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税收流失亟待引起重视
当前税收流失亟待引起重视
(一)税收制度不合理导致税收流失。一是税制体系不合理导致的税收流失。现行税制体系以流转税为主体,而流转税尽管在征收管理方面简便易行,但由于大量地下经济、无票交易的存在,使得流转额很难查实,税收流失在所难免。二是税种布局不合理导致的税收流失。如由于增值税与营业税在征收范围上的划分问题,以及大量混合销售行为、兼营行为的存在,为纳税人在增值税与营业税之间寻求低税负提供了便利。因此,要防止税收流失,必须首先从深化税制改革入手。
(二)税收制度缺位造成税收流失。由于税收立法滞后于经济发展,税收的课征未遍及新出现的经济现象,导致税制“缺位性”税收流失。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财富的增加,财产继承、转让活动日益频繁,而我国尚未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导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大量的无税交易、无税所得。此外,当前对网络经济的征税缺位也是造成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极大发展前途的网络经济,使原有的所得来源地确认标准不再适用,课税对象变得模糊不清,货币流量的不可见性增加了税务检查的难度。交易的“无纸化”和“无址化”对税收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应
建立和完善相关税制,避免税收制度规定的缺位造成税收流失。
(三)税收体制不到位造成税收流失。一是现行分税制体制未摆脱按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的做法,导致在实践中,在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个别地方出现了干扰税务部门依法组织收入的错误做法,如越权减免税、擅自减免税等,造成税收流失。二是中央与地方税收征管权划分不科学、不合理,导致“争税”与“漏税”现象并存。因此,防止税收流失必须进一步规范税收体制。(桦甸市委办)
第二篇:【基层反映】普法宣传“流于形式”亟待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普法宣传“流于形式”亟待引起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全面升级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各地农村纷纷举办普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理念,让农民熟悉法律,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但这些普法宣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摆上几张桌子,放放广播,发发传单,时间还非常短。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没能走进农村,许多农民群众希望普法宣传要接地气,事先调查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让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下乡进村来。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普法宣传要常态化,各地相关部门除了每年“12〃4”法制宣传日例行宣传以外,还应当多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将普法宣传送到农村,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对镇、村法治文化广场、宣传长廊等阵地进行完善、升级,及时更新宣传内容,定期播放法治节目,发放法制宣传资料、书籍,使群众能经常获取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教育。
二是普法宣传方式要多样化,不少农民反映,一些普法宣传方式很枯燥,亟须改善。由于目前农村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有限,工作人员发放的传单他们看不懂,而且纯粹的法律宣传也十分枯燥,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农民朋友喜欢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婆媳纠纷、赡养纠纷、土地纠纷等典型案件,到农村现场办案,并邀请群众参与。这样,既有利于案件的处结,又普及了法律知识,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是普法宣传要选准内容,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制定相应的普法宣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让农民朋友真正获得切身利益所需的法律知识。比如农民工参与的社会活动更多,合法权益更易受到侵犯,因此,普法宣传关注的重点要围绕工资拖欠、劳动时长、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帮助农民工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是可以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团体的优势,依托民间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艺宣传,保证演出团体的每次演出都有一定数量的法治节目,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农民群众希望相关部门多到农村走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讲讲运用法律成功维权的真实案例,使更多的农民相信法律,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安全问题亟待重视(完)
当前留守老人安全问题亟待重视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与此同时,赡养老人也是我们子女的义务与担当,为老人们送上物质与心理上的关怀与关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随着我国城市化比例的上升,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愈发加重,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走向发达的今天,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
而近一段时间,各种关于“留守老人”受到伤害的消息更是层出不穷。房屋失火,自己由于年岁偏大,无力自救,甚至被活活烧死;被不良商家欺骗,高价购买了自己不需要的产品;被不法份子盯上,潜闯入室盗窃抢劫老人财物〃〃〃等等这些,让我们不得不对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提起重视。
湖东办事处地处城乡结合部,所辖区域均由近郊农村发展而来,经济仍处在追赶阶段,辖区青壮居民多外出务工,导致留守老人人数众多。办事处60岁以上人口2586人,其中留守老人人数804人,比例达31.1%。留守老人问题在我办现实存在,这些老人都面临哪些安全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亟待我们思考并设法提出应对方案。
留守老人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一是交通意识薄弱,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部分留守老人都承担着照顾孙辈的责任,接送孙辈上下学成为了老人们每天的日常事务。这些留守老人的交通意识薄弱,甚至不懂交通规则,经常违规行驶,这样就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危及老人孩子的生命安全。
二是用火、用电、用水安全等问题无处不在。随着社会、科技的不但发展与进步,各种新兴事物不断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天然气的接通,家电的使用都需要重新学习与适应,而留守老人恰恰是学习适应能力较低人群,老年人记忆力又存在下降衰退情况。故在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极已发生用火、用电、用水安全事故。
三是反抗能力差,受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留守老人独居生活,身边缺少青壮年人群保护,而自身保护能力差。个别不法分子对此动起了“歪脑筋”,专门骗、偷、抢留守老人。
四是留守老人文化平和鉴别能力欠缺容易受骗。个别不良商人打着免费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免费领取保健药材等旗号召集留守老人,在活动期间取得老人信任后变相向老人推销其不知来路不明质量的产品,诱骗老人钱财。
关于留守老人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是推进经济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吸引外出的居民回乡发展。只要加快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这样,不仅能提高居民收入,还能使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二是针对老人交通意识淡薄的情况,各社区居委会应经常进行交通法规、安全行驶宣传活动,大力普及道路交通知识。使老人们提高认识,从而遵守交通规则,减少安全隐患。再者需继续大力推进就近入学政策,平衡分配教育资源,逐步实施校车接送制。
三是相关部门应加大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在广大农民中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表彰先进典型,提高爱老敬老意识。四是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五是采取建立留守家庭安全互助会,探索社区警务新模式,在社区建立楼栋关照制度,利用退职老党员、老干部担当联络员,用以奖代补的办法适当支付一定报酬,让他们进行楼栋关照,切实保护留守老人的安全。
第四篇:税收流失现象浅析
税收流失现象浅析
所谓税收流失,是指各类税收行为主体,以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的各种行为和现象。这里所说的各类税收行为主体,包括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作为征税人的税务部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流失主要表现为以下种种现象和行为:1.偷税2.逃税3.漏税4.骗税5.抗税6.欠税7.避税8.非法的、任意的税收优惠和减免9.征税人违规导致税收收入减少。
一、我国税收流失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新的税收制度的贯彻实施,税收已广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税收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改善综合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国家法制尚不健全,人们的税收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诚信纳税的意识还远没有得到树立,各种偷逃税现象还大量存在,税收流失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所以,加强对税收流失的研究,对税收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最大可能的减少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前我国引起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混合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税收流失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引起税收流失的动因。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而现阶段,国家与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形式来进行的,税收直接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再分配,这种分配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无偿性。因此,税款的多征与少征,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使得一些生产经营者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物质利益关系时,为了使自身收益最大化,便会采取各种手段偷逃国家税款,造成税收流失。
2.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税收执法力度不够是税收流失的政策原因。
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进一步改进,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建设仍不够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1.法律体系内部存在重大缺陷。现行税法形式体系不完善,没有一部税收基本法,也没有相配套的税务违章处罚法、税务行政诉讼法等。2.现行税法立法档次太低,许多税种都是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暂行条例开征,税收立法呈现立法行政化趋势,税法的权威性和透明度不够。3.现行税法存在不合理之处,操作性较差。如增值税的视同销售的规定、关联企业转移定价的规定等在实际的税收征管中操作难度都相当大。同时,税务机关的执法独立性较差,《征管法》虽然有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的规定,但由于需要工商、银行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这些规定往往得不到落实,使偷逃税现象不能得到有效制止,造成税收流失。
3.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税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是产生税收流失的体制因素。首先,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征管质量不高。1997年以来,虽然逐步建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新模式,但从几年来的运行情况看,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出现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税务机关内部岗位职责不清,管理任务不明,淡化了税收征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而重点稽查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质量,造成了税收流失。其次,税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当前,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拥有现代知识,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近年来,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税务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但纵观税务干部队伍的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一是专业型人才不足。二是复合型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复杂的税收工作需要,造成了税收流失。另外,税收征管手段仍显落后,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亟待加快。近年来,税务系统大力加强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由于资金、技术、人员、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全国的发展不协调,没有在全国形成网络。同时,由于没有与工商、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联网,无法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使计算机管理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地下经济规模巨大,是税收流失的重要因素。各种数据和信息表明,目前我国地下经济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由于地下经济活动几乎完全脱离了税务机关的监控和管理,税收基本处于完全流失的状态。
三、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1、提高立法层次,加大税收立法执法透明度。制定颁布《税收基本法》,对税法的定义、原则、税务机关的组织机构和权力义务、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税收立法、税收执法、税收司法、税务争议、税务中介和代理等进行明确的界定,使其真正起到税收领域的“母法”的作用;提高现有税法的法律级次,增强税法的法律效力:对于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等经过修改后较为成熟的就按照法律程序尽快提请国家立法机关审议通过,使之升格为正式的法律;强化税收执法,确立“严管重罚”的治税思想。在严格遵守《征管法》规定的处罚幅度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对各类税收流失行为的处罚力度,并按税法规定严格加收滞纳金,增加偷逃税者的风险预期和机会成本,减少税收流失;强化税务机关的独立执法权。应考虑建立包括税务警察和税务法庭在内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使税务机关可以进行独立执法,不受其他部门干扰,增强对各种税收流失行为的威慑和抑制作用。
2、改革完善现行税制。改革完善增值税,充分发挥增值税优势:尽快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加速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其扩展至建筑安装业、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完善个人所得税,随着征管环境的改善和征管手段的现代化,逐步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并最终向综合所得税制过渡,降低名义税率,减少税率档次,简化税制,加强征管,并且建立科学的费用扣除标准。
3、立足现实,着眼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建立税收征管新秩序。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依法纳税的遵从意识,强化公民对税法熟悉程度和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其次,坚决堵塞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严惩虚假错误信息的披露者。再次,要加大税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征收管理水平。最后,要继续完善和推进税收征管改革,改革落后的征管手段,提高税收效率。
4、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击地下经济。国家应尽快建立打击地下经济活动的有关制度,增强对走私、造假、盗版等破坏性、危害性较大的地下经济的打击力度,从制度上不断压缩地下经济的生存空间,减少税收流失。
第五篇:【基层反映】:当前中小学教辅材料存在问题亟待重视
【基层反映】:当前中小学教辅材料存在问题亟待重视
目前中小学教辅材料过多过滥、价格虚高,各路人马处心积虑挤进教辅市场,一些教辅书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低劣、拼凑、抄袭的居多,有的甚至错误百出、以讹传讹,不仅对孩子们造成误导和伤害,增加了学生书包的重量,而且滋生出了教育领域诸多腐败问题。
一、当前教辅材料价格虚高导致诸多问题
一是教辅材料品种过滥增加学生负担。目前教辅材料出版准入限制较低,在利益驱动下,各出版社、出版商纷纷介入教辅材料出版,品种过多泛滥。尽管国家规定了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学生强制销售教辅材料,但我国应试制度以及学校在教辅材料选用上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消费,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低,也难有自主选择和辨别的能力。学生少则购买一二套,多则购买四五套教辅材料,从质量看,良莠不齐,不少是胡拼乱凑,内容和印刷质量低下,误人子弟,而且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教辅材料价格虚高导致腐败问题教科书是由国家免费提供的,教辅材料是学生自己买单。教辅材料的发行中间环节回扣严重,高定位、高回扣已成为教辅材料经销的主要手段。一些高定价教辅材料中,包含了向有关单位、个人给予的好处费。虚高的价格成为滋生行业腐败的温床。在高利润和高回扣的引诱下,一部分老师甚至学校领导也甘愿充当教辅泛滥的幕后推手。当前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的问题,以及教材、教辅出版发行中的“潜规则”,已经形成了从出版、审定、发行到学校,一系列环节的利益链,败坏教师队伍,助长某些部门的不正之风。
二、建议对策
解决中小学教辅材料过多过滥问题,必须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在“堵”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更多以“疏”为主,实行规范管理。这样才具有实际意义,也符合国家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明确要求对教辅材料进行规范管理的要求。为此建议,各地教育、纠风、物价等部门要共同研究制定教辅材料征订规范性意见,加强对教辅材料征订工作的管理。一是加强教辅材料征订指导。建立中小学教辅材料选用指导委员会,按照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每年对教辅材料进行分类筛选,选择质量较高且符合本地教育实际的教辅材料,编制《教辅材料选用指导目录》。二是制定征订规则。教育部门可以允许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在指导目录范围内,推荐学生征订教辅材料,但必须有相应规则,制定限年级、限科目、限数量、限金额的“四限”规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限金额”,限制学生自愿选用教辅材料支出的最高费用,不同年级制定每学期最高限额标准,不得突破上限。三是坚持自愿原则。在学生自愿、家长认可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征订,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征订,不得统一征订,更不得将教辅材料列入代办性或服务性收费项目。明确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得代收费用,更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征订组织费,预防腐败滋生。四是要让利学生。学校可帮助联系发行单位,由学生直接向发行单位征订,商定销售折扣,直接让利学生,确保学生购买到质优价廉的教辅材料。五是加强监管。加强对学校和发行单位的监管,防止强制征订或教辅材料选用、征订、结算、缴费过程中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对违反规定的部门和学校按照“教育收费问责办法”规定进行问责;对违反规定的发行单位,下一不再将其发行的教辅材料纳入指导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