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库区移民示范村组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我县**库区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从一九五五年建设,一九五七年蓄水发电,当时动迁移民16000人,现在移民43963人。由于当时的政治背景条件下搬迁加上搬迁时间短,补偿标准低,基础设施差,而且长时间没有得到国家的扶持。所以我县**库区绝大多数移民仍居住在移民搬迁时干打垒的泥土房,由于建设时间长,大部分已成为危房。据统计,上犹县**库区移民仍居住在移民时干打垒的泥土房的移民2340户10143人。自05年全省移民工作会议确定开展“四个一”工程活动以来,我们认真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及时向库区乡(镇)及移民传达会议精神,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库区移民的积极响应。
一、基本情况
省办批复我县有示范村建设点10个231户1039 人,目前10个点都已动工兴建,全县建好二层楼的有48户、5840平方米,建好一层的有49户、3920平方米,一层以下的110户,建筑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拆除危旧房9000多平方米。拆除危旧房,建设新家园,成为库区移民议论的主要话题,移民参与示范村组建设热情高涨,作为移民办也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得到了县、乡两级党政组织的重视和密切配合,全县移民危房改造工作稳步进行。
二、主要做法
1、组建工作机构。从省办召开会议确定“四个一”工程作为05年工作重点后,我们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县政府成立了上犹县**库区危房改造示范村组建设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移民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县移民办、县交通局、县供电局、县水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县建设局、县扶贫办、县发展计划委等为成员单位,县移民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并制定了相关措施和优惠政策。各有关乡镇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宣传上级有关移民危旧服房改造的政策,帮助和指导移民搞好规划设计,协调有关纠纷。
2、成立理事会。理事会的作用在于体现移民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主调解纠纷,体现以移民为主、政府为辅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要求每个示范村建设点成立一个5—7人,由移民投票选举产生组成的示范村建设理事会,负责协调有关纠纷,代表移民参与项目规划设计、预算、监督项目的实施、资金的使用。同时,我们提供规划方案让移民参考,提供房屋建设图案让移民选择,配套建设的项目让移民决定。在这次示范村建设中,事理会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通过宗族或长辈的作用很好地得到解决。如在建房过程中有一户已建新房户已离开旧房,在这次旧房改造中要拆除他3间住房,由于他提出的补偿标准过高,该移民户无法接受,镇、村多次做工作,问题未得到解决,政府又不能强迫拆除,直接影响整个示范村的进程。这时,理事会与该族长辈三次亲自到该移民户家做工作,矛盾得到化解,起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3、填写申请书。在示范村组建设中我们充分尊重移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移民必须自愿向当地乡(镇)政府提出申请,经乡(镇)批准后,报县移民办审核备案。旧危房改造必须达到25户以上方可确认为示范村建设点,充分体现移民自愿、政府协调和适当扶持的原则。
4、签订建房协议。示范村组建设点移民户与当地乡(镇)政府签订旧危房改造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让移民吃下放心丸。协议的作用主要在于补助标准明确,每户补助4000元,分三批,第一批基础补1000元,第二批建好一层补2000元,第三批按要求建设完工后补助1000元,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配套优惠政策
示范村组建设是我县新农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县政府整合各种农业专项资金、农村社会发展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重点扶持移民示范村组改水、改厕、改路、移民知识化工程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据统计,目前其它部门优惠政策折合资金72万元。
1、建房占用老宅基地(含余坪)、空闲地、拆旧建新的只收取工本费5元/户。
2、建房占用菜地、水塘的收取开发基金12元/m2,工本费5元/户。
3、建房占用林地的,免收林木补偿费、林地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需砍伐自留山场林木用于建房的,由农民申请,经当地乡(镇)同意,每户免费审批5m3木材。
4、提供形式多样的住房建筑方案图案让移民建房选择,免收规划编制费、设计费。
5、建房所需砂石,免收河道采砂管理费。
6、新房安装电表开户,收取材料费146.98元/户,电表新装、移装费30元/户,免收内线工程安装调试费。
7、新安装固定电话,初装费优惠30%,电话移迁免收移机费,只按市场价收取材料费。
8、有限电视入户初装费,属县网络公司经营的,只收120元/户,免收其他费用。
9、办理房产证收取工本费5元/户,免收房产登记、测丈费。
10、新建文体和公共卫生设施,免收规费,只收办证成本费。
11、凡因规划和建设涉及到杆线、设施迁移等情况,采取“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迁移。
四、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补助标准低。**库
区移民搬迁至今已50多年,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移民已建新房离开了老移民房,剩下的都是一些生活困难、经济能力十分差的困难移民户,有些温饱问题还未解决,现在要进行危旧房改造,自身没有能力,困难还很大。
2、资金到位晚。建房最好季节是7月至第二年的1月,根据这几年的情况我们项目年底才能批复下来,春季雨水多,不利于项目实施。
五、下一步打算
示范村组建设是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省移民办作出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让移民直接得到实惠的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我县库区的实际情况,在建设库区新农村、培育新产业、培养新移民上做好文章。
1、在建设库区新农村方面。一要加强库区规划,我们要根据库区的自然村庄,在充分尊重移民意见的情况下,每个村做好一个新农村规划图,让移民按照规划建设;二要对整个库区移民住房情况进一步调查,然后根据任务集中情况做好年度改建计划安排表,做到事前让移民清楚;三要指导好目前正在建设的工程,在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房进度。
2、培育产业方面。一要坚持扶大户、扶龙头、扶基地,做到以点带面,做典型示范作用,做大做强移民网箱养鱼、茶叶种植等产业,接应我县新产业的发展。
3、培养移民方面。用好移民培训资金。结合县旅游兴县战略,组织引导库区移民参与旅游业,2006年计划组织好库区青年移民的素质培训,如:种养业,餐饮业、服务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库区移民参与旅游业的水平。
第二篇:如何做好库区移民工作
一、深入调查研究,做好前期工作是关键
1.淹没实物指标调查
水库淹没线下人口和实物数量的调查,是计算每一项补偿资金数额和总概算的依据,也是认定移民资格和确定移民搬迁与安置项目的依据,是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安排任务和资金计划的主要依据,此项工作的细致深入程度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移民和成百上千的单位、企业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移民工作能否顺利、有序地进行,搬迁后库区遗留问题或多或少。总之,对这项工作必须谨慎而又细致,任何马虎或疏忽都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受到惩罚。
调查人员必须在被淹没人口和现场作测量、核对和登记工作,鉴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总的要求是项目齐全、数据准确、各方认可(户主、村小组、村委会、乡镇、县政府、设计院、业主、监理),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更重要的是调查技术人员遵循规范,地方领导亲自参加,移民亲自参加,对各项调查工作日程建档立案,对县乡认定的困难户注册在案的争取业主安排困难建设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考虑区位优势,如房屋区位价值,街道类别等,人口调查中,长期居住无户籍人员的不确定性,考虑按一定的比例计算随迁人口等等。
2.水库淹没区和移民迁建区的地质勘察
水库库区往往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认真做好受水库蓄水影响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坍岸的调查、监测和治理,是关系到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关系到枢纽工程安全和库区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按照有关规范规定,进行地质调查勘察是必须的,不同的设计阶段应当达到不同的调查质量和精度,并采用多种手段勘明地质条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监测治理方案。移民迁建区首先应当避开大中型滑坡和坍岸,对于县城和集镇搬迁,要从长远安全考虑,也可远距离迁移,对于高山峡谷区移民迁建工程,应避让滑坡地段,排除移民迁建工程的“拦路虎”,确保移民安置点的安全性。3.结合库区实际,编制移民安置规划
XX县是一个多民族和有着特殊地理地质环境的边远县。2008年9月施行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条例》中第二章“移民安置规划”共有14条,是《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条例》中条数最多的一章,这说明移民安置规划的重要性,也确定了移民安置规划的法律地位,XX省根据省情制定的“16118”工程结合新条例,制定相应配套政策、规定、标准、措施,研究多种安置方式的产业支撑和政策保障措施,确保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项目按照标准的规划和投资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合格,满足工程工期要求。
在实施县城、集镇迁建中,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人均占地规模、用水、用电、绿地等指标编制规划,以便彻底改变旧城镇拥挤、破旧的状况,让搬迁后的新城镇面貌跟上国家发展步伐。同时,防止山区集镇“平原化”,大挖大填,高切坡等诱发新地质灾害,工矿企业在搬迁过程中要通过技术改造、重组、争取对口支援、招商等,对产品有市场,领导班子强的,要扶优扶强发展一批,对技术落后,亏损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要实行破产,规划之前用破产关闭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用补偿资金来保证职工有住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形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历来是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XX县为山区,好田好地被淹没后,剩余土地资源容量小、坡度大,培肥率低,要想维护库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主要是安置区的土地承载力问题,在坚持250以上坡度必须“退耕还林、还草”的前提下,安置区内可供开发、改造、调整的土地在可研阶段必须实事求是调查清楚,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方能规划“就地后靠”,否则只能采取“后靠”、“外迁”分开安置方针,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出现毁林开荒、陡坡种植带来的地质灾害,推荐采用“集中安置到县、乡,分散安置到村、组”的安置方案,好处是,一方面便于当地原居民在生产生活上帮扶新来移民,另一方面便于移民尽快融入社会。4.慎重确定补偿标准和总投资
为了补偿受淹单位或自然人的损失,必须在广泛调查研究库区内、邻近地区、全国各类商品重值价格的基础上,慎重确定各类、各种受淹公、私财产的补偿标准,这是一项繁重复杂又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受淹单位和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5.加强领导,明确任务,承担责任
很多地方在政府开始抓移民工作时,没有太多经验,多走弯路造成移民资金的缺失,待基本掌握移民工作,能够得心应手搞好移民工作时,移民工作任务已完成,这就需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库区县、乡干部进行培训,只有举全县之力,举全乡之力,才能真正搞好移民工作,县、乡各级、各部门干部就要明确分工,承担责任,坚持“六为主”,即农村移民以乡(镇)为主,县城移民以县政府为主,工矿企业迁建以企业法人为主,国企和专业项目以主管局为主,库底清理以乡(镇)为主,环保以环保部门为主,移民局只能是移民工作综合管理部门。从移民工作一开始就要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移民服务,保护移民合法权益的思想,加强对从事移民工作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水库移民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二、发挥政策优势,解决好库区移民问题
1.发挥政策优势,妥善安置妥善移民。
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转发了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关于加快解决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决定采取设立“库区建设基金”等六项基本措施。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同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解决移民遗留问题,保护移民合法权益的方针政策,使广大移民群众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安置环境和政策环境。实践证明,把移民的生产安置好,是把“移民安置质量”推向一个新的概念和一个更高的标准,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超过搬迁前的水平根本保障。2.注重阳光操作,提高政策实施的工作透明度
移民工作的实践证明,凡是能够把移民政策原原本本地宜传给移民群众,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移民工作就会顺利地推进,凡是对移民政策遮遮掩掩,不能把政策原原本本地宜传给移民的,库区移民就会上访不断,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对库区移民实行补偿对象、补偿内容、补偿标准、补偿金额、办事程序“五公开”,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媒体等渠道和方式进行公布,真正做到政策精神移民知情、政策实施移民参与、实施结果移民督促,尊重移民的知情权、生存权、申诉权、发展权、监督权、参与权等“六权”,让移民群众自已把握自已的前途和命运,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工作目标。
三、统筹兼顾,全面做好后扶工作
1.实施办法要完善
移民民生问题是当前库区矛盾多发凸显点,改善民生是移民后期工作重点,也是扩大内需的基本途径。我们要不断完善实施办法,积极为移民办实事,如启动特困移民重新安置工作,改善生存环境搬迁安置任务,加大后期遗留问题处理力度。2.扶持方式要创新
要因地制宜,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库区,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投资方向应逐步转向产业化扶持发展。同时,也要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确定,产业扶持争取多元化,如“定额补助、实物扶持、贷款贴息”等方式,推行移民专业协会,合作社和互助组织的资金扶持,对边远地区和山区的移民,把移民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范畴,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打造亮点,从根本上改善山区移民的居住环境。3.监督力度要加大
要结合移民安置监督评估和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工作,建立移民工作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后扶规划实施的稽查和项目实施的监督评估,强化库区的后扶项目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后扶资金运行安全有效。4.各级领导要重视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是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移民干部是组织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的主要力量和支撑,其素质高低是推动工作的关键。在解决移民经济问题的同时,还伴随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等问题,处理不当将会发生许多矛盾。特别是在当今县级移民干部队伍中,至今还没有“工程移民”专业人员从事移民工作,亟待解决的是移民专业人才。同时,着重理顺移民机构机制和编制,落实移民干部的身份待遇,增强移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移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确保县级各项移民工作任务的顺利推进。
第三篇:镇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工作汇报
镇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工作汇报
落实政策不走调 民主参与求实效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发[2006]17号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根据省县的安排,我镇自6月中旬开始,历时一个半月,紧锣密鼓、紧而有序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试点的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初步成效
我镇位于
霍山县北部,与裕安区接壤,地处佛子岭水库下游,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上游淹没区。全镇辖6个村、182个村民组、5500户、2.14万人,总面积7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万亩。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竣工于1960年,当时界定的淹没搬迁线在海拔49.22~60.47米之间;随着60年代末对大坝的加高(当时未作补偿)以及之后数次的维修加固,淹没线逐渐抬高,据史料反映,按10年一遇的淹没线达54.97~63.58米,20年一遇的达55.45~64.34米。全镇西部沿东淠河一线的洼地为移民区,东部丘岗为移民安置区,现淹没区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涉及6个村、1.5万亩耕地、1.35万人,其中移民现状人口9890人,原迁移民2229人。
全镇试点工作经历了筹备、实施、完善三个阶段15个环节的精心组织和平稳推进,初步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了“一直补、五评补、八扶持、三兼顾”的扶持方式。一直补:即对原迁移民按每人每年600元标准,实行一次性核定、生不加死要减和年审打卡发放;五评补:即对移民危房改造、二次搬迁、特困学生救助、大病救助、特困户救助,实行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一年一定,打卡发放;八扶持:即从农田水利、公路交通、电网改造、通信广电、人畜饮水、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生产扶持(含科技培训、社区资金、一二三产业开发性项目)等八个方面入手,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上的突出问题;三兼顾:即兼顾对移民插花安置地进行公益性项目覆盖,兼顾对移民迁入地的非移民特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兼顾对非农业移民中的特困人口纳入城镇低保。
二是探索了水利库区的原迁移民登记办法。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我们经过矛盾碰撞和反复探究,总结了在原迁移民身份界定过程中,必须坚持同库同策、属地管理、程序到位、证据有力的原则,严把五关。(1)定性关。即原迁移民必须是在工程始建时淹没搬迁线以下、在工程竣工前已出生,并由政府组织搬迁(自1958年持续到1969年)的具有本县户籍的农业人口。(2)动态关。凡是在2006年6月30日前,本县的原迁移民迁入本镇的或本镇的原迁移民迁出至本县非移民乡镇的,均应纳入本镇登记。(3)待定关。在同一库区,县际之间乡镇之间因收养、婚嫁、搬迁等户口迁入的原迁移民,由于两地之间移民登记时间差而导致其身份一时无法确认的,待对方确认其原迁身份并出具有效证明时,可补办原迁移民登记确认手续。此外,还包括因土地淹没等原因导致原迁移民一时无法核实的。(4)证据关。即没有在限期内(公示期内)提供原迁移民身份确认的有效证明(指政府认可的历史档案资料、派出所户籍证明、作为旁证原迁移民的座谈调研笔录等),不得登记为原迁移民。(5)程序关。由于原迁问题涉及历史跨度大、范围广、变动大,给考证、取证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我们在实践中遵循查阅史料、调研座谈、入户登记、代表评议、公示纠错、确认报批、打卡发放七个步骤稳步开展工作,力求使原迁移民的身份界定准确、公平,经得起过程检验和社会监督。
三是编制并启动了项目扶持规划。通过在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广泛征求意见、摸底调查,村镇逐级编报了近期扶持项目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期规划共编报项目62个,总投资1.52亿元,其中地方自筹资金占36.7;中长期规划共编报项目37个,总投资6.31亿元,其中地方自筹占39.7%。试点期间,我镇共启动项目9个,其中硬化改造村组公路3条(庙三路、团三路、河下路),计18.2公里,总投资316万元;实施了石院、刘氏祠两个村民组社区资金,每组投款1万元;完成了淹没区黄泥坎排涝站更新改造,投资6万元;启动了圣人山、三尖铺两个自来水人饮工程以及庙岗集小学危房改造和三尖铺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
四是平稳地实施了资金打卡发放,并启动了评补程序。对原迁移民中已核实到人的1179人均予以村镇两级公示,目前正在打卡发放,社会反响平静。与此同时,我镇针对移民中的特困群众比重较大(约占20),对照评补的类型和条件,已督促群众递交申请逾200份,预计直补加评补份额将占现状人口的40以上。此外,对非移民的弱势群体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到目前为止,全镇申报纳入农村低保167户398人,年救助资金5.17万元;城镇低保59户79人,年救助6.61万元;大病救助4户,计4890元。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体现了兼顾广大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社会心态,维护了库区政策实施的稳定性。
二、基本做法
为切实做好试点工作,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政策,尊重群众意愿,讲究工作方法,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的原则,突出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组织,搞好培训。好的政策能否得到好的落实,关键靠干部。镇党委
政府充分认识到搞好库区移民政策试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苦性,并将试点工作作为阶段性的中心任务和硬仗来打,立即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高规格领导组,抽调了11名精干力量组建办公室,同时在各村成立了由驻点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参加的工作小组,统一在县指导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与此同时,我们注重搞好领导班子、全体镇村干部和领导组办公室三个层次的政策培训,在学习政策的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和座谈,逐渐明晰了我镇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方针和原则,并时刻警示干部:不懂政策是瞎子,曲解政策会出乱子。
(二)广泛宣传,深入调研。群众是检验政策的试金石。不把政策交给群众,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就无法做好试点工作。为此,在试点之初,我们把对群众的宣传发动作为关键步骤来做,通过广播、会议、座谈、宣传栏、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宣传17号文件精神和上级有关要求,分村逐组开展座谈调研活动,认真填写好扶持方式征求意见表、原迁移民摸底表和扶持项目摸底表,广泛听取群众对移民扶持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为完善实施方案、摸准原迁移民和制定项目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也为今后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登记核实,接受监督。移民登记是试点的核心,原迁移民登记又是核心的核心,这项工作具有复杂性、反复性和严肃性。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严把“五关”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其实质就是在坚持原则和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一切相信并依靠群众把政策想明白、把历史讲明白、把事实争明白,才能使我们做明白。这其中主要是把好三道工序:一是分村、分组、分片开好原迁移民座谈会,讲清历史事实,提供清晰线索,并形成纪要;二是依据线索深入组户进行调查取证,并形成调查记录;三是按照先村后镇进行两级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群众反映有异议的,要再次深入座谈、调研,符合政策的要公示或通报;反之,要做好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使该进的要进来,不该进的坚决不能进。
(四)尊重民意,编制规划。扶持项目规划是代表绝大多数移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期利益的纲领。因此,规划必须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充分体现移民的主体作用。在方法上,注重倾听群众的意见,反映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选择,发扬民主,自下而上,逐级筛选,汇总编报,从而形成全镇近期扶持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近期规划,突出解决交通难、饮水难、就医难、入学难、用电难、安居难、温饱难、增收难的“八难”问题;中长期规划,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突出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移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来实现政策之期望与群众之愿望的统一。
(五)建章立制,阳光操作。好的政策,需要好的制度作保证。为此,在整个试点过程中,我们注重健全机构,严明职责,完善制度,透明管理,先后出台了领导组职责、办公室职责、移民理事全职责、工作制度、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六项制度,基本形成了“县指导、乡负责、村实施、民监督”的有机结合、协调落实的机制。对移民补助资金,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涉农资金政策,定期打卡发放;对项目扶持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监督。对规模小的项目,实行镇把关,由受益村或组负责实施;对重点工程一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质量保证合同制。坚持政策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注重利用项目投资撬动社会资金、民资民力等多渠道投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把库区移民政策落实好。
三、主要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我镇的试点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国家移民局领导在试点之初亲临我镇,宣传政策,走访调研;省库办葛主任数次来镇,座谈研讨,现场指导;县库办骆主任经常调度,时刻把握工作动态,研究布置具体工作;县指导组一行在项主任的带领下,始终战斗在一线,分析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镇村工作组的同志不辞劳苦,走村串户,征求意见,座谈调查,与广大移民群众面对面接触,有时连续昼夜作战,化解矛盾,疏导群众。正是由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同心合力,才使这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得以快速推进,少走弯路。
(二)机制创新是关键。这次试点,既没有系统的方案来指导,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靠的是在实践中总结,在探索中完善。在工作思路上,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政策与实际的“结合”上做文章;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实施方案、扶持人口登记办法和两个规划;通过选举产生移民理事会,明确其职责,保障了移民对政策落实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制定领导组及办公室职责和工作制度,明确其分工,强化其责任,充分发挥了干部的职能作用,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制订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为扶持资金的正确使用和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移民参与是根本。移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移民政策的落实靠移民群众的全程主角式参与,只有把决策权、实施权、监督权交给移民群众,才能使试点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满意。诸如,原迁移民的摸排、扶持方式的选择、规划项目的摸底、人口核定办法的细化等,都要靠移民群众的主体参与;村级实施方案的审定、扶持规划的制订、移民理事会的组建、移民登记情况的核定等,都要经过村民代表会或移民代表会讨论通过;今后,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管理,还要接受移民监督,甚至参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惠民政策更加贴近群众,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矛盾的滋生甚至劣变,才能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篇:镇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工作汇报
镇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工作汇报
落实政策不走调 民主参与求实效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发[2006]17号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根据省县的安排,我镇自6月中旬开始,历时一个半月,紧锣密鼓、紧而有序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试点的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初步成效
我镇位于霍山县北部,与裕安区接壤,地处佛子岭水库下游,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上游淹没区。全镇辖6个村、182个村民组、5500户、2.14万人,总面积7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万亩。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竣工于1960年,当时界定的淹没搬迁线在海拔49.22~60.47米之间;随着60年代末对大坝的加高(当时未作补偿)以及之后数次的维修加固,淹没线逐渐抬高,据史料反映,按10年一遇的淹没线达54.97~63.58米,20年一遇的达55.45~64.34米。全镇西部沿东淠河一线的洼地为移民区,东部丘岗为移民安置区,现淹没区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涉及6个村、1.5万亩耕地、1.35万人,其中移民现状人口9890人,原迁移民2229人。
全镇试点工作经历了筹备、实施、完善三个阶段15个环节的精心组织和平稳推进,初步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了“一直补、五评补、八扶持、三兼顾”的扶持方式。一直补:即对原迁移民按每人每年600元标准,实行一次性核定、生不加死要减和年审打卡发放;五评补:即对移民危房改造、二次搬迁、特困学生救助、大病救助、特困户救助,实行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一年一定,打卡发放;八扶持:即从农田水利、公路交通、电网改造、通信广电、人畜饮水、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生产扶持(含科技培训、社区资金、一二三产业开发性项目)等八个方面入手,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上的突出问题;三兼顾:即兼顾对移民插花安置地进行公益性项目覆盖,兼顾对移民迁入地的非移民特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兼顾对非农业移民中的特困人口纳入城镇低保。
二是探索了水利库区的原迁移民登记办法。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我们经过矛盾碰撞和反复探究,总结了在原迁移民身份界定过程中,必须坚持同库同策、属地管理、程序到位、证据有力的原则,严把五关。(1)定性关。即原迁移民必须是在工程始建时淹没搬迁线以下、在工程竣工前已出生,并由政府组织搬迁(自1958年持续到1969年)的具有本县户籍的农业人口。(2)动态关。凡是在2006年6月30日前,本县的原迁移民迁入本镇的或本镇的原迁移民迁出至本县非移民乡镇的,均应纳入本镇登记。(3)待定关。在同一库区,县际之间乡镇之间因收养、婚嫁、搬迁等户口迁入的原迁移民,由于两地之间移民登记时间差而导致其身份一时无法确认的,待对方确认其原迁身份并出具有效证明时,可补办原迁移民登记确认手续。此外,还包括因土地淹没等原因导致原迁移民一时无法核实的。(4)证据关。即没有在限期内(公示期内)提供原迁移民身份确认的有效证明(指政府认可的历史档案资料、派出所户籍证明、作为旁证原迁移民的座谈调研笔录等),不得登记为原迁移民。(5)程序关。由于原迁问题涉及历史跨度大、范围广、变动大,给考证、取证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我们在实践中遵循查阅史料、调研座谈、入户登记、代表评议、公示纠错、确认报批、打卡发放七个步骤稳步开展工作,力求使原迁移民的身份界定准确、公平,经得起过程检验和社会监督。
三是编制并启动了项目扶持规划。通过在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广泛征求意见、摸底调查,村镇逐级编报了近期扶持项目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期规划共编报项目62个,总投资1.52亿元,其中地方自筹资金占36.7%;中长期规划共编报项目37个,总投资6.31亿元,其中地方自筹占39.7%。试点期间,我镇共启动项目9个,其中硬化改造村组公路3条(庙三路、团三路、河下路),计18.2公里,总投资316万元;实施了石院、刘氏祠两个村民组社区资金,每组投款1万元;完成了淹没区黄泥坎排涝站更新改造,投资6万元;启动了圣人山、三尖铺两个自来水人饮工程以及庙岗集小学危房改造和三尖铺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
四是平稳地实施了资金打卡发放,并启动了评补程序。对原迁移民中已核实到人的1179人均予以村镇两级公示,目前正在打卡发放,社会反响平静。与此同时,我镇针对移民中的特困群众比重较大(约占20%),对照评补的类型和条件,已督促群众递交申请逾200份,预计直补加评补份额将占现状人口的40%以上。此外,对非移民的弱势群体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到目前为止,全镇申报纳入农村低保167户398人,年救助资金5.17万元;城镇低保59户79人,年救助6.61万元;大病救助4户,计4890元。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体现了兼顾广大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社会心态,维护了库区政策实施的稳定性。
二、基本做法
为切实做好试点工作,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政策,尊重群众意愿,讲究工作方法,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的原则,突出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
第五篇: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调查报告县信访局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应配套的移民安置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移民安置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水库库区移民上访频繁出现,居高不下,呈现出越发激励的趋势。为全面把握水库库区移民上访维权活动的新动向,正确分析当前水库移民频繁上访的根本原因,按照省、地信访局关于做好水库移民及后期扶持问题的指示,我局组成调研组,对全县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及扶持情况进行了调研,为切实解决移民信访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一、移民及安置的现状与分析1984
年以来,我县共修建大型水库4座,中小型山塘水库53座,水库储水总量达亿立方米,水面覆盖约万公顷。水库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坡地带,用途为灌溉农田。由于水库水面覆盖面广,导致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移民462户,1532人。从移民安置情况来看,水库移民原地安置262户,占移民搬迁总户数的%,异地安置187户,占移民搬迁总数的%,全家外出13户,占移民搬迁总数的%。水库移民原地安置户中成为养殖户的8户;异地移民搬迁户中,城镇人口比率达26%;大部分移民户生活处于贫困阶段,有305人是全县今年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对象。从群众来信来访情况来看,1992年以来,涉及水库移民的信访问题为63件,占信访总量的8%,其中:反映意见的13件,占21%,要求兑现水库淹地补偿的20件,占32%,要求妥善安置移民的30件,占47%。从调研情况来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呈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存条件恶劣。由于
当时重工程建设,轻安置,库区移民仓促搬迁,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目前,库区尚有6多个村只通简易公路,1个移民组不通闭路电视,13个组不通移动电话,没有完全解决人畜自来水供应,行路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受交通、信息等因素长期制约,库区移民就业岗位和就业区域难于拓展,就业基础较为薄弱。二是人地矛盾突出。库区蓄水后,留给库区移民的尽是山地陡坡,30度以上的山地占陆地面积的60%,有12%的地表是无法开垦的石灰岩地和陡坡,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大量劳动力闲置无事,移民迫切需求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寻找新的经济收入来源。三是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强劲、稳固的产业优势,辐射的范围比较窄,占有的市场份额比较少。四是主观因素制约。除外部条件外,库区移民就业也受到自身素质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陈旧,局限并满足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敢、不愿面向并投入新的就业。技术素质较低,适合的就
业岗位和领域十分有限。导致大部分移民生活贫困,频繁上访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受耕地资源的制约,移民安置点过于分散。水库工程一般位于山区,因山高坡陡,加之盲目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移民环境容量过分透支。为了分得“口粮田”,移民安置点不得不“大分散小集中”,不利于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限制了移民产业的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受移民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投资大,已成为影响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往往强调移民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仍实行前期补偿补助,后期扶持的“持久战”,而不是采用更偏重于移民利益的赔偿标准。由于前期移民资金投入不够,后期扶持的力度和管理不到位,规划用以安置移民的资源配置与移民实际需求差距大,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提高存在诸多困难,长时间得不到彻底解决。三是受移民掌握先进工农业技术的限制,移民生产水平落后。
水库移民中绝大多数为没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仍采用落后的耕作方式,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而移民安置规划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手段,移民二、三产业规划难以付诸实施,移民工业化水平滞后,降低了移民收入。四是受前期工作深度与精度的限制,移民规划与实施矛盾仍然存在。五是受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不健全的限制,加大了对移民政策理解和把握的难度。
二、对解决移民信访问题的几点思考解决好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既是增加移民收入的前提,也是维护库区稳定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逐步解决好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开发山水资源,靠提高农业的承载能力实现就地安置库区山林、草地、水面资源丰富,生产木材、茶叶、水果,发展鸡、牛、羊、鱼、生猪养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就能形成新的就业岗位,产生新的效益。要用先进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带动和促进库区移民推广和运用农
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精细农业、规模农业,发展种养专业户、重点户。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调动移民在现有土地上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提高农业的承载能力。同时,要大搞山地开发、水面开发,提高荒山、荒地和水面的利用率,确保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二三产业,靠产业升级吸纳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服务业,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库区移民的非农就业。一是扶持龙头企业,造就“职员”式移民。要依托库区丰富的资源优势,扶植和发展竹木、茶叶、水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订单农业”的合作生产模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联接机制,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和方向,指导和管理移民,发展专业生产、合作生产、规模生产,促使移民转换角色,成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二是搞活商贸流通,造就“商人”式移民。任何一个产业的发
展,都离不开活跃的商贸流通,离不开活跃的营销队伍。库区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消费政策,逐步建立农副产品的专业批发中心,形成商品流通网点、农资供给网点、技术服务网点、信息咨询网点,扩大流通规模,为更多的移民加入商贸流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创造条件。三是发展旅游经济,造就“服务员”式移民。旅游业是一个带动性强的综合产业,是一个“一业兴,百业旺”的朝阳产业。江口库区是省级风景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一方面要进一步搞好对外宣传,提升知名度,吸引观光、旅游人员;另一方面要以旅游业搭桥,加快发展配套服务业,并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开辟服务领域,帮助移民由农业生产转为旅游服务。四是实施城镇化战略,造就“居民”式移民。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减少移民、致富移民的重要举措。要结合实施《江口水库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及总
体规划》,积极做好库区无地少地移民的异地重新安置,消除移民进入城镇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壁垒,促进、鼓励和帮助移民向城镇适度转移并在城镇安居创业。、搞活劳务输出,靠外地就业转移劳动力在目前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本地转移和安置能力受到限制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劳务输出,是解决库区移民就业、增加移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为此:一要组织移民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拓展就业领域。二要建立健全劳务中介组织,稳妥有序地指导劳动力转移。三要加强外出人员的联系和交流,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同时,通过外出人员的介绍、引荐,帮助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