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设计系09届本科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日程安排(教研室)
工业设计系09届本科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日程安排
一、“工业设计”专业答辩委员会组成主任委员:马伏波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永刚、闫磊磊、张伟、张明坤、罗碧娟、赵明娟、胡晓庆、程志坚、袁超
二、答辩工作程序安排
1.6月11日下午6点之前上交所有毕业设计资料(包括展版)到工业教研室;
2.6月12日答辩委员进行毕业设计资料评阅;
3.6月13日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4.6月14日统计成绩,6月16日之前将成绩录入教务管理系统;
5.6月19日下班前,教研室集中将毕业设计资料按归档要求以班级为单位送交院教学资料室归档。
三、答辩分组及答辩地点
第1组答辩委员:胡晓庆、马伏波、张明坤、王永刚、赵明娟
答辩地点:工业设计教研室
学生:吴晓东汪聪俊孙会范晨佳李明韩东海吴根平陈龙吉振华余建
军郭晓辉周家兴茅辉辉丁康贾连生李宣尹海仁董明超董平洪天龙孟亚东于阳许东东任继峰骆峰李建吴浩启
第2组答辩委员:程志坚、罗碧娟、张伟、闫磊磊、袁超
答辩地点:院机房
学生:曹一清朱承宗王小卫陈利周智勇吕亮亮艾江红侯发菊张波
舒芳韩宝姣曹林宋建宏王志愿吕飞邓先军叶启贵储著良储小灿荆刚王弼君 黄涛熊涛杨俊
6月13日上午7:30分
第一组
吴晓东汪聪俊孙会范晨佳李明韩东海吴根平陈龙吉振华余建军郭晓辉周家兴茅辉辉
第二组
曹一清朱承宗王小卫陈利周智勇吕亮亮艾江红侯发菊张波舒芳韩宝姣曹林宋建宏
6月13日下午2:00分
第一组
丁康贾连生李宣尹海仁董明超董平洪天龙孟亚东于阳许东东任继峰骆峰李建吴浩启
第二组
王志愿(女)吕飞邓先军叶启贵储著良储小灿荆刚王弼君(女)黄涛熊涛杨俊
注: 各答辩小组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学生的答辩顺序.工业设计系
2009年6月3日
第二篇:本科毕业设计答辩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来自电气1001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ARM的生物发酵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写作期间,**老师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在此,我非常感谢他一直以来的精心指导,同时也要感谢学院的各位老师的教导以及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今天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你们也辛苦了。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论文。
我的课题的设计要求是在学习单片机的基础上,以ARM嵌入式系统为硬件平台,并结合以太网通信方式,设计能够实现对多台发酵罐进行实时在线监控的发酵过程网络控制系统。针对这个要求,我查找了与嵌入式以太网通信、生物发酵以及发酵控制、ARM体系等有关的文献和书籍,并且选定了以太网通信以及多台发酵罐控制作为论文的重点。
最终定稿后,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前两章有关微生物发酵以及基于ARM的以太网通信方式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整个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的部分。硬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上位机PC,第二个是下位机ARM,最后是被控对象发酵罐。上位机PC主要用来监听连接ARM,并对发酵罐的参数进行设定、显示以及校准,基于Linux操作系统。下位机ARM则负责采集数据、将数据发送给上位机,接收到上位机PC的控制数据之后最终控制发酵罐的运行参数。并且当以太网通讯链路无法连通时进入脱机工作状态。我选用的ARM微处理器的型号是S3C2410A,其中外围接口设备除了存储模块、电源模块、输入输出通道的设计之外,最关键的便是以太网模块。由于S3C2410A内部并没有以太网控制模块,因此需要与之匹配的控制芯片。选定的以太网接口模块为CS8900A。下位机的操作系统为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经过交叉编译器编译之后通过MiniTools将定制过后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下载到ARM中。
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是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部分。包括上位机PC和下位机ARM的软件设计。
上位机的软件设计主要是整体的设计以及线程处理模块。由于要控制多台发酵罐,因此,必须要能够多任务处理,由于相比较进程而言线程是轻量级的,因此选择了多线程的方式。上位机软件开始运行之后,监听来自下位机的通讯连接请求,当监听到有连接请求时,便创建线程,然后调用线程处理程序。由线程处理程序完成数据的接收、处理、显示和发送。
下位机则主要是针对硬件的控制。包括S3C2410的初始化、定时器的初始化以及数据的采集以及输出。下位机除了能够通过接收上位机PC的控制数据从而将控制数据输出到发酵罐之外,如果通讯链路无法连通,在一定时间之内,将自动进入到脱机运行模式。这样可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系统的整个通讯过程是基于UNIX的socket编程,采用的是TCP/IP协议。
这个智能控制系统的创新点便是以太网通信以及能控制多台发酵罐。以太网通信相比较其他的通信方式而言更加安全、快捷、方便。而工业通信方式逐渐发展为使用以太网通信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多台发酵罐的控制则主要依靠多线程编程而实现。线程具有轻量级的优势,并且程序的逻辑和控制方式都比较简单。
以上便是我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其中不足的地方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如果有问题回答不出来:抱歉这个问题我没有注意到,可以请老师解释/解答一下吗
第三篇:本科毕业设计答辩书稿
(1)本次毕设的题目是《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实验装置的设计与仿真》
(2)所讲的内容:一.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实验装置设计的基本思想和设计流程
三.预估成本
四.结论
五.设计尚需改进
(3)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A.理论上:为了计算压力分布,需要求解雷诺方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求出精确的解析解,而必须进行物理和数学上的近似,所以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该部分内容时难以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B.现实中:国内外现有滑动轴承动压油膜压力测试分析仪器,采用传感器组建复杂测试系统,主要用于工程分析计算,不能直观表示动态油膜压力,不适合于直观教学实验而且价格过于昂贵。
C.意义:本演示装置填补国内此类产品用于教学演示方面的空白,而且轻巧方便,直观性强,造价便宜,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4)国内外滑动轴承实验装置的发展现状:
A.国内:测试和数据采集手段落后,测试分析系统不是很完善,无法直观和全面地反映影响压力分布的各种因素以及引起的结果。
B.国外:结构简单、传动系统和加载装置设计合理并且显示机构轻便直观,但是价格达到二十余万,造价高,自然不适合高校的大量采购和教学使用。
(5)本次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印度哈里亚纳邦的一家国际教学实验装置公司生产的滑动轴承油膜压力显示装置。本显示装置中所用的轴瓦是透明的,这样便于观察轴承轴颈的重新安装。轴瓦的径向圆周有12个测量点,轴向有4个测量点,16个测量点的油压通过镶在一个显示板上的16个气压计来测量。
(6)实验装置设计的基本思想和设计流程:
实验装置设计包括总体方案设计、重要零部件设计和三维模型设计。
总体方案设计包括传动部分、驱动部分、加载部分、测试部分和支撑部分的设计。
展示总装机架装配图和安装布局图。
(7)本实验装置设计的创新点:
创新一:传动部分的磁力耦合。磁力耦合片的设计参照磁力耦合联轴器的传动原理,相对的两片采用法兰盘的形式,传递的扭矩通过键和键槽连接,轴向的窜动通过紧定螺钉进行约束。一个磁力耦合片装在在油缸外侧的电机轴上,另一个装在油缸内的主轴上,这样在设计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油缸后板漏油和和密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创新二:驱动部分的直流电机和调速装置。现有滑动轴承实验台的驱动系统大部分采用交流电机加变频器、直流电机加驱动装置等方式实现调速。第一种方式经济实用,但控制精度较低,对实验台有一定干扰。直流电机的调速主要是变电压调速,电源电压一般能实现连续平滑的改变,可实现无级调速,缺点是调压设备复杂。本滑动轴承实验台的设计要求电源电压为220V,额定功率370W,属于小功率驱动,选择直流电动机加调速装置,设备不很复杂,又可实现连续平滑调速,故满足教学实验装置的基本要求。
创新三:加载部分的直角管接头。直角管接头实现了导出油路功能的同时,在直角部分的平台可以作为加载受力的承力点,相比于通常所用的螺纹加载机构来说,设计结构更为简化,并可以更好地实现功能要求。创新四:测试部分的显示板。该部分参照国外滑动轴承油膜压力显示装置的显示部分,把测点部分的油压通过管接头、铜管和塑料管引出来,并把塑料管镶在两块相互平行的透明有机板上。根据气压原理,显示管中润滑油液柱的高度便可以定性的表示测点处的油压大小了。
创新五:支撑部分的油缸设计。本实验装置的设计主体在轴颈和轴瓦部分,所以要将轴瓦轴颈部分的直径设计的突出一些,而两侧部分适当的减小,以突出轴瓦轴颈。所以在设计油缸底板的时候要把支撑滚动轴承座的凸台设计的高一点,这样中间的主要轴颈和轴瓦才不会接触到地板造成干涉的发生。另外,油缸前板镶了一个圆形的凸透镜,起到放大显示作用。这样位于实验台前侧的实验者,在操作过程中便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凸透镜看到两个轴线的跳动情况,即整个实验系统的震动情况
创新六:Inventor软件的选择。(1)减少手工绘图工作量,大量的图纸绘制由计算机辅助来完成。(2)提高设计效率,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容易进行图形、数据等信息的处理、修改。(3)提高设计质量。(4)提高产品的可制造性,利用虚拟实现环境(VE)进行零部件的虚拟装配,对装配体进行静态干涉检查,以改进设计零件的几何尺寸参数,保证制造合理性。(5)减少设计成本费用,缩短设计周期。
创新七:虚拟装配与干涉检查。虚拟装配设计是在计算机上将不同的零部件组装成一个装配体,定义不同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约束关系,生成爆炸视图,进行零件之间的动静态干涉检查,发现零部件设计上的不合理结构部分,包括零件设计尺寸是否正确、整个装配体的零件之间有没有产生干涉。这样就能够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错误,及时纠正零件间的“打架”现象,从而避免了生产中由于设计装配不合理而造成的浪费。
创新八:自动生成二维工程图。Inventor软件的三维模型和二维工程图是联动的,在三维模型里对零件或部件进行修改时,它的二维工程图也随之改变,这样就确保了三维和二维的数据统一。不像有些三维软件把二维图和三维模型脱离开来,时间一长就会造成三维模型和二维图的数据不统一,而产生数据混乱的现象,后果不堪设想。
(8)预估成本:该实验装置结构简便,造价低,预估成本为一万元左右,如加之后期申请专利、本面等费用,这种实验装置的设计造价也不会高于两万元。而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为二十余万。可见,本套实验装置的设计很好的解决了国外实验装置造价高的缺点,如得以生产,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9)结论:(即总结本实验装置实现的功能)
1)本实验装置可以通过液柱高度定性表达动态油压并定量计算油压的大小;2)可实现周向和轴向多点压力曲线的实时测试;3)在不同转速的条件下,实现对油膜压力分布的测试; 4)实时观测轴颈轴心和轴瓦轴心之间的相对跳动。
(10)设计尚需改进:
1.考虑磁力耦合传动比,主轴转速的测量需要进一步提高。2.显示板上压力的绝对数值,需要进一步标定。
3.结构的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强度条件对零件进行设计,所设计的零件可以安全的实现其功能,但并不是最优化的设计。
4.样机的研制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性能参数反馈,并进行二次设计。
(11)剩下的时间可以来看视频:
轴系机构装配虚拟仿真、总装机架装配虚拟仿真和安装布局。
第四篇:本科毕业设计答辩讲稿
1、各位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叫xxx,来自航海学院电子信息工程xx班,我的指导老师是xxx教授。我毕业设计的题目是xxxxxx。
2、这是我的答辩提纲,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简介,TDE信号模型,TDE算法和结果及分析。个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时延估计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应用的比较广泛的有以下几个大的领域……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主要针对时延估计在声源定位中的应用,以视频会议中的声源定位背景……
4、先来简短介绍以下用于声源定位的实验估计技术的发展历史,现在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四大类算法,分别是:……
5、接下来概述一下我毕业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背景是……,研究意义就是要……,目标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6、下面一列白哦的形式给出我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分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7、接下来简短介绍一下时延估计技术,如图所示,有两个麦克风在不同的位置,在远场有一个声源,那么两麦克风的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此时两麦克风的时延为……
而时延估计的目标就是……
8、TDE技术在视频会议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
……
9、而要准确估计时延,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信号模型,在各种TDE算法中常用的有两种模型,一种是……
另一种是……
10、为了仿真在混响情况下TDE算法的性能,建立了基于矩形房间的室内混响模型……
11、理想传播模型和混响模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 SIMO(单输入多输出)系统……
12、接下来介绍常用的记者TDE算法,最常用的事互相关算法……
在乎相关算法的基础上,后来又发展起来了广义互相关算法,就是对代价函数在频域进行加权,锐化峰值……
常用的加权方式有下面几种……
13、后面又发展起来LMS自适应算法……
14、LMS自适应算法还是基于理性单径模型的,自适应特征值分解算法是基于混响模型建立起来的,在对抗混响方面有较大的改进。
15、下面展示仿真的结果,首先是基于镜像模型产生的冲激响应……
16、下面是从声源位置到两个不同麦克风的冲激响应……
17、信号的时域波形,分别是……
18、基于互相关算法的代价函数,所有的……
19、基于盲通道识别技术的冲激响应函数……
20、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各算法性能比较……
21、从上面的图中看出……
22、不同混响条件下各算法性能比较……
23、从上面的图中看出……
24、各算法对声源位置变化的跟踪性能比较
25、从上面的图中看出……
26、总结一下全文的研究……
27、我的答辩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第五篇:2010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安排
关于2010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安排的
通 知
各院(系):
2010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即将开始,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学校有关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规定,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做好后几周的工作,现就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答辩组织和要求
1.坚持教研室、院(系)、学校三级答辩制度,严格答辩程序,各级答辩均应有完整的答辩记录。各院(系)和专业教研室应按要求成立两级答辩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聘请校内基础课教师及校外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答辩工作。请各院(系)将本部门的答辩委员会组成情况及答辩安排,于6月1日(14周星期二)前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并在答辩前张榜公布。
2.各院(系)应在6月8 —10日(15周周二—周四)完成教研室、院(系)级答辩。根据《郑州轻工业学院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修订)》(郑轻院[2006]88号)第二十条的规定,已注册学生方可参加答辩。
毕业生必须参加专业教研室组织的公开答辩,确有客观原因,可在答辩前一周申请缓答辩。缓答辩学生的答辩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
参加院(系)级答辩的学生应覆盖各有关专业,人数应不少于毕业生人数的8%,院(系)级公开答辩应集中进行,答辩场所应有利于师生观摩。
在院(系)级答辩的基础上,各院(系)原则上按不超过毕业生人数的1%推荐学生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答辩人数分配见附件14)。
3.请各院(系)务必于6月11日(15周星期五)11:00前将“推荐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汇总表”、“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推荐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一览表”、“毕业设计(论文)缓答辩和不及格学生汇总表”、“毕业设计(论文)暂缓答辩申请表”签字盖章后,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
4.学校于6月12日(15周星期六)上午组织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对指导教师、学生颁发证书。
5.各专业教研室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的过程中,应及时组织指导教师进行有关文档的汇总和整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意见书”(附件6)、“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评阅人用)”(附件7)、