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中国租赁蓝皮书
2012年3月13日,中国租赁蓝皮书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显示,至2011年底,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共约296家,比年初的182家增加约114家,其中,金融租赁20家,比上年增加3家;内资租赁66家,比上年增加21家;外商租赁约21家,比上年增加约90家。注册资金总计约1022亿人民币,比上年增加23.3%。
从业务发展情况看,到2011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9300亿元人民币,比年初7000亿元增加约2300亿元,增长幅度为32.9%。其中,金融租赁约3900亿元,增长11.4%;内资租赁约3200亿元,增长45.5%;外商租赁约2200亿元,增长69.2%
报告认为,2011中国融资租赁业也面临着一些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是行业认识存在误区。2011年虽然企业增加较多,但业务增长明显放缓,与” “十一五”期间每年倍增式增长形成明显对比。其主要原因是,在欧洲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大、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的大背景下,有关部门认为融资租赁会助推通货膨胀,因而金融租赁公司采取了规模控制政策,内资和外资租赁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了影响。
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截至2011年底,全国约296家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百分九十以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厦门等共30个城市,而全国其它200多家地级以上城市,也包括一些省会级城市,至今一家融资租赁公司都没有。
三是法规体系仍不健全。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还是需要有一个统一有效的司法保障,但现在仍是空白。现银监会和商务部准备对金融和外资两个已有的管理办法进行修正,天津、上海、武汉等一些地区也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内容主要以促进发展为主,行业规范为辅,远构不成法规体系。
四是风险意识仍较薄弱。中国融资租赁一直在快速增长,但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体制很不健全。许多租赁企业,特别是新组建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有的企业规模较小,但业务推动很快,资本充足率甚至不足1%。有的综合性租赁企业在所开展的业务中,售后回租所占比重过大,已经占到60%以上。由于这一业务由于金额大、租期长,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大。
中国租赁蓝皮书主编、经济学家杨海田对媒体说,《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已是中国租赁蓝皮书的第六部。自2007年以来,所发布的蓝皮书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以及业内同仁的关注与肯定,为此,借第6部蓝皮书正式发布的机会,代表编委会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和帮助蓝皮书的各界朋友表示诚挚谢意。
杨海田说今后编委会更加努力工作,争取条件成熟时正式出版。
第二篇:中国租赁蓝皮书.docx2009
中国租赁蓝皮书----《中国融资租赁发展报告2009》正式发布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4-29 20:17:31 阅读:2488次 评论1条
日前,中国租赁蓝皮书----《中国融资租赁发展报告2009》正式发布。
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融资租赁业继续快速发展,于此同时,许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业内寄予厚望的《融资租赁法》在历时四年的紧张工作后,没有列入人大审议议程;年底制定的增值税改革方案对融资租赁的税负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业务的开展。而下半年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包括融资租赁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业首当其冲,刚刚复兴的中国融资租赁业是否会经得起这次打击?业内十分担心。
但是,中国融资租赁业已经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融资租赁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使得中国融资租赁业不断成熟,5家金融租赁公司的组建,内资租赁试点企业的增加和一批外资租赁企业的加入,为中国租赁业的复兴注入了新的生机。尽管一些不利因素不断出现,整个行业还是逆势而上,获得重大进展。
2008年,在31个省市区中,共有25个省市区设立了融资租赁公司,登记在册并进行业务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约99家,注册资金约为430亿元人民币。可承载业务总量约为4500亿人民币。
到年底,各类融资租赁公司租赁合同余额共约为1550亿元,比2007年的120亿元增加了12倍。
从租赁标的物种类看,飞机、船舶以及建筑机械、医疗设备等发展迅速。2008年对国际航空租赁业来说是一个寒冬,但中国航空租赁业却一支独秀。截至2008年底,长江租赁、中航国际租赁、国银租赁、工银租赁等国内租赁公司签订的飞机租赁合同已累计超过90架,使得国际同行不得不刮目相看。2008年世界船舶租赁业也受到重创,但中国的船舶租赁却是中国融资租赁的一个亮点,8月31日,新组建的民生金融租赁即与中国船级社、福建国航远洋运输集团在上海举行签订了十八艘巴拿马型散货船融资租赁合同。工银租赁、交银租赁、建信租赁、招银租赁几家具有银行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和渤海租赁、津投租赁等一些内资租赁公司,也开始探讨和推进船舶租赁业务。
2008年,包括市政工程、建筑工程在内的重型机械设备租赁也取得重大突破。荷银租赁公司以设备售后回租的方式,为天津地铁公司提供20亿元人民币的售后回租业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为该项目作了信用担保。外商租赁企业的这一大手笔,提升了外商租赁企业在国内的影响和信誉。
从融资租赁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看,也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所不能比的,大部分租赁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较大提高,在天津和上海等市,融资租赁业已逐渐形成一个崭新的行业,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现出自己的作用。
蓝皮书主编杨海田说,虽然我国租赁业继续快速发展,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一态势似乎还没有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应有重视。社会上对融资租赁的认知度也普遍不高,即使在融资租赁业发展较快的天津、上海、杭州和北京,融资租赁的知名度也远不如小额贷款公司和体育彩票。同时,我国融资租赁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绝大部分融资租赁企业都集中在东部沿海一线,中西部地区没有几家。而且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法规。业内期望这些问题能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关注。
第三篇: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2013)
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对未来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推断:
一、从基层吸取好的成功做法,上升为政策法律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应充分尊重地方和群众首创精神,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及时上升为政策、制度和法律。当前我国多层次改革试点格局基本形成,国土资源部与相关省区市也联合部署开展了多个领域的改革试点,形成了“全面探索、局部试点、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试点运作模式,积累了丰富的试点经验。今后会加强对地方实践探索的总结提升,对其成功的做法上升为政策和法规,固化下来。
二、推进土地政策的区域化和地方化
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土地政策大都是地方政策。土地政策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地方性。未来土地政策改革的方向,应当按照资源禀赋、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制定区别对待的土地利用战略和土地管理政策。
三、土地政策将更好地服务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中国经济结构正处在重大转型期,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引导经济发展、平衡区域利益、增加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作用愈发重要。未来土地政策将围绕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得以实现。注重土地政策与财税体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相互配合,促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
四、2014年土地政策的主要方向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明确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重点和要求,对于全面建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又对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今后城镇化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判断,2014年国土资源部重点关注的政策领域为:
1.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中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在农地流转不断扩大及建设新型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国土资源部将会继续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同时探索新形势下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创新,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政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限定城市发展边界,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明年国土资源部将会全面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用地规模实施总量控制和减量供应,加大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全面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细化各类用地标准。
3.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要求,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会研究起草《不动产登记条例》、《不动产登记办法》等规章制度,整合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做好国家层面有关不动产登记衔接工作。
4.继续深化征地制度改革
征地制度改革,2014年将会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在全面总结各地征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行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着力于建立完善多元保障机制。
5.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扩大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切实保障宅基地的用益物权,针对现在农村宅基地在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好宅基地管理制度,同时要探索宅基地上的农民住房的财产性收益的路子。
6.继续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逐步缩小划拨用地范围,以公平、公开、有偿的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清理存量划拨用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用地类型提供不同的有偿使用方式,弥补一次性收取地价款单一方式的不足。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居住用地供应。
第四篇: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4年10月14日 17:10 中国银行业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发布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2003年“信用卡元年”开启至2013年,信用卡经历了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推动诚信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组织撰写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蓝皮书》对2013年中国信用卡产业的运行发展和市场环境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蓝皮书》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3.9亿张,比上年增长18.0%,按全国总人口计算人均持卡量为0.29张;交易笔数达46.4亿笔,比上年增长28.5%;交易总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从地域分布上看,大型城市的发卡量和交易量占比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中小城市占比则稳步提高,信用卡市场正由大型城市向中小城市逐渐渗透,中小城市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从各商业银行主推产品及服务来看,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重视电子化渠道建设。如建设银行开通网络、手机、短信、二维码等电子办卡通道,拓展购车分期网上受理、账单分期自助渠道;二是重视境外消费。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广多币种卡;三是重视跨界合作。多家银行与航空、酒店等旅游类商户以及加油、娱乐等行业持续开展主题营销活动,扩大自身信用卡品牌影响力。
2013年,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客户规模已达8.2亿,其中手机客户占比近七成。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不断推动发卡模式创新,以及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模式的多样化。此外,商业银行通过打造信用卡服务平台,向客户提供了“全天候”、“即问即答”、“随时随地”的服务。
然而,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信用卡产业稳健运行还面临着市场参与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产业各方控制能力参差不齐;互联网金融发展尚未成熟,运营过程蕴藏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挑战。各商业银行在加快相关产业创新的同时,要把握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对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既要给予一定的包容,更要确保合法合规,真正地为经济、金融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信用卡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五大行发卡量占半壁江山
2013年,我国信用卡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在消费经济条件、互联技术条件、政策制度条件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信用卡产业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我国信用卡交易总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交易笔数达46.4亿笔,比上年增长28.5%;累计发卡量达3.9亿张,当年新增6100万张,比上年增长18.0%;累计激活卡量为2.3亿张,当年新增4008万张,比上年增长21.5%;年底活卡率为57.8%。
从主要发卡行发卡量来看,截至2013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共累计发行信用卡19397万张,占全国信用卡总发卡量59.7%。招商银行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12065万张,占比为37.2%。其他地方性城商行、外资银行发行信用卡1003万张,占比为3.1%。
从信用卡跨行清算金额看,一般类商户占比最高,为59.2%,较上年上升6.8个百分点。餐娱类、民生类、公益类商户交易金额占比不同程度减少,分别较上年下降5.2个、0.5个和0.7个百分点。
从交易笔数上看,民生类商户是信用卡使用最频繁的商户类型,占比为45.6%,其次是一般类商户,占比为34.5%。餐娱类、公益类、其他类商户交易笔数占比略微减少,分别较上年下降1.1个、0.6个和0.2个百分点。
2013年,从境外交易来看,银联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累计交易151.7亿笔,其中99.1%的交易发生在境内,0.9%的交易发生在境外。比较去年世界六大银行卡品牌的全球跨行交易金额,Visa以全年42.5万亿元人民币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榜首,其次分别为中国银联、万事达卡和美国运通。中国银联以32.3万亿元人民币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全球第二位,继续缩小与Visa之间的差距,交易金额增速位居第一。
信用卡借力互联网技术 持续推进业务与服务创新
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客户规模已达8.2亿,其中手机客户占比近七成。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推动发卡模式创新。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信用卡行业开始借助移动终端为客户提供办卡服务。与传统模式不同,借助移动互联技术,银行开发了移动终端办卡模式,从办卡到收卡平均时间大幅缩短,甚至最快30分钟便能获悉审核结果。此外,新模式给予了客户更多的申请选择渠道、提升客户申请的便利性,还可以最大程度遏制客户数据外泄的可能,基本杜绝采用假冒证件进行申请的欺诈行为,降低了业务风险,增强账户活跃度。
二是运用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模式多样化。近年来,除网络购物外,互联网支付应用的领域已拓展和延伸至多数信息化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包含四大模式,即商户直联网银模式、网关支付模式、银行卡互联网支付模式和虚拟账户模式。其中虚拟账户模式在互联网支付服务商将资金划拨给卖方之前,银行网银只是充当虚拟账户的充值渠道,其余三种模式的业务开展均是基于银行卡账户来完成交易的。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46.8%。
由于移动支付的潜在客户是庞大的移动用户群,因此受到市场的充分关注,各参与主体不断加大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整体投入,积极进行技术形态、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应用。
三是借力移动互联技术,打造信用卡服务平台。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和客户量的激增,社交媒体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社交渠道和通讯工具。在原有通过人工电话、自助语音、双向短信、电子邮件、网站网银等与客户沟通渠道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采用移动互联技术,充分与新兴社交媒体合作,联手新浪、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推出如微博、微信的信用卡官方服务号和订阅号等自助沟通渠道,实现了“全天候”、“即问即答”、“随时随地”响应客户的各项需求,并智能化地提供给客户最为需要的服务。
信用卡行业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各家银行纷纷建立自有的信用卡业务综合服务平台,包括移动服务平台、APP客户端、Web版网站等。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客户即可在线实现信用卡申请、账单查询、商户优惠搜索、市场活动查询、移动商城购物、积分礼品兑换等业务的办理。
信用卡风险管控不断加强 线上交易成安全焦点
2013年,我国信用卡各发卡行积极推动信用卡产业的风险防控与安全体系建设,行业整体安全趋势向好。同时,随着信用卡业务范围和使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非金融支付机构参与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信用卡安全新课题不断涌现,各支付参与机构积极参与,共同协作,为构建安全、健康的金融环境持续努力。
一是风险管控不断加强,安全形势整体向好。近年来,银行业陆续推出各项业务管理规范与经营规则,加强信用卡行业的规范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于2013年2月正式发布PBOC3.0标准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推动银行磁条卡向更安全的芯片卡迁移;2013年7月发布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对收单机构的特约商户审核、检查、监测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防范支付风险。同时,行业内深入贯彻落实四部委有关文件和“两高”关于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精神,持续推进银行卡风险联合防范机制,提升全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在行业与公安机关的共同推动下,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成立省级银行卡安全合作委员会,建立起多层次警银直连互通协作机制,并开展了跨地区银行卡快速止付、风险商户暂缓清算、风险信息通报等工作,实现银行与公安经侦部门的密切合作。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主要风险指标与全球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形势整体向好。
二是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线上交易成安全焦点。随着互联网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非金融支付机构业务规范程度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信用卡用户选择互联网交易方式,交易体量逐渐壮大。与信用卡传统刷卡交易方式相比,互联网交易存在非面对面、跨地域、隐蔽性强、资金转移迅速等特点,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的攻击。近两年互联网支付交易发生的损失占比增长迅速,成为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为保障互联网交易安全,银行及非金融支付机构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自身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设,保障消费者交易安全。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防钓鱼网站、支付动态密令、短信校验码、支付U盾等安全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交易监控中心加强了对消费者交易行为的监控,对可疑交易进行主动拦截,形成被动防护和主动防御相结合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消费者的互联网支付安全。
三是业务创新带来安全新问题,交易安全面临新形势。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通信手段的普及,以及图形图像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创新,给信用卡业务带来了从发卡到交易全流程场景的变革,通过互联网、自助设备、移动终端等渠道,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便捷办理信用卡业务。一方面,业务模式的创新必然带来流程重塑,出现了非面对面的身份验证、交易信息核实、风险识别与赔付等有别于传统面对面渠道的新问题和新特征。另一方面,业务受理渠道的拓展,推动了固定地点集中模式向多渠道分散模式的转移,金融脱媒的趋势愈加明显,随之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不良商户合谋套现、非法中介欺诈等新型违法事件频出。同时,信用卡欺诈手法也在不断变化,作案手法日趋隐蔽,并逐步呈现出国际化、职业化、智能化的特点,使信用卡安全形势面临更多挑战。
针对互联网金融中可能蕴藏的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挑战,商业银行应从产业长期战略发展角度出发,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保障个人信息使用规范。从信用卡产业角度出发,银行经过多年的建设,建立了纵向上包括办法、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等层级,横向上包括运行管理、开发管理、测试管理、安全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科技制度,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所以,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应主要落实在规范与银行合作的商户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安全上,如系统应对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信用卡卡号、有效期、CVV2等不做留存,加强内部系统风险漏洞排查和人员信息安全管理,避免个人信息通过该途径外泄。同时,鉴于《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于2013年2月实施,该《指南》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加工、转移、删除提出了管理要求。但因《指南》只是“指导性技术文件”,并没有强制执行和惩处效力,所以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提出的信息安全落实标准,出台专门性、统一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切实落实执行、监管,提供处罚和赔偿依据。
第二,加强收单管理,规范信用卡受理市场。随着获得监管部门支付牌照的非金融支付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创新业务快速拓展变化,信用卡犯罪手段不断升级,部分收单机构安全意识不到位、业务开展不规范和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甚至进一步放大,亟需加强对收单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收单市场各参与机构的规范经营管理,严格遵守相关业务规则,强化商户入网审核、终端管理和交易监控。二是要加大对非金融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控收单业务外包风险,从入网审核、终端安全认证、信息安全评估、业务规则执行和违规侦测处罚等方面强化风险管理。三是要制定对于合谋欺诈商户的认定标准和处罚、赔付规定,有效遏制商户恶意欺诈行为。
第三,加大套现打击力度,促进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套现风险已成为信用卡行业的顽疾,且随着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信用卡套现手法日趋多样,行为更为隐蔽。为维护信用卡市场秩序,共同打击信用卡套现行为,一是可以在“两高”关于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非法套现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保障支付各参与方的资金安全,维护良好的支付市场环境。二是收单机构需加强商户管理,加大对可疑交易的侦测和调查处置力度,必要时采取延迟清算、拒绝清算等处理方式,经认定的套现风险商户,加大责任追究与违规处罚力度。三是银行卡清算机构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不断优化异常交易监控,做好套现风险交易提示和共享,降低行业整体损失。四是加强行业合作,积极推进套现风险信息共享,建立相关业务争议机制,做好客户教育与舆论导向工作,提升行业整体风险防控能力,合力推动信用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加强社会安全宣导,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全社会公民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提升个人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上防范信息泄露风险,是十分有必要的。各商业银行可以在规范开展业务的同时,高度重视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安全。一是积极开展信用卡持卡人安全意识教育,宣传安全用卡方式,及时提示新增风险隐患,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和传统平面传播媒体开展宣传教育。二是在信用卡交易环节进行安全提示,例如在ATM机待机画面、网站页面操作区域展示提示,通过实时交易短信、支付验证码等方式对持卡人交易真实性予以确认。时刻保持银行与持卡人的信息互动,将最新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手段告知持卡人。(责任编辑:李立群)本刊实习记者魏天超对此文编辑亦有贡献。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4年第9期。
第五篇:中国工业地产投资蓝皮书
中国工业地产投资蓝皮书——招商引资篇
招 商 战——工业地产
招商引资战略战术
招商工作是各地开发区工作的重点,招商引资是利用外来资金、技术,推进本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共识。然而,当前招商引资热潮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依据投资者的选址标准的变化,中国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主导”阶段,外来资金主要向享受特殊政策优惠的地区集中;
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基础环境主导”阶段,面临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趋同,投资环境(尤其是基础环境)成为吸引投资的关键;
3、方兴未艾的“产业环境主导”阶段,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条、完备的产业配套成为投资者首先关心的因素。
《中国工业地产》研究显示,在招商引资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的招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竞争要求,暴露出诸多的问题。
首先,开发区政策的趋同引致了低层次的竞争,造成开发成本过高。在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开发区在地价、税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地方性优惠政策,使开发区的政策优惠逐步趋同。为了在招商竞争中获取优势,各地开发区就突破国家土地、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竞相压价,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所得税“两免六减半”、“五免五减半”、“七免七减半”,甚至还减免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规费“零收费”,免收各项基本建设配套费,免收各项基金;免收水电增容费,全部由地方政府财政补贴。这种单纯依靠政策优惠的低层次的招商最终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和国民的福祉,而且造成土地开发的成本过高,也不利于开发区的长远发展。
其次,优惠政策的作用弱化也使开发区的竞争力下降。20世纪90年代,开发区在外贸方面享有的各种优惠政策开始逐步取消,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开发区所享受的的优惠政策将会逐步取消,使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的政策待遇趋同。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成为必然要求,这必将使得开发区的政策优惠的吸引力逐渐弱化,招商引资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第三,国际产业转移也为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来看,传统的招商模式已不能适应组团式产业转移的要求。当前,国际产业转移正呈产业链整体和制造、研发、服务一体化的组团式转移态势,因而开发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配套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这对开发区的招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重复建设,产业雷同,到处圈地,集约化不高。我国开发区、工业园遍地开花,过多过滥。据统计,全国现有各类开发区4200余个,至于区内区、园中园更是屡见不鲜。目前东部地区开发区产业93%雷同,中部地区开发区产业97%雷同。规划以IT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仅沿江地带就有20多家,从东部上海的张江高新区,一直密布到西部的重庆、成都、绵阳等地开发区。我国开发区普遍存在圈地现象,造成土地闲置、耕地锐减,土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后果:土地资源和投资的浪费;耕地占用过多,威胁农业发展;土地收益外流,损害国家利益;目前我国发达地区开发区投入产出率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开发区的一半;我国欠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每平方米的投入数不及我国发达地区的1/10,产出数不及1/20,而占地数却与发达地区开发区不相上下。
软硬兼施 打造良好的招商环境
“开发区如何开发下去?”成为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必须再造新优势、重塑新功能、实现新突破
开发区建设的目的是招商引资,即利用土地资源来换取外资的特殊营销。既然招商引资是一种营销活动,那么就要进行营销环境的分析,即开发区的引资环境。国际投资市场的竞争,不仅是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也是引资者之间的竞争,引资者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引资环境的竞争,谁的引资环境好,谁就能更好地吸引外资,开发区的招商引资首先应对本身的引资环境进行分析,积极创造好的引资环境,才能增强自己的引资营销实力。开发区的营销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硬环境是指影响引资的物质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
自然资源是指与地理、气候、资源有关的自然物质条件。沿海开发区的地理优势明显,而内陆开发区资源丰富,同样可以吸引外商,只要能依据本身优势进行宣传,同样可以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
基础设施是指交通、通讯、能源供应等条件。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许多开发区引进外资的“瓶颈”因素。另外,基础设施还应包括为区内投资者提供的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和条件,以及文化娱乐设施。
环境保护也是外商选择开发区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恶劣的环境质量是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而好的环境质量能体现出好的管理水平,也容易吸引外资。
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开发区引资的软环境是指经济和社会条件,包括市场潜力、劳动力资源、政策法规、金融中介服务以及社会治安等。
市场潜力是指开发区周边市场的容量和潜力。市场是吸引外资的关键,让出一部分市场是吸引外资的一个很好的策略。
劳动力资源包括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开发区内劳动力数量充足,劳动力质量高,便能更好地吸引外资企业进驻。因此,开发区应有很好的人力资源措施,吸引各种人才。
政策法规是招商引资环境中的一个核心因素。除了国家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外,开发区应有自己特殊的政策。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投资者最大的优惠,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金融中介服务包括银行信贷、会计事务、律师事务、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等。这些服务对外商投资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金融中介服务越完备,吸引外资的能力就越强。
社会治安也是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社会治安使外商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同样能够吸引投资者。
招商定位 知彼更要知己
通过功能优势集聚的产业效应树立开发区的市场定位形象,以完整的产业群树立开发区的市场定位形象
开发区的招商引资不仅要与国外的开发区竞争,国内区域内的开发区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如何发挥自身的特长,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呢?开发区的市场定位尤为重要。
市场定位就是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开发区)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用户(投资者)对该产品(开发区)某种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强有力地塑造出本企业产品(开发区)与众不同,给人印象鲜明的个性或形象,并把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投资者),从而使该产品(开发区)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要树立开发区的形象,关键在于开发区的功能开发,内涵的发掘。
1、通过功能优势集聚的产业效应树立开发区的市场定位形象。以上海浦东为例,各开发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效应,吸引了相关产业的外资企业进入。
2、以完整的产业群树立开发区的市场定位形象。产业群是指相互间具有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同一产业或行业及相关产业或行业在空间的集聚。在宏观上表现为由主导产业、支持产业以及经济基础设施三要素构成的区域产业结构;在微观上则表现为行业或部门间的生产关联与协作,即将一个部门或行业的产品作为另一行业或部门的原料、半成品或辅助性材料。开发区如果以完整的产业群的特征进行招商引资,能给投资者获得集聚经济效应,使投资者获取更高的回报,从而吸引投资者,具体表现在:(1)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种基础设施,降低使用成本;(2)减少运输和交易成本;(3)随着“本地网络”的形成,刺激创新效应;(4)溢出效应的存在促进企业间的模仿与学习,降低进入壁垒,吸引新企业进入;(5)学习曲线效应,降低学习成本。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便是以完整的产业群来吸引外资的。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以电子、食品、机械、生物制药为主的产业结构,企业间的联系开始形成,由于一个企业的入驻,连带其他几个企业入驻的现象很多。例如,可口可乐公司进驻开发区后,美特容器投资近一亿美元与之配套;而摩托罗拉则吸引来了绿点公司、模范公司、英国的BOC集团、韩国富川公司、新加坡富裕公司、日本三井高科技公司等入区为之配套。产业群的连带效应对开发区的招商引资也有重要影响。
选商 大献殷勤不如细分项目
在实现从招商到选商的转变后,把洽谈项目的规模和质量结合起来,从项目的行业性质、投资强度、产值和税收、环境影响、就业意义等八个质量指标评估项目的质量
广州天圆咨询及培训机构高级咨询顾问许学锋博士认为,“商”的内涵有三个意思:
1、商人;
2、商号(企业);
3、商机(项目)。在招商实践中,这三层往往混在一起,很多时候是某商人代表某企业来洽谈某项目。如果把招商的着重点放在商人或商号(企业)上,对知名商人、知名企业的代表大献殷勤,百般招待,往往没有好效果。许学锋把招商的着重点放在“商机”,并以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园为例,总结出一套根据项目分类、评估来洽谈的有效招商的方法。即根据来谈的企业过去是否已有相关项目(工厂)、现在是否有计划要新开办的具体项目、以及是否规划将来要扩建项目,把“来商”分成五类(见下表)。表1:“商”的分类
过去
现在 将来 I类
有项目 有项目
有项目 II类
有项目 有项目 无项目 III类
有项目 无项目 有项目 IV类
无项目 有项目 有项目 V 类
无项目
无项目 有项目
第I类的案例:香港某橡胶集团,原来在香港、深圳、东莞、佛山已有8个项目(工厂),2005年(现在)计划找新址建一间新厂,规划将来扩建成一个橡胶科学城(生产和研发基地)。第II类的案例:佛山四方实业有限公司,原来在佛山已有2个项目(工厂),2004年(现在)计划找新址搬迁,将来无扩建或再建计划。第IV类的案例:广州某光源贸易公司,原来无项目(工厂),2005年(现在)计划在广州或佛山建一间生产投影仪灯泡的工厂,并规划将来建成一个各种光源生产和研发基地。
通过连续3年跟踪近200个项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I和第II类“商”,招商成功率较高,约30%;第III类的成功率约为20%,但这类项目即使谈成功、签好合同并已付款购买工业用地,项目的建设久拖难落实;第IV和第V类成功率较低,一般不到5%。
另一方面,在实现从招商到选商的转变后,把洽谈项目的规模和质量结合起来,从项目的行业性质、投资强度、产值和税收、环境影响、就业意义等八个质量指标评估项目的质量,定出一条项目选择标尺(下图红色字体):大型项目质量必须在“中”以上;中型项目质量必须在“良”以上;小型项目质量必须在“优”以上(见下表)。
表2:项目评估 项目规模
项目质量
大型
优、良、中、差 中型
优、良、中、差 小型
优、良、中、差
从2004~2005年,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园区招商部门一共筛掉了不合入园要求条件的意向项目50多个,包括一些来自日本、北美和北欧的大型项目,确保了园区的品质和档次,因此顺利通过了国家的审核,并从形成期过渡到发展期。
招商方式面面观
4P组合营销——从产品到促销
从营销角度讲,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同样存在营销组合的问题。如何利用营销学的营销组合理论帮助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对于现阶段逐渐失去政策优势的工业园区来说尤为重要。工业园区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的组合,同样可以吸引投资者进入。下面我们从营销学的4P组合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来分析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营销组合策略。
1、产品策略
营销学讲的产品概念,实际分为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提供的产品同样也可分为三个层次,其核心产品是提供给投资者获取最大收益的机会。
每个投资者都是经济学的理性人,他们追求的都是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工业园区要吸引这些投资者进入,关键是要使投资者在工业园区投资能够获得所期望的利润。
明确了这一点,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便要以此为核心,创造有利于投资者的投资环境,将利益最大程度地让渡给投资者。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提供的形式产品即工业园区提供的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如前所述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形式产品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成功与否,工业园区软硬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提供的附加产品即工业园区为投资者入驻后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各种金融中介服务、生活娱乐服务,只有以优质的服务才能留住入区企业。如果这一环节没做好,投资者即使进入了工业园区,将来也会搬走的。厦门经济特区在引进外资后,特别注重区内服务设施建设,为外商投资者提供文明、优美的居住环境,优质的服务和功能齐全的商场以及相应的娱乐设施,还有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国际学校和外国语学校,以及完备的医疗服务,让国外在厦的投资者和工作者及其子女、家属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解除投资者及各类企业人才的后顾之忧,留人要留心,这是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