断借入款项、固定资产规模不断增大、营业收入稳步增长等); 3.营业额大且微利经营但销售对象或订单来源单一; 4.常规判断有边角料、废品等出售但无其他业务收入; 5.长期不作盘盈、盘亏处理;
6.有直接长期股权投资或其他关联关系但不进行关联往来申报; 7.税收优惠期间利润高,优惠期满后利润率下降较大; 8.施工企业营业额高但应收账款不符合正常比例;
9.增值税税负波动大或连续3个月零申报及长期税负水平低于同行业; 10.增值税税负高但所得税税负低;
11.一般常规性企业但支付专利权、非专利技术使用费金额较大并呈增长态势; 12.资本公积项目余额大;
13.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项目余额大; 14.预收、预付账款项目余额大; 15.存货项目余额大且不断增长;
16.增值税留抵税额大但存货余额小且明显不匹配; 17.进料加工企业但内销收入增长较快的;
18.常规判断企业盈利能力强但个人所得税申报金额较低; 19.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项目关系存在错误;
20.拥有不动产(尤其是土地)的企业但进行股权转让的; 21.广告公司应付(或预付)账款项目余额大; 22.未分配利润项目的余额大幅度下降;
23.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表申报的利润率长期与预缴所得税采用的预计利润率趋同的; 24.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利润表反应的金额与缴纳的所得税不配比; 25.有明显迹象拥有或使用较多的不动产但未申报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税; 26.营业外收入、财务费用、投资收益项目金额变化较大; 27.在内发生重组并购交易的; 28.向境外(或关联企业与个人)大额支付商标使用权费、管理服务费等非实质性劳动支出; 29.营业收入大但印花税申报金额小的; 30.关联交易迹象明显的。
七、销项税的检查
1.销售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是否存在以货易货交易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以货抵债收入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产品不开发票,取得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将收取的销售款项,先支付费用(如购货方的回扣、推销奖、营业费用、委托代销商品的手续费等),再将余款入账作收入的情况。2.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的情况: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如用于内设的食堂、宾馆、医院、托儿所、学校、俱乐部、家属社区等部门,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分配、无偿捐助等,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
3.是否存在开具不符合规定的红字发票冲减应税收入的情况:发生销货退回、销售折扣或折让,开具的红字发票和账务处理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4.是否存在购进的材料、水、电、汽等货物用于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的情况:收取外单位或个人水、电、汽等费用,不计、少计收入或冲减费用;将外购的材料改变用途,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等未按视同销售的规定计税。5.向购货方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例如手续费、补贴、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运输装卸费等等)是否按规定纳税。
6.设有两个以上的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到其他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用于销售,是否作销售处理。
7.对逾期未收回的包装物押金是否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
8.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是否依法纳税:对增值税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征税的行为是否按规定纳税;从事货物运输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的混合销售行为,是否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9.兼营的非应税劳务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对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是否按增值税的规定一并缴纳增值税。
10.免税货物是否依法核算:免征增值税的货物或应税劳务,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有无擅自扩大免税范围的问题;军队、军工系统的增值税纳税人,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兼营免税项目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免税额、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计算是否准确。
八、进项税额的检查
1.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开票单位与收款单位不一致或票面所记载货物与实际入库货物不一致的发票用于抵扣。
2.用于抵扣进项的运费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与购进和销售货物无关的运费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购进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的货物发生的运费或销售免税货物发生的运费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发票和国际货物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开票方与承运方不一致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项目填写不齐全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等情况。
3.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开具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具体包括:向经销农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收购农产品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扩大农产品范围,把非免税农产品(如方木、枕木、道木、锯材等)开具成免税农产品(如原木);虚开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虚开数量、单价,抵扣税款)。
4.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海关完税凭证是否真实合法。
5.是否存在购进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但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5.是否存在购进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但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
6.是否存在购进材料、水电、燃气等货物用于在建工程、集体福利等非应税项目等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的情况。
7.发生退货或取得折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8.用于非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非正常损失的货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9.是否存在将返利挂入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帐或冲减营业费用,而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况。
九、营业税的检查要点与应对策略 1.现金收入不按规定入账。
2.不给客户开具发票,相应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3.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
4.向客户收取的价外收费未依法纳税。5.以劳务、资产抵债未并入收入计税。
6.不按《营业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递延纳税义务。
7.关联企业间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申报纳税时不做调整。
8.按税法规定负有营业税扣缴义务而未依法履行扣缴税款。9.兼营不同税率的业务时,高税率业务适用低税率。10.与增值税之间的混合销售处理不当。
十、所得税收入检查要点与应对策略
1.设置账外账,隐匿或少报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等
2.通过往来账隐匿或者延迟确认主营业务收入 3.通过往来账隐匿边角废料收入、价外费用等 4.混淆收入确认上的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5.分期收款销售结账日提前但不及时确认收入 6.完全按开票时间确认收入,预收账款长期挂账 7.劳务、建造合同未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8.视同销售不计收入
9.不符合规定的折扣、折让冲减收入 10.未按规定操作的返利、回扣冲减收入
11.无法支付的应付款、关联方无偿调拨资产不计收入 12.取得非货币性资产收入或权益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13.不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不申报纳税 14.关联方转让定价明显偏低
15.企业重组中资产评估增值未缴税
十一、所得税扣除检查要点与应对策略
1.利用虚开发票或虚列人工费等手段虚增成本
2.将基建、福利等部门耗用的料、工、费直接计入生产成本,或者将对外投资的货物直接计入成本、费用
3.使用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及凭证列支成本费用 4.税前扣除不合理的工资薪金
5.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工费用处理不当 6.税前扣除不符合要求的职工福利费
7.税前扣除不符合条件和程序性要求的资产损失
8.将资本性支出、对外投资支出等列入当期成本费用
9.将罚金、罚款、税收滞纳金、非公益捐赠支出和赞助支出等税前扣除 10.税前扣除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11.税前列支不征税收入对应的支出
12.超过税法规定的范围加计扣除研发费用 13.混淆业务宣传费与业务招待费 14.税前扣除不符合要求的借款利息
15.成本归集、核算及分配不正确、不准确(如原材料收发存计算错误,或擅自改变成本计价方法调节利润)
16.多计销售数量进而多结转销售成本 17.销货退回不冲减销售成本
18.将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进行税前扣除
19.税前扣除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或者税前列支与本单位生产经营无关的成本、费用)20.未经税务机关批准自行弥补以前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